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学风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高校教学风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地方院校成教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郭红亮[1](2021)在《我国成人教育社会认可度调查 ——以江西省南昌昌市为例》文中指出

张亭亭[2](2021)在《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019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训万名德育骨干管理人员,遴选百个名班主任工作室”[1]。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是中职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主要平台,工作室的功能发挥对中职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存在功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示范引领功能未彰显、总体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深入了解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相关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本质属性,结合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求,确定了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的维度结构,并编制了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首先对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的调查结果基础上再对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挖掘与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之后据此提出应对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由促进中职班主任技能提高、促进中职班主任情感提升、促进所在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引领周边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即辐射功能四个维度构成。其中技能提高包括班级建设能力提高和德育课题研究能力提高,情感提升包括职业幸福感提升和师德建设提升。2),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功能维度情况如下:促进中职班主任技能提高的功能维度平均分较高,促进所在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功能维度与总体水平一致,促进中职班主任情感提升的功能维度平均分较低,引领周边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功能维度平均分低于总体平均水平。3),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在地理位置、所在中职学校类型、人数规模、自主权程度以及专业化活动频率五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成立年限这一背景变量上无显着差异。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的应对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如下:1),注重功能各维度均衡发展,2),健全有效激励机制,3),统筹管理合理安排,4),重视工作室的经费保障。

高海燕[3](2020)在《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市场已经形成,即使是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仍然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本研究围绕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进行探究,为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提供建设性意见,以期各职业学校重视品牌培育,并通过品牌培育,扩大学校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优质的技术人才。本研究主要使用四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法,广泛查阅有关品牌培育管理相关的文献,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问卷分析法,对L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家长发放问卷,详细了解学校品牌管理现状;三是访谈法,通过对师生及家长、企业管理人员访谈,了解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的实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研究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经济崛起为背景,分析了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的重要性;然后以L职业技术学校为案例,依照品牌培育管理理论,利用SWOT分析法,对该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及管理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品牌组织管理、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关系维护、品牌延伸、品牌合作、品牌文化塑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机制不完善、品牌形象模糊、品牌传播时效短、顾客忠诚度待提高、品牌延伸执行力不到位、品牌合作续期太短、品牌文化塑造维度不够等;接着通过文献分析法借鉴企业以及其他学校先进的品牌培育管理经验,从上述七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品牌培育改善对策与建议,包括完善品牌培育管理机制、调整市场定位提升品牌形象、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模式、提升品牌美誉度、扩张向下延伸策略、提升国际化办学影响力、多维度塑造品牌文化等。最后得出结论,职业技术学校在提高教育产品质量的同时,应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品牌培育,确立学校品牌的核心价值。做好品牌培育管理,将最终决定着一间职业技术学校未来的发展。

张茜[4](2020)在《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职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提高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完善中职学生人格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重要使命。随着全国上下越来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作用,以及党和国家建立诚信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是对中职学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中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推动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中职学校是中职学生诚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尽管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诚信教育一直是诸多因素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阅读书籍、文献资料等强对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学习了相关理论,分析了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内容和特点。第二部分,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了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对12位教师进行访谈,对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个角度分析了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学校层面拓展学校诚信教育形式,包括环境熏陶、文化浸润、教师范行、课程育信、活动扬长;家庭层面提高家庭诚信教育参与度,树立正确观念,营造优良家风,改善家教方式,引导家长垂范,配合学校教育,加强家校联动;社会层面构建社会弘扬诚信价值的观念,加快诚信法规建设,健全诚信评价体系,加强诚信监督力度,完善诚信奖惩机制,重视诚信舆论引导,培养“诚信至上”意识;学生层面,自觉加强自我诚信教育,引导诚信行为自省,培养自我诚信意识,加强诚信知识学习,提升道德精神修养,增强诚信道德体验,塑造健全诚信人格。在论述家庭、社会、个人层面的时候,笔者始终站在中职学校教师的角度,对学校、社会和个人对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改进对策与建议。

