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年级创新作文设计二题(论文文献综述)
山珊[1](2020)在《云南乡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以建水第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高中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高中语文作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高中生的整体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发展的现阶段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学生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写”。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作文的教学效率就特别低。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逐步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学生作文成绩的提升。本文将对高中语文作文在教学过程中的现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本研究以云南建水一中为研究对象,以完整的文学研究为前提,将事实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深刻的调查作为基础,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理论相互结合,对建水一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老师的指导方法进行探索。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考察结果,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探究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做。首先在传授作文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仅如此,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写作能力。本论文共有四部分,第一步先介绍的是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及文献综述,写作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也是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部分,对作文教学的研究对中学作文教学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是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这是本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两大板块,第一是对学生作文写作情况的调查和结果分析。第二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和采访,来分析高中生写作能力和老师的指导水平。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不乐观的情况,比如说很多老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很落后,指导空洞。学生的作文素材不足,累积素材意识低,很多学生脱离现实进行写作。课堂以及课本还有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素材的影响很小。接下来通过调查研究,对建水一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老师评改作文问题,作文材料的选取问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考试而写作的环境,老师无力地引导,为积累而盲目积累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和分析,与现下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写作相互结合。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方法,这些包含改进作文评改,深入挖掘作文素材,进行课前演讲等。
钱婉君[2](2020)在《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儒敏,当代着名的文学史家、教育家。自投身于语文教育事业以来,温儒敏始终强调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的阅读教学理论主张丰富了我国阅读教学理论成果,为学校有效实施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与指导。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温儒敏相关文献,系统梳理温儒敏的阅读教学观,并分析其对当代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论文首先介绍了温儒敏的学习、从教与实践经历,分析了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的形成因素。其次阐述了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的核心理念,明确语文与阅读、阅读与阅读兴趣、语文教师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再次系统梳理了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的内容体系,包括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以及阅读评价等内容。在阅读教学基本目的方面,从“培养能力”和“养性”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在阅读教学基本内容方面,阐述了他对阅读教学的阅读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看法;在阅读教学基本方法方面,分析了他提出的分级阅读教学法和“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在阅读评价方面,从评价维度和评价方式两个角度展开论述。最后基于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的基本目的、内容、方法与阅读评价分析了其对当代中小学阅读教学的启示。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温儒敏作为教材总主编,其阅读教学观对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托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应树立“成绩”与“发展”并行的教学目的观;在阅读教学内容方面,应平衡课内外阅读的地位,落实阅读方法的教授;在阅读教学方法方面,应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作用,以“统编本”教材为载体,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阅读教学评价方面,应强化阅读评价意识,构建完善成熟的阅读评价体系。
