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工岗位知识技能大赛模拟试卷(二)

农村电工岗位知识技能大赛模拟试卷(二)

一、农村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模拟试卷(2)(论文文献综述)

刘朝林[1](2020)在《五年一贯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多加工制造业、汽车产业、电子、食品等企业选择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人工生产,出现的新兴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国家对职业教育逐步重视,出台许多相关政策和文件针对课程改革,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此外,工业机器人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对岗位能力要求加强。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制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学制,但企业反馈很多学校机器人专业学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经调查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制约人才培养。因此,优化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主要任务。本研究课题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而对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介绍。第二部分是对课题相关的调研分析:对该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具体分析;对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课程体系现状,发现课程问题;对五年一贯制学生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发现课程的问题并对前面调研归纳整理,剖析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最后对柳州地区以及广西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对专业岗位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总结归纳专业岗位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该专业的课程优化指明方向。第三部分,根据调研提出以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归纳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所要具备的能力点,对应能力点重新设计课程,由模块能力规划课程,使五年一贯制课程衔接更加紧密,进而分析课时比例、课程内容及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产教融合方面因素,从而完成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优化为当前以及未来几年人才培养的主要课程。本课题分析了该校工业机器人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调研多家代表性企业和顶岗实习或教育实习的学生,梳理实习岗位及其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提炼完成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四个模块能力组成综合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提出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及根据五年一贯制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提升的原则,将所需开设的课程合理安排到五年一贯制实施性教学计划中。

王寿超[2](2018)在《基于政府视角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提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筑工业化、施工绿色化,建筑新技术、新规范、新材料、新工艺加速涌现的新时代技术背景和建筑业农民工向建筑工人转变的新时代政策背景下,基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视角,构建建筑业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体系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在山东省范围内对建筑工人技能与技能培训的现场抽样调查。现场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直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对象分现场作业工人和建筑公司管理人员两个层面,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筑工人的技能、技能培训及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技能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工种、技能等级、工作流动性等;技能培训及提升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包括: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组织、内容、方式和手段等。通过调查,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其次,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政府视角,从建筑业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提升体系。在建筑业职业技能标准建设上,阐述了技能培训内容、技能鉴定标准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实用性要求。以BIM技术为载体创新培训手段;将培训、实操训练、考核评价与现场施工相结合创新“考培一体化”模式,从而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立现场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配备比例情况与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诚信体系、评价评优等挂钩的激励机制。以上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本研究的调查内容,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形成建筑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体系的进程中,理清为什么改、怎么改、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基础数据。其二,构建了融合建筑业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三位一体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提升体系,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工人技能提升的引导和监督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途径。其三,在提升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技能的进程中,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如何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履行引导和监督提出了改进建议。

