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要领科学填报高考志愿(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1](2021)在《新高考影响下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研究》文中指出
罗露[2](2021)在《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岳阳市6所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姜影[3](2021)在《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旨在“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要以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2021年辽宁省正式实施“3+1+2”高考选科模式,这种选考模式在拓宽学生职业选择面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科目选择困难。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进行合理选科,本研究依托职业兴趣、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等理论,结合实证调研,以高中化学学科为基础,设计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并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行的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论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方法、思路和意义。通过文献调研,界定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等概念,了解了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并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学生依据成绩进行选科,学生渴望知晓高校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等内容。通过教师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看法等。针对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确定了课程内容选择范围、选择原则、选择策略、选择思路。围绕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确立了5种课程主题,并对5种课程主题下的15个课题全部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思路。教育实习期间,笔者在每种课程主题下选择一个课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实践。实践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评价两种途径获得课程反馈与评价。结果表明:本课程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类职业和专业的认识水平,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了是否选择化学作为未来报考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
罗伟青[4](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同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的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全面启动,“增加学生选择权”是本轮改革的重要指向。广东省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的省份之一,早在2016年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本次改革遵循“满足学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的基本原则,并于2019年4月颁布《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些文件给高中阶段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选择权和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规划学业、了解职业和专业。为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寻找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符合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对策,能丰富、充实我国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生涯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支撑性个案。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个案,调查研究了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研究发现,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校对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开展生涯教育,但缺乏专业教师,生涯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对生涯教育重视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家校合力;高中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缺乏生涯规划意识等问题。借鉴已有的生涯教育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新高考背景下广东省Q市A中学结合高考新政策、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年级段的需求,从高一至高三年级分别以:“生涯唤醒”“职业探索”“生涯决策”为主线进行生涯教育实践,对如何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生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对推动学校明确育人的目标、助推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引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本研究存在由于时间有限、师资不足、家校合力不佳所导致的调查研究不够全面、活动开展不够系统、生涯教育效果欠佳等不足。基于对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就高中阶段生涯教育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化。采取自上而下的建构方式,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负责人+专兼职生涯教育人员”组成的三级生涯教育指导机制。二是完善课程设置,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系列化。包括分阶段设定生涯教育目标,规范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实施路径;分类别设计生涯教育课程,推进生涯教育课程设计序列化;适时开设精英导师课等。三是整合教育资源,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资源系统化。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和人人都是生涯导师的理念,整合校内外生涯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友+高校+技术”的生涯教育共同体。
卢婧硕[5](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以A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高考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建立以人为本、个性化为核心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生涯规划教育的比较研究,发掘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特色,明晰生涯规划教育的“应然”发展趋势。再基于对河北省A高中的实地调研,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即量化实证分析和质性访谈资料相结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分析学生背景对生涯规划教育学习的影响,分析生涯规划教育各个内容维度的得分以及实施路径;通过质性访谈资料分析A高中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最后综合对国外资料比较研究、实证分析、质性访谈等结果,提出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首先,英美日三国在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主要是突出法律保障和经费支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完善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强化生涯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资格认证,以及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涯规划教育的运用。其次,现状分析发现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仍然偏向与服务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适应新高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生涯设计能力方面较弱。实施途径主要是校内课程,而校外实践资源匮乏。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发现校内支持途径主要对自我认知指导、生涯设计能力培养有正向显着影响,校外支持对自我认知指导、社会职业认知指导和生涯设计能力有正向显着影响;学校软硬件资源对校内外支持途径都能产生影响。在学生背景与生涯规划学习差异上,女生和学优生在生涯规划教育的学习得分更高。最后,基于质性访谈资料发现,A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问题在于四个方面: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功利化;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缺少系统性设计;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单一,缺少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生涯规划教育软硬件资源支持不足。为建构适合新高考改革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本研究建议:首先按目标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的总体思路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其次提出实践途径: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和目标;建设全程化、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建立校内体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资源保障和管理机制。