赵丽娟[3](2020)在《高中文言散文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使得个体突破,整体推进,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方式。它旨在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这种教学紧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立德树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理念已深入人心,教育者在追求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针对高中文言散文在教学中存在“难学难教”“高耗低效”的现象,教师们想到了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文言学习热情和提升文言散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着眼于研究高中文言散文课堂教学中分层递进教学的策略,对高中文言散文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实习期间的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发现,教师们在文言散文教学中对分层递进教学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提问分层、评价分层和作业分层,但存在实施力度不足、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且有的一线教师也表明存在不知如何进行目标分层、课堂分层施教等问题。鉴于此,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文言散文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文言的一体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阐述了文言散文的特点及其适合运用分层递进教学的原因。在深入了解文言散文分层递进教学的运用现状后,对分层递进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首先从教学前的准备,即学生分层递进策略,目标分层递进策略谈起,接着从施教分层方面展开,主要谈论了课堂教学分层递进策略、提问分层递进策略,评价分层递进策略和作业分层递进策略。在每种策略提出后,结合相关的文言散文教学案例来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概括,提出了不足之处和在实施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张玉倩[4](2020)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读写结合训练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和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这两者密不可分。随着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不断发展,读写结合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小语界的关注,课程标准也做出了相关指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是必要而可行的。统编本教科书在编排时就十分重视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核心材料,是开展读写结合训练的重要资源。统编本教科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资源如此丰富,如何筛选和整合训练内容,系统性、有针对地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成为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实践研究法,结合相关理论,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读写结合资源进行研究,试图从读与写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维度,系统、规律地挖掘其中的读写结合训练内容,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并开展读写结合的实践训练。本研究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个部分为“绪论”,主要探讨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相关概念等,并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二个部分分别从三种不同视角切入,系统性地挖掘了教科书中可供利用的读写结合训练内容。其中,第一章从小学阶段同时涉及读与写的儿童诗、童话、记叙文、说明文这四种文体进行研究,依据这四种文体的写作要点,整理出读写结合训练内容。第二章依托课文多方面的读写要点,提炼出仿写型、改编型、补充性、感悟型等四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内容,并在每种形式下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做了细致划分。第三章结合小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分别就读写结合的表达方式、写作篇幅、训练时效等三个方面研究在不同阶段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侧重点。三章研究切入的视角不同,却彼此融合,互为支撑,在开展训练时需综合考虑,系统组织。第三个部分即第四章,主要是在系统性挖掘教科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内容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最后从微观层面进行教学实践:在学生所处的特定学习阶段,整合典型的读写结合训练内容,结合不同文体特征以及语篇的写作方法特色,选取恰当的训练形式,系统性、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实践。
张交交[5](2019)在《生本教育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研究 ——以昆明市L小学为例》文中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部分,习作既涉及学生的学又涉及教师的教,教师和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应如何分配和体现,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小学中段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提升上,但是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习作呈现出习作兴趣缺失、内容成人化、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基于以上教学现状,本研究结合生本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中段师生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策略,旨在将生本教育与习作教学进行完美结合,力图丰富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研究,另一方面,在总结L小学一线语文教师习作教学经验的同时,为未来准教师进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以L小学语文教师和三、四年级的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L小学中段师生习作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整个研究过程一共经历了准备、研究、修改总结三个阶段。主要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L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总体态度的调查与分析;第二、对L小学师生在习作教学各阶段完成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三、对L小学师生习作修改评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第四、对L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培训的调查与分析;第五、对L小学学生习作习惯情况分析。基于调查现状,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是:第一、L小学在小学生习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第二、L小学教师创造性使用习作文本的情况不是很普遍。第三、L小学语文教师有关习作教学的培训还需进一步提升效果。第四、L小学学生第二学段习作练习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调查分析的结果,本研究从生本教育的角度出发,对L小学的师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并且也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方面对生本教育下的习作评价进行了论述。在习作教学的实践运用中,由于部分突发问题和不可预见的教学生成,习作效果存在细微的差异,生本教育下的理论习作教学研究还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
