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各州经贸发展的新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孙雨薇[1](2021)在《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近年来,随着中俄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发展,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也持续深入,深化并拓宽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本文对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梳理了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的内容、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的优势条件和主要推动因素。其次,介绍了新世纪以来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的现状,具体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青年九大领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旨在通过提高文化认同、加强文化对话来避免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
陆曼[2](2020)在《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中美之间发生了剧烈的贸易摩擦,中美关系成为全球一大不确定因素,此外,受疫情影响,世界各经济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不断变化的复杂局面,中国适时提出努力构建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在构建国际循环经济格局中,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经济合作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先选择,同时也将东北地区推到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发展内涵已经发生变化。改革开放至今,东部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但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仍滞后,所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国内外经济局势发生变革之际,东北地区也要积极探索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格局中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前沿。这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新的支点,不仅是东北地区实现振兴的选择,而且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布局,而且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而居,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两地在经济发展需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方面高度契合,如何将俄罗斯远东开发与东北振兴结合起来,一直是双方关注的重点。2009年9月,《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正式出台,这一纲要标志着两地的合作已由利益导向的优势互补转向了协同发展的战略对接阶段。2018年9月在东方经济论坛举办期间,两国针对《中俄两国在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达成一致。目前,双边战略对接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阻力因素,在当前世界格局变革之际,深入探求中俄区域发展战略对接新思路,打造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同时也将为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提供了决策参考价值。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格局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全方位振兴等问题的重要判断为理论依据,运用协同学、地缘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对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对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的理论逻辑进行梳理。一是从协同学及地缘政治经济学视角对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的内涵进行阐释,二是区域经济协同度视角对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效应进行评价,并将这一理论框架具体应用到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中来。第三章是必要性及现实基础阐释。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出发,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以及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格局的实现路径;现实基础主要是基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缘优势突出、互补优势明显、发展理念契合、政治互信良好的基础上。第四章是战略对接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对战略对接合作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从合作领域现状来看,战略对接已初见成效,但基础设施配套、贸易合作方式、制度差异、战略对接前景等问题制约了战略对接的深度发展。同时指出,当前战略对接还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下。第五章是战略对接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所构成的经济复合系统的协同度随时间的递增而增强,但存在波动。其内部各子系统的有序度随着时间递增呈上升趋势,且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有序度表现好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并从经济联系度及隶属度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是战略对接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从目前战略对接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要以政府和企业内外联动为对接主体,以边境城市与中心城市互动为对接形式,以点轴开发、轴带式为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机制方面:从决策、动力、规制三个角度出发,提出政府磋商、跨国管理、产业互动、智库交流、健全法律、监督反馈六种具体推进机制。第七章是战略对接的实施方案。在阐述战略对接原则及重点基础上提出战略对接的实现路径。以政府、、企业、民间三大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贸易合作、能源共建、农业补充等实体领域合作为抓手;以财税政策改革、政策的协同服务、营商环境优化等规则建设为关键共同推进战略对接的进程。
刘琪[3](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张梅[4](2019)在《中国东北三省对俄经贸合作现状及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对俄经贸合作中,东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多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区域内来看,对俄经贸合作具有各省贸易额不均衡、对俄贸易在各省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差异较大、贸易方式单一、边境口岸作用大、对俄进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等特点。当前,尽管东北地区对俄贸易合作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挑战,但由于两国领导人的密切往来和关注,以及区域内定位和布局日趋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不断发展、双方企业合作层次日益多元化、跨境电商发展潜力巨大等有利因素,未来东北地区对俄经贸合作前景仍十分广阔。
