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髁部骨折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承恩[1](2021)在《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后期联合中药熏洗进行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分析2014年07月至2019年1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肘内翻畸形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12岁,平均6.8岁,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双平面截骨矫形联合中药熏洗,对照组只采用双平面截骨矫形,每组术前测量携带角及前倾角,精确测量计算所需矫正的角度,进行冠状面楔形与矢状面梯形截骨设计,术中均行双平面截骨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石膏外固定,治疗组功能锻炼时配合中药熏洗。结果:两组30例患儿性别、年龄及患肢等无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刀口均一期愈合,2个月内截骨断端达临床愈合标准,3个月肘关节屈伸功能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提携角为(10.57±2.97)°,前倾角为(33.46±2.48)°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82,P<0.01;Z=-4.782,P<0.01)。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方法,手术后两组均P<0.01,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术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15,P<0.01)。随访期间未见携带角丢失、骨折畸形愈合与延迟愈合、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应用双平面截骨可矫正肘内翻畸形且能同时矫正伴随肘内翻畸形出现的肱骨远端关节面的后倾即前倾角丢失的情况。2.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能减轻术后疼痛,提高功能锻炼效果,临床效果好,有推广价值。
刘海棠,欧治平,谢沛军,曾志超,陈宜梁,叶锦发[2](2020)在《基于Mimics的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手术的指导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基于Mimics的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基于Mimics的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的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肘关节功能情况、肘关节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37%,明显比对照组的69.77%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肘关节屈曲/伸直、旋前/旋后的活动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手术中运用Mimics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能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肘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赵春超[3](2020)在《两种内固定方式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切开复位应用克氏针和空心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结合术后中药熏洗功能锻炼,探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为手术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及规范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住院治疗的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病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和对照组(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两组术后均使用活血止痛熏洗剂熏洗配合功能锻炼。统计手术时长、制动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等数据作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种手术内固定方式对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最终符合纳入标准并获得有效随访的病例共50例,其中观察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25例,对照组(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25例。手术时长上,观察组93.16±6.37分钟,对照组109.96±10.03分钟,经t检验,两组数据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制动时间上,观察组3.96±0.20周,对照组3.76±0.44周,经t检验,两组数据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2%,经卡方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侧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术后三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72.0%、96.0%,组间优良率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Z=-2.023,P=0.043,P<0.05,差异具有显着意义。术后六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2.0%、100.0%,组间优良率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Z=-0.470,P=0.63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儿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采用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术后制动时间更短,功能恢复更快,而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所需手术时间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儿的年龄,软组织损伤的严重情况,肥胖程度,骨折块的大小来合理选择应用这两种内固定方式。中药熏洗辅助术后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优势,应当加以推广。
刘亚波[4](2020)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基于祖国医学“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方式与无痛性原则下的自主功能锻炼方式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不同影响,为临床中更好地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更好地恢复肘关节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之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2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简单的外固定制动患肢,应用活血消肿药物,手术皆遵循“筋骨并重”理论。自术后第1天,观察组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行主动-被动功能康复锻炼,对照组在无痛性原则下行自主功能康复锻炼。两组患者均在术后两周创口愈合并拆除皮肤缝线三天后应用中药活血止痛熏洗剂(山东省中医院自制剂)熏洗治疗。采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Jupiter评分标准对患者肘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估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在不同功能康复锻炼方式下,对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3、6、12个月获得随访。通过各阶段MEPS总分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各阶段肘关节运动弧度数,观察组肘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阶段VAS评分,可认为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在Jupiter评分和MEPS疗效评价方面,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8.5%、84.6%,高于对照组(53.9%、61.5%),可认为观察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行“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主动-被动功能康复锻炼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能有效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胡万里[5](2020)在《“动静平衡”理论指导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动静平衡”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式与“早期、无痛”原则指导下的锻炼方式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选择较优方案,为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0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48例肱骨髁间骨折的患者按入院次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所有患者排除手术禁忌症后,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并进行双锁定解剖板系统固定。