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刘凌,顾成博[1](2021)在《基于消费者心理视角探究转基因食品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然而,转基因食品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不仅引起社会关注,而且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主观态度、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同时,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购买行为也反向影响着转基因食品的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该文探讨了转基因食品发展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对影响消费者心理感受和购买行为的因素(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安全伦理问题、科学伦理问题、商业伦理问题和消费伦理问题)进行总结。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策略: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科学构建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科学解释转基因食品技术问题,实现转基因食品社会共治,平衡转基因食品领域各方利益,建立转基因食品发展政策保障制度,科学设置转基因食品标签粘贴制度。以期缓解或消除消费者的心理忧虑,利于转基因食品的顺利发展。
王迪,苗朝华,金芜军,Ira Sugita[2](2021)在《新加坡农业生物技术年报(2020)》文中提出目前,新加坡国内还没有任何植物生物技术投入商业化生产。截至2020年10月,新加坡共有43种转基因(genetically engineered,GE)植物产品获准用作食品或食品成分。新加坡遗传改良咨询委员会(Genetic Modification Advisory Committee,GMAC)最近修订了关于基因叠加事件的法规,采用"高覆盖低"的方法,对来源于先前GMAC认可的较低阶组合的高阶叠加事件组合豁免监管评估。
马宇浩,蔡甘先,邓晓恬,李瑞,高爽,董向会,孙光泽,邰钰溶,夏添兰,贺旗,邓学梅[3](2021)在《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相伴而行。随着生物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也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已设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转基因监管体系。本文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提出与发展进行回顾,分析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并通过对比我国与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管理体系异同,探讨了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原则、制度等,对转基因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设发展做出展望。
成钰[4](2021)在《《人民日报》转基因议题新闻框架分析(1988-2020)》文中研究说明
张先文,黄冲平,王东芳,梁晋刚[5](2021)在《新形势下高校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高速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作为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做好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列举了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依据,从切实提高三大责任主体的安全意识、加强转基因试验基地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
黄子佳[6](2021)在《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高粱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但是籽粒赖氨酸含量低,无法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所以提高赖氨酸含量对于高粱的推广应用有重大意义。然而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中外源基因的导入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是未知的,因此转基因作物的土壤生态安全性评估是转基因作物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本课题以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和非转基因高粱为材料,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传统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以及Biolog-ECO板,研究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的商业化应用提供生态安全性评价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育阶段根际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优势微生物类群丰度比较结果为,幼苗期时非转基因组的隐真菌门丰度显着性高于转基因组,生长期时非转基因组的绿弯菌门、壶菌门丰度显着性高于转基因组,而放线菌门丰度显着性低于转基因组,成熟期时非转基因组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都显着性低于转基因组,蓝细菌门丰度高于转基因组,其余优势微生物无显着性差异。聚类分析和α多样性指数显示转基因组和非转基因组微生物种群结构相似。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明显影响。2、对高粱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检测表明:转基因组与非转基因组之间的p H值、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以及碱解氮含量在高粱的整个发育阶段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无明显影响。3、高粱根际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组与非转基因组之间的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高粱的各个发育阶段并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酶活性无影响。4、通过Biolog-ECO板实验表明: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和非转基因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整体代谢活性、碳源利用情况均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无明显影响。
周玲[7](2021)在《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现有文献关于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农业上市公司由于其在资本市场总市值占比小、数量少、业绩不突出等特点,在资本市场上很难引起众多投资者的青睐。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时下,“三农”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资本市场上的农业上市公司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背景下显得格外瞩目。但近年来,农业上市公司的负面事件屡见不鲜,有代表性的如2014年在“獐子岛事件”爆发的短时间内,投资者纷纷减持该公司股票,造成公司股价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运营;国内种业巨头登海种业在2016年因违规种植“转基因玉米”,致其股价跌幅超过4%等。这些负面事件,会对所在公司、公司所在行业的股价产生波动。“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在现有文献研究中以“转基因”为视角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种植与推广领域以及安全性争论等层面,而以转基因事件为研究视角对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波动的研究鲜有提及。基于此,论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定量分析和度量历次“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涉转基因”、“非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以期更好发挥农业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效率从而提高自身应对资本市场风险的能力。首先,基于申银万国二级行业分类标准的投资性、现实性、互通性作为农业上市公司研究样本来源。