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论文题目拟定中的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瑞星[1](2021)在《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项包含摩登舞与拉丁舞两大舞系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于1986年正式引进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教育部将体育舞蹈列为全国高等体育类院校的课程,这一举措标志着,体育舞蹈正式进入体育类院校课堂。为了解目前全国15所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基本信息、教材使用现状、教材使用满意度三方面对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共使用有7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共有6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使用率最高的教材是《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技术等级教材——标准舞/拉丁舞》。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均在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材中“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教学”部分的使用率较高。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整体满意度、教材编写与设计满意度、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满意度、教材配套资源服务满意度、教材使用效果满意度等五个维度,均呈现一般满意的程度。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方面不会出现显着性差异,而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学历、教龄、体育舞蹈裁判等级方面均会出现显着性差异。同时,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年级方面会出现显着性差异。5.从我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与对教材满意度出发,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中更加重视技术类动作方面的内容。(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教材,且在有些使用教材的学生中,所使用的教材不一致。(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认为教材中“体育舞蹈科学研究”与“体育舞蹈生物科学基础”这两部分开展有难度;且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在课前与课后使用率较低。(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教师对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都认为教材内容符合体育舞蹈发展趋势、“技术类动作及组合”表述方式、以及教材内容引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等问题。(5)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学生对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认为是教材内容结构的问题。
杜雅倩[2](2021)在《河北省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文中认为体育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体育网络教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现代科技的逐渐发展,网络教育进入人们生活中,体育网络教学资源也日益丰富。通过此研究,宣扬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促进教师以及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初步解决当下体育网络教学资源所存在的问题,使热爱体育者、从事体育工作者以及学习体育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本文从河北省五所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大学生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着手,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多个角度系统的研究了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的情况,并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所得结论如下:1、河北省高校教师和学生获取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途径较为单一,大多数选择了搜索引擎和专业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等这几种方法。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待所获得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频率较高。2、河北省高校教师的共享意识较为薄弱,教师之间的交流甚少,对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所出现的教学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3、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待不同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程度也大不相同,师范类学生对待体育教学成品类网络资源的需求度更高。4、对自身效果而言,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利用网络体育资源所出现的效果高于利用传统课程中体育资源所出现的效果。5、高校教师对待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褒贬不一,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模式发生碰撞时,提升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转变经验教师的观念变得尤为重要。对策和建议:从学校角度包括引进优质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体育教学资源网站,建立功能结构模块、开设信息课程资源,提高师生的检索能力等对策;从教师角度包括将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对专业性体育教学资源网络进行学习、参加培训,使教师熟悉并掌握新媒体技术等对策;从学生角度包括正确的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锻炼、通过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能力等对策。
张洋洋[3](2021)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指出本研究围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进行模型构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本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运用扎根理论法按照自由节点、主范畴、核心范畴的顺序,层级归纳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的初选影响因素,然后通过特尔菲法对初选影响因素进行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其次,编制影响因素量表并发放,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维度划分是否准确,根据分析验证结果,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对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培养策略。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扎根理论法、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课程设置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的培养的主要因素。课程设置因素包括篮球专项课程的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学时分配、考核与评价以及教育实习。教师因素包括篮球专项教师的教学能力、从业知识储备、专项技术水平、职业道德以及个人魅力。环境因素包括篮球专项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就业前景、课后实践机会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生自身因素包括篮球方向学生的专项理论知识水平、专项运动技能的水平、自我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动机。(2)课程设置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的培养具有正向影响;且这四个因素也存在两两互为相关,相互支持的关系。其中,课程设置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这三个因素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的影响最大。相较而言,学生自身因素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的影响较小,但也不能忽视其重要性。(3)以课程设置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四个影响因素为基础,依据各影响因素的路径系数提出培养策略:优化篮球教学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拓宽多元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篮球专项能力;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篮球教师素养;加强篮球课程设置多样化,严格学生考核制度;加强学生思想引导,激发篮球学习动力。
