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杂多酸催化合成癸酸异戊酯(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1](2020)在《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若干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作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固体酸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强、成本低廉、易于回收等优点,能有效避免传统工艺中无机酸催化剂存在的设备腐蚀、副产物多、环境污染、难以连续化操作等问题。近年来,围绕着阳离子交换树脂取代无机酸催化酯化、烷氧化、脱水和水合等有机反应过程的研究逐渐成为绿色化工方向的研究热点。在优化工艺条件的基础上,获取体系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参数,可以为反应工艺的设计与放大等过程提供依据。本文选择了两种酯化和一种新型烷氧化体系,考察了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反应的过程。在消除外扩散的前提下,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类型、初始物料摩尔比、温度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小试条件下的优化的工艺条件。在实验基础上,以UNIFAC基团贡献法修正了对应体系的热力学参数,并提出了相应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本课题取得的相关进展具体如下:1.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月桂酸甲酯在250mL玻璃搅拌釜中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优化月桂酸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的条件为:机械搅拌速率400rpm;树脂类型为A39;催化剂用量为15wt%;酸醇初始摩尔比为1:3;反应温度为333.15K。以UNIFAC基团贡献法校正体系非理想性后计算所得反应在318.15-333.15K范围内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的表达式为:Ke=exp(727.9/T+1.408)在消除内外扩散对反应影响的前提下,E-R模型比PH模型更准确地描述了反应过程。基于E-R机理的动力学方程为:r=Mcat(kfaLAaMeOH-kraMLaH2O)/1+KMaMeOH+KMLaML其中:kf=2.20×1011×exp(-10534/T)kr=5.37×1010×exp(-11262/T)KM=2.31×10-5×exp(2094.3/T)KML=4.55×10-4 ×exp(2279.0/T)2.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在一强化固定床反应器内系统研究了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乙酸与异戊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得出优化的操作参数为:液体循环流量为40mL/min;催化剂为NKC-9;酸醇初始摩尔比为1.2:1;温度为323.15K。经UNIFAC基团贡献法修正液体混合非理想性后,反应平衡常数在303.15-343.15K间与温度的关系式为:Ke=exp(804.6/T+0.9603)在消除内、外扩散效应对反应影响的前提下,LHHW模型比PH模型更准确地描述了反应过程。基于LHHW动力学机理建立的方程为:r=Mcat(kfaHAcaIAA-kraIAAcaH2O)/(1+KHAcaHAc+KIAAaIAA+KIAAcaIAAc+KH2OaH2O)2其中:kf=6.23×109×exp(-7152.1/T)kr=2.38×109×exp(-7956.7/T)KHAc=1.05×10-3×exp(2660.4/T)KIAA=2.11×10-5×exp(3723.4/T)KIAAc=7.52×10-3×exp(2115.8/T)KH2O=2.40×10-4×exp(3072.6/T)3.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二氢月桂烯烷氧化反应在250mL的玻璃搅拌釜反应器中,系统研究了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二氢月桂烯与2-甲基-1,3-丙二醇发生烷氧化反应的过程。反应在搅拌釜中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搅拌速率为400rpm;树脂类型为Lewatit2620;初始烯醇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353.15K。考虑到液体混合的非理想性,利用UNIFAC基团贡献法对343.15-363.15K间的反应平衡常数进行了修正,得到其与温度的关系式为:Ke=exp(5949.2/T-18.96)在忽略内外扩散效应对反应影响的基础上,PH机理可以较好地描述反应动力学,其方程可表示为:r=Mcat(kfaKHMaMPO-kraDHMOP)其中:kf=2.99×108×exp(-10353/T)kr=5.14×1016×exp(-16302/T)
刘凯[2](2019)在《离子液体催化尼泊金酯及肉桂酸酯的合成》文中研究表明尼泊金酯与肉桂酸酯及其衍生物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并且绿色无毒。其中尼泊金酯类化合物因具备羟基结构,其抗菌的活性与广谱性明显高于如山梨酸等其他传统添加剂。并且由于其具有无毒易降解的特点,在食品工业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员。肉桂酸脂类化合物因其具备独特的芳香性,在香料添加剂中也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虽然目前关于酯化反应合成工艺的研究与优化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以强酸为催化剂的酯化反应依然占据主要地位,该工艺不仅时间成本高,而且催化剂腐蚀性强、无法回收。因此,开发绿色高效的新型酯化工艺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离子液体因其理化性质都较为稳定,催化活性高并且随着组成离子的不同而改变,最重要的是易回收且具有循环使用的特点,是目前在催化领域兼具绿色与高效的重要成员之一。