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拟建西南高速出海经济带

广西拟建西南高速出海经济带

一、广西规划建设西南公路出海通道沿线经济带(论文文献综述)

冯勤哲[1](2021)在《次国家政府外交及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践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次国家政府外交”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角度提出了以“平行外交”、“多层外交”为代表的理论,论述了次国家政府外交的独特性和正当性。同时,世界各地的次国家政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次国家政府外交的内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次国家政府外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后,中国次国家政府将其视为地方对外开放,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因此运用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本文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和实践路径梳理,发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次国家政府外交起到了三个作用,分别为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具体项目以及推动区域整体参与。

刘泽航[2](2020)在《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全面建成,东盟已成为我国重要外贸合作伙伴,“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出的构建陆海联动开放格局,进一步加速了我国中部内陆省区南下东盟开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中国中南三省(河南、湖北、湖南)已将南下东盟开放作为本省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支撑中南三省南下东盟开放的关键,在于根据陆海联动的内涵和机制,进一步提升中南三省南下东盟开放的陆海联动路径效率,为中南三省企业南下东盟跨国经营与贸易提供支持最优陆海联动通道支撑。本文研究不仅构建形成了以“达海陆地通道-临海港口-海上航线”为理论框架的陆海联动最优贸易路径评价体系,而且能为沿海省份如何发挥“战略支点”作用,服务我国中部内陆省份南下东盟开放提供陆海联动通道建设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基于陆海联动内涵与视角,对中南三省企业南下东盟贸易的选择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首先,本文对陆海联动、中南三省南下东盟开放、最优线路选择、港口综合评价、海上航线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梳理,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本文通过最优路线选择模型,基于时效成本标准,以上海港、广州港和防城港为达海港口,为中南三省选择出最优“达海”陆地通道路径。再次,本文通过构建“临海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南三省企业分别通过上海港、广州港和防城港南下东盟贸易的三个“临海港口”选择进行了评价与比较。第四,本文通过构建“海上航线”评价体系,对中南三省企业分别通过“上海港—东盟”、“广州港—东盟”和“防城港—东盟”南下东盟贸易的三条“海上航线”选择进行了评价与比较。第五,本文通过构建“陆海联动贸易路径”评价方案,对“中南三省—上海港—东盟”、“中南三省—广州港—东盟”和“中南三省—防城港—东盟”三条南下东盟陆海联动贸易路径进行了评价与比较。最后,根据评价与比较研究结果,对比三条贸易路径的优势和劣势,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用于服务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建设。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具有三条可行的贸易路径:(1)对于常规货物贸易,“中南三省—广州港—东盟”是最优贸易路径;(2)对于单位运输时间成本高、港口服务能力依赖程度低的货物贸易,“中南三省—防城港—东盟”是最佳贸易路径;(3)对于单位运输时间成本低、港口服务能力依赖程度高的货物,“中南三省-上海港-东盟”是最佳贸易路径。与此同时,依据三条贸易路径的优势和劣势,为更好服务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本文认为:(1)“中南三省—上海港—东盟”路径,应当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完善全国海运联网,构建东盟贸易服务区;(2)“中南三省—广州港—东盟”路径,应当加速南向“达海”陆地通道建设,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贸易枢纽;(3)“中南三省—防城港—东盟”路径,应当贯通西南建设“达海”陆地通道,提升防城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中国-东盟特色航线,打造中国-东盟开放新平台。

傅远佳[3](2019)在《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是广西及中国西部的新使命新任务,也是向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海洋与开放是广西发展的两大优势,向海经济是新时代广西以及中国西部高水平发展的实现方式。应当强化开放战略地位,加快北部湾大湾区一体化以及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加快港口的硬软件建设以及公路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沿海沿江陆路干线一体化发展,建立现代向海经济体系,构建新时代向海开放发展新格局。

公丕宏[4](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杨振强[5](2017)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广西南部,南面北部湾,背靠中国西南、中南,东接珠三角、西连越南、云南,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自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招商引资,培育优势支柱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面貌大为改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北部湾经济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整体上来看,北部湾经济区的规模有限,区域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人才建设、技术创新等等方面还存在各种不足,离“沿海经济增长新一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家最新战略的要求不匹配。至今,北部湾经济区仍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凹地。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既是广西经济发展需要,也是支撑西南、中南地区发展的需要,更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需要。因此,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不仅是后发展、欠发达地方区域的跨越发展问题,也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平衡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实现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开展研究,兼顾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需要,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同时也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实践展开的。理论方面,第二章分析介绍了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等,并作了一定引申分析,这是本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实践方面,第三章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广东、江苏、福建沿海区域开放发展过程,侧重从政府作用、发展策略、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对每一个区域发展经验做出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比总结国内外沿海区域开放发展经验,作为对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启示。根据经济学理论和沿海区域发展实践,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北部经济区开放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发展、区域合作、产业布局、内部协作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基于理论、实践和现状,笔者对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路经选择、产业发展、合作深化、市场建设开展深入研究。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构成一个开放发展研究的框架体系。一是第五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路经。研究得出开放发展路经是本文核心,既是对北部经济区实际发展道路和策略的研究,也是对后发展地区跨越发展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基于SWOT分析方法和自组织理论分析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经。首先介绍有关的分析理论和方法,然后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列举主要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发展机遇和挑战,找出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最有分别根据SWOT分析、自组织理论和沿海地区发展实践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的各项发展因素,找出可行的发展路经,并概况主要的发展措施。笔者认为产业发展、区域合作、市场建设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开放发展的策略实施的具体支撑。为此,后面深入分析相关问题,力图把研究开展深入。二是第六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发展的落后。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集聚程度低,主导产业有待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从产业开放合作方面来说,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较小,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分工合作程度不高,特殊的区位优势有待深入挖掘。本分深入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制约和影响因素,利用主导产业评选方法,对现有的主要产业和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进行分析,结合比较优势、产业周期理论,对主导产业选择和新兴产业培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就产业布局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最后,重点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产业合作问题,基于产业梯度和产业差异原则,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三是第七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问题。区位优势是北部湾经济最大发展的优势,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实现发展要素资源外部补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北部湾周边区域合作和面向东盟合作是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已经建立各类合作平台。