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中心医院实施扶贫工程

荆州市中心医院实施扶贫工程

一、荆州中心医院实施扶贫济困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泰宁县人大常委会课题组,陈根兴[1](2021)在《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观察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一、票决制的法理基础和各地的实践情况(一)什么是票决制根据全国各地的实践,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一般是指政府在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报党委研究后,经本级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以投票方式决定项目,再交本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接受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

陈冬丽[2](2020)在《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实践研究 ——以Z村“双百”社工站为例》文中认为党和国家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发式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为弥补过去“漫灌式”的粗放扶贫的缺陷,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确保贫困人口到如期脱贫,党和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而社会工作拥有的独特的伦理价值和实务方法,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方法来强化扶贫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韶关市Z村作为省定贫困村,由省民政厅定点挂扶,当地政府和挂扶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精神,牢牢把握“找准工作切入点、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干部下乡带着干”的关键环节,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开展“双百”社工站精准扶贫实践,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扶贫效果,为贫困群众脱贫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主要通过参与式观察法、结构式访问法和焦点小组等方式去掌握一手资料,探讨了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并通过分析Z村现阶段精准扶贫开展的现状,揭示Z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成效,从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角度入手,对其扶贫完成情况成效评估,指出其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究社会工作介入是否能够对精准扶贫政策起到有效的补充完善作用,进而结合存在的问题,探讨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从而提高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总结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经验以期能为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焦骏峰[3](2020)在《庐山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文中研究指明“庐山东林寺”始建于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之手,她是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祥地。由此,慧远大师所创立的净宗一派,传承一千六百多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净土宗所提倡的“念佛法门”颇为流行,广为传播,可所谓在佛教八大宗派中,净土宗“念佛法门”巨星璀璨,灵光独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在快节奏与充满竞争现代社会中,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它所形成独特的净宗文化,如何发挥着积极作用去调和处于多变的现代人类?净宗文化,它又有何魅力吸引着现代社会大众的目光?要想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不得不追溯到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缘起。论文以现代净土文化发祥地“庐山东林寺”为中心展开论述,本文先从历史去探讨净宗文化的发源以及东林寺千年历史的变迁。在第三章中,深入地研究东林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它所形成的净土文化通过怎样的方式去适应现代社会,又是如何影响现代人类?尤其在第四章中,祖庭“庐山东林寺”是如何进行一种现代性转化?会着重在东林寺文物胜迹与现代寺院建筑风格艺术上去体现。后面的章节会依次探讨,东林寺所具有独特的现代净土道风、现代僧团建设、现代佛事活动,现代寺院管理、对现代人类临终关怀、民间慈善行谊、弘法教化,国内外净宗文化的弘扬与交流,践行“人间净土”,构建和谐社会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东林寺在现代社会中,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因此,对庐山东林寺的考察对于研究与挖掘净土宗文化、人文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影响,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许秀文[4](2020)在《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中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结构、层次都是与国际接轨、借鉴西方国家既有制度构建起来的,但社会保障的思想和措施绝不是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虽然我国古代没有“社会保障”这个语汇,但是历朝历代由国家主持、兴办,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的仓储备荒、赈济灾民、救济孤寡、养老育幼、施医恤病等丰富的思想和活动,都在事实上发挥着社会保障功能,其活动性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纷乱的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自然灾害和疫病频发,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有迫切的被救助的需求。这样的乱世让人怀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与否、即或存在作用又能发挥几何、有没有研究的必要?基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研究与其他断代相比较略显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形成合理完善的研究体系。但翻阅史料可知,与人民希望被救助的需求相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不仅存在,而且内容庞杂丰富,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帝王诏令中多有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纪传经文中也有若干救助、抚恤、慈善的记载,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社会救助机构、医疗机构。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肯定有力所不逮的时候,适应社会需要,佛教、道教宗教组织、民间的宗族组织甚至个人广泛参与和开展慈善救助,作用凸显,成为政府保障的有益补充。中国历史上的纷争动荡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意识活跃、旧制度衰亡、新制度开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制度措施上如果有所发展完善,就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值得全面梳理和总结,深入挖掘和研究,对其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的地位加以明确。本文运用历史学和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研究。首先,从日常和自然灾害、战乱和疫病背景下帝王发布的诏令、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佛教与道教传播过程中的理念和活动以及宗族救助的事例中总结提炼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思想。