冯泽希[4](2021)在《昆明市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各类教学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成为近年来全国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被当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即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全球快速发展。查阅了体育专业教学中混合式教学应用的相关文献之后,又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昆明市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在新冠疫情之后,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教师逐渐增多,根据前期调查提出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主要研究混合式教学在昆明市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在研究应用现状的大背景下,根据研究框架制定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混合式教学实施一线教师和接受混合式教学的同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研究教师混合式教学应用现状。结合访谈资料对实证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昆明市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整体处于处于初级阶段,混合式教学在昆明市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以理论课应用为主,教学平台的选择以课程管理类APP和MOOC客户端为主。3、教师应用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行为方面,教师组织面授课堂和线上线下教学分配行为呈现最优,其次是教师支持、教学内容呈现和教学互动方面教学行为呈现较好,在课后任务布置方面和多元化评价方面教学行为呈现较为欠缺。3、通过对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收获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较好,对教学环境相关方面满意度较差。4、影响教师是否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学校政策细则、应用条件和学生因素,教师内部因素有教师态度认知、教学信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因素。5、昆明市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应用中主要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缺乏混合式教学实施管理细则;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缺乏规范;教师培训和相关机制不健全;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深度不够以及缺乏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6.结合研究结果中教师教学行为呈现和学生满意度现状,分析了混合式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混合式教学应用现状从环境建设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并针对教师课程实施现状对混合式教学课堂优化提供相关建议。
莫依婷[5](2020)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及提升策略》文中指出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体育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的命脉所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关注程度的整体上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受到传统学术与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等方面的原因,高校体育教学学术发展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逐渐成为了社会和学校不容忽视且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问法等五种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改进的现实诉求和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三方面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汇总,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对本论文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以作为本论文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是对研究对象与方法进行阐述。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五种方法,在已有的研究背景下,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各指标的设计与效度检验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的内容,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湖南省20所高校的200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第三部分是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现实考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访问分别从教学反思和交流合作等四个维度,调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现实境况,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为后续的理论阐释和建构提供有力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整体有待提高,表现为教学反思、交流合作、教学观念与评价能力都处于中等水平,体育教师教学压力大、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水平偏低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不同性别、职称、岗前培训等在教学反思、交流合作、教学观念和评价能力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第四部分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发展困境,在整体把握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现实境况的基础上,主要从教学反思、交流合作、教学观念和评价能力四个维度层面来解读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较弱的问题根源,体现在教学学术态度的消极;教学改革研究投入力度不够;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分离;考核评价制度的重科研与轻教学;教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失衡;教学反思与交流合作有待加强。第五部分是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的阐述。主要从社会、制度、学校以及体育教师自身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成因进行分析。社会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传统教学观和学术观的分歧、传统学术观念的错误导向和体育教学学术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制度层面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知识的自主构建及培训制度匮乏、体育教学学术评价难以实现操作化和激励制度中缺失体育教学学术要求;学校层面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重科研轻教学”、体育教研室教研职能定位模糊、体育教学学术平台相对狭窄和体育教学学术活动支持的针对性不强;体育教师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对教学学术缺乏科学的认识、体育学科教育教学专业性相对缺失、教学学术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和体育教师教学反思与交流互助有限。第六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的应然诉求,造成当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较弱是制度、学校、社会与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之前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提出适合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的具体对策,从认识深化策略、知识拓展策略、组织支持策略和制度保障策略四个部分进行阐述。认识深化策略主要是重塑体育教师学术观和教学观、为体育教师提供教学学术指引、应当营造崇尚体育教学学术的氛围、体育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知识拓展策略主要是组建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拓宽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内容、丰富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形式、关注体育教学学术前沿问题研究;组织支持策略主要是强化体育教研室的学术职能、培育体育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搭建体育教学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开展基于教学学术能力的体育教研活动、推动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度保障策略主要是建立全面多元的体育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构建合理的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评价制度、完善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制度、建立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的激励机制。第七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建议需从制度、学校、社会与体育教师四方面共同努力,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关注体育教学学术前沿问题;推动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学术合作和交流等,进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
