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省辽源市1996~2003年布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郝春萍[1](2021)在《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吉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的分布特征与耐药情况,为吉林省耐药食源性沙门氏菌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以及临床治疗药物的配比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控制食源性沙门氏菌的耐药增长率,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对2013-2019年吉林省九个地区试点医院食源性疾病送检菌株以及食品采样菌株进行分层抽样,沙门氏菌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菌株为本实验所研究的对象菌株。本实验菌株为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菌株700例,以及在吉林省各地区食品中采样检测到的沙门氏菌菌株48例,共计748例。对748例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实验药品包括环丙沙星(CIP)、复方新诺明(TMP/SMZ)、氯霉素(CHL)、萘啶酸(NAL)、庆大霉素(GEN)、四环素(TET)、头孢噻肟(CTX)、头孢西丁(CFX)8种药物。对菌株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血清型以及不同菌株来源之间耐药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耐药的因素,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菌株基本情况:1-5岁人群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为45.1%;男性沙门氏菌检出率高于女性(58.1%>41.9%);第二(39.1%)、三(49.2%)季度沙门氏菌检出率显着高于第一(6.6%)、四(5.1%)季度;67种沙门氏菌血清型主要以肠炎沙门氏菌(43.98%)和鼠伤寒沙门氏菌(29.54%)为主。2.总体耐药情况:在748株沙门氏菌中,669株沙门氏菌具有耐药性,耐药率为89.4%;196株食源性沙门氏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率为26.2%。3.八种药物耐药顺位情况:8种抗生素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萘啶酸(62.3%)、四环素(53.3%)、复方新诺明(27.1%)、氯霉素(20.9%)、环丙沙星(13.9%)、头孢噻肟(13.4%)、庆大霉素(10.6%)、头孢西丁(2.5%)。4.影响耐药因素分析:(1)食源性沙门氏菌是否耐药在居住城市(X2=16.482,P=0.036)、年份(X2=31.969,P<0.001)和菌株来源(X2=23.241,P<0.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辽源市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风险是松原市的18.581倍。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10.640倍、4.573倍、11.340倍、3.880倍。食源性疾病来源沙门氏菌耐药风险是食品污染来源的4.517倍;(2)食源性沙门氏菌是否多重耐药在不同城市(X2=28.130,P<0.01)、年份(X2=48.920,P<0.001)、血清型(X2=8.989,P=0.03)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城市、通化市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风险分别是松原市的0.305倍、0.241倍、0.296倍、0.310倍。2015年、2017年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5.493倍、2.463倍。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风险是肠炎沙门氏菌的1.834倍。5.耐药关联性分析:(1)环丙沙星(X2=17.437,P=0.008)、复方新诺明(X2=48.614,P<0.001)、萘啶酸(X2=49.583,P<0.001)、庆大霉素(X2=18.741,P=0.005)、四环素(X2=18.516,P=0.005)、头孢噻肟(X2=33.150,P<0.001)在不同年份上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年环丙沙星耐药的风险是2013年的4.943倍;2015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复方新诺明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9.503倍、5.191倍、3.067倍、3.738倍;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萘啶酸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9.319倍、2.821倍、2.692倍、2.172倍;2015年庆大霉素耐药的风险是2013年的4.709倍;2015年、2017年四环素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3.038倍、2.106倍;2014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头孢噻肟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0.111倍、0.309倍、0.402倍、0.426倍。(2)环丙沙星(X2=18.308,P<0.001)、氯霉素(X2=18.932,P<0.001)、萘啶酸(X2=157.652,P<0.001)、庆大霉素(X2=6.313,P=0.012)、四环素(X2=135.004,P<0.001)、头孢噻肟(X2=4.548,P=0.033)在不同血清型耐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鼠伤寒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氯霉素、萘啶酸、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噻肟的耐药风险分别是肠炎沙门氏菌的3.122倍、2.631倍、0.075倍、2.175倍、10.176倍、1.691倍。(3)萘啶酸(X2=5.921,P=0.015)、头孢噻肟(X2=7.915,P=0.005)在不同菌株来源耐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源性疾病来源沙门氏菌萘啶酸的耐药风险是食品污染来源的2.050倍。结论:本研究发现:(1)年份、地区、血清型、菌株来源是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影响因素。