本文以苯并噻唑分别与5种无机酸、2种有机酸反应,合成了9种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并设计合成了2种新型杂多酸-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通过FT-IR、SEM、粉末XRD、以及热重(TGA)表征,确认了其结构并测试了其相关物理性质。利用所制备出的苯并噻唑离子液体,共计催化合成了20种尼泊金酯类以及肉桂酸酯类化合物,并根据醇的物理性质的不同和后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3类,分别对其最佳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探讨了投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及时间、以及离子液体的用量及循环利用次数等因素对工艺效果的影响,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制备尼泊金酯以及肉桂酸酯的高效、环保的酯化工艺。结果表明,当苯并噻唑离子液体的用量为对羟基苯甲酸的12%mol时,催化效果尤为显着,平均产率高于80%。通过比较9种离子液体中对酯化反应的催化效果,发现杂多酸-苯并噻唑离子液体催化效果最佳。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为典型的非均相固体催化剂,易于回收,稳定性好,通过真空干燥重复使用5次时,催化活性仍没有显着降低,是一种高效、绿色的新型催化剂。
邵晓楠[3](2016)在《功能化多酸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催化乙酸甲酯酯交换反应》文中研究指明乙酸甲酯是聚乙烯醇的副产物,其产量过剩,传统水解法回收乙酸甲酯由于能耗高限制了其应用;利用乙酸甲酯通过酯交换法得到更高价值的酯类化合物具有明显优势。离子液体由于其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已经广泛应用到有机合成、电化学、分离提纯等领域。将有机阳离子与杂多酸阴离子结合得到功能化多酸类离子液体,克服了离子液体用量大及回收能耗高等缺点,可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酸性催化剂。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的多酸类离子液体,进行结构表征,并用于乙酸甲酯的酯交换反应合成高附加值酯类化合物中。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将不同的离子液体有机阳离子结合Keggin型结构的磷钨酸阴离子合成一系列多酸类离子液体。并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进行热稳定性分析。(2)选用上述六种单核的多酸类离子液体用于乙酸甲酯与异戊醇的酯交换反应合成乙酸异戊酯。考察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等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其中N-(4-磺酸基)丁基三乙胺磷钨酸盐([Bs Et3N]3PW12O40)催化剂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合成乙酸异戊酯的适宜条件为:反应温度328.15 K、反应时间6 h、[Bs Et3N]3PW12O40催化剂用量5%(w)、乙酸甲酯与异戊醇的摩尔比1:1.5,在此条件下乙酸甲酯的转化率达52.34%。建立了拟均相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出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53.29k J/mol和49.30 k J/mol,指前因子分别为2.51×105 L/(mol·g·min)和8.21×104 L/(mol·g·min)。另外,[Bs Et3N]3PW12O40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其催化活性无明显下降,显示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3)合成双核多酸类离子液体并应用于乙酸甲酯与异辛醇的酯交换反应中,与传统的硫酸、磷钨酸及单核多酸类离子液体相比较,其中[Bis-Bs Im B][HPW12O40]和[Bs2DABCO][HPW12O40]多酸类离子液体显示出高的催化活性。实验详细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建立拟均相动力学模型,由反应动力学模型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并且这两种催化剂容易回收利用,重复使用5次后,其催化活性并没有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朱彬,王天丽[4](2015)在《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羧酸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传统醇酸酯化反应的催化剂浓硫酸存在许多缺点,因此开发高效环保型绿色催化剂代替传统催化剂硫酸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作者对近年来国内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每一种催化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宋乐莲[5](2015)在《不同酸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异戊酸异戊酯合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有机羧酸酯类(carboxylic acid)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常用作溶剂和香料。其中异戊酸异戊酯因其具有特征性的熟苹果香气,是调制苹果、香槟、葡萄等香型的原料,广泛应用于酿酒、化妆品等行业中作香精。合成异戊酸异戊酯的传统工艺是采用浓硫酸作催化剂,以酸和醇为原料,长时间加热,直接酯化合成,但浓硫酸作催化剂,存在选择性差、副产物多、环境污染严重、工艺复杂等缺点。