但总的来说,存在合作范围有限、合作内容有待深入、合作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笔者基于区域合作理论,深入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开放合作现状和区域合作平台问题,然后根据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提出深入区域合作、完善区域合作平台的对策和建议,特别是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同时,笔者深入分析了跨境经济区合作区的问题,对中越东兴—芒口、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区合作区建设提出了创新性的发展建议,对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和内容做了丰富发展。四是第八章深入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市场建设问题。市场机制、市场环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经济规模有限,北部湾经济区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规模小、市场竞争等机制不充分、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程度过深等问题。市场发育与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环境优惠可以减少企业经营的隐性成本,可以方便经营者组织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笔者深入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建设问题,基于市场经济和交易费用理论,对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做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市场体系和优化市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虽然本文针对性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问题,但分析研究的大多数内容也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共性问题,所使用的发展策略和对策措施,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展对策方面:一是研究提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具体路经和建议;二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选取和各市产业布局对策和建议;三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区域合作深化和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四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完善和市场环境优化的对策和建议。这其中包括了研究提出增强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国家东盟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能力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提出了强化西南、中南等地区联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发展理论方面:一是基于综合优势竞争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研究了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问题;二是归纳了国内外典型沿海区域的开放发展经验,并从地方政府角度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三是对于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或者相近的区域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并区分具体情况分析可行模式;四是分析研究了中越跨越经济区合作区建设中的要素组合问题,对于基于比较优势和合作共赢下的三方或多方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黄振饶[6](2016)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城镇化推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以后,表明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已经接近了80%,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我国城镇化发展区域之间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广西为例,根据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三五”末期,也就是2020年,广西城镇化率要达到50%以上,广西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了近10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深入考察现代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明确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客观必然性,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深入分析广西城镇化的演进特点及其现实发展状况,探寻广西新型城镇化推进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运用计量检验的方法明确广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广西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及其战略任务,合理设计与广西区情相适应的多元协调发展路径,并予以相应的制度保障,更快更好地促进广西经济社会总体进步。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镇化的思想、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和现代经济学关于城镇化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考察广西城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分析广西城镇化取得成就、面临的问题和和影响要素,为探寻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广西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目标、基本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铺垫。第二章主要对城镇化相关的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概述。这一章首先说明相关概念,然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镇化的思想,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理论,现代经济学有关城镇化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回顾,为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打好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演变及成就。这一章主要分析1978年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从城镇建设质量、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空间分布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成就。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城镇化发展处于不断上升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仍将大有可为。第四章主要对广西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比较。本章通过设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级体系进行权重赋值,对广西各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分析,为全面了解广西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做好沿海沿江沿边城镇化布局奠定基础。第五章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机遇进行研究。这一章阐述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比较优势,以及面临的重大机遇,对影响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第六章分析制约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这一章从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发展动力、人的城镇化、市场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等方面分析广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广西城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第七章主要是论述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这一章不仅介绍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经验和举措,还介绍了广西周边贵州省、广东省、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这些国家和兄弟省市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可为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和参考。第八章主要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这一章主要突出广西的特色,重点对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布局,沿海地区发展国家级重点城市群、沿江地区发展多元特色城镇群,沿边地区发展民族特色城镇群的发展展开了研究。第九章阐述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这一章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得与失的基础上,阐述了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和模式选择,从新动力(产城一体)、新格局(城乡统筹)、新任务(以人为本)、新要求(和谐发展)等方面阐明了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相对落后,区内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很大。这是由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等因素所决定的。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抓住机遇,客观分析落后的原因,利用好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生态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2.广西是西部边疆省份,也是少数民族自治省份,还是西部省区中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的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西部民族地区和沿海、沿江、沿边的特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推进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推进始终与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广西的发展战略相一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泛珠三角经济区化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多区域合作,使得市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让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又要根据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结构,通过两者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传统城镇化已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要求,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要避免走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要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国家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发展方式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突出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新任务、新要求、新格局。