王晓[5](2020)在《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文化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学生培养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而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完善和提高,能够更好的作用于学生,帮助学生在学校更好的成长,也让学生的在校奋斗目标更为清晰,为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提供坚实保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以W中等职业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班级为例,深入研究该专业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情况,对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W中等职业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综述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方法对策。对W中等职业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详细分析了W中等职业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的问题,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教室、宿舍的布置以及学生的日常形象问题等;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班级制度不够完善,制定不够民主,制度中的企业文化与职业特色不足等;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班级目标缺失、班级人际关系较为紧张以及班风学风浮躁不扎实等。然后通过对班主任进行逐一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将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校层面、班主任层面和学生自身层面进行了成因分析,得出校园文化氛围不足、学校支持力度不够、班主任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强、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经验缺乏以及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自律能力较弱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最后结合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从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营造专业氛围;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注入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精神文化建设,接轨职业文化;加强学校支持力度,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班主任主导作用,营造健康班级舆论等五个方面提出了W中等职业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以促进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班级文化的整体完善和提升。

徐英雪[6](2020)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上述讲话极具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愈加复杂,部分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媒体低门槛、高渗透的特点,错误解读、蓄意歪曲甚至直接攻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部分党员干部精神疲软,少数人理想信念出现动摇,社会道德领域问题十分突出,新时代条件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命重大、责任艰巨。为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其使命,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借鉴前人宝贵实践经验的同时,积极回应时代需求,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本质问题上创新解答,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继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依据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及新时代党的相关文件,结合实证研究资料与结果,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成基础、时代动因、创新实践、特点与意义、不足与问题以及对策与建议展开全面探讨与深入研究。第二章与第三章概括并分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成基础与时代背景,阐述了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为深入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思想,以及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研究资料,梳理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基础与实践积淀。同时,研究立足于现实语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就以及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新问题入手,剖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利条件及复杂挑战。第四章与第五章梳理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研究其中规律与特点,阐述新时代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路径三大方面,梳理与剖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思想上的成长与实践上的创新,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框架。研究从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化及普及化探讨新时代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深刻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突出贡献。第六章与第七章针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并对继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研究始终坚持实践原则与问题导向,针对党员干部、高校学生与基层群众三大主要受众群体展开问卷调查,选取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发掘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矛盾问题。结合当前突出问题,研究按照顶层设计、队伍建设、内容体系构建与组织开展的逻辑,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闭环。文章最后总结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工作,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的研究方向。

刘旭明[7](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马银琦[8](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学业适应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努力在“学习动机态度”、“学习方法和能力”及“自我认知与心理”上进行调整,并在“学校教学与管理”及“学习环境与社交”中维持平衡,由此获得良好学习效能的心理倾向,而衡量该心理倾向的标准即学业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是其社会化的起始点,其适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业成就,甚至影响到他们社会融入的能力。在高等教育趋于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大学生群体的内部结构及特性出现了某些显性变化。因此,学业适应是大学生尤其新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家庭、学校及社会要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高度关注。对于尚未完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家庭环境仍然影响着其学业适应性乃至社会化进程。因此,通过收集质性文本及量化数据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关系,一方面能够扩展和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视角的学业适应理论,也可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始业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政策性建议,因而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现有国内外学业适应研究,不乏具有深度的理论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局限在实证调查法,缺少了质性分析。此外在研究内容上,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预测学生的学业适应性,但以往的研究只考察了变量之间的直接预测作用。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水平是否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适应性的关系效应,这一问题并未得到验证,也是现有研究中所欠缺的。