一、高效薄层双波长扫描法测定正青风痛宁片中青藤碱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周雅琪[1](2019)在《透骨祛痹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以透骨祛痹方为研究对象,按照《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要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优选其制备工艺参数,并开展质量控制研究,为将其研发成一种用于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院内制剂——透骨祛痹颗粒,提供药学实验研究依据。方法:(1)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溶剂用量及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多指标综合评分方式,以本方总生物碱的提取量、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总面积,异绿原酸C、补骨脂素、三白草酮的含量以及干浸膏得率为综合评判指标,优选透骨祛痹方最佳醇提工艺参数。(2)制剂成型工艺:干法制粒。以颗粒一次性成型率、溶解度、流动性和吸湿性为评价指标,对不同辅料(糊精、乳糖、甘露醇和可溶性淀粉)进行考察,优选透骨祛痹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3)质量控制研究:开展检查项目(性状、粒度、含水量及溶化性)研究(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183);采用薄层鉴别法对透骨祛痹颗粒中三加皮、滇白珠、青风藤、海桐皮、粉防己和三白草根六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研究;采用HPLC—UV转换波长法对透骨祛痹颗粒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补骨脂素和三白草酮5种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及特征指纹图谱研究,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mL/min。结果:(1)透骨祛痹方提取工艺:按处方比例称取药材,加12倍量5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90min,过滤,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得浸膏。(2)制剂成型工艺:干法制粒,混合辅料(干浸膏粉:可溶性淀粉:蛋白糖=1.0:0.8:0.2),制得颗粒的口感好、一次性成型率较高、溶化性好,含水量较低,可作为透骨祛痹颗粒的制备工艺条件。(3)鉴别:建立对3批样品进行薄层鉴别研究,在三加皮、滇白珠、青风藤、海桐皮、粉防己和三百草根的薄层鉴别试验中,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强,斑点清晰可见,且阴性对照无干扰,可作为透骨祛痹颗粒的定性鉴别方法。(4)检查:通过对6批样品进行性状、粒度、含水量、溶化性研究,透骨祛痹颗粒的性状特征为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微苦;不能通过一号筛与通过五号筛的和均为超过15%;含水量均为超过8%;6批样品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熔化且无异物,各检查项目均符合《2015版药典》(通则0832)项下规定。(5)质量控制:建立HPLC-UV转换波长法同时测定透骨祛痹颗粒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补骨脂素和三白草酮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及特征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含量测定实验结果: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补骨脂素和三白草酮线性范围分别为0.3434~1.7169μg、0.3622~1.8111μg、0.3671~1.8354μg、0.0385~0.1924μg和0.0280~0.1401μg,其峰面积与进样量的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6%、101.3%、99.6%、102.0%和100.6;RSD(%)分别为1.7%、1.9%、1.9%、1.9%和1.9%(n=6)。指纹图谱实验结果:通过对10批透骨祛痹颗粒进行指纹图谱测定,以异绿原酸A的色谱峰为参照峰,建立了透骨祛痹颗粒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通过分析,在对照图谱上共生成16个共有峰;通过与药材图谱比较,并与对照品的HPLC—UV图谱进行对比,指认出5个共有峰的化学成分,确定了各共有峰的归属。经对10批次透骨祛痹颗粒的指纹图谱的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批次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97以上。结论:通过透骨祛痹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初步完成了透骨祛痹颗粒的药学研究,为透骨祛痹颗粒注册申报医院制剂提供科学依据。
赵子剑[2](2016)在《新型青藤碱衍生物合成及其透皮、抗炎和镇痛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医学用青风藤治疗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肯定。青藤碱是从青风藤中分离得到的异喹啉类生物碱,为临床疗效确切的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但其具有半衰期短,用药量大,起效慢,透皮吸收性能差,具有释放组胺致皮疹、过敏性休克、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制剂研究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其缺点,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上述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须依赖于药物化学的深入研究与突破。因而,青藤碱衍生物的研究是当今药物化学新药研制领域中深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第一章在对青藤碱及其衍生物进行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述了青藤碱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及青藤碱衍生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实验研究。并在本实验室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的研究目的:1)合成三类新型的青藤碱衍生物;2)对它们的透皮抗炎镇痛活性进行研究。