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情绪和企业发展

错误、情绪和企业发展

一、臭虫、情感与企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黎保荣[1](2021)在《信心、反省与再造文明:论胡适文化自信思想的多维建构》文中研究说明胡适经常被人误解为文化上的虚无主义者,但实际上胡适也存在着文化自信的一面,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以及唐以后文化依然保持进步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胡适以其开阔的比较视野,看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他从未放弃批判的态度,具有"信心与反省"的两面性。胡适提倡文化反省并非不爱国,也并非反民族主义,只不过并非狭义的民族主义,旨在做中国文化的诤友,只是胡适没有被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困扰,但也因此忽略了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的悲凉处境以及国人对此进行抵触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合理性。此外,胡适认识中西文化的价值,批判中国文化的弊病,挖掘中国文化的病原,反对中体西用论、"西洋也有臭虫"论、"人有我也有"论、中国文化"优劣并提"论,以"充分世界化"的态度来借鉴西方文化,致力于整理国故与文学革命,都是旨在再造中国文明,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

孔俐颖[2](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何沐阳[3](2021)在《江苏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文中研究说明

曲晓燕[4](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提出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孙红昶[5](2020)在《《盛京时报》广告研究(1906-193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盛京时报》是日本人在近代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因其发行范围广、发行量大,在当时东北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是研究近代东北社会的重要资料。近年关于《盛京时报》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关于《盛京时报》广告的研究仍然十分少见。广告是社会经济的直接反映,也是生活文化的间接浓缩,通过《盛京时报》的广告传播研究,可以归纳出20世纪初期东北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更是对东北广告传播研究的一大补充。本论文针对《盛京时报》在1906年至1931年间,正刊刊登的广告类型、内容、特点及其对东北社会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对《盛京时报》影印版的广告内容进行整理,将广告分门别类,然后结合传播学、广告学等学科方法对广告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盛京时报》广告传播活动目的、效果及影响。正文共四章,第一章是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盛京时报》的广告发展历程,通过对《盛京时报》1906年至1931年间的广告进行抽样统记,分析广告数量、类别占比、广告价格、广告表现形式的变化趋势,呈现《盛京时报》广告刊载的变化;根据发行时间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将《盛京时报》广告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清末初期、辛亥革命发展时期和五四运动稳定时期。第三章是《盛京时报》广告内容研究,约有商务广告10万条、文化广告1.2万条、交通广告1.5万条、医药广告4.3万条和社会广告4.9万条,大致分为五个类别,结合史料分析广告的社会作用;通过对广告创意的研究,总结外商广告和华商广告的不同特点。第四章是《盛京时报》广告对东北近代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盛京时报》广告的深入研究,分析广告的内容和特点,从广告角度展示近代东北的社会生活变迁,为近代东北广告传播研究做出一部分贡献。

