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跟进WTO,我们都是“世界人”(论文文献综述)
孟欣[1](2020)在《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菲利普·G·阿特巴赫是全球知名的比较高等教育专家,他关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变化。近年来,在全球化愈发深入,国家间的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前沿话题被人们广泛讨论。阿特巴赫深入研究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特征、在全球知识网络中的作用,并对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当前我国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对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知,使我们了解其他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情况,而且也有利于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较为有益的建议和思路。具体而言,本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分析了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其个人经历和兴趣的激发、高等教育背景和现象的催生、学术共同体和其他学者的重要影响以及各种文化工具的广泛传播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分析了阿特巴赫对世界一流大学内涵的理解。研究型大学是形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它们具有独特的内部精神文化,依赖于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系统,能够获得强有力的外部保障。同时,全球大学排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外在衡量标准。只有位列排行榜前列,经过排行榜认定,政府、大学和公众才承认大学是世界一流。第三,从全球知识网络边缘—中心的差异和世界一流大学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了阿特巴赫对一些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情况的比较研究。阿特巴赫主要对美国、印度、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展、优势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各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基本一致,但是获得学术卓越的道路会因各个国家的发展状况而有所不同。第四,评价了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思想,并挖掘了对我国的启示。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兼具深刻性和现实性,影响甚广。对我国而言,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有益的建议:要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用整体思维看待世界一流大学;要遵循现实发展规律,防止同构倾向和盲目追求排名现象;要保护本土学术特色,创造国内与国际的动态平衡状态。
二湘[2](2019)在《暗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第一章吴贵林一行到达喀布尔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太阳如一颗没有温度的咸蛋黄,温软地挂在天际。从机场一开出来就是尘土飞扬,窗外灰蒙蒙的天,像是打底的薄薄的灰色秋衣,映衬着不远处一座座土黄的山,黄土崖上密密匝匝镶嵌着一个一个颜色斑驳的土房子,有几分像他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这让他对这个地方生出了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他的老家,回到童年那
苗苗[3](2017)在《顺译在日译中同传当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同声传译以其高效的优势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市场对同声传译的需求随之大量增加。目前,开设口译课程的研究生院以及一些培训机构也很多。顺译是同声传译中的一个基本技巧,即通过"增译"、"断开"、"重复"、"转换"等技巧,在尽量少改动原文语序的情况下,提高跟进速度,减少信息遗漏,以最"经济"的方式完成同声传译。在中英方面,顺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而在日本,最早运用顺译的领域也是在日英翻译方面。在中日方面,近年来,研究也在慢慢增多,比如,杨承淑在探讨顺译的时候,就以中日英三国语言作为语料来分析。本论文通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日语口译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同传实验,考察口译学习者对顺译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经过一定的集中训练之后,顺译意识和口译效果是否有明显的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已经接受过同传学习和训练,但同学们的顺译意识并不是很强。在同传中,有意识地运用顺译技巧的例子较少。而经过短短一周有意识的顺译训练之后,同学们的顺译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顺译技巧的运用也更为熟练,译出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练习次数越多的同学,进步也越明显。这次实验告诉我们,在同传领域,顺译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顺译意识的强调与培养,并围绕顺译,展开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训练,而学生自己也要针对顺译进行日常自发的训练,真正将顺译"化为己有",做到对顺译运用自如,从而提高同传的译出效果。
许祚禄[4](2016)在《小县城》文中研究说明一省委第一巡视组刚进入金山县境内,就遇到一场规模空前的警民冲突,把他们堵在了大路上。这是处于三省交界大别山深处的金山县唯一的一条通向外面的公路,道路是依山而建,弯曲向前,一边是高耸连绵的山峰,一边是一条宽阔的溪流。从路面铺设的沥青来看,这还是刚通车不到一年的新路,但是路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大洞小坑,颠簸难行。在路旁的一个检查站前,多放了一块崭新的宣传牌,上写"严查超载超限,确保道路安全",几辆警车闪着警灯停在路旁,十几个交警正在路上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
刘泰来[5](2016)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西方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中国只能被西方话语解读,其中太多的负面论调和抹黑话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影响。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近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为世界贡献着越来越多的力量和智慧,要讲述中国贡献,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当下中国,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蕴,阐明中国价值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因此,研究这一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传承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和谐对接;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大格局,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敢于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担当主角;建设世界一流智库,树立大宣传理念,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努力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融相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是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是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要求我们进一步凝聚中国共识、进一步丰富中国实践、进一步树立中国自信、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以战略思维推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在对外话语传播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效。