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体育差生的转化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罗红玲[1](2018)在《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比喻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普遍存在,正是这种普遍性使得比喻在话语研究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真实话语中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使用比喻,将有助于我们对比喻的本质作出更客观的认识。然而,目前的汉语比喻研究成果众多,但还缺乏一种能对比喻进行整体而全面分析的统一理论框架;过于侧重比喻静态形式结构层面的描写,忽视了比喻的解释性研究;所选语料多为固死的书面语料,缺乏语言真实使用过程中的研究;且多数研究仍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全面性研究。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比较可信地回答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当然也就无法揭示比喻的本质所在。基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聚焦于真实语言中的比喻使用现象,在相对真实的话语交际环境下,借助于跨学科视角,探讨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从而揭示比喻的本质特征,对话语中的比喻使用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从理论及实践上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汉语比喻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研究首先对现有汉语比喻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探讨了目前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2)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复杂动态理论,从复杂性视角出发探析了比喻产生的内部以及外部原因,提出了比喻的形成机制;探析了话语中比喻使用的根本动因以及影响比喻使用的诸多因素,提出了比喻在话语中的存在方式;最后,结合己有汉语比喻研究成果以及复杂动态理论,构建了比喻研究的多维动态模式,并在该模式下提出了比喻的定义、比喻辨识方法以及比喻研究的观测维度。(3)依据上述研究框架,基于自建和通用语料库,对交际过程中比喻的形式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话语样本中比喻的密度值、比喻表达结构的典型特征以及话语中比喻的分布特征;对交际过程中比喻使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比喻结构在话语局部的动态表现形式、交际主体间比喻交互情况、特定语境中特定比喻表达的选择及变异情况、比喻固化的动态过程以及话语事件层面上比喻使用模式的特征与规律。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价值在于(1)从复杂动态理论的跨学科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比喻的本质特征,突破了传统比喻研究的静态观,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考察比喻的生成、理解和变异的复杂动态过程,使得比喻研究更加逼近其本来面貌,为汉语比喻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拓宽了比喻理论研究的视野。(2)本研究从跨学科视角提出了比喻的形成是基于主体的多模块多感官系统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从联系的观点来审视比喻与其使用环境之间的复杂性关系,提出了比喻的存在方式具有多维性、互动性、适应性、多层次性、主体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3)本研究提出了比喻研究的多维动态研究框架,旨在将目前的认知研究与话语研究的成果在一个跨学科理论框架下进行整合,让所有研究都能在该研究框架下找到它们相应的位置,并在此框架下对比喻进行了定义与识别,通过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全面呈现了比喻使用中的形式特征与动态过程,深刻揭示了比喻的复杂动态本质。(4)本研究立足于交际中的比喻研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深刻揭示了比喻的本质特征以及使用规律,这些研究发现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喻使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关教材编写都极具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石春柳[2](2017)在《班级自主管理中的后进生转化问题研究 ——以团风中学A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级自主管理是对传统班级管理的一种“挑战”,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班级中出现了道德品行、学业成绩较落后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实行自主管理的班级中也不乏这样的“特殊群体”。一直以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引起了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家、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很多一线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费尽心机,样样办法试尽,可结果却费力不讨好,非但不能转化他们,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有一些一线教师无奈之下干脆让他们放任自流,这样后进生也不能得到转化。针对后进生转化的“两难”情况,对团风中学实施自主管理的A班从学生的基本情况、班级自主管理情况、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该班大部分后进生曾迷恋手机,酷爱网络游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行为习惯差,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家庭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并从自我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这四个方面对后进生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团风中学A班进行的研究发现,造成学生后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自我的认知不清、自我情感脆弱、自我意志薄弱、自我品行习惯不良;学校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评价机制单一,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复杂,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基于班级自主管理中后进生形成的这些因素,提出以下转化后进生的策略:多角度激发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引导后进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积极的情感体验,磨砺后进生的自我意志,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灵活运用“六大解放”思想,让后进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家长大胆放手,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可以从生活、学习、情绪、行为、习惯这些方面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为后进生的转化形成教育合力。