刘珣[5](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周瑜[6](2017)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与经贸合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与俄罗斯的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俄双方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正抓紧落实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对接,以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中俄双方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点区域,本文从空间经济联系视角对两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促进双方区域经济合作的措施。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地缘经济理论、边界一体化效应理论等理论为支撑,较为深入地分析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并将2008-2014年的数据带入引力模型,从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经济区位等视角,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程度,以及两地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与区位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在具有一定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条件下,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基本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程度和经贸合作关系,并且交通运输网络是否发达直接决定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本文利用欧氏距离法,对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2008-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其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类。同时,通过对两地区属于互补型的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两地区地缘经济上的互补程度直接影响两地区经贸合作水平的结论。同时,对属于竞争较强型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提出了促进其向互补方向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建议:中国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吉林省应增加与俄远东地区的萨哈林州和萨哈共和国在电力、燃料和石油等工业的基础建设投资和贸易合作;加强科学、卫生、教育和旅游合作;应加强技术创新优势产业合作。本文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各地区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空间经济区位与地缘经济关系分别进行匹配,再将各匹配结果进行汇总匹配分析,进一步分析各地区经贸合作优势、劣势及经贸合作程度。认为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不合理是制约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本文根据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状况,以及两地区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的合理化程度,提出在空间经济视角下促进中俄两地区经贸合作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认为深化两地区经贸合作需科学匹配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本文的框架结构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明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结构安排、创新之处等。第2章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及空间经济相关理论与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地缘经济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边界一体化效应理论、边境区位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研究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章通过引力模型的使用,从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经济区位等角度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程度;分析中俄两地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与区位特征,以及决定空间经济联系程度的主要因素。第4章从地缘经济关系角度,通过使用欧氏距离公式对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地缘经济关系分类,得出地缘经济关系是影响中俄两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质量和进程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地开展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依据。第5章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经济主要联系方向和空间经济区位分别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匹配,并将各自匹配结果进行汇总匹配分析,从而确定两地区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是否合理,找出中俄两地区经贸合作关系不理想地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第6章是以对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空间经济区位、地缘经济关系的深入分析为依据,阐述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贸易、交通运输、能源、科技创新、农业及金融等领域的经贸合作状况,提出空间经济视角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第7章是全文的结论。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空间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合作相结合,特别是运用空间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来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问题,是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以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的研究,更多的是运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难以全面探析两地区区域经贸合作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而本文从空间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的视角补充了这种不足。第二,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经济联系主要方向和空间经济区位与地缘经济关系分别进行匹配,并将所得结果再次进行汇总匹配分析,不仅能够揭示两地区的经贸合作状况,而且也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具体。第三,通过对扇形发展模式的阐释,提出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深化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路径。