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选题的新颖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观点提炼,系统研究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创新思维、战略措施、鲜明特色、传播效果等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学术研究前沿问题之一。其二,研究内容创新:原发性的理论探索。本文力求按照逻辑结构,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造性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研究。本文界定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概念,探析了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外宣传思想进行了简要梳理,明确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根基,在世界格局变化和国内挑战中,明确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的特征,以及历史、理论和现实三大逻辑,概括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阐述了其形成过程,论述了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系统地概括,对中国梦的世界意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等内容都进行了解读;从整体筹划、举措推进、路径选择等角度阐述了其战略思维;从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价值与真理、语言与思想五个方面阐明了其特色;从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考察了其传播效果;最后,对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和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进行了理论思考。其三:观点创新。在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文本系统性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观点:提出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的观点;提出了人类交往的“挣脱——进入”理论,并以此论证中国可以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西方话语陷阱中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类可以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你输我赢的旧思维中解脱出来,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构建和谐世界,开创美好未来;针对意识形态强化、泛化、淡化、弱化等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巧化”策略,意在增强对外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和手段的灵活性。此外,文中提出了话语自信,承诺性话语,世界民众获得感,人民话语等范畴。
项瑞芳[6](2016)在《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着力于解决如下两个问题:初中阶段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称为是资赋优异初中生?如何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首先本研究以“千鸟格经纬论”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市文来初中2010级、2011级和2012级3个年级6个课程实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行动中进行的量的研究的方式,对课程实验班选拔出的262名学生进行甄别,找出符合资赋优异基本要求的学生242人;接着将对学生资赋优异的甄别和资优行为的甄别统合起来,从培养的角度对这242名学生进行分层分类——依据学生资优行为的表现程度将学生划分为资优生、扩大的资优生和低成就者三个层次;依据学生的资赋优异类型将学生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资赋优异类型;以此形成“三层次四类型”的分类分层甄别模型。其次,在“三层次四类型”甄别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教学实践,本研究以“资优三合充实模式”培养理论为基础,一方面借鉴其中的分层培养理念,选择成熟的分层培养理论,对资优行为表现在“三层次”的学生分别实施三种不同的培养策略:资优生的培养采用导师制策略;低成就者的培养采用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扩大的资优生的培养则采取导师制和积极的认知干预相结合的策略,这是鉴于扩大的资优生进可成为资优生退则变成低成就者的考虑。另一方面,借鉴其中的专项训练策略,以弥补缺失的“资优因子”为目标,以创造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注度水平,提出针对“四类型”资赋优异学生实施“四水平”的专项训练。因此,最终探索出“三层次四水平”的培养模型,能够有效针对“三层次四类型”资赋优异学生的培养。最后,本研究以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2012级的12名低成就者为例,以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为指导理论,采用在行动中进行质的研究的方式,从“作文”和“获得任课教师的表扬”两个角度,对12名低成就者实施一个半学期的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证明,此培养策略在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低成就者中实施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帮助低成就者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可用于提高低成就者群体的资优行为表现程度。
杨健[7](2013)在《知识产权国际法治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不断发展,致使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的国际立法是必然趋势,其业已确立的和将要确立的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以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由此,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和相关规则是否完全符合时代的潮流、是否符合法治的一般原理、是否符合国际法治的内涵要求都是值得深入考量的。本文遵循提问、分析和回答的逻辑,首先,提出问题,通过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合法性危机进行了辩证分析,探寻了合理性期待问题;其次,探讨了知识产权国际法治基本理论问题,并对知识产权国际法治进行了现实考量,从而进一步探讨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理论进路;最后,从中国立场出发,以期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变革的形势下选择我国的应对策略。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合法性危机进行了论辩分析,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和分析问题前提。首先,从知识产权的全球扩张谈起,阐述了知识产权扩张的表征和从知识产权到知识霸权的趋势。其次,分析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合法性危机问题的缘起,在界定该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基础上,深刻指出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合法性危机并非真的存在,利益的相对失衡只是合法性危机的假象。再次,分别从法哲学和法经济学视角探讨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正当性问题。最后,指出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合理性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但对该制度有更多的合理性期待。