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抑素对胃肠道非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生长抑素对胃肠道非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一、生长抑素对胃肠道非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陶文鹏[1](2020)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超声内镜特点及诊疗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是起源于弥漫性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细胞中的异质性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是一种有缓慢的生长速度以及分泌各种肽激素和生物胺能力的一大类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散布全身各处,因此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分布于全身不同的解剖位置,但最常见的是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脏器,超过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半数。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为散发,其确切病因仍在研究中,考虑遗传因素可能与其发生相关。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EP-NENs)的诊断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这些肿瘤具有多种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如进食哽咽、腹部疼痛、腹部包块、便血、肠梗阻等,这些临床症状大多与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目前,有一半以上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是在成像诊断检查或是因其他适应症而进行的内窥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局灶性病变可能很小且通常位于非典型位置而不易被发现。因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成像诊断对于确定原发灶的位置、疾病的分级、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监测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认识和诊疗手段的提高,对其病理特点、治疗方式选择及术后并发症、预后的研究颇见成效,但鉴于其发病率较低,且种类繁多,其诊断仍是第一要务,没有一种单独的成像方法是足够的,因此,为了准确诊断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应结合多种成像诊断并结合其形态及功能进行评估。随着近年来超声内镜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师对于超声内镜的认识和操作水平不断提升,因其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病灶的精准诊断得到认可,也使内镜医师能够更好地结合超声影像对GEP-NENs进行位置、层次、大小、边缘等方面的评估,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内镜下微创治疗也因其优势性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成为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而在内镜下治疗前对病灶进行超声内镜的评估,能够更直观的评估病灶情况,规避术中风险,提高病灶的完整切除率,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不同成像诊断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不同成像诊断的优缺点及超声内镜的优势性,同时总结治疗手段,分析超声内镜下病灶的完整切除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评价超声内镜在胃肠神经内分泌瘤内镜治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9例病理确诊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研究:(1)一般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分布及其分级。(2)回顾性分析其成像诊断资料,整理其影像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优缺点。总结治疗手段,完整记录内镜治疗患者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的资料。(3)使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及四格表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9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为110例,女性为89例,平均年龄为54.37±7.58岁(范围在22-67岁),根据其病理分期分级为:G1期80例(40.2%),G2期40例(20.1%),G3期79例(39.7%)。影像学检查以超声内镜为首选,CT和MRI可作为疑似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的检查方案,其对远处转移病例有一定诊断意义。治疗上多选择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放化疗,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因其解剖学位置大多选择手术、药物或放化疗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大多选择内镜下治疗,共115例,对其术后切缘进行病理学检查,共有68例达到完整切除,大部分为肿块<10mm,位于粘膜层的G1期胃肠神经内分泌瘤(P<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其术中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共有术中穿孔2例,术后迟发性出血5例,及时有效处理并发症后均未追加手术治疗。结论1.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在不同影像检查中具有一定特异性。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定位上超声内镜较其他影像学检查存在优势。2.根据其成像诊断明确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对其治疗手段选择具有指导意义。3.胃肠神经内分泌瘤在超声内镜指导下进行治疗,能够提高内镜治疗的完整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更好的预后效果。

戴宁[2](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郑嘉怡[3](2020)在《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一、基于胃脑相关理论,复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饥饱失常+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探讨情志干预对胃癌前病变(GPL)大鼠摄食功能的变化及胃黏膜的影响,筛选“炎-癌”演变期中与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二、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变化,并采用电针足三里治疗,探讨电针是否通过介导胃及下丘脑摄食相关因子及受体,调节CAG大鼠摄食功能,改善其胃黏膜病变及炎症等相关指标,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方法: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实验一)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CUMS),每组12只。采用连续28周200μ 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建立GPL大鼠模型。GPL+CUMS组在GPL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连续28周结合CUMS建立GPL+CUMS大鼠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食物摄入量。观察28周后各组行为学和糖水偏好。大鼠处死后,采用ELISA法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饥饿素(Ghrelin,GHRL)、瘦素(Leptin,LE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取胃黏膜,肉眼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大体病变,并行苏木精和伊红(HE、爱先蓝-糖原(AB-PAS)、高铁二胺—爱先蓝(HID-AB)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胃动蛋白(Gastrokine-2,GKN2)的表达情况。二、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实验二)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组(CAG)。采用连续16周200μ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复制CAG大鼠模型。CAG模型组大鼠随机均分为CAG模型组(CAG)、电针足三里组(疏密波电针后三里:疏波频率2Hz、密波频率10Hz、强度0.3-0.5mA、10min/次,6次/周)和电针非穴组(疏密波电针非经非穴),每组12只。于第17周开始连续治疗8周,均正常饲养,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及食物摄入量;大鼠处死后,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中 IL-6、IL-10、TNF-α、Ghrelin、SS、Leptin、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PGE2)的含量;取胃黏膜,采用HE、AB-PAS和HID-AB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胃组织中Ghrelin、Leptin、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GKN2表达情况,WB法测胃组织中GKN2、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蛋白表达;取下丘脑,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PY与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protein,AgRP)表达情况,WB 法测 GHSR、LEPR、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蛋白表达。结果: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其摄食行为研究(实验一)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GPL大鼠和GPL+CUMS大鼠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均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和GPL组相比,GPL+CUMS组中央区域路程与总路程之比显着增加(P<0.05),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显着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GPL+CUMS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GPL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GPL+CUMS可引起肿瘤发生,并加速GPL进展。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增加(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减少(P<0.05),SS含量增加(P<0.05)。与GPL相比,GPL+CUMS组血清中TNF-α与SS有显着增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胃组织及肿瘤附近胃黏膜中GKN2及Ghrelin的表达异常增多,而肿瘤中GKN2及Ghrelin表达减少。二、电针足三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实验二)CAG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及恢复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CAG大鼠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升高(P<0.05),IL-10和PGE2含量降低(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降低(P<0.05),SS含量升高(P<0.05);CAG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与Leptin阳性表达增加,其中Ghrelin出现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增多,NPY阳性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增加(P<0.05),GHSR表达减少(P<0.05);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异常增多,LEPR、GHSR、POMC表达增加(P<0.05)。