本文第二章是关于青藤碱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根据化学基团极性理论、活性基团拼合原理等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使用酚醛缩合、酯化、烷基化等反应,在青藤碱1-位引入羟甲基的基础上,在青藤碱1-位羟甲基、4-位酚羟基上引入酰基成酯或引入烷基成醚,合成了三个系列共计十六种未曾报道过的青藤碱类衍生物。第一系列的衍生物为1,4-二酯青藤碱类化合物;第二系列衍生物为1-羟甲基-4-烷氧基青藤碱类化合物;第三系列衍生物为青藤碱1-位上接酰甲基,4-位上接烷氧基而成的化合物。合成目标化合物时使用的原料为多聚甲醛、卤代烷、羧酸、羧酸酐等大宗价廉化工原料和4-二甲氨基吡啶(DMAP)、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碳酸铯等常用化合物,反应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流程短且简单,产率高,分离容易,适合工业化的特点。并且所有衍生物均经1H NMR,13C NMR,Mass确证了结构。此外,作者还用X-射线晶体衍射法进一步确认了衍生物S3f的结构。第三章首先对合成本文目标化合物的母核化合物青藤碱进行了紫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得出了适合本文化合物定量测定的方法为HPLC法。然后采用体外透皮实验,筛选出本文透皮实验用的实验动物为昆明种小鼠。随后用HPLC测定了青藤碱及合成的16种化合物体外透皮实验10 h内的累积透过量和透过达峰时间,结果为:青藤碱需要8 h达到峰值,峰值时累积透过率(%)为74.87±2.08。本文合成的第一系列化合物S1aS1c的透皮率在2 h内达到峰值,达到峰值时的累积透过率(%)分别为98.05±1.79、97.28±1.59和87.28±1.39;第二系列化合物S2aS2e和S2g则需要6 h才能达到峰值,达到峰值时的累积透过率(%)分别为85.78±2.21、85.36±2.12、77.35±2.48、82.05±1.87、78.31±1.78和72.75±2.43;S2f的透皮率可在2 h内达到峰值,但该化合物不稳定,透皮后(约2 h)便发生部分分解。而青藤碱和其它化合物在超过8 h后才观测到分解现象。第三系列化合物S3aS3f的透皮率均可在4 h内达到峰值,达到峰值时的累积透过率(%)分别为85.48±3.23、85.78±1.46、86.25±3.52、85.58±2.63、85.88±2.46和86.75±3.02。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合成的衍生物与青藤碱相比,具有更好的透皮性能(P<0.05)。本文的第四章依据体外炎症因子IL1?、IL6及TNF-?抑制实验、小鼠热板镇痛实验、小鼠醋酸扭体镇痛实验、小鼠耳部二甲苯炎症抑制作用实验、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的抑制作用实验等体外体内镇痛抗炎实验对本文合成的青藤碱衍生物进行了药理活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合成的第一和第三系列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活性,其外用镇痛作用与青藤碱类似,抗炎作用强于青藤碱。这不仅为以后的研究和结构改造确定了方向,而且对于探索该类青藤碱衍生物的应用,使其成为一类新的、高效的外用抗炎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巴文强[3](2015)在《双藤凝胶剂的制备、质量评价及皮肤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青藤碱与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疗效显着,目前上市的主要是片剂(如盐酸青藤碱缓释片、雷公藤多苷片等),为了方便给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减少毒副作用,本文拟将雷公藤多苷提取物和青藤碱配伍制成外用凝胶剂,以期通过配伍和改变给药途径增效减毒。一方面青藤碱与雷公藤多苷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及治疗RA的作用机制相似,配伍可降低两者的用药量,减少毒性,同时产生协同作用;另一方面局部经皮给药途径,只有少量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免因两药口服带来的全身不良反应。因此,本文对双藤凝胶剂的研制进行了探索,为治疗RA安全有效的外用制剂奠定基础。2方法与结果2.1青藤碱、雷公藤多苷提取物配伍比例的确定将青藤碱和雷公藤多苷提取物按不同比例制成凝胶剂经皮给药,通过抗炎和镇痛试验,考察青藤碱与雷公藤多苷提取物最优配伍比例。结果表明,最优配伍比例为1:1;最优配伍相比于单独用药在镇痛药效方面具有增效作用,而在抗炎方面只与青藤碱单独用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雷公藤多苷提取物单用差异不明显。2.2制剂处方前研究对主要有效成分青藤碱和雷公藤甲素的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青藤碱的亲水性较大,其溶解度随着介质pH的增加而降低;雷公藤甲素的脂溶性较大,介质的pH对雷公藤甲素的溶解度并没有显着影响。青藤碱的油水分配系数为0.16(logP=-0.80),其随着pH的升高而升高;雷公藤甲素的油水分配系数为2.68(logP=0.43),分配系数受溶液的pH影响较小。2.3双藤凝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以外观性状、黏度、稳定性、药物经皮渗透性等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筛选出最优的处方为1%Cp940,15%甘油,10%乙醇,2%药物,5%氮酮,0.1%尼泊金乙酯,0.1%亚硫酸氢钠,1%三乙醇胺,水适量。2.4双藤凝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对双藤凝胶剂进行外观性状考察和黏度、pH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所制备的双藤凝胶剂呈黄色不透明半固体状,均匀细腻,稠度适宜,易涂展;黏度在2000-2500mpa·s之间;pH在7.2左右;青藤碱含量为6.62±0.30mg/g,雷公藤甲素含量为42.43±2.29μg/g,总二萜内酯含量为158.20±4.23μg/g。对双藤凝胶剂进行影响因素试验研究。结果提示双藤凝胶剂建议放置在低温避光环境中。采用Franz扩散池,以大鼠腹部皮肤作为渗透屏障,对双藤凝胶剂、双藤软膏剂和双藤凝胶膏剂进行体外经皮渗透试验。结果双藤凝胶剂药物的透皮速率大于双藤软膏剂和双藤凝胶膏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Franz扩散池,以半透膜为屏障,对双藤凝胶剂和双藤混悬剂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结果表明青藤碱和雷公藤甲素在双藤凝胶剂中的释放规律用零级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双藤混悬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大于双藤凝胶剂,说明形成了漏槽条件,透析膜并没有限制药物的释放,这种方法可用于评价双藤凝胶剂体外释药的规律。对双藤凝胶剂体外透皮与体外释药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药物的体外释放速率大于体外经皮速率,说明皮肤是药物透皮主要的限速障碍,该凝胶属于皮肤控制型经皮给药系统。2.5双藤凝胶剂的大鼠皮肤药动学研究对线性探针体内回收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流速度的增大,探针体内回收率下降;探针体内回收率并不受药物浓度的影响。