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韩茶文化交流会

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韩茶文化交流会

一、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中韩茶文化交流会而作(论文文献综述)

江源[1](2021)在《明清时期提梁形制壶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期的提梁壶是我国传统造物中的重要一部分,作为记录中华传统文化的卓越器物载体之一,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人们的日常习惯、社会风俗、思维观念等,对明清时期提梁壶设计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明清时期独特的审美特质在提梁设计中的表达形式,揭示其设计的客观因素和深刻的文化驱动力,对延续我国古代独特的造物文化思想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博物馆馆藏以及各类收藏典籍中的明清时期提梁壶为研究主体,研究明清时期提梁形制壶具的造物设计特征和传统造物思想,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形制的提梁壶综合设计学力学等方法对其造型结构、材质工艺、力学原理进行研究:一、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范畴和概念界定、各类史料途径研究现状与课题研究意义;二、提梁壶溯源及历史背景,并梳理历代提梁壶发展沿革;三、综合考虑明清提梁壶的基本形态造型,根据提梁壶连接、形态、装饰、材质进行详细的形制分类,在此基础上探析明清提梁壶的造型结构特征,以及通过量化分析,更为理性的探讨明清提梁壶的数理演变及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以及人器之间的交互关系;四、对明清提梁壶的材质工艺结合特定历史文化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材质工艺及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五、对明清提梁壶的装饰纹样进行研究,分别分析提梁、壶钮、壶流及壶身的装饰,主要有几何纹饰、仿生纹饰、叙事纹饰三类,以此分析提梁壶的纹饰美学以及与壶体造型的适形关系。最后对明清提梁壶进行设计总结,从历史影响因素解析特定环境下提梁壶的功能,以此提炼出明清提梁壶三大设计思想:从“器”(物本身出发)到“型”(物所呈现的状态)再到“美”(物所蕴含的美学)提炼出:1.造器与物理——顺天造物,物尽其用;2.造型与数理——以人为本,以身度物;3.造美与情理——缘物寄情,情理相和。为当代提梁壶的设计提供启示与借鉴。

盛敏[2](2017)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孙嘉[3](2016)在《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文中指出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把握、汲取并弘扬包括中国茶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无论对于解决当前个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问题,还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其对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功能和启示,本文以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相关研究。论文以茶文化“和”思想的形成——表现——功能为研究框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指导下,运用文献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茶文化“和”思想的形成和实质、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以期对于当今时代正确处理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有所裨益。全文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是文章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论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和”、“茶文化的‘和’思想”等概念,以此划定全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主要内容。着重讨论了儒、释、道三家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并利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实质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至第五章,是论文的主干部分。第三章从茶之性、茶之韵和茶之魂三方面探析了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主要表现。第四章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所揭示的文化的社会功能为基础,利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分析了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基本功能。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处理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民族和国家、人与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的协调功能。第五章讨论了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当代启示。分析了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中庸”、“和而不同”等思想对于培养和谐人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国际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茶文化“和”思想的内容、表现、社会功能及当代启示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论文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中国茶文化始终贯穿着“和”的思想。茶味醇而不烈,不仅拥有中和恬淡的自然品性,还包含天人之和、人人之和,自我身心之和的精神追求。(2)中国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在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中,以茶养性,实现身心和谐;以茶为情感媒介,促进人人之和;以茶作为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3)中国茶文化倡导的“和”的思想,在当代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对于和谐自然的保护、和谐社会与世界的构建、和谐人生的养成,都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立霞[4](2008)在《鄱阳湖地域茶艺的兴起及流行》文中研究表明