其次,以“百度指数”平台作为“转基因事件”素材来源的获取渠道,基于“转基因”、“崔永元”二者关键词的关联性,选取了四个与新闻当事人“崔永元”高度关联、社会公众关注度极高、社会影响极其深远的转基因负面事件和一个转基因正面事件作对比分析。最后,运用事件研究法构建市场模型来分析“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发现:第一,转基因负面事件对整体农业上市公司的股价造成了显着的冲击,对农业上市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二,转基因负面事件造成“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股价下跌,“非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股价上涨,资本市场上与“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利益相关的投资者会降低对“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的评价,减持对“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的股票,故而选择“非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股票来代替“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股票来规避市场舆论风险。因此,“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产生“传染效应”,“非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产生“竞争效应”。第三,转基因正面事件对“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产生显着的竞争效应,进而对整体农业上市公司带来正面影响,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正面信息,使得资本市场上“涉转基因”概念的农业股票受到追捧,股价上涨,市场份额增加,产生“竞争效应”。
吴璇[8](2021)在《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以及饲料加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主粮。随着人口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转基因玉米作物的研发应运而生,而它的商业化也迫在眉睫。因此,研发转基因玉米、评估其对环境的安全性,成为众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本论文以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办公室提供的4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双抗12-5”(含Cry1Ab+Cry2Aj+epsps)及其对照品种“宏硕 899”和“C0030.3.5”(含Cry1Ab+epsps)及其对照品种“C0010.1.1”(含epsps+pat)为材料,在系统检测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组织内相关蛋白的基础上,以亚洲玉米螟为靶标害虫,利用种群内禀增长率、发育速率等参数,深入探讨了这几种玉米材料对玉米螟的抗性,进而进一步研究阐述了玉米植株体内相关蛋白在玉米—玉米螟—异色瓢虫体内的运转,最后探讨了取食过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对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用ELISA技术对两个转基因玉米及其对照组玉米的叶片、茎秆、雄蕊、雌蕊和籽粒中的Bt毒蛋白含量等进行了系统测定,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进程,各个组织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到玉米籽粒灌浆期又略有回升,表现为籽粒中的毒蛋白含量>叶片>茎秆>雌蕊>雄蕊。以双抗12-5和C0030.3.5为例:籽粒、叶片、茎秆、雌蕊、雄蕊中的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489.49ng/g、487.00ng/g、338.77ng/g、327.50ng/g、154.85ng/g 和 545.25ng/g、432.66ng/g、329.53ng/g、303.53ng/g、222.45ng/g;epsps蛋白含量则为 110.48ng/g、108.70ng/g、29.19ng/g、29.37ng/g、112.77ng/g 和 109.68ng/g、102.67ng/g、33.35ng/g、36.72ng/g、114.85ng/g;PAT蛋白含量只有在C0010.1.1品系中检测到,含量分别是叶片中50.80ng/g,雄蕊中18.80ng/g,雌蕊中18.31ng/g。2.取食了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显示,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双抗12-5和C0030.3.5高抗亚洲玉米螟。无论是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或者是蛹重等,与对照亲本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发现,两组转基因材料对玉米螟低龄幼虫的抗性更强,用转基因玉米材料饲喂玉米螟低龄幼虫后,不但引起低龄幼虫的大量死亡,甚至都不能进入到后续虫龄(态)。以取食了双抗12-5和C0030.3.5的玉米螟为例:若从1龄幼虫开始饲养,其玉米螟2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2.33%和8.00%,不能进入下一个虫龄;从2龄幼虫开始饲养,其3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6.67%和10.67%,不能进入下一虫龄;若从3龄幼虫开始饲养,其4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13.33%和14.00%,也不能进入下一虫龄。玉米螟各项生物学参数显示:取食双抗12-5和C0030.3.5两种转基因玉米的亚洲玉米螟低龄幼虫无法存活到化蛹,从5龄幼虫开始饲养的处理虽然部分可以化蛹并羽化,但是显着低于两个对照品种。3.借助转基因玉米—靶标昆虫玉米螟—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三级营养关系,用ELISA方法检测了在取食带毒玉米螟后异色瓢虫体内的Cry1Ab杀虫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取食了带毒玉米螟幼虫24小时后体内能检测到毒蛋白含量,其体内最高含量达到0.09ng/g。对获毒后的异色瓢虫捕食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指出,各个处理条件下的异色瓢虫对玉米螟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与未获毒的异色瓢虫捕食功能反应间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说明Cry1Ab杀虫蛋白虽然可以通过三级营养食物链传递到异色瓢虫体内,但对异色瓢虫的捕食功能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
焦悦,朱鹏宇,梁晋刚,付伟[9](2021)在《国际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政策及启示》文中指出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安全、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为此,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制定了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通过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与评价政策进行介绍分析,总结其现实积极作用及价值,指出其缺陷或不足,以期为健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完善监管措施,提供理论政策及法律规范方面的参考性建议。
游淳惠,俞露,林暄[10](2021)在《全球化发展下我国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技术发展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讨论多聚焦于"安全性"问题,因此,政府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方式尤为重要。本文从转基因的安全性评估与风险管理角度切入,分析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区对于转基因技术的风险管理方式,对比分析其与我国的差异,期望藉由良好的风险评估与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法来提高我国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度。
二、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消费者心理视角探究转基因食品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食品发展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 |
2 转基因食品发展引发消费者心理忧虑的原因 |
2.1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安全伦理问题 |
2.2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科学伦理问题 |
2.3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商业伦理问题 |