并对探针体内回收率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探针在14h内体内回收率稳定性良好。采用微透析技术研究大鼠腹部给予双藤凝胶剂后皮肤中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以相对累积吸收量Q对时间t进行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青藤碱和雷公藤甲素Q-t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说明药物体内透皮过程符合Fick’s扩散定律,属于零级过程。采用PKSolver2.0软件对皮肤药物质量浓度和时间中点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结果青藤碱、雷公藤甲素半衰期分别为60.545、221.514min;达峰浓度分别为178.73、2.05μg/mL;达峰时间分别为580、420min。提示雷公藤甲素和青藤碱在皮肤中先后达到峰浓度,说明在不同的时间段发挥疗效的成分不同,雷公藤甲素先达到峰浓度,产生药效,并在皮肤中维持一段时间的浓度,再与青藤碱共同发挥疗效,产生协同作用。3结论本文所制成的双藤凝胶剂涂展性良好、易洗除,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可行、稳定,需放置在低温避光环境中。双藤凝胶剂药物经皮吸收良好,优于软膏剂和凝胶膏剂。为进一步开发治疗RA的新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周晓姝[4](2013)在《药理效应法测定青风藤水提物药动学参数的研究》文中指出药理效应法是药动学-药效学结合研究的一种方法。即以药物的药理效应强度为测定指标,通过将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转换为时间-剂量关系,不需测定血药浓度而求解出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药理效应法是以“体存药物量”的经时变化来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就多数药物而言,其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呈平行关系,因此药理效应法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的真实情况。青风藤(Caulis Sinomenii)来源为防己科植物青藤或毛青藤等的藤茎。本品主要成分为青藤碱、青风藤碱、双青藤碱等,其中青藤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其具有镇痛、镇静和局部麻醉等药理作用。青风藤作为单味药,其有效成分较为明确,国内对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和药效等各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成熟。本课题应用药理效应法研究青风藤水提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青风藤水提物中青藤碱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及其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应用药理效应法研究青风藤水提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体内经时过程的评价;由于中药成分相对复杂,应用药理效应法进行研究也存在一定困难,为保证中药药理效应法实验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先选用镇痛作用较强的化学药物双氯芬酸钠作为模型药物,通过药理效应法测定其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平行对照试验,为中药应用药理效应法研究药物动力学参数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中以药理效应法测得的各项药动学参数可以更真实地反映青风藤水提物在体内的动态,对评价青风藤的内在质量和临床应用更具现实意义。1青风藤水提物定性与定量研究照薄层色谱法试验,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氨水(2∶4∶2∶1)为展开剂,展距12cm,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溶液,结果青藤碱得到很好分离。薄层色谱中供试品在与对照品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橙红色斑点,阴性样品无干扰。照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对青藤碱进行含量测定。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磷酸盐缓冲液(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4nm,理论塔板数按青藤碱峰计算不低于4000。方法学研究显示以上所用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制剂中相应成分的定性与定量测定。2双氯芬酸钠药理效应法研究以双氯芬酸钠为模型药物,以镇痛效应为指标,采用药理效应法测定双氯芬酸钠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双氯芬酸钠在给药后体存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所测得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Ke=0.36h-1;Ka=0.804h-1;T1/2(Ke)=1.925h;T1/2(Ka)=0.862h;Tmax=3.601h;Cmax=12.67mg﹒kg-1;V/F=1.06(mg﹒kg-1)﹒(mg﹒kg-1)-1;CL/F=0.38(mg﹒kg-1)﹒[(mg﹒kg-1)·h]-1;AUC=31.33(mg﹒kg-1)﹒h。3青风藤水提物药理效应法研究以青风藤水提物为模型药物,以镇痛效应为指标,采用药理效应法测定青风藤水提物中青藤碱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青风藤水提物在给药后体存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Ke=0.227h-1;Ka=2.998h-1;T1/2(Ke)=3.05h;T1/2(Ka)=0.231h;Tmax=3.950h;Cmax=75.40mg﹒kg-1;V/F=0.53(mg﹒kg-1)﹒(mg﹒kg-1)-1;CL/F=0.12(mg﹒kg-1)﹒[(mg﹒kg-1)·h]-1;AUC=1454.74(mg﹒kg-1)﹒h。