谢依霖[7](2017)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经贸合作研究》文中认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6年以来,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作为中俄两国边境地区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作为研究背景,以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研究目的,介绍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经贸合作的基本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双方在能源、科技、农业、林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物流业等领域的合作前景进行展望。
陈泊昊[8](2016)在《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俄罗斯既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是两个最大的经济转轨国家。中俄两国互为友好邻邦,作为比邻大国,双方的经贸合作不仅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而且互补性也很强。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即使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双方的经贸往来也未彻底中断。苏联解体后,加强对外经贸合作被视为俄罗斯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也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1996年,中俄两国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强调双边经贸合作是"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此后,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升级,尤其是普京任总统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全面深化,再加上两国政府对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使得贸易与投资合作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彼此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对这些新进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国、欧盟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对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而且随着危机的日益发展,在政治上俄罗斯也限入被西方国家孤立的困境,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入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谷底,短期内这种关系难以根本改善。这使得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国家经济合作的迫切性大大增强,并开始实施经济"向东看"战略,注重融入亚太经济,更加看重俄中经济合作,尤其是更加关注俄东部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务实经贸合作的加强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入世既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也给两国带来了新挑战,中俄两国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开展经贸合作。事实上,近些年中俄两国在能源、贸易、农业、科技、投资、金融、地方合作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从长期看,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定会推动中俄经贸合作走向更高水平。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地缘经济理论以及区域合作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及其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并提出了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主要是从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入手,深入分析中俄贸易合作状况和投资合作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中俄经贸合作的如下特点: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投资合作规模较小、边境贸易增速较快、地方政府助推部门和地区经济合作等特点。第二,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加以分析。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当本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时,合作双方才能够不断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两国经贸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同步得到提升。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中俄两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逐渐扩大,合作成果日益丰富,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加强。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农业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林业合作、旅游合作、交通与物流等各领域的合作状况。第三,从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及其对中俄两国的深刻影响;二是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三是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带来的新机遇;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下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和如何应对挑战。第四,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认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强、政治关系良好、地缘优势明显、两国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及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等有利因素。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不完善、信任危机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第五,分析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双方经贸合作关系的对策建议。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是一个涉及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经济意义重大,而且具有战略意义,足见其重要程度。本文对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具体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做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特点,分析预测了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前景和主要发展方向。二是提出并着重分析了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所面临的如下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的新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对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影响。