(2)吉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3)吉林省不同市区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吉林省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广泛,且不同血清型对不同药物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来源的食源性沙门氏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赵少伟[2](2020)在《吉林省马主要寄生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马作为最早被驯养的一种家畜,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目前,养马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大了对马的卫生防疫需求。寄生虫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对马业生产危害严重。如不及早发现,及时遏制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一旦爆发将会对养马产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解吉林省马感染泰勒虫、驽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弓形虫及新孢子虫等情况,本研究对采自吉林省的辽源市、吉林市、白城市、通化市及延边州等共192份马抗凝血,采用PCR、nest PCR等方法进行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并进行测序、系统进化分析,以及按照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模式、不同性别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采自5个地区的192份马血液样本中,马泰勒感染率为28.1%,弓形虫感染率为8.9%,未检测到伊氏锥虫、驽巴贝斯虫及新孢子虫。马泰勒虫阳性率白城地区最高,为43.3%,其次为通化32.0%,之后为延边26.4%、吉林23.3%、辽源20.0%;马泰勒虫在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模式及不同性别间阳性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检测到的马泰勒虫主要有A型和E型两种基因型,其中E型为主要流行株。弓形虫检测结果显示,辽源阳性率最高为14.3%;吉林最低为3.3%;马弓形虫在不同地区和饲养模式之间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本次调查丰富了吉林省马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为实施科学有效的马寄生虫病防控提供了参考。
王赢[3](2020)在《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例的三间分布、流行过程和空间自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揭示吉林省布鲁氏菌病的空间分布特点,为制定或调整吉林省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上报的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的流行趋势进行描述;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上报的20142019年共8385例人间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例的个案信息进行“三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利用Arcgis 10.2及Geoda1.14.0软件对20142019年吉林省9个市(州)64个县(市、区)的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进行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1.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1)20142019年吉林省共报告8385例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年均发病率为5.31/10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发病率最高(6.58/10万),2018年略有升高(4.44/10万),2019年发病率最低(4.09/10万)。(2)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在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白城市(23.29/10万),其次为松原市(15.54/10万),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64.83%;发病率最低的为吉林市(1.18/10万),其次为白山市(1.22/10万)。(3)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在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集中在37月份。发病月份最高为5月,报告病例数1060人,占12.64%;最低为12月,报告病例数351人,占4.19%。(4)20142019年吉林省共报告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男性6219例,女性2166例,男女性别比为2.87: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4059岁人群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59.45%;年龄分布上,各个阶段均有发病,其中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数最高的最高的年龄段为45岁组,报告病例1523人,占18.16%;其次为50岁组,报告病例11457人,占17.40%;40岁组和55岁组病例数分别为1022人和981人,占12.19%和11.70%;119岁人群和75岁以上人群发病数较少,占病例总数的3.20%,各年龄组发病数构成比均在1%以下;各职业均有发病。病例数最多的是农民,报告病例6889例,占82.16%,其次为牧民,报告病例684例,占8.16%,第三为家务及待业人员,报告病例304例,占3.63%。三种职业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3.95%。(5)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羊,感染病例7693人,占病例总数的91.75%;传播因子主要为流产物和飞沫尘埃,感染病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0.65%(4247/8385)和34.73%(2912/8385),另外,因皮毛感染病例480人,占5.72%,因食物感染病例412人,占4.91%,其他因子感染病例334例,占3.98%;传播途径主要为经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传播,感染病例分别为4975人和2932人,占病例总数的59.33%和34.97%;暴露史中排前四位的分别是打扫圈舍、放牧、接羔、生活在疫区,病例数分别为5736人、5388人、4972人和3570人,占病例总数的68.41%、64.26%、59.30%和42.58%;采取的防护措施有专用工作服、口罩、橡胶手套、靴子、使用消毒液浸泡防护用品,构成比分别为14.17%、27.82%、27.87%、14.00%、14.56%。