术后治疗组遵循“动静平衡”理论,进行安全有效分阶段康复锻炼;对照组在“早期、无痛”原则指导下行主动功能锻炼。进行客观数据搜集,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改良Cassebaum评分标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最后通过统计分析,评价两种锻炼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疼痛评分,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较对照组低,P<0.05,有一定统计学意义。2.在MEPS评分中,在术后的第2周、1、3、6个月时,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术后第6个月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远期疗效中更优。3.术后6个月改良Cassebaum标准评分对比分析,治疗组优良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66.67%,可知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术后6个月MEPS总体评分,治疗组优良率为87.5%,大于对照组的54.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功能恢复总体情况较对照组优异。结论:“动静平衡”理论指导下的安全有效分期康复方法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帮助,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情况下可以使肘关节功能获得较好的恢复。
卢晓坤[6](2020)在《正骨手法结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Jakob 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移位>2mmJakob II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肱骨外髁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住院病例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别观察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感染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和Dhillon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且在临床研究中无病例脱落,平均年龄为4.8岁(3-12岁),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左侧发病者有38例,右侧22例。骨折初始移位程度2.1-4.9mm,平均3.5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侧别及骨折初始移位程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与对照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2.83±3.37天VS 44.27±3.66天)和术后感染率(3.33%VS 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现2例缺血性坏死,1例骨骺早闭,试验组未见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10%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临床疗效评价上,术后6个月Dhillon评分结果提示试验组优良率96.67%,优秀19例,良好10例,可1例,差0例,对照组优良率100%,优秀22例,良好8例,可0例,差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疼痛症状评分(2.93±0.25分VS2.97±0.18分)、关节活动度评分(2.77±0.43分VS 2.87±0.35分)、携带角评分(2.80±0.41分VS 2.90±0.31分)及Dhillon总评分(8.50±0.78分VS 8.73±0.45分)上经统计学分析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至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27.17±11.50min VS 45.33±10.82min)较短,出血量(2.63±1.13ml VS 26.07±7.27ml)较少。结论与切开复位相比,正骨手法结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移位>2mm的Jakob II型肱骨外髁骨折具有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许克庆,陶钧,汤义民,陈小虎[7](2020)在《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15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15例肱骨远端骨折病人,术前经三维重建CT(Computed Tomography)确诊为AO/OTA(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分型C3型骨折,均采用肘关节后侧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直接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时使用Mayo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病人术后无切口感染、骨折均愈合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6~18个月,随访时间(11.67±3.89)个月。末次随访未见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其它严重并发症。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6例,良9例,优良率100%。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骨折固定可靠,可进行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获得良好的远期肘关节功能。
王正雷,张文进,郭宁,刘建辉,王海斌,范庆建,宫明,荀琳[8](2020)在《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采用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患者15例。[结果] 15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后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其他合并症。随访6~18个月。全部病例骨折愈合,14例解剖和功能完全恢复,1例出现轻度肘内翻,肘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临床评定为优14例,良1例。[结论]采用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简便易行,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
张文兵,刘星,何金洲,李明,罗聪,曹豫江,瞿向阳[9](2018)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49例儿童GartlandⅢ型陈旧性肽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14例;年龄3.4~11.5岁,平均6.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2~60d,平均29.8 d。其中桡神经损伤5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6例神经损伤患者行神经探查、松解,其中1例术中发现为神经部分断裂,行神经修复。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按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对患者行疗效评价;同时比较健侧与患侧肱骨纵轴长度、肱骨髁部横径,行肱骨生长发育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骨折再移位和骨不连发生。6例神经损伤患者2个月后神经损伤症状基本消失。1例术后切口处浅表皮肤感染,对症处理好转。术后6例(12%)发生肘内翻畸形。末次随访时,按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37例,良5例,可1例,差6例;优良率86%。健侧与患侧的肱骨纵轴长度[(189.3±27.8)mm:(190.6±28.8)mm]及髁部横径[(29.5±3.5)mm:(29.7±3.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肘内翻发生率低,同时不影响患儿肱骨的生长发育,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于泓淼,孙雅静[10](2017)在《克氏针合并U型钉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克氏针合并U型钉治疗肘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克氏针合并U型钉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及畸形矫正程度。疗效评定参照Bellimore标准,评定患肢外观矫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患儿6个月至3.1年,截骨处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6.5周,未出现截骨不愈合和移位现象。无明显外观畸形及功能障碍者。28例患儿随访到6个月时参照Bellimore评分标准,优26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克氏针合并U型钉治疗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二、髁部骨折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髁部骨折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 |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术前准备(截骨方案设计) |
1.4.1 正位截取楔形骨块测定 |
1.4.2 侧位截取梯形骨块测定 |
1.5 手术操作 |
1.6 术后处理 |
1.7 联合中药熏洗进行功能锻炼 |
1.7.1 活血止痛熏洗剂组成 |
1.7.2 肘内翻矫形后肘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治疗进展 |
1.局部解剖特点 |
2.生物力学特点 |
3.儿童肘关节内翻畸形的发生机制 |
4.儿童肘内翻畸形的诊断 |
5.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治疗方法 |
5.1 单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 |