因此,寻找具有热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环境友好的催化剂代替传统的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合成了Lewis酸型甲基磺酸盐、三乙胺型Brφnsted酸型离子液体、Brφnsted-Brφnsted酸型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以及Brcpnsted-Lewis酸型磷钨酸铜四类催化剂,研究其催化合成异戊酸异戊酯的催化反应过程,考察催化剂酸性、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以及反应物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四个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条件,为其他脂肪酸酯的合成提供参考。第二章考察了耐水性的改良Lewis酸型催化剂——甲基磺酸盐的催化活性。甲基磺酸铜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6:1,催化剂用量为异戊酸质量的5wt%,带水剂用量为9mL,反应时间为2.2h,在此条件下,异戊酸异戊酯产率为90.1%。优化条件下,异戊酸与异活化能为Ea=48.89kJ/mol。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几种三乙胺型Brφnsted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三乙基-丙基硫酸铵盐([HSO3-TEA]HSO4)催化剂具有最强的酸性及催化反应活性,离子液体的酸性与其催化活性密切相关。以[HSO3-TEA]HSO4作催化剂,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得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酸物质的量比1.8:1,带水剂量10mL,离子液体剂量6wt%,反应时间为1.5h,异戊酸异戊酯产率可达97.2%,并且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能。优化条件下,异戊酸与异戊醇酯化反应kJ/mol。第四章针对离子液体生产成本高、回收再利用工艺相对复杂及磷钨酸难回收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离子液体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研究表明,[TEA-PS]1.5H1.5PW12O40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强酸性和立体效应是其具有高活性的原因。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酸物质的量比1.2:1、催化剂用量为异戊酸质量分数的7.2%、带水剂用量为8mL、反应时间为2.5h,此条件下,异戊酸异戊酯产率可达97.5%,并且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高。优化条件下,异戊酸与异戊醇酯化反应动力学方程为:第五章针对杂多酸磷钨酸易溶于酯化反应体系,反应后难回收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铜改性磷钨酸即磷钨酸铜催化剂,并考察其催化活性。研究表明,以氯化铜为原料合成的CU0.5H2PW12O40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根据红外和XRD表征结果显示,该催化剂较好的保留了磷钨酸的Keggin晶体结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2:1、离子液体用量异戊酸质量的6%、带水剂用量为8mL,反应2.5h。此条件下,异戊酸异戊酯产率最高为97.8%,并且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优化条件下,异戊酸与异能为Ea=51.71kJ/mol。
周治峰[6](2014)在《杂多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杂多酸催化剂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能和分类,探讨了杂多酸催化剂的优点,分析了杂多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杂多酸催化剂的发展前景。
王敏,张富捐[7](2012)在《纳米固载杂多酸催化合成癸酸异戊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固载杂多酸催化剂H4SiW12O40/SiO2。以癸酸和异戊醇为原料,催化合成癸酸异戊酯。考察了影响酯化率的各种因素,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酸醇物质的量比为1∶1.6,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3%,环己烷用量为8 mL,反应时间为60 min,酯化率可达96.70%。
周开志,马培华[8](2010)在《酯化反应中的化学催化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固体酸、室温离子液体、金属化合物、分子筛等催化剂在酯化反应及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情况,以提高酯化反应的工业应用价值。
刘美艳,俞善信[9](2010)在《合成水杨酸异戊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评述了对甲苯磺酸、氨基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六水三氯化铁、一水硫酸氢钠、复合硫酸铁、固体超强酸和杂多酸等催化剂催化合成水杨酸异戊酯的方法。认为氨基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一水硫酸氢钠、固体超强酸和杂多酸等是对合成水杨酸异戊酯具有实用价值的催化剂。
黄利[10](2009)在《微波辅助绿色合成肉桂酸酯与10-乙酰氧基癸酸的研究》文中认为肉桂酸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因可作为香料、药物中间体以及本身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而备受关注。基于传统方法催化酯化反应存在的缺陷,本论文进行了微波辐射大孔树脂催化绿色合成肉桂酸酯的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总结概述了微波辅助绿色合成酯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研究了微波辐射,大孔树脂催化进行酯化反应合成肉桂酸酯。并利用红外图谱、质谱、折光率及沸点的测定进行结构表征。本实验考查了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酸醇摩尔比四因素对肉桂酸酯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是:通过此合成方法四种肉桂酸酯所用的反应时间是10-30min,产率均超过90%。