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细菌王国

我们生活在细菌王国

一、我们生活在细菌王国里(论文文献综述)

于启斋[1](2021)在《在黑暗中发光的动物明星》文中研究指明最近,记者小燕子贝贝打算采访动物王国里能够打破黑暗,给大家带来光明的明星。说干就干,她带上采访器材开始了采访。贝贝会及时将视频、相片及稿子发送到动物王国电视台播出,最后由动物王国的公民投票选出冠军、亚军和季军。这天,贝贝在天鹅老板开设的款款飞宾馆住下。晚上闲着没事,她出来散步,欣赏这秋夜的景色。走着走着,贝贝突然看见天空中有一盏忽闪忽闪的"蓝灯"在飞舞,这是怎么回事啊?贝贝耐心观察,

马裕[2](2021)在《跨地纪实 ——贾樟柯电影的原乡与世界》文中指出贾樟柯,一个出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山西普通家庭的“汾阳小子”,从原乡出发,跨越中国大江南北,迈入世界舞台,最终回归三晋大地,在跨地空间迁徙路线中以纪实影像将全球化背景下一直被忽略的原乡在地经验如实表达,将改革快进中千疮百孔的多地疮痍真实呈现。而这背后,是贾樟柯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的影射,是其独特纪实风格在电影史中的价值体现,更是其串联原乡与世界的文化初心。本文正是基于贾樟柯的影像跨地呈现,以电影纪实美学为基本理论依据,以“跨地性”理论为方法指导,对贾樟柯从原乡到世界的影像纪实风格进行多元探讨,深入剖析贾樟柯跨地纪实的价值意蕴。第一章从原乡出发进行在地静观,对影像中改革巨变下的山西原乡的空间景观和日常生活进行精细研究,借空间中的人与物进入对贾樟柯纪实风格的多元探讨中。贾樟柯的在地静观主要集中于“故乡三部曲”的创作中,他以粗粝的影像还原原乡混乱嘈杂的街道、简陋叠加的老房、灰暗破败的生存空间,呈现原乡青年慌乱迷茫的生命状态,对话原乡的迟钝落后气质,揭示原乡沦为他者此在的赤裸真相,开启跨地纪实的第一旅程。第二章由原乡向外延伸,关注贾樟柯的世界多地呈现,以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为参照细读贾樟柯的多地影像文本,深入探寻其进入“世界”后的影像纪实特点。贾樟柯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在亲历时代巨变和跨地“移民”的经历中目睹了北京的阶层问题、三峡的移民问题、东莞的金钱问题、澳洲的情感问题等一些全球共性问题,于是,他以影像为刀,以多重地域为俎,审视中国大江南北,直面时代快进中的满目疮痍。第三章落脚于贾樟柯从原乡到世界的跨地纪实背后的现实主义精神旨归,融合贾樟柯人生经历带来的人文滋养,挖掘其冷峻纪实背后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对其纪实风格进行思想定位。“汾阳小子”贾樟柯在“游走世界”中受到了各方面的人文意识淘洗,他将其融入到影像纪实创作中,将自己对生命的感受与尊重寄于跨地作品中,关注边缘、歌颂善良、聚焦情义、反抗物化,饱含温情、极具人文力量。第四章将视野从本土拉向全球,关照本土、对话世界,以全球化的眼光综合定位贾樟柯跨地纪实所体现出的沟通之桥的作用,探究其在电影史中的地位、其为联结原乡与世界所做的贡献,丰富贾樟柯及其电影的价值意蕴。完成“原乡-世界-原乡”空间闭环的贾樟柯,以独特的跨地影像纪实,对巴赞纪实美学作出了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应与深入承继;以对中国电影纪实性风格的承接,为中国电影在商业大片时代的内容抉择与主题界定提供了很好的文本范式与价值参考;以多重影像活动对话世界,对连接原乡与世界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已成为促进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推手、串联原乡与世界的“中国名片”。