袁嘉奕[9](2016)在《优化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俄罗斯战略东移与中国加快向西开发与开放,中俄两国多层次与多领域的经贸合作日益深入与加强。黑龙江省作为对俄贸易的“桥头堡”,对俄进出口总值一直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3以上,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值近1/4,是中国北方经俄罗斯出境面向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的重要窗口。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2014年11月,黑龙江省借助沿边开发开放战略提供的新机遇,为实现对俄经贸关系转型升级、筹建中俄自贸区及大力发展对俄跨境电商的现实需要,提出构建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其中,对俄货运通道的建设是黑龙江省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行领域和重点任务。文章采用系统研究法、地理信息法与定量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进行了研究。从货运通道的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有15个对俄边境口岸,主要以绥芬河、东宁、黑河、同江等口岸城市为重点,涉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种货运方式;从货运通道的需求角度看,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俄贸易方式以边境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迅猛,商品结构和货源范围广泛;从货运通道的供求情况来看,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存在通道规模供需失衡,物流配置、通行能力、运输方式不合理,通道重要节点对接不畅通等问题;从优化货运通道的路径看,黑龙江省应构建陆海空联运通道、调整对俄口岸功能定位与布局及完善境内货运通道重要交通节点建设;从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的保障措施看,文章提出建立双边货运通道建设与运营的协调机制,健全鼓励国际货运企业间合作与组织通道沿线货源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对俄货运通道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完善对俄货运市场的竞争机制,并提升对俄物流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优化黑龙江省现有对俄货物运输通道结构,实现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将有助于促进黑龙江省形成内联国内腹地地区、境外对接俄罗斯、辐射东北亚、延及欧盟乃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立体、综合、便捷、高效的海陆空的高端国际交通枢纽体系和国际物流热线大通道,并且对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新型周边国家关系以及对中国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充分发挥黑龙江省陆海丝绸之路货运通道在国家“沿边开放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陈铁锋[10](2012)在《绥芬河市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合作战略升级,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总体格局,已由沿海地区开放逐步向沿边地区开放发生转移。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看沿海,后三十年看沿边”已成为经济理论界一个普遍共识。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北部,与俄罗斯接壤,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对外合作基础。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充分发挥黑龙江地处东北亚腹地中心的区位优势,推动对俄经贸合作,使黑龙江真正成为我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的指示精神,黑龙江已进入全面推进对俄开放合作的关键时期。绥芬河地处东北亚区域核心位置,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对俄贸易口岸和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按照国家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绥芬河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手笔、快节奏地启动绥芬河的对外经贸合作升级。本为通过对绥芬河在俄经贸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劣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围绕绥芬河市对俄开放的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潜力,结合国家、黑龙江省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规划的总体安排,对绥芬河的对俄经贸合作升级进行规划和设计。同时,对绥芬河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破解该地区存在问题为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从而全面提升绥芬河市对俄经贸合作水平,实现绥芬河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跨越式发展。
二、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各州经贸发展的新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各州经贸发展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的基础 |
第一节 中俄人文交流机制 |
一、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的内容 |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的特点 |
第二节 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的优势条件 |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
二、良好的人文交流基础 |
第三节 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的主要推动因素 |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升温 |
二、“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的现状 |
第一节 教育领域 |
一、语言学习的交流合作 |
二、高校合作办学 |
三、其他形式的教育合作 |
第二节 旅游领域 |
一、“健康+医疗”旅游项目合作 |
二、观光度假项目合作 |
第三节 卫生领域 |
一、卫生医疗学术交流合作 |
二、卫生医疗健康保障合作 |
第四节 文化领域 |
一、文学交流合作 |
二、艺术交流合作 |
第五节 体育领域 |
一、体育赛事的交流合作 |
二、体育活动的交流合作 |
第六节 媒体领域 |
一、报刊的交流合作 |
二、电视台的交流合作 |
三、新媒体的交流合作 |
第七节 其他领域 |
一、电影领域 |
二、青年领域 |
三、档案领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
第一节 双边人文交流合作面临的问题 |
一、人文交流合作不平衡 |
二、人文交流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
三、文化认知存在差异 |
第二节 双边人文交流合作面临的机遇 |
一、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
二、青年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
三、新媒体助力交流合作高效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章 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理论分析 |
2.1 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的协同学分析 |
2.1.1 战略对接的理论内涵及界定 |
2.1.2 协同视角下的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 |
2.2 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解释 |
2.2.1 地缘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
2.2.2 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对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的影响 |