王洪海,王赬胤[5](2012)在《可见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药物青藤碱》文中提出研究了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盐酸青藤碱的可见吸收光谱。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青藤碱药片的含量。实验发现,盐酸青藤碱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最大吸收波长为45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是1.292×105L.m o-l 1.cm-1,选择氢氧化钠底液为0.3m o.lL-1,加热温度为70℃,加热时间为25m 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盐酸青藤碱浓度在4×10-5—2.5×10-4m o.l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测量盐酸青藤碱简单、快速、成本低、灵敏度高,并直接用于药品中盐酸青藤碱的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张红,侯敏,段勇民,高锦成,党秋萍,蒙麦侠[6](2011)在《HPLC法测定秦息痛片中青藤碱的含量》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秦息痛片中青藤碱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ODS色谱柱(250mm×4.6mm,5μm);甲醇-磷酸缓冲液(0.005mol·L-1磷酸氢二钠溶液,以0.005mol·L-1的磷酸二氢钠调节pH至8.0,再以10mL.L-1三乙胺调节pH至9.0)(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2nm;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青藤碱在1.092~10.9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为2.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秦息痛片中青藤碱的含量测定。
欧阳玲玲[7](2010)在《基于青藤碱的结构修饰与药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药物研究领域,三分之一以上的临床药物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以自然界天然产物的活性化合物为母体,对其结构进行改造,从而获得具有更高活性以及低毒性的化合物,使其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是目前研制新型药物的重要思路之一。青藤碱,属于吗啡烷型异喹啉衍生物类生物碱,是防己科植物青风藤茎和根中的主要活性有效成分,具有消炎、镇痛、抗心律失常、降压、免疫等作用。其制剂如湖南的正清风痛宁片、毛青藤总碱、盐酸青藤碱注射液等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心律失常,其疗效良好。近几年来也相继出现了关于其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抗肿瘤、戒毒、抗氧化等作用的报道。可青藤碱有药剂量偏大以及过敏等副作用,因此,以青藤碱为母体,对其结构进行改造,通过对合成的衍生物进行药效研究,探索结构改造新思路和新方法,以获得药效更好,毒副作用更低的青藤碱新衍生物,使青藤碱更深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上,该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青藤碱结构基础上,将各种取代基结构引入青藤碱母核上,合成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青藤碱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IR,MS,1H NMR及13C NMR进行了确认。(1)冰浴的条件下,以盐酸青藤碱、苄醇为原料进行Mitsunobu反应,合成了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4-X苄基青藤碱化合物。(2)由4-X苄基青藤碱化合物通过LiAlH4还原反应合成了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4-X苄基青藤碱还原化合物。采用ACE-Cl进行脱甲基化,合成了一个4-苄基青藤碱脱甲基青藤碱化合物。(3)对合成的11个青藤碱新的衍生物中的10个化合物进行了药效活性的初步试验,通过动物毒性实验和细胞模型药效实验,获得了一些初步试验结果,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2b和4b两种新化合物的毒性明显小于盐酸青藤碱,细胞毒性比盐酸青藤碱小,盐酸青藤碱、2b和4b对GR受体没有明显的激活作用,但在较高浓度时,对单核细胞THP-1分泌TNFa和IL-1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b和4b促进作用比盐酸青藤碱强,2b的作用较明显。
李艳荣,潘海峰[8](2010)在《薄层扫描法测定北豆根中青藤碱的含量》文中认为目的:建立薄层扫描测定北豆根中青藤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法,扫描方式为反射式锯齿扫描,以苯-乙酸乙酯-二乙氨(7:3:1)为展开剂,测定波长λS=275nm,参比波长λR=320nm。结果:北豆根中青藤碱含量在1.06-5.3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8.8%,RSD=2.7%。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薄层扫描测定北豆根中青藤碱含量的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北豆根中青藤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付敏[9](2008)在《新型狗皮贴膏药剂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狗皮膏黑膏药制剂改革为新剂型新型狗皮贴膏制剂。对处方中制川乌和制草乌替代生川乌和生草乌的可行性、新型狗皮贴膏提取工艺、成型工艺、制剂质量标准、释放度、离体透皮试验、初步稳定性等进行研究,为狗皮膏二次开发奠定基础。方法:1、提取工艺研究:①采用L9(34)正交表,以干膏量和总生物碱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优选比较生川乌、生草乌两种乙醇提取工艺:以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浸泡时间、渗漉速度为影响因素,优选乙醇渗漉提取工艺;以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次数为影响因素,优选乙醇回流提取工艺。②采用L9(34)正交表,以干膏量和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以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浸泡时间、渗漉速度为影响因素,优选处方中制川乌、制草乌、青风藤、香加皮等药材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③采用L9(34)正交表,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优选处方中羌活、防风、丁香等药材的挥发油提取工艺。2、成型工艺研究:在预试验摸索的基础上,以黏性、软硬度作为考察评分指标,用L16(45)正交试验表优选新型狗皮贴膏的成型工艺;以黏性和外观指标为考察评分指标,用L9(34)正交试验表优选狗皮巴布剂的成型工艺。3、新型狗皮贴膏制剂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研究:①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新型狗皮贴膏中川乌、草乌、大黄、苍术、青风藤、麻黄、当归、川芎、赤芍、乳香进行鉴别。