依据已有经验,本研究先对10位2017级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并借助Nvivo11工具进行文本编码,初步构建了影响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家庭要素模型,再基于前人量表与理论模型,本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学业适应性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经过预调查和数据处理,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进行施测,共计发放问卷2217份,回收有效问卷1856份,有效回收率达83.75%。通过SPSS19.0及LISERL8.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测量得出我国大学生学业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部分学生处于一个适应不良的状态,尤其在“自我认知与心理”上;(2)通过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不同就读高校及不同专业在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上都有显着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父母维度、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都有显着性差异;不同生源地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水平上有显着性差异;(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关怀教养型父母及民主教养型父母和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冷漠教养型父母及控制教养型父母和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之间具有显着负相关性;家庭SES水平与关怀教养型父母及民主教养型父母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家庭SES水平与冷漠教养型父母及控制教养型父母之间具有显着负相关性;家庭SES水平与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4)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家庭SES水平在学业适应性与父亲控制维度及父亲民主维度有显着调节作用,家庭SES水平在学业适应性与母亲各教养维度上有显着调节作用。基于质性及量化数据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学业适应问题,加强高校的始业教育。其次,家长要积极采取关怀和民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以期提升他们的学业适应能力;再次,不同家庭SES水平的父母要在教养方式择善而从,高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本优势,尽可能避免消极教养方式,弱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要避免消极教养方式的同时,积极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参与相关家庭教育的培训,提升教养能力;紧接,高校与家庭之间要完善家校合作平台,保证两个主体间信息的有效畅通;再者,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本科教育教学氛围,从源头来端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态度。最后,政府需要为弱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实施教育经济及非经济补偿,并要鼓励高校开展以学生为主,家长为辅的研学旅行活动,为家庭提供教育服务保障。

罗利霞[9](2019)在《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代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突进及国民对成人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中国成人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人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目前成人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使得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履维艰。同时信息化的变革和全球化的推进,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性的发展,绝不能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要大刀阔斧进行革新,与时俱进进行开拓。加强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动力,又是促进成教学生全面的发展必然要求。本文以赣南高校为切入点,通过对赣南一些高校成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赣南地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并结合实际现状,提出从主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机制等方面予以改进,以提高其实效性和帮助成人教育走出困境。

邱艺平[10](2018)在《我国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研究 ——以F市C区为例》文中指出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是当前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在促进教育公平以及保障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方面,采取教师流动政策的举措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形成共识。通过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师流动政策分析,可以看到教师流动能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结合教育发展水平情况对教师资源配置进行适当的优化,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是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重要措施。自2015年全国19个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获得建立开始,我国就已经完成教师流动基本制度的构建,同时在多个地区进行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而G省F市C区在2015年成为首批改革示范区之一,并于2015年出台首个交流政策,并开展大规模的校长、教师交流。本文基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以及相关研究,在借鉴日本、美国、韩国、法国等国外教师流动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教育公平理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作为研究基础,对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先从我国关于教师流动政策的溯源开始,对国内的教师流动以及国外的TTI计划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再以省、市、区县的纵向分析维度对国家的县管校聘政策进行比较深入的文本分析。本文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G省F市C区为研究样本,先对地区进行三年的县管校聘政策的横向对比,通过不同的方面对政策的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再选取示范区的一所学校三年的实际流出教师与流入教师的情况作为实际案例。此外,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法,通过对示范区的172位义务教育教师和101位家长和1037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C区教育局领导、学校校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等群体进行访谈,旨在了解义务教育教师的流动现状、流动态度、流动政策实施情况,以及教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的看法。并通过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现状、家长对此政策的态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通过对政策的解读、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以及实际交流个案的剖析,发现教师交流出现的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减少不利影响。希望能为C区的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提供借鉴,进而促进教师实现有序且合理地流动;与此同时,为本区的流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更高的提升,也使本区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得以更好地落实。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县管校聘”教师流动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同时还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界定相关的概念,并阐述教师流动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县管校聘政策的文本解读,通过对中外、省、市、区(县),还有示范区三年的交流政策和学校的实际交流情况进行立体分析。第三部分借助调查问卷、访谈调查法并选择G省F市C区作为具体的研究区域,着重分析该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情况,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现今教师交流的实际问题。第四部分通过相关数据找出本区教师流动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从流动政策制定的理念、政策的文本、以及政策的宣传、执行和改进具体措施四方面来探讨针对教师流动的政策改进。