2.2.3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在东北地区地缘战略走向 |
2.3 跨国毗邻区域发展战略对接效应评价 |
2.3.1 跨国毗邻区域经济协同度 |
2.3.2 跨国毗邻区域经济复合系统评价体系构建 |
第3章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必要性及现实基础 |
3.1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必要性 |
3.1.1 中国东北提升开放水平的客观要求 |
3.1.2 远东地区摆脱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
3.1.3 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格局的实现路径 |
3.1.4 中俄两国实现自我发展的路径选择 |
3.2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现实基础 |
3.2.1 对接的前提:地缘关系紧密,口岸资源便利 |
3.2.2 对接的基石:互补优势明显,经济联系密切 |
3.2.3 对接的动力:发展理念契合,战略规划同步 |
3.2.4 对接的保障:政治互信良好,协调机制充分 |
第4章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
4.1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现状 |
4.1.1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
4.1.2 双边贸易联系日益紧密 |
4.1.3 能源领域实现良性互动 |
4.1.4 农业合作成为重要引擎 |
4.1.5 资金融通取得显着进展 |
4.2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问题 |
4.2.1 贸易结构以及合作方式的相关问题 |
4.2.2 口岸发展与基础设施配套相关问题 |
4.2.3 制度差异以及秩序混乱导致的问题 |
4.2.4 对接意愿与对接合作前景相关问题 |
4.2.5 政治互信与思想认识方面相关问题 |
4.3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机遇 |
4.3.1 俄罗斯“向东看”政策的战略机遇 |
4.3.2 黑龙江自贸区建设提供的发展机遇 |
4.3.3 高峰合作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
4.3.4 “一带一盟”推动的区域合作机遇 |
4.4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挑战 |
4.4.1 东北地区内部体制的挑战 |
4.4.2 远东地区内部发展的挑战 |
4.4.3 来自西方世界外部的挑战 |
第5章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战略对接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
5.1.1 模型的构建 |
5.1.2 指标体系的选取 |
5.2 战略对接效应的测定分析 |
5.2.1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的测定 |
5.2.2 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定 |
5.2.3 发展度与拉动因子的测定 |
5.3 战略对接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经济联系强度与隶属度测算 |
5.3.2 结论 |
第6章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
6.1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模式选择 |
6.1.1 对接主体联动:政府主导企业推动下的内外联动 |
6.1.2 对接形式多元:边境地区与中心城市的良性互动 |
6.1.3 对接空间开放:点轴开发形成轴带式的空间布局 |
6.2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机制构建 |
6.2.1 战略对接的决策机制 |
6.2.2 战略对接的动力机制 |
6.2.3 战略对接的规制机制 |
第7章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实施方案 |
7.1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基本架构 |
7.1.1 战略对接的原则 |
7.1.2 战略对接重点 |
7.2 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实现路径 |
7.2.1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创新对接理念 |
7.2.2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拓宽对接领域 |
7.2.3 以规则建设为关键强化对接保障 |
7.2.4 以战略机遇为突破推动全面对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二、中外合作办学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四、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
一、中方高校 |
二、俄方高校 |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
一、D项目基本信息 |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
三、D项目培养方案 |
四、D项目师资情况 |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国东北三省对俄经贸合作现状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地区对俄经贸合作基本特征 |
(一) 东北三省对俄经贸合作发展不均衡 |
(二) 对俄贸易在东北三省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差异较大 |
(三) 边境口岸在东北地区对俄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四) 东北地区对俄贸易结构进一步改善 |
(五) 定位和布局日趋科学合理 |
(六) 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不断发展, 对俄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 |
(七) 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
二、东北地区对俄经贸合作的制约因素和挑战 |
(一) 进出口结构长期不合理 |
(二) 对俄贸易主体小, 贸易方式单一 |
(三) 面临国内其他省市的竞争 |
(四) 贸易逆差严重 |
三、东北地区对俄经贸合作前景 |
(一) 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往来, 关注地方合作, “东北—远东”经贸合作迎来新气象 |
(二) 与俄中小企业的合作前景广阔 |
(三) 俄远东超前发展区为东北地区对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
(四) 对俄跨境电商发展空间巨大 |
四、东北地区对俄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
(一) 抢抓国内国际机遇, 积极开拓俄市场 |
(二) 继续优化进出口结构 |
(三) 加强地方政府的参与能力, 增强合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四) 加强对俄大通道建设 |
(五)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高度, 深入研究全面规划东北地区的对俄经贸 |
(5)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与经贸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学者的研究 |
1.3.2 国外学者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基础模型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1.2 空间经济学理论 |
2.1.3 地缘经济学理论 |
2.1.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1.5 边界地区一体化效应理论 |
2.1.6 边境区位合作理论 |
2.2 空间经济模型——引力模型 |
2.2.1 引力模型的由来 |
2.2.2 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
2.2.3 引力模型中的相关变量 |
3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分析 |
3.1 空间经济联系模型的构建 |
3.1.1 引力模型的构建说明 |
3.1.2 解释变量说明及选取 |
3.1.3 样本数据来源及说明 |
3.1.4 构建的引力模型 |
3.2 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3.2.1 指标的选取 |
3.2.2 经济联系强度类型分析 |