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新型狗皮贴膏中总生物碱含量;采用紫外测定限定制剂中酯型生物碱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新型狗皮贴膏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TC-C18(4.6mm×250mm,5μm)柱;流动相:甲醇-1%磷酸(5:9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07nm;柱温:25℃。对制剂的含膏量、黏着力、赋型性、重量差异进行检查。②以制定的制剂质量标准为考察项目,对新型狗皮贴膏进行加速初步稳定性考察研究。4、释放度及离体透皮率研究:采用释放度装置及智能透皮试验仪进行释放度及离体透皮吸收试验,以HPLC法测定新型狗皮贴膏中盐酸麻黄碱的释放度和透皮率。结果:1、优选的提取工艺:①生川乌、生草乌优选乙醇渗漉提取工艺为:用12倍量的55%乙醇浸泡36小时,以0.9ml/min速度浸漉,生川乌、生草乌优选乙醇回流提取工艺为:用6倍量的85%乙醇提取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2h、1h、1h,渗漉法提取效果优于回流法。②部分处方药材的优选乙醇渗漉提取工艺为:12倍量55%乙醇浸渍24h,以3ml·min-1速度渗漉。③部分处方药材的挥发油优选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不浸泡,提取6h。2、优选的新型狗皮贴膏成型工艺为:浸膏2g,十二烷基硫酸钠0.1g,单甘酯2g,石蜡1g,聚丙烯酸钠1g,甘油2g,明胶2g,凡士林2g,熔融法制备;优选的狗皮巴布剂的基质组方配比为:明胶:CMCNa:PANA:D-山梨醇:甘油:PEG400:浸膏=0.6:0.3:1:2:4:0.4:1。3、①新型狗皮贴膏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制剂中川乌、草乌、大黄、苍术、青风藤、麻黄、当归、川芎、赤芍、乳香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便,图谱清晰;制剂中总生物碱含量为1.192%;制剂中酯型生物碱含量为0.02%;制剂中盐酸麻黄碱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4μg~0.4μg(r=0.9999),精密度RSD为1.8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RSD为1.38%,重复性试验的平均含量0.0149%,RSD=1.68%;制剂中冰片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228μg~10.228μg(r=0.9995),精密度RSD为1.63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RSD为1.88%,重复性试验的平均含量0.2982%,RSD=0.69%;制剂中樟脑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483μg~4.83μg(r=0.9993),精密度RSD为1.62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5%,RSD为0.78%,重复性试验的平均含量1.095%,RSD=0.90%;本品的含膏量、黏着力、重量差异、赋型性等项目检查符合规定。②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各项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4、释放度及离体透皮率研究:新型狗皮贴膏中,盐酸麻黄碱在水中180min的释放度为22.31%。结论:研制的新型狗皮贴膏新制剂,提取药物成分完全,易揭易贴,兼容性好,释放性与皮肤渗透性好,没有原狗皮膏含有毒铅元素和皮肤致敏性,改变原狗皮膏无任何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标准的状况;同时,用制川乌和制草乌替代原狗皮膏中君药生川乌、生草乌,保证制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狗皮膏二次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斯汉[10](2008)在《青藤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的目的和背景:青藤碱(Sinomenine)是从传统治疗风湿、类风湿疾病的中药青风藤中提取出来的单体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抗炎、免疫抑制、镇痛、降压、抗心率失常以及试用于吗啡成瘾的治疗等。作为治疗风湿的重要中药,青风藤在1000多年前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由于青藤碱在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和戒毒中效果明显,相关的药理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青藤碱在治疗风湿疼痛、关节炎、慢性肾炎、吗啡成瘾等疾病时,常需要长期给药[16]。在青藤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文献报道甚少,缺少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且文献报道的给药方式多为注射给药[17][18],但是在临床应用中青藤碱制剂的给药方式多为口服。关于青藤碱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及组织分布等,未见报道。青藤碱检测方法尚有不少争议,有文献指出[8],药典检测方法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试用于戒毒治疗时,青藤碱效果较好且副作用小,本身又无成瘾性[19]。有文献指出青藤碱可以透过血脑屏障[13],但青藤碱在脑区的分布情况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其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两种市售青藤碱制剂的生物等效性、青藤碱在家兔体内的稳态药代动力学以及青藤碱在小鼠脑区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方法(1)青藤碱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家兔给予青藤碱45mg·kg-1灌胃,于给药后0.25、0.5、1.0、1.5、2.0、3.0、4.0、6.0,8.0、10.0、12.0h取血,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在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并研究其药动学规律;(2)青藤碱在家兔体内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家兔每天给药4次,每次给予青藤碱15mg·kg-1,连续给药达到稳态后,于末次给药后0.25、0.5、1.0、1.5、2.0、4.0、6.0、8.0、12.0h取血,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青藤碱的浓度,并用3P97软件处理数据,研究青藤碱在家兔体内的稳态药动学;(3)两种青藤碱制剂(HN和XA)在家兔体内的生物等效性:家兔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两种青藤碱制剂(相当青藤碱45 mg·kg-1),于给药后0.25、0.5、1.0、1.5、2.0、4.0、8 .0、12.0 h,每个时间点分别取血,高效液相法检测血药浓度,并评价两者的生物等效性;(4)青藤碱在小鼠脑区的分布:大、中、小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青藤碱116 mg·kg-1、58 mg·kg-1、29 mg·kg-1灌胃,3小时后每组动物分别取大脑、中脑、小脑组织标本,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在小鼠大脑、中脑、小脑的组织分布浓度。