电针足三里可改善CAG大鼠一般状况,增加CAG大鼠体重及稳定摄食量,改善胃黏膜病变。与CAG组相比,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可降低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P<0.05)。电针足三里组可血清中增加IL-10和PGE2含量(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增加(P<0.05),SS含量减少(P<0.05),而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血清中IL-10、PGE2、Ghrelin、Leptin、SS含量未见明显改善(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胃组织中Ghrelin未见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两组均可增加NPY表达。电针足三里组可减少CAG大鼠胃组织中Leptin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P<0.05),增加GHSR表达(P<0.05)。电针足三里可减少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减少LEPR、GHSR、POMC表达(P<0.05)。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胃组织中GKN2、LEPR、GHSR表达未见明显改善(P>0.05),对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未见明显改善,下丘脑中LEPR、GHSR、POMC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摄食紊乱影响CAG“炎-癌”演变期的发生发展;二、在“炎-癌”演变期中情志改变属于危险因素之一;三、CAG大鼠摄食紊乱可能与NPY信号传导异常,或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失衡相关;四、“炎-癌”演变期阶段,胃黏膜上皮细胞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可能通过周围血管或新生微血管发生血道转移,且GPL期癌细胞浸润基底膜之前即可能发生癌细胞的血道转移;五、Ghrelin与GKN2可能与早期血道转移有关,是“炎-癌”演变期发展及预后的的有效观察指标;六、足三里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足三里可通过介导摄食相关因子Ghrelin与Leptin及其受体表达,调控下丘脑NPY/AgRP与POMC神经元,稳定摄食,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炎症。

张懿[4](2020)在《参术朴仁汤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总结中西医对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以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为方法探讨参术朴仁汤对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参术朴仁汤对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脾虚夹湿证患者糖脂代谢、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候积分、胃肠道症状积分、以及对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动物实验方面,观察参术朴仁汤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IL-6、TNF-α、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的影响,以此探讨参术朴仁汤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制,便于本方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方法:1临床研究随机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脾虚夹湿证患者9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经过导入期入组,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基础治疗、瑞格列奈以及参术朴仁汤;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和瑞格列奈。两组均观察12周。主要观察指标如下:1)一般观察指标:年龄(岁)、性别、病程(年)、体重指数(BMI)。2)疗效性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胃肠道症状积分。3)糖代谢指标:①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②糖化血红蛋白(HbAlC)③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4)脂代谢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5)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Ⅱ。6)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7)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8)安全性观察指标:①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Scr)②低血糖发生率③不良反应发生率。2动物实验将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4只通过饲养高脂饮食,同时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破坏胰岛细胞,随病程进展形成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对照组(8只);中药低剂量组(8只);中药中剂量组(9只);中药高剂量组(9只)。各组按照相应药物剂量灌胃8周,监测各组大鼠体重,尾静脉采血测定空腹血糖、Elisa法测定股动脉胰岛素水平,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Elisa法测定IL-6、TNF-α、剖腹取胃以及小肠,测定胃排空率以及小肠推进率。结果:1 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BMI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BMI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BMI,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胃肠道症状积分,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糖代谢指标:FBG、PBG、HbA1C、IRI,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FBG、HbA1C、IRI,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脂代谢指标:TC、LDL-C,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G,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DL-C,治疗组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TC、LDL-C、HDL-C,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PGⅠ、PGⅠ/Ⅱ,治疗组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PGⅠ、PGⅠ/Ⅱ,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治疗组阳性率13.64%,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转阴率57.1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IL-6、TNF-α,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8)肝肾功能,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9)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低血糖发生。治疗组不良反应1例,占比2.22%,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动物实验1)FBG,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给药后,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糖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2)FINS,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RI,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中药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IRI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3)IL-6、TNF-α,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中药高剂量、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高剂量、中剂量组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胃排空率,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中药高剂量、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中药高剂量、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小肠推进率,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中药高剂量、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中药高剂量、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参术朴仁汤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脾虚夹湿证患者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代谢,调节PGI、PGⅠ/Ⅱ水平,改善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下调ⅡL-6、TNF-α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具有良好临床疗效。2)参术朴仁汤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模型大鼠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下调IL-6、TNF-α水平,加速胃排空以及小肠推进。

马佳佳[5](2018)在《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GAS、SS和MT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指因心理应激、大型外科手术、严重创伤或其他危重疾病导致的胃、食管或十二指肠等胃肠道黏膜的急性糜烂、溃疡等,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应激性溃疡已逐渐成为临床多发病。胃肠疾病产生时不仅会表现胃肠道自身的症状,还经常伴有睡眠障碍,《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存在着双向沟通的神经-内分泌网络,即“脑-肠轴”,并且发现其与中医“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之间具有相通性,胃肠疾病与睡眠障碍通过“脑—肠轴”存在某些内在联系。其中胃泌素(gastrin,GA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褪黑素(melatonin,MT)作为重要的脑肠肽不仅在胃肠运动和睡眠中起重要作用,三者之间还存在密切联系。中医学上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心神失养,或升降失司,胃气上逆,或痰火内生,上扰心神等均能导致不寐。然而关于胃肠疾病影响睡眠的发病机制,胃泌素、生长抑素和褪黑素作为重要的脑肠肽对胃与睡眠起何种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刺调节胃肠疾病与睡眠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本实验选择束缚-浸水法(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造SU模型大鼠,采用针刺疗法,进一步探讨应激性溃疡与睡眠的相关性及针刺治疗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研究应激性溃疡如何影响大鼠睡眠,以及针刺“足三里”穴、“中脘”穴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脑组织和外周血中胃泌素、生长抑素和褪黑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针刺治疗胃肠疾病和由其引起的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从脑-肠轴角度,探讨胃与睡眠的相关性,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提供基础研究支持。