在最佳条件下,催化剂再生重复使用10次,产率不变。从实验结果显示可知,微波辅助大孔树脂催化进行酯化反应是可行的,具有清洁、高效、耗能低、环保、简便等优点,并且催化剂可再生循环使用,是符合绿色化学技术要求。第三部分:初步研究了微波辅助大孔树脂催化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肉桂酸正戊酯。并利用红外图谱、质谱、折光率及沸点的测定进行结构表征。在微波功率400W,反应时间30min,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35%,酯醇摩尔比1:6的条件下,产率是66.0%。从结果可知,微波辅助大孔树脂催化这一绿色合成工艺不但可以用于酯化反应还可以用于酯交换反应,其应用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扩展。第四部分:研究了微波辅助合成蜂王浆有效活性成分的中间体10-乙酰氧基癸酸,并且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图谱、熔点测定进行结构表征。从实验结果可知,利用微波辐射加热合成,与传统加热合成相比,反应速度提高12倍,且产率增加近10%。从而也验证了微波辅助合成是一项快速、高效、简便可行的绿色合成。
二、杂多酸催化合成癸酸异戊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多酸催化合成癸酸异戊酯(论文提纲范文)
(1)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若干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1.2.1 酸醇酯化反应 |
1.2.2 烯烃酯化反应 |
1.3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烷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1.3.1 叔碳烯烃烷氧化反应 |
1.3.2 萜烯烷氧化反应 |
1.4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脱水反应的研究进展 |
1.4.1 醇脱水反应 |
1.4.2 醛、酮的缩合反应 |
1.4.3 席夫碱的合成 |
1.4.4 糖的脱水反应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月桂酸甲酯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步骤 |
2.2.3 色谱分析条件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搅拌速率的影响 |
2.3.2 催化剂类型的影响 |
2.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2.3.4 酸醇初始摩尔比的影响 |
2.3.5 温度的影响 |
2.3.6 反应热力学计算 |
2.3.7 反应动力学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步骤 |
3.2.3 色谱分析条件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
3.3.2 液体循环流量的影响 |
3.3.3 酸醇初始摩尔比的影响 |
3.3.4 温度的影响 |
3.3.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
3.3.6 反应热力学计算 |
3.3.7 反应动力学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二氢月桂烯烷氧化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步骤 |
4.2.3 色谱分析条件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搅拌速率的影响 |
4.3.2 催化剂类型的影响 |
4.3.3 烯醇初始摩尔比的影响 |
4.3.4 温度的影响 |
4.3.5 反应热力学计算 |
4.3.6 反应动力学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2)离子液体催化尼泊金酯及肉桂酸酯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绿色化学 |
1.2.1 微波化学 |
1.2.2 酶化学 |
1.2.3 无溶剂合成 |
1.3 离子液体 |
1.3.1 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
1.3.2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
1.3.3 在催化化学中的应用 |
1.4 酯化反应 |
1.4.1 生物酶催化 |
1.4.2 固体酸催化 |
1.4.3 离子液体催化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2.苯并噻唑离子液体的合成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 苯并噻唑离子液体的制备 |
2.2.1 苯并噻唑硫酸氢盐的制备 |
2.2.2 苯并噻唑磷酸二氢盐的制备 |
2.2.3 苯并噻唑高氯酸盐的制备 |
2.2.4 苯并噻唑硝酸盐的制备 |
2.2.5 苯并噻唑对甲苯磺酸盐的制备 |
2.2.6 苯并噻唑甲磺盐的制备 |
2.2.7 苯并噻唑氟硼酸盐的制备 |
2.3 阴离子酸性对离子液体产率的影响 |
2.4 结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3.新型杂多酸-苯并噻唑离子液体的合成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 苯并噻唑磷钼酸四氢盐的制备 |
3.3 苯并噻唑磷钨酸二氢盐的制备 |
3.4 结构表征及谱图分析 |
3.4.1 FT-IR数据分析 |
3.4.2 热重(TGA)数据分析 |
3.4.3 粉末XRD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酯的研究 |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2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酯类 |
4.2.1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甲酯 |
4.2.2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乙酯 |
4.2.3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异丙酯 |