3.3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
3.3.1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 |
3.3.2 引力模型的使用 |
3.3.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3.4 远东地区各区对东北三省空间经济联系量总值与GDP之间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
3.3.5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的确定 |
3.4 经济区位 |
3.4.1 经济区位测量方法 |
3.4.2 经济区位的空间分布 |
3.4.3 中俄两地区的区位特征与优势 |
3.5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的具体分析 |
3.5.1 强联系型和较强联系型 |
3.5.2 一般联系型 |
3.5.3 较弱和弱联系型 |
3.6 边界效应、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 |
3.7 本章小结 |
4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缘经济关系分析 |
4.1 地缘经济关系测算方法 |
4.1.1 选取评价指标 |
4.1.2 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
4.1.3 欧氏距离计算 |
4.1.4 欧氏距离标准化处理 |
4.1.5 对欧氏距离进行调整 |
4.1.6 地缘经济关系阈值区间的确定 |
4.2 地缘经济关系类型分析 |
4.2.1 互补很强型和互补较强型 |
4.2.2 竞争与互补不确定型 |
4.2.3 竞争较强型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 |
5.1 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与地缘经济关系测量结果匹配分析 |
5.2 空间经济联系主要方向与地缘经济关系测量结果的匹配分析 |
5.3 空间经济区位与地缘经济关系测量结果的匹配分析 |
5.4 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测量结果汇总的匹配分析 |
5.4.1 很好和好的匹配状态 |
5.4.2 差匹配状态 |
5.4.3 中性匹配状态 |
5.5 本章小结 |
6 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的发展 |
6.1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状况 |
6.1.1 贸易领域合作 |
6.1.2 交通运输领域合作 |
6.1.3 能源合作 |
6.1.4 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 |
6.1.5 农业合作 |
6.1.6 金融合作 |
6.1.7 环保与旅游合作 |
6.2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不同类型地区的经贸合作 |
6.2.1 促进不同匹配类型地区的经贸合作 |
6.2.2 强化空间经济下的经贸合作 |
6.3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 |
6.3.1 区域空间开发模式 |
6.3.2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中的扇形发展模式 |
6.3.3 中心发展轴对扇形模式的影响 |
7 结论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经贸合作状况 |
第一节 能源领域 |
一、矿产开发合作 |
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
第二节 木材领域 |
一、木材采伐和深加工合作 |
二、木材进出口贸易 |
第三节 农业领域 |
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
二、农业开发与合作 |
三、互办国家和地方级农业博览会 |
第四节 金融业领域 |
一、商业银行和企业对俄投资 |
二、卢布现钞自由流通和本币结算 |
第五节 旅游业领域 |
一、边境旅游 |
二、疗养和文化旅游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中方存在的问题 |
一、边境互贸区定位不准确 |
二、地方政府监管不力 |
三、边境贸易政策缺少连续性和稳定性 |
四、对外劳务输出管理不规范 |
第二节 俄方存在的问题 |
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
二、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 |
三、边境口岸基础设施落后 |
四、旅游业发展缓慢 |
第三节 中俄双方存在的共同问题 |
一、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确 |
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不合理 |
三、国家财政支持不到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东北地区与外贝加尔边疆区经贸合作前景 |
第一节 工业园区建设和科技合作不断深化 |
一、工业园区建设 |
二、科技合作 |
第二节 口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
一、满洲里—外贝加尔斯克口岸 |
二、黑山头—旧粗鲁海图口岸和室韦—奥洛契口岸 |
三、洛古河—巴克罗夫卡口岸 |
第三节 旅游合作不断升级 |
一、万里茶道 |
二、“俄罗斯东环” |
第四节 物流合作不断加强 |
一、物流运输 |
二、物流仓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学者的研究 |
1.3.2 国外学者的研究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4.1 结构安排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
2.1.1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 |
2.1.2 新贸易理论 |
2.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3 地缘经济理论 |
2.4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2.4.1 自由贸易区理论 |
2.4.2 关税同盟理论 |
2.4.3 共同市场理论 |
2.4.4 经济联盟 |
2.4.5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
3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进程与特点 |
3.1 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 |
3.2 贸易合作状况 |
3.2.1 货物贸易合作 |
3.2.2 服务贸易合作 |
3.2.3 贸易结构 |
3.3 投资合作的进展 |
3.4 两国经贸合作的特点 |
3.4.1 经贸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
3.4.2 政府主导并带动大项目合作 |
3.4.3 双方投资合作发展缓慢 |
3.4.4 两国边境贸易发展较快 |
3.4.5 "省州结对合作"助推中俄地区经济合作 |
4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主要领域及发展特点 |
4.1 能源合作成效显着 |
4.1.1 石油合作 |
4.1.2 天然气合作 |
4.2 金融合作日益深化 |
4.3 科技合作潜力巨大 |
4.3.1 科技合作机制 |
4.3.2 科技合作状况 |
4.4 农林业合作前景广阔 |
4.4.1 农业合作状况 |
4.4.2 农业贸易与投资 |
4.4.3 林业合作发展状况 |
4.5 旅游合作前景看好 |
4.6 交通与物流合作发展迅速 |
5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与新挑战 |
5.1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合作 |
5.1.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
5.1.2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 |
5.1.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 |
5.2 俄罗斯"入世"与中俄经贸合作发展 |
5.2.1 俄罗斯"入世"进程 |
5.2.2 俄罗斯"入世"的主要承诺 |
5.2.3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
5.3 俄罗斯经济"向东看"与中国的新机遇 |
5.3.1 西方经济制裁的影响 |
5.3.2 俄罗斯经济"向东看"战略为中国带来了新机遇 |
5.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下的经贸合作 |
5.4.1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
5.4.2 "欧亚经济联盟" |
5.4.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 |
6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