王璟[7](2016)在《民国时期贵州交通路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诸省的结合部,是四川、重庆南下两广地区出海的重要通道,是西南通向华中、华南地区的陆路门户,是大西南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隆起于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和广西丘陵之间,地势西高东低,从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殊地理形势,境内岩溶地貌发育,地面崎岖不平,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险滩多,航运不便,无论水路、陆路交通,贵州对外交通联系较之全国其它地区而言是落后的。纵观历史,贵州长期游离于“内地与边疆”之间,中央王朝对贵州交通的开发建设不够重视,总是在它开疆拓土的通盘战略需要下,才重视贵州交通。所以贵州交通在全国的地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中央王朝的大棋局中有贵州的一席之地时,贵州与外界才会发生较多的联系,贵州交通就会有较快的发展;反之,贵州交通发展就会落后、停滞,致使贵州社会游离于中原主流经济文化圈外。自元代以来,贵州终于在全国政治与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战略地位突显,继而带动了贵州的道路交通建设,尤其是元代中庆经普安入湖广大道开通后,滇黔、湘黔线成为云南、贵州联系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的东西向主要路线,该布局带动了贵州地方社会发展,为明代在贵州建省创造了条件。元明清时期中央在贵州地区的交通建设,最终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滇黔、川黔、湘黔、黔桂四条驿道干线以及贵州省十字型交通构架,连接周边五省的梅花型地域交通格局。民国时期,贵州以传统驿道路线布局为基础,开始在全省修筑公路。国民政府统一贵州后,将原有四条驿道干线改建成连接周边五省的公路网络,抗战爆发后,以贵州为中心的公路网组成了抗战五省公路运输联运系统,.这一举措促进了抗战时期贵州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发展。本文结合西南抗战史研究大背景,运用当前学界已有成果及民国时期传世的档案、报刊、论着等,以时间变化为线索研究元代至民国时期贵州[交通路线沿革、交通布局、抗战时期贵州交通区位如何突显等问题,探讨其中各个阶段的细节及特点,得出较完整的发展脉络。

雷蕾[8](2011)在《贵州省铁路网布局规划建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是我国大西南通向华南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出海出境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是中国西部通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南下通道和次前沿地区,也是四川、重庆南下出海的必经之地,其交通区位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贵州省铁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次建设高潮,形成了目前以贵阳为中心的十字形枢纽格局。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实现贵州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贵州省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矿产品、能源、旅游等特色产业将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结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尽快完善贵州省铁路网布局,形成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使贵州省铁路建设能尽快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及征求意见开展规划研究工作,在对贵州省社会经济及铁路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研究工作策划为指导,分析贵州省既有铁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按科学合理的近远期分布发展年限,就客货运运输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贵州省铁路发展规划的目标。

夏泽义[9](2011)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空间地域上,因此,产业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产业空间结构反映了一个区域产业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组织模式,它通过空间效应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标志。探讨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内涵及其演化过程、动力机制和空间组织模式,可以更好地指导区域经济实践,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选择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主题,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经济社会背景: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产业空间联系的改变。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大规模、高频率运动,因利益分配的不同,引发区域竞争与合作。产业间的空间联系不再局限于区域内部,而是向全国乃至全球扩散,促使空间联系格局的改变。其次,西部大开发空间格局的不断调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对空间布局认识的不断深化,西部开发空间格局不断调整,将早期规划的三大经济带具体落实到成渝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在新的空间格局下,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空间结构显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再次,中国—东盟“M”型区域合作战略格局的逐步形成。中国—东盟“M”战略的主体部分是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重心,因此上述三大经济社会背景,本文选择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主题。本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从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机制出发,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统计与计量分析手段,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的现状及合理化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就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结构安排是按照从理论探索到实证研究的顺序展开的,全文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从国内外两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并对国内外有关产业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进而探讨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最后总结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产业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本章根据区位论的发展演进顺序,分别阐述了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并对这些理论作一简单评述。在此基础上,再对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以及区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阐述与探索,力求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为后面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本章从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产业的升级演化、基础设施的导向与推动作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五个方面分析了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为后文分析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提供理论支撑。第4章,广西北部湾的范围与地理概况。为了对本文的研究范围有个总体认识,本章首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经济区内各城市群的自然地理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北部湾的交通和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进行分析,为后面分析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演化提供依据。第5章,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现状。本章从总体上分析了广西北部湾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差距以及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北部湾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城市等级、城市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分析城市结构。最后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广西北部湾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第6章,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本章以第三章所介绍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为基础,、探讨区位、自然禀赋等客观条件对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进而分析产业集聚与扩散、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对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第7章,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合理化分析。产业空间结构合理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空间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本章从资源禀赋、人才技术、地域分工、产业集聚、城市体系等方面对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合理化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有关结论。第8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空间结构调整。