[方法]雄性、健康、清洁级SD大鼠28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每组7只。采用束缚-浸水应激法造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针刺治疗组选用“中脘”穴、双侧“足三里”穴,每日针刺治疗一次,每次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30秒;药物治疗组选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剂量0.2mg/kg),每日一次灌胃给药,干预5天后取材。取材前,按40mg/kg剂量,予大鼠腹腔注射2%的戊巴比妥钠溶液诱导睡眠,记录各组大鼠睡眠持续时间;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lcer index,UI);HE染色法观察光镜下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和丘脑中胃泌素、生长抑素和褪黑素的含量。[结果](1)睡眠持续时间:模型组大鼠睡眠时间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针刺治疗后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药物治疗组同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大鼠比较,睡眠持续时间显着增加(p<0.05)。(2)胃黏膜损伤指数: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胃溃疡模型成功;针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大鼠损伤指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胃黏膜组织形态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均有胃黏膜损伤,模型组胃黏膜充血明显,腺胃部可见散在点块状或线状糜烂、出血,黏膜表面溃疡形成,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胃黏膜少量充血,糜烂面较小,可见轻度溃疡;药物治疗组胃黏膜充血减少,糜烂面较小,可见少量溃疡。(4)血清、下丘脑中GAS、SS和MT含量:模型组大鼠血清和下丘脑GAS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MT、SS含量显着降低(P<0.01);针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大鼠血清和下丘脑GAS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针刺治疗组大鼠血清和下丘脑MT、SS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1)RWIS法可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形成应激性溃疡,影响大鼠睡眠、减少大鼠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时间与胃黏膜损伤程度成负相关。(2)针刺“中脘”穴、“足三里”穴可降低外周血和中枢胃泌素含量、升高生长抑素含量、降低胃溃疡损伤指数、缩小溃疡面积,减轻黏膜充血、水肿,可有效保护胃黏膜、治疗应激性溃疡。(3)针刺“中脘”穴、“足三里”穴对应激性溃疡造成的大鼠睡眠障碍有改善作用。(4)针刺在治疗胃溃疡和胃溃疡引起的睡眠障碍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综上所述,针刺足三里、中脘对于治疗胃肠疾病、抑制胃酸分泌,减轻黏膜损伤有一定的效果,并能通过“和胃”来达到“安神”的目的,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状态,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网络降低中枢和外周胃泌素含量和增加中枢和外周生长抑素、褪黑素含量,调节脑肠轴,恢复神经内分泌系统动态平衡,促进溃疡修复,改善睡眠状态。

梁嘉恺[6](2013)在《从脑—肠轴功能探讨四磨汤治疗功能性便秘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四磨汤口服液对功能性便秘(FC)肠道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评价四磨汤口服液对躯体健康、精神健康的改善作用;并评价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的相关性。2运用心理应激、胃肠刺激因素建立脾胃气滞证胃肠运动减弱动物模型;观察造模后、四磨汤治疗后动物模型一般状况、胃肠运动、心理行为的改变;检测四磨汤治疗前后动物模型中枢、肠神经系统相关脑肠肽的表达;观察四磨汤治疗前后动物模型肠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神经元表达的异同。方法1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3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诊区和消化内科门诊中医证属肠道气滞证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将符合研究标准的45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患者予以四磨汤口服液20ml.tid.po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5mg.tid.po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1#.qd.po治疗,治疗疗程均为2周。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相关信息。拟用中医症状调研表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状况、主要症状、伴随症状进行记录;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对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躯体健康、精神健康进行记录。2选用广东省动物实验中心的SPF级SD大鼠108只,雌性,体重160~180g,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实验。随机分为心理应激模型治疗组3组、对照组1组,胃肠刺激模型治疗组3组、对照组1组,以及正常对照组1组,共9组每组12只。心理应激模型采用夹尾法+束缚固定法进行造模,胃肠刺激模型采用冰冻大黄水煎液灌胃进行造模,造模时间共35天。正常对照组常规饲料喂养、给水;造模后模型四磨汤组按照低、高剂量分别给予相当于成人等效剂量的2倍、4倍四磨汤口服液浓缩液(相当于生药量1.8g/kg、3.6g/kg)灌胃,灌胃容积均为2ml,每日1次,连续7天。莫沙必利组以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浓度1.5mg/kg灌胃,1次/日,连续7天。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ml/次,1次/日灌胃。观察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的一般状态;采用胃排空实验、肠道推进实验进行胃肠动力评测;采用旷场实验(Open-Field-Test)和糖水消耗实验(Sucrose Consumption)进行心理-行为评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模型下丘脑、空肠组织相关脑肠肽P物质(SP)、生长抑素(SS)的表达并予以比较联系,并检测大鼠空肠组织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1.1 一般资料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51.67± 15.10岁,病程8个月~13年,平均病程6.59士4.04年。对照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2.40± 12.29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20±2.65年。各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检验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具有可比性。1.2症状评分比较1.2.1主要症状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未见统计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在主要症状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困难/用力、不尽/下坠/胀满及腹胀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粪便性状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主要症状排便频率、腹胀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治疗组排便时间、排便困难/用力、不尽/下坠/胀满及粪便性状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伴随症状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未见统计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在伴随症状腹痛、早饱暖气、纳食减少、烦躁易怒、郁郁寡欢、影响睡眠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肠鸣矢气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伴随症状腹痛、肠鸣矢气、早饱暖气、纳食减少、烦躁易怒、郁郁寡欢及影响睡眠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1.2.3主要、伴随症状平均值以及总体症状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未见统计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在主要、伴随症状平均值以及总体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在主要、伴随症状总平均值及总体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主要、伴随症状平均值以及总体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1.3症状疗效评价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主要症状无效7例、有效17例、显效6例、治愈0例,总有效率76.7%;伴随症状无效4例、有效16例、显效4例、治愈6例,总有效率86.7%;总体症状无效6例、有效16例、显效7例、治愈1例,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患者在主要症状无效3例、有效11例、显效1例、治愈0例,总有效率80.0%;伴随症状无效1例、有效10例、显效3例、治愈1例,总有效率93.3%;总体症状无效2例、有效13例、显效0例、治愈0例,总有效率86.7%。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主要症状、伴随症状、总体症状疗效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4治疗组生活质量评价经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后,肠道气滞证功能性便秘患者在生活质量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维度方面较治疗前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经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后,肠道气滞证功能性便秘患者在生活质量躯体健康总评PCS和精神健康总评MCS较治疗前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1.5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与症状疗效的相关性主要症状疗效与生理功能PF、总体健康GH改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与活力VT、精神健康MH改善程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伴随症状疗效与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改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与总体健康GH、活力VT、精神健康MH改善程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总体症状疗效(主要症状+伴随症状)与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改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与总体健康GH、活力VT、精神健康MH改善程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主要症状疗效、伴随症状疗效及总体症状疗效与生活质量躯体健康总评PCS、精神健康总评MCS改善程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其中精神健康总评MCS与躯体健康总评PCS比较更具有相关性。2实验研究2.1 一般状态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皮毛光泽色白,精神佳,活泼喜动,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心理应激组大鼠造模初期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不断嘶叫,后期则活动减少、易惊扰、毛发竖立;胃肠刺激组大鼠精神萎靡、困倦嗜卧、皮毛枯黄无光泽、反应减慢、进食量、饮水量减少;经治疗后,各组大鼠精神好转、活动增加、食量增多、抓取时反应灵敏、被毛恢复光泽。