程经纬[6](2020)在《基于社会需求下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指出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在教育领域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促进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于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贫瘠、发展较慢,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发展培养起步较晚,整体来看层次不高。在调研中发现,体育硕士的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现象阻碍了河南省体育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河南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选取了河南省四所普通高校的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从不同方向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高校培养方案存在的差异性与优缺点。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河南省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与社会需求及要求不相符的部分,对培养方案提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化建议。本文研究对象是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体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法,在社会需求的视角下对体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学制、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科研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如下:1、河南省四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符合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但是没有突出各校特点,与社会需求结合度不够。2、培养目标上没有突出体育硕士应用型特点,出现了与学术型硕士同化的现象。3、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其专业性的特点,部分老师出现“水课”现象。4、培养学制上出现了往三年制靠拢的现象。5、社会实践中实习基地不够多样化,与社会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且出现“一刀切”现象。6、科研论文缺乏深度,选题多是现状调查类。对于本文调研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在培养目标中突出专业型体育硕士的应用型特点,各校在目标的制定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与本校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有本校特色的培养目标。2、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一切以培养应用型体育硕士为出发点,同时学校管理层加强对任课老师授课内容的督查,严厉查处“水课”。3、根据培养目标与各校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学制,尽量避免同化现象。另外在制定培养学制时应考虑社会需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4、对于社会实习实践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安排学生去不同的实习单位,因材施教。其次丰富实践形式,允许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最后丰富实践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完善双导师制。5、在论文选题上需要突出专业型的特点,完善多样化毕业条件。
段美君[7](2020)在《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大背景下,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重视知识和技能过渡到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系着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体育舞蹈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新兴项目,具有文化娱乐、社会交际、艺术观赏等特性,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首先,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结合体育舞蹈专业特点初步编制调查问卷。其次,进行问卷的预测试。预测试包括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等,以便科学地确定问卷的维度和题目。信度检验采用重复测量,具体运用克伦巴赫信度系数。效度检验运用专家评定法来验证内容效度,运用因子分析法来衡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前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方差旋转法来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分析。然后,在确定问卷以后,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并运用与预测试问卷相同的数理统计法进行信效度分析。最后,将回收到的正式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处理,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重要性-绩效表现”等分析,明确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问题等,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培养对策。研究结果:(1)通过两轮问卷确定本文学生核心素养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和十五项指标。(2)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各维度权重: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0.513×人文底蕴+0.397×科学精神+0.443×学会学习+0.394×健康生活+0.262×责任担当+0.381×实践创新。(3)将各维度权重带入公式得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得分:责任担当(4.62分)、科学精神(4.54分)、健康生活(4.52分)、人文底蕴(4.48分)、学会学习(4.47分)、实践创新(4.18分)和总得分(4.46分)。(4)按照各指标权重和得分绘制得出核心素养行动图表:象限I是继续保持区(高权重/高绩效)包含了B6、B7、B10、B11。象限II是过度努力区(低权重/高绩效)包含了B2、B5、B8、B12、B13。象限是III缓慢改进区(低权重/低绩效)包含了B4、B9。象限IV是集中关注区(高权重/低绩效)包含了B1、B3、B14、B15。研究结论:(1)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4分,说明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整体水平较高。(2)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行动图表显示,人文积淀、审美情趣、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4个指标位于集中关注区(第四象限),说明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指标重要性程度高,而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
华俊皓[8](2020)在《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适应期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其对工作的态度影响着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教师职业认同领域中,对于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的研究少之甚少,适应期体育教师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本研究以量化的方式对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期归纳其特征与规律,并进一步寻找提升策略,丰富了适应期教师职业认同领域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教师职业认同相关文献或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为适应期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寻找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结合访谈内容与文献依据,编写与修订了《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形成正式发放的量表;第三部分,对正式发放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对《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进行因素分析,并验证其信效度;第四部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特征;第五部分,对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各维度与影响因素及各维度之间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回归分析;第六部分,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提升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具体举措。