在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以产业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为支撑,以尊重客观实际、效率优先、功能提升为原则,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重组优化的战略目标、重点产业、重点区域三方面提出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第9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归纳总结出全文的主要结论,并根据本文研究的薄弱环节,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从文献与理论研究出发,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着力进行探索:(1)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本文通过探索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理论,根据区位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和演进顺序,将区位论归纳为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结合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对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探讨产业空间结构的内涵。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从区位理论、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区域产业空间组织理论三个方面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分为地理客观机制、市场自组织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三个方面。地理客观机制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和已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市场自组织机制包括市场因素影响下的产业集聚、产业扩散、产业结构演变三个方面;政府调控机制则从区域产业政策、财税、金融和法律等调控手段分析政府调控对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既包涵了影响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客观因素,也涵盖了影响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人为因素。(3)在实证研究上。本文对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其合理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基本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产业园区也初具规模,空间集聚正逐步形成;但港口定位不明确,城市体系不合理,无序竞争严重。最后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上,根据广西北部湾的实际情况,提出应重点发展石化、钢铁、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产业,着力打造“三基地—中心”(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并依据点—轴发展模式,提出由3条经济带组成的“N”型空间发展格局。

黄云[10](2010)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关键因素。因为中国石油海上运输存在的“马六甲困局”,使得从中国的陆地边境地区进口能源成为一种必要选择。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的今天,我国东北、西北及西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日益彰显其重要性。民族经济学更注重从民族劳动者这一主体出发来研究跨国运输通道,而不单纯着眼于区域经济。有时区域经济繁荣和当地民族经济落后可以同时存在,因此,从民族经济的视角来探究跨国运输通道的地位和作用,找出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的现代化不应是消除民族地区差异的简单拉平。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要摸清后进民族的现实困难,要弥补落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实现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就必须认真研究经济的民族性,关注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大力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业在内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因此,本文从研究民族地区的运输通道入手,目的是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探索发展之道。跨国运输通道的本质是交通运输业,马克思认为,交通运输业是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业也创造价值,这个价值追加到运输对象(货物)的价值当中去。跨国运输通道的物质生产性质,要求我们在发展民族经济时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并协调好各产业比例、强化管理以确保运输时空的准确性。跨国运输通道具有运输的国际性与复杂性、运输线路的不可分割性、规模效益和投资乘数效应和社会公益性等四个特征。从民族地区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探究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云南与东南亚的通道这三条着名的跨国运输通道及其历史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当代的跨国运输通道及其作用。边境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边境口岸与腹地联系的紧密度、地缘经济趋势增强和通道的安全性是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一般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二十一世纪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同时期国家民委的兴边富民行动以及边境地区众多跨界民族的存在是我国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特殊条件。通过对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跨国运输通道的现状分析,我们对民族地区利用跨国运输通道发展经济有了总体的认识。并按运输对象、交通方式和物流形态给跨国运输通道作了类型的分别。封闭半封闭发展模式是导致民族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要改变民族经济的落后局面必须主动向外拓展。而大多地处我国边境的民族地区有着外向拓展的区位优势。因此,发展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必然要求。跨国运输通道对民族经济的外向拓展具有桥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民族经济的产业导向,利于民族经济利用外资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利用邻国资源,而且利于引进外国人才与先进技术。从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阐述十四个邻国的交通运输现状及其与我国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关联度,使我们能够发现影响跨国运输通道发展的四个问题:过境运输的局限性,跨国运输通道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大于对民族经济的促进,部分跨国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口岸功能的弱化影响跨国运输通道的发展等。只有理解内生与外拓的辩证关系,才能明确少数民族劳动者是民族经济的主体,从而得出要发展民族经济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结论。本文提出以强化民族经济内生力量,加大外向拓展力度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以提升口岸功能和以发展成经济带为目标的全面发展跨国经济通道的策略。强调了少数民族劳动者参与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跨国经济通道对发展民族经济的意义。本文还以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为例阐述了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向跨国经济通道发展的方向,并指出跨国经济通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广西规划建设西南公路出海通道沿线经济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规划建设西南公路出海通道沿线经济带(论文提纲范文)

(1)次国家政府外交及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践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创新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次国家政府外交宏观层面研究
        (二)地方政府跨境合作实践研究
        (三)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构安排与不足
第一章 次国家政府外交的理论分野和分析框架
    第一节 次国家政府外交的理论分野
        一、平行外交论
        二、多层外交论
        三、选区外交论
    第二节 次国家政府外交的典型实践
        一、加利福尼亚
        二、加泰罗尼亚
        三、魁北克
    第三节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的次国家政府外交概述
        一、“一带一路”的缘起与发展
        二、中国次国家政府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概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西参与“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
    第一节 中央政府层面
        一、“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中的广西
        二、西部陆海新通道
        三、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四、推进西部大开发
        五、支持左右江革命老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节 地方政府层面
        一、广西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
        二、自治区开放带动战略
        三、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
        四、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
        五、中国(广西)自由贸易区建设
        六、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广西对外开放和参与“一带一路”的背景
    第二节 “南宁渠道”
        一、中国—东盟合作平台
        二、国际合作平台
        三、中国—东盟高层对话平台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合作
        一、江海联动
        二、向海合作
    第四节 桂越合作
        一、中国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党委书记会晤机制
        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及桂越跨境经济合作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对次国家政府外交的启示
    第一节 “一带一路”政策制定参与者
    第二节 “一带一路”具体项目实施者
    第三节 区域整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者
    第四节 存在的挑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定性研究法
        1.3.3 定量研究法
        1.3.4 模拟法
        1.3.5 跨学科研究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陆海联动研究综述
    2.2 中南三省南下东盟贸易研究综述
    2.3 港口竞争力研究综述