2.2造模模型体重变化造模前(D0):各组大鼠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D3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组、心理应激组各组体重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经治疗后(D4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体重明显下降(P<0.05),其中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体重明显升高(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体重有所升高,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3胃肠动力观察2.3.1胃排空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胃排空率明显下降(P<0.05),其中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胃排空率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莫沙必利组胃排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胃排空率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胃排空率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3.2肠道推进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胃排空率明显下降(P<0.05),其中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肠道推进率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莫沙必利组肠道推进率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肠道推进率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肠道推进率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心理-行为观察2.4.1旷场实验2.4.1.1水平运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水平运动分数明显下降(P<0.05),其中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莫沙必利组水平运动分数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水平运动分数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水平运动分数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水平运动分数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4.1.2垂直运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垂直运动分数明显下降(P<0.05),其中心理应激模型刺激组模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垂直运动分数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垂直运动分数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垂直运动分数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垂直运动分数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4.2糖水消耗实验2.4.2.1糖水消耗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糖水消耗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胃肠刺激模型刺激组模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糖水消耗量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莫沙必利组糖水消耗量、糖水偏嗜度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糖水消耗量均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4.2.2糖水偏嗜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糖水消耗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胃肠刺激模型刺激组模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糖水偏嗜度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莫沙必利组糖水偏嗜度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糖水偏嗜度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糖水偏嗜度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5肠道肌间神经丛脑肠肽表达2.5.1肠道肌间神经丛SP表达镜下观察肠道环形肌与纵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SP表达神经细胞呈棕黄色表达,以胞浆染色为主,着色深,细胞核为蓝色。2.5.1.1肠道肌间神经丛SP表达半定量分析胃肠刺激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西药组平均R值依次为0.737,0.230,0.492,0.546,0.49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应激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西药组平均R值依次为0.579,0.447,0.532,0.447,0.49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各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5.1.2肠道肌间神经丛SP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SP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P<0.05),其中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SP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莫沙必利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SP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SP表达平均光密度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5.2肠道肌间神经丛SS表达镜下观察肠道环形肌与纵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SS表达神经细胞呈棕黄色表达,以胞浆染色为主,着色深,细胞核为蓝色。2.5.2.1肠道肌间神经丛SS表达半定量分析胃肠刺激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西药组平均R值依次为0.692,0.172,0.556,0.547,0.53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应激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西药组平均R值依次为0.475,0.467,0.506,0.506,0.54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各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5.2.2肠道肌间神经丛SS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SS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P<0.05),而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SS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5)。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SS表达平均光密度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SS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SS表达平均光密度有所降低,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下丘脑脑肠肽表达镜下观察下丘脑SP、SS表达定位于神经与细胞胞浆和胞膜上,呈棕黄色表达,着色深,细胞核为蓝色。2.6.1下丘脑SP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下丘脑SP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5),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下丘脑SP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P<0.05)。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莫沙必利下丘脑SP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莫沙必利下丘脑SP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上升(P<0.05)。2.6.2下丘脑SS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下丘脑SS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P<0.05),而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下丘脑SS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增高(P<0.05)。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下丘脑SS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增高(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下丘脑SS表达平均光密度有所增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高剂量组、莫沙必利下丘脑SS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P<0.05),四磨汤低剂量组下丘脑SS表达平均光密度有所下降,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7肠道肌间神经丛PGP9.5表达2.7.1病理学观察镜下观察空肠组织环形肌与纵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PGP9.5定位在神经节细胞胞浆,呈棕黄色表达。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正常神经节细胞,节细胞表达染色较深且分布均匀;胃肠刺激组模型对照组环纵肌纤维排列松散紊乱,部分断裂,神经节细胞减少,节细胞表达下降;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环纵肌纤维排列稍散乱,神经节细胞表达下降不明显;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治疗组环纵肌受损纤维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神经节细胞增多,节细胞表达上升。2.7.2肠道肌间神经丛PGP9.5表达半定量分析胃肠刺激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西药组平均R值依次为0.614,0.298,0.443,0.578,0.5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低剂量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应激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西药组平均R值依次为0.562,0.431,0.477,0.515,0.51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U>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7.3肠道肌间神经丛PGP9.5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PGP9.5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P<0.05),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PGP9.5表达平均光密度有所下降,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肠刺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PGP9.5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5)。与心理应激模型对照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空肠组织肌间神经丛PGP9.5表达平均光密度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四磨汤口服液能够改善肠道气滞证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主要、伴随症状,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2四磨汤口服液对于胃肠刺激、心理应激造模胃肠气滞证大鼠模型具有促进胃肠动力及改善心理-行为的作用:1)对胃肠刺激造模后肠道肌间神经丛脑肠肽P物质(SP)、生长抑素(SS)功能受损具有恢复作用,而对心理应激造模后肠道肌间神经脑肠肽SP、SS表达紊乱具有调节作用;并通过肠道肌间神经丛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免疫标记的病理观察,胃肠刺激、心理应激造模所产生的局部胃肠组织、神经纤维损伤程度不同,而四磨汤口服液具有修复损伤的作用,进一步支持上述结论;2)四磨汤口服液对胃肠刺激、心理应激所造成的中枢神经下丘脑SP、SS表达具有调节作用,从而起到调节心理-行为的作用;3)胃肠刺激、心理应激造模及治疗后中枢、胃肠SP、SS表达趋势不一,考虑可能与脑肠肽在中枢、胃肠发挥的作用不一致,并可能与肠神经系统独立参与胃肠道调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肠神经系统局部调控存在反馈性调节机制有关。