二、地方院校成教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方院校成教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助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二、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促进中职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三、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名班主任
        二、班主任专业化
        三、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
        四、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
    第二节 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的理论基础
        一、“全人教育”理论
        二、学习者共同体理论
        三、主体性教育理论
        四、双因素理论
第三章 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研究工具编制
    第一节 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研究的问卷设计
        一、问卷的设计思路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维度确立的依据
        一、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本质属性
        二、广东省中职德育工作的实际需求
    第三节 问卷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四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总体情况与各维度情况
        二、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在背景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三、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调查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室功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二、工作室总体功能发挥不充分
        三、工作室辐射功能未彰显
    第二节 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中职班主任自身的原因
        二、中职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
        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原因
第五章 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提升的对策
    第一节 注重功能各维度均衡发展
        一、技能成长奠定基础
        二、情感成长凸显专业
    第二节 健全有效激励机制
        一、教育行政部门改进评价机制
        二、工作室重视对学员精神激励
        三、中职学校认可工作室的重要性
    第三节 统筹管理合理安排
        一、强化统筹管理意识
        二、配合执行统筹管理
    第四节 重视工作室的经费保障
        一、树立制度观念意识
        二、制度保障经费来源
第六章 结语与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研究工作室主持人访谈提纲
附录二 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品牌的定义
        1.3.2 品牌培育管理理论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
    2.1 L职业技术学校概况
    2.2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
        2.2.1 品牌培育管理机构
        2.2.2 品牌定位策略
        2.2.3 品牌传播策略
        2.2.4 品牌资产保护策略
        2.2.5 品牌延伸策略
        2.2.6 品牌合作策略
        2.2.7 品牌文化塑造策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一般环境分析
        3.1.2 竞争者分析
        3.1.3 消费者需求分析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学校资源
        3.2.2 学校能力
    3.3 SWOT综合分析及战略选择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3.5 战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 品牌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1 品牌培育管理规划容易出现短视行为
        4.1.2 组织内部老龄化严重
    4.2 品牌定位问题及分析
        4.2.1 生源素质影响品牌形象
        4.2.2 品牌形象模糊
    4.3 品牌传播问题及分析
        4.3.1 偏离了品牌传播的原则
        4.3.2 品牌传播时效较短
    4.4 品牌资产保护问题及分析
        4.4.1 教师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问题
        4.4.2 学生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问题
    4.5 品牌延伸问题及分析
        4.5.1 向上延伸执行力不到位
        4.5.2 向下延伸宽度不足
    4.6 品牌合作问题及分析
        4.6.1 合作企业实习岗位短缺
        4.6.2 校企合作关系续期太短
        4.6.3 国际化办学影响力不大
    4.7 品牌文化塑造问题及分析
        4.7.1 将校园文化视为品牌文化
        4.7.2 校园文化塑造维度不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改善对策与建议
    5.1 关于品牌组织管理的改善建议
        5.1.1 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机制
        5.1.2 发挥品牌最高管理者的作用
        5.1.3 为教师创造个人成就提供平台。
    5.2 关于品牌定位的改善建议
        5.2.1 调整市场定位提升品牌形象
        5.2.2 利用头部效应强化品牌形象
    5.3 关于品牌传播的改善建议
        5.3.1 确立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原则
        5.3.2 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模式
    5.4 品牌资产保护的改善建议
        5.4.1 培养骨干教师,打造尊师文化
        5.4.2 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5.5 关于品牌延伸的改善建议
        5.5.1 利用本校市场执行向上延伸策略
        5.5.2 扩张向下延伸策略的宽度
    5.6 关于品牌合作的改善建议
        5.6.1 提高学生技能,鼓励学生掌握两技之长
        5.6.2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5.6.3 资助优生留学,提升国际化办学影响力
    5.7 品牌文化策略改善建议
        5.7.1 提升对品牌文化的认知
        5.7.2 多维度建设校园文化
    5.8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二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访谈提纲(家长版)
    附录三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四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访谈提纲(企业版)
    附录五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调查(教师版)
    附录六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调查(学生版)
    附录七 :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现状调查(家长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可行性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文献综述
    (六)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与拟创新点
一、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概述
    (一)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1.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培养新时代合格技能型人才
        3.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二)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1.传统文化诚信教育
        2.人际关系诚信教育
        3.学习生活诚信教育
        4.经济领域诚信教育
        5.法律法规诚信教育
    (三)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3.教育方向的职业性