第二部分对知识产权国际法治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为本文的理论分析确定了指导思路。首先,从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基本内涵厘清与解读出发,为知识产权国际法治做了理论铺垫。其次,探讨了知识产权法治的表现及发展,分别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实施和欧盟法治为视角和主要线索,探讨了从知识产权的国内法治到区域法治的一般表现及发展。最后,提出了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内涵,并展开论述了其基本表现。知识产权国际法治是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在激励创新、鼓励传播的前提下,在调整私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不同的国家、地区乃至一定区域之间利益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与协调状态。知识产权国际法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重涵义:其一,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形成过程及规则本身具备透明性与民主性。其二,国际知识产权规则能够获得普遍尊重与服从。其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本身是相对公平正义和动态利益平衡的体现。其四,具备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有效解决原则与机制。第三部分对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现状进行了现实考量。首先,对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现实进行了宏观考量,指出了其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是现实中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次,对基因遗传资源国际保护进行了现实考量,对其规则本身及形成、普适性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该规则下相对的公平正义和利益失衡问题以及解决原则和机制;再次,对传统知识国际保护进行了现实考量,分析了其规则本身及形成、阐述了其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其解决原则及机制;最后,对文化多样性的国际保护进行了现实考量,在对文化多样性的国际保护规则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多样性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协调问题。该部分通过考量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典型领域的现实不足与良性发展,指出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仍需要进一步增强其合理性,以其促进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第四部分探讨了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路径选择。首先,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困境进行了追问,并对产生困境的“历史必然说”、“反对阻挠说”、“新兴市场说”及“利益失衡说”等理论观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分析;其次,分别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视角和世界贸易组织视角分析了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改革与现实努力,彰显了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日趋合理的要求。再次,深刻分析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并进行了深刻反思;最后,探讨了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完善路径,总结指出:要从实体上修订不合时宜的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从程序上积极参与规则谈判促进良好规则的形成、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遵守规则,重视主体多元化、关注新领域、开辟新战场,并要充分把握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合理界限,同时恰当地解读和利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变革下的中国立场。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制约因素与历史背景,考察了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中国立场所依附的语境。其次,探讨了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最新发展动向与趋势,在阐述发达国家策略的演变对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评析了《反假冒贸易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协议》这两个最新的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动态发展,由此指出:在这种趋势下中国表明立场、促进知识产权国际法治进程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了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中国立场及路径选择,总结指出:中国需要表明坚持的原则与态度,重视自身的大国作用;关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发展变化,重视知识创新、积极协调应对;利用和解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设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立法、执法标准;要重视特定领域的优势资源、落实战略要求、促进国际协调;顺应变革大趋势,加强中国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的跟进。
左祥云[8](2012)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协同—跟进”模型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美国认定的美国霸权的挑战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突破美国围堵与遏制的基础。中国与广大发展国家关系有着良好的历史溯源和现实需求,中国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合作往来中,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也尽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还一贯宣布,在相当长时间内,即使GDP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中国仍将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因此,西方国家的种种霸权战争理论在中国的国际战略里并未有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将一如既往的是强大后的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在现阶段,甚至还是中国突破现在的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依靠点和确实可行的路径(将非常的有可能相似于中国在革命时期成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广大发展中国家包围少数发达国家”)。因此在新时期,系统的提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独特理论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必需,中国需要一个恰当的、客观科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和正在进行的道路。