何军强[6](2019)在《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功能作用不可忽视。语文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课程,必然会涉及到标点符号的教学,语文课标也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标点符号教学的相关教学要求,但从中学生日常的书面作业呈现中,我们看到,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情况并不容乐观。笔者为更好地了解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的现状,在对初高中学生进行了中学生标点符号用法测试的基础上,随机抽选了300份高中生作文进行标点符号运用语料分析,并根据测试卷和语料分析中反映出的中学生在运用标点符号时主要存在的问题,从中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运用标点符号的意识、书写习惯和课外干扰三个方面做出归因分析;为了解中学语文教师对《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的了解程度和其自身对标点符相关用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对课标中标点符号教学相关要求的熟悉程度,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标点符号用法测试,并结合测试结果做出归因分析;最后结合对中学生进行的标点符号用法测试的测试结果和作文语料中反映出的中学生在运用标点符号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测试后的测试结果及归因分析,从教师提升自身的标点符号运用水平、教师提升对学生标点符号运用困难的认知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学细节三个方面,提出改善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现状的教学策略。
阚春晓[7](2018)在《小学生作文“求真”研究 ——以楚才作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作文中暴露的如套作、雷同、枯燥缺乏真情实感,假、大、空等问题,引发了许多学者对学生作文“求真”的关注,这些研究丰富了作文“求真”的内涵。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关于小学作文“求真”的研究没有明确“求真”在新课标要求中的定位等,由此也产生了对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本文重点解决了“求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定位,即小学作文“求真”是在新课标要求基础之上对学生写作能力更高的要求,是作文暴露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是小学生表白自己的需要。同时本文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从文学、美学对“真”的探讨中汲取养分,进一步明确了小学作文“求真”的内涵,并从写作主体意识、写作主体内部转化过程及作文本身分为,主体求真、过程求真、表达求真三个方面。同时以楚才作文竞赛优秀获奖作文为依托对其内涵进行阐述。写作主体“求真”,首先要求主体树立真诚的写作态度。主体应追求个性、自由的写作。另外要求主体应该追求生活的真实与写作的真诚相统一。写作表达“求真”包括在文本中追求真挚的情感表达;反映实际生活、给人逼真感;提倡自然真诚的语言风格;表现真切、真挚的生命体验。写作过程“求真”:写作过程的三级转化理论,小学生写作过程需要经过从思维到内部语言,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从外部口头语言到外部书面语言的过程。写作主体的求真是作文求真的本源,写作表达“求真”是手段,两者相互配合完成写作过程的求真才能形成“求真”作文。最后从主体求真和表达求真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培养策略。
姜秀丽[8](2018)在《郑振铎《猫》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振铎的《猫》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学界关注,尤其是对其文体属性的界定和主题的解读更是目前学界争议最大的地方。本文以2013年人教版和最新部编版两版教材以及70篇学界解读文章为基础,拟对《猫》的教学内容与核心教学价值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的是语文教学中郑振铎《猫》的教学内容及其核心教学价值,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从创作背景、文体属性、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对学者的解读进行综述,在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文章主题的解读,现今学界共有人性批判反思论、动物弱小论和多重解读三个方面;在艺术特色上,主要是从结构特点、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三个角度来展开的。第二章主要是对2013年人版和部编版两版教材中收录本篇的单元目录、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中所呈现的教学价值进行梳理研究,并对两版教材的选文删选进行了反思。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份《猫》的教学设计,并对其教学内容与语文核心教学价值提出了阅读领悟文章思想主题与品读关键字词,揣摩文章用词用语的精妙等方面的教学建议。
曾沙沙[9](2017)在《中国与新加坡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作教学作为我国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在我国写作教学中长期存在“少、慢、偏、废”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喜欢说空话、套话、假话,而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指导往往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依然存在,作文教学收效甚微。新加坡与中国在华文教学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都进行了新课改,近年来在中学写作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写作教学模式和评改方式,例如“STAD模式写作教学”、“创意写作教学”和“自动化写作评改”等,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以中国和新加坡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对两国的写作课程目标、过程及方法、内容、作文考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继而从中总结出对我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全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意义、目标、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阐述。