结果:(1)青藤碱单剂量给药后在家兔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Ka)为(0.31±0.26)h,T1/2(Ke)为(3.15±0.82)h,T max为(1.05±0.53)h,Cmax为(15.09±4.15)μg·mL-1, AUC0→T为(78.29±13.46)μg·h·L-1 , AUC0→∞为(84.27±13.02)μg·h·L-1;(2)青藤碱在家兔体内的稳态药动学参数:Cssmax为7.32μg·mL-1,Cssmin为4.58μg·mL-1 , C ss为5.05μg·mL-1 , AUC0→T为(30.31±13.46)μg·h·L-1 , AUC0→∞为31.27±11.34μg·h·L-1 , DF为80.83%±13.68%。(3)两种青藤碱制剂的生物等效性:两种制剂在家兔体内药时曲线呈一室模型,Tmax分别为(0.81±0.34) h和(0.60±0.30)h,Cmax为(11.16±0.58)μg·mL-1和(11.90±1.44)μg·mL-1,AUC0→T为(61.58±6.70)μg·h·L-1和(60.56±6.67)μg·h·L-1,两种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77%±15.63% ;(4)青藤碱在小鼠脑区的组织分布:青藤碱大剂量组在小鼠大脑、中脑、小脑的分布浓度分别为:1.33μg·g(脑组织) -1、2.06μg·g(脑组织) -1、4.53μg·g(脑组织) -1,中剂量组的浓度分别为:1.09μg·g(脑组织) -1、3.40μg·g(脑组织) -1,2.50μg·g(脑组织) -1,小剂量组的浓度分别为:0.82μg·g(脑组织) -1、2.62μg·g(脑组织) -1、2.23μg·g(脑组织) -1。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灵敏、快速、稳定的特点;青藤碱经灌胃给药,在家兔体内按一室模型分布,代谢快、半衰期短,连续5次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HN和XA具有生物等效性;青藤碱在小鼠中脑分布浓度要明显高于在大脑和小脑的浓度(p<0.01)。
二、高效薄层双波长扫描法测定正青风痛宁片中青藤碱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薄层双波长扫描法测定正青风痛宁片中青藤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透骨祛痹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透骨祛痹方提取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评价指标测定方法研究 |
2.1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 |
2.2 HPLC指纹图谱测定指标成分含量和共有峰总峰面积 |
2.3 干浸膏得率的测定 |
3 单因素试验 |
3.1 酸性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单因素试验 |
3.2 HPLC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单因素试验考察 |
3.3 星点设计—效应面试验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测定指标的选择 |
5.2 测定方法的选择 |
5.3 优化设计方法的选择 |
5.4 色谱条件的选择 |
5.5 提取液浓缩程度考察 |
第二部分 透骨祛痹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干浸膏粉的制备 |
3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3.1 制备方法的选择 |
3.2 拟制定的辅料用量 |
3.3 辅料的选择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剂型的选择 |
5.2 制粒方法 |
5.3 干燥技术 |
5.4 喷雾干燥条件的选择 |
5.5 填充剂种类选择 |
5.6 矫味剂品种和用量的选择 |
第三部分 透骨祛痹颗粒质量控制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性状研究 |
3 检查 |
3.1 粒度 |
3.2 水分 |
3.3 溶化性 |
4 薄层鉴别 |
4.1 三加皮薄层鉴别 |
4.2 滇白珠薄层鉴别 |
4.3 青风藤薄层鉴别 |
4.4 海桐皮薄层鉴别 |
4.5 粉防己薄层鉴别 |
4.6 三白草根薄层鉴别 |
5 含量测定 |
5.1 透骨祛痹颗粒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
5.2 溶液的制备 |
5.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5.4 色谱条件及系统使用性试验 |
6 指纹图谱 |
6.1 色谱条件 |
6.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6.4 方法学考察 |
6.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 结论 |
7.1 检查 |
7.2 薄层鉴别 |
7.3 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 |
8 讨论 |
8.1 薄层鉴别 |
8.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8.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8.4 由研究结果可知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1)提取工艺 |
(2)制剂工艺研究 |
(3)质量控制研究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膝关节滑膜炎的中药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新型青藤碱衍生物合成及其透皮、抗炎和镇痛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青藤碱的提取工艺 |
1.1.1 回流提取法 |
1.1.2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 |
1.1.3 超声波提取法 |
1.2 青藤碱的含量测定 |
1.2.1 肟化法 |
1.2.2 薄层扫描法 |
1.2.3 电泳法 |
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5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2.6 其他方法 |
1.3 青藤碱的药理作用 |