张子晗[6](2020)在《美国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DSIC)讨论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最初是指美国明德学院暑期中文培训学校采取的教学模式,之后则泛指在此教学模式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的一种以高强度、沉浸式为主要特点的精英化汉语教学模式。明德汉语模式对美国的汉语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发展出了许多美国大学暑期在华项目,如“普北班”“哈北班”等。美国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Duke Study In China,简称DSIC)便是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美国在华中文强化项目。笔者有幸在DSIC项目度过了两个充实而难忘的夏天,在教学过程中对项目中的讨论课产生了研究兴趣。虽然目前学界关于明德模式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全面,总体呈现出向纵深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特点,但是关于DSIC的相关研究却存在数量有限,深度不够的问题。因此笔者希望在结合讨论式教学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杜克大学在华暑期项目的讨论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探究,希望能够为今后参与该项目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也能为项目更好地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美国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DSIC)的讨论课以建构主义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输出假说为主要理论基础,讨论课的话题主要可分为生活与工作、社会交往、社会话题、语言与文化四大类,除了二年级学生以生活与工作类话题为主以外,其他年级学生均以社会话题类为主。各年级话题虽然存在重复度较高这一缺点,但是总体而言话题设置能够做到与学生水平相适应,与课文主题相一致,且突出了中国文化要素。本文采取讨论式教学法环节划分方面的“3段论”将讨论课的基本流程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进行讨论阶段、总结评价阶段,结合课程设计及教学实例呈现出了其全貌。DSIC项目的讨论课有诸多积极意义: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够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能够降低学生情感过滤,培养成段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迅速提升新手教师能力。但是DSIC项目讨论课也存在话题重复、准备与总结时间不足、学生语言水平不均、影响语体掌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为项目设置和新手教师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新手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讨论阶段和总结阶段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讨论课氛围。最后本文也针对国际汉语教学提出了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巧妙结合文化教学,建立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议,以期为国内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齐维恒[7](2020)在《韩国灾难电影叙事策略研究(2006-2019)》文中研究指明当代韩国灾难电影发展迅速,主题内涵引人深思。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难,其对人性的揭示与对社会母题的探寻都成为韩国灾难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为韩国灾难电影的艺术研究提供了阐释基础。影片中的灾难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天灾”,二为“人祸”。相较于“天灾”,韩国灾难电影尤以擅长运用“人祸”表达强烈的现实关注,其试图引导观众理解,这些恐怖灾难的发生正是社会阴暗面衍生的结果,如果任其肆意发展,银幕中的灾难则很有可能成为现实。本论文从叙事策略角度对韩国灾难电影的繁荣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韩国灾难电影的概念界定、题材类型及其形成与发展;第二部分从叙事表达出发,分析韩国灾难电影的形象建构、本土特质和叙事主题;第三部分从叙事特征出发分析韩国灾难电影视觉角度及叙事时空呈现方式的独到之处;第四部分以韩国灾难电影的成功经验与当代展望分析其创作模式对于中国灾难电影的启示。本文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电影叙事策略为研究视角,试图对2006年至2019年上映的韩国灾难电影文本进行分析与研究。

司文晶,宣朝庆[8](2019)在《文化营造与宿舍共同体的生产——以恒源纱厂《人事科女工管理处记事》为核心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宿舍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创造。本文通过对20世纪30、40年代恒源纱厂女工宿舍的研究发现,国家、工厂和女工为应对各自的危局与困境,基于各自的结构势态分别对宿舍进行文化范畴的重新定义,结果却促成了工人宿舍共同体的产生。本研究探求女工宿舍共同体的生产,目的是发现工人以正式制度为基础营造有利于自身生活的非正式制度的基本逻辑,进而理解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再造现象,为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新的视野。

邹炎容[9](2019)在《《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认为近年来,生物科技发展迅速,此类文本翻译日益增多。然而,由于虫害防治行业环境的特殊性,国内关于该领域文本的译文通常晦涩难懂,翻译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这不利于虫害防治行业的发展。因此,基于《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英译汉的本翻译实践报告具有显着的实用价值。本文首先简述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接着描述《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的翻译要求和翻译过程;然后,从词语翻译、句子翻译和语篇翻译的层面,通过分析丰富的实例,论证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增译法、减译法、分译法、合译法、词类转译法、变序法和意译法等。在语篇翻译中,连词和代词的翻译要结合上下文,代词的指代对象也需要准确还原,以保证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本文创新点在于:笔者始终用语义翻译策略和交际翻译策略指来导虫害防治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以读者为本,尽最大可能做到译文专业性强,真实可靠;语篇的翻译技巧是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来并加以论证的。本文旨在确保虫害防治领域的译者熟悉信息型文本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以提高其译文质量。