付玉琪[3](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黄智[4](2020)在《人体内的“细菌王国”》文中研究表明你听过"九分细菌一分人"的说法吗?也就是说,我们身体中90%以上的细胞是细菌,或者说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9~10倍。所以,有的研究者说:"我们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和微生物的结合体。""细菌王国"的建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人体内就有一个微生物群落。当然,这些细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是在与周围环境接触的过程中,渐渐形成自己的细菌群落的。一般来说,女性的子宫内没有细菌,所以生命之初的胎儿是真正无菌的个体。但是,

肖远鹏[5](2020)在《新型纳米抗菌材料的构建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菌不断涌现,增加了临床创伤感染的治疗难度,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面对日益增加的耐药菌和耐药菌带来的用药困难问题,迫切需要发展新型的抗菌剂。随着纳米技术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不少纳米材料已展现出良好的抗菌效果,被广泛应用到抗菌领域。本论文针对临床上致病性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设计并构建了两种纳米抗菌材料,并对其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首先,已有报道石墨烯和银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但对二者的复合材料的抗菌及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通过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负载银纳米颗粒,得到氧化石墨烯-银纳米复合材料(GO-Ag)。在抗菌性能测试实验中,GO-Ag纳米复合材料展现出良好的抗菌能力,其浓度为10 μg/mL时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活性。在随后的抗菌机制研究中发现,经GO-Ag纳米复合材料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裂受到有效抑制,但并未观测到大量细菌死亡,且其细胞壁和基因组DNA均保持完整,而在去除GO-Ag纳米复合材料后,细菌能够恢复分裂生长。经化学诱变剂处理后,未能诱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GO-Ag纳米复合材料产生耐药性。随后,光动力治疗已被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局部感染,如脓肿,但脓肿部位的乏氧微环境限制了光动力治疗的疗效。基于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负载光敏分子Ce6的二氧化锰纳米颗粒(Ce6@MnO2-PEG),利用其能够催化脓肿微环境中的H2O2释放氧气的能力,以改善乏氧微环境,从而增强光动力疗效。我们的体外抗菌研究表明,在50μM双氧水条件下,Ce6@MnO2-PEG可有效改善乏氧环境,提高光动力杀菌效果。在小鼠活体抗菌研究中,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小鼠皮肤脓肿,随后注射Ce6@MnO2-PEG进行光动力治疗,结果表明Ce6@MnO2-PEG能够有效改善脓肿乏氧微环境,显着增强光动力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使用Ce6@MnO2-PEG治疗组其皮肤愈合程度显着加快。综上,本论文构建了两种新型抗菌纳米材料(GO-Ag和Ce6@MnO2-PEG),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和体外抗菌性能测试,初步探索了 GO-A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并在小鼠模型中,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的脓肿,评价了Ce6@MnO2-PEG的疗效,为新型抗菌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高静[6](2020)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首位摘此桂冠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首位仅凭短篇小说创作而获奖的作家。门罗的作品展现了一直处于主流文学边缘的加拿大文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得短篇小说(short story)这一长期被误解、被冷落和被低估的文体形式大放异彩。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门罗作品的学术研究,中国的门罗研究近年来也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国内对门罗的小说研究主要着墨于“女性主义”和“叙事手法”等问题上,而对作家创作的深层意识和作品形成的隐性因素探究不多,对显性的文本下隐含的内涵及深层文学学理问题涉及也相对很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门罗文学创作的心理基础为切入点,结合文学地理学、文学心理学、后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门罗笔下的形象范式、心理动势、隐喻手法、审美表征和文化传承进行多维论述。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声”的表露,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让作者选择了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决定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等问题?本文就是要对这些左右着门罗创作机制的种种复杂因素和交互关系进行学理探讨,就是对那些门罗创作过程中不易被察觉的、从那些文本表层难以一窥究竟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隐性因素进行考察和揭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是开宗明义,名实先明,对论文所使用的机制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门罗看似庸常的人生过往和看去波澜不惊的创作历程进行追溯,然后对门罗研究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渐次将论题引向本论文的核心。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从文本分析到心理跟踪,从文本细析到语境关联,从语言表层到修辞界面,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从纵向掘进到横向影响,依次对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形象机制、隐喻机制、审美机制和文化传承机制进行分析。第一章从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地域情结、自卑情结和自主情结三个方面,分析作家独特的心理特征。