2.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空间分布特征(1)20142019年度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趋势分析表明,各年度布鲁氏菌病的走势基本一致,呈从东到西升高,由南到北上升的趋势,西北区域的地市发病比较严重。(2)全局自相关结果表明,全局Moran’s Ⅰ指数范围是0.5290.802,且P<0.05,认为总体Moran’s I不为0,20142019年吉林省9个市(州)64个县(市、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存在着显着的、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发病率较高的地市相邻,而发病率较低的也趋于相邻,存在着显着的空间集聚现象。(3)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年高高聚集区均分布在西北部,其中洮南市、镇赉县、大安市、洮北区、通榆县、长岭县、乾安县、前郭县是高发地区。发病的低低聚集地区每年均有变化,主要为九台市、宽城区、绿园区、二道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阳区,龙潭区、昌邑区、船营区、丰满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结论:1.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最高,2019年最低,在2018年有小幅度升高。2.20142019年吉林省西北部地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37月为高发季节。3.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主要特征为男性、4059岁,职业主要为农牧民。4.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羊,传播因子主要为流产物、飞沫尘埃,传播途径主要为皮肤黏膜和消化道。打扫圈舍、放牧、接羔为主要的暴露史。5.20142019年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现象。6.白城市所辖各个县区、松原市的长岭县、前郭县、乾安县是着重需要防控人间布鲁氏菌病高发的区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彭月华[4](2018)在《2011-2015年吉林省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11-2015年吉林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吉林省布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吉林省共报告布病病例9 477例,年平均发病率6.89/10万;年平均发病率居前2位的市(州)为:白城市45.78/10万、松原市18.59/10万;占全省报告发病总数的77.35%;男性发病总数7 041例(74.30%),女性发病总数2 436例(25.70%),男女性别比为2.89∶1,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集中在3560岁组(7 224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76.23%;职业构成以农民(6 781例)和牧民(448例)为主,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71.55%和4.73%;时间分布全年每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38月份,以春夏两季发病为主。结论 2011-2015年吉林省布病的流行呈平稳下降趋势,应针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高发场所在高发季节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
孙宁[5](2017)在《吉林省2006~2015年人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文中指出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一种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类感染布病后可引起各系统的全身性损害。布病一般预后较好,慢性期可有关节和脊柱强直、肌腱挛缩变硬等。到目前为止,根据对宿主的选择性不同,布鲁杆菌分为9个种,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吉林省是我国布病高发省份之一,近年来,吉林省布病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本文通过对吉林省20062015年人布病发病情况整理,分析吉林省近十年人布病的总体发病趋势、人布病流行特征和趋势。目的:描述分析吉林省20062015年人布病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的流行特征,分析预测20162018年人布病发病趋势,为调整吉林省人布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监测数据来源于传染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人口学资料来源于20062015年吉林省统计年鉴。以吉林省20062015年报告的布病人群为研究对象,20062015年每年新确诊的人布病数为发病数,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描述吉林省人布病的流行特征,采用加权算数平均法分析预测吉林省20162018年人布病的发病趋势。数据的整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专题地图制作采用Mapinfo。结果:1.吉林省20062015年人布病人群分布特征:吉林省20062015年共报告布病病例19 449例,男性14 714例,女性4 735例,男女性别比为3.11:1。年龄最小为6个月,最大为85岁。20-59岁人群占88.09%(17 132/19 449),40-49岁人群最高,占31.98%(6 219/19 449),职业分布中农民占83.19%(16180/19 449),牧民占6.77%(1 317/19 449),其他职业占10.04%(1 952/19 449)。2.吉林省20062015年人布病时间分布特征:20062015年的发病率分别为2.21/10万、3.22/10万、7.84/10万、12.63/10万、10.60/10万、7.51/10万、7.11/10万、7.36/10万、6.58/10万、5.90/10万。20062009年呈上升趋势,20092015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发病率达到12.63/10万,总体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112月的发病数分别为1 682例、1 882例、2 406例、2 446例、2 611例、2 125例、1 930例、1 382例、843例、738例、786例、618例,38月占66.33%(12 900/19 449),5月发病最高占13.42%(2 611/19 449),3.