她不仅可以让世界充分的了解和理解甚至支持或至少不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而且对开创和确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在世界国际关系学界的地位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本文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根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的学术观点及中国古典的和而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结合自由主义的交流、合作、学习的核心概念,正确认识和运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借用跨学科的一个重要理论:协同理论,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和现当代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综合运用文献和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归纳方法得出自己的另外一个结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跟进理论,跟进理论在深刻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基础上,对不同国家联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上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本文在选择中国与非洲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个案例研究上,得到极为恰当的结论:协同——跟进模式适合处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认为“协同——跟进”模型可以较为恰当的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作出概括,并认为“协同——跟进”模式具有很大的普适性,不但适用与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也可能适用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今天所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实质上这也符合了当今国际关系中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问关系的一个趋同趋势:一个主要的发展中核心大国或发达国家核心大国,其身旁一定跟随着几个或多个中等国家、小国家,核心大国带领着他们协同——跟进,发展本国实力、处理国际关系问题,而且这种协同——跟进关系将越来越是平等的。本文在分析国际政治演变历史的基础上,从众多的影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变量中抽取了三个主要变量即系统、公共产品、核心国家。基于协同学视角分析方法,在三个变量中构筑了一定的数学方程式关系结构,从而提出了协同——跟进模型的主要假设,即“当核心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越来越多时,在外围系统数值接趋向近于1的情况下,中心系统会产生协同——跟进的模型”。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是本文的重点,包括四个部分。导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研究原因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对国内外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和评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本文的核心假设做了简要说明,并对本文做出了结构安排。正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协同——跟进”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变量。理论基础为跨学科的“协同学”理论与作者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而得出的一个“跟进”概念,并将“协同学”的基本原理与“跟进”概念进行了结合。作者认为“协同——跟进”模型的基本分析变量有三个,即系统、核心国家和公共产品。并对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结构安排,从而提出了“协同——跟进”模型的-个数学方式方程式。用于描述和预测大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状态。第二部分根据“协同——跟进”模型的数学方程式论述了国际政治中大国与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五种系统模型,认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构成了独特的中国系统模型。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协同——跟进”模型的治理领域及治理机制。认为该模型存在四个治理领域和四个治理机制。第四部分举了一个案例即中国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来对上述理论进行论证。结尾部分,本文对“协同——跟进”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协同——跟进”关系。
须一瓜[9](2010)在《太阳黑子》文中认为第一章女童的三个爸爸1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洁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
袁劲梅[10](2009)在《罗坎村》文中研究说明正义是社会制度的最高美德,就好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最高美德。正义是灵魂的需要和要求。——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陪审团与我们罗坎认识老邵的前一年,我亲眼看见我的同事,哲学家布朗教授在办公室里被两个警察带走了。原因是他收到了镇法院传唤他去当陪审员的通知,看了一眼,就忘了。公民当陪审员是法律责任,无理拒绝法院传唤视为犯法,或罚款,或坐牢。布朗教授正在写一本《存在的形而上结构》,写得瘦骨嶙峋,不食人间烟火,把罚款的机会又给错过了。突然间,两个"形而下的存在"彪悍地立在他的办公室门口。他认了半天,认出这两个"存在"原来穿在警察的黑制服里,只好气哼哼地伸出手,戴着铐子,跟着他们坐牢去了。
二、跟进WTO,我们都是“世界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跟进WTO,我们都是“世界人”(论文提纲范文)
(1)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阿特巴赫对高等教育事业贡献突出 |
1.1.2 阿特巴赫的高等教育思想内涵丰富 |
1.1.3 阿特巴赫心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进步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
2.1 个人经历与对世界一流大学基本认知的生成 |
2.1.1 芝加哥大学:打开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大门 |
2.1.2 学习兴趣:激发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求知欲 |
2.1.3 早期研究经历:奠定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基础 |
2.2 时代背景和追逐世界一流大学现象的催生 |
2.2.1 高等教育大众化 |
2.2.2 高等教育国际化 |
2.2.3 知识经济与市场化 |
2.2.4 各国和地区积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象 |
2.3 其他学者和学术共同体对思想形成的积极影响 |
2.3.1 其他学者观点:加深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与认识 |
2.3.2 学术共同体:搭建了世界一流大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平台 |
2.4 文化工具与对世界一流大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阿特巴赫对世界一流大学内涵的阐释 |
3.1 世界一流大学悖论 |
3.2 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 |
3.2.1 阿特巴赫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界定 |
3.2.2 阿特巴赫对相关概念的解读 |
3.3 从研究型大学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特征和条件 |
3.3.1 从历史中走来:当代研究型大学的演变历程 |
3.3.2 成独特之存在:研究型大学的内部精神文化 |
3.3.3 倚差异化系统: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组织前提 |
3.3.4 登世界之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外部资源保障 |
3.3.5 经排行榜认定:世界一流大学的外在衡量标准 |
第四章 边缘与中心:阿特巴赫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现象的分析 |
4.1 边缘、中心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联系 |
4.1.1 全球知识网络中大学边缘—中心的分布 |
4.1.2 全球知识网络边缘—中心格局的动态变化 |
