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祖拉叶提·吐尔逊[1](202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全病程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中的应用和疗效评估。方法2019年1月—2020年2月间,对在石河子绿洲医院住院治疗的129名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家属或监护人)使用Excel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全病程管理组)64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5例,对照组予以精神科常规治疗模式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全病程管理模式,两组患者均干预随访1年,出院后再随访1年。使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采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患者于干预前,干预后3、6、12个月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对其精神症状、功能进行评估,出院后3、6、12个月评估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量表)及复发率。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于上述时间点使用贬低-歧视量表(PDD量表)评估病耻感。干预随访过程中因迁离本地、联系方式变更等原因失访5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3例),最终成功完成随访124例(其中在院随访21例,院外随访103例),完成出院后随访1年共103例(其中首发18例),失访病例在以下数据分析中均已剔除。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c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符合球形性对称假设检验则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若不符合球形性对称假设检验,使用Greenhouse-Geisser法对自由度进行校正。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图使用Graph Pad Prism 9绘制,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两组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病程、用药种类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时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精神病理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0.469,0.755,0.565);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存在分组×时点交互效应(P=0.018,0.0007),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变化趋势不同。简单效应分析:(1)干预后6、12个月研究组PANSS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6);(2)干预后12个月,研究组阴性症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干预后6、12个月研究组精神病理量表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P<0.001)。3.入院时两组SDSS,ADL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0.137)。两组的SDSS,ADL分存在分组×时点交互作用(P<0.001,P=0.008),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SDSS,ADL量表总分变化趋势不同。简单效应分析:(1)干预后第6、12个月时研究组SDSS分低于对照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2)干预后12个月,研究组ADL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Z=-1.509,P=0.131)。出院后3、6、12个月,研究组用药依从性中等及好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1)。5.两组患者复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6.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入院时的PDD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其PDD量表分有时点×分组交互效应(F=22.942,P<0.001),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PDD量表分变化趋势不同,在干预6、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主要照顾者PDD量表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全病程管理模式较精神科常规治疗模式不仅能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日常与社会功能损害,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还能降低主要照顾者病耻感,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赵青云[2](2021)在《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以期增加对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为制定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早期干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HIV/AIDS合并精神障碍的防控策略及艾滋病的全程管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所有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2017年-2020年收治的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案首页资料为研究内容。回顾性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流行特征。按不同精神障碍类型分组比较其临床特征、住院情况,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1.精神障碍类型及人口学特征;2017-2020年我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中有7.0%合并精神障碍,且有逐年增多趋势,其中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有逐年下降趋势;研究对象以30-49岁男性为主。男女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0.323,P=0.747),农民、无业者共占81.7%,汉族为主(74.8%),52.4%已婚,籍贯多为昆明市(31.3%)并以性传播为主(86.5%)。2.临床特征:研究对象以咳嗽、咳痰(36.5%)、乏力(33.5%)、头晕头痛(26.8%)、发热(26.8%)、双肺呼吸音增粗(56.2%)、口腔粘膜白色覆盖(31.3%)较常见;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比非器质性精神障碍有更多的咳嗽咳痰(χ2=5.034,P=0.025)、头晕头痛(χ2=6.551,P=0.010)、发热(χ2=9.951,P=0.002)、双肺呼吸音增粗(χ2=4.823,P=0.028)等症状体征;常见精神症状为社会功能受损(53.3%)、情感障碍(39.6%)、行为紊乱(38.6%)、思维形式障碍(32.6%)、焦虑(25.2%)。3.其他合并症:研究对象常见感染性疾病为细菌性肺炎(21.7%)、肺结核(20.1%)、HCV感染(10.9%);常见非感染性疾病有电解质紊乱(14.1%)、高血脂(12.8%);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比非器质性精神障碍者有更多的肺结核(χ2=10.176,P=0.001)、PCP(χ2=10.561,P=0.001)、CMV感染(χ2=8.988,P=0.003)、隐球菌脑膜炎(χ2=6.839,P=0.009)、PML(χ2=20.446,P=0.000)、结核性脑膜炎(χ2=45.935,P=0.000)等合并症。4.器质性精神障碍:76例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中,31例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45例主要表现为非认知功能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相关的基础疾病为HIV脑病、结核性脑膜炎、HIV感染所致其他躯体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组以: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下降、反应迟钝较常见,非认知功能障碍组以:行为紊乱、思维形式障碍、情感障碍较常见。