何冬秀[6](2020)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新高考改革前置了生涯决策,它赋予学生拥有选择高考科目的权利和倒逼学校关注和发展生涯教育。高中生物学课程重视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度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面对文理分班时,高一学生茫然无措而不能准确做出选择,这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迫在眉睫。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因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无法真正依据兴趣爱好、社会需求和职业目标选择选考科目和未来职业;因高中学校进行有关职业方面的指导少且方式单一,学生更希望以轻松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前测发现:全体实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低,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呈现出高二年级略高于高一年级,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在生涯发展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材内容、校园环境和生物兴趣小组,笔者设计了3个生物课外活动并进行实践。实践后发现,将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是可行的,且效果显着。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生物课外活动的理论研究,还推动了高中生物学的发展。实践后测结果显示:全体实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低,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呈现出高二年级略高于高一年级,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前后测结果比较发现: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明显提高实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各年级提高的效果均不一致,呈现出高二年级略高于高一年级。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可行的,且效果显着,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生物课外活动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为实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辟新途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中学校层面:第一,将职业规划教育制度化并出台实施细则,把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学校考核体系之中;第二,注重从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自上而下全力推行高中职业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专业决策辅导。第三,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可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开设职业规划教育选修课或系列专题课。(2)生物教师层面:第一,加强对生物学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的培训力度,鼓励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中。第二,以生物教材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中与职业规划教育有关的材料。第三,开设生物学职业规划教育选修课或系列专题课,结合学科自身特色编写校本教材。第四,开展职场体验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在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做兼职或志愿者。第五,尝试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3)家庭层面: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学业辅导和开展的生涯辅导活动,多与子女探讨学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规划等话题。
戴雨红[7](2020)在《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培养的人在与社会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对群体产生积极地影响而体现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高中教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授予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责,还应助力于破除学生诸如“我是谁?我未来能做什么?我现在该做什么?”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对自我客观价值的认识,赋予学生管理自我和规划人生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赋能,高中学校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应然之选。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不可忽视与日常学科教学的融合,这是职业生涯教育在高中常态化施行重要路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一方面为学生自主选择高考专业和填报志愿提供认知层面的保障;另一方面为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具体地切入点和有效路径指南。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明确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为此,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并仔细梳理分析,探索当前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为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富有价值的经验和借鉴,同时完成重要词汇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的建构,为研究的科学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湖北某高中开展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调查,为本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提供有力支撑;其三,通过对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教学设计要素的分析确定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据此给出具体地教学设计案例;其四是将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运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评价教学实施的效果。本文研究结论显示,针对当前高中生职业生涯认知不足、生涯规划能力亟待提高的现状,以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为基础开展教学实践应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认知自我和探索职业的路径,助力于发展学生适应未来、实现个体价值的综合能力。
张冬雪[8](2020)在《基于中美教材比较的高中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旨在“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2019年,国家文件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要以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我国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定位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针对我国高考现状,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可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职业素材,实施简单且占用时间较短,不会影响教学进度,不仅对学生选科和志愿填报有重要意义,也是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通过文献调研,界定职业生涯教育等相关概念,了解掌握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及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需求、获益等进行现状调研。在整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与美国高中主流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必修课程划分的主题,分别对中美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获得启示。进而结合实际教学中师生面临的困难,提出五个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教学内容前后呼应;素材合理加工,提升教学效果;解决热点问题,突破职业了解;借助前沿科技素材,渗透职业成果;开展多种课堂活动,获得职业体验。在盖州市A高中实习期间,将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学生调查和教师评价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对知识的讲授辅助效果良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化学类职业及专业的了解度。
郑雅晴[9](2019)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的不断深入,普通高中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的丰富。高考改革是在普通高中实施生涯教育的新的现实背景,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上海和浙江先行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其他省市也相继出台自己的高考改革方案。此次高考改革为普通高中的生涯教育开展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同时,也使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们认识到必须更加重视在新的背景下思考生涯教育的开展问题。本研究就是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进行再审视,基于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深入剖析这些挑战背后的原因,试图寻找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更加有效开展的对策,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当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开展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现实背景出发,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关于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以及高考改革与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基于对已有研究的反思和总结,厘清本研究的思路,确定研究方法。第二章解析了本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概念,梳理了我国生涯教育发展的历程,并阐述了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开展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对生涯教育开展的现状调查,选取了W市和Q市两地的普通高中,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部分高中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第四章是基于前文的调查结果,分析新高考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发展的机遇,分别是分类考试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扩大选考推动高中教育选择性和学生选择性增多;综合评价推动高中教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普通高中生涯教育面临的挑战:生涯教育实施的师资力量不足;生涯教育实施的目标狭隘;生涯教育实施的内容局限;生涯教育实施的方式单一。并深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成因:对普通高中教育任务认识的片面化;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学校教育与生活相脱离;对高中生涯教育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高中生涯教育保障机制欠缺。第五章是基于前人已有研究的优秀成果,结合本研究的实际调查,从保障机制、实施目标、实施内容、实施途径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高考改革的新契机,在普通高中有效开展生涯教育的对策。