4.1.3 世界一流大学:各国参与全球知识网络的关键 |
4.2 知识中心: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及其面临的挑战 |
4.2.1 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
4.2.2 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建成的关键特征 |
4.2.3 美国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挑战 |
4.3 巨型边缘:印度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及存在的困境 |
4.3.1 宏大的目标和严峻的现实 |
4.3.2 印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 |
4.3.3 印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困境 |
4.4 步入中心: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进展及重点把握的问题 |
4.4.1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展 |
4.4.2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取得成就的关键 |
4.4.3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
第五章 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
5.1 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评价 |
5.2 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
5.2.1 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用整体思维看待世界一流大学 |
5.2.2 遵循现实发展规律,防止同构倾向和盲目追求排名现象 |
5.2.3 保护本土学术特色,创造国内与国际的动态平衡状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阿特巴赫简介 |
附录二 阿特巴赫的出版物及中文译着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暗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二卷硅谷墓园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三卷深圳病人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3)顺译在日译中同传当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中文摘要 |
要旨 |
一、はじめに |
1.1 同时通訳とは |
1.2 中日同时通訳の特徵 |
1.3 顺送り訳とは |
1.4 先行研究 |
二、日訳中同时通訳にける顺送り訳の运用実験 |
2.1 実験の概要 |
2.2 実験の对象 |
2.3 実験の时间と埸所 |
2.4 実験の资料 |
2.5 実験のプロセス |
三、実験の结果分析 |
3.1 结果についての说明 |
3.2 実験についての分析 |
3.2.1 想定内の顺送り訳 |
3.2.2 想定外の顺送り訳 |
3.2.3 顺送り訳の运用统计 |
3.2.4 アソケート调查の结果 |
四、终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付録1 実験1の原稿 |
付録2 実験1の文字化 |
付録3 実験2の原稿 |
付録4 実験2の文字化 |
付録5 実験前に配布する资料 |
付録6 训练材料 |
付録7 アソケート调查及び回答 |
(5)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价值 |
(一) 选题理由 |
(二) 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三、对外话语、对外话语体系等概念解读 |
(一) 对外话语及其形成与发展 |
(二) 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 |
(三) 对外话语的分类及其它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 |
(一) 主要观点 |
(二) 创新之处 |
(三)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 |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二) 列宁宣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二、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造 |
(一)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对外话语思想 |
(二)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对外话语思想 |
(三) 全球化时代江泽民对外话语思想 |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胡锦涛对外话语思想 |
三、历史文化来源:在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
(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
(二)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 |
(一) 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准确把握中国的历史方位 |
(二) 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战略难题及其应对和解决的关键 |
第二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 |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
(二)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
(一) 对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
(二) 对提高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具有重大作用 |
(三) 对参与全球治理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具有现实意义 |
(四) 提高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传播的新水平 |
第三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相通相融” |
(一)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二) “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
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 “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
(二)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
三、“坚持正确义利观” |
(一) “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
(二) “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
四、“全球共同治理” |
(一) 习近平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 |
(二)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
(三)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
五、“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一) “建设海洋强国” |
(二)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
(三) “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第四章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 |
一、大道行思: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筹划 |
(一) 坚持与巩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 |
(二) 传承与复兴:凝神聚气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与魂 |
(三) 开放与包容: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 |
(四) 开拓与创新: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
二、传播中国梦: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举措 |