2.4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消费伦理问题 |
3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应对策略 |
3.1 通过完善立法和科学监管消除安全伦理忧虑 |
3.2 通过科学解释和社会共治消除科学伦理忧虑 |
3.3 通过利益平衡和政策保障消除商业伦理忧虑 |
3.4 通过科学设置标签粘贴制度消除消费伦理忧虑 |
4 结语 |
(2)新加坡农业生物技术年报(2020)(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植物 |
1.1 转基因植物的生产和贸易 |
1.1.1 产品开发 |
1.1.2 商业生产和贸易情况 |
1.2 转基因植物的相关政策 |
1.2.1 监管架构 |
1.2.2 转基因植物获批情况 |
1.2.3 叠加事件的审批 |
1.2.4田间试验 |
1.2.5 创新生物技术 |
1.2.6 共存 |
1.2.7标识 |
1.2.8 监测和检测 |
1.2.9 低水平混杂 |
1.2.1 0 知识产权 |
1.2.11国际条约与国际论坛 |
1.2.12相关问题 |
1.3 转基因植物的市场营销 |
2 转基因动物 |
2.1 转基因动物的生产和贸易 |
2.2 转基因动物的相关政策 |
2.3 转基因动物的市场营销 |
3 转基因微生物 |
3.1 转基因微生物的研发和贸易 |
3.2 转基因微生物的相关政策 |
3.2.1 监管架构 |
3.2.2 转基因微生物获批情况 |
3.2.3 标识 |
3.2.4 监测和检测 |
3.2.5 知识产权 |
3.3 转基因微生物的市场营销 |
(3)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概况 |
1.1 我国与美国和欧盟转基因安全评价对比 |
1.2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定标准及原则 |
2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 |
3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内容 |
4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各阶段要求及方法 |
5 总结与展望 |
(5)新形势下高校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
1.1 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
1.2 规范管理有利于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 |
2 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相关依据 |
2.1《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与之配套的法规和制度 |
2.2 转基因植物试验安全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 |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
3 进一步加强高校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 |
3.1 切实提高三大责任主体的安全意识 |
3.2 加强转基因试验基地硬件设施建设 |
3.3 建立健全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4 结语 |
(6)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转基因作物的概括 |
1.1.1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动态 |
1.1.2 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应用 |
1.2 高赖氨酸作物的研究现状 |
1.3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
1.3.1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 |
1.3.1.1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问题 |
1.3.1.2 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
1.3.2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3.3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3.4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及设计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及其验证 |
2.2.2 根际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 |
2.3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转基因高粱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结果分析 |
2.4.1.1 根际土壤细菌OTU结果分析 |
2.4.1.2 土壤细菌群落的测序深度分析 |
2.4.1.3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细菌菌落结构的影响 |
2.4.1.4 高粱根际土壤细菌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2.4.1.5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2.4.1.6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细菌Beta多样性的影响 |
2.4.2 转基因高粱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结果分析 |
2.4.2.1 根际土壤真菌OTU结果分析 |
2.4.2.2 土壤真菌群落的测序深度分析 |
2.4.2.3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真菌菌落结构的影响 |
2.4.2.4 高粱根际土壤真菌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2.4.2.5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2.4.2.6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真菌Beta多样性的影响 |
2.5 讨论 |
第三章 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及设计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p H的影响 |
3.4.2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3.4.3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4.4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4.5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3.5 讨论 |
第四章 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及设计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4.4.2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4.4.3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4.4 转基因高粱对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五章 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及设计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动态情况 |
5.4.2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情况 |
5.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7)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理论分析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负面事件对消费终端市场的影响 |
2.1.2 负面事件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针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的相关研究 |
2.2.2 非农业领域运用事件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
2.2.3 农业领域运用事件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
2.2.4 基于“转基因”事件的相关研究 |
3 转基因与农业 |
3.1 转基因生物技术 |
3.2 全球转基因种植现状 |
3.3 我国转基因种植现状 |
3.4 严格谨慎的转基因政策 |
4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
4.1 定义“转基因事件”事件日、估计窗、事件窗 |
4.2 样本选取 |
4.2.1 样本界定 |
4.2.2 样本筛选 |
4.3 正常收益率的计算 |
4.3.1 市场模型 |
4.3.2 经济模型 |
4.4 异常收益、累计异常收益的估计 |
4.4.1 异常收益的计算 |
4.4.2 累计异常收益率 |
4.5 统计检验 |
5 实证结果分析 |