张菁华,张文侠[7](2011)在《生长抑素在肿瘤临床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文中认为生长抑素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胰液、胃酸等消化液的分泌,同时对人体多种激素的分泌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且具有抗肿瘤活性。大量研究表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具有抗肿瘤活性,能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调亡,抑制细胞外因子合成与分泌并拮抗其促肿瘤生长的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生长抑素不仅能抑制内分泌肿瘤的增殖,且对许多实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肺癌、胰腺癌、肝癌、乳腺癌等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在肿瘤的姑息治疗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邓晶晶[8](2010)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靳三针组穴中的“足三针”远道取穴防治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深入探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和机制。临床研究部分采用传统手法针刺与电针治疗进行对照,旨在丰富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方式。临床研究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可为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机理研究部分以胃肠起搏细胞ICC为主要切入点,从ICC的数量,超微结构,ENS-ICC-SMC网络结构,Kit-SCF系统的SCF基因表达,血液胃肠激素,胃肠组织的炎症反应等不同层面对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机制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旨在为其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文献研究回顾了近20年来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对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机理研究和治疗进展,以及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查及的文献进行分析。临床研究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手法针刺组、电针组、空白组,每组35人。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取穴相同,均取靳三针组穴里的“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进行治疗。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操作为垂直刺入腧穴后持针候气,拇、食、中三指微用力握持针柄,将辨证与辨针下气结合,补虚泻实,施行徐疾提插补泻。若正气不实不虚则采用导气同精手法徐入徐出导之,并配合呼吸调气,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插入相应深度,再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提出浅层,待感觉针下正气充实平和,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每穴每次行针约2分钟,治疗30分钟后出针。电针组的针刺操作为足三里和太冲针刺后接一对电极,足三里负极,太冲正极,双三阴交只针刺不加电针。连续疏波,脉冲频率2Hz,电流1~2mA,以患者耐受为度,治疗30分钟后出针。两组均每日2次,直至患者出现排气,最长治疗5天,5天仍未排气者终止治疗。空白组不予针刺。观察并记录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肛门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及恢复正常时间,腹胀痛分级,胃肠反应分级,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研究制作大鼠结肠肠肠吻合模型。设针刺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开腹操作)、空白组进行比较。术后麻醉清醒即予针刺。针刺组、假手术组取穴均为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直径0.18mm,长10mm的针直刺入穴位,每5分钟缓慢提插捻转2~3次。模型组、空白组每天同一时间放于自制固定器中15min。每日针刺1次,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3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3天每天排便粒数、排便重量。术后第四天采用双探头可变角度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对大鼠进行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检测,观察大鼠胃半排时间和60min胃排空率的改变。处死采血进行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含量检测。取胃体中部距贲门1/3的胃运动起搏区、盲肠下2cm处结肠(相当吻合口处)组织,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炎症反应情况;一部分制作冰冻切片后,用C-Kit和VAChT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改变;一部分用于制作电镜标本以观察ICC超微结构的改变;最后一部分用RT-PCR法检测SCF、CALM1的基因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情况:手法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情况:术后排便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手法组与电针组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就首次排便质量(是否成形)看,手法组与电针组比较P<0.0125。3.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差异,手法组较电针组的差异更大(P手法<0.01,P电针<0.05)。4.肠鸣音情况:①肠鸣音出现与恢复情况: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所需的时间,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手法组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肠鸣音评分:电针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手法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5.腹胀痛评分:电针组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6.胃肠反应评分:电针组治疗前后胃肠反应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7.疗效评定①症状积分评价:手法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P<0.01)。②疗效指数分析: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③疗效分级:手法组与空白组在等级程度和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的相关分析:以排气时间为y,针刺介入时间为x,采用曲线拟合,求得曲线方程为y=x1.4(5<x≤39),决定系数R2=0.97,P<0.001。实验研究1.排便观察①首次排便时间:针刺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模型组与空白组(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P<0.01)、假手术组与空白组(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大鼠排便粒数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粒数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④术后大鼠排便重量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重量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排便重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2.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①半排时间(GET1,2):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60分钟排空率: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4.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模型组炎症水肿最重,可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针刺组炎症水肿程度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和针刺组均可见手术线头和异物反应,存在粘膜溃疡。5.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变化:模型组ICC数量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细胞突起不明显,完整的网络样结构消失,网络出现大片空缺,ICC之间以及与其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的紧密样连接缺损。胆碱能神经网状结构严重残缺,呈片状分布,神经纤维间的连接大大减少,VAChT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匀,胆碱能神经-ICC-平滑肌网络结构紊乱。针刺组ICC分布较为连续,保持网络状结构,ICC细胞突起可见,细胞突触以及与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连接较紧密,无明显的间隙,细胞的数量以及荧光强度比模型组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VAChT阳性神经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多,维持神经网络样结构,胆碱能神经节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密,荧光强度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间的长突起较模型组增多,相互间的连接结构较为完整,维持网络样结构。6.胃肠ICC电镜超微结构的改变:模型组ICC细胞核皱缩,异染色质趋边,呈斑块状;突起明显减少或消失,许多末梢突起破裂,失去胞浆内容物;胞浆空泡形成,胞膜泡状化;胞浆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结构出现异常: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肿胀、嵴断裂、溶解、形成空泡、甚至破裂;内质网扩张,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许多中间丝排空;出现大的脂滴和空的膜结合泡;次级溶酶体增多,与融合性脂滴和成簇的糖原颗粒密切相关;基底膜缺乏或不完整。部分细胞胞浆内微细结构辨认不清。针刺组ICC细胞核保持正常形态,细胞突起损伤不明显,异染色质部分趋边;存在大量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胞浆内细胞器形态结构较为清楚,少量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基底膜维持完整。7.胃肠组织SCF基因表达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8.胃动素与胃肠排空的关系:胃动素与胃半排时间的方程为y=165.179-0.732x(0<x≤162),决定系数R2=0.309,P<0.001。胃动素与胃排空率的方程为y=0.008+0.003x(0<x≤162),决定系数R2=0.234,P<0.001。胃动素与排便粒数的曲线方程为y=-0.793x+0.017x2-7.734×10-5x3(0<x≤162),决定系数R2=0.65,P<0.001。结论1.针刺能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改善术后排便,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减轻腹胀痛、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2.手法针刺和电针各有优势。手法针刺在整体调节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排便质量、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方面疗效较好,而电针在改善和促进肠鸣音恢复、减轻腹胀和胃肠反应方面疗效较好。不同的优势特点可能与其作用机理有关。手法针刺善于整体调节,而电针则长于改善胃肠电节律,提高阈值。3.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呈幂相关。4.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主要在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功能的恢复,此功效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胃动素的含量,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胃肠起搏细胞ICC的数量、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针刺能促进腹部术后ICC细胞的再生,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恢复,改善ICC超微结构,这可能与针刺具有调整Kit-SCF系统中SCF基因表达的作用有关。