聂强[3](2017)在《跨界与融合: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研究》文中提出问题的发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始点。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日益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升的迫切需求,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大学和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加之信息化手段的日益革新,人力资本“供需矛盾”急剧加大,无论是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考验。综合考量,除受高校扩招、就业需求变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根本还是在于“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双向困境”,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有所缺失。本文以“跨界”和“融合”作为题引,是因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确需打破“固守”与“分割”。正如姜大源先生所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跨界的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以逐步形成‘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1。而课程毫无疑问是作为任何一所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具体载体和基本单元,课程改革也始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其关键是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诚然,这一重任和需求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身上。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拥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品质,有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创新精神与思维、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才能顺应时代变革背景下“人”的竞争,实现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出发,探索一种既涵盖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又融合品性陶冶的课程理念,并以此来统整和引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从而寻求一套完整的课程建构实施方案,以期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因此,这种“跨界教育”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高职课程教学的跨界来完成。高职课程教学的“跨界”是跨越学校课程“固守”学校本身的狭小边界,一方面是从课程建设理念方面解放固守的“唯知识”“唯能力”“唯人格”等片面的培养思路,用“人本化、整合性”的思维观照课程建设的行动;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具体分类中实现各版块“跨界”,即“人文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等。“融合”是在“跨界”基础上的具体操作,即如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场地、课程师资等方面实现校企间互融互通,达到“交界”的目的及效果。基于此,本论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了高职课程教学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发现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试从课程建构角度进行途径探索,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建议和主张。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阐述研究缘起、意义,并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重点梳理了国内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高职课程内涵发展探索情况以及国外比较成功的课程建构模式,并概括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现状审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重点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等生源特点、社会及教育主体受狭隘、功利及短视的传统就业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政策让位”“教学错位”“管理缺位”等问题,使得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等。第三部分:理念确立。在分析职业素养及其构成的基础上,阐释了职业素养理念的基本内涵,跨界、融合与构建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课程的理论原理等,并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课程教学现状需求、素质教育发展战略”等角度论证了建构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体系初构。对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了总体规划,倡导建立基于全价值链下的“1+1+n”校企战略联盟,提出“三对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三课程(学校通用课程、企业定制课程、岗位个性课程)和三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岗位能级证书)”三融三通的“3·3·3”人才培养课程建构思路,并从“调整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制度、人力、资源等保障体系,从“优化课程建设、丰富课堂内涵、拓展学习渠道”三措施入手,探索职业素养教育效果达成的支持和保障机制。第五部分:实践论证。通过所在高职院校的汽车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手段改进为例,从近三年该学院尝试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本的人才培养后学生成就的横纵向比较来加以论证。

周露芳[4](2017)在《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新模式及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电力行业垄断地位已被打破,新生的供电企业促使竞争加剧,电力市场化日渐趋于明显。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到来,超高压、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的出现,电力企业进入一个自动化的阶段,企业员工数量越来越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加强企业竞争力,强化人才队伍,电力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引进新生力量,同时更应该重视企业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加强基层班组人员的知识技能更新。本文结合国内外企业员工培训现状,从供电企业特殊行业属性出发,分析总结电力企业培训的特征。通过研究电力企业现场培训这种广泛常用的培训方式的内涵及特点,在充分分析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基于企业生产技术与设备更新的需要,加强培训精益化管理的需要以及全面提升现场培训效果的需要,提出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优化模式,并研究“一环四库”班组现场培训模式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的闭环管理过程以及师资库、课程库、试题库、档案库的支撑体系建设。本文进一步通过“一环四库”班组现场培训模式在浙江金华供电公司的落地实施过程以及成果分析,证明该创新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一环四库”班组现场培训模式的运用,金华供电公司梳理了多个学习路径,完善了师资及课程体系,帮助班员构建了立体、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了“千”名班员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因此,现场培训模式的创新,促进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模式完善优化,推进现场培训精益化管理,为电力企业现场培训模式的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创新模式。

方向晖[5](2012)在《农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装置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农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装置的开发与应用,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介绍了该装置的开发目的、开发思路、系统组成、功能特点和应用效果。

方向晖[6](2012)在《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竞赛特点分析和集训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工技能竞赛是新时期电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多年农电竞赛组织与集训工作经验,阐述了农电竞赛的基本特点和集训教学管理实施的基本策略。

庞世俊[7](2010)在《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职业能力是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在职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职业能力建设是一项重大制度建设,职业能力要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指标。从职业教育的视角研究职业能力,无论是对深化和完善理论本身,还是对确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都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表明作者选题的理由,提出了我国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职业能力建设问题,论证了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进而交待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四大学科能力研究可资借鉴的思想精华,明确职业能力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形态;第三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能力与知识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和国际视域对其内涵的理解,科学界定了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在构成要素中引入身体能力因素,分析了职业能力的特征,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实践性、动态发展性、可测性和评价上的模糊性等特征;第四章在分析寻找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在职业实践中,通过知识、技能、态度的内化、迁移、整合的过程,基本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协调发展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的机制,进而提出在职业教育中构建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模型,专业教师要注重过程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第五章主要讨论职业能力的评价问题即职业教育内部的职业能力测评与外部的职业能力认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测评,找出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进步与不足,可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改进与提升;职业能力的认证制度应以职业能力为基准,以第三方认证为原则,承认职业教育等多种学习途径的成果,为职业教育的终身化提供制度保障;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