1.3.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3.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1.3.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1.3.4 对组胺释放的影响 |
1.3.5 其它药理作用 |
1.4 青藤碱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1.5 临床应用研究 |
1.5.1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
1.5.2 治疗肾小球肾炎 |
1.5.3 治疗其他疾病 |
1.6 青藤碱的不良反应 |
1.7 青藤碱的剂型研究 |
1.8 青藤碱的结构修饰 |
1.8.1 A环的结构修饰 |
1.8.2 B环的结构修饰 |
1.8.3 C环的结构修饰 |
1.8.4 D环的结构修饰 |
1.9 课题的引入 |
第2章 青藤碱衍生物的合成 |
2.1 结果与讨论 |
2.1.1 合成方法与机理 |
2.1.2 波谱分析 |
2.1.3 X-射线晶体衍射结构分析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实验步骤 |
2.3 小结 |
第3章 青藤碱衍生物的透皮活性研究 |
3.1 结果与讨论 |
3.1.1 透皮实验动物的选择 |
3.1.2 实验用小鼠皮肤的制备 |
3.1.3 药物测定方法选择 |
3.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选择 |
3.1.5 透皮实验结果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动物 |
3.2.3 溶液的配制 |
3.2.4 青藤碱UV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5 青藤碱及其衍生物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6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与样品含量测定 |
3.3 小结 |
第4章 青藤碱衍生物的镇痛、抗炎活性研究 |
4.1 结果与讨论 |
4.1.1 青藤碱衍生物抑制炎症因子的活性考察 |
4.1.2 青藤碱衍生物镇痛活性考察 |
4.1.3 青藤碱衍生物抗炎活性考察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动物 |
4.2.3 供试液的配制 |
4.2.4 体外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抑制实验 |
4.2.5 青藤碱及其衍生物的镇痛实验 |
4.2.6 青藤碱及其衍生物的抗炎实验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缩略词表 |
附录C 目标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
附录D 目标化合物谱图 |
致谢 |
(3)双藤凝胶剂的制备、质量评价及皮肤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青风藤的研究综述 |
1 青藤碱的药理作用 |
2 青藤碱治疗RA的研究进展 |
3 青藤碱的分析方法 |
4 青藤碱的药动学研究 |
5 青藤碱的制剂研究 |
6 小结 |
二、雷公藤的研究综述 |
1 雷公藤的药理作用 |
2 雷公藤治疗RA的研究进展 |
3 雷公藤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 |
4 雷公藤的药动学研究 |
5 雷公藤的制剂研究 |
6 小结 |
三、青藤碱与雷公藤多苷配伍应用研究 |
四、凝胶剂的研究综述 |
1 概念 |
2 常用的基质 |
3 常用的透皮促渗剂 |
4 常用的溶剂 |
5 常用的pH调节剂及其他 |
6 凝胶剂的质量控制 |
7 凝胶剂的体外渗透特性 |
8 凝胶剂的优势 |
9 小结 |
五、微透析技术应用于经皮给药制剂药动学的研究 |
1 微透析技术概念 |
2 微透析技术原理 |
3 微透析技术优势 |
4 微透析技术的局限性 |
5 探针的回收率 |
6 微透析技术用于皮肤局部药动学研究 |
7 小结 |
六、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青藤碱、雷公藤多苷提取物配伍比例的确定 |
一、仪器与材料 |
1 仪器 |
2 材料 |
3 实验动物 |
二、方法与结果 |
1 青藤碱、雷公藤多苷提取物考察比例的确定 |
2 镇痛试验 |
3 抗炎试验 |
4 最优配伍与单独用药比较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制剂处方前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1 仪器 |
2 试药 |
二、方法与结果 |
1 青藤碱、雷公藤甲素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2 制剂处方前研究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章 双藤凝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1 仪器 |
2 试药 |
3 实验动物 |
二、方法与结果 |
1 处方初步设计 |
2 透皮接收液的考察 |
3 透皮接收液中青藤碱、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4 处方单因素考察 |
5 正交试验法优化基质处方 |
6 处方分析及制备方法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五章 双藤凝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1 仪器 |
2 试药 |
3 实验动物 |
二、方法与结果 |
1 外观性状 |
2 黏度 |
3 pH值 |
4 涂抹性和可洗除性 |
5 含量测定 |
6 影响因素试验 |
7 双藤凝胶剂体外透皮性能的考察 |
8 双藤凝胶剂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
9 双藤凝胶剂体外透皮与体外释药相关性研究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六章 双藤凝胶剂的大鼠皮肤药动学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1 仪器 |
2 试药 |
3 实验动物 |
二、方法与结果 |
1 透析液中青藤碱、雷公藤甲素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2 线性探针体内回收率的研究 |
3 双藤凝胶剂透皮吸收在体试验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药理效应法测定青风藤水提物药动学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青风藤水提物中青藤碱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青风藤水提物中青藤碱的定性鉴别 |
2.3 青风藤水提物中青藤碱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药理效应法测定双氯芬酸钠药动学参数 |
1. 仪器、试药与实验动物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双氯芬酸钠溶液(供试品)的配制 |
2.2 量效关系的确定 |
2.3 时效关系的确定 |