吉林省20062015年人布病地区分布特征:除不详市(系统录入中未显示),吉林省20062015年共有9个市(州)报告了人布病数据,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病人数的构成分别为4.46%(867/19 449)、1.72%(334/19 449)、5.63%(1093/19 449)、1.73%(336/19 449)、1.28%(248/19 449)、0.47%(91/19 449)、34.29%(6661/19 449)、48.62%(9443/19 449)、1.80%(350/19 449),主要分布在白城市和松原市。白城市的洮南市、洮北区、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发病人数构成分别为29.55%(2 787/9 430)、18.12%(1 709/9 430)、20.34%(1 919/9 430)、10.39%(980/9 430)、21.59%(2 036/9 430)。松原市的宁江区、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县发病人数构成分别为9.18%(611/6 656)、24.92%(1 659/6 656)、24.94%(1 660/6 656)、22.51%(1 498/6 656)、18.45%(1 228/6 656)。4.吉林省2016年2018年人布病发病率预测:采用加权算数平均法对吉林省2016年2018年人布病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值分别为6.64/10万、6.56/10万、6.51/10万。结论:男性、青壮年和农牧民为布病的高发人群;每年的38月为布病的流行高峰;白城市和松原市是人布病的高发地区。吉林省20062009年人布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2009201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
何海波[6](2017)在《2014-2016年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2014-2016年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与态势,为今后能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在全疆4个国家级的疫情监测县(市、区)开展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设立14个高危人群筛查县,收集整理2014-2016年各监测点布鲁氏菌病人群发病及疫情数据资料,结合2014-2016年布鲁氏菌病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建立布病疫情监测数据库。布鲁氏菌病检验方法采用WS269-2007《全国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标准》执行。结果:2014-2016年全疆累计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2515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6.01/10万,18个监测县(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计79559人,血清学检测共计63277人,检出阳性共计9876人、感染率15.61%,检出患病人数共计9427例,新发患者共计9278例;男性感染人数共7347例、女性2529例,男女的性别比例为2.91∶1;感染者重点集中于20-50岁的人群8331例、占总感染人数的84.36%;感染者主要为农民6728例,其次为牧民1658例,农民和牧民感染人数占感染总数的84.91%。结论: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率与发病率依然处在较高的水平,还需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采取人畜联防联控的综合防控手段,控制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上升趋势。
刘振荣,项东,高雯,杨梅[7](2017)在《2011-2015年河北省唐山市布鲁氏菌病疫情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11-2015年唐山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唐山市布病疫情资料,对布病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唐山市布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以散发为主,春夏季高发,病例主要分布在养殖业较发达的迁安市;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4064岁青壮年为主,占70.8%;职业以从事养殖业的农民居多,占87.7%。病羊为主要传染源,83.2%的发病者为直接接触病羊传播。结论 2011-2015年唐山市人间布病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应加大防控力度,采取综合措施遏制其上升势头。
高雯,解光越,王良群,项东,何金奎,张绍文,张杰,杨梅[8](2017)在《2005—2015年唐山市布鲁菌病流行特征》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唐山市2005—2015年布鲁菌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布鲁菌病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唐山市2 048例布鲁菌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以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2015年唐山市布鲁菌病发病率逐年上升,3—8月共报告1 373例,占发病总数的67.00%;男性发病1 525例,占74.46%;女性发病523例,占25.54%。4059岁青壮年占56.2%;从事养殖业的农民占88.9%;主要传染源为病羊,直接接触病羊发病者人数占82.4%。结论做好个人防护和牲畜检疫,是防控布鲁菌病的重要措施。
王锐泽[9](2016)在《20092012年吉林省松原市布鲁氏菌病门诊就诊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吉林省松原市布病门诊就诊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了解当地布病门诊就诊情况、就诊人群布病感染情况等,揭示不同就诊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布病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和疑似感染的因素,为布病病因预防和人群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吉林省松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门诊就诊人群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发病与就诊情况、既往史、养殖情况、接触史、家庭感染史、临床表现和诊断结果。采用SPSS19.0、SAS9.1.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人群的三间分布进行统计描述,影响布病感染的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1.3557例就诊者中,诊断为显性感染991例(27.86%),隐性感染169例(4.75%),疑似感染382例(10.74%),阴性2015例(56.65%)。