刘松林[8](2010)在《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是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参照,研究高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实现的策略及提高高职课程开发效果的监控与评价方式,以提高高职课程的有效性。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研究旨在为高职课程开发、修订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通过文献搜索及梳理,发现国外对课程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在集中在对具体课程或课程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评估单门课程或课程方案的效果。国内对课程有效性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者寡,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研究成果仍停留在有效课程研究的缘起,有效课程的内涵、特征等。国内高职领域鲜见课程有效性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和调查法,以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系统论为基础,分析影响高职课程有效性的主要因素、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现状、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特征。在影响因素分析、现状调查及有效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策略。高职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高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式,课程开发都会影响高职课程的实际效果。忽视高职教育特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内容无疑会影响课程的有效性,致使高职课程目标落空,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都将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结构中形式结构和实质性结构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影响。高职生的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专业必修与通识必修、基础核心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有影响,课程内容的效用与课程的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入学成绩与对部分学科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学生认知的基础,不同倾向的学习方式对个体理解、顺应、同化新知识、技能有影响。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的确定方式、职业能力分析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方式、课程资源的配套程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预设都对课程的实际效果有影响。通过对高职在校生、教师、校友和企业雇主调查发现:1.高职课程内容总体有效性不高,有半数企业对高职课程不满意;2.不同群体的高职生对高职现行课程态度存在显着差异;3.高职毕业生的基础技能不很符合企业的需要。4.高职生的个性品质没有完全达到企业的要求。调查结果说明高职课程整体上、课程内容上不是很受企业的欢迎,表明高职课程的有效性不高。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特征体现在课程体系、单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效的课程体系目标应满足国家、企业、学生的需求,应有评价自身的准则,强调体系内部实质性要素结构的优化,应有综合性实践机会支撑。有效的单门课程应符合企业的需要,应符合学生的需要,有相配套的实习实训条件。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应用型学习的特征。通过研究,本研究提出以下提高高职课程有效性策略:1.有效的课程体系策略:课程体系目标应针对“职业岗位(群)”,适当拓宽课程体系目标域;课程体系应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加强“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提高高职生的基础技能和专业能力;有效的课程体系应有公示的评价课程体系成功准则。2.有效的单门课程策略:课程应瞄准职业岗位(群)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提高高职生的初岗适应性和就业能力,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内容以实用知识为主,突出实践性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能力,匹配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实训;课程开发应建立在对学生需要和企业需求科学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各种课程开发技术;课程开发应预设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专业课程应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寓于特定的实践操作中学习。3.有效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有效的课程需要有与课程体系及单门课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计划、单门课程教学标准、课程与教学管理相关文件;课程开发必须开发包括教材在内的先行者资源、案例资源、多媒体资源和课程指导资源等素材性资源;建设实验室、实训室、一体化教室、实践教学基地等条件性资源。4.有效课程开发监控与评价策略:有效课程的关键在于建立起课程监控与评价机制,对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开发方案评价、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实施结果评价开发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

贾丽慧[9](2007)在《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设计及环境改善》文中认为由于铁路行业的历史性原因,基层站段的工人素质普遍较低,在目前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冲击下,已显出不适应,并日益成为中国铁路改革的瓶颈因素。现在提高铁路工人素质已成为推进铁路改革发展的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培训是企业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手段,所以探讨高效率的、科学的培训机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工务段为例,从分析该段工人素质状况入手,找出了现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原因分析。根据石家庄工务段实际,研究设计了石家庄工务段工人培训机制,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探索实施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对企业文化环境进行了完善。其研究结论对于铁路基层站段提高铁路工人素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聂莉琼[10](2004)在《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人才的类型要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的呼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建设及管理高职院校的专业,打造高职院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发展壮大,已成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着眼于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方式方法的探讨,并以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的专业建设及管理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环境。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探讨了劳动就业制度的发展及主要内容,结合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分析了深圳当前劳动就业制度及政策,进一步研究了深圳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需求,分析了深圳人口状况、教育消费需求和层次、深圳人的就业取向。此外,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的方式方法,详细论述了专业规划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运行管理;并以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实证,分析讨论了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的“学分制、分层次、模块化”的专业建设及管理方法,对设置市场导向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等进行详细具体的讨论。最后,本文应用SWOT方法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对深圳高等职业院校的影响。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战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专业的建设及管理策略,讨论了我国加入WTO后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应对策略。