4.2.4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正丁酯 |
4.2.5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异丁酯 |
4.2.6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异戊酯 |
4.2.7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异辛酯 |
4.2.8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癸酯 |
4.2.9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十二醇酯 |
4.2.10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十六醇酯 |
4.3 尼泊金酯类的结构表征与FT-IR谱图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尼泊金酯的工艺优化 |
5.1 尼泊金甲酯、乙酯、异丙酯的合成工艺优化 |
5.1.1 醇酸投料的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5.1.2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5.1.3 反应温度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
5.1.4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
5.2 尼泊金正丁酯、异丁酯、异戊酯、异辛酯和癸酯的合成工艺优化 |
5.2.1 醇酸投料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5.2.2 反应温度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
5.3 尼泊金十二醇酯以及十六醇酯的合成工艺优化 |
5.3.1 醇酸投料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5.4 苯并噻唑离子液体的循环催化性能 |
5.5 反应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6.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酯的研究 |
6.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6.2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酯类 |
6.2.1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甲酯 |
6.2.2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 |
6.2.3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异丙酯 |
6.2.4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丁酯 |
6.2.5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异丁酯 |
6.2.6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异戊酯 |
6.2.7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异辛酯 |
6.2.8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癸酯 |
6.2.9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十二醇酯 |
6.2.10 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肉桂酸十六醇酯 |
6.3 肉桂酸酯类的结构表征与FT-IR谱图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功能化多酸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催化乙酸甲酯酯交换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乙酸甲酯的研究进展 |
1.1.1 乙酸甲酯的应用现状 |
1.1.2 乙酸甲酯酯交换反应研究进展 |
1.2 离子液体 |
1.2.1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
1.2.2 离子液体的分类 |
1.2.3 离子液体的制备 |
1.2.4 离子液体的应用 |
1.3 功能化多酸类离子液体 |
1.3.1 功能化离子液体 |
1.3.2 杂多酸的简介 |
1.3.3 功能化多酸类离子液体 |
1.3.4 功能化多酸类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2.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
2.3 表征方法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2.3.2 核磁表征 |
2.3.3 热重分析 |
3 多酸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反应动力学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 |
3.2.2 催化性能研究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的筛选 |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3.3.4 酯醇摩尔比的影响 |
3.3.5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 |
3.3.6 动力学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4 双核多酸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乙酸异辛酯反应动力学 |
4.1 前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 |
4.2.3 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催化剂性能 |
4.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3.3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