程飞[9](2009)在《脾虚大鼠胃肠道胃肠激素表达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脾虚时消化系统功能处于紊乱状态,胃肠激素可直接或间接调节胃肠道消化、吸收、分泌和运动等功能,其在外周和中枢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均可引起胃肠道功能失调。胃肠道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胃肠激素分泌的主要部位。因此,本研究以利血平诱导和建立大鼠脾虚模型,检测消化酶活力以及与消化相关的敏感组织中胃肠激素GAS、SS、SEC、GIP mRNA表达及蛋白变化,揭示脾虚时胃肠激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用利血平建立大鼠脾虚模型,在第7、10、14天观察临床症状,测定体重及脏器指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脾虚组大鼠体重下降,且差异均极显着(P <0.05);脾脏、肝脏指数在第7、10、14天都显着降低(P <0.05);心脏指数在第10天显着降低(P <0.05);肾脏指数在第7天和第14天显着升高(P <0.05)。2.试剂盒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脾虚组血清淀粉酶活力在第7、10、14天都极显着降低(P<0.05),脂肪酶活力在第7天显着升高(P<0.05)。组织学观察,脾虚大鼠十二指肠和空肠肠壁变薄,十二指肠肠腺萎缩,结构不完整;十二指肠内分泌细胞减少。3.采用RT-PCR方法,研究GAS、SS、SEC、GIP在脾虚大鼠四个胃肠组织部位中mRNA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脾虚组GAS mRNA表达在十二指肠显着降低(P <0.05);SS mRNA表达在胃窦和十二指肠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SEC mRNA表达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显着降低;GIP mRNA表达在胃窦显着降低。提示GAS、SEC、GIP基因下调引起脾虚的重要原因之一。4.采用ELISA方法,研究GAS和SS在脾虚大鼠四个胃肠组织部位中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GAS蛋白表达在十二指肠极显着降低(P <0.05);SS蛋白表达在胃窦和十二指肠都有升高,并在十二指肠达到极显着水平(P <0.05)。

洪丽莉[10](2008)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胃肠动力的改变,初步探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可能的发病机理。2通过检测电针足三里前后胃内核素残留率、小肠推进率以及脑肠肽、脑肠肽受体、NOS等的改变,了解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推断电针作用的可能途径和机制。方法:1脊髓损伤模型建立:用WD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法,选择BBB评分0分的大鼠为造模成功。2大鼠的运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后CBS法进行动物运动行为评分,观察指标包括开放空间运动能力、脚趾伸展、触地反射、回缩反射、翻正反射、斜板试验。并且对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观察,采用BBB评分。3分组: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非经非穴组、电针治疗组和莫沙比利治疗组。①正常对照组:对正常的大鼠,每日固定30 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②模型对照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固定30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③非经非穴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治疗(选“足三里”穴旁0.5 cm处,频率、强度同(3)组)30 min,连续14天。④电针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足三里治疗30min,连续14天。(穴位选双侧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⑤莫沙比利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给予莫沙比利灌胃,连续14天。4取穴和针刺方法:“足三里”穴,根据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指定的“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双侧足三里穴(在大鼠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处)。大鼠清醒固定,各电针组动物均在造模成功后一周开始针刺,足三里穴直刺7mm,连接胃肠促动型医用数码电针治疗仪,参数选为:连续波,电针频率为3Hz,强度为2-3mA,针刺30min,每天1次。5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比的检测: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时,随机抽取10只大鼠,每组灌服混有99m碍-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0.05毫居(mCi)/10g和少量亚甲兰的营养性半固体糊标准餐20ml/kg,胃内核素残留率(%)=(胃内核素残留值/基准值)×100%,小肠推进比(%)=(幽门括约肌至色素前端的距离(cm)/幽门括约肌至回盲部的距离(cm))×100%。6脊髓组织病理观察:于造模后第1,7天,正常组和造模组随机抽取3只大鼠处死,以T12为中心取长约1.0cm脊髓,以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后,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片厚5μm,备用,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7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浆、血清及组织标本在测定前混匀,4℃1500转/min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测定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含量。8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于造模后第3周,大鼠处死,取1cm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于4.0%多聚甲醛中固定,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肠组织iNOS蛋白的表达,采用SABC(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并用RT-PCR测定胃窦和小肠组织iNOS mRNA的表达。9 MTLRmRNA和SSR mRNA表达:采用RT-PCR测定MTLR mRNA和SSRmRNA表达,用多媒体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计算各样本PCR产物的光密度值。计算各样本MTL-R1A mRNA及SSTR2 mRNA与内参β-actin mRNA PCR产物的积分光密度比值,比值的高低反映了MTL-R1A mRNA及SSTR2 mRNA在样本中表达量的多少。结果:1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CBS评分结果:正常组的大鼠脊髓神经的运动功能正常,模型组大鼠双后肢软瘫,肌张力低,损伤平面以下各种反射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第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CB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2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实验1周后,即造模后,脊髓损伤模型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过电针治疗后,即实验3周后,模型组胃内残留率仍比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而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周后,小肠推进比模型组较正常组仍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前后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有显着差异(P<0.01)。3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组术后24h脊髓HE染色结果正常;而模型组损伤后24h:HE染色可见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组织丧失正常的结构,有明显的组织破坏、坏死、空泡形成。灰、白质内明显可见大量、弥散的红细胞。损伤后1周: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丧失正常结构,灰、白质内可见到脊髓液化坏死,形成空泡,灰、白质内出血消失。同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排列紊乱,神经元极少见到。4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结果:①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MTL含量降低;电针组可使大鼠血液和胃窦组织和十二指肠组织中MTL含量明显上升,作用与西药组的作用相当。②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明显降低,而电针组可明显增加血液中的GAS含量,而对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变化作用不明显。③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肠组织中的VIP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组织中VIP含量,对十二指肠中VIP含量增高作用不明显;与莫沙比利相比较,电针足三里对胃窦组织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④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SS含量,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5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iNOS在胃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在正常组中,iNOS在胃黏膜上皮细胞浆中少量表达,而在模型组和穴旁组中,iNOS在胃黏膜的表达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和西药组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和穴旁组与正常组比较iNOS表达明显增加(P<0.01),经过治疗,电针组iNOS表达有所改善,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而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②胃和肠组织iNOS mRNA:胃和肠组织中,模型组iNOS mRNA的表达增加(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和穴旁组相比较,iNOS mRNA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6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 mRNA及结肠SSTR2 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MTL-R1A mRNA中,模型组的光密度积分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光密度积分比值均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SSTR2 mRNA中,模型组的平均光密度比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鼠MTL-R1A mRNA表达下调,电针足三里上调MTL-R1A mRNA表达,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脊髓损伤后大鼠SSTR2 mRNA表达增加,电针足三里下调SSTR2 mRNA表达,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1根据改良的WD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模型组造模后第7、21天改良的CBS评分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符合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证实建立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是成功的。