王旭辉[10](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二、把握要领科学填报高考志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要领科学填报高考志愿(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要求 |
2.学生发展需要 |
3.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
4.化学学科发展需要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职业生涯教育 |
2.课程 |
3.课程设计 |
(二)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1.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2.国内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三)理论基础 |
1.职业兴趣理论 |
2.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人格发展理论 |
5.终身教育理论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 |
1.问卷编制与发放 |
2.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访谈 |
四、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 |
(一)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理念 |
(二)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标 |
1.宏观层面 |
2.微观层面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选择 |
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
2.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
4.课程主题确定 |
5.课程内容选择思路 |
(四)高中化学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
1.主题一:前沿科学型 |
2.主题二:分析检测型 |
3.主题三:生活应用型 |
4.主题四:化工生产型 |
5.主题五:绿色环保型 |
五、课程实践及效果评价 |
(一)实践对象 |
(二)具体方案 |
(三)教学实践 |
1.前沿科学型——合成化学 |
2.分析检测型——法医化学 |
(四)效果评价 |
1.学生评价 |
2.教师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课题教学设计 |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国家出台新高考方案 |
2.高中学生对生涯教育的需求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概述 |
2.国内研究概述 |
(四)关键概念的界定 |
1.新高考 |
2.生涯 |
3.生涯教育 |
4.高中生涯教育 |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的方法 |
二、高中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
(一)高中生涯教育的价值分析 |
1.对人的一生而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规划的人生更精彩 |
2.对高中生而言:生涯教育利在当下功在一生 |
3.对高中学校而言:生涯教育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二)高中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
1.帕森斯(Frank Parsons)人格类型理论 |
2.霍兰德(John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 |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分析:基于广东省Q市A中学的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2.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3.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二)访谈设计与实施 |
1.教师访谈 |
2.学生访谈 |
3.家长访谈 |
4.访谈小结 |
(三)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综合分析小结 |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
(一)开设生涯教育课程 |
(二)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
(三)生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
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成效 |
(一)从育分到育人:明确学校育人的目标 |
(二)从教师到导师:助推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 |
(三)从升学到生涯:引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 |
六、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不足与改善 |
(一)新高考背景下实施高中生涯教育的反思 |
1.时间有限,活动开展不够系统 |
2.师资不足,生涯教育不够专业 |
3.家校合力不佳,影响生涯教育的效果 |
(二)新高考背景下改善实施高中生涯教育的建议 |
1.完善顶层设计: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化 |
2.完善课程设置: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系列化 |
3.整合教育资源: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资源系统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件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卷) |
附录四:访谈提纲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新高考下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2.1 历史缺失:我国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不足 |
2.2 现实困境:高中学校实施生涯规划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
2.3 迫切需求: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的三维需求 |
第三章 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概况及启示 |
3.1 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概况 |
3.1.1 突出法律保障的美国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
3.1.2 注重心理学应用的英国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
3.1.3 强调规范课程指导的日本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
3.2 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
第四章 A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 |
4.1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
4.1.1 问卷设计和实施 |
4.1.2 问卷信效度检验 |
4.1.3 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描述 |
4.2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 |
4.2.1 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
4.2.2 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 |
4.2.3 学生背景对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影响 |
4.3 实证分析小结 |
第五章 A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
5.1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功利化严重 |
5.2 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缺少系统性设计 |
5.3 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单一,缺少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 |
5.4 生涯规划教育软硬件资源支持不足 |
第六章 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
6.1 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 |
6.2 建构和完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途径 |
6.2.1 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和目标 |
6.2.2 建设全程化、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
6.2.3 建立校内体验与校外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机制 |
6.2.4 建立全方位的资源保障和管理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高考改革的开展 |
1.1.2 高中生物学科特点 |
1.1.3 高中学校文理分班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推动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探索实施新途径 |
1.3.2 丰富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理论研究,推动高中生物学的发展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职业生涯 |
2.1.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2.1.3 课外活动 |
2.1.4 生物课外活动 |
2.2 理论依据 |
2.2.1 课外活动的发展过程 |
2.2.2 生涯发展理论 |
2.2.3 人—职匹配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 设计调查问卷 |
3.2 调查对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 |
3.3.2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4 现状调查总结与分析 |
第4章 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
4.1 实践前测及结果分析 |
4.1.1 实践前测 |
4.1.2 实践前测结果分析 |
4.2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设计 |
4.2.1 基于教材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素材 |
4.2.2 基于校园生态环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素材 |
4.2.3 基于生物兴趣小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素材 |
4.3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 |
4.3.1 活动一:基于教材内容设计的生物课外活动 |
4.3.2 活动二:基于实习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生物课外活动 |
4.3.3 活动三:基于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生物课外活动 |