        4.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5.教育过程的系统性
二、重庆市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方法与内容
        4.基于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5.基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二)中职学生诚信缺失影响因素分析
        1.学校教育薄弱制约着诚信教育的质量
        2.家庭教育缺失抑制着诚信家风的形成
        3.社会机制滞后影响着诚信氛围的营造
        4.自身素质缺陷阻碍着诚信修养的提升
三、加强重庆市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一)学校层面:拓展学校诚信教育形式
        1.环境熏陶——感受诚信
        2.文化浸润——领悟诚信
        3.教师范行——感染诚信
        4.课程育信——培养诚信
        5.活动扬长——践行诚信
    (二)家庭层面:提高家庭诚信教育参与度
        1.树立正确观念,营造优良家风
        2.改善家教方式,引导家长垂范
        3.配合学校教育,加强家校联动
    (三)社会层面:构建社会弘扬诚信价值的观念
        1.加快诚信法规建设,健全诚信评价体系
        2.加强诚信监督力度,完善诚信奖惩机制
        3.重视诚信舆论引导,培养“诚信至上”意识
    (四)学生层面:自觉加强自我诚信教育
        1.引导诚信行为自省,培养自我诚信意识
        2.加强诚信知识学习,提升道德精神修养
        3.增强诚信道德体验,塑造健全诚信人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
        (三)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一、W中职学校及工程管理专业简介
        (一)W中职学校简介
        (二)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二、问卷调查
        (一)对象选择
        (二)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
        (三)调查问卷汇总统计
        (四)问卷结果总体分析
第二章 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二)学校支持力度不够
        (三)班主任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强
        (四)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经验缺乏
        (五)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及自律性较弱
第三章 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营造专业氛围
        (一)创造良好的教室环境
        (二)打造专业特色的宿舍环境
        (三)树立统一职业的班级学生形象
    二、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注入企业管理制度
        (一)民主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二)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及软件工具
    三、提升精神文化建设,接轨职业文化
        (一)树立明确班级目标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培养良好班风学风
    四、加强学校支持力度,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一)深化校园文化积极引领作用
        (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激励政策
    五、发挥班主任主导作用,营造健康班级舆论
        (一)提高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能力
        (二)借助新媒体营造健康班级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6)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相关概念
        1.2.1 “马克思主义”概念阐述
        1.2.2 “教育”概念阐述
        1.2.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念阐述
        1.2.4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念阐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基础与历史积淀
    2.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基础
        2.1.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1.2 列宁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1.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积淀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现实意义(1919—1949)
        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现实意义(1949—1978)
        2.2.3 改革开放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现实意义(1978—2012)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动因
    3.1 新时代历史方位对理论教育提出全新要求
        3.1.1 新时代理论教育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精神动力
        3.1.2 新时代理论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基础
        3.1.3 新时代理论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3.1.4 新时代理论教育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纽带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为理论教育提供发展契机
        3.2.1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新面貌为理论教育创新提供坚强保障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为理论教育创新提供思想力量
        3.2.3 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态势为理论教育创新提供路径支撑
        3.2.4 文化教育事业新繁荣为理论教育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3.3 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为理论教育带来巨大考验
        3.3.1 文化多样化解构理论教育话语体系
        3.3.2 信息化加大理论教育思想整合难度
        3.3.3 个人价值观失衡影响理论教育普及
第四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实践
    4.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念创新
        4.1.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政治原则
        4.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旨
        4.1.3 坚持“以研促教”的发展理念
    4.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创新
        4.2.1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必修课
        4.2.2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4.2.3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创新
        4.3.1 不断提升理论灌输的教育实效性
        4.3.2 全面加强新型传播平台的舆论引导力
        4.3.3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与意义
    5.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特点
        5.1.1 政治性与学理性相互支撑
        5.1.2 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
        5.1.3 专业化与普及化共同推进
    5.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5.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宝库
        5.2.2 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2.3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思想保障
第六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6.1 主体能力水平有差距
        6.1.1 组织者自主意识不强
        6.1.2 教育者专业素养不足
    6.2 教学内容安排欠合理
        6.2.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不深入
        6.2.2 教育内容实践性不强
    6.3 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
        6.3.1 理论教育方式方法较单一