4.3.4 酯醇摩尔比的影响 |
4.3.5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 |
4.3.6 化学平衡 |
4.3.7 反应动力学模型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无机盐催化剂 |
1.1 Na HSO4·H2O催化剂 |
1.2 F e C l3·6 H2O、N H4F e (S O4) 2·1 2 H2O、F e2 (S O4) 3·H2O催化剂 |
1.3 Sn Cl2·2H2O、Sn Cl4·5H2O催化剂 |
1.4 Cu SO4·5H2O催化剂 |
1.5 Al2 (SO4) 3·18H2O催化剂 |
1.6 无水Ca Cl2催化剂 |
2 固体酸催化剂 |
2.1 分子筛催化剂 |
2.2 杂多酸催化剂 |
2.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2.4 天然基负载酸催化剂 |
2.5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
3 离子液体催化剂 |
4 结语 |
(5)不同酸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异戊酸异戊酯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酯化反应研究背景 |
1.2 异戊酸异戊酯的研究进展 |
1.2.1 异戊醇一步合成异戊酸异戊酯 |
1.2.2 异戊醛一步合成异戊酸异戊酯 |
1.2.3 生物酶催化剂 |
1.2.4 Lewis酸催化剂 |
1.2.5 普通Brφnsted酸型催化剂 |
1.2.6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1.2.7 离子液体催化剂 |
1.2.8 杂多酸催化剂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Lewis酸甲基磺酸盐催化异戊酸异戊酯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际与仪器 |
2.2.2 甲基磺酸盐的制备 |
2.2.3 甲基磺酸盐的表征 |
2.2.4 甲基磺酸盐类催化剂催化合成异戊酸异戊酯 |
2.2.5 甲基磺酸铜催化合成异戊酸异戊酯反应的动力学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甲基磺酸盐的表征 |
2.3.2 不同甲基磺酸盐在催化酯化反应中的活性比较 |
2.3.3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3.4 响应面法优化甲基磺酸铜催化异戊酸异戊酯的合成 |
2.3.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
2.3.6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3.7 甲基磺酸铜催化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乙胺型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异戊酸异戊酯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际与仪器 |
3.2.2 三乙胺型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合成 |
3.2.3 三乙胺型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表征 |
3.2.4 三乙胺型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异戊酸异戊酯 |
3.2.5 三乙胺型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异戊酸异戊酯反应动力学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三乙胺型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表征 |
3.3.2 三乙胺型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酯化反应的影响 |
3.3.3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3.4 响应面法优化离子液体催化异戊酸异戊酯的合成 |
3.3.5 动力学模型建立 |
3.3.6 三乙胺型Brφnsted酸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机理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合成异戊酸异戊酯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及仪器 |
4.2.2 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的制备 |
4.2.3 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酸催化剂的表征 |
4.2.4 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异戊酸异戊酯合成 |
4.2.5 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异戊酸异戊酯合成动力学实验 |
4.2.6 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的重复利用性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表征 |
4.3.2 不同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的催化活性 |
4.3.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4 响应面法优化异戊酸异戊酯的合成工艺 |
4.3.5 离子液体固载型磷钨酸的重复利用性能 |
4.3.6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磷钨酸铜催化合成异戊酸异戊酯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及仪器 |
5.2.2 磷钨酸铜的制备 |
5.2.3 磷钨酸铜的表征 |
5.2.4 磷钨酸铜催化合成异戊酸异戊酯 |
5.2.5 磷钨酸铜催化合成异戊酸异戊酯反应的动力学测定 |
5.2.6 磷钨酸铜的重复利用性能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磷钨酸铜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5.3.2 不同催化剂对异戊酸异戊酯产率的影响 |