    2.4 海上航线研究综述
    2.5 最优线路选择研究综述
    2.6 文献评述
3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达海”陆地通道评价
    3.1 中南三省企业南下东盟“达海”陆地通道路线界定与概况
        3.1.1 我国沿海港区分布
        3.1.2 中南三省企业南下东盟“达海”陆地通道定义
        3.1.3 中南三省-上海港“达海”陆地通道路线界定
        3.1.4 中南三省-广州港“达海”陆地通道路线界定
        3.1.5 中南三省-防城港“达海”陆地通道路线界定
    3.2 “达海”陆地通道路线选择模型构建
        3.2.1 传统多式联运运输模型
        3.2.2 基于时效性和城市运输能力的运输成本模型
        3.2.3 基于现实条件优化线路后的时效性多式联运模型
        3.2.4 中南三省企业南下东盟贸易“达海”陆地通道路线选择模型构建
    3.3 “达海”陆地通道路线评价体系构建
        3.3.1 相对数比较法
        3.3.2 “达海”陆地通道路线评价体系
    3.4 中南三省企业南下东盟贸易“达海”陆地通道最优路线选择
        3.4.1 中南三省-上海港“达海”陆地通道最优路线选择
        3.4.2 中南三省-广州港“达海”陆地通道最优路线选择
        3.4.3 中南三省-防城港“达海”陆地通道最优路线选择
    3.5 中南三省企业南下东盟贸易“达海”陆地通道评价
        3.5.1 “达海”陆地通道评价结果
        3.5.2 “达海”陆地通道评价结果分析
4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临海港口”评价
    4.1 “临海港口”竞争力内涵
        4.1.1 “临海港口”范围界定
        4.1.2 “临海港口”主要功能
        4.1.3 “临海港口”竞争力定义
    4.2 “临海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4.2.1 “临海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2.2 “临海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3 “临海港口”评价方法
    4.3 “临海港口”评价
        4.3.1 上海港竞争力分析
        4.3.2 广州港竞争力分析
        4.3.3 防城港竞争力分析
        4.3.4 中南三省企业南下东盟贸易“临海港口”竞争力比较评价
        4.3.5 “临海港口”评价结果分析
5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海上航线”评价
    5.1 “海上航线”分布
        5.1.1 “海上航线”内涵、分类与形式
        5.1.2 上海港—东盟“海上航线”航线分布
        5.1.3 广州港—东盟“海上航线”航线分布
        5.1.4 防城港—东盟“海上航线”航线分布
    5.2 “海上航线”评价指标体系
        5.2.1 “海上航线”影响因素
        5.2.2 “海上航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3 “海上航线”评价方法
    5.3 “海上航线”评价
        5.3.1 “海上航线”评价数据
        5.3.2 中南三省企业南下东盟贸易“海上航线”比较分析
        5.3.3 上海港—东盟“海上航线”评价
        5.3.4 广州港—东盟“海上航线”评价
        5.3.5 防城港—东盟“海上航线”评价
        5.3.6 “海上航线”评价结果分析
6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选择评价
    6.1 陆海联动贸易路径选择评价体系
        6.1.1 陆海联动贸易路径评价指标体系
        6.1.2 陆海联动贸易路径评价方法
    6.2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比较评价
        6.2.1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陆海运输路径”评价
        6.2.2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临海港口”评价
    6.3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路径选择及综合比较评价
        6.3.1 “中南三省-上海港-东盟”路径选择及综合比较评价
        6.3.2 “中南三省-广州港-东盟”路径选择及综合比较评价
        6.3.3 “中南三省-防城港-东盟”路径选择及综合比较评价
7 支撑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的对策建议
    7.1 优化“中南三省-上海港-东盟”贸易路径的建议
        7.1.1 “中南三省-上海港-东盟”贸易路径的优势
        7.1.2 “中南三省-上海港-东盟”贸易路径的劣势
        7.1.3 提升“中南三省-上海港-东盟”贸易路径效率的建议
    7.2 优化“中南三省-广州港-东盟”贸易路径的建议
        7.2.1 “中南三省-广州港-东盟”贸易路径的优势
        7.2.2 “中南三省-广州港-东盟”贸易路径的劣势
        7.2.3 提升“中南三省-广州港-东盟”贸易路径效率的建议
    7.3 优化“中南三省-防城港-东盟”贸易路径的建议
        7.3.1 “中南三省-防城港-东盟”贸易路径的优势
        7.3.2 “中南三省-防城港-东盟”贸易路径的劣势
        7.3.3 提升“中南三省-防城港-东盟”贸易路径效率的建议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内涵及其战略地位
    1. 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内涵
    2. 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地位
二、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及其与向海经济的内在关系
三、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和发展向海经济的时代意义
    1. 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的时代意义
    2. 发展向海经济的时代意义
四、国内外建设向海通道和发展向海经济的经验启示
五、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向海经济发展的成就
    1.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现状
    2. 向海经济发展的现状
六、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向海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2. 向海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北部湾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和合作
    2. 加强北部湾大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3. 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港口硬软联通建设
    4. 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地位,完善公路综合交通体系
    5.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增长极,强化新通道在西部开放开发中的地位
    6.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统筹推进沿海、沿江、陆路干线区域的向海一体化发展
    7.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立现代向海经济体系
    8.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向海开放发展新格局

(4)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六、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经典区位理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主体框架
    第二节 几何分析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一、乡村演化散点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四、区域演化域面
        五、海洋演化立体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一、经济空间势
        二、经济空间熵
        三、经济空间流
        四、经济空间集
        五、经济空间域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一、可能创新之域
    二、有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
        二、开放发展战略
        三、沿海地区开放发展
        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
        五、简要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实现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实现创新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后发展区域开放发展理论基础
    第一节 后发展区域开放发展分析框架
        一、区域经济系统模型
        二、区域经济系统开放发展模型
        三、后发展区域开放发展分析框架
    第二节 经济发展理论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动因理论
        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四、经济增长的简化模型
    第三节 区域发展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
        三、后发展地区赶超发展理论
    第四节 区位优势理论
        一、区位有关概念和内涵
        二、区位因素理论
        三、区位优势与区域发展
    第五节 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理论
        一、区域分工合作基础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三、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沿海区域开放发展实践
    第一节 国外典型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一、美国西部沿海开发
        二、日本东部沿海开发
        三、韩国沿海地区开发
    第二节 国内典型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一、广东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二、江苏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三、福建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第三节 典型沿海经济区开放发展经验对比启示
        一、国际区域对比启示
        二、国内区域对比启示
        三、国外与国内区域对比总结
        四、对沿海后发展地区的启示
第四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北部湾经济区界定
        一、地理区域界定
        二、行政区域界定
        三、功能区域界定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前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中越关系正常化前
        三、中越关系正常化后至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前
        四、北部湾经济区设立至今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现状
        一、开放发展成就显着
        二、开放发展问题突出
        三、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五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战略路径分析——基于SWOT分析法和自组织理论
    第一节 分析理论和方法
        一、SWOT分析法介绍
        二、自组织理论介绍
    第二节 北部湾经区开放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优势
        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劣势
