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D风潮透出产业虚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桥[1](2014)在《晚年郭嵩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郭嵩焘作为中国近代一位洋务派思想家和第一位驻外公使,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他从湘军建功而崭露头角,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而随后的三年出使经历,使他有机会走出国门,通过对西方社会的实地考察,更加坚定了他向西方学习的信念,思想更趋先进,见解日渐深邃,也使其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当时中国社会。出任公使成为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中国开始走向世界,逐步抛弃传统观念,与西方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的一次尝试。而他出任公使的三年经历了种种的打击和挫折,来自于外在的压力和内心的苦楚,使其不得已引身自退。本文研究把郭嵩焘的晚年界定于他自1879年出使归来后归隐湖南家乡,直至1891年病逝这段时期。郭嵩焘正式退出政治舞台后,并非像一般赋闲官员那样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身在江湖,而心仍停留在庙堂之上,时刻关心国家时局。他并没有因来自于社会、政治的压力而屈服,仍坚持己见,建言献策,表现出极大的道德勇气和博大的政治胸襟。内忧外患的时局在刺激着他,如其所言“乐岁民生凋敝甚,纷坛时局益芒然。”他的心犹如“古井波澜,有搅其中,辙激而动。”儒家士大夫的担当和忧患意识使得举办教育和畅谈洋务成为他晚年生活的重心所在。郭氏以在野的绅士先后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思贤讲舍,并恢复湘水校经堂,编纂湘阴县图志。这段时期他经历了中法战争、琉球之废以及铁路论争等大的事件,与官绅的交往也成为他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和所经历的事件对他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都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对晚年郭嵩焘的研究,我们既可深入了解其晚年的思想与境况,在观照其一生中,把握其人生轨迹及思想发展脉络,从而给郭嵩焘以恰当的历史定位;亦可以其个案来管窥洋务派知识分子坎坷的心路历程,以折射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艰难;同时为研究湖南近代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启动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首先介绍郭嵩焘生平的关键节点,使其本人原貌得以重现,再现其人生发展的历程,说明其早年的经历对其晚年的所思所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论述了洋务思想的内涵是主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并深入分析了洋务思想形成的渊源,既有对湖湘哲学的吸收与发挥,也有对王夫之学术精神的发扬及道器观、历史观的继承。第二章交待了19世纪后半期晚清湖南社会的整体状况,展现甲午战争之前的湖南绅士的社会心态,官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尤其是郭嵩焘在长沙的洋务宣传活动与各阶层的交往,以印证郭氏的长期活动对湖南维新运动的酝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教育和洋务是他晚年最为关注的两大问题。教育方面,郭嵩焘首先指出了晚清湖南书院教育官学化色彩越发浓厚,沦落为科举的附庸,深刻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郭氏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倡导实学。在实学精神的引导下,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郭嵩焘的教育实践加快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方式的转化,为湖南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先导性作用,推动了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洋务方面,郭氏的外交思想、铁路思想、贤人政治思想以及治河思想都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洋务思想。郭氏的和平外交思想的超前性使其洋务思想迥异于其他人士;循序渐进的铁路思想体现了他在冷静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贤人政治思想体现了他始终处于保守与开新的矛盾统一体中;既尊重规律又重视实践的治河思想体现了他已具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这些思想都是他洋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作为洋务运动的鼓吹者和批判者的双重角色更加清晰,但总体来看,他的洋务思想始终限定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结论在充分挖掘材料,基本理论分析基础上给予了郭嵩焘恰当的历史定位,指出他是一位洋务派思想家、清王朝的忠实拥护者、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儒家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和特立独行之人。郭嵩焘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单薄到厚重的演进轨迹。他的思想趋于返本和开新之间,并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会通的基本特征。郭嵩焘终其一生都力图在中西、古今之间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在甲午战争之前的转型时代背景下以其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以走中西相融合的实现路径寻求强国之梦。在中西文化颉颃中完成文化现代化历史使命并不是郭嵩焘这一代知识分子所能完成的任务,但他所引领的中西文化融合会通的道路为后世的人们所继承和发扬。