二、农村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模拟试卷(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模拟试卷(2)(论文提纲范文)

(1)五年一贯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1.智能制造与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2.职业教育与国家相关政策促进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
        3.该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制约专业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对已有文献评述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3.本课题亮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五年一贯制
        2.工业机器人
        3.课程与课程体系
        4.一体化课程
        5.一体化教学
        6.综合职业能力
        7.课程系统优化
    (二)理论基础
        1.经验课程理念
        2.学科课程基础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加涅-九五矩阵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施性教学计划分析
        1.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2.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分析
        3.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专职教师访谈分析
    (二)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1.学生就业岗位调查
        2.课程设置主要方面的调查
    (三)课程设置调查结果分析
四、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归纳及原因分析
    (一)课程体系问题归纳
        1.人才培养目标不健全,培养规格分层模糊
        2.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联系少
        3.课程结构与课时安排不合理
        4.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5.课程缺乏整体协调与渐进融合
        6.课程教学成绩评定过程单一
        7.教学资源匮乏与师资力量薄弱
    (二)课程问题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善的影响
        2.缺乏科学的课程论证和分层说明
        3.缺乏对企业调研的更新
        4.师资力量与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制约课程设置
        5.课程设置缺乏监督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
五、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分析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二)就业岗位与综合职业素养分析
        1.就业岗位分析
        2.对应岗位核心职业要求调研分析
        3.专业基础知识的调研分析
        4.岗位需具备的职业要求调查分析
    (三)企业用人额外建议
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一)以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为优化培养目标
    (二)以能力模块为导向优化课程
        1.依据岗位调研提炼模块及能力点
        2.由能力点对应设计课程矩阵
    (三)以层层深出,渐进融合优化一贯制课程
        1.分层次安排一贯制课程
        2.科学合理分配课时比例
    (四)以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优化课程内容
    (五)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实施
        1.优化教学资源条件
        2.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3.核心课程以一体化教学实施
    (六)以过程性考核优化评价体系
    (七)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的保障条件
        1.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2.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思想
    (八)课程体系问题及原因与优化对策
总结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施性教学计划表(旧)(W为周数)
附录二 :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五年一贯制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问卷调查表(学生版)
附录四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访谈提纲(负责人版)
附录五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岗位情况调查表(员工版)
附录六 :工业机器生产企业人对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附录七 :新实施教学计划表(五年一贯制)
附录八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内容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政府视角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提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研究路线与方法
第二章 山东省建筑工人职业技能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基本情况
    2.2 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2.3 建筑主管部门对建筑工人技能的监管现状
    2.4 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提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提升体系的构建
    3.1 建筑业职业技能的职业标准体系建设
    3.2 建筑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
    3.3 建筑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构建
    3.4 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
第四章 对建筑工人职业技能监管措施的建议
    4.1 建筑工人职业技能监管体系的完善
    4.2 加强建筑工人信息化管理
    4.3 组织落实技能提升监管效果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调查表(部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跨界与融合: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目的及范围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跨界与融合
        (二)职业素养
        (三)高职课程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预期结果及研究意义
        (一)预期结果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问题与归因: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目的