2.在不同就诊人群中,男性例数均多于女性,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疑似感染和阴性人群男女性别比分别为3.27:1、2.93:1、2.50:1、1.49:1。不同就诊人群年龄分布:显性感染者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3(3452)岁,隐性感染者年龄平均为40.43±13.50岁,疑似感染者年龄平均为42.77±12.30岁,阴性人群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1(3051)岁。不同就诊人群,民族均以汉族人数最多,学历多在小学水平,职业以农牧民为主。经检验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布病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疑似感染和阴性在人群构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917,P<0.001;X2=73.112,P<0.001;P=0.005;X2=122.453,P<0.001)。3.显性感染者、疑似感染者和阴性人群的临床症状均以发热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73.86%、65.97%、40.25%,其次为乏力、多汗、骨关节痛。临床体征均以睾丸肿大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24%、3.66%、1.54%。4.不同就诊人群中,显性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养殖羊的比率较高,分别为65.99%、71.01%;其次为养殖牛、猪、犬,养殖鹿的比率最低。经检验养羊、牛、猪、犬的人群与未养殖人群在布病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疑似感染、阴性的人群构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879,P<0.001;X2=16.825,P=0.001;X2=20.753,P<0.001;X2=11.617,P=0.009)。5.不同就诊人群与危险因子的接触率以皮毛和疫畜流产物较高,其次为尘埃和粪便,乳肉接触率较低。经检验接触疫畜流产物、皮毛、粪便、尘埃的人群与未有此接触史的人群在布病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疑似感染、阴性的人群构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086,P<0.001;X2=54.419,P<0.001;X2=87.182,P<0.001;X2=22.603,P<0.001)。经检验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接触危险因子与未有此接触的人群在布病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疑似感染、阴性的人群构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407,P<0.001;X2=21.730,P<0.001)。6.3557例就诊者中有家庭成员感染史的为431例,其中102例(23.67%)为显性感染者,18例(4.18%)为隐性感染者,36例(8.35%)为疑似感染者,275例(63.81%)为阴性。经检验有家庭成员感染史与没有家庭成员感染史的人群在布病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疑似感染、阴性的人群构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73,P=0.015)。7.经多因素分析,影响布病显性感染的因素是性别、年龄、职业,接触疫畜流产物、皮毛、尘埃;隐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是性别,接触疫畜流产物、皮毛;疑似感染的影响因素是性别、职业,接触疫畜流产物、皮毛、粪便。结论:1.20092012年布病门诊就诊人群共有显性感染991例、隐性感染169例、疑似感染382例,其构成比分别为27.86%、4.75%、10.74%。2.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疑似感染的人群中:男性均多于女性;中青年居多;文化程度较低,以小学学历为主;职业主要为农牧民。3.显性感染人群的临床症状以发热、乏力、多汗、骨关节痛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体征以睾丸肿大发生率较高。4.男性,接触疫畜流产物、皮毛是布病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和疑似感染的共同危险因素;农牧民是布病显性感染和疑似感染的共同危险因素;2665岁年龄段,接触尘埃是布病显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接触粪便是布病疑似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董连晶[10](2014)在《2011—2013年辽源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该市近三年布病发病情况,评价该市布病防治措施的效果,为今后制定布病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11—2013年辽源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的布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三间分布分析,利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1—2013年该市共报告布病129例,3年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主要分布在4050、5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31.62,P<0.05),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和牧民居多,发病高峰在47月份且多数患者能在发病急性期内就诊,该市所辖四个地区布病发病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98,P>0.05)。结论该市布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强对布病的防控。
二、吉林省辽源市1996~2003年布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辽源市1996~2003年布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食源性致病菌与食源性疾病 |
2.1.1 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简介 |
2.1.2 食源性疾病研究进展 |
2.1.3 食源性疾病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
2.1.4 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现状 |
2.2 沙门氏菌 |
2.2.1 沙门氏菌简介 |
2.2.2 沙门氏菌血清型研究进展 |