门罗的童年经历以及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与生命体验,形成了门罗隐秘的心理机制,影响了门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各种意象的内涵以及她对探索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因此,论文的第二章论述门罗小说的形象定势,即门罗笔下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在门罗的小说中,复杂的男女形象和两性关系隐含着门罗对女性困境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门罗拒绝直白控诉男女两性间的各种冲突,但她开放包容的两性气质观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有别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性别观。独特的生活体验、文化认知和审美感受使门罗得以利用简约的文学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段,赋予寻常事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门罗正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普通意象来探讨人性的复杂,传达自身的感悟,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这是论文第三章所着力探讨的内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从读者反应角度和文本之外的因素诠释门罗作品的美学风格。门罗作品真实细腻地记录了主人公顿悟的心智成长历程,又以“琐碎化”、“碎片化”为媒介,将作家内心活动和思想轨迹传递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五章重点考察作为作家的门罗与所处大环境的关系及其受到的外部文化的三维影响,考察门罗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关联,考察其所受到的熏染和浸润及其在作品中的能动反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正是其个性特征决定其面对相同的社会语境、文化传承和各种外部影响时才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表征和思想蕴含的文学作品。结语部分进一步分析门罗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心理动势间的关系。家庭背景、宗教背景、婚姻经历、性别身份和文化传承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产生诸多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于每个作家的结果却大异其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其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门罗是一位了解人类心灵的作家,对自然、人物和世事有深刻的认知和敏锐的感知,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指引着门罗摒弃宏大叙事、倾力庸常描写,才使其作品看似寻常却奇崛,在小说美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张怡[7](2020)在《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下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存在着对儿童自主表现力的囚禁,充斥着技术化的规训、成人价值为中心的霸权,使得作为自主表达的儿童绘画被异化。绘画过程的高度示范化,割裂了绘画与儿童自主表现之间的天然联系,进而使儿童在绘画活动中先天赋予的叙事天性被遮蔽。因此,关注儿童叙事性绘画问题,正是对当下儿童艺术教育刻板化技能塑造的异化之境的突围,也是对当下儿童艺术教育功利化、成人化取向的批判,更是对作为叙事的儿童绘画本性的解蔽和回归。基于此,本研究以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为对象,以叙事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义。同时运用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考察了自发绘画场域及幼儿园集体绘画场域中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存在状况,揭示了儿童叙事性绘画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从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使儿童绘画回归叙事性的可能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特征的理性追述。以文献梳理和理性思辨的方式对儿童绘画中叙事性的意涵特征、价值功能进行分析论证。首先对美术教育史上有关儿童绘画中叙事性话题的讨论进行历史梳理,获取理解儿童绘画中叙事性的理论依据。其次,论证儿童绘画中叙事性的本体意涵,阐明儿童在绘画中的叙事是一种符号叙事和游戏叙事。进而,发现儿童绘画中的叙事性是幼稚心理的反映。最后,探讨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的价值,发现儿童在叙事性绘画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语言的发展,实现了情感的表达,完善了自我意识。第二部分是对3-6岁儿童自发绘画场域中叙事性绘画的现实考证。包括三方面内容:叙事性绘画在3-6岁儿童自发绘画类型中的占比情况、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中叙事水平的考察、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特点的分析。研究发现3-6岁儿童自发绘画中存在三种绘画类型:无意义涂鸦、罗列式形象表征、叙事性绘画。叙事性绘画是3-6岁儿童自发绘画中最主要的类型。叙事性绘画在3-6岁儿童自发绘画中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同时,发现3-6岁儿童在叙事性绘画中叙事的水平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发现3-6岁儿童的叙事性绘画作品在叙事主体、叙事对象、叙事文本、叙事内容、叙事过程方面呈现着一些独特之处。第三部分是对幼儿园集体绘画场域中叙事性绘画的现实考证。包括示范教学以及绘画工具材料对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影响。发现示范教学限制儿童绘画中的叙事,导致儿童在集体绘画中无事可叙、低水平叙事或雷同叙事。示范教学影响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关键原因在于简笔画的模式化特征使儿童在绘画中追求形象复制的逼真性而失去了自己的表现方式。发现绘画工具材料的不同熟悉程度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不同。儿童面对熟悉的工具材料时,对材料的选择取决于叙事表达的主观意愿;儿童面对的既有熟悉工具材料,又有陌生工具材料时,对材料的选择取决于对陌生工具材料的好奇心;儿童使用陌生工具材料时,在绘画中无事可叙或进行低水平叙事。陌生工具材料影响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关键原因在于儿童将陌生工具材料当作玩具,产生探索行为,从而无法叙事。最后从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了使儿童绘画回归叙事性的建议。包括构建新的儿童绘画理解范式,重建审美感受与表现的美术教学,同时重塑幼儿教师的角色身份,使其成为儿童叙事性绘画的意义接收者。从而使儿童绘画理解的视域由技术规训转向生命叙事,使绘画成为儿童主体解放、生命意义得以彰显的场域。