2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动力障碍,本实验中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运动功能的下降,因此,脊髓损伤后胃肠的动力下降;电针足三里可以改善胃肠的排空率,促进胃肠的运动,因此,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动力有促进的作用。3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血浆和组织中MTL的下降可能是造成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MTL主要通过内分泌和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运动。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和组织中的MTL,促进胃肠动力。②血浆和胃肠组织中GAS的下降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GAS既可以内分泌的方式,也可以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中的GAS,以内分泌的方式促进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③血浆和组织中VIP的升高可能是引起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电针足三里对VIP的调整不仅以内分泌的形式起作用,其胃窦组织中VIP含量也下降,因而电针足三里以血液循环和胃窦组织局部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动力。④血浆和组织中SS的升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之一,电针足三里后,可能通过降低抑制性脑肠肽SS的释放,以血液循环和局部分泌的形式调整胃肠动力的紊乱。4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组织中脑肠肽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当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兴奋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或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抑制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上升时,则可能会出现胃肠动力障碍,MTL-R1A、SSTR2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SCI后的胃肠动力下降的发病;电针足三里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可能通过受体的调节方式来实现,通过上调MTL-R1A、下调SSTR2的基因表达,来调节胃肠运动,达到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5 NO能神经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脊髓损伤后可能通过iNOS蛋白和基因水平的上调导致胃肠动力障碍;而针刺足三里治疗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可能与降低NO能神经兴奋性有关,针刺足三里在胃肠动力障碍的状态下,可以下调iNOS蛋白水平和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胃肠动力;以上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NO的释放来实现。

二、生长抑素对胃肠道非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长抑素对胃肠道非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超声内镜特点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5. 小结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1. 脑肠肽的概念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4. 结论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3. 结论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演变期概述
        一、CAG“炎-癌”演变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二、CAG“炎-癌”演变期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研究进展
        三、CAG对胃黏膜的影响
    第二节 CAG与摄食功能调控
        一、CAG与进食改变
        二、现代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
        三、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四、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五、胃-脑对摄食功能的共同调控作用
    第三节 中医药与CAG
        一、中医对CAG的认识
        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现状
        三、足三里与胃-脑的关系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参术朴仁汤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1.1 病名探讨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4 单药研究
        1.5 复方研究
        1.6 针灸疗法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2.1 流行病现状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数量及来源
        2.2 分组方法
    3 病例选择
        3.1 疾病诊断标准
        3.2 证候诊断标准
        3.3 病例纳入标准
        3.4 病例排除标准
        3.5 病例脱落标准
        3.6 病例剔除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方案
        4.2 药品来源
        4.3 方药组成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性观察指标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6.1 血糖疗效评判标准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方法
    8 结果
        8.1 病例一般情况及研究情况
        8.2 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9 讨论
        9.1 导师王旭教授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见解
        9.2 立论依据
        9.3 方药解析
        9.4 降糖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9.5 实验室指标的选择
        9.6 机制探讨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参术朴仁汤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大鼠血糖、胰岛素、IL-6及TNF-α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配置STZ液
        2.2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
        2.3 实验动物及药物干预
        2.4 取样
        2.5 指标检测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4.2 各组大鼠血糖比较
        4.3 各组大鼠FINS、IRI水平比较
        4.4 各组大鼠IL-6、TNF-α水平比较
    实验二 参术朴仁汤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配置STZ液
        2.2 半固体糊配置
        2.3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
        2.4 实验动物及药物干预
        2.5 胃肠组织取样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各组大鼠胃排空率比较
        4.2 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比较
        5 讨论
        5.1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
        5.2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评估
        5.3 实验指标选择
        5.4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5.5 机制探讨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表
附录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GAS、SS和MT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应激性溃疡与脑肠轴的现代研究
        1 应激性溃疡的现代研究概况
        2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3 脑肠轴在胃肠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4 脑肠肽与应激性溃疡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应激性溃疡与失眠的相关性研究
        1 胃肠疾病与失眠相关性的现代研究
        2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中医学理论探讨
        3 从“脑-肠轴”角度解释“胃不和则卧不安”
        4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针灸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指标检测
        4 实验误差控制
        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大鼠一般情况
        2 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
        3 各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比较
        4 胃组织形态学肉眼观察
        5 胃组织形态学的光镜下观察(HE染色)
        6 各组大鼠血清和下丘脑中GAS含量比较
        7 各组大鼠血清和下丘脑中MT含量比较
        8 各组大鼠血清和下丘脑中SS含量比较
    讨论
        1 SU模型选择依据
        2 干预方法选择依据
        3 穴位及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4 指标检测部位选择依据
        5 针刺对SU模型大鼠睡眠的影响
        6 针刺对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7 应激后及针刺治疗对大鼠血清和下丘脑中GAS、SS和MT含量的影响
        8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6)从脑—肠轴功能探讨四磨汤治疗功能性便秘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胃肠疾病的中医认识
        一、脾胃疾病与脏腑功能
        二、胃肠疾病与情志因素的关系
        三、四磨汤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第二节 功能性胃肠病与“脑—肠轴”学说
        一、脑—肠互动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二、肠神经系统脑肠肽对胃肠功能的调控
    第三节 课题组工作基础
        一、课题研究进展
        二、课题前期研究小结
    第四节、课题研究展望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标准
        三、调查问卷
        四、治疗方案
        五、疗效评定
        六、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症状评分比较
        三、症状疗效评价