李俊峰[3](2016)在《中学体育差生致因分析与教学模式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学生的体育成绩已与升学及评优紧密联系,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也已得到学校、社会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中学存在的“体育差生”这类特殊群体,他们体育成绩较差,有的甚至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最低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他们更应该是老师、家长和社会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烟台市部分中学体育差生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体育差生参加体育课或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及正确的动机,而且多数中学体育差生表现出对体育学习及锻炼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体育差生整体对自己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评价一般;体育差生的体育消费多以体育服饰和器设备材为主;体育差生的消费水平多数集中在每年100元-200元、200元-300元、300元-400元。在此基础上,对内在动力型、身体素质型、运动技能型三种类型体育差生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内在动力型体育差生主要表现出缺乏体育学习意识及兴趣;身体素质型体育差生表现出身体素质和运动器官机能较差的特征;运动技能型体育差生主要表现出动作技术掌握较差。分析了中学体育差生产生的致因:客观方面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种;主观因素主要由于个体主观能动性差,而产生的多方面消极负面情绪等。构建了目标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等多种转化体育差生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实验学校对所构建的目标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目标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学效果好于传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后,从个人、学校、社会、家庭四个方面提出了转化体育差生的建议。体育差生自身应该加强个人主观能动性,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素质;老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与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体育差生的体育学习及锻炼的兴趣;学校要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开展多样的课外体育项目,建立严谨的体育考核制度;社会上相关的教育机构要建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保障机制,体育场馆对学生免费开放;家长要与学生、学校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校情况,陪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体育活动锻炼。本文通过对中学体育差生进行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为中学体育差生致因分析与教学模式构建提供可靠的参考,从而对整体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与水平,以及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库小玲[4](2016)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边缘生”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边缘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学校背景下,也存在“边缘人”,我们称之为“边缘生”。目前,对边缘生的研究有不少,但对何谓边缘生,教育界尚无定论。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边缘生”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微观层面,通过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对边缘生现象进行新的诠释。希望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以他们的表达和表现来反思边缘生的形成机制,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本研究通过对“边缘人”概念发展脉络的追溯,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从四个维度(仪式强度、中心/外围参与、社会密度、社会多样性)重新定义了“边缘生”,即处于课堂互动仪式的外围;很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集体生活中参与度较低,与班集体疏离;具有强烈的孤独感的个人或较封闭的小群体。研究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在一所中学初一年级组进行实地调查来收集资料,以整体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方式,重点选取了14名研究对象。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解释,研究者从这些个案中概括出了七种类型,以打散资料的形式共同呈现了边缘生的生活状态及其思想。研究者从三个层序(课堂上/课堂外/内心中的互动仪式)探讨了边缘生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边缘生的形成原因有:共同关注点的的缺乏;共享的主动情感的缺失;情感能量转换的失败。这三点可概括为情感能量的不平等分配。进而,从情感能量的分层和情感的动力机制两方面对情感能量分配的不平等及这一不平等是怎样维持的深层原因进行了解读。本研究可以为边缘生的教育及发展提供反思和启发。第一,老师和家长要改变把问题当做“病”的观念,及对孩子放任不管的行为,要认识到“劝戒式”辅导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并维系一种关心的文化和氛围,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并对学生的真实需要作出及时、恰当、个人化的反应。第二,从情感确认和情感表达着手,促进消极情感转换为积极情感。第三,要把握契机,通过后续的及时强化和老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以新符号凝聚情感。只有从关注和情感入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的边缘化,也能在保证边缘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其全面发展。
姚学进,朱爱民,罗智波[5](2007)在《再谈体育差生》文中指出本文系统深入地对体育差生问题进行研究,对体育差生的进行了概念界定。建议教师平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教学。