(一) 大力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和谐对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
(二) 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 |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
(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赢信念仗传播仗 |
三、扩大影响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路径 |
(一) 占领人才高地:建设世界一流智库 |
(二) 引领传播革命: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 |
(三) 实现有效沟通: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 |
(四) 机制保障: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机制建设 |
第五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
(一) 在历史思维中担当时代使命 |
(二) 把握壮大和平力量的时代机遇 |
(三) 推动世界秩序走向文明的和谐 |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通相融 |
(一) 在全球意识中体现大国担当 |
(二) 扩大对外话语的世界民众基础 |
(三) 在共赢意识中深化合作发展 |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 |
(一) 彰显成功社会主义大国的制度性力量 |
(二) 破除对西方话语过分“求同”的误区 |
(三) 习近平对外话语对象的多元化 |
(四) 在核心政治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
四、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 |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哲学意蕴 |
(二) 习近平对外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价值 |
五、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 |
(一) 话语环境创新: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语境 |
(二) 话语范式创新:理性式话语和感性式话语的结合 |
(三) 话语载体创新:以全媒体传播中国声音 |
(四) 话语表达创新: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魅力 |
第六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评价 |
(一) 对传播主体的评价 |
(二) 对传播内容的评价 |
(三) 对传播介质的评价 |
(四) 对传播方式的评价 |
(五) 对传播效果的评价 |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影响 |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
(二) 理性看待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6)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 |
1.1.2 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
1.1.3 理论存在的“资赋优异学生”的培养要求 |
1.1.4 现实中资优教育的实践探索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方法:行动中进行的综合研究 |
1.5.2 研究设计:五阶段行动研究 |
1.5.3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1 “资优”的定义及述评 |
2.1.2 资优生的特质及述评 |
2.1.3 低成就者介绍及述评 |
2.1.4 资优生的甄别述评 |
2.1.5 资赋优异学生培养理论模型及培养策略述评 |
2.2 实践探索现状与述评 |
2.2.1 世界各国(地区)资优教育推行现状与述评 |
2.2.2 我国大陆资优教育推行现状与述评 |
第三章 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基本情况 |
3.1 文来初中开设课程实验班的原因分析 |
3.1.1 文来初中开设课程实验班的教育理念 |
3.1.2 文来初中开设课程实验班的基础保障 |
3.2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学生的甄别及课程体系 |
3.2.1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甄别现状 |
3.2.2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学生的课程设计策略 |
3.2.3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学生的课程体系架构 |
3.2.4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
3.3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实践探索的特点 |
3.3.1 甄别程序标准化、甄别内容多元化 |
3.3.2 “压缩+拓展”的课程体系设计符合资优生培养策略 |
3.3.3 培养模式符合“资优三合充实模式”理论的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分类分层研究 |
4.1 资赋优异初中生分类分层的提出 |
4.2 资赋优异的甄别与资优行为的甄别 |
4.2.1 被试情况介绍 |
4.2.2 甄别工具 |
4.2.3 资赋优异的甄别及资优行为的甄别 |
4.3 “三层次四类型”的分类分层 |
4.3.1 资赋“四类型” |
4.3.2 资优行为“三层次” |
4.3.3 “三层次四类型”的甄别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研究 |
5.1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模型的提出 |
5.2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模型的内涵 |
5.2.1 “三层次”培养策略 |
5.2.2 “四水平”专项训练 |
5.2.3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模型 |
5.3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理念在课程实验班的贯彻实施 |
5.3.1 分层培养理念的贯彻实施 |
5.3.2 导师制培养策略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
5.3.3 专项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的贯彻实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指导下的初中低成就者的培养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方法 |
6.2.1 被试情况介绍 |
6.2.2 干预方法 |
6.3 研究过程及结果 |
6.3.1 第一阶段的干预过程及结果 |
6.3.2 第二阶段的干预过程及结果 |
6.3.3 学生学业成绩上的变化 |
6.4 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全文总结 |
7.2 讨论 |
7.3 本研究的学术贡献 |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5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各科“菜单式作业” |
附录1.1 语文“菜单式”作业样卷 |
附录1.2 数学“菜单式”作业样卷 |
附录1.3 英语“菜单式”作业样卷 |
附录2 甄别工具 |
附录2.1 瑞文标准智力测验(略) |
附录2.2 创造性倾向测试 |
附录2.3 学习动机量表 |
附录3 班主任工作手记 |
附录3.1 青春有意,对话有情——迫在眉睫的青春期亲子交流 |
附录3.2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资优生的品行教育与个性发展案例分析 |
附录4 研究者与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邮件往来 |
附录4.1 研究者与学生的沟通 |
附录4.2 研究者与家长的沟通 |
附录4.3 研究者与教师的沟通 |
附录5 访谈提纲 |
学生访谈提纲一 |
教师访谈提纲一 |
学生访谈提纲二 |
教师访谈提纲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知识产权国际法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3 研究思路、预期创新与难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合法性危机论辩 |
2.1 知识产权的全球扩张 |
2.1.1 知识产权扩张的表征 |
2.1.2 从知识产权到知识霸权 |
2.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合法性危机问题的缘起 |
2.2.1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合法性危机的提出 |