5.2 倒“V”形截骨 |
5.3 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术 |
5.4 阶梯式截骨矫形术 |
5.5 圆顶形截骨矫形术 |
5.6 三维截骨矫形术 |
5.7 双平面截骨 |
6.肘内翻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Mimics的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手术的指导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2.两组肘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
3.两组肘关节活动度比较: |
4.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3)两种内固定方式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三)一般资料分析 |
二、研究方法 |
(一)术前准备 |
(二)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
(三)中药熏洗治疗 |
(四)两组功能锻炼方法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长比较 |
(二)观察组与对照组患侧制动时间比较 |
(三)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 |
(四)观察组与对照组患侧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比较 |
四.结论 |
讨论 |
一.中医对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治疗 |
二.中药熏洗疗法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
三.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手术内固定物的选择 |
四.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
五.本次研究成果 |
六.本次研究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近年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4)“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方法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终止和剔除标准 |
3 临床资料 |
3.1 术前准备 |
3.2 手术时机 |
3.3 手术方式 |
3.4 术后处理 |
3.5 随访观察 |
4 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情况分析 |
6.2 术中情况分析比较 |
6.3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讨论 |
一、关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 |
(一)损伤机制 |
(二)损伤病理 |
二、关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入路 |
(一)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
(二)肱三头肌自内向外反转入路 |
(三)肱三头肌劈开入路 |
(四)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 |
三、关于“筋骨并重”理论 |
(一)“筋骨并重”理论的概念 |
(二)“筋骨并重”理论源流 |
(三)“筋骨并重”理论的临床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动静平衡”理论指导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资料处理 |
二、研究方法 |
(一)术前准备 |
(二)手术操作 |
(三)术后处理 |
(四)疗效评价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一)患者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析 |
(二)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分析 |
(三)两组患者不同时间MEPS总分情况比较 |
(四)术后6 个月改良Cassebaum标准评分分析 |
(五)两组患者末次MEPS总体疗效优良率情况 |
讨论 |
一、骨科康复的形成与发展 |
二、 “动静平衡”理念的内涵 |
(一)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动”与“静” |
(二)功能锻炼中的“动”与“静” |
三、安全有效康复量的的认识 |
(一)康复量的基本概念 |
(二)康复量化的作用 |
(三)“安全有效康复量”概念的产生 |
四、分期康复模式的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典型病例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正骨手法结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Jakob 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Jakob分型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围手术期处理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法 |
2.5 正骨手法复位方法 |
2.6 关节造影方法 |
2.7 中药熏洗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1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
3.2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
3.3 术后感染率 |
3.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3.5 肘关节功能评分 |
4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骨折初始移位程度比较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比较 |
2.4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比较 |
2.5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6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Dhillon评分临床疗效比较 |
2.7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Dhillon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讨论 |
1 肱骨外髁骨折的分型 |
1.1 Jakob分型 |
1.2 Milch分型 |
1.3 Song分型 |
1.4 Weiss分型 |
1.5 Finnbogason分型 |
2 临床和影像学评估 |
3 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 |
3.1 保守治疗 |
3.2 手术治疗——闭合复位 |
3.3 手术治疗——切开复位 |
4 肱骨外髁骨折的并发症 |
5 传统医学对肱骨外髁骨折的认识 |
6 关于本研究的一些讨论 |
7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1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C3型骨折中鹰嘴截骨入路 |
4.2 C3型骨折中肱骨远端关节面的复位 |
4.3 C3型骨折中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
4.4 术后并发症 |
4.5 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的特点和优势 |
4.5.1 足够稳定 |
4.5.2 术后可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远期肘关节僵硬及异位骨化的发生 |
4.5.3 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 |
4.6 手术注意事项 |
(8)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克氏针合并U型钉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 手术方法 |
1.3.3 术后处理 |
1.3.4 康复治疗 |
1.4疗效评价 |
2 结果 |
2.1 一般结果 |
2.2 畸形截骨、固定情况 |
2.3 骨折愈合情况 |
2.4 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四、髁部骨折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分析[D]. 李承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Mimics的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手术的指导价值[J]. 刘海棠,欧治平,谢沛军,曾志超,陈宜梁,叶锦发.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17)
- [3]两种内固定方式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疗效观察[D]. 赵春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D]. 刘亚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动静平衡”理论指导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万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正骨手法结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Jakob 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卢晓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15例分析[J]. 许克庆,陶钧,汤义民,陈小虎. 安徽医药, 2020(04)
- [8]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J]. 王正雷,张文进,郭宁,刘建辉,王海斌,范庆建,宫明,荀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04)
- [9]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J]. 张文兵,刘星,何金洲,李明,罗聪,曹豫江,瞿向阳. 中华创伤杂志, 2018(05)
- [10]克氏针合并U型钉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J]. 于泓淼,孙雅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