李梅[6](2007)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初中体育差生转化问题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智力在提出的一百多年中一直是一个热门课题。研究者们从生物的、社会的及认知的不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智力理论,试图揭示人类智力的本质。多元智力理论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对智力的理解,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近些年来,在西方一些国家,多元智力理论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多所多元智力学校的开办成功,证明该理论的实践意义。我国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在教学评估上,只重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与运用,不重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将学生思维培养仅仅理解为语言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偏重科学思维,并将其简化为迅速回答问题的能力。而在体育领域人们长期把技术动作的掌握作为教学和评价学生的主要目的,在当前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素质教育下的体育与健康课将育人作为宗旨,并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今天,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面貌,而如果没有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思想恰恰符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新一代的具有高素质的接班人。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我们在探索寻找一条适合我国青少年发展、成长的高效的教育方法。这一理论在许多学科中的应用,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体育领域还少有研究,因此笔者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理论研究,希望该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及体育差生的转化,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根据各种智能的发展指导教学活动,在发展运动智能的同时促进其他智能领域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所有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怎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不同智能结构的体育差生摆脱体育学习的困境。
张旸[7](2006)在《高中体育差生的情感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差生问题,是现代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的问题。体育差生是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是相对较小的一个群体,但由于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学生体育成绩不良,以至于对体育课缺乏足够的兴趣,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体验不到体育学习带给人的快乐和健康。 以往的一些研究对体育差生的教育策略都是从运动技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着手,忽视了情感心理因素对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重要影响。木文具体研究了高中体育差生的情感心理特征,通过分析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因素对增强体育差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中的作用,提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体育成绩的途径和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谈和观察法,对63名体育差生在内的616名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体育差生对体育课普遍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因素、考试内容和标准等。体育差生上体育课从内心是不情愿、消极的,但是他们却有关心集体活动的一面,只是参与的热情和意识要低于其他同学。(2) 在体育教学中,优秀生与教师的关系比较融洽,而体育差生和教师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一般和紧张。(3) 优秀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感受是比较愉快或很愉快,而体育差生的情绪感受多是一般和不愉快,并且在学习中还有较大的思想压力。(4) 优秀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都有过较多的成功体验,体育差生在上课时,只是有过很少的成功体验,甚至没有成功体验。(5) 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在选择练习伙伴时,喜欢找和向己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练习。优秀生在选择练习伙伴时,找的是技术优秀和一般的同学;差生则主动找技术差的同学练习。
徐忠[8](2005)在《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中专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光荣历史使命。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及其相应的工作策略,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生源综合素质的急剧下降等原因,导致职业中专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上陷入了相当的困境,产生了诸多难点问题。为尽早摆脱这种困境,本文根据难点问题调查统计的结果,针对班主任在其解决策略上的贫乏现状和亟待纠正的弊端,对确定的“差生转化教育工作”难题,提出了:“五多五少”;行为干预矫正;批评等策略。对“取得家长配合支持工作”难题,提出了:克服告状式的家访;确定有效沟通方式和时间;确定共同教育目的的基点;尊重家长等策略。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难题,提出了:快速到位;摆脱消极情绪;“方圆”;“六个一点儿”;抓“小事”、讲“故事”;“目标导向型”;把握“人、事、时”;惩罚等策略。
孟海燕,周世齐[9](2003)在《谈体育“差生”的转化》文中提出
游勇[10](2002)在《试析中学体育教育差生的类型及教学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身体素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学体育差生的原因 ,并通过三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为中学的体育教学提出一些教学对策
二、试谈体育差生的转化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体育差生的转化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汉语比喻研究 |