2.2.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合法性危机之辩驳 |
2.3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2.3.1 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理论 |
2.3.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正当性价值之追问 |
2.4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
2.4.1 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理性分析 |
2.4.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合理性不足与合理性期待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基本理论探讨 |
3.1 法治与国际法治略论 |
3.1.1 法治的界定与学说的厘清 |
3.1.2 国际法治的内涵与解读 |
3.2 知识产权法治的表现及其发展 |
3.2.1 知识产权法治及其主要表现——以 TRIPS 协议实施为视角 |
3.2.2 知识产权区域法治及其发展——以欧盟法治为主要考察线索 |
3.3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内涵与表现 |
3.3.1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概念的提出 |
3.3.2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内涵的展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现实考量 |
4.1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现实的宏观考量 |
4.2 基因遗传资源国际保护的现实考量 |
4.2.1 基因遗传资源国际保护规则及其形成 |
4.2.2 基因遗传资源国际保护规则普适性考察 |
4.2.3 基因遗传资源国际保护规则合理性体现 |
4.2.4 基因遗传资源国际保护的解决原则与机制 |
4.3 传统知识国际保护的现实考量 |
4.3.1 传统知识国际保护规则及其形成 |
4.3.2 传统知识国际保护面临的挑战 |
4.3.3 传统知识国际保护的解决原则与机制 |
4.4 文化多样性国际保护的现实考量 |
4.4.1 文化多样性及其国际保护规则评析 |
4.4.2 文化多样性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协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路径选择 |
5.1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困境分析 |
5.1.1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困境的追问 |
5.1.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困境的归结 |
5.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改革与现实努力 |
5.2.1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5.2.2 后 TRIPS 协议时代改革的努力与尝试 |
5.3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挑战及反思 |
5.3.1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固有性难题 |
5.3.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深层次思辨 |
5.4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完善路径 |
5.4.1 修订不合时宜的国际知识产权规则 |
5.4.2 积极参与、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遵守规则 |
5.4.3 重视主体多元化、关注 TRIPS 协议以外领域 |
5.4.4 把握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合理界限 |
5.4.5 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标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变革下的中国立场 |
6.1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制约因素与历史背景 |
6.1.1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制约因素的语境分析 |
6.1.2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历史背景的概括考量 |
6.2 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发展动向与趋势——对发展中国家及LDCS的影响 |
6.2.1 发达国家策略的演变及发展中国家和 LDCs 的应对 |
6.2.2 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发展的最新动向及影响 |
6.3 知识产权国际法治的中国立场及路径选择 |
6.3.1 表明坚持的原则与态度,重视中国的大国作用 |
6.3.2 关注发展变化、重视知识创新、积极协调应对 |
6.3.3 利用国际保护标准,设定我国具体的标准体系 |
6.3.4 重视特定领域的优势资源,落实战略,促进国际协调 |
6.3.5 顺应变革大趋势,加强中国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的跟进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协同—跟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现状综述 |
二、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重点、难点 |
三、本文的主要假设与结构安排 |
第一部分 协同——跟进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变量 |
一、协同——跟进模型的理论基础 |
(一) 协同理论 |
(二) 跟进原理 |
(三) “协同——跟进”模型的哲学基础 |
二、“协同——跟进”模型的主要影响变量 |
(一) 系统 |
(二) 核心国家 |
(三) 公共产品 |
第二部分 国际政治中的国家间关系系统模型研究 |
一、国家间系统的基本模型:划分标准及比较分析 |
二、国际政治中国家间关系的系统模型选择:基本模型 |
第三部分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研究:协同——跟进模型 |
一、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系统“协同——跟进”模型中的身份建构 |
二、“协同——跟进”模型的治理领域及治理机制分析 |
第四部分 案例分析: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协同——跟进模型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语: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太阳黑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女童的三个爸爸 |
1 |
2 |
3 |
4 |
5 |
6 |
第二章 命运露出狡诈的笑脸 |
第十一章 大榕树的胡须在飞扬 |
1 |
2 |
3 |
4 |
5 |
(10)罗坎村(论文提纲范文)
1. 陪审团与我们罗坎 |
2. 罗坎式结构的解体和各色世界人的出现 |
3. 走到哪儿也走不出罗坎 |
结尾:罗坎情结的启示 |
四、跟进WTO,我们都是“世界人”(论文参考文献)
- [1]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 孟欣. 山西大学, 2020(12)
- [2]暗涌[J]. 二湘.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
- [3]顺译在日译中同传当中的运用[D]. 苗苗.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4]小县城[J]. 许祚禄. 参花(上), 2016(10)
- [5]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D]. 刘泰来.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6]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为例[D]. 项瑞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知识产权国际法治探究[D]. 杨健. 吉林大学, 2013(08)
- [8]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协同—跟进”模型研究[D]. 左祥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9]太阳黑子[J]. 须一瓜. 长篇小说选刊, 2010(06)
- [10]罗坎村[J]. 袁劲梅. 小说月报,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