5.3.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4 响应面法优化异戊酸异戊酯的合成工艺 |
5.3.5 磷钨酸铜的重复利用性能 |
5.3.6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杂多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多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能 |
1.1 杂多酸的结构特征 |
1.2 杂多酸催化剂的性质 |
2 杂多酸催化剂的优点 |
3 杂多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4 结束语 |
(7)纳米固载杂多酸催化合成癸酸异戊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及试剂 |
1.2 纳米型复合杂多酸催化剂H4Si W12O40/Si O2的制备[5] |
1.3 癸酸异戊酯的合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2.2 反应物配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2.3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2.4 环己烷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2.5 优化条件的平行实验 |
2.6 产品分析 |
3 结论 |
(8)酯化反应中的化学催化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酸性催化剂 |
2. 杂多酸催化剂 |
3. 固体酸、负载酸催化剂 |
二、相转移催化剂 |
三、室温离子液体催化 |
四、金属化合物催化 |
1. 金属氧化物及盐类催化剂 |
五、分子筛 |
六、高分子催化剂 |
七、碱性酯交换反应催化剂 |
(10)微波辅助绿色合成肉桂酸酯与10-乙酰氧基癸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微波辅助绿色合成酯的研究现状 |
1 绿色合成概念与原理 |
2 绿色合成研究现状 |
2.1 使用环境友好催化剂,提高原子利用率 |
2.2 使用环境友好介质,改善合成条件 |
2.3 采用洁净的有机电合成 |
2.4 改进合成路线 |
2.5 发展和应用安全的化学品 |
3 微波辅助合成酯的研究现状 |
3.1 芳香酯的微波合成 |
3.2 脂肪酯的微波合成 |
3.3 内酯的微波合成 |
3.4 多元醇酯的微波合成 |
3.5 多元酸酯的微波合成 |
3.6 其它酯的微波合成 |
第二章 微波辅助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酯的研究 |
引言 |
1 结果与讨论 |
1.1 催化剂的选择 |
1.2 平行实验 |
1.2.1 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1.2.2 微波功率对产率的影响 |
1.2.3 酸醇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
1.2.4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1.3 正交实验 |
1.4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 |
2.2 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4 产物的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 |
2.4.1 肉桂酸正丁酯 |
2.4.2 肉桂酸正丙酯 |
2.4.3 肉桂酸正戊酯 |
2.4.4 肉桂酸异戊酯 |
3 结论 |
第三章 微波辅助大孔树脂催化酯交换反应初步研究 |
引言 |
1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肉桂酸正戊酯的合成 |
2.3 产物分析 |
3 结论 |
第四章 微波辐射合成蜂王浆活性成分中间体10-乙酰氧基癸酸 |
引言 |
1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 |
2.2 试剂 |
2.3 10-乙酰氧基癸酸的合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图 |
四、杂多酸催化合成癸酸异戊酯(论文参考文献)
- [1]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若干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D]. 陈思. 南京大学, 2020(04)
- [2]离子液体催化尼泊金酯及肉桂酸酯的合成[D]. 刘凯.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9)
- [3]功能化多酸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催化乙酸甲酯酯交换反应[D]. 邵晓楠. 河南大学, 2016(04)
- [4]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朱彬,王天丽.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5]不同酸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异戊酸异戊酯合成中的应用[D]. 宋乐莲.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5)
- [6]杂多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周治峰. 辽宁化工, 2014(12)
- [7]纳米固载杂多酸催化合成癸酸异戊酯[J]. 王敏,张富捐. 河北化工, 2012(01)
- [8]酯化反应中的化学催化方法研究进展[J]. 周开志,马培华.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 [9]合成水杨酸异戊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刘美艳,俞善信.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0(01)
- [10]微波辅助绿色合成肉桂酸酯与10-乙酰氧基癸酸的研究[D]. 黄利. 广东药学院,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