二、汉语比喻的应用研究 |
三、他山之石——西方比喻(metaphor)研究及其发展动态 |
四、汉语比喻研究的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法和语料来源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五节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复杂动态理论下汉语比喻研究框架的建构 |
第一节 走进复杂性一回归比喻的本真 |
一、用复杂性思维看待事物的本质 |
二、用复杂性思维看待语言的本质 |
三、复杂性视角下的比喻研究路径 |
第二节 复杂性视角下比喻的形成机制分析 |
一、比喻的形成起因 |
二、比喻形成的主体性因素 |
三、基于主体的多模块多感官系统与环境互动的形成机制 |
第三节 复杂性视角下比喻的存在方式分析 |
一、当代比喻研究中的话语转向:真实世界的比喻研究 |
二、复杂性视角下的话语 |
三、影响话语中比喻使用的复杂因素分析 |
四、话语中比喻的存在方式 |
第四节 复杂性视角下比喻研究模式的建构 |
一、比喻研究的多维动态模式 |
二、基于该模式的比喻定义 |
三、基于该模式的比喻辨识 |
四、基于该模式的比喻观测维度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比喻使用构形式特征分析 |
第一节 话语中比喻使用的密度分析 |
一、话语比喻密度计算的依据标准 |
二、话语样本中比喻的密度值 |
三、关于本研究比喻密度值的讨论 |
第二节 话语中比喻的典型表达结构分析 |
一、考察要素的选定及其标注形式 |
二、话语样本中比喻表达结构类型统计分析 |
三、话语中比喻表达的典型结构讨论 |
第三节 话语中比喻的分布特征分析 |
一、比喻丛及其划分方法 |
二、话语样本中比喻丛的分布特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比喻使用的动态过程分析 |
第一节 比喻的局部动态表现 |
一、比喻结构的局部动态性 |
二、比喻局部动态变化的类型 |
三、比喻局部动态变化的类型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比喻的互动过程分析 |
一、比喻表征的对话性 |
二、比喻的互动与回应类型 |
三、比喻的互动过程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三节 比喻的适应过程分析 |
一、语境与比喻使用的变异 |
二、交际中比喻变异的语境参数 |
三、比喻的适应过程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四节 比喻的固化过程分析 |
一、比喻的社会文化认知与个体认知 |
二、亚稳定状态的比喻使用特征 |
三、话语中比喻的固化过程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五节 比喻使用模式的涌现过程分析 |
一、交际过程中比喻的动态轨迹 |
二、交际中比喻使用模式的分析路径 |
三、案例话语的比喻使用模式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本研究的主要应用 |
第一节 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
一、从本族语者的比喻使用到二语学习者比喻使用能力的提出 |
二、比喻使用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三、以比喻使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及启示 |
第二节 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
一、比喻纳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
二、本研究对教材编写与评估的启示 |
第三节 作为话语分析工具的应用 |
一、比喻作为一种话语分析工具 |
二、本研究对于口语话语分析的启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班级自主管理中的后进生转化问题研究 ——以团风中学A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与后进生问题有关的研究 |
二、与班级自主管理有关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班级自主管理 |
二、后进生 |
第六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重难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及重难点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班级自主管理对后进生转化的意义 |
第一节 理论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二节 主观能动性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关键因素 |
第三节 班级自主管理能激发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 |
一、班级组织自主建设 |
二、班级制度自主制定 |
三、班级活动自主组织 |
四、班级事务自主管理 |
五、学生优劣自主评价 |
第二章 团风中学A班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团风中学A班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团风中学A班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
二、团风中学A班班级自主管理情况 |
三、团风中学A班被调查学生的自我认知情况 |
四、团风中学A班被调查学生的自我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情况 |
五、团风中学A班认为影响后进生形成的学校原因情况 |
六、团风中学A班被调查学生家庭环境情况 |
七、团风中学A班被调查学生受社会影响情况 |
第二节 团风中学A班有关后进生的访谈 |
一、对团风中学A班部分后进生的访谈情况 |
二、对团风中学A班班主任的访谈记录 |
第三节 团风中学A班后进生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自我因素 |
一、自我认知不清 |
二、自我情感脆弱 |
三、自我意志薄弱 |
四、自我品行习惯不良 |
第二节 学校因素 |
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部分学生后进 |
二、学校教育观念不正确,评价机制单一 |
三、教师的不公平对待导致学生后进 |
四、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后进 |
第三节 家庭因素 |
一、家庭教育存在一定误区 |
二、单亲家庭的孩子过分放纵自我 |
三、家长的不良思想、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
第四节 社会因素 |
一、社会环境复杂,不良干扰因素太多 |
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四章 班级自主管理中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
第一节 多角度激发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一、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转化后进生 |
二、寻找自身的闪光点,成功进行自我体验,让后进生变得自信和坚强 |
三、培养后进生的自控能力,提高自我意志 |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
第二节 教师灵活运用“六大解放”思想,让后进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 |
一、解放后进生的嘴,让他们在班上有发言权 |
二、解放后进生的眼,让他们对班级管理情况进行民主监督 |
三、解放后进生的手,让他们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 |
四、解放后进生的脑,让他们为班级献计献策 |