4.3.4 活动总结 |
4.4 实践后测 |
4.4.1 实践后测结果分析 |
4.4.2 实践前后测结果比较 |
4.4.3 实践后测总结与反思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现状调查结果 |
5.1.2 实践结果 |
5.2 建议 |
5.2.1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中学校层面 |
5.2.2 生物教师层面 |
5.2.3 家庭层面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
1.2.2 我国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职业生涯 |
2.1.2 职业生涯教育 |
2.1.3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
2.1.4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2.1.5 课程整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期望价值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编制 |
3.3 调查的实施 |
3.4 调查研究的结果 |
3.4.1 学生问卷分析 |
3.4.2 教师访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设计 |
4.1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素的分析和设计 |
4.1.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4.1.2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
4.1.3 课程目标分析 |
4.1.4 课程内容分析 |
4.1.5 学习策略设计 |
4.1.6 教学评价设计 |
4.1.7 教学过程设计 |
4.2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5.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及效果评价 |
5.1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 |
5.2 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工具 |
5.3 课堂教学实施的结果和讨论 |
5.3.1 调查问卷分析 |
5.3.2 访谈结果分析 |
5.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
5.4.1 推进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
5.4.2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
5.4.3 完善课程实施的组织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和未来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三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 |
附录四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效果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8)基于中美教材比较的高中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国家政策要求 |
1.1.2 高考模式要求 |
1.1.3 教学实践要求 |
1.1.4 化学学科地位要求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生涯 |
2.1.2 职业生涯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 |
2.2.2 舒伯职业生涯理论 |
2.2.3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2.2.4 终身教育理论 |
2.3 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 |
2.4 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 |
2.4.2 国内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 |
3 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3.1 学生问卷调查 |
3.1.1 问卷编制与发放 |
3.1.2 问卷调查结果及与分析 |
3.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4 中美化学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对比分析与启示 |
4.1 中美化学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对比分析与启示 |
4.1.1 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
4.1.2 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
4.1.3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
4.1.4 化学与社会发展 |
4.2 教学策略 |
4.2.1 教学内容前后呼应 |
4.2.2 素材合理加工,提升教学效果 |
4.2.3 解决热点问题,突破职业了解 |
4.2.4 借助前沿科技素材,渗透职业成果 |
4.2.5 开展多种课堂活动,获得职业体验 |
4.3 教学实践片段 |
4.3.1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
4.3.2 金属材料(第一课时) |
4.3.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
4.4 教学实践分析 |
4.4.1 学生反馈 |
4.4.2 教师评价 |
5 研究结果与展望 |
5.1 研究结果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教学实践后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对未来满怀理想与迷茫的矛盾 |
2.目前的学校生涯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 |
2.关于新高考与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概述 |
(一)核心概念解析 |
1.“新高考” |
2.生涯教育 |
3.普通高中生涯教育 |
(二)我国生涯教育的发展历程 |
1.我国生涯教育的萌芽(1915-1949年) |
2.我国生涯教育的停滞(1949-1979年) |
3.我国生涯教育的恢复发展(1979年-) |
(三)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
1.素质教育思想与生涯教育 |
2.终身学习思想与生涯教育 |
3.生涯发展理论与生涯教育 |
三、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方案 |
1.调查问卷设计 |
2.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普通高中学生与生涯教育 |
1.普通高中学生的自我认知状况 |
2.普通高中学生的生涯认知状况 |
3.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状况 |
(三)普通高中老师与生涯教育 |
1.普通高中老师对学生生涯发展的了解及指导情况 |
2.普通高中老师对生涯教育的了解 |
3.普通高中老师对实施生涯教育的看法 |
4.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情况 |
四、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一)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发展的机遇 |
1.分类考试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
2.扩大选考推动高中教育选择性和学生选择性增多 |
3.综合评价推动高中教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 |
(二)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
1.生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
2.生涯教育实施的目标比较狭隘 |
3.生涯教育实施的内容比较局限 |
4.生涯教育实施的方式比较单一 |
(三)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面临挑战的成因分析 |
1.对普通高中教育任务认识的片面化 |
2.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学校教育与生活相脱离 |
3.对高中生涯教育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 |
4.高中生涯教育保障机制欠缺 |
五、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完善的对策思考 |
(一)健全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保障机制 |
1.国家要提供必要的政策与财政支持 |
2.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
3.优化各级管理机构,创新管理模式 |
4.调动全社会参与,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
(二)明确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目标 |
1.生涯教育总体目标 |
2.生涯教育具体目标 |
(三)丰富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内容 |
1.自我认知 |
2.学业规划 |
3.职业规划 |
4.生活规划 |
(四)拓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途径 |
1.完善普通高中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
2.创建生涯体验环节 |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 |
4.将生涯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回顾 |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
1.3.5 文献简评 |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变量说明 |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3 事实评估小结 |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
6.2.3 改进的思路 |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
后记 |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
四、把握要领科学填报高考志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高考影响下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研究[D]. 张涛.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岳阳市6所高中为例[D]. 罗露.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3]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姜影.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D]. 罗伟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以A中学为例[D]. 卢婧硕. 河北大学, 2020(08)
- [6]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D]. 何冬秀.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7]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戴雨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中美教材比较的高中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 张冬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研究[D]. 郑雅晴. 湖北大学, 2019(05)
- [10]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职业规划论文; 普通高中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生涯管理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