黄淑美,欧阳中一[5](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指出

张琳洁[6](2004)在《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文中认为茶文化植根于我国农业文明,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过程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得到传统社会政治力量的推动,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呈现成熟而稳定的特征。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不仅政治、经济相继发生重大变革,连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在悄然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也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本文中将之命名为“现代茶文化现象”。文化的演变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然影响茶文化的诸多因素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有理由认为现代茶文化现象应该具有传统茶文化所不具备的特征,这正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本文以现代茶文化现象为研究主题,试图运用社会调查和文献调查的方法,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茶文化现象做出较为全面而详细的描述,通过对类似现象之间的对比分析,总结出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特征;同时,对照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变化发展揭示现代茶文化现象相对于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2.类比法: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茶文化文献,收集有关茶文化研究的资料,然后根据研究的目的有选择的采用其中的资料、观点、思想方法等。 本论文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我国现代茶文化现象的总体描述、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的各组成内容进行具体探讨以及同类现象的对比分析、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特征的总结和分析。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即现代茶文化现象综述,集中在论文的第二章,概括的茶文化现象主要有:茶艺馆现象、茶文化研究社团发展现象、茶文化研讨活动、茶文化旅游现象,对每种现象记叙其产生时间、发展历史、发展规模,以及对茶文化所产生的意义。其中重点介绍茶艺馆现象和茶文化旅游现象。 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对构成现代茶文化现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集中体现在文章的三、四章,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茶叶消费的领域主要在城市,茶叶的生产集中在农村,茶文化是沟通二者的桥梁,所以本文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以都市和产茶区为研究对象。 第三章研究的内容是区域茶文化现象差异。在我国不同文化区划内选择四个代表城市(广州、上海、北京、杭州),总结其历年茶文化活动,茶艺馆发展状况、饮茶消费格局,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和文化背景,总结当地茶文化特征和成因,再通过对四个城市之间的类比,找出现代茶文化的推动力量。 茶叶产区的文化活动也是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第四章的内容。茶文化既然是充当沟通城市和产茶区的桥梁,茶文化活动与产茶区茶产业之间应该存在互动。本文选择四个产茶县,首先一记述当地茶产业十年来发展变迁、茶文化活动状况,再将原本水平相近但多年来茶文化活动开展程度不同的县两两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连续且内容不断丰富的茶文化活动对区域茶产业有促进作用,茶文化活动举办与否以及举办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当地茶产业状况。 本论文的结尾部分是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特征总结,其中第五章讨论现代茶文化现象具有创新性的特征,即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和大众化。第六章则是分析社会思想、人类性格、审美情趣对茶文化现象变迁的影响。研究结论:中心城市的茶文化活动代表了区域茶文化的最高水平,这说明现代化程度越高现代茶文化越能获得发展,而且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在减少。都市里茶文化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茶文化活动发展早期,政府力量起主要作用,随着活动运作的日益成熟,市场力量地位上升,学术力量保证了区域茶文化活动的文化品位也引导了文化发展的方向。2.茶文化活动和区域茶产业存在互动性。连续而内容不断完善的茶文化活动对 区域茶产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地茶叶产值提高,茶叶品牌日 益完善以及当地产业化程度提高,区域茶产业状况(主要是当地企业实力大 小、对茶叶品质茶叶品牌的重视程度、政府和茶叶企业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 决定了能否举办茶文化活动以及茶文化活动举办的成功与否。我国现阶段茶文化仍处在动态变化发展中,就目前而一言,茶文化现象的特征是: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大众化。前者指的是茶文化越来越能够发挥经济功能、茶叶经济越来越多地体现文化取向,文化和经济共同发展。大众化指的是现代茶文化正在模糊传统文化中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的界线,现代茶文化成为超越社会分层和地位群体被大众共享的一种文化。社会性格的变迁影响了茶文化的表现形式,茶文化出现新的内容。审美情趣是意识形态中相对稳定的内容,它使茶文化容易被人类接受和继承。创新点:在研究中引入现代化的观念。茶文化研究的文章多以传统社会茶文化形态、内涵、发展动力为主

余悦[7](2002)在《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中韩茶文化交流会而作》文中研究指明