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结论:(1)本研究所编制的《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是由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三个维度构成,共20个题项来测量三因素对于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水平的大小。其中,《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宜于适应期体育教师的测量与评价。(2)在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特征上,职业认同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且在各维度上的排序依次是:价值认同、投入认同、情感认同、能力认同、持续认同。在性别上,男性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高于女性教师;在教师编制上,在编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要高于代课的适应期体育教师;在学历、专业背景、授课对象、学校所在地、周课时量、月收入水平上,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在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上,各影响因素对于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的影响依次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在能力认同因子上,个人因素影响最大;在情感认同因子上,社会因素影响最大;在价值认同因子上,个人因素影响最大;在投入认同因子上,个人因素影响最大;在持续认同因子上,学校因素影响最大。
马寒冰[9](2020)在《“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2008奥运会和北京2022冬奥会分别是是中国体育和中国冰雪运动的转折点。两次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市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高等院校与奥运会的密切联系为线索,探讨“北京双奥会”为北京高等院校提供的发展平台,又将“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学院参与活动,总结促进因素。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整理分析总结出“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的促进作用并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双奥会”对促进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北京2008奥运会与北京2022冬奥会的申办与举办过程中都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相关培训,教师有大量的机会参与赛事服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培训使得教师的本职教学工作更加细化,同时教师参与“北京双奥会”服务项目能够使得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师的亲身体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力。2.“北京双奥会”对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从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56个科研项目攻关,到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147项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再到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305个奥运科研攻关项目,这些科研攻关项目数量的倍增有利于体育院校对科研项目的承接。国家政策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使得学院教师亲身参与科研项目,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科研动力。此外基于“北京双奥会”重大机遇,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国际体育学术大会交流领域涉及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体育活动、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2008奥运会留下的宝贵的奥运遗产也为学院教师提供了科研平台与科研支撑。3.“北京双奥会”能够激发学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北京2008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林匹克盛宴,北京2022冬奥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发展冬季项目的伟大转折。学院教师利用自己专业优势进行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与宣讲、提供志愿服务、提供赛事工作服务激发责任感,有助于进学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中的衍生品,有利于实现学院教师的全面成长成才。4.“北京双奥会”有助于学院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首都体育学院涉及“北京双奥会”的申办和举办的工作服务项目中,为保证服务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每一个项目都经过详细的计划、安排与实施。在此过程会形成专门项目的领导小组,有相关教师负责宏观管理与统筹指挥工作,学院教师在专门的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有效进行工作服务。两次重大赛事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学院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
张占营[10](2020)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出台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政策予以保障和提升。但仍面临部分学校体育开展不理想和学生体质下滑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各环节出现了进展缓慢甚至于停滞的现象。因此,开展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研究是针对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探索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各环节,运用实证的方法揭示高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以期分析出政策执行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改善渠道,旨在为高校体育工作提供借鉴,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文章在政策分析理论、政策执行理论和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资料法、政策文本分析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以期获取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各部分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为实际的政策执行提供理论参考,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结论显示: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是相关政策执行主体通过政策宣传、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推进落实、沟通与协调以及评价组成的一系列政策执行活动,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政策和内容覆盖较为全面,规划上也有较为宽广的视野,政策工具和价值手段使用较为全面,为我国高校体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政策前瞻性不足、政策配套不完整、政策工具和价值手段使用不协调等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体育政策执行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其中机遇表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些环节如组织准备、物质准备中教师专业水平、政策评价中机制和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实施较好,为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注入活力,挑战则表现在政策宣传中相关主体认知障碍、物质准备中各项资源有待完善、组织中权责划分和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推进落实中政策本身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调整、沟通与协调过程中障碍与利益冲突有待化解、政策评价指标与执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从凝聚有关主体对于政策执行的价值共识,提升政策宣传力度;拓宽政策执行所需资源渠道,保障执行物质准备;优化组织结构,提升体育工作效率,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政策科学程度;优化沟通方式,协调利益矛盾解决;改进评价方式,通过激励机制建设进行政策执行的改善和提升。
二、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论文题目拟定中的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论文题目拟定中的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材的重要性 |
1.1.2 教材使用现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 |
1.1.3 教材使用研究亟需进一步研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舞蹈 |
2.1.2 教材 |
2.1.3 有关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4 有关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教师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基本情况 |
4.1.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