彭君花[10](2019)在《解缙传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解缙传说为研究对象,从民俗文化学角度入手,采用民间文艺学、传说学及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方法、“深描”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平行比较与主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前人已有的文献成果和个人田野结果,探讨其类型、传说圈的生成扩布、传承特点、文化功能及新时期非遗视域下的保护传承等问题。第一章通过比较历史解缙与传说解缙,认为民间讲述活动中默认下的潜在创作规则在以史为据的前提下,将解缙传说演绎出传奇化、类型化、箭垛式等特点,并助力解缙及其传说之“成长”。第二章则将解缙诗书的广泛流布看作其传说产生的主要原因,二者相伴大约产生于十五世纪上半叶;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解缙传说文本,综合各种因素,本文将解缙传说流传区域分为以解缙家乡江西和京城北京为中心的两大传说圈,传说中心京城是在传说中心家乡的影响下形成,二者有共通交融之处,而在中心之外的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文化边缘地带解缙传说以散点式流传,山东地区解缙传说流传密度较大。第三章通过对解缙传说类型的梳理概括认为解缙传说内容丰富,有系统性,在其人生当中各个阶段的传说在时间轴上具有连续性;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神童型、机智型、对联型三大类,各类型间模糊交叉,重合现象时有,其机智型传说幽默讽刺,对联型虽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却趣味丛生,也是解缙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类。第四章认为口传已不再是解缙传说的唯一传承方式,戏曲表演、相声表演、文本阅读、电视剧、动画片等新型传播方式为为解缙传说的传承持增动力,文本固定、舞台化、多元传承等新型特点是由传承形式的多样化造就。第五章认为解缙传说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延续解缙个人文化精神气质、影响地方文化风气;成为不同群体宣泄情绪、表达意愿的途径;解缙传说采用押韵、谐音双关、对偶等艺术形式表现民众的审美特点;不同人群共享解缙传说、互动并认同彼此,凝聚力量,促进文化认同;解缙传说能突出影视的教育实用价值,丰富网络群体的阅读需求,找到新的传承方式。余论部分关注了解缙传说的保护传承问题,指出当地部门的保护工作缺乏专业人士指导,重视度不够,只有真正看重解缙传说的保护传承工作,重视群体传承,破除“原生态”、“本真性”的思想禁锢,寻求新传承方式方能为其保护工作增色。全文由正文五章、绪论、余论及相关附录等部分组成,共9.5万余字。

二、臭虫、情感与企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臭虫、情感与企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信心、反省与再造文明:论胡适文化自信思想的多维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由派的中西文化认知
    (一)胡适的中国文化认知
    (二)胡适的西方文化认知
二、自由派的中国文化实践
    (一)整理国故
    (二)文学革命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二、东方写作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一、“二元对立”思想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二、人与物的翻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二、“天人合一”之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一、跨国恋
        二、人神恋
        三、人机恋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虚空
        二、历史虚空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4)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5)《盛京时报》广告研究(1906-193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和目的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第2章 《盛京时报》的广告:背景、刊载与历史分期
    2.1 《盛京时报》创刊与广告
        2.1.1 近代中文报纸的缘起
        2.1.2 近代报纸广告的发展
        2.1.3 《盛京时报》的创办及意义
    2.2 《盛京时报》广告刊载状况
        2.2.1 广告类别全面、数量繁多
        2.2.2 广告价格逐年递增
        2.2.3 报纸广告版面扩版增容
        2.2.4 广告表现:从单一文字到图文并茂
    2.3 《盛京时报》广告刊载的历史分期
        2.3.1 清末初期
        2.3.2 辛亥革命迅速发展时期
        2.3.3 五四运动平稳发展时期
第3章 《盛京时报》广告类型与特点
    3.1 《盛京时报》广告类型全面多样
        3.1.1 商务广告注重内容宣传
        3.1.2 文化广告通俗易懂
        3.1.3 交通广告条分缕析
        3.1.4 医药广告夸大效果
        3.1.5 社会广告传递民声
    3.2 《盛京时报》广告注重创意表达
        3.2.1 外商广告的本土化表达
        3.2.2 华商广告的民族化表达
第4章 《盛京时报》广告与近代东北社会的联系
    4.1 广告与经济相互作用
        4.1.1 外商广告打造品牌效应
        4.1.2 华商广告提高市场竞争
    4.2 广告促进文化消费
        4.2.1 书籍广告丰富文化消费市场
        4.2.2 招生广告满足部分百姓需求
    4.3 广告打开社会民众视界
        4.3.1 社会广告丰富百姓消费选择
        4.3.2 交通广告反映运力
        4.3.3 医药广告改变卫生意识
    4.4 广告的负面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美国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DSIC)讨论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1.4.2 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关于讨论式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讨论课分析
    2.1 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DSIC)概况
        2.1.1 学生和教师构成
        2.1.2 课程设置
        2.1.3 所用教材
        2.1.4 评价和管理机制
    2.2 杜克大学在华暑期在华项目(DSIC)讨论课分析
        2.2.1 理论基础
        2.2.2 教学目标
        2.2.3 讨论话题设置
        2.2.4 讨论课的基本流程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DSIC)讨论课评价
    3.1 DSIC项目讨论课的意义
        3.1.1 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3.1.2 对学生的意义
        3.1.3 对教师的意义
    3.2 DSIC项目讨论课的问题
第四章 针对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DSIC)讨论课的建议
    4.1 对于项目设置的建议
    4.2 对于教师的建议
        4.2.1 课前准备阶段
        4.2.2 进行讨论阶段
        4.2.3 总结阶段
第五章 针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建议
第六章 结语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教学视频转写节选