五、解放后进生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
六、解放后进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 |
第三节 家长放手、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 |
一、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
二、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 |
三、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
四、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
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为后进生的转化形成教育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学体育差生致因分析与教学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综述 |
1.2.1 体育差生概念的界定 |
1.2.2 体育差生致因分析 |
1.2.3 体育差生的分类 |
1.2.4 体育差生转化对策分析 |
1.3 研究的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资料法 |
1.4.2.2 专家访谈法 |
1.4.2.3 问卷调查法 |
1.4.2.4 数理统计法 |
1.4.2.5 逻辑分析法 |
第2章 烟台市中学体育差生现状调查研究 |
2.1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兴趣调查 |
2.1.1 中学体育差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调查分析 |
2.1.2 中学体育差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 |
2.2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动机调查 |
2.3 中学体育差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
2.3.1 课外体育锻炼每周平均锻炼次数的调查 |
2.3.2 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的调查 |
2.3.3 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 |
2.3.4 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 |
2.3.5 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调查 |
2.4 中学体育差生对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评价的调查 |
2.4.1 中学体育差生对学校体育器材设备评价的调查 |
2.4.2 对学校体育教师评价的调查 |
2.4.2.1 中学体育差生对体育教师的态度评价调查 |
2.4.2.2 中学体育差生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态度评价的调查 |
2.4.2.3 中学体育差生对体育教师关注差生情况评价的调查 |
2.5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消费情况调查 |
2.5.1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查 |
2.5.2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消费类型调查 |
第3章 不同类型体育差生的特征分析 |
3.1 内在动力型体育差生的特征分析 |
3.2 身体素质型体育差生的特征分析 |
3.3 运动技能型体育差生的特征分析 |
第4章 中学体育差生的致因分析 |
4.1 客观因素 |
4.1.1 遗传因素 |
4.1.2 学校因素 |
4.1.2.1 学校内部因素 |
4.1.2.2 教师因素 |
4.1.3 家庭因素 |
4.1.4 社会因素 |
4.2 主观因素 |
第5章 中学体育差生教学模式构建 |
5.1 中学体育差生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 |
5.2 中学体育差生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
5.2.1 面向全体原则 |
5.2.2 因材施教原则 |
5.2.3 循序渐进原则 |
5.2.4 发展性原则 |
5.3 中学体育差生教学模式的构建 |
5.3.1 目标教学模式构建 |
5.3.2 发现教学模式构建 |
5.3.3 成功教学模式构建 |
5.3.4 小群体教学模式构建 |
第6章 中学体育差生目标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烟台三中为例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对象 |
6.3 目标教学模式实施时间与方法 |
6.4 目标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
6.4.1 教学目标的制定阶段 |
6.4.2 目标教学的实施 |
6.4.3 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分析 |
6.5 目标教学模式总结 |
6.6 目标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
6.6.1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
6.6.2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明确的目标 |
6.6.3 子目标与最终目标相结合 |
6.6.4 完成目标过程中师生间的评价与反馈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对体育差生自身的建议 |
7.2.2 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建议 |
7.2.3 对社会的建议 |
7.2.4 对家长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4)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边缘生”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边缘人的相关研究 |
(二) 互动仪式链的相关研究 |
(三) 情感社会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进入现场 |
(二) 收集资料 |
第一章 何谓边缘生 |
一、边缘人理论的提出与扩展 |
(一) 边缘人理论的提出 |
(二) 边缘人理论的社会学意蕴 |
二、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 |
三、互动仪式链视角下边缘生的厘定 |
(一) 边缘生 |
(二) 边缘生与其他相关范畴的区别 |
第二章 边缘生的呈现 |
一、学生的生活环境 |
二、边缘生的浮现 |
三、七类边缘生的叙事 |
(一) “痴迷”学习的边缘人 |
(二) 被排斥者 |
(三) 亢奋反射的边缘人 |
(四) 孤独信徒 |
(五) 疏离的边缘人 |
(六) “安之若素”的边缘人 |
(七) 情境边缘人 |
第三章 延展事实:边缘生的形成 |
一、三个层序:形成过程 |
(一) 第一层序:课堂上的互动仪式 |
(二) 第二层序:课堂外的互动仪式 |
(三) 第三层序:内心中的互动仪式 |
二、转向背后:形成原因 |
(一) 共同关注点的缺乏 |
(二) 共享的主动情感的缺失 |
(三) 情感能量转换的失败 |
三、深层解读:形成机制 |
(一) 情感能量的分层 |
(二) 情感的动力机制 |
第四章 反思与启示 |
一、转变文化观念 |
(一) 批判把问题当做“病”的观念 |
(二) 运用“劝戒式”辅导法解决问题 |
(三) 回归关心——学校文化的转向 |
二、促进情感转换 |
(一) 采用选择策略,重塑情感确认 |
(二) 营造安全氛围,鼓励情感表达 |
三、利用符号凝聚情感 |
(一) 后续强化,“炫学生” |