2.2.3 沙门氏菌感染研究进展 |
2.2.4 沙门氏菌耐药现状 |
2.3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 |
2.3.1 酶解作用机制 |
2.3.2 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机制 |
2.3.3 细菌外排泵系统的改变 |
2.3.4 药物作用靶位点的改变 |
2.4 沙门氏菌感染与耐药的影响因素 |
2.4.1 人群特征因素 |
2.4.2 时间因素 |
2.4.3 地区因素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实验材料 |
3.2 方法 |
3.2.1 检验原理 |
3.2.2 检验步骤 |
3.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3.3.1 数据录入 |
3.3.2 .数据分析 |
3.3.3 赋值方法 |
3.3.4 相关定义 |
3.3.5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结果 |
4.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基本信息 |
4.1.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来源基本信息 |
4.1.2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血清型结果 |
4.2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 |
4.2.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对8 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
4.2.2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耐药率顺位分布情况 |
4.2.3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耐药谱型 |
4.3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耐药分析结果 |
4.3.1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性别中耐药情况 |
4.3.2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年龄中耐药情况 |
4.3.3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年份中耐药情况 |
4.3.4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季度中耐药情况 |
4.3.5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地区中耐药情况 |
4.3.6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血清型中耐药情况 |
4.3.7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菌株来源中耐药情况 |
4.4 不同影响因素下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
4.4.1 不同年份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
4.4.2 不同血清型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
4.4.3 不同来源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
4.5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相关性分析结果 |
4.5.1 影响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因素分析结果 |
4.5.2 影响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因素分析结果 |
4.5.3 不同年份食源性沙门氏菌与八种药物耐药情况交叉分析结果 |
4.5.4 不同血清型食源性沙门氏菌与八种药物耐药情况交叉分析结果 |
4.5.5 不同来源食源性沙门氏菌与八种药物耐药情况交叉分析结果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1.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基本情况分析 |
5.1.2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耐药情况分析 |
5.1.3 不同影响因素下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分析 |
5.1.4 不同血清型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分析 |
5.1.5 不同来源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分析 |
5.1.6 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随不同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
5.2 结论 |
5.3 建议 |
5.3.1 在源头上减少沙门氏菌感染 |
5.3.2 减少抗生素滥用现象 |
5.3.3 减少沙门氏菌传播 |
5.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5.3.5 加大新药研发力度 |
第六章 研究中的创新点与不足 |
6.1 研究中的创新点 |
6.2 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吉林省马主要寄生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马梨形虫和梨形虫病 |
1.1 我国马梨形虫病流行现状 |
1.2 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征 |
1.3 诊断 |
1.4 防治 |
2 伊氏锥虫和伊氏锥虫病 |
2.1 病理和流行病学特征 |
2.2 伊氏锥虫病诊断 |
2.3 伊氏锥虫病流行现状 |
3 弓形虫和弓形虫病 |
3.1 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
3.2 弓形虫病诊断 |
3.3 弓形虫病流行现状 |
4 新孢子虫和新孢子虫病 |
4.1 病原学 |
4.2 流行病学 |
4.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4 诊断方法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样本 |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马全血基因组DNA提取 |
2.2 血液DNA的PCR扩增 |
2.3 目的基因克隆 |
2.4 质粒DNA的提取与鉴定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马血液中不同寄生虫检测结果 |
2 马泰勒虫生物信息学及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
2.1 EMA-1基因的克隆与重组质粒鉴定 |
2.2 pMD18-T- EMA-1重组质粒的测序与编码蛋门分析 |