(7)韩国灾难电影叙事策略研究(2006-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韩国灾难电影概述
    (一)灾难电影的概念界定
    (二)韩国灾难电影的题材类型
    (三)韩国灾难电影的形成与发展
二、韩国灾难电影的叙事表达
    (一)韩国灾难电影的形象建构
        1.平民化的英雄形象
        2.利己性的反派形象
        3.教化性的智者形象
    (二)韩国灾难电影的本土特质
        1.市民化的本土人物
        2.符号化的本土建筑
        3.象征性的本土地域
    (三)韩国灾难电影叙事主题的现实意蕴
        1.民族意识的现实传达
        2.社会丑态的现实批判
        3.人性抉择的现实审思
三、韩国灾难电影的叙事特征
    (一)全局化与本位性的视觉角度
        1.全知叙事下的宏观审视
        2.主观叙事下的内视角感知
        3.客观叙事下的外视角观察
    (二)延宕与压缩的时间再塑
        1.延宕性的时间再塑
        2.压缩性的时间再塑
        3.逆转性的时间再塑
    (三)开放性与封闭式叙事空间
        1.生活化的开放区域
        2.流通性的封闭空间
        3.隐喻性的封闭空间
四、韩国灾难电影的经验与展望
    (一)韩国灾难电影的成功经验
        1.国家层面的支持与引导
        2.电影工业体系的日趋完善
        3.现实关注与本土革新
    (二)韩国灾难电影的当代展望
        1.民族主义与全球视野的待融合
        2.灾难元素与题材类型的待拓展
        3.电影振兴与文化危机的待考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文化营造与宿舍共同体的生产——以恒源纱厂《人事科女工管理处记事》为核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宿舍共同体:“家庭化”管理与和睦关系的构建
    (一) 女工宿舍的扩大
    (二) 家庭化管理
    (三) 女工的社团活动
三、劳工保护与实业救国:宿舍共同体的政治场域
    (一) 国家实施劳工保护政策
    (二) 实业救国
四、结语:从结构和情感的脉络中把握工人宿舍