        三、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机遇
        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挑战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径选择
        一、可行路径分析
        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径归纳
第六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重点产业培育
    第一节 产业开放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二、产业发展布局现状
        三、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开放度分析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选择和布局分析
        一、区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二、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分析
        三、北部湾经区产业选择和布局
    第三节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开放发展
        一、坚持实施产业开放战略,加快吸引各类要素聚集
        二、坚持实施非平衡产业发展战略,尽快培育主导优势产业
        三、坚持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大力争取国家层面支持
        四、坚持人才优先战略,提升长远发展能力
        五、坚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增强基础领域投资建设
        六、突出区域内部合作,形成整体竞争合力
    第四节 基于产业梯度和差异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分析
        一、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合作
        二、北部经济区与周边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分析
        三、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第七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区域合作深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合作内在机理
        三、区域开放合作的层次
        四、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
        五、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一、区域开放合作成就
        二、区域合作平台建设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第三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
        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
        二、“一带一路”战略中北部湾经济区定位
        三、创新北部湾经济区支点作用
    第四节 建设特色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
        一、跨境经济合作区理论和实践
        二、广西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三、创新北部湾跨境经济合作模式
    第五节 拓展深化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
        一、强化北部湾经济区腹地支撑
        二、加快融入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三、拓宽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平台
        四、强化区域合作平台具体措施
第八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市场体系建设
    第一节 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
        一、市场、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
        二、交易费用与市场环境
        三、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建设实践和评价
        一、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
        二、广西(含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建设
        三、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分析评价
    第三节 加快完善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市场体系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和要求
        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
        三、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市场体系具体对策
    第四节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优化市场环境建议
第九章 展望: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型经济高地
    一、开放型经济内涵和要求
    二、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必要性
    三、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可行性
    四、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6)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基本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二、基本框架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农村和城市
        二、城市化、城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三、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第二节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镇化的理论
        一、城镇化动力源方面的基本观点阐释
        二、关于城乡分离关系的相关观点
        三、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及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二、邓小平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第四节 现代经济学有关城镇化的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城市化发展理论
        三、城乡统筹理论
        四、社会保障理论
        五、生态环境理论
        六、制度创新理论
第三章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特点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一、缓慢发展时期
        二、快速发展时期
        三、加速发展时期
    第二节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一、城镇化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二、城市的承载能力显着增强
        三、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完善
        四、城镇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独特之处
        一、行政区域变化较大
        二、行政推动的城镇化
        三、贯穿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比较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构建必要性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三、评价指标的分解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方法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过程
    第三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数据无量钢化处理
        二、质量测评结果
        三、测评结果分析
第五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优势和机遇
    第一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城乡统筹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享受叠加的政策优势
        三、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
        四、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
        五、赶超跨越的后发优势
    第三节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分析
        一、宏观政策调整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二、产业格局变化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三、外向经济发展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四、战略发展定位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第六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还非常薄弱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新型城镇化中二元结构非常突出
        四、新型城镇化的体系结构还有待完善
    第二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二、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因素分析
        三、新型城镇化的思想观念因素分析
        四、新型城镇化的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五、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因素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有关国家城镇化发展路径和特征研究
        一、美国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二、英国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三、日本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第二节 国内部分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和特征研究
        一、贵州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二、江苏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三、广东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第三节 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政府作用
        二、必须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尊重发展规律
        三、必须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强化工业带动
        四、必须坚持多元城镇体系,提升承载能力
        五、必须坚持守住生态底线,注重绿色低碳
        六、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重视农村发展