第二部分:中新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比较述评。此部分主要通过研读中新两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部分的内容,先从总体上对两国的课程目标结构进行了比较,再比较了中新两国初中的具体的写作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第三部分:中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内容比较述评。主要从写作主题和写作知识两方面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中新初中语文写作过程和方法比较述评。从命题、写作指导、写作、评改、讲评等几方面一一作了比较。第五部分:中新初中语文作文考试比较述评。主要从作文考试形式、题目以及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第六部分:启示。通过对中新两国写作教学的横向比较,得出了六点启示。总之,通过对中新两国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对于两国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特点得到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看出了各自的问题所在,也得出了不少启示,比较并不是为了分出谁优谁劣,而是为了互相学习,使两国的写作教学能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刘曦[10](2015)在《生活化作文理念与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人本教育理念正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断的推陈出新。而关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旨在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本文试图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依据,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创建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生活化作文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第二章主要阐释生活化作文与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内涵。分别从生活与教育、生活与作文、生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去分析生活对于写作教学的意义。第三章是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理论依据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课程标准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影响。通过现实需要和理论依据的分析证明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可行性。第四章是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调查与分析。通过对中学生作文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作文教学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五章是生活化作文的实现路径。分别从“学”和“教”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学生个性生活的培养、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习惯的养成、写作能力的训练等多方面,从而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施策略。从教师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包括知识引导生活化、教师讲解生活化、写作目标生活化、教学引导生活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找到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的具体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生活化”、“生活化教学”、“生活化作文教学”还不太理解,所以在实际的操作和实践过程中受到了不小的阻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生活化作文教学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所以我们从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际教学中的实践情况为出发点,探讨生活化作文教学,从而更好的指导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将生活化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高年级创新作文设计二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年级创新作文设计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乡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以建水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云南省建水一中概况及作文教学调查 |
一、云南省建水一中概况 |
二、云南省建水一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中学生作文评改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
(二)中学生课前说话训练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二章 云南省建水一中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
一、作文评改问题 |
二、作文材料的选取问题 |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 |
四、作文教学效率较低 |
第三章 中学生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策略 |
一、提高中学生作文评改的有效性 |
(一)批改作文要把握原则 |
(二)评改作文要关注重点 |
(三)善用灵活多样的作文评改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二、深入挖掘利用课本中的作文素材 |
(一)挖掘利用课文语言素材 |
(二)挖掘利用课文情节素材 |
(三)挖掘利用课文形象素材 |
(四)挖掘利用课文思想素材 |
(五)挖掘利用课本写作素材 |
三、利用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果 |
(一)进行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的好处 |
(二)进行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的技巧方法 |
四、多渠道提升中学作文教学效率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目的与意义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
(二)论文选题的目的 |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关于“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研究”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研究现状 |
(二)总体评价与研究趋势 |