    二、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设计
    三、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师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现状
        (二)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现状
        (三)用人单位调查
    四、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释原与明理:构建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的理性支撑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二)职业素养的构成
        (三)职业素养与高职课程的关系原理
    二、“跨界-融合”与构建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课程的理论原理及必要性
        (一)“跨界-融合”与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课程的构建理论原理
        (二)构建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课程的必要性
第三章 优化与重构: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理论模型
    一、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取向与目标
        (二)体系与结构
        (三)组织与实施
        (四)管理与评价
    二、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模型
        (一)平台支持:构建基于“全价值链”下的“1+1+n”校企联盟
        (二)体系建构:以课程为支点形成“3·3·3”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
        (一)职业领域与工作任务分析
        (二)教学需求与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工学转换”设置课程内容
        (四)“项目制-过程化-情景式”设计课程教学
第四章 支持与保障:“跨界-融合”观念下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保障体系
    一、“跨界-融合”观念下的制度保障
    二、“跨界-融合”观念下的人力保障
    三、“跨界-融合”观念下的资源保障
    四、“跨界-融合”观念下的渠道保障
第五章 实践与检视: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实践初探
    一、专业简介及培养目标
        (一)课程目标定位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建构示例
    二、人才培养效果比较
        (一)主要专业核心课程重要程度和培养效果评价
        (二)教学效果评价
        (三)就业及毕业生月收入情况
        (四)用人单位认可度
        (五)资格认证证书
        (六)学生发展个案
结论
    一、研究总结
        (一)“跨界”与“融合”观念对于高职课程建设意义重大
        (二)职业素养教育是革新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石
        (三)具体结论
    二、研究发现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是课程建设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保障持续改进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4)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新模式及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现代培训理论
        2.1.1 培训需求分析理论
        2.1.2 培训设计与开发理论
        2.1.3 培训评估理论
        2.1.4 终身教育理论
        2.1.5 学习型组织理论
        2.1.6 员工集体培训理论
    2.2 电力企业培训特征
        2.2.1 培训内容的广泛性
        2.2.2 培训需求的差异性
        2.2.3 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2.2.4 培训工作的持续性
        2.2.5 培训效果的针对性
    2.3 现场培训的内涵及内容
        2.3.1 现场培训的内涵
        2.3.2 现场培训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现状分析
    3.1 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现状
        3.1.1 供电企业现场培训的概况
        3.1.2 供电企业现场培训常用方法
    3.2 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现有问题
        3.2.1 培训系统性不完善
        3.2.2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3.2.3 培训评估体系缺乏
        3.2.4 员工学习积极性不足
    3.3 影响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的原因
        3.3.1 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意识薄弱
        3.3.2 企业相关部门功能未得到发挥
        3.3.3 企业针对现场培训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电企业创新班组现场培训模式
    4.1 创新班组现场培训模式的提出背景
        4.1.1 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的需要
        4.1.2 全面提升班组人员培训效果的需要
        4.1.3 全面加强班组现场培训精益化管理的需要
    4.2“一环四库”班组现场培训模式
        4.2.1 现场培训闭环管理
        4.2.2 现场培训四库建设
    4.3“一环四库”培训效果评估设计
        4.3.1 应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估指标权重
        4.3.2 对培训效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华供电公司班组现场培训模式实证分析
    5.1 金华供电公司班组现场培训现状
        5.1.1 现状分析方法与流程
        5.1.2 金华供电公司班组现场培训运营体系现状
        5.1.3 金华供电公司班组现场培训支撑体系现状
    5.2“一环四库”班组现场培训模式运用
        5.2.1 金华供电公司现场培训闭环管理
        5.2.2 金华供电公司现场培训四库建设
    5.3“一环四库”班组现场培训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5.3.1 现场培训满意度评估
        5.3.2 现场培训成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农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装置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的主要技术依据
2 装置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2.1 实体部分的功能及特点
    2.2 系统原理图
    2.3 模拟故障设置种类
    2.4 软件的功能和特点
3 应用
    3.1 培训操作的主要内容
        3.1.1 历史记录查询
        3.1.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性能测试
        3.1.3 故障判断、分析和排除
    3.2 培训操作、考核流程
4 结束语