4.1.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
4.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4.2.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的基本情况 |
4.2.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教材现状调查分析 |
4.2.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
4.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教材选择层面 |
5.1.2 教材使用层面 |
5.1.3 教材改进层面 |
5.1.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
5.1.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
5.2 建议 |
5.2.1 教材选择层面 |
5.2.2 教材使用层面 |
5.2.3 教材改进层面 |
5.2.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
5.2.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件二 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件三 访问提纲 |
附件四 访问提纲 |
致谢 |
(2)河北省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网络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
1.1.2 疫情期间导致线下课程无法展开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资源 |
2.1.2 体育网络教学资源 |
2.1.3 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利用 |
2.2 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的相关研究 |
2.2.1 网络教育的起源 |
2.2.2 国外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 |
2.2.3 国内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高校师生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调查分析 |
4.1 河北高校师生的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
4.1.1 调查样本发放与回收情况 |
4.1.2 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3 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 高校教师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调查分析 |
4.2.1 教师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目的 |
4.2.2 教师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来源 |
4.2.3 教师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类型和频率 |
4.2.4 教师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程度 |
4.2.5 教师对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 |
4.2.6 教师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能力认知 |
4.2.7 教师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
4.2.8 教师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效果和影响 |
4.3 高校学生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调查分析 |
4.3.1 学生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目的 |
4.3.2 学生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途径和来源 |
4.3.3 学生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类型和频率 |
4.3.4 学生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程度 |
4.3.5 学生对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 |
4.3.6 阻碍学生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因素 |
4.3.7 学生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效果和影响 |
5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5.1 相关培训的质量有待提高 |
5.2 体育教师缺乏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
5.3 教师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意识不够 |
5.4 学生对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有待改善 |
6 加强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及案例分析 |
6.1 对策 |
6.1.1 引进优质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 |
6.1.2 完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 |
6.1.3 开设信息检索类课程 |
6.1.4 提升相关培训的实效性 |
6.2 案例分析 |
6.2.1 在线课程中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 |
6.2.2 专业体育教学资源网站的应用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专家效度调查表 |
附录 B 河北省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 C 河北省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述评 |
1.3.4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提取 |
2.1 提取方法与设计步骤 |
2.1.1 提取方法 |
2.1.2 设计步骤 |
2.2 影响因素初选 |
2.2.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实践过程 |
2.2.2 扎根理论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 |
2.3 影响因素优化 |
2.3.1 优化过程 |
2.3.2 影响因素提取结果 |
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
3.1 预试量表的开发 |
3.2 预试量表的设计 |
3.2.1 问卷的确定 |
3.2.2 问卷的发放 |
3.2.3 问卷的回收 |
3.3 预试量表数据的分析 |
3.3.1 项目分析 |
3.3.2 信度检验 |
3.3.3 探索因子分析 |
3.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4 正式量表的确定 |
3.4.1 正式量表发放与回收 |
3.4.2 信度分析 |
3.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4.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4.2 模型假设 |
4.3 模型拟合 |
4.3.1 模型违反估计检验 |
4.3.2 模型拟合度检验 |
4.3.3 模型路径分析 |
4.4 结果分析及培养策略 |
4.4.1 结果分析 |
4.4.2 培养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半结构式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 C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 D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专家咨询表(第三轮) |
附录 E 量表题项的专家效度调查问卷 |
附录 F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预试调查量表 |
附录 G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正式调查量表 |
致谢 |
(4)昆明市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大力提倡实施混合式教学 |
1.1.2 “战疫”期间线上教学提供发展契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专业理论课 |
2.1.2 混合式教学 |
2.1.3 教师教学行为 |
2.2 混合式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 |
2.2.2 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创新研究 |
2.2.3 混合式教学流程研究 |
2.2.4 混合式教学在体育教学的应用研究 |
2.3 混合式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2.4 研究评述 |
2.4.1 混合式教学在体育专业研究较少 |
2.4.2 关于混合式教学理论体系研究有待深入 |
2.4.3 缺乏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 |
2.4.4 缺乏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3.2.4 访谈法 |
3.2.5 实地调查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设计 |
3.3.1 研究维度及指标选定 |
3.3.2 研究框架 |
3.3.3 研究路径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市体育专业混合式教学课程开展概况分析 |
4.1.1 参与调查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情况 |
4.1.2 教学平台类型 |
4.1.3 混合类型 |
4.1.4 线上教学地点、时间 |
4.1.5 线上课程来源 |
4.1.6 教学评价方式 |
4.1.7 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情况 |
4.2 教师混合式教学行为现状分析 |
4.2.1 教学准备情况分析 |
4.2.2 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
4.2.3 课后教学情况分析 |
4.3 学生对混合式教学应用满意度情况分析 |
4.3.1 分析框架 |