        6.3.2 新媒体平台运用难推进
        6.3.3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6.4 效果分析与处理机制待完善
        6.4.1 反馈渠道不畅通
        6.4.2 消极反馈处理不及时
        6.4.3 评估指标不全面
第七章 继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7.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顶层设计
        7.1.1 明确各级职责,确保理论教育工作规范运行
        7.1.2 增强发展定力,促进理论教育体系科学创新
        7.1.3 树立问题意识,实现理论教育发展良性循环
    7.2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建设
        7.2.1 强化领导团队的自主能力
        7.2.2 推动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常态化
        7.2.3 打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7.3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
        7.3.1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有序开展
        7.3.2 促进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有效结合
        7.3.3 聚焦理论教育内容体系包容性发展
    7.4 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开展
        7.4.1 探索“显性+隐性”复合型教学模式
        7.4.2 搭建全媒体理论宣传教育平台
        7.4.3 建立智能化反馈评估系统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的总结
    8.2 研究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B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C 基层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D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调查问卷结果详述
附录E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F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调查访谈编码详情

(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8)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大学新生学业难以适应问题日益凸显
        2.学业适应与否关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3.家庭环境成为其学业适应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价值
        1.从高等教育角度丰富和发展学习适应性理论
        2.深化学业适应理论在家庭环境因素中的探讨
        3.帮助家庭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养方式
        4.为高校开展始业教育以及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一)数据选取与关键词选择
    (二)文献成果的可视化分析
        1.核心作者数量及合作分析
        2.关键词知识图谱共现分析
    (三)文献观点综述
        1.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2.关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
        3.关于学业适应性的研究
        4.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1.父母教养方式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3.学业适应相关概念
    (五)研究理论依据
        1.发生认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适应性学习理论
        3.布迪厄资本理论及惯习理论
二、研究问题及设计
    (一)明确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及线路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计量法
        2.质性访谈法
        3.问卷调查法
三、质性访谈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访谈实施设计
        1.访谈样本选择
        2.访谈研究工具
    (二)访谈样本特征
    (三)文本词频分析
    (四)访谈信息编码
        1.开放性编码
        2.主轴性编码
        3.选择性编码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四、问卷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工具的开发
        1.提出研究假设
        2.研究样本限定
        3.研究变量限定
        4.研究工具设计
    (二)实施方法与步骤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
        1.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四)样本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1.人口统计学的主要特征
        2.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主要特征及差异性
        3.父母教养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差异性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特征及差异性
    (五)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适应性的相关性分析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适应性的相关性分析
    (六)SES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适应性预测作用中的调节作用
        1.SES在父亲教养方式对学业适应性预测作用中的调节作用
        2.SES在母亲教养方式对学业适应性预测作用中的调节作用
        3.SES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适应性影响中的调节效应模型的验证
五、研究讨论
    (一)学业适应性、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现状及差异
        1.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现状及差异的讨论
        2.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及差异的讨论
        3.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现状及差异的讨论
    (二)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
        1.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学业适应性呈显着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显着相关
        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学业适应性呈显着相关
    (三)家庭SES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适应性之间的调节作用
        1.家庭SES在学业适应性与父母教养维度之间的调节作用不同
        2.不同家庭SES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学业适应性影响程度不同
六、对策建议
    (一)特别关注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的适应问题
    (二)积极采用关怀类型及民主类型父母教养方式
    (三)不同家庭水平下的父母要在教养上择善而从
    (四)发挥家校合作平台来提升学生的学业适应性
    (五)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本科教育教学氛围
    (六)教育补偿提升弱势家庭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性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三)其他类
    (四)外文类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调查问卷(有序版)
附录三:调查问卷(乱序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2.1 成人高校的定义与成教学生的特点
        2.1.1 成人高校
        2.1.2 成教学生的特点
    2.2 新时代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2.2.1 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2.2.2 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3 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马斯洛需求理论