        四、生活质量评价
        五、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与症状疗效的相关性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动物实验研究
    第一节、四磨汤对胃肠气滞大鼠心理行为、胃肠运动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四磨汤对胃肠气滞大鼠中枢和胃肠组织脑肠肽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四磨汤对胃肠气滞大鼠胃肠组织蛋白基因产物9.5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患者症状调查表
    SF-36生活质量表调查表
    附图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7)生长抑素在肿瘤临床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SST
2 SST抗肿瘤机制
3 SST治疗肿瘤现状
    3.1 胰腺癌
    3.2 胃癌
    3.3 大肠癌
    3.4 肝癌
    3.5 肺癌
    3.6 乳腺癌
    3.7 卵巢癌
    3.8 SST治疗肿瘤合并症
        3.8.1 上消化道出血
        3.8.2 肠梗阻
        3.8.3 腹泻
4 小结与展望

(8)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第一节 胃肠运动的生理调节和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第二节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机理研究
        一、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
        二、相关机理研究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
    第二章 中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治疗
        第一节 中医对胃肠动力及其功能紊乱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诊断及分型
        第三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则治法
        第四节 中药治疗
        第五节 针灸推拿治疗
    第三章 关于防治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三、剔除标准
    第二章 分组及治疗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三章 指标观测及疗效评定标准
        一、指标观察及检测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分析
        一、组间均衡性分析
        二、指标观测结果分析
        三、疗效评定
        四、相关分析
    第五章 讨论
        一、临床研究思路
        二、中医辩证分型的探讨
        三、治疗时机的探讨
        四、选穴的探讨
        五、针刺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六、手法针刺补泻量的探讨
        七、电针的探讨
        八、留针时间及治疗频率的探讨
        九、针刺治疗机制的探讨
        十、观察指标及结果的探讨
        十一、疗效评定的探讨
        十二、关于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治疗方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术后排便的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二 核素扫描胃肠排空实验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三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血液胃肠激素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四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五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六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胃肠ICC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七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SCF及钙调蛋白的PCR含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第三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脾虚大鼠胃肠道胃肠激素表达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脾虚证的研究概述
        1.2.1 脾虚证的概念
        1.2.2 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1.2.3 脾虚模型的研究进展
        1.2.4 利血平建立大鼠脾虚模型
    1.3 脾虚时胃肠道结构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变化
        1.3.1 消化系统结构的改变
        1.3.2 消化功能的改变
        1.3.3 消化酶的变化
    1.4 胃肠激素与脾虚证研究进展
        1.4.1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1.4.2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4.3 脾虚时胃肠激素的变化
    1.5 胃泌素研究进展
        1.5.1 胃泌素的结构及分布
        1.5.2 胃泌素的生理作用
        1.5.3 胃泌素分泌的调节
    1.6 生长抑素研究进展
        1.6.1 生长抑素的化学结构
        1.6.2 生长抑素在神经系统的分布
        1.6.3 生长抑素的生理作用
    1.7 促胰液素和抑胃肽研究进展
        1.7.1 促胰液素研究进展
        1.7.2 抑胃肽研究进展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鼠脾虚模型的建立及其胃肠消化功能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脾虚大鼠临床表现
        2.3.2 脾虚所致大鼠体重变化
        2.3.3 脾虚所致大鼠脏器指数变化
        2.3.4 脾虚所致大鼠血清中消化酶活力变化
        2.3.5 脾虚所致大鼠小肠组织学变化
        2.3.6 脾虚所致大鼠组织内分泌细胞变化
    2.4 讨论
        2.4.1 利血平致大鼠的临床症状与脾虚证
        2.4.2 脾虚对大鼠消化功能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脾虚大鼠胃肠道胃肠激素基因表达差异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 质量检测结果
        3.3.2 GAS m RNA 在胃肠组织的表达差异
        3.3.3 SS mRNA 在胃肠组织的表达差异
        3.3.4 SEC m RNA 在胃肠组织的表达差异
        3.3.5 GIP m RNA 在胃肠组织的表达差异
    3.4 讨论
        3.4.1 脾虚时胃肠激素对胰腺分泌功能的影响
        3.4.2 脾虚时胃肠激素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脾虚大鼠胃肠道GAS 和SS 蛋白表达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讨论
        4.2.5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10)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与脊髓损伤相关的胃肠动力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动力障碍的概况
        1.2 脊髓损伤的机理
        1.3 胃肠动力病新概念和曼谷分类
        1.4 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
        1.5 脊髓损伤后为胃肠动力紊乱机制
        1.6 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表现
        1.7 脊髓损伤后胃肠道动力紊乱的治疗
    2 脊髓损伤和胃肠动力障碍的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2.2 针灸调节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3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研究
        3.1 脊髓损伤的中医病机
        3.2 脊髓损伤的中医治疗
    4 祖国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4.1 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4.2 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的进展
    5 足三里的研究进展
        5.1 足三里的定位和层次结构
        5.2 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5.3 针刺足三里穴对脑肠肽的影响
        5.4 足三里反射途径的研究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肠动力障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 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四 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讨论
    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选择依据和评估
        1.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理论依据
        1.2 脊髓损伤模型的评估标准
        1.3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评估分析
    2 脊髓损伤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2.1 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理论依据
        2.2 足三里的选择依据
        2.3 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2.4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2.5 实验结果的分析
    3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3.1 胃动素
        3.2 胃泌素
        3.3 血管活性肠肽
        3.4 生长抑素
    4 NOS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4.1 指标的选择依据
        4.2 实验结果的分析
    5 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5.1 指标选择的依据
        5.2 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四部分:结语
    1 本课题的结论
    2 本课题创新之处
    3 工作中的不足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生长抑素对胃肠道非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超声内镜特点及诊疗分析[D]. 陶文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2]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D]. 郑嘉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参术朴仁汤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懿.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GAS、SS和MT含量的影响[D]. 马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从脑—肠轴功能探讨四磨汤治疗功能性便秘机理的研究[D]. 梁嘉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7]生长抑素在肿瘤临床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张菁华,张文侠. 现代肿瘤医学, 2011(09)
  • [8]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D]. 邓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脾虚大鼠胃肠道胃肠激素表达差异[D]. 程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D]. 洪丽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生长抑素对胃肠道非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