二、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中韩茶文化交流会而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中韩茶文化交流会而作(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提梁形制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研究的基本范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时间范畴
        1.2.2 提梁形制壶具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现状
        1.4.1 古代文献画作中对提梁壶的记载
        1.4.2 与提梁壶相关的收藏鉴赏类书籍
        1.4.3 近现代关于提梁壶的研究文献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提梁形制壶具概述
    2.1 提梁壶溯源
        2.1.1 提梁形制起源
        2.1.2 提拎功能器具
    2.2 提梁壶造物产生背景
        2.2.1 社会环境因素
        2.2.2 生活方式与器用诉求的转变
    2.3 历代提梁形制壶具发展沿革
        2.3.1 肇始于商周
        2.3.2 发展于秦汉
        2.3.3 稳定于唐宋
        2.3.4 兴盛于明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时期提梁壶形态设计研究
    3.1 提梁形制划分
        3.1.1 按提梁连接部位划分
        3.1.2 按提梁形态划分
        3.1.3 按提梁装饰划分
        3.1.4 按提梁材质划分
    3.2 提梁造型结构分析
        3.2.1 提梁的安装
        3.2.2 提梁的造型
        3.2.3 提梁与壶身的适配关系
    3.3 明清提梁壶造型的数理分析
        3.3.1 明清提梁高度数据与演变趋势分析
        3.3.2 明清提梁高度与壶通高比例数据分析
        3.3.3 明清提梁高度与壶腹容量关系分析
    3.4 明清提梁壶力学原理分析
        3.4.1 提梁壶受力分析
        3.4.2 提梁壶使用原理分析
        3.4.3 提梁壶人器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时期提梁壶材质及工艺分析
    4.1 明清提梁壶材质的表达
        4.1.1 单一材质的整体性
        4.1.2 多种材质的组合式
    4.2 社会环境对明清提梁壶材质的制约
        4.2.1 文人雅士和紫砂提梁壶
        4.2.2 拟古风尚和玉提梁壶、竹提梁壶
        4.2.3 宫廷生活和掐丝珐琅提梁壶
    4.3 明清提梁壶材质的工艺表达
        4.3.1 陶瓷提梁壶的泥绘釉色
        4.3.2 玉、竹提梁壶的雕刻镂琢
        4.3.3 金属提梁壶的铸锤錾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提梁壶装饰纹样及设计特征
    5.1 明清提梁壶装饰纹样分布
        5.1.1 提梁装饰
        5.1.2 壶钮装饰
        5.1.3 壶流装饰
        5.1.4 壶身装饰
    5.2 明清提梁壶典型装饰纹样分析
        5.2.1 几何形装饰纹样
        5.2.2 仿生形装饰纹样
        5.2.3 叙事性装饰纹样
    5.3 明清提梁壶装饰纹样设计分析
        5.3.1 装饰纹样的美学表达
        5.3.2 装饰纹样与提梁壶的适形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清时期提梁壶设计总结
    6.1 明清提梁壶发展的影响因素
        6.1.1 “罢造龙团”促进散茶的发展
        6.1.2 工艺技术繁荣发展
        6.1.3 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6.1.4 茶学研究达到顶峰
    6.2 明清社会背景下的提梁壶功能分析
        6.2.1 实用功能-提梁壶与茶学文化
        6.2.2 美学功能-提梁壶与文人雅士
        6.2.3 文化功能-提梁壶与贸易外销
    6.3 明清提梁壶设计思想
        6.3.1 造器与物理-顺天造物,物尽其用
        6.3.2 造型与数理-以人为本,以身度物
        6.3.3 造美与情理-缘物寄情,情理相和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图表索引
    附录二:明清时期提梁壶列表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

(2)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2.1 中国茶传播的主要路径
    2.1.1 丝绸之路
    2.1.2 茶马古道
    2.1.3 万里茶道
    2.1.4 海上丝绸之路
2.2 早期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的历史及主要特点
    2.2.1 关于早期传播的各种说法
    2.2.2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
    2.2.3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
3.1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1.1 北传俄罗斯
    3.1.2 茶入西欧
    3.1.3 华茶在欧洲的贸易
3.2 中国茶在美洲和非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 中国茶文化在亚洲地区的继续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1 茶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3.2 茶在日本的继续传播与贸易往来
    3.3.3 茶在朝鲜半岛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4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四章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4.1 现当代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
    4.1.1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
    4.1.2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与变迁
4.2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贸易
    4.2.1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4.2.2 现当代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4.2.3 现当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4.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对外传播
    4.3.1 台湾茶文化复兴
    4.3.2 大陆茶文化复兴
    4.3.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
    4.3.4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及与茶叶出口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经验及启示
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茶叶宣传与茶文化普及
    5.1.1 各国的宣传经验
    5.1.2 启示
5.2 二战前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1 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2 英国市场
    5.2.3 美国市场
    5.2.4 启示
5.3 全球化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5.3.1 跨国企业并购茶叶公司
    5.3.2 美国茶文化复兴
    5.3.3 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茶叶品牌文化分析
    5.3.4 启示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6.1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6.1.1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体系
    6.1.2 中国茶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6.2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主体
    6.2.1 政府
    6.2.2 社会组织
    6.2.3 企业
    6.2.4 个人
6.3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媒介
    6.3.1 实物形象
    6.3.2 书籍报刊
    6.3.3 广播影视
    6.3.4 新媒体
6.4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受众
    6.4.1 受众属性与分类
    6.4.2 东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共通性
    6.4.3 西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差异性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促进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7.1 政府引领茶文化传播
    7.1.1 纳入国家战略
    7.1.2 重构茶文化
    7.1.3 优化传播方式
7.2 组织主导茶文化传播
7.3 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7.3.1 加强茶文化营销
    7.3.2 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7.3.3 细分国际市场
7.4 强化个人广泛参与
    7.4.1 加强人际传播
    7.4.2 加强个人传播
7.5 案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
    7.5.1 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事件表
    7.5.2 案例分析
    7.5.3 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作者简历