2.3 18SrRNA基因序列扩增及系统进化分析 |
2.4 马泰勒虫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
3 马弓形虫系统进化及感染因素分析 |
3.1 进化树分析 |
3.2 马弓形虫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1 马泰勒虫调查结果分析 |
2 马弓形虫调查结果分析 |
3 马新孢子虫调查结果分析 |
4 马伊氏锥虫调查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发表论文 |
(3)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
1.1.1 病原学特征 |
1.1.2 流行病学特征 |
1.1.3 诊断及治疗 |
1.1.4 防控现状 |
1.2 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现状 |
1.2.1 发现史 |
1.2.2 世界疫情现状 |
1.2.3 我国疫情现状 |
1.2.4 吉林省疫情现状 |
1.3 布鲁氏菌病危害 |
1.3.1 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增加疾病负担 |
1.3.2 阻碍畜牧业发展 |
1.3.3 食品安全隐患 |
1.3.4 社会影响 |
1.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特征现状 |
1.4.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
1.4.2 地理信息系统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 |
1.4.3 地理信息系统在布鲁氏菌病中的应用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2.1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的描述 |
2.2.2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趋势分析 |
2.2.3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空间自相关分析 |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3.1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 |
2.3.2 空间趋势分析 |
2.3.3 空间自相关 |
第3章 结果 |
3.1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 |
3.2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三间分布” |
3.2.1 地区分布 |
3.2.2 时间分布 |
3.2.3 人群分布 |
3.3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环节分析 |
3.3.1 传染源 |
3.3.2 传播因子 |
3.3.3 传播途径 |
3.3.4 暴露史 |
3.3.5 个人防护 |
3.4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 |
3.4.1 趋势分析 |
3.4.2 全局空间自相关 |
3.4.3 局部空间自相关 |
第4章 讨论 |
4.1 吉林省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 |
4.2 吉林省布鲁氏菌病的“三间分布” |
4.2.1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的地区分布及趋势分析 |
4.2.2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时间分布 |
4.2.3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人群分布 |
4.2.4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环节分析 |
4.3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空间分析 |
4.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4.4 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建议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2011-2015年吉林省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概况 |
2.2 流行特征 |
2.2.1 地区分布 |
2.2.2 人群分布 |
2.2.2. 1 职业分布 |
2.2.2. 2 年龄性别分布 |
2.2.3 时间分布 |
3 讨论 |
(5)吉林省2006~2015年人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布病概述 |
1.1.1 布病的发现 |
1.1.2 布鲁杆菌分型 |
1.1.3 布病临床表现 |
1.2 布鲁杆菌研究现状 |
1.2.1 布鲁杆菌的发现 |
1.2.2 细菌性状 |
1.2.3 致病性 |
1.3 布鲁杆菌检测方法 |
1.3.1 细菌学检验 |
1.3.2 血清学检验 |
1.3.3 分子生物学检验 |
1.4 布病流行病学研究 |
1.4.1 布病流行史 |
1.4.2 布病宿主和媒介 |
1.4.3 传播途径 |
1.4.4 布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
1.5 布病监测现状 |
1.5.1 布病监测史 |
1.5.2 布病监测现状 |
1.5.3 布病流行特征 |
1.6 吉林省布病的发现与防治 |
1.6.1 吉林省布病的发现与流行 |
1.6.2 吉林省布病的防治 |
1.7 吉林省人布病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2.1 诊断原则 |
2.2.2 诊断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描述性分析 |
2.3.2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吉林省 2006~2015 年人布病人群分布特征 |
3.1.1 吉林省 2006~2015 年人布病性别分布 |
3.1.2 吉林省 2006~2015 年人布病年龄分布 |
3.1.3 吉林省 2006~2015 年人布病职业分布 |
3.2 吉林省 2006~2015 年人布病时间分布特征 |
3.2.1 吉林省 2006~2015 年各年分布特征 |
3.2.2 月份发病特征 |
3.3 吉林省 2006~2015 年人布病地区分布特征 |
3.3.1 吉林省 2006~2015 年各市布病发病特征 |
3.3.2 白城市 2006~2015 年各县(区)布病发病特征 |
3.3.3 松原市 2006~2015 年各县(区)布病发病特征 |
3.4 吉林省 2006~2018 年人布病发病趋势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吉林省2009年后人布病发病率逐渐降低原因 |
4.2 吉林省布病地区发病率西高东低原因 |
4.3 吉林省人布病发病时间和人群特征 |
4.4 吉林省未来 2016~2018 年布病发生率预测分析 |
4.5 布病影响因素分析 |
4.6 吉林省布病防控现状 |
4.7 吉林省布病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