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依从性差(OR=5.400,95%CI:1.985-14.690,P=0.001)、未行HAART(OR=3.435,95%CI:1.472-8.013,P=0.004)、颅内感染(OR=4.532,95%CI:1.990-10.320,P=0.000)、脑梗塞(OR=5.400,95%CI:1.985-14.690,P=0.001)、离婚(OR=2.616,95%CI:1.219-5.614,P=0.014)。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997,95%CI:0.995-0.999,P=0.002)为其保护因素。5.住院次数、时间:2017-2020年期间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HIV/AIDS、精神障碍患者人均住院分别2.3、1.34、3.5次,重复入院患者分别占55.8%、21%、39.5%,单次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19,59)、21(12,38)、62(45,68)天,累计住院时间分别为55(24,103)、36(20,60)、48(21,161)天。6.住院费用:2017-2020年期间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患者单次11552(6625,16826)元、累计费用20660(8714,43770)元均分别高于HIV/AIDS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合并症患者心境障碍、精神分裂样障碍累计住院费最高。结论1.2017-2020年我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中有7.0%合并精神障碍,且有逐年增多趋势,其中收治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有逐年下降趋势。以汉族已婚的中青年男性为主。HIV感染途径主要为经性传播且药物滥率较高。2.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临床特征多样且不典型,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较常见。精神障碍表现复杂多样,且多有社会功能受损,应注意对该部分患者的照顾管理,除积极预防其机会感染外还应重视其非机会性感染。3.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较多,应积极进行HAART治疗、保证HARRT治疗依从性、预防颅内感染。4.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重复入院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有较大的疾病负担。
李燕红,秦萍,卢勇花[3](2020)在《临床护理路径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某院进行治疗的11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将其随机分为路径组及常规组各55例,对常规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对路径组病人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阳性和阴性症状、住院期间情况及心理状态,并比较其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前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PAN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路径组病人PANSS评分为(61.13±4.42)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及治疗前(P<0.05)。两组病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及个人清洁度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惹、迟钝、抑郁及精神症状评分,路径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病人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良情绪均有明显改善,且路径组病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别为(12.38±2.25)分及(10.08±2.36)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另外,路径组病人对治疗及护理依从率为96.3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3.64%(P<0.05)。[结论]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相关症状,对改善病人不良情绪及提高其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依从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廖吉平,金秀莲,朱少娟[4](2020)在《循证护理联合临床路径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析循证护理联合临床路径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循证护理联合临床路径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两组日常生活评定量表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联合临床路径护理有利于患者负面情绪的改善,可改善患者症状,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陈星珍,江桃红,郭萍[5](2017)在《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中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随机抽取43例作为观察组,健康教育中应用临床路径,另43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健康知识得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临床路径,有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
陆惠洁,赵缨[6](2013)在《国内临床路径在精神科的应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已成为20世纪以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疗品质的一个崭新医疗模式,其高品质、低费用的服务宗旨符合我国目前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临床路径对于所研究疾病而言,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住院费用。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临床路径的这种高效能、低成本的特点可以为患者及家属减轻经济负担,同时能提高精神专科医院的床位周转率,提高精神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减轻我国精神医疗资源不足与需求
周春香,田慧[7](2012)在《临床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偱证医学Meta分析的方法以探讨临床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诊疗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国内临床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诊疗的影响临床对照研究,汇总数据采用RevMan5.1.6和STATA10.0进行分析,两组之间差异采用标准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或优势比(odds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描述。结果严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个临床对照研究,包括4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观察组213例,对照组216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路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临床路径作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护理费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李彩玲,张素平,曹慧瑛[8](2012)在《临床护理路径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住院号的奇、偶数分干预组跟对照组,两组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按照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两组入院时BPR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4周及出院时两组BPRS总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NOSIE评分干预组因子分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分高于对照组,而激惹、迟钝、抑郁和精神症状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效果比较包括平均住院天数、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满意度比较,干预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大大高于对照组,而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模式进行干预,对增加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降低病残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社会效益有积极的作用。