三、本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本论文研究的重难点 |
(二)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的形成因素 |
一、阅读经验的积累:由阅读爱好者转向文学研究者与教育者 |
(一)蒙受基础教育启发:养成阅读爱好 |
(二)接受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奠定阅读教学研究基础 |
(三)投身文学教育事业:积累阅读教学经验 |
二、教育实践的积淀:致力课标、教材、教师的共同发展 |
(一)教育领导实践:召集修订语文课程标准 |
(二)主持编辑实践:编纂中小学语文教材 |
(三)讲学培训实践:培训一线语文教师 |
三、他人观念的学习:承前人之智,习同代之思 |
(一)传承前人的观念:叶圣陶阅读教学观 |
(二)学习同代学者的观念:钱理群阅读教学观 |
第二章 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的核心理念 |
一、阅读定位: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
(一)语文与阅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多读书” |
(二)树立“读书为要”的教学自觉 |
二、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
(一)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
(二)阅读兴趣的培养 |
三、语文教师:教师要做学生的“读书种子” |
第三章 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的内容体系 |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 |
(一)着眼于“培养能力”的阅读目的 |
(二)着眼于“养性”的阅读目的 |
二、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
(一)阅读内容 |
(二)教学内容 |
三、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
(一)纵向:分级阅读教学法 |
(二)横向:“三位一体”阅读教学 |
四、阅读教学的评价观 |
(一)立体的阅读评价维度 |
(二)灵活的阅读评价方式 |
第四章 温儒敏阅读教学观对当代中小学阅读教学的启示 |
一、阅读教学目的的启示:“成绩”与“发展”并行 |
(一)立足实际,实现学生的短期目标 |
(二)放眼未来,推动学生的长期发展 |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启示:平衡课内外阅读,重视教授阅读方法 |
(一)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
(二)阅读教学要教授阅读方法 |
三、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以“统编本”教材为载体,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
(一)课内阅读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二)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引入课外阅读知识 |
(三)以课内阅读为基础拓展课外阅读 |
四、阅读评价的启示:强化评价意识,优化评价体系 |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评价意识 |
(二)优化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高中文言散文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1.分层递进教学理论探究 |
2.分层递进教学语文实践的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1.文言散文 |
2.分层递进教学 |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 |
1.因材施教理论 |
2.最近发展区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4.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二、高中文言散文特点及分层递进教学现状 |
(一)高中文言散文特点 |
1.在教学中占据重点地位 |
2.文言散文自身的特点 |
(二)高中文言散文分层递进教学现状 |
1.文言散文分层递进教学的调查情况 |
2.文言散文分层递进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文言散文对象目标分层递进策略 |
(一)学生分层递进策略 |
1.尊重差异,关注差异 |
2.基于文言学习可能性分层 |
3.综合考量,合理分层 |
4.动态分层递进,及时调整 |
(二)目标分层递进策略 |
1.目标设计,呈现梯度 |
2.针对差异,分层定标 |
3.目标建立,高低适人 |
4.目标实现,动态递进 |
四、文言散文施教分层递进策略 |
(一)课堂教学分层递进策略 |
1.编排座位,组建成员 |
2.三结合教学组织形式 |
3.分层递进课堂教学模式 |
4.课堂施教,依型定形 |
(二)提问分层递进策略 |
1.提问对象,指向明确 |
2.问题对口,高低适人 |
3.问答手段,灵活采用 |
4.兼顾各层,启发思考 |
(三)评价分层递进策略 |
1.及时评价,矫正提高 |
2.分层评价,鼓励递进 |
3.多元评价,激励达标 |
4.动态分层评价 |
(四)作业分层递进策略 |
1.树立正确作业观 |
2.尊重差异,作业分层 |
3.自主选做,鼓励递进 |
4.鼓励自主创新作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读写结合训练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语文教育界对读写结合教学的持续关注 |
(二)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
(三)读写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不同文体下教科书读写结合的训练内容 |
一、儿童诗体裁观照下的读写结合 |
(一)体会语言练读写 |
(二)把握节奏练读写 |
(三)结合生活练读写 |
二、童话体裁观照下的读写结合 |
(一)立足幻想练读写 |
(二)掌握手法练读写 |
三、记叙文体裁观照下的读写结合 |
(一)基于叙述练读写 |
(二)注重写实练读写 |
(三)围绕情感练读写 |
四、说明文体裁观照下的读写结合 |
(一)读写关注知识的客观性 |
(二)读写关注说明方法的多样性 |
(三)读写关注语言的严谨性 |
第二章 不同训练形式下教科书读写结合的训练内容 |
一、仿写型读写结合 |
(一)分析课文选材,借助材料仿写 |
(二)解读课文主题,围绕主题仿写 |
(三)理清课文结构,依托结构仿写 |
(四)品味课文语言,进行语言仿写 |
二、改编型读写结合 |
(一)把握课文内容,多角度改写 |
(二)预测课文发展,合理续写 |
(三)抓住课文中心,合理扩写 |
(四)概括课文大意,进行缩写 |
三、补充型读写结合 |
(一)抓课文情节补白 |
(二)抓省略号补白 |
(三)抓教科书插图补白 |
四、感悟型读写结合 |
(一)阅读中做批注 |
(二)阅读后写读后感 |
第三章 不同阶段下教科书读写结合的训练内容 |
一、表达方式的变化 |
(一)口头表达 |
(二)书面表达 |
二、写作篇幅的递增 |
(一)写话期侧重短语和句群的训练 |
(二)过渡期侧重从句段到篇章的过渡 |
(三)初级写作期侧重篇章的训练 |
三、训练时效的不同 |
(一)读写结合隐性积累 |
(二)读写结合显性训练 |
第四章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读写结合教学探索 |
一、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
(一)解读教材,挖掘训练点 |
(二)结合实际,联结读写,开展训练 |
(三)强化教师自身知识 |
二、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
(一)教材解读 |
(二)教学示例 |
(三)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生本教育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研究 ——以昆明市L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设计 |