李华[2](2007)在《视觉创新与视觉思维 ——新媒体时代的报纸版面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视觉传播作为一种时代背景,来研究它在传统媒体——报纸中的作为,通过风潮涌动的改版现象分析,探讨报纸作为大众媒体,在当代社会节奏加快、电视和网路发达,读者的生活形态和资讯接收行为都有所改变时,应如何调整编辑思维来体现“服务新世代读者”的中心;如何适度学习小报新闻活泼化、版面生动化的创意作法,避免过度煽情、八卦、琐碎,在“传媒产品娱乐化”泛滥的浪潮中,以怎样的版面呈现来赢得受众和市场而又不降低自己的品位。从媒介发展趋势和新世代受众信息接受心理来阐出报纸视觉化的必要性,通过各种报纸版面的对比来测评版面编排技法的优劣,并从文与图的互动性和报纸的商品性角度树立起当代报纸的“形象”,探索报纸版面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新媒体整合的方式和发展方向。
赵晓丹,刘志迎[3](2004)在《KD风潮与我国汽车产业的“空心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对KD散件组装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目前我国的KD风潮所带来的中国汽车产业"空心化"的具体表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于启宏[4](2004)在《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的写作动机是:就中国八十、九十年代的自然主义文学作出一个理论梳理和概括。其方法主要是实证性的。论文在课题性质上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其“自然主义”的概念暂界定为“有根据的想象中的文学”,其主体对象指:起潮于八十年代中期、其余波延及世纪末的、由一批青年作家参与创作的、在方法论上具有写实主义特征的那股文学思潮。这之前,表现在通俗文学和非通俗文学领域、也表现在文艺理论科学热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实业主义思想以及实证性方法论对其后的白然主义文学是召唤。文革后自然主义文学的观念形态,其主体构成如下:一、遗传演化的自然历史观念, 例如,苏童的“枫杨树”系列家族史写作,王安忆的家族叙述和“种”的观念,刘震云的自然历史叙述。二、生理心理观念,例如,王安忆的“爱欲小说”系列所表现的自然主义决定论色彩,这种决定论与人物的戏剧性心理倾向一起构成故事的核心。刘恒在“乡村小煤窑”等系列中所表现出的变态心理观念,它所派生出的戏剧性人生与自然决定论一起构成小说的核心。二、平民文学观念,它普遍存在于自然主义文学中,是时代的唯物主义思想、科学思潮和实业主义思想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中国现代民主思潮和人道主义之先声。在这三方面的论述中,论文对中西自然主义文学作了平行性比较分析。接下来是文体语言分析。这种分析兼顾着对文革后自然主义生成的原因的探讨。中国本土白然主义产生的原因有三:西方自然主义; 本土传统自然主义; 本土小说传统,特别是短篇小说传统。一方面,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优势资源是传统短篇小说艺术,它促使文革后自然主义小说篇幅趋短:另一方面,自然主义小说的细节优势促使小说在篇幅上趋长。这样,最终形成了文革后自然主义小说的“中篇化”现象。通过对文革后自然主义小说语料的实证性分析,回答了本土古典自然主义对它的内在影响问题; 同时,文革后自然主义的通俗语言现象也与其平民文学观念保持一致。最后,论文指山了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当代意义。
袁元,尹洪亮[5](2004)在《KD风潮透出产业虚症》文中提出尽管零部件工业是中国汽车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但也是最有希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环节。
二、KD风潮透出产业虚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D风潮透出产业虚症(论文提纲范文)
(1)晚年郭嵩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写作着力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建功与开拓:郭嵩焘其人及其洋务思想 |
第一节 生平关键节点的追溯 |
一、承父师友辈之遗风 |
二、从湘军建功而崭露头角 |
三、署广东巡抚而黯然神伤 |
四、首任公使扬名中外 |
第二节 洋务思想的核心及影响 |
一、思想的核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
二、思想的影响: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第三节 洋务思想形成的渊源 |
一、湖湘哲学的吸收与发挥 |
二、王夫之学术精神的发扬及道器观、历史观的继承 |
第二章 强化与开通:郭嵩焘与近代湖南绅士 |
第一节 归隐家乡 |
一、儒家归隐思想的特征 |
二、保守心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
三、与刘锡鸿的矛盾及其独特个性 |
四、身体不适与家庭遭遇 |
第二节 近代湖南绅士的总体特征:顽固与保守 |
一、向洋务派绅士的转化 |
二、总体特征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与近代湖南官绅交往的个案研究 |
一、貌合神离王文韶 |
二、洋务知己陈宝箴 |
第三章 坚守与突破:郭嵩焘与晚清湖南书院教育 |
第一节 以经世实学变革传统的举业教育模式 |
一、晚清书院教育思想的异化 |
二、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 |
三、倡导实学精神 |
第二节 融合中西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 |
一、创新意识的体现:编纂《湘阴县图志》 |
二、推崇船山思想的具体行动:掌教城南书院 |
三、推行“征实致用之学”与引进新式学科的一次尝试:恢复湘水校经堂 |
四、开通风气、培育人才和宣传洋务的努力:举办思贤讲舍和禁烟公社 |