李敏[8](2020)在《聚斯金德小说中的身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国当代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一部名为《香水》的小说而成名,以颠覆传统叙事的嗅觉描写,通过刻画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处境,传达了对当代人生活处境的关怀。可以看出,作者聚斯金德对工业革命以来呈现在人们生活中的身份变动持担忧态度,并且将这种态度融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不同于种族和性别的身份研究,本文侧重个体的身份认同研究。本文拟从个体身份的消蚀、身份建构以及身份困境来展开多方面的论述,结合聚斯金德的具体文本来进行探讨,分析作者对身份问题的看法和思考,以系统地表现其身份研究的意义。首先,笔者对本文的身份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旨在阐释底层边缘化人物的身份书写,梳理个体身份消蚀的具体表现并对其原因作出分析,主要从人物的姓名、住所空间以及社会关系入手。其次,人物感受到了生存危机的逼近,加剧了焦虑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精神病态。与此同时,身份危机也不断提醒着主人公们进行身份重建。最后,身份建构主要围绕人物在当代荒谬的社会境遇下所做出的自我拯救来展开论述,他们意图重建自己的身份来获得社会的认可。这部分以建构主义的的观点来考察人物身份建构的动态化和复杂性,并结合拉康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探讨了他们身份建构失败的原因,主要从现代工业文明、权力和悖谬的生存境遇三方面来展开阐释。以聚斯金德小说的身份问题为研究视角,可以从跨学科角度、多个研究领域中去分析个体所遭遇的身份困境及其身份建构,以期揭示作者对警示身份陷阱的重要价值,有助于多元健康的身份观的发展。

李静[9](2020)在《“科学家英雄”的诞生及其后果——论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文中认为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发表后,旋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文从其巨大的影响力入手,探讨为何是数学家陈景润这一距离传统英雄形象最远的人物引发了时代最普遍的激动。通过梳理书写陈景润的文本序列,本文发掘出同时期秦牧的《探访"科学怪人"陈景润》一文作为参照,凸显《哥德巴赫猜想》以"爱"与"美"为主轴的主体抒情机制。正是这一机制,为"知识分子英雄"的诞生提供了必备的共情基础。在书写知识分子之美的同时,徐迟还借助仙鹤意象巧妙地解构了此前一个历史时期奉行的"又红又专"的政治意涵。而陈景润之"专",又在徐迟笔下被具象化为一个成功登顶的过程,因而被许多读者视为励志型读本,兼具个体解放与成功学的因子。对"专"的极致追求,在产生"解放"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至今的社会后果。