2.4 参数计算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药理效应法测定青风藤水提物的药动学参数 |
1. 仪器、试药和实验动物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和结果 |
2.1 供试品给药前处理 |
2.2 量效关系的确定 |
2.3 时效关系的确定 |
2.4 参数计算 |
3 讨论与小结 |
结语与创新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HPLC法测定秦息痛片中青藤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空白实验 |
2.4 线性范围的考察 |
2.5 精密度实验 |
2.6 重复性实验 |
2.7 稳定性实验 |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
2.9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7)基于青藤碱的结构修饰与药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 |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内容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青藤碱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青藤碱的简介 |
1.3.2 青藤碱的提取工艺 |
1.3.3 青藤碱的含量测定 |
1.3.4 青藤碱的毒性及安全性研究 |
1.3.5 青藤碱的药理研究 |
1.3.6 青藤碱的制剂以及临床研究 |
1.3.7 青藤碱的结构改造研究 |
1.3.8 青藤碱的发展前景 |
第二章 青藤碱的结构修饰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青藤碱A 环的结构改造 |
2.2.3 青藤碱C 环的结构改造 |
2.2.4 青藤碱D 环的结构改造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 环的结构修饰 |
2.3.2 C 环的结构修饰 |
2.3.3 D 环的结构修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藤碱新衍生物的药学初步研究 |
3.1 引言 |
3.2 毒性实验 |
3.2.1 盐酸青藤碱及其5 种不同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3.2.2 盐酸青藤碱及3 种4-苄基-6-羟基青藤碱新化合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
3.3 药效初步筛选实验 |
3.3.1 药物筛选的操作流程 |
3.3.2 筛选模型的实验流程 |
3.3.3 实验原始数据 |
3.3.4 受试样品对核受体模型的初筛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部分化合物的附图 |
(8)薄层扫描法测定北豆根中青藤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薄层层析及扫描条件 |
2.1.1 展开条件: |
2.1.2 扫描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线性范围考察: |
2.4.2 精密度试验: |
2.4.3稳定性试验: |
2.4.4 重复性试验: |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6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9)新型狗皮贴膏药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型狗皮贴膏提取工艺研究 |
一、生川乌、生草乌的炮制 |
二、生川乌、生草乌乙醇提取工艺研究 |
三、新型狗皮贴膏处方药提取工艺研究 |
第二部分 新型狗皮贴膏狗皮巴布剂成型工艺研究及狗皮膏制备 |
一、新型狗皮贴膏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二、狗皮巴布剂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三、狗皮膏黑膏药制剂制备 |
第三部分 新型狗皮贴膏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初步稳定性研究 |
一、新型狗皮贴膏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二、新型狗皮贴膏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四部分 新型狗皮贴膏释放度与离体透皮率研究 |
一、释放度试验 |
二、离体透皮试验 |
结束语与创新之处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青藤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青藤碱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青藤碱稳态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正清风痛宁肠溶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青藤碱在小鼠脑区的分布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综合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四、高效薄层双波长扫描法测定正青风痛宁片中青藤碱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透骨祛痹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D]. 周雅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2]新型青藤碱衍生物合成及其透皮、抗炎和镇痛活性研究[D]. 赵子剑. 湖南大学, 2016(02)
- [3]双藤凝胶剂的制备、质量评价及皮肤药动学研究[D]. 巴文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4]药理效应法测定青风藤水提物药动学参数的研究[D]. 周晓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9)
- [5]可见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药物青藤碱[J]. 王洪海,王赬胤. 光谱实验室, 2012(05)
- [6]HPLC法测定秦息痛片中青藤碱的含量[J]. 张红,侯敏,段勇民,高锦成,党秋萍,蒙麦侠. 西北药学杂志, 2011(02)
- [7]基于青藤碱的结构修饰与药学初步研究[D]. 欧阳玲玲. 长沙理工大学, 2010(06)
- [8]薄层扫描法测定北豆根中青藤碱的含量[J]. 李艳荣,潘海峰.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01)
- [9]新型狗皮贴膏药剂学研究[D]. 付敏.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 [10]青藤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斯汉.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