其次,基于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具体表现,本着大体符合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分类习惯,同时参考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分类标准的思路,将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划分为五个类别,即政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宗教慈善和民间救助,由社会保障思想及这五类活动构成魏晋南北朝多元主体社会保障研究的体系架构。再次,对政府、宗教、宗族三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实践进行由个别到整体的研究,对各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活动方式、效果进行梳理、归纳和相关探讨,力求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样貌。主要包括政府主体进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社会优抚制度与实践、社会福利制度与实践,宗教组织主体进行的佛教、道教慈善实践以及宗族组织为主体进行的民间救助。政府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按其救助情况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医疗救助三类,以灾害救助为主,分别讨论政府在每一类救助中采取了哪些常规性和应急性救助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各种社会救助措施实施中都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政权应对以上三种情况均有一套历代承袭的制度化举措,不可避免有一些制度流于形式,但也有一些制度的确起到真正的救助作用。社会优抚制度从军功封爵、休假制度、抚恤制度三方面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对军人以及军人家属政治上和物质上的优待和抚恤。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对于兵源的要求比较迫切,因而在优抚制度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优抚思想与实践内容都开始变得比较丰富。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非常复杂,优抚制度也体现出等级性特点,比如兵士与将士的抚恤等级不同,北朝汉人服役性质的兵士待遇完全不能和鲜卑本民族军士相提并论。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养老尊老、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若是群体的基本保障福利以及统治阶级官僚阶层的的身份性福利。有些社会福利已经制度化,尤其是在养老和身份性福利方面,其它福利则更多地体现出随机性和随意性特征。宗教慈善即当时的佛教和道教慈善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慈善活动。佛教进入中国后,迅速顺应中国国情,入乡随俗,在意识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相结合,得以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宣传其慈悲精神、因果报应思想、福田布施思想,劝导人们止恶从善、劝善化俗,通过济贫救灾、施医给药等慈善实践,为魏晋南北朝慈善思想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本土宗教道教的劝善去恶、救穷周急等慈善思想也成为我国慈善思想的渊源之一,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诸如医疗等救济举动展现出它的功能,发展信众,救济社会,社会效果明显。以家族、宗族为主的民间救助历史悠久,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乱、人民大流徙的背景凸显了宗族的重要。同宗血缘关系成为当时社会组织最理想的纽带,宗族成员间的救济、养老、助葬等慈善活动对敦亲睦族、维护基层社会生活稳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对各项社会保障活动进行分类探讨的基础上,从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进行该时期社会保障研究的整体归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主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说明,分析三种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间的联系与冲突。由于动乱社会一些国家的官方社会保障缺失,客观上对民间救助提出了要求,宗族互助、宗教慈善等民间救助赈济活动便应运而生。这是该时期社会保障多元体系发展的社会原因,也是该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与先秦至秦汉较单一的政府保障相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主体社会保障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历史的进步性。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并不像一些既有研究认为的那样作用和影响不及秦汉,远输隋唐,在这样的乱世,对社会保障的得失和影响应该辩证看待。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明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保障层次也较低,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得当运用这一体系的政权,重视民生,保障到位,救助了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起到了安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竞争力并统治长久;对社会保障不予重视的政权,穷兵黩武,忽视民生,社会保障缺失,在民心向背、社会秩序得失乃至国运长短上也有明显体现,社会保障与政权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因果关系。当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保障的作用也不能够虚夸,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成效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治乱、国力盛衰、帝王贤愚、吏治好坏、经济强弱等情势无一不影响着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黎国庆[5](2019)在《“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我国建设重心逐渐向乡村转移。乡村建设实践迎来发展高潮,政府、设计机构、企业、NGO组织、三农学者、农民纷纷参与到乡村建设。需要学界对乡村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和评判,总结不同实践类型的乡建理念。本文聚焦于“中国乡建院”这一乡建团体,其长期专注于乡村建设,拥有多学科背景的人员架构,较为深入的政策研究成果、较为成熟的乡建理论体系和较为丰富的乡村实践积累。“中国乡建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乡村建设的先进水平,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解析,可以较为深入地探讨乡村建设理念和实践模式,为我国未来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指导实践活动。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明研究背景,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研究方法,搭建论文研究框架。第二章首先对国内外乡村实践进行梳理和归纳,尤其是国内“新乡村建设”的兴起原因、参与力量、实践类型,引出“新乡村建设”的先锋——“中国乡建院”。第三章总结出“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以“内置金融”开展金融创新,以“村社共同体”开展组织创新,以“农民为主体”为乡建原则,以“陪伴式乡建”为乡建方法,以“系统乡建”为乡建目标。重点阐述“内置金融”的内涵、要点、发展、功能、与外置金融的对比。比较分析亚洲地区的乡村组织架构,梳理我国乡村组织架构的变迁,研究“中国乡建院”重建“村社共同体”的方式。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四方面阐述“农民为主体”。详细分析“陪伴式乡建”,包括前期调研与规划、中期设计与实施、后期管理与运营。从社区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四方面阐述“系统乡建”。第四章通过梳理“中国乡建院”的实践案例,总结其乡村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探索时期、成型时期、深化时期,不同时期的乡村建设模式有所不同,经历了“理念分散—思想融合—区域联动”的发展过程。随后选取郝堂村和小朱湾这两个代表案例重点研究:郝堂村是以改善农民生活为主的系统乡建,小朱湾是以旅游开发为主的系统乡建。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社区重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复兴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重点从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学三方面深入探讨空间建设特点。通过这两个系统乡建案例,研究“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是如何运用于乡村实践,评析其实践方式和实践效果。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展望乡村建设的未来发展。