刘亚萍[10](2019)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视频资源是一类直观化、可视化的视听资源,是生物学课程资源中一类宝贵的教育资源,而视频资源与生物学教学的结合应用更是一种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然而视频资源的来源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整理、合理的编辑、充分的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尝试挖掘作为课程资源的视频素材探寻视频资源与生物学教学之间的衔接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有效应用策略,尝试开发视频资源库,以期丰富初中生物学教学的课程资源与策略,并与生物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希望通过视频资源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分析文献,对视频资源教学进行了理论研究,梳理了视频资源教学的研究现状。通过观察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情况和访谈实践学校的教师,分析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和视频开发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视频资源开发应用的具体对策,首先介绍了视频资源的选取原则、获取途径、加工步骤。接着提出从明确目的,紧扣教学主题;播教结合,关注学生;信息有效,适时适量;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把握有效应用时机,选择恰当播放方式五个方面合理化应用视频资源的实践策略。最后付诸于实际教学,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为例开发出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库,并在不同教学环节(导入环节、学习新知环节、讨论环节)和不同课堂教学模式(接受式、探究式)中进行实施,实施之后采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三方面综合反馈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视频资源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加深记忆,开拓视野,训练学生思维,对学生产生情感心灵的触动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本文在最后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二、我们生活在细菌王国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生活在细菌王国里(论文提纲范文)

(2)跨地纪实 ——贾樟柯电影的原乡与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在地静观:改革巨变下的原乡实录
    第一节 灰暗破败的生存空间
        一、混乱嘈杂的街道
        二、简陋叠加的老房
    第二节 慌乱迷惘的生命消耗
        一、 “手艺人”的困兽之斗
        二、 “文艺工作者”的妄图
        三、 “混混”的“末世狂欢”
    第三节 原乡的真相:沦为他者的此在
        一、家园认同的逝去
        二、权力话语的消解
第二章 多地面向:时代快进中的世界疮痍
    第一节 北京:全球化之初的“世界”分割
        一、微缩公园的“三重世界”
        二、仿真建筑下的阶层错觉
    第二节 奉节:大坝工程下的“身体废墟”
        一、 “身体”:自然废墟中的谋生工具
        二、生命坍塌:成为“废墟”的身体
    第三节 东莞:商品社会下的“金钱权力”
        一、娱乐城:情色空间的金钱役使
        二、自我毁灭:金钱权力的真空
    第四节 澳洲:未来时空里的“情感断裂”
        一、大洋彼岸的情感境况
        二、情感断裂:“无根”的焦灼
第三章 跨地旨归:冷峻纪实背后的人文关怀
    第一节 县城青年“游走世界”的人文滋养
        一、 “汾阳小子”的县城平民经历
        二、 “改革开放”青年的省城初探
        三、 “游走世界”的国际视野浸润
    第二节 以纪实创作凸显跨地人文精神
        一、关注边缘:宏大历史强化底层人物
        二、歌颂善良:宽悯苦难呼唤“善”念
        三、聚焦情义:激荡世界坚守江湖情义
        四、反抗物化:民族性格抵御物欲浊流
第四章 沟通之桥:跨地纪实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承继巴赞:西方纪实美学的时空回响
    第二节 关照本土:承接中国电影的纪实性风格
    第三节 对话世界:架起原乡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贾樟柯作品一览表
附录二:贾樟柯荣誉记录
后记

(3)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人体内的“细菌王国”(论文提纲范文)