五、以改变人心风俗为目的的举措:形成会讲制度 |
第三节 承旧与趋新的教育思想 |
一、思考重心:文明的进步与民族的振兴 |
二、理论构成: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中西融合 |
三、历史定位:加快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化 |
第四章 批判与务实:洋务思想的深入发展 |
第一节 维护国家主权的和平外交 |
一、郭嵩焘与琉球之废:抛弃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转型 |
二、郭嵩焘与中法战争:反对用兵,遵循“以理格之”的外交原则 |
三、和平外交思想的形成 |
第二节 铁路论争及铁路思想的演变 |
一、清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论争 |
二、循序渐进的铁路思想的形成 |
第三节 贤人政治思想:变通政治而非改革政治体制 |
一、“一县得一好官,即一县治;一省得一好官,即一省治” |
二、有治人无治法 |
三、保守与开新的矛盾之中 |
第四节 治河思想:遵循规律,重视实践 |
一、治河方略:先疏浚后堵筑、通力合办 |
二、治河技术:人力与机器兼施 |
三、治河保障:工代赈为主,募捐代赈为辅,军民通力合作 |
四、思想评价:体现了郭嵩焘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
第五章 晚年心境及其历史定位 |
第一节 晚年心境 |
一、对末流之世的忧虑:内心的真实写照 |
二、天人感应思想:对现实的彷徨与无奈 |
第二节 知识·思想·信仰—“回向三代”的理想诉求 |
一、三代之治: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
二、回向三代: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儒家最高理想的追求 |
第三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 |
一、洋务派思想家 |
二、清王朝的忠实拥护者 |
三、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 |
四、儒家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 |
五、特立独行之人 |
结束语 在返本与开新之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视觉创新与视觉思维 ——新媒体时代的报纸版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从强化信息到强化注意力 |
研究意义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研究目标 |
研究内容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
第1章 新媒体的崛起和报纸的危机 |
1.1 新媒体——开创大众传播的新格局 |
1.2 报纸的隐性危机 |
1.3 新媒体追击下报纸的视觉化发展 |
第2章 新媒体时代报纸版面的变化 |
2.1 内容和版式的权重决定报纸版面的走向 |
2.2 “改版”风潮与报纸的视觉传播 |
2.3 视觉创造在改版中普遍表现 |
第3章 视觉语言理论与版面设计发展 |
3.1 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推动版式巨变 |
3.2 视觉强势和版面的空间意义 |
3.3 视觉心理和版面的结构研究 |
3.4 视觉平衡与版面的空间结构 |
3.5 版面视觉语言法则归纳 |
3.6 视觉艺术对报纸版面的引导 |
第4章 版面设计中的视觉创造 |
4.1 报纸版式功能的新变化 |
4.2 利用视觉元素表现版面空间 |
4.3 版面视觉设计的误区 |
第5章 版面设计视觉化的发展趋势 |
5.1 适应以视觉思维为主干的采编流程 |
5.2 构建新型的读者关系 |
5.3 改变传统的的编辑思维 |
5.4 改变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自然主义文学原理及在中国的传播 |
1.1 十九世纪科学与自然主义文学 |
1.2 自然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写实主义主潮的形成 |
第二章 当代文学体系中的科学因素、唯物主义和实证性方法(上) |
2.1 侦探小说与科幻文学 |
2.2 报告文学大潮的实证性方法论 |
2.3 八十年代中期文艺理论科学热 |
第三章 当代文学体系中的科学因素、唯物主义和实证性方法(下) |
3.1 语言上的实证性立场:当代自然主义文学的先声 |
3.2 王蒙张贤亮小说中的机械论唯物主义:连接自然主义文学的桥梁 |
第四章 自然主义文学的黄金期 |
4.1 文革后自然主义系列文本的产生 |
4.2 文革后青年作家自然主义小说共性举要 |
第五章 自然主义文学(上)——文学的自然历史观念 |
5.1 王安忆小说中的“家族自然史” |
5.2 苏童莫言小说中的“天工”与“人工” |
5.3 刘震云小说中的“自然历史” |
第六章 自然主义文学(中)——文学的生理心理观念 |
6.1 王安忆小说:爱欲中的两性 |
6.2 刘恒小说:变态的人生 |
第七章 自然主义文学(下)——平民文学 |
7.1 池莉:“形而上”的时代性放逐与复归 |
7.2 王安忆:“实业”与民生 |
第八章 文革后自然主义文学的文体与语言 |
8.1 文革后自然主义小说的“中篇化” |
8.2 短篇小说的文体意义 |
8.3 刘恒苏童莫言的雅俗语言 |
8.4 王安忆池莉刘震云等的流俗语言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革后六位青年作家自然主义小说之语料库 |
刘恒语料库 |
苏童语料库 |
莫言语料库 |
王安忆语料库 |
池莉语料库 |
刘震云语料库 |
后记 |
四、KD风潮透出产业虚症(论文参考文献)
- [1]晚年郭嵩焘研究[D]. 王俊桥. 南开大学, 2014(04)
- [2]视觉创新与视觉思维 ——新媒体时代的报纸版面研究[D]. 李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3]KD风潮与我国汽车产业的“空心化”[A]. 赵晓丹,刘志迎. 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 2004
- [4]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D]. 于启宏. 北京师范大学, 2004(11)
- [5]KD风潮透出产业虚症[J]. 袁元,尹洪亮. 了望新闻周刊,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