(9)《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案例描述
    2.1 原文的语言特点
        2.1.1 词语特点
        2.1.2 句子特点
        2.1.3 语篇特点
    2.2 翻译流程
        2.2.1 译前准备
        2.2.2 表达阶段
        2.2.3 审校修改
第三章 词语的翻译
    3.1 术语的翻译
    3.2 熟词僻义的翻译
    3.3 一词多义的翻译
    3.4 词类转译
        3.4.1 英语副词转换为汉语形容词
        3.4.2 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
        3.4.3 英语形容词转译为汉语名词
    3.5 抽象名词具体化
第四章 句子的翻译
    4.1 标题句的翻译
        4.1.1 增译法
        4.1.2 减译法
        4.1.3 意译法
    4.2 评论句的翻译
        4.2.1 增译法
        4.2.2 意译法
    4.3 长难句的翻译
        4.3.1 增译与减译
        4.3.2 分译与合译
        4.3.3 变序法
        4.3.4 意译法
第五章 语篇的翻译
    5.1 语篇的衔接性
        5.1.1 照应词的翻译
        5.1.2 从属连词的翻译
        5.1.3 上下文连接词的翻译
    5.2 语篇的连贯性
        5.2.1 省略法
        5.2.2 增加关联词法
第六章 结语
    6.1 收获与启示
    6.2 不足之处
    6.3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解缙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概述
        一、历史人物解缙研究
        二、解缙传说搜集整理及研究
    第三节 理论、方法与资料
    第四节 学术目标、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史书解缙与传说解缙
    第一节 史书解缙
        一、神童家世
        二、一举成名
        三、官场是非
        四、含冤而逝
    第二节 传说解缙
        一、超凡神童
        二、智斗权贵
        三、巧言进谏
        四、魂归仙位
    第三节 史书解缙与传说解缙之比较
        一、写实与传奇化
        二、个性与类型化
        三、个体与箭垛式
    小结
第二章 解缙传说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神童型
        一、仙鹿下凡
        二、幼年早慧
    第二节 机智型
        一、以智取胜
        二、讽刺幽默
    第三节 对联型
        一、“张冠李戴”
        二、巧对生趣
    小结
第三章 解缙传说圈的生成扩布
    第一节 传说成因
        一、诗文流布
        二、才子佳话
        三、民间信仰
    第二节 传说中心之一:家乡神话
        一、文人之乡
        二、“神童”传说
        三、对外扩布
    第三节 传说中心之二:京城传奇
        一、帝都情缘
        二、政坛传说
        三、对外扩布
    第四节 传说中心之外:边缘佳话
        一、文化边缘
        二、边地传说
        三、传说密集
    小结
第四章 解缙传说的传承特点
    第一节 口头流传
        一、即兴创作
        二、变异流播
    第二节 书面传播
        一、文本固定
        二、雅俗共赏
    第三节 戏曲表演
        一、再创作
        二、舞台化
    第四节 多元互动
        一、多元施众
        二、多元受众
    小结
第五章 解缙传说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文化传承
        一、文化精神的传递
        二、文化风气的传承
    第二节 情感抒发
        一、文人情怀的抒发
        二、民众情绪的表达
    第三节 艺术审美
        一、人格美
        二、音律美
        三、结构美
    第四节 文化认同
        一、族群认同
        二、地方认同
    第五节 文化创新
        一、影视制作
        二、网络文本创新
    小结
余论 非遗视域下的解缙传说传承
    一、成为国家非遗项目后的保护及其问题
    二、对传承保护的民俗文化学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解缙传说流传区域图
附录二:解缙传说各地具体分布情况
附录三:明清史书、志书、文人笔记中的解缙及其传说选录
附录四:《古今谭概》中的解缙传说
附录五:《尧山堂外纪》中的解缙传说
附录六:解缙传说田野文本选录
    (一)仙鹿下凡
    (二)解缙续联毁竹
    (三)个个草包
    (四)打皇帝
附录七:田野概述
    (一)解缙家乡吉水县城田野概述
    (二)庐陵田野概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臭虫、情感与企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信心、反省与再造文明:论胡适文化自信思想的多维建构[J]. 黎保荣. 晋阳学刊, 2021(04)
  •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D]. 孔俐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江苏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D]. 何沐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盛京时报》广告研究(1906-1931)[D]. 孙红昶. 吉林大学, 2020(08)
  • [6]美国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DSIC)讨论课分析[D]. 张子晗.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韩国灾难电影叙事策略研究(2006-2019)[D]. 齐维恒.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文化营造与宿舍共同体的生产——以恒源纱厂《人事科女工管理处记事》为核心的分析[J]. 司文晶,宣朝庆. 社会学研究, 2019(03)
  • [9]《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英译汉实践报告[D]. 邹炎容.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10]解缙传说研究[D]. 彭君花.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错误、情绪和企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