(6)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竞赛特点分析和集训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电工技能竞赛的基本特点
    1. 竞赛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
    2. 竞赛项目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3. 技能竞赛具有高超的技巧性
    4. 竞赛具有激烈的竞争性
    5. 竞赛具有相对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性
    6. 竞赛具有明确的激励性
    7. 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二、农电竞赛选手选拔的实施策略
    1. 对选手基本素质的要求
    2. 选手选拔的基本程序
三、农电工技能竞赛集训教学管理实施策略
    1. 明确任务, 分阶段实施
    2. 灵活变更教学计划
    3. 实行周报制, 构建及时、科学的集训质量评价体系
    4. 科学开展体能训练
    5. 及时进行心理训练, 提高应赛能力
    6. 开展审题能力训练, 抵抗干扰
四、结语

(7)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
        1.1.2 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观──能力本位
        1.1.3 职业能力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
        1.1.4 职业能力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职业教育
        1.3.2 职业能力
    1.4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能力的理论
        2.1.1 “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2.1.2 关于主体能力内涵的理解
        2.1.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2 心理学关于能力的理论
    2.3 管理学关于能力的理论
    2.4 教育学关于能力的理论
第三章 职业能力理论研究与探索
    3.1 职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3.1.1 发展中的职业理论
        3.1.2 职业能力理论的发展
        3.1.3 国内学者对职业能力的主要研究
        3.1.4 职业能力理论对职业教育学的贡献
    3.2 职业能力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辨析
        3.2.2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中的“职业能力”
        3.2.3 职业能力内涵的国别比较
        3.2.4 本文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界定
    3.3 职业能力的特征
第四章 职业能力的培养
    4.1 职业能力形成与提升的机理
        4.1.1 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内化、迁移、整合的过程
        4.1.2 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在职业实践中实现的
        4.1.3 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协调发展的规律
        4.1.4 身体能力是职业能力得以实现的基础
    4.2 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4.2.1 先天性因素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4.2.2 家庭因素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4.2.3 学校教育因素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4.2.4 职业实践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4.3 职业能力形成与积累的主要模式
        4.3.1 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能力形成与积累
        4.3.2 在职培训与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积累
        4.3.3 “工作场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积累
第五章 职业能力的评价
    5.1 职业能力评价在我国的发展
        5.1.1 工人考核阶段(1949——1992)
        5.1.2 职业技能鉴定阶段(1993——2003)
        5.1.3 技能人才评价阶段(2004 以来)
    5.2 职业能力的测评
        5.2.1 “考试”与“测评”的差异
        5.2.2 职业能力测评的意义与要点
        5.2.3 职业能力测评的内容
        5.3.4 职业能力测评工具的设计和开发
        5.2.5 职业能力测评的困难
    5.3 职业能力的认证
        5.3.1 认证与第三方认证
        5.3.2 职业能力认证的国际比较
        5.3.3 职业能力认证制度设计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陈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若干概念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职课程研究
    2.2 高职课程目标研究
    2.3 高职课程内容研究
        2.3.1 高职课程体系结构
        2.3.2 单门课程内容
    2.4 高职课程开发研究
        2.4.1 社会需求分析
        2.4.2 课程开发决策
        2.4.3 行业分析研究
        2.4.4 高职课程目标的确定
        2.4.5 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
        2.4.6 高职课程组织
        2.4.7 高职课程评价
    2.5 课程有效性研究综述
        2.5.1 有效性及缘起研究
        2.5.2 课程有效性研究
        2.5.3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路径
    3.4 调查设计
    3.5 问卷整理与数据分析
        3.5.1 问卷的题目分析
        3.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6 分项目分析
        3.6.1 “学习方式(二)”分项目分析
        3.6.2 “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分项目分析
        3.6.3 “单门课程的有效性”分项目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4.1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哲学基础
        4.1.1 永恒主义哲学
        4.1.2 实用主义哲学
    4.2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经济学基础
        4.2.1 资源配置理论
        4.2.2 有效需求与供给理论
        4.2.3 效用理论
    4.3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社会学基础
        4.3.1 冲突理论
        4.3.2 分工理论
    4.4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心理学基础
        4.4.1 行为主义心理学
        4.4.2 认知心理学
        4.4.3 建构主义心理学
        4.4.4 人本主义心理学
        4.4.5 智力结构理论
    4.5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理论基础
        4.5.1 质量控制理论
        4.5.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4.6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系统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5.1 高职教育目标体系
    5.2 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5.3 课程目标