第二章 生本教育的概念及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
第一节 “生本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
一、生本教育 |
二、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具体内涵 |
第二节 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
一、发挥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二、确保习作作品的真情实感 |
三、引导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
四、保障习作评价的相对科学性 |
第三章 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师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对L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总体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
二、对L小学师生在习作教学各阶段完成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三、对L小学师生习作修改评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四、对L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培训的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L小学学生习作习惯情况分析 |
一、标点符号使用问题 |
二、添字、漏字、错别字问题 |
三、语句通顺、用词恰当问题 |
四、卷面干净整洁问题 |
五、主旨偏离问题 |
第四章 生本教育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学校加强对教师习作教学的引导和支持 |
一、促进教师习作教学水平的提升 |
二、为教师更好的进行习作教学创造条件 |
三、组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
第二节 基于以生为本视角的习作教学策略 |
一、转变学生习作的动机 |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三、激发习作兴趣,拓宽习作视野 |
第三节 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提升自我教学水平的策略 |
一、树立科学的习作教学理念 |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
三、优化习作课堂教学设计 |
四、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
第四节 创新小学习作的评价机制 |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
三、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L小学教师调查问卷 |
表A L小学教师调查问卷各题选项比例统计表 |
附录B L小学学生调查问卷 |
表B L小学学生调查问卷各题选项比例统计表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述评 |
1.3.1 现有研究的综述 |
1.3.2 现有研究的缺失 |
第2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标点符号教学要求与相关标准 |
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
2.2 《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_2011) |
2.3 概念界定 |
2.3.1 标点符号 |
2.3.2 标点符号运用 |
第3章 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现状及归因分析 |
3.1 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现状分析 |
3.1.1 “中学生标点符号用法测试”测试结果及试卷分析 |
3.1.1.1 测试卷的设计 |
3.1.1.2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3.1.2 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现状的语料分析 |
3.1.2.1 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数据统计 |
3.1.2.2 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错误数据统计 |
3.1.2.3 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类型分析 |
3.2 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的归因分析 |
3.2.1 标点意识弱 |
3.2.2 书写态度差 |
3.2.3 课外干扰大 |
第4章 教师自身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认识及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标点符号教学的认知 |
4.1 测试卷的设计 |
4.2 测试结果及归因分析 |
4.2.1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4.2.2 针对测试结果的归因分析 |
第5章 改进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现状的教学策略探讨 |
5.1 教师提升自身标点符号运用知识和标点符号教学意识 |
5.1.1 提升标点符号运用知识 |
5.1.2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标点符号运用教学的意识 |
5.2 教师提升对学生标点符号运用困难的认知 |
5.2.1 对学生口头朗读时的停连重音的认知 |
5.2.2 对学生书面表达中的书写占格的认知 |
5.3 教师关注教学细节丰富标点符号教学方法 |
5.3.1 树立学生规范运用的意识 |
5.3.2 纠正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 |
5.3.3 同步学生标点符号的学用 |
5.3.4 重视学生良好语理的培养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中学生标点符号用法测试 |
附录二 中学生标点符号用法测试双向细目表 |
附录三 中学语文教师标点符号用法测试 |
附录四 中学语文教师标点符号用法测试双向细目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小学生作文“求真”研究 ——以楚才作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作文“求真”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作文与作文教学 |
二、小学作文“求真”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写作教学理论 |
二、美学、文学理论 |
第三节 作文“求真”具体阐述 |
一、小学作文“求真”是基础要求之上更高追求 |
二、小学作文“求真”是作文暴露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三、小学生写作有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 |
四、小学生作文“求真”的内涵分类——以楚才作文为例 |
第二章 小学作文求真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学生作文“求真”调查 |
一、对写作主体“求真”意识调查分析 |
二、对写作过程“求真”调查分析 |
三、关于写作表达“求真”调查分析 |
第二节 教师作文“求真”调查 |
一、教师对学生写作目的认识的调查分析 |
二、教师对学生指导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三章 小学作文“求真”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写作主体“求真”的培养策略 |