        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共建共享城市
第八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探讨
    第一节 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设计
        一、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二节 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布局设计
        一、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三节 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布局设计
        一、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九章 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和模式选择
        一、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走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合理布局城镇产业
        二、加强营商环境建设
        三、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第三节 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二、加快建设县域城镇体系
        三、突出重点发展小型城镇
    第四节 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二、多种途径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三、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节 走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关系
        二、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三、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
        四、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民国时期贵州交通路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元明清时期贵州的驿道建设及其格局
    一、贵州地理环境概况与开发基础
    二、元明清时期贵州驿道建置沿革与空间分布
    三、以贵阳为枢纽的十字型省际交通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民国时期贵州交通道路建设
    一、民初前期西南铁路建设计划中的贵州
    二、抗战前夕贵州公路的创建及布局
    三、抗战时期贵州公路交通网之完善
    四、现代公路交通网络之形成
第三章 交通运输与抗战:贵州交通地位的彰显
    一、西南抗战大后方战略下的贵州地位
    二、战时贵州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发展
    三、抗战时期贵州交通运输管理机构
    四、中缅印战场与贵州交通的关系
    五、战后贵州交通运输业的衰落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贵州省铁路网布局规划建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区域铁路网发展规划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目的
    1.4 研究研究框架及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铁路体系规划理论概述
    2.1 规划背景研究
    2.2 运输需求分析
    2.3 布局方案研究
    2.4 规划效果评价
    2.5 规划实施方案
第3章 规划背景研究
    3.1 贵州省社会经济分析
        3.1.1 社会经济概况
        3.1.2 生产总值概况
        3.1.3 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
        3.1.4 产业布局概况
    3.2 贵州省交通形势分析
        3.2.1 贵州省交通运输现状
        3.2.2 交通运输量完成情况
        3.2.3 贵州省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3.3 贵州省铁路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贵州省铁路网现状
        3.3.2 贵州省铁路网现存问题
第4章 贵州省铁路运输需求分析
    4.1 贵州省交通运输需求特征分析
        4.1.1 区域对外交通需求特征
        4.1.2 区域内部交通需求特征
        4.1.3 全社会客货运输需求预测
    4.2 贵州省交通运输需求结构分析
        4.2.1 交通运输需求结构分析
        4.2.2 贵州省交通运输需求方式结构的发展趋势
    4.3 贵州省交通运输需求层次分析
        4.3.1 旅客运输需求层次分析
        4.3.2 货物运输需求层次分析
    4.4 贵州省铁路网布局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4.4.1 铁路客货运输需求分析
        4.4.2 铁路网布局规划必要性分析
第5章 布局方案研究
    5.1 规划思路
    5.2 规划目标
    5.3 对外主要铁路通道发展规划
        5.3.1 对外北通道规划
        5.3.2 对外东通道规划
        5.3.3 对外南通道规划
        5.3.4 对外西通道
    5.4 辅助运输通道
    5.5 资源开发型运输通道
    5.6 铁路网最终布局方案
        5.6.1 快速铁路客运系统
        5.6.2 铁路货物运输系统主干线
        5.6.3 城际铁路规划
第6章 路网规划合理性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6.2 路网规划技术评价主要指标选取
        6.2.1 定量指标
        6.2.2 定性指标
    6.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6.4 铁路网规划布局方案评价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7.3 与省规划的异同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空间联系的新趋势
        1.1.2 西部开发空间格局的不断调整
        1.1.3 中国—东盟"M"型区域合作战略格局的逐步形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产业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空间、空间结构、产业空间结构的概念界定
        2.1.1 空间
        2.1.2 空间结构
        2.1.3 产业空间结构
    2.2 区位理论及其演进
        2.2.1 古典区位论
        2.2.2 近代区位论
        2.2.3 现代区位论
        2.2.4 简要评述
    2.3 区域分工理论
        2.3.1 绝对优势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
        2.3.3 要素禀赋理论
        2.3.4 新贸易理论
        2.3.5 简要评述
    2.4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2.4.1 梯度推移理论
        2.4.2 增长极理论
        2.4.3 点-轴系统理论
        2.4.4 核心-边缘理论
        2.4.5 产业集群理论
        2.4.6 简要评述
3.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3.1 机制的概念辨析及其架构
        3.1.1 机制的定义与内涵
        3.1.2 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机制架构
    3.2 地理客观机制之区位自然禀赋机制
        3.2.1 区位的含义
        3.2.2 自然禀赋机制
    3.3 地理客观机制之基础设施机制
        3.3.1 交通运输网络基础设施机制
        3.3.2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机制
    3.4 市场自组织机制之集聚与扩散机制
        3.4.1 集聚的内涵与动力
        3.4.2 扩散的内涵与动力
        3.4.3 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表现及其影响
        3.4.4 集聚与扩散的阶段性特征
    3.5 市场自组织机制之产业结构演变驱动机制
        3.5.1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3.5.2 产业结构演变原因
        3.5.3 产业结构演变促进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
    3.6 政府调控机制
        3.6.1 政府调控区域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3.6.2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定位
        3.6.3 政府调控产业空间结构的手段
4. 广西北部湾的范围及地理概况
    4.1 广西北部湾的范围界定及城市地理概况
        4.1.1 范围界定
        4.1.2 各城市地理概况
        4.1.3 战略地位
    4.2 广西北部湾的交通概况
        4.2.1 铁路
        4.2.2 公路
        4.2.3 航空
        4.2.4 海运
    4.3 广西北部湾的自然资源概况
        4.3.1 气候、水资源
        4.3.2 矿产、能源资源
        4.3.3 海岸线、港口资源
        4.3.4 旅游、生物资源
5. 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5.1 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总体状况
        5.1.1 经济发展现状
        5.1.2 经济发展差距
        5.1.3 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
    5.2 广西北部湾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
        5.2.1 产值结构空间特征
        5.2.2 就业结构空间特征
        5.2.3 产业结构相似性特征
        5.2.4 重大产业的空间分布
    5.3 广西北部湾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5.3.1 城市产值及等级规模分析
        5.3.2 城市之间相对作用强度分析
        5.3.3 空间相关性分析
    5.4 广西北部湾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
        5.4.1 基本原理
        5.4.2 分析模型
        5.4.3 实证分析
        5.4.4 实证结论
    5.5 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5.5.1 工业结构性问题突出,存在产业结构虚高度化现象
        5.5.2 产业层次低,高科技产业薄弱,产业集群数量少
        5.5.3 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且差距呈扩大态势
        5.5.4 区域内部集聚程度不高,产业空间联系处于低序状态
        5.5.5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济腹地支撑能力不强
        5.5.6 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高
6. 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6.1 区位、资源禀赋与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1.1 区位特点与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1.2 资源禀赋与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2 产业集聚与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2.1 产业集聚机制分析
        6.2.2 产业园区化趋势
        6.2.3 广西北部湾产业集聚状况分析
    6.3 产业升级与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3.1 产业升级与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联系