    2.4 新时代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4.1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成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2.4.2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2.4.3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3.1 调研方案及样本选择
    3.2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3.2.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发展
        3.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3.2.3 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
    3.3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学生的“偏执化”
        3.3.2 教师的“缺位”
        3.3.3 院校的“忽视”
        3.3.4 教育内容“泛化和脱节”
        3.3.5 教育方式“滞后”
        3.3.6 教育载体“单一”
    3.4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 加强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建设
        4.1.1 健全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4.1.2 大力引导成教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4.1.3 积极构建师生沟通交流渠道
    4.2 创新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1 普及职业道德教育
        4.2.2 开展责任教育
        4.2.3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4.2.4 拓展集体主义教育
        4.2.5 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4.3 丰富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4.3.1 坚持区分教育与因材施教
        4.3.2 坚持沟通和疏导相结合
        4.3.3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4.3.4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的合力
    4.4 拓宽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4.4.1 重视顺应成教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
        4.4.2 优化熏陶成教学生的校园文化
        4.4.3 强化符合成教特色的网络应用
    4.5 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4.5.1 建立运行机制
        4.5.2 制定评估机制
        4.5.3 完善保障机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我国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研究 ——以F市C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交流政策的背景
        1.1.2 现状分析
        1.1.3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对既有研究的评价
    1.5 相关概念
        1.5.1 教育均衡
        1.5.2 教育公平
        1.5.3 教师流动
        1.5.4 教师流动机制
        1.5.5 “县管校聘”
    1.6 理论依据
        1.6.1 社会流动理论
        1.6.2 需求层次理论
        1.6.3 推拉理论
        1.6.4 组织寿命周期理论
        1.6.5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1.7 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方法
        1.7.4 本课题特点
        1.7.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县管校聘以及其政策文本分析
    2.1 美国“TTI计划”与中国“县管校聘”的教师交流政策对比
    2.2 “县管校聘”的教师交流政策溯源
    2.3 “县管校聘”的19试点里面的3 个试点对比
    2.4 F市 C区教师流动的政策文本分析
    2.5 F市第S中学教师2014-2018年交流情况
    2.6 “县管校聘”下教师交流轮岗的双环影响
第三章 县管校聘教师流动的现状调查
    3.1 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3.1.1 教师交流意愿、交流方式和交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
        3.1.2 教师交流的激励措施的数据分析
        3.1.3 教师交流的政策落实的数据分析
        3.1.4 教师交流的政策问题的数据分析
        3.1.5 教师交流数据中的性别对比分析
        3.1.6 教师交流数据中的有否参加交流对比分析
    3.2 家长问卷数据分析
        3.2.1 数据总体分析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3.3.1 学生问卷总体分析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3 anova分析
        3.3.4 学生数据比较分析
    3.4 访谈部分
        3.4.1 教育部门访谈部分
        3.4.2 校长访谈部分
        3.4.3 教师访谈部分
        3.4.4 学生访谈部分
        3.4.5 家长访谈部分
第四章 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改进建议
    4.1 实施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4.1.1 被动交流情况明显
        4.1.2 轮岗教师顾虑较多
        4.1.3 方案决策主体单一
        4.1.4 程序民主相对残缺
        4.1.5 政策失真和其违规
    4.2 县管校聘教师流动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从政策角度分析
        4.2.2 从学校角度分析
        4.2.3 从教师角度分析
    4.3 政策制定的理念改进
        4.3.1 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4.3.2 平衡利益关系实现双赢
        4.3.3 以“教育均衡”为最终目的进行长远规划
    4.4 政策文本的改进
        4.4.1 鼓励性政策的改进
        4.4.2 精神层面鼓励的改进
    4.5 加大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4.5.1 加大政策宣传和讲解的力度
        4.5.2 完善交流政策的执行过程
        4.5.3 依法建立双向监督保障
    4.6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评估机制
        4.6.1 具有合理的考核评估指标
        4.6.2 明确考评标准
        4.6.3 明确考核评估主体
        4.6.4 明确考评对象
    4.7 其他政策改进的具体措施
        4.7.1 信息公开平台下的监督机制
        4.7.2 政策的备案审查制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义务教育阶段“县管校聘”教师交流政策调查问卷
附录2 F市C区义务教育阶段“县管校聘”教师交流政策调查问卷(家长问卷)
附录3 F市C区义务教育阶段“县管校聘”教师交流政策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4 F市C区“县管校聘”教师交流访谈设计—市、区县教育局访谈提纲
附录5 F市C区“县管校聘”教师交流访谈设计—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6 F市C区“县管校聘”教师交流访谈设计—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四、地方院校成教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成人教育社会认可度调查 ——以江西省南昌昌市为例[D]. 郭红亮.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2]广东省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功能研究[D]. 张亭亭.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L职业技术学校品牌培育管理策略研究[D]. 高海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 张茜. 西南大学, 2020(01)
  • [5]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为例[D]. 王晓. 鲁东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D]. 徐英雪.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D]. 马银琦.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9]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D]. 罗利霞.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10]我国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研究 ——以F市C区为例[D]. 邱艺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标签:;  ;  

地方高校教学风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