一、循序渐进,培养主体作文“求真”意识 |
二、重视学生作品,培养主体写作信心 |
三、激发主体表达需要,顺情而作 |
第二节 写作表达“求真”的培养策略 |
一、日积月累,夯实表达基础 |
二、勤练多写,养成良好表达习惯 |
三、修改反思,灵活运用表达技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作文“求真”现状调查(学生版) |
附录2: 小学作文“求真”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8)郑振铎《猫》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郑振铎《猫》的文本解读研究综述 |
1.1 《猫》的创作背景 |
1.2 《猫》的文体属性 |
1.3 《猫》的主题理解 |
1.3.1 人性批判论主题 |
1.3.2 动物弱小论 |
1.3.3 动物弱小论 |
1.4 《猫》的艺术特色分析 |
1.4.1 结构特点 |
1.4.2 写作方法 |
1.4.3 语言特色 |
第2章 《猫》的教材研究分析 |
2.1 《猫》在两套教材中的编撰情况分析 |
2.1.1 两套教材《猫》单元编排情况及分析 |
2.1.2 两套教材《猫》课前提示编排情况及分析 |
2.1.3 两套教材《猫》课后习题编撰情况及分析 |
2.1.4 选文删改情况分析 |
2.2 对两版教材《猫》教学价值的提取分析 |
第3章 《猫》的教学设计与建议 |
3.1 《猫》的教学设计 |
3.2 教学建议 |
3.2.1 教学内容的确定 |
3.2.2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中国与新加坡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理论基础 |
2 中新初中语文写作课程目标比较述评 |
2.1 写作课程目标结构的比较 |
2.2 写作课程目标内容的比较 |
2.2.1 写作课程总目标比较 |
2.2.2 写作课程分目标比较 |
2.2.3 比较分析 |
3 中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内容比较述评 |
3.1 写作训练主题的比较 |
3.1.1 中国的写作训练主题 |
3.1.2 新加坡的写作训练主题 |
3.1.3 比较分析 |
3.2 写作知识内容的比较 |
3.2.1 中国的写作知识内容 |
3.2.2 新加坡的写作知识内容 |
3.2.3 比较分析 |
4 中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比较述评 |
4.1 中国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概述 |
4.2 新加坡写作教学过程及方法概述 |
4.3 比较分析 |
5 中新初中语文作文考试比较述评 |
5.1 作文考试形式比较 |
5.1.1 中国的作文考试形式 |
5.1.2 新加坡的作文考试形式 |
5.1.3 比较分析 |
5.2 作文考试题目的比较 |
5.2.1 题目数量的比较 |
5.2.2 作文内容及题目表述的比较 |
5.3 作文评价标准的比较 |
5.3.1 中国的作文评价标准 |
5.3.2 新加坡的作文评价标准 |
5.3.3 比较分析 |
6 启示 |
6.1 细化写作课程目标,增强可操作性 |
6.2 转变写作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为自己写作” |
6.3 强化文体意识,丰富写作知识 |
6.4 优化写作教学过程 |
6.4.1 作文命题多元化,与社会接轨 |
6.4.2 注重写作指导的优化,开发学生思维 |
6.4.3 注重写作和实际相结合 |
6.4.4 批改方式多样化,评语人文化 |
6.5 优化作文评价标准 |
6.6 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生活化作文理念与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价值 |
1.5 研究意义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主要研究方法 |
1.8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生活化作文”与“生活化作文教学” |
2.1 生活化作文的内涵 |
2.1.1 什么是生活? |
2.1.2 什么是写作? |
2.1.3 生活和作文的关系 |
2.1.4 生活化作文的本质 |
2.2 生活化作文教学 |
2.2.1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内涵 |
2.2.2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特点 |
第3章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现实要求与理论依据 |
3.1 现实要求 |
3.2 理论依据 |
3.2.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
3.2.2 心理学理论依据 |
3.2.3 教育学理论依据 |
3.2.4 国外相关作文教学理念 |
第4章 作文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研究与分析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内容 |
4.1.3 学生调查问卷中重点问题的分析 |
4.1.4 教师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4.2 高考作文命题研究与分析 |
4.3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与分析 |
第5章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现路径 |
5.1 学生能力培养“生活化” |
5.1.1 培养个性化生活,提高作文兴趣 |
5.1.2 在生活中作文,在积累中成长 |
5.1.3 学会总结,整理素材 |
5.1.4 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
5.1.5 进行作文训练 |
5.1.6 培养作文自信 |
5.1.7 积极参加征文活动 |
5.2 教师引导“生活化” |
5.2.1 知识引导“生活化” |
5.2.2 写作目标“生活化” |
5.2.3 教师讲解“生活化” |
5.2.4 教学引导“生活化”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高年级创新作文设计二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乡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以建水第一中学为例[D]. 山珊. 西南大学, 2020(05)
- [2]温儒敏阅读教学观研究[D]. 钱婉君. 江苏大学, 2020(05)
- [3]高中文言散文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研究[D]. 赵丽娟. 大理大学, 2020(06)
- [4]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读写结合训练内容研究[D]. 张玉倩. 南通大学, 2020(08)
- [5]生本教育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研究 ——以昆明市L小学为例[D]. 张交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学生标点符号运用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D]. 何军强.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7]小学生作文“求真”研究 ——以楚才作文为例[D]. 阚春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郑振铎《猫》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分析[D]. 姜秀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中国与新加坡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比较研究[D]. 曾沙沙.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10]生活化作文理念与实践探究[D]. 刘曦.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