6.1 助推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有利因素 |
6.1.1 良好政治关系奠定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基础 |
6.1.2 两国高层的高度重视是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关键 |
6.1.3 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保障 |
6.1.4 互补性较强的经贸合作有利于提升两国的经贸合作水平 |
6.1.5 地缘优势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
6.2 阻碍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
6.2.1 进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
6.2.2 双方合作的体制机制尚须完善 |
6.2.3 俄罗斯政策法规多变 |
6.2.4 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局 |
6.2.5 中国商品的质量须进一步提升 |
6.2.6 "中国威胁论"带来负面影响 |
7 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
7.1 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未来走势 |
7.2 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
7.2.1 发挥市场机制在双方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
7.2.2 力促中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
7.2.3 加大中俄相互投资力度和规模 |
7.2.4 继续深化中俄金融合作 |
7.2.5 加强农业合作 |
7.2.6 加强能源合作 |
7.2.7 促进旅游合作 |
7.2.8 加强交通与物流合作 |
7.2.9 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合作 |
8 结论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优化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
2.1.1 货运通道 |
2.1.2 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 |
2.2 相关基本理论 |
2.2.1 产业内分工理论 |
2.2.2 地缘经济学理论 |
2.2.3 通道经济带理论 |
2.2.4 区域物流理论 |
3 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的供给分析 |
3.1 对俄边境口岸布局 |
3.2 对接俄方的货运通道 |
3.2.1 对接俄方的铁路货运通道 |
3.2.2 对接俄方的公路货运通道 |
3.2.3 对接俄方的江河联运通道 |
3.2.4 对接俄方的民用航空通道 |
3.3 省内货运通道 |
3.3.1 省内铁路通道 |
3.3.2 省内公路通道 |
3.3.3 省内水运通道 |
3.3.4 省内民用航空通道 |
4 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的需求分析 |
4.1 对俄贸易规模 |
4.2 对俄贸易方式 |
4.3 对俄贸易货源 |
4.3.1 对俄贸易商品结构 |
4.3.2 对俄贸易货源地理方向 |
5 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存在的问题 |
5.1 对俄货运通道供需失衡 |
5.2 对俄货运通道功能定位与布局不合理 |
5.2.1 物流配置 |
5.2.2 通行能力 |
5.2.3 运输方式 |
5.3 对俄货运通道重要节点不通畅 |
5.3.1 重要节点货运能力不足 |
5.3.2 重要节点对接转换能力不均 |
6 优化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的路径 |
6.1 构建国际陆海空联运通道 |
6.1.1 改造和扩建铁路通道 |
6.1.2 畅通公路通道 |
6.1.3 增强水路通道辐射力 |
6.1.4 完善航空通道 |
6.2 调整对俄贸易口的功能定位与布局 |
6.2.1 准确定位口岸功能 |
6.2.2 优化口岸布局 |
6.3 完善货运通道重要交通节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 |
7 优化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的保障措施 |
7.1 建立双边货运通道建设与运营的协调机制 |
7.2 健全对俄货运通道建设与运营的配套政策 |
7.3 加快对俄货运通道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
7.4 完善对俄货运市场的竞争机制 |
7.5 提升对俄物流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绥芬河市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黑龙江沿边地区对俄经贸合作机遇与挑战分析 |
2.1 黑龙江沿边地区对俄经贸合作机遇分析 |
2.1.1 国外经济大环境基本情况 |
2.1.2 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变化情况 |
2.2 黑龙江沿边地区对俄经贸合作挑战分析 |
2.2.1 国际环境对我国对外开放合作政策的影响 |
2.2.2 国内环境对黑龙江沿边地区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绥芬河对俄经贸合作的优劣势分析 |
3.1 绥芬河对俄经贸合作现状及升级目标 |
3.1.1 绥芬河对俄经贸合作现状 |
3.1.2 绥芬河对俄经贸合作的必要性 |
3.1.3 绥芬河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目标 |
3.2 绥芬河对俄经贸合作升级中的优势分析 |
3.2.1 绥芬河具备的特殊优势 |
3.2.2 绥芬河具备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的基础平台 |
3.3 绥芬河对俄经贸合作升级中的劣势分析 |
3.3.1 客观条件制约绥芬河的进一步发展 |
3.3.2 与俄罗斯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3 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 |
3.3.4 缺乏产业项目支撑,未来发展动力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绥芬河对俄经贸合作升级中的构想和政策建议 |
4.1 对俄经贸合作升级中的构想 |
4.1.1 着力国际大通道建设 |
4.1.2 着力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 |
4.1.3 着力沿边口岸“先导”功能建设 |
4.1.4 着力城市软实力和生态环境建设 |
4.2 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的政策建议 |
4.2.1 积极向上争取新政策扶持 |
4.2.2 实行“飞地”管理 |
4.2.3 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 |
4.2.4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各州经贸发展的新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俄毗邻地区人文交流合作研究[D]. 孙雨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研究[D]. 陆曼. 辽宁大学, 2020(07)
- [3]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4]中国东北三省对俄经贸合作现状及前景[J]. 张梅. 西伯利亚研究, 2019(01)
- [5]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6]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与经贸合作[D]. 周瑜.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7]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经贸合作研究[D]. 谢依霖. 黑龙江大学, 2017(06)
- [8]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D]. 陈泊昊.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9]优化黑龙江省对俄货运通道研究[D]. 袁嘉奕.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3)
- [10]绥芬河市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研究[D]. 陈铁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3)
标签:中俄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远东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