4.3.2 学生满意度基本概况 |
4.3.3 不同年级学生满意度差异分析 |
4.3.4 不同类型高校学生满意度差异分析 |
4.4 教师未能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分析框架 |
4.4.2 影响因素分析 |
4.5 昆明高校体育专业混合式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5.1 缺乏混合式教学实施管理细则 |
4.5.2 混合式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缺乏规范 |
4.5.3 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
4.5.4 师生主体观念有待转变 |
4.5.5 线上线下教学没有达到深度融合 |
4.5.6 缺乏混合式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
4.6 昆明市高校体育专业混合式教学应用对策 |
4.6.1 混合式教学应用环境建设 |
4.6.2 教师混合式教学应用能力提升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提升混合式教学应用深度 |
5.2.2 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呈现 |
5.2.3 加强混合式教学环境建设 |
5.2.4 转变观念促进混合式教学变革 |
5.2.5 不断加强混合式教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及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改进的现实诉求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学术及教学学术 |
1.3.2 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 |
1.3.3 教学学术能力 |
1.3.4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有关教学学术内涵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有关教学学术能力的研究综述 |
1.4.3 国内有关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
1.4.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问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3.1 研究思路 |
2.3.2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理论解读 |
3.1.1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内涵 |
3.1.2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特征 |
3.1.3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构成 |
3.1.4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价值意蕴 |
3.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现状调查 |
3.2.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总体情况 |
3.2.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人口学特征 |
3.3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
(1)教学学术态度的消极 |
(2)教学改革研究投入力度不够 |
(3)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分离 |
(4)考核评价制度的重科研与轻教学 |
(5)教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失衡 |
(6)教学反思与交流合作有待加强 |
3.4 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因素探析 |
3.4.1 社会因素 |
3.4.2 制度因素 |
3.4.3 学校因素 |
3.4.4 体育教师自身因素 |
3.5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
3.5.1 认识深化策略 |
3.5.2 知识拓展策略 |
3.5.3 组织支持策略 |
3.5.4 制度保障策略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基于社会需求下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研究 |
1.3.2 体育硕士培养方案相关研究 |
1.3.3 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
1.3.4 体育硕士社会需求的相关研究 |
1.3.5 体育硕士培养改革研究 |
1.3.6 体育硕士国外文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硕士专业培养方案研究分析 |
3.1.1 培养方案的功能分析 |
3.1.2 指导性培养方案基本内容的分析 |
3.1.3 对培养目标的分析 |
3.1.4 对培养课程的分析 |
3.1.5 对培养学制的分析 |
3.1.6 对实践环节的分析 |
3.1.7 科研论文要求的分析 |
3.2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培养方案的优化 |
3.2.1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培养目标优化 |
3.2.2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课程设置优化 |
3.2.3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培养学制优化 |
3.2.4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实践实习优化 |
3.2.5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科研论文优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 学生问卷 |
附件B 教师问卷 |
附件C 访谈提纲 |
附件D 专家效度评价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1.3.3 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研究综述 |
1.3.4 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
1.3.5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的确立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调查问卷编制的预测试 |
3.1.3 调查问卷的最终确立 |
3.2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3.2.2 调查问卷指标权重确定 |
3.2.3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整体水平分析 |
3.3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
3.3.1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
3.3.2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评定问卷 |
附录 B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预测问卷 |
附录 C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D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 E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适应期体育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
1.1.2 适应期体育教师的处境不容乐观 |
1.1.3 适应期体育教师受到国家更多的重视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师职业认同 |
2.1.2 适应期教师 |
2.1.3 适应期体育教师职业认同 |
2.2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2.2.1 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研究 |
2.2.2 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研究 |
2.2.3 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研究 |
2.2.4 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
2.2.5 教师职业认同关系研究 |
2.2.6 适应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2.3.1 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研究 |
2.3.2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测量工具的研究 |
2.3.3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 |
2.3.4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
2.3.5 与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2.3.6 适应期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拓展空间 |
2.4.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4.2 拓展空间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5 逻辑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
3.4.2 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 |
4 研究结果 |
4.1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写与修订 |
4.1.1 量表具体条目的编写 |
4.1.2 预试量表的修订 |
4.1.3 形成预测试量表 |
4.1.4 预测量表的发放与回收 |
4.1.5 预测量表的情况 |
4.1.6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的项目分析 |
4.1.7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的因素分析 |
4.1.8 信效度检验 |
4.1.9 验证性因素分析 |
4.1.10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结构讨论 |
4.1.11 小结 |
4.2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特征 |