第5章 结论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个人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6)2014-2016年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内容 |
3 抽样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2014-2016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与监测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2011-2015年河北省唐山市布鲁氏菌病疫情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情况 |
2.2时间分布 |
2.3 地区分布 |
2.4人群分布 |
2.5 传播途径及传染源 |
2.5.1 传播途径 |
2.5.2 传染源 |
3 讨论 |
(8)2005—2015年唐山市布鲁菌病流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发病情况 |
2.2 时间分布 |
2.3 地区分布 |
2.4 人群分布 |
2.5 传播途径 |
2.6 传染源 |
3 讨论 |
4 结论 |
(9)20092012年吉林省松原市布鲁氏菌病门诊就诊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绪论 |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
1.1.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征 |
1.1.2 布病的流行过程 |
1.1.3 布病的临床表现 |
1.1.4 布病的实验室检查 |
1.1.5 布病的诊断标准 |
1.1.6 布病的治疗及预后 |
1.2 布病的疫情 |
1.2.1 全球布病疫情 |
1.2.2 中国布病疫情 |
1.2.3 吉林省布病疫情 |
1.2.4 松原市布病疫情 |
1.3 布病的危害 |
1.4 立题依据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2009~2012年布病门诊就诊情况 |
3.1.1 2009~2012年布病门诊就诊者人群分布 |
3.1.2 2009~2012年布病门诊就诊者时间分布 |
3.1.3 2009~2012年布病门诊就诊者地区分布 |
3.1.4 2009~2012年布病门诊就诊者感染情况 |
3.2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构成情况 |
3.2.1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
3.2.2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时间分布 |
3.2.3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地区分布 |
3.2.4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动物养殖情况 |
3.2.5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接触因子情况 |
3.2.6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临床表现 |
3.3 布病感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不同性别布病感染情况分析 |
3.3.2 不同年龄组布病感染情况分析 |
3.3.3 不同民族布病感染情况分析 |
3.3.4 不同文化程度布病感染情况分析 |
3.3.5 不同职业布病感染情况分析 |
3.3.6 不同养殖动物对布病感染情况的影响分析 |
3.3.7 不同接触因子对布病感染情况的影响分析 |
3.3.8 不同接触途径对布病感染情况的影响分析 |
3.3.9 不同家庭成员感染史对布病感染情况的影响分析 |
3.4 布病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布病感染情况 |
4.2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分布特征 |
4.2.1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人群分布 |
4.2.2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地区分布 |
4.2.3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时间分布 |
4.2.4 布病门诊不同就诊人群的临床特征 |
4.3 布病感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人口学特征 |
4.3.2 动物养殖情况 |
4.3.3 接触因子与接触途径 |
4.3.4 家庭成员感染史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2011—2013年辽源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概况 |
2.2 人群分布 |
2.2.1 年龄分布 |
2.2.2性别分布 |
2.2.3 职业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3.1 布病病人发病到就诊时间间隔分布 |
2.4 地区分布 |
3 讨论 |
四、吉林省辽源市1996~2003年布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D]. 郝春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吉林省马主要寄生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 赵少伟. 延边大学, 2020(05)
- [3]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分析[D]. 王赢. 吉林大学, 2020(08)
- [4]2011-2015年吉林省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彭月华.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8(01)
- [5]吉林省2006~2015年人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D]. 孙宁. 吉林大学, 2017(04)
- [6]2014-2016年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及分析[D]. 何海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4)
- [7]2011-2015年河北省唐山市布鲁氏菌病疫情特征分析[J]. 刘振荣,项东,高雯,杨梅. 医学动物防制, 2017(08)
- [8]2005—2015年唐山市布鲁菌病流行特征[J]. 高雯,解光越,王良群,项东,何金奎,张绍文,张杰,杨梅. 职业与健康, 2017(08)
- [9]20092012年吉林省松原市布鲁氏菌病门诊就诊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王锐泽. 吉林大学, 2016(09)
- [10]2011—2013年辽源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 董连晶. 中国卫生产业, 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