        5.3.1 课程目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5.3.2 课程体系目标
        5.3.3 单门课程目标
    5.4 课程内容
        5.4.1 课程体系内容
        5.4.2 单门课程内容
    5.5 高职学生
        5.5.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5.5.2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5.6 学习方式
        5.6.1 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
        5.6.2 学习方式对课程的影响
    5.7 课程开发
        5.7.1 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5.7.2 高职课程开发模式
        5.7.3 课程开发方式对高职课程效果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6.1 对现行高职课程的总体评价
        6.1.1 企业对高职课程的评价
        6.1.2 在校生对高职课程的评价
    6.2 课程体系有效性的现状
        6.2.1 高职学生的基础技能状况
        6.2.2 高职学生的个性品质状况
    6.3 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性——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
        6.3.1 对应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推断统计
        6.3.2 对应电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有效性的描述统计分析
    6.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特征分析
    7.1 高职课程体系有效性的特征分析
        7.1.1 有效的课程体系目标应满足多元需求
        7.1.2 有效的课程体系应均衡多方诉求
        7.1.3 有效的课程体系有评估自身的办法
        7.1.4 有效的课程体系强调体系内部实质性要素结构的优化
        7.1.5 有效的课程体系必须具有综合性实践支撑
        7.1.6 有效的课程体系取决于各要素的实现方式
    7.2 高职单门课程有效性的特征分析
        7.2.1 有效的单门课程符合企业的需要
        7.2.2 有效的单门课程符合学生的需要
        7.2.3 有效的单门课程配套有必要的实习实训条件
        7.2.4 有效的单门课程基于各要素的共同作用
    7.3 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职课程有效性策略
    8.1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策略
        8.1.1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目标
        8.1.2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内容
        8.1.3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结构
        8.1.4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8.1.5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评价
    8.2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开发策略
        8.2.1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目标
        8.2.2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内容
        8.2.3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开发方法
        8.2.4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教学方式
    8.3 有效的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8.3.1 教学文件资源
        8.3.2 素材性课程资源
        8.3.3 条件性课程资源
    8.4 有效的高职课程开发监控与评价策略
        8.4.1 高职课程监控与评价的组织机构与运行
        8.4.2 高职课程体系的监控与评价
        8.4.3 高职单门课程的监控与评估
    本章小结
本研究的局限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一、工具书类(音序排列)
    二、着作类(M & C 类)
        (一)中文着作(以姓氏笔划为序)
        (二)译着(以笔划为序)
        (三)英文着作(以首字母为序)
    三、文章类(以发表年为顺序)
        (一)中文论文
        (二)文章类(英文部分(以首字母为序)
    四、网络、报纸文章
    五、学位论文(以完成年为序)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附录
    调查问卷
        附录一 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在校生)
        附录二 高职课程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三 高职课程有效性调查问卷(校友卷)
        附录四 高职课程有效性调查问卷(企业卷)
    访谈提纲
        附录五 高职课程有效性访谈提纲(专家)
        附录六 高职课程有效性访谈提纲(教师)
    访谈记录
        附录七 张贤澳教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八 M 教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九 S 教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 周明星教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一 徐国庆博士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二 SEAN 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三 土建系主任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四 金秋蓉主任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五 林平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六 房曰荣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七 曾繁斌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八 何用辉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十九 黄茂海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二十 林苹华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二十一 严明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二十二 张伯楠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二十三 徐宁主任访谈记录整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设计及环境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路的发展概况
        1-1-1 “十五”回顾
        1-1-2 “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1-1-3 “十一五”期间铁路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培训理论综述
    §2-1 培训概述
        2-1-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
        2-1-2 培训的定义
        2-1-3 培训的目的
        2-1-4 培训的规范
        2-1-5 培训的种类
    §2-2 培训开发的具体实施
        2-2-1 培训需求分析
        2-2-2 培训的设计与实施
        2-2-3 培训的评估和反馈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职工教育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情况