4.2.1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总体特征分析 |
4.2.2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性别特征分析 |
4.2.3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学历特征分析 |
4.2.4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专业背景特征分析 |
4.2.5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授课对象特征分析 |
4.2.6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学校所在地特征分析 |
4.2.7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教师编制特征分析 |
4.2.8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周课时量特征分析 |
4.2.9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月收入水平特征分析 |
4.2.10 小结 |
4.3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
4.4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4.1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与职业认同之间的总体分析 |
4.4.2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与职业认同各维度之间的分析 |
4.4.3 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个人层面 |
5.2.2 社会层面 |
5.2.3 学校层面 |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初始问卷) |
附录 C 适应期(入职1—5年)中学(初中和高中)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 D 适应期(入职1—5年)中学(初中和高中)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 E 论文写作过程中图片资料(部分)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北京成为“双奥之城”的人才需求 |
1.1.2 奥运会为高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平台 |
1.1.3 奥运会与高等体育院校相关研究的不足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大型体育赛事与高等院校的研究 |
1.4.2 关于奥运会与高等院校的研究 |
1.4.3 关于高等院校师资发展的研究 |
1.4.4 综述述评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个案研究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本研究的立论基础 |
3.1.1 概念的界定 |
3.1.1.1 北京双奥会 |
3.1.1.2 师资发展 |
3.1.2 奥运会对高等院校促进因素分析 |
3.2 “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整体促进分析 |
3.2.1 “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
3.2.2 “北京双奥会”为首都体育学院建设提供机会 |
3.2.3 “北京双奥会”为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提供机会 |
3.3 北京2008 奥运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促进分析 |
3.3.1 北京2008 奥运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表现 |
3.3.2 北京2008 奥运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影响 |
3.4 北京2022 冬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促进分析 |
3.4.1 北京2022 冬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表现 |
3.4.2 北京2022 冬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影响 |
3.5 首都体育学院参与北京2022 冬奥会的思考与建议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1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背景下落实高校政策效果的需要 |
1.1.2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
1.1.3 包括《纲要》在内的高校体育政策执行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
1.1.4 对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研究是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政策执行方面的研究 |
2.1.1 国外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 |
2.1.2 国外关于政策执行研究主题 |
2.1.3 国外关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研究 |
2.2 国内关于政策执行方面的研究 |
2.2.1 国内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政策执行研究主题 |
2.2.3 国内关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政策文本分析法 |
3.2.3 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4.1 理论基础 |
4.1.1 政策分析理论 |
4.1.2 政策执行理论 |
4.1.3 组织理论 |
4.2 核心概念界定 |
4.2.1 学校体育政策 |
4.2.2 政策执行 |
4.2.3 体育政策执行过程 |
4.2.4 体育政策执行过程要素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
5.1.1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总体概览 |
5.1.2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制定主体 |
5.1.3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主题类聚 |
5.1.4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工具选用 |
5.1.5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价值结构 |
5.2 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实证分析 |
5.2.1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宣传 |
5.2.2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物质准备 |
5.2.3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组织准备 |
5.2.4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推进落实 |
5.2.5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 |
5.2.6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评价 |
5.3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
5.3.1 政策宣传中相关主体存在认知障碍 |
5.3.2 政策物质准备中各项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 |
5.3.3 组织准备中权责划分和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5.3.4 推进落实中政策本身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调整 |
5.3.5 沟通与协调过程中障碍与利益冲突有待化解 |
5.3.6 政策评价指标与执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
5.4 《纲要》实施以来政策执行过程改善途径 |
5.4.1 凝聚价值共识,提升政策宣传力度 |
5.4.2 拓宽资源渠道,保障执行物质准备 |
5.4.3 优化组织结构,提升体育工作效率 |
5.4.4 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政策科学程度 |
5.4.5 调整沟通方式,协调利益矛盾解决 |
5.4.6 改进评价方式,进行激励机制建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论文题目拟定中的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 高瑞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河北省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D]. 杜雅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专项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张洋洋.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昆明市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冯泽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及提升策略[D]. 莫依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社会需求下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程经纬. 河南大学, 2020(02)
- [7]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D]. 段美君. 河南大学, 2020(02)
- [8]适应期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 华俊皓. 河南大学, 2020(02)
- [9]“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研究[D]. 马寒冰.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1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D]. 张占营.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