蒲晓波,李作为,秦建秀[9](2011)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表在精神分裂症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将19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表设计的方法护理病人,对照组按原有的护理方法不变。在入院第一周和住院第六周时分别对两组病人的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评定,并对病人满意度和住院天数进行调查,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病人的社会功能、健康教再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表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王慧,赵相英,王爱芹[10](2010)在《临床护理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首次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实验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运用自设量表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遵医行为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使健康教育规范化、系统化,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二、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前言(Introduction) |
研究对象与方法(Object and Methods)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结果(Results) |
3.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的量表及疗效评估 |
3.3 两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3.4 两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贬低-歧视(PDD)量表总分比较 |
讨论(Discussion) |
4.1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精神症状比较 |
4.2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社会及日常功能比较 |
4.3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用药依从性及复发率比较 |
4.4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病耻感比较 |
结论(Conclusion)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模式实施及推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作者简介 |
在校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精神障碍 |
1.2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流行状况 |
1.3 HIV感染与精神障碍的相互影响机制 |
1.3.1 HIV感染导致精神障碍 |
1.3.2 患精神障碍增加感染和传播 HIV 的风险 |
1.4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影响临床治疗 |
1.5 疾病负担加重 |
1.5.1 HIV/AIDS 合并精神障碍患者的 NCD 风险 |
1.5.2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死亡风险 |
1.5.3 HIV/AIDS 患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负担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精神障碍类型及收治患者趋势 |
3.1.1 精神障碍类型 |
3.1.2 收治患者趋势 |
3.2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人口学构成 |
3.2.1 性别、年龄构成 |
3.2.2 职业分布、民族构成 |
3.2.3 婚姻状况 |
3.2.4 地区分布 |
3.2.5 感染途径、流行病学史 |
3.3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临床特征 |
3.3.1 免疫功能状态 |
3.3.2 临床症状、体征 |
3.3.3 其他合并症 |
3.3.4 非器质性精神临床症状、体征 |
3.3.5 器质性精神障碍 |
3.3.6 抗病毒治疗、患者转归 |
3.4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住院情况分析 |
3.4.1 2017-2020 住院次数 |
3.4.2 住院时间 |
3.4.3 住院费用 |
第四章 讨论 |
4.1 精神障碍类型及人口学特征 |
4.2 临床特征 |
4.3 器质性精神障碍 |
4.4 住院情况分析 |
第五章 展望、局限性 |
5.1 展望 |
5.2 局限性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IV/AIDS 病人合并精神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临床护理路径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护理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循证护理联合临床路径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常规护理 |
1.2.2 循证护理+临床路径护理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
2.2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
2.3 两组护理前后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
3 讨论 |
(5)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 |
1.2.2 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
2.2 两组健康知识评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7)临床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1.4 数据分析和质量评价 |
2.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两组疗效差异 |
2.3 发表偏移评价 |
3.讨论 |
(8)临床护理路径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实施方法 |
1.2.2 评价工具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对患者的影响 |
3.2 对护士的影响 |
3.3 对护理管理的影响 |
3.4 对社会的影响 |
四、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D]. 祖拉叶提·吐尔逊.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分析[D]. 赵青云. 大理大学, 2021(09)
- [3]临床护理路径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李燕红,秦萍,卢勇花. 全科护理, 2020(29)
- [4]循证护理联合临床路径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廖吉平,金秀莲,朱少娟. 中外医学研究, 2020(11)
- [5]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J]. 陈星珍,江桃红,郭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17(25)
- [6]国内临床路径在精神科的应用现状[J]. 陆惠洁,赵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19)
- [7]临床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eta分析[J]. 周春香,田慧.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06)
- [8]临床护理路径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李彩玲,张素平,曹慧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14)
- [9]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及应用[J]. 蒲晓波,李作为,秦建秀.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3)
- [10]临床护理路径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J]. 王慧,赵相英,王爱芹.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