        6.3.2 产业转移:东部产业升级的理性选择
        6.3.3 产业承接:广西北部湾具备天时地利优势
        6.3.4 广西北部湾产业承接与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
    6.4 交通、信息网络与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4.1 交通网络与产业空间结构
        6.4.2 信息网络与产业空间结构
    6.5 政府调控与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5.1 西部开发空间格局调整与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5.2 各地政府的联动与合作策略
        6.5.3 中国-东盟"M"型战略与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7. 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的合理化分析
    7.1 产业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内涵
        7.1.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
        7.1.2 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内涵
    7.2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判断依据
        7.2.1 资源禀赋依据
        7.2.2 劳动力、技术依据
        7.2.3 地域分工依据
        7.2.4 产业结构协性依据
        7.2.5 可持续发展依据
    7.3 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合理化判断
        7.3.1 与资源环境基本相适应
        7.3.2 与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条件相适应
        7.3.3 产业园区初具规模,空间集聚逐步形成
        7.3.4 产业体系与主导产业具有相对优势
        7.3.5 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错位
        7.3.6 港口定位不明确,城市间无序竞争严重
        7.3.7 城市规模差别明显,城市体系不合理
8. 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调整
    8.1 广西北部湾产业发展定位、目标与思路
        8.1.1 发展定位
        8.1.2 发展目标
        8.1.3 发展思路
    8.2 广西北部湾产业发展重点
        8.2.1 石化、钢铁产业
        8.2.2 轻工食品、现代物流业
        8.2.3 海洋产业
        8.2.4 高新技术产业
    8.3 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8.3.1 点—轴发展模式
        8.3.2 城市整合发展模式
        8.3.3 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8.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
        8.4.1 十大产业集群布局
        8.4.2 三大港口产业布局
        8.4.3 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体系建设
    8.5 广西北部湾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措施
        8.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硬件保障能力
        8.5.2 加强统一规划,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8.5.3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8.5.4 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紧缺人才
        8.5.5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投资和发展环境
9.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论文结构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跨国运输通道
    第一节 跨国运输通道的性质
        一、跨国运输通道的内涵与外延
        二、交通运输业是物质生产部门
        三、明确交通运输业的物质生产性质的意义
    第二节 跨国运输通道的特征
        一、运输的国际性与复杂性
        二、运输线路的不可分割性
        三、具有规模效益和投资乘数效应
        四、具有社会公益性
    第三节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跨国运输通道
        一、丝绸之路
        二、茶马古道
        三、云南与东南亚的国际通道
第二章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条件与现状
    第一节 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边境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边境口岸与腹地联系的紧密度
        三、地缘政治经济化与地缘经济趋势增强
        四、通道的安全性
    第二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特殊条件
        一、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三、国家民委的兴边富民行动
        四、边境地区存在众多的跨界民族
    第三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现状分析
        一、东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二、西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三、西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第四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类型
        一、按运输对象可分为资源能源型、工业产品型和劳务型
        二、按运输方式可分为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
        三、按物流形态可分为输入型、输出型和双向型
第三章 跨国运输通道在民族经济外向拓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发展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必然要求
        一、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
        二、改变民族经济的落后局面必须主动向外拓展
        三、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区位优势
        四、周边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民族经济外向拓展
        五、充分利用跨国运输通道向外拓展民族经济
    第二节 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桥梁
        一、引导民族经济外向拓展
        二、边境贸易的重要纽带
        三、民族经济利用外资的平台
        四、民族经济开拓国际市场的媒介
        五、促进民族经济对邻国资源的开发利用
        六、利于民族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第四章 民族地区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第一节 我国边境地区交界地带的类型
        一、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二、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
    第二节 邻国交通运输状况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关联度
        一、东北地区三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二、西北地区五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三、西南地区六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第三节 边境口岸建设对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影响
        一、民族地区边境口岸的带状分布利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二、口岸的对应性特征利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第四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存在的问题
        一、过境运输的局限性
        二、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大于对民族经济的促进
        三、部分跨国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
        四、口岸功能的弱化影响跨国运输通道的发展
第五章 发展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思路
    第一节 强化民族经济内生力量加大外向拓展力度
        一、内生与外拓的辩证关系
        二、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参与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比例
        三、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四、使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成果更多惠及少数民族劳动者
        五、跨国运输通道的养护需要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积极参与
    第二节 发挥口岸优势并提升口岸功能
        一、发挥重点口岸的地域优势构建边境交通的枢纽
        二、拓展口岸城市的外向性
        三、提升口岸城市的物流功能
    第三节 向跨国经济通道的方向发展
        一、相关理论
        二、跨国运输通道向经济带发展
        三、跨国经济通道的典型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
        四、跨国经济通道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广西规划建设西南公路出海通道沿线经济带(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国家政府外交及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践 ——以广西为例[D]. 冯勤哲. 外交学院, 2021
  • [2]中南三省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选择研究[D]. 刘泽航. 广西大学, 2020(07)
  • [3]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研究[J]. 傅远佳. 区域经济评论, 2019(04)
  • [4]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D]. 公丕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D]. 杨振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6]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黄振饶. 武汉大学, 2016(01)
  • [7]民国时期贵州交通路网建设研究[D]. 王璟. 云南大学, 2016(02)
  • [8]贵州省铁路网布局规划建议方案研究[D]. 雷蕾.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 夏泽义.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 [1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D]. 黄云.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广西拟建西南高速出海经济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