(二) 三方参与,圣化班级符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对校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对边缘生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6)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初中体育差生转化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
1.1.2 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我国教育始终贯彻的方针 |
1.2.2 我国现行体育教学现状反思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2.2 逻辑分析法 |
2.3 访谈法 |
第3章 讨论与分析 |
3.1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
3.1.1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背景 |
3.1.2 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依据 |
3.1.3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
3.1.4 多元智能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5 多元智能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
3.1.6 体育教学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可行性 |
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2.1 传统教育中差生的界定 |
3.2.2 传统教育中体育差生的界定 |
3.2.3 传统教育中差生的界定标准及其缺陷 |
3.2.4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体育差生 |
3.2.5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差生转化的可能性 |
3.3 多元智能视野中的转差教育观念及实施策略 |
3.3.1 现代转差教育应该具备的基本理念 |
3.3.2 实施转差教育的基本策略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7)高中体育差生的情感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差生问题概述 |
(一) 差生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 差生的概念与界定 |
(三) 关于“差生”一词的使用 |
二、体育差生概述 |
三、情感概述 |
四、高中体育差生的情感特征 |
第二部分 高中体育差生情感心理特征调查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体育差生兴趣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 教学中师生关系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 体育课中的情绪感受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 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五) 体育练习中合作伙伴的选择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高中体育差生情感教育对策研究 |
一、改善师生关系 |
二、运用教学中的积极情感因素 |
三、改进课程评价体系 |
四、加强对女生的教育与转化 |
五、体育差生的情感教学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中专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的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
二、当前中专班主任工作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现状 |
(一) 当前中专班主任工作难点问题现状的调查 |
(二) 当前中专班主任工作难点问题解决策略现状的调查 |
三、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
(一) “差生转化教育工作难”的解决策略 |
(二) “取得家长配合支持难”的解决策略 |
(三) “班级日常管理工作难”的解决策略 |
结论 |
英文摘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谈体育“差生”的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差生形成的原因 |
1.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问题。 |
2.身体形态发育不协调。 |
3.身体素质差。 |
4.运动技能学习困难。 |
5.意志薄弱。 |
6.羞怯爱面子。 |
7.标准要求过高。 |
二、转化体育差生的教学措施 |
1.提高认识,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
2.分析原因,对症施教。 |
3.提高素质,打好基础。 |
4.加强差生的练习数量。 |
5.加强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
6.发挥群众力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
7.利用课外时间,帮助辅导。 |
(10)试析中学体育教育差生的类型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3 中学体育差生的类型分析 |
3.1 素质型差生 |
3.2 智力型差生 |
3.3 非智力型差生 |
4 造成中学体育差生三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
5 各类差生的教学对策 |
5.1 素质型差生的教学对策 |
5.2 智力型差生的教学对策 |
5.3 非智力型差生的教学对策 |
6 结束语 |
四、试谈体育差生的转化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D]. 罗红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2]班级自主管理中的后进生转化问题研究 ——以团风中学A班为例[D]. 石春柳. 黄冈师范学院, 2017(01)
- [3]中学体育差生致因分析与教学模式构建[D]. 李俊峰. 鲁东大学, 2016(08)
- [4]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边缘生”现象研究[D]. 库小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5]再谈体育差生[J]. 姚学进,朱爱民,罗智波.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7(06)
- [6]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初中体育差生转化问题的初步探讨[D]. 李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2)
- [7]高中体育差生的情感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旸.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
- [8]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D]. 徐忠. 辽宁师范大学, 2005(03)
- [9]谈体育“差生”的转化[J]. 孟海燕,周世齐.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3)
- [10]试析中学体育教育差生的类型及教学对策[J]. 游勇.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