        3-1-1 发达国家企业职工培训的方法与技术
        3-1-2 发达国家企业职工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3-2 国内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情况
        3-2-1 我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及现状
        3-2-2 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章 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现状
    §4-1 工务段概况
    §4-2 新体制下的职工培训机构及职能
    §4-3 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4-3-1 人员的素质现状
        4-3-2 现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4-3-3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 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设计
    §5-1 工务段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基本原则
        5-1-1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
        5-1-2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5-2 工务段培训组织机构设计
        5-2-1 培训组织机构的组成
        5-2-2 对培训相关人员的基本要求
    §5-3 石家庄工务段培训流程设计
        5-3-1 培训需求的分析
        5-3-2 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5-3-3 培训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5-4 石家庄工务段培训管理制度建设
        5-4-1“新职、改职、提职”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5-4-2 班组长培训管理制度
        5-4-3 特殊作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5-4-4 成人学历教育管理制度
        5-4-5 日常业务学习管理制度
        5-4-6 培训班管理制度
        5-4-7 培训检查监察管理办法
        5-4-8 职工教育奖励制度
    §5-5 规范培训基础管理
        5-5-1 段职工教育培训基础工作管理
        5-5-2 车间统一职教管理资料
        5-5-3 班组统一职教管理资料
第六章 石家庄工务段培训机制环境的改善
    §6-1 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改善
        6-1-1 实施“一体化”机制的组织与职责
        6-1-2 提高车间班组的培训质量
        6-1-3 职工岗位等级管理机制
        6-1-4 班组长(工长)竞争上岗机制
    §6-2 企业文化环境的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10)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2.1 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
    2.4 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制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
    3.1 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对象
    3.2 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结构与特点
    3.3 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因素分析
    3.4 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
    3.5 深圳的就业形势
    3.6 深圳人的就业取向
第四章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基本理论
    4.1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概念
    4.2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的主要构成
    4.3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特征
    4.4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4.5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规划管理
    4.6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4.7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4.8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运行管理
第五章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
    5.1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简介
    5.2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的专业建设及管理
第六章 我国加入 WTO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及进一步思考
    6.1 我国加入 WTO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6.2 深圳高等职业院校的 SWOT 分析
    6.3 思考与对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调查表
附录 2 国际商务文秘专业教学计划
附录 3 《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 4 学期教学常规工作一览表
致谢

四、农村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模拟试卷(2)(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年一贯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例[D]. 刘朝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基于政府视角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提升机制研究[D]. 王寿超. 聊城大学, 2018(10)
  • [3]跨界与融合: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研究[D]. 聂强. 西南大学, 2017(04)
  • [4]供电企业班组现场培训新模式及实证分析[D]. 周露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5]农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装置的开发与应用[J]. 方向晖.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07)
  • [6]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竞赛特点分析和集训实施策略研究[J]. 方向晖. 中国电力教育, 2012(06)
  • [7]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D]. 庞世俊. 天津大学, 2010(10)
  • [8]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D]. 刘松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7)
  • [9]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设计及环境改善[D]. 贾丽慧.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 [10]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D]. 聂莉琼. 天津大学, 2004(07)

标签:;  ;  ;  ;  ;  

农村电工岗位知识技能大赛模拟试卷(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