“细菌王国”的建立
“细菌王国”——人类的盟友

(5)新型纳米抗菌材料的构建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细菌简介
        1.2.1 细菌及其危害
        1.2.2 抗生素与耐药菌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危害
        1.2.4 脓肿简介
    1.3 纳米材料在抗菌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纳米材料简介
        1.3.2 银纳米材料的抗菌研究进展
        1.3.3 石墨烯类纳米材料的抗菌研究进展
        1.3.4 其他常见的抗菌纳米材料
    1.4 光动力治疗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1.4.1 光动力治疗简介
        1.4.2 纳米材料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
        1.4.3 光动力抗菌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银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2 氧化石墨烯-银纳米复合材料(GO-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GO-Ag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2.4 细菌的培养
        2.2.5 细菌活力检测
        2.2.6 细菌平板计数
        2.2.7 扫描电镜法观察细菌的形貌
        2.2.8 细菌生长曲线
        2.2.9 实时观测细菌的分裂
        2.2.10 提取细菌胞外分泌物
        2.2.11 提取细菌基因组DNA
        2.2.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化学诱变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O-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3.2 GO-Ag纳米复合材料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评价
        2.3.3 GO-Ag纳米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分裂的影响
        2.3.4 GO-Ag纳米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膜完整性的影响
        2.3.5 GO-Ag纳米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胞外分泌物的影响
        2.3.6 GO-Ag纳米复合材料对细菌DNA的影响
        2.3.7 EMS诱变金黄色葡萄球菌突变体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动力抗菌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2 Ce6@MnO_2-PE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纳米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3.2.4 Ce6@MnO_2-PEG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3.2.5 细菌的培养
        3.2.6 MTT检测细菌活性
        3.2.7 平板计数法检测活菌数
        3.2.8 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菌细胞膜完整性
        3.2.9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的形貌
        3.2.10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的脓肿模型建立
        3.2.11 纳米探针检测脓肿部位双氧水
        3.2.12 MRI检测脓肿部位的Mn~(2+)信号
        3.2.13 光动力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脓肿
        3.2.14 小鼠脓肿部位皮肤染色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Ce6@MnO_2-PEG的制备与表征
        3.3.2 体外评价Ce6@MnO_2-PEG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动力抗菌效果
        3.3.3 Ce6@MnO_2-PEG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机制研究
        3.3.4 Ce6@MnO_2-PEG纳米复合材料对脓肿部位微环境的改善
        3.3.5 Ce6@MnO_2-PEG纳米复合材料对脓肿的治疗效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门罗的生平及小说创作简述
    第二节 门罗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情感体验中的地域情结
    第二节 逃离想象中的自卑情结
    第三节 细节描摹中的自主情结
    小结
第二章 门罗创作的形象机制
    第一节 反叛与内省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沉默与怯懦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相生与相克的两性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门罗创作的隐喻机制
    第一节 门罗笔下的空间隐喻
    第二节 门罗笔下的动物隐喻
    第三节 门罗笔下的服饰隐喻
    小结
第四章 门罗创作的审美机制
    第一节 门罗小说的入俗之美
    第二节 门罗小说的顿悟之美
    第三节 门罗小说的碎片之美
    小结
第五章 门罗创作的文化传承机制
    第一节 南安大略哥特文学的滋养
    第二节 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苏格兰叙事元素的浸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呈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实践的困局”:儿童叙事性绘画的遮蔽
        二、“叙事的显现”: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转向
        三、“技术的规训”:儿童美术教育的时代乱象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叙事的概念
        一、叙事
        二、儿童叙事
        三、叙事性绘画
    第二节 关于叙事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叙事的相关研究
        二、叙事性绘画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关键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整体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特征理性追述部分的研究思路
        二、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现实考证部分的研究设计
    第三节 儿童绘画中叙事水平分析工具的制定
        一、分析框架的初步拟定
        二、实施预分析
        三、分析框架的形成
第四章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特征的理性追述
    第一节 儿童绘画中叙事性话题的历史演进
        一、技能的训练:近代儿童绘画的视野
        二、自我的表达:20世纪初期以来的关注焦点
        三、叙事的儿童画:20世纪中后期的理论转向
    第二节 儿童绘画中叙事性的本体意涵
        一、作为符号叙事文本的儿童绘画
        二、作为游戏叙事文本的儿童绘画
    第三节 儿童时期叙事性绘画的特殊存在
        一、幼稚心理之反映:与原始绘画的比较
        二、儿童立场之体现:与成人绘画的比较
    第四节 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的价值所在
        一、绘画叙事中的思维呈现
        二、绘画叙事中的语言沟通
        三、绘画叙事中的情绪表达
        四、绘画叙事中的自我意识
第五章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现实考证:自发绘画场域
    第一节 叙事性绘画在3-6岁儿童自发绘画类型中的占比
        一、3-6岁儿童自发绘画的三种类型
        二、叙事性绘画是3-6岁儿童自发绘画最主要的类型
        三、叙事性绘画的比例随儿童年龄发展逐渐提高
    第二节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中叙事水平的考察
        一、叙事性绘画中儿童的叙事水平存在年龄差异
        二、叙事性绘画中儿童的叙事水平随年龄发展逐渐提高
    第三节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特点分析
        一、叙事性绘画主体的特点
        二、叙事性绘画对象的特点
        三、叙事性绘画文本的特点
        四、叙事性绘画内容的特点
        五、叙事性绘画过程的特点
第六章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现实考证:幼儿园集体绘画场域
    第一节 示范教学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
        一、长期示范教学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
        二、示范教学影响叙事性绘画的原因
    第二节 工具材料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
        一、工具材料使用频率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
        二、陌生工具材料影响叙事性绘画的原因
第七章 综合讨论
    第一节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理性推论与现实考证之间关系的讨论
        一、证实了儿童绘画具有叙事属性
        二、证实了儿童绘画叙事与口语叙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证实了儿童绘画中的叙事是符号叙事和游戏叙事
    第二节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缺失问题的讨论
        一、叙事性绘画在集体绘画场域缺失的事实是否意味着在幼儿园的整体缺失
        二、叙事性绘画在幼儿园的缺失是否意味着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整体缺失
        三、遵循《指南》理念进行改革的幼儿园将会改变叙事性绘画缺失的现状
    第三节 教学方法对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影响的讨论
        一、示范教学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及其原因
        二、工具材料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及其原因
        三、示范教学和工具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
第八章 研究结论、教育建议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教育建议
        一、注重观念层面的变革:构建新的儿童绘画理解范式
        二、重建审美感受与表现的美术教学:机会的提供与方法的改变
        三、重塑教师的角色身份:成为儿童叙事性绘画的意义接收者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聚斯金德小说中的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思路
    二、作者及其作品
    三、聚斯金德及其作品的研究综述
第一章 边缘化的身份书写
    第一节 “身份”的内涵及其界定
    第二节 无名之辈:边缘化的城市游荡者
    第三节 现实牢笼:无处不在的禁锢
第二章 个体身份的消蚀
    第一节 破碎与迷失:身份消蚀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死亡凝视与无边梦魇:生存危机的逼近
    第三节 崩断的“弹簧”:身份焦虑下的精神病态
第三章 动态化的身份建构
    第一节 孤独与死亡:荒谬证明下的自我存在
    第二节 身份的强行建构:气味王国里的芳香上帝
    第三节 天堑或鸿沟:身份建构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科学家英雄”的诞生及其后果——论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爱”与“美”的主体抒情机制
二改写“又红又专”:“政治感”的变迁与“知识人”的诞生
三从“珠峰”到“人间”:“成功学”叙述的现实危机
结语