5.1 历次转基因事件的溢出效应分析 |
5.1.1 转基因事件一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5.1.2 转基因事件二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5.1.3 转基因事件三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5.1.4 转基因事件四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5.1.5 转基因事件五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5.1.6 历次转基因实证结果对比分析 |
5.2 转基因事件溢出效应的回归分析 |
5.2.1 变量定义 |
5.2.2 模型建立 |
5.2.3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5.2.4 转基因事件回归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启示与建议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
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 |
1.2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研究 |
2 抗虫基因Bt的研究进展 |
2.1 Bt蛋白概况 |
2.2 Bt蛋白的杀虫机制 |
2.3 Bt蛋白对捕食性天敌种群的影响 |
3 转基因玉米及靶标昆虫 |
3.1 转基因玉米的发展史 |
3.2 转基因玉米靶标昆虫—亚洲玉米螟 |
3.3 转基因作物对靶标害虫的抗性 |
4 天敌昆虫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
4.1 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 |
4.2 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与害虫的关系 |
5 论文研究意义 |
5.1 研究内容 |
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转基因玉米体内相关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动态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样品测定 |
1.3 测试所需仪器 |
1.4 溶液的配制 |
1.5 定量检测 |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同一品种中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
2.2 不同玉米品种中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
2.3 转基因品种与其对照相同部位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
2.4 不同玉米品种中抗除草剂蛋白含量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条件与方法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转基因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2.3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的影响 |
2.4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玉米植株相关蛋白对天敌捕食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玉米品种 |
1.4 饲养方法 |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取食同一品种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体内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
2.2 取食相同时间、不同品种转基因玉米后玉米螟体内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
2.3 取食同一品种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体内抗草甘膦epsps蛋白含量分析 |
2.4 取食相同时间、不同品种转基因玉米后玉米螟体内抗草甘膦epsps蛋白含量分析 |
2.5 转基因玉米蛋白在异色瓢虫体内的转运 |
2.6 异色瓢虫对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 |
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国际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政策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组织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政策简介 |
1.1 CAC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 |
1.1.1 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 |
1.1.2 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 |
1.1.3 转基因食品及衍生品的检测和识别 |
1.1.4 CAC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 |
1.2 OECD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 |
1.2.1 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估和风险控制 |
1.2.2 转基因信息搜集和共享 |
1.2.3 OECD立法指导性文件 |
2 CAC、OECD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分析 |
2.1 CAC、OECD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的积极意义 |
2.2 CAC、OECD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的不足 |
3 对我国转基因产品产业化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3.1 建立与国际接轨和符合国情的转基因产品风险管理体系 |
3.1.1 建立动态实时转基因产品数据库 |
3.1.2 建立统一的检测制度 |
3.1.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识制度 |
3.2 做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者 |
(10)全球化发展下我国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困境与机会 |
2. 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方法 |
2.1 关键成分分析 |
2.2 营养学评估 |
2.3 毒理学评估 |
2.4 致敏性评估 |
3. 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证书发放标准 |
3.1 转基因技术的监管体系与安全评价原则 |
3.2 全球转基因技术安全性评价及监管体系的差异 |
4. 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示规定 |
5. 结论 |
四、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消费者心理视角探究转基因食品发展策略[J]. 田刘凌,顾成博. 中国酿造, 2021(12)
- [2]新加坡农业生物技术年报(2020)[J]. 王迪,苗朝华,金芜军,Ira Sugita.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6)
- [3]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现状及展望[J]. 马宇浩,蔡甘先,邓晓恬,李瑞,高爽,董向会,孙光泽,邰钰溶,夏添兰,贺旗,邓学梅. 中国畜牧杂志, 2021(10)
- [4]《人民日报》转基因议题新闻框架分析(1988-2020)[D]. 成钰. 西北大学, 2021
- [5]新形势下高校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生物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J]. 张先文,黄冲平,王东芳,梁晋刚. 农业科技管理, 2021(03)
- [6]转基因高赖氨酸高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黄子佳. 山西大学, 2021(12)
- [7]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D]. 周玲. 成都大学, 2021(07)
- [8]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D]. 吴璇. 扬州大学, 2021(09)
- [9]国际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政策及启示[J]. 焦悦,朱鹏宇,梁晋刚,付伟.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2)
- [10]全球化发展下我国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分析[J]. 游淳惠,俞露,林暄. 今日科苑,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