(3)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内对茶文化的研究进展
        1.2.2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一般概述
    2.1 相关概念分析
        2.1.1 茶文化
        2.1.2 “和”
        2.1.3 茶文化的“和”思想
    2.2 儒释道各家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2.2.1 儒家对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2.2.2 道家对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2.2.3 佛家对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2.3 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实质
3 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具体表现
    3.1 茶之性
        3.1.1 白然之“和”
        3.1.2 品德之“和”
    3.2 茶之韵
        3.2.1 味境“和”韵
        3.2.2 人茶“和”韵
    3.3 茶之魂
        3.3.1 身心之“和”
        3.3.2 人人之“和”
        3.3.3 天人之“和”
4 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功能
    4.1 身心和谐——确立人与自身关系的准则
        4.1.1 以茶养性促进身心和谐
        4.1.2 古人以茶修身养性
        4.1.3 当代人以茶净心明志
    4.2 人际和谐——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4.2.1 以茶为媒促进人际和谐
        4.2.2 以茶礼、茶俗为处世规范的人际和谐
    4.3 天人和谐——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5 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启示
    5.2 中国茶文化“和谐中庸”思想的当代启示
        5.2.1 培养人的和谐人格
        5.2.2 培育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
        5.2.3 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5.3 中国茶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的启示
        5.3.1 以“茶”开展国际和谐政治、文化交流
        5.3.2 以“和”构建国际和谐新秩序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鄱阳湖地域茶艺的兴起及流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鄱阳湖地域茶艺兴起及流行的客观条件
    1.名产区与名茶区
    2.相得益彰的茶具与水
    3.茶圣的考察与推广
二、鄱阳湖地域的茶艺及其文化意蕴
    1.从茶叶类型及产地来看
    2.从饮茶器皿来看
    3.从时期来看
    4.从饮茶阶层来看
    5.从饮茶习俗来看
三、鄱阳湖地域茶艺的总结与提升
    1.寒泉为鼎听松风——宋代鄱阳湖地域文人对茶艺的雅化
    2.老调与新声的合奏——明代中国茶艺的大转折
    3.规范与创新——鄱阳湖地域茶艺发展的新时代

(6)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目录
1 研究主题和概念界定
    1.1 研究主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背景
        1.2.2 学术背景
    1.3 研究的意义
    1.4 概念的界定
        1.4.1 茶文化
        1.4.2 现代茶文化现象
    1.5 研究框架
2 现代茶文化现象综述
    2.1 茶艺馆
        2.1.1 茶艺馆发展历史
        2.1.2 茶艺馆的出现之于茶文化的意义:
    2.2 茶文化研究团体和茶文化活动
        2.2.1 茶文化研究社团
        2.2.2 茶文化活动
    2.3 茶文化旅游
        2.3.1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2.3.2 茶文化旅游的类型
3 区域之间茶文化现象差异
    3.1 地区描述
        3.1.1 上海
        3.1.2 广州
        3.1.3 北京
        3.1.4 杭州
    3.2 都市茶文化的推动力量
        3.2.1 政府推动
        3.2.2 市场推动
        3.2.3 学术推动
4 茶文化对区域茶产业的影响
    4.1 各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4.1.1 泰顺县茶产业发展
        4.1.2 永嘉茶产业的发展
        4.1.3 临安市茶产业发展
        4.1.4 新昌县茶产业发展
    4.2 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关联分析
        4.2.1 泰顺县与永嘉县茶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4.2.2 临安县与新昌县茶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4.3 茶文化对茶产业的影响特点:
        4.3.1 连续举办的茶文化活动对茶产业产生明显影响
        4.3.2 茶文化活动的作用效果往往延迟
        4.3.3 茶文化活动对茶产业的提升作用需要配以当地产业化进程
    4.4 小结
5 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特征
    5.1 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
        5.1.1 茶文化发挥经济功能:
        5.1.2 茶经济体现文化取向
    5.2 大众化
6 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的几点思考
    6.1 社会背景、民众性格所产生的现代与传统茶文化的差异
    6.2 审美感知所造就的茶文化的历史继承
    6.3 茶叶经济发展的文化取向
参考文献

四、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中韩茶文化交流会而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提梁形制壶具设计研究[D]. 江源. 江南大学, 2021
  • [2]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盛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 [3]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D]. 孙嘉.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4]鄱阳湖地域茶艺的兴起及流行[J]. 王立霞. 农业考古, 2008(05)
  • [5]《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6]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 张琳洁. 浙江大学, 2004(03)
  • [7]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中韩茶文化交流会而作[J]. 余悦. 农业考古, 2002(04)

标签:;  ;  ;  ;  ;  

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韩茶文化交流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