(10)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数字化信息技术教学趋势的召唤
        2.生物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
        3.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共同需求
        4.基于生物学教师开发应用视频资源的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视频
        2.视频资源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视频资源的起源与发展
        2.视频资源的应用研究
    (三)国内研究现状
        1.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2.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四)理论基础
        1.认知负荷理论
        2.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5.案例分析法
四、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开发应用的现状分析
    (一)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二)教师开发应用视频资源的现状
    (三)视频资源开发应用现状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开发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的开发
        1.视频资源的选取原则
        2.视频资源的获取途径
        3.视频的加工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应用视频资源的策略
        1.明确目的,紧扣教学主题
        2.播教结合,关注学生
        3.信息有效,适时适量
        4.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5.把握有效应用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播放方式
六、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教学实践准备—开发视频素材库
        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需要使用视频的课程内容分析
        2.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视频素材库
    (二)课堂实施及案例分析
        1.视频资源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
        2.视频资源在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三)实践效果分析
        1.课堂行为分析
        2.学生调查分析
        3.小结
七、研究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教学效果调查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四、我们生活在细菌王国里(论文参考文献)

  • [1]在黑暗中发光的动物明星[J]. 于启斋. 第二课堂(C), 2021(Z2)
  • [2]跨地纪实 ——贾樟柯电影的原乡与世界[D]. 马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4]人体内的“细菌王国”[J]. 黄智. 中学时代, 2020(11)
  • [5]新型纳米抗菌材料的构建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D]. 肖远鹏. 苏州大学, 2020(02)
  • [6]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D]. 高静. 山东大学, 2020(09)
  • [7]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研究[D]. 张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聚斯金德小说中的身份研究[D]. 李敏. 兰州大学, 2020(12)
  • [9]“科学家英雄”的诞生及其后果——论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J]. 李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2)
  • [10]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D]. 刘亚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我们生活在细菌王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