陈彩平[6](2019)在《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研究 ——以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例》文中提出当今中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政府职能改革的进程中,这种转变意味着社会力量将会进行重新分配。在一些领域中,政府的作用有限,甚至出现了失灵的情况。志愿服务组织的出现弥补了社会治理的不足,在教育、关爱老幼、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救灾等社会治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如何与政府进行良性互动是一个研究者们重点探讨的议题。部分研究者认为,政府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型互动关系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框架和思路。本文以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例,以公民社会理论和第三方管理理论为指导,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重点分析了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型关系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尝试提出了构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政府之间合作关系的路径。研究发现,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即以价值为导向的互动模式、以协同为导向的互动模式和以合作为导向的互动模式。具体到合作型关系而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具有目标统一性和职能独立性两个主要特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具有合作方式更加民主化、合作理念更加成熟化和合作职能更加广泛化的表现;同时,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合作关系也存在困境,主要表现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中缺乏信任、缺失构建合作关系的相关制度规范、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与现实需求不充分匹配、合作关系构建的保障不足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尝试提出了构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合作型关系的思路,一是树立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平等合作的理念,二是完善落实相关制度和法律,三是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素质和能力;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动力,如何整合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政府与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等问题是进一步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仍然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范乾帅[7](2019)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行政法研究》文中提出一国法治事业的推进、人权的维护、公共福祉的增进,不仅系于中央,也同样仰赖地方。地方治理的法律建构,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实现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具体就社会救助地方治理而言,社会救助是一种旨在保障贫困者的生存权、满足其最基础生存条件的制度,给付标准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这就需要各地方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治理。然而,眼下社会救助领域的地方治理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一,从学理视角看,与本研究主旨相关的行政组织法、地方行政法及给付行政法的文献尚不十分充裕;其二,从实践视角看,同样有诸多弊病有待法律上的建构与完善。鉴于此,本研究的目标在于从行政法学的视角出发,对当下学术研究尚未深入探讨的社会救助地方治理进行全景式的描绘,辨析制度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之道,以期推进行政组织法、地方行政法及给付行政法研究的发展。本研究主要探析的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地方行政机构、慈善组织及行政相对人。其一,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功能可界定为“主导”。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力关系维度来看,它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为“管理上的主要责任者”和“财政上的次要责任者”;从地方政府与地方行政机构及私主体的关系维度看,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为“地方行政机构的领导者”和“私主体的管理者与合作者”。地方政府着力于通过“设置救助机构”、“编制救助计划”、“建立救助项目”等方式,构筑起宏观的给付行政法秩序、并为这种法秩序的运作提供国库支持,以便维护公民的基本生存权。然而,因为行政组织与行政行为法治的滞后,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并不明晰,其设置救助机构、编制行政计划等行政过程中所须恪守的程序性规则也并不完善。此外,在当前的问责机制下,其公法责任也无法受到很好的追究。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仍在相当程度上游离于法律控制之外。其二,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系指除地方政府的之外的地方行政机关。民政、教育及相关地方行政机构均系“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而民政则居于最为枢要的位置,其作用可界定为“牵头”。从拟定给付标准到发放救助待遇、从设定行政程序到确定给付对象、从事先审查到动态管理:在社会救助这一“国家主导”色彩颇为浓厚的领域当中,民政部门可谓“国家”的最直接、细致的体现。尽管民政部门是救助行政的“制度基轴”,但其职权的设定与运作尚有诸多不合法治原则或善治精神之处,这包括但不限于民政部门拟定救助标准未获立法明确授权,标准拟定程序封闭、内部化,标准的司法审查现状堪忧,民政部门自行设定的行政程序存在内容瑕疵,救助对象确定机制的合法性与实效性皆有待改进等等。其三,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领域,各地方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对应“公法之维”,而慈善组织则兼具“公法之维”与“私法之维”。在我国,慈善组织分为“民办慈善组织”与“官办慈善组织”。前者的功能是以纯粹的私主体的身份、基于道德义务与行政合同参与治理,应予加强,而后者的功能则是以“体制内机构”、乃至行政主体的身份,基于道德义务、行政合同、行政协议乃至立法授权参与治理,其行政化特征应予去除。从可问责性上看,民办慈善组织与官办慈善组织在法律属性与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注定可适用于二者的问责机制也有所不同。其四,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是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其可通过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而成为行政相对人。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行政相对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行使权利与承担义务的方式,推动行政程序的前进。以低保审批程序为例,行政相对人的功能在于:提出申请,启动程序;参与审核、审批,协助调查,以推动程序前进;面对程序上与实体上的违法行为,行政相对人可凭借行政诉讼与之对抗,以维护自身权益。行政相对人是权利的主体。但眼下,相对人的主体地位尚不凸显:一者,相关立法或行政规定对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行政义务、低保管理机关应恪守的程序性规则及相关法律后果的规定并不完善;二者,低保管理人员违法之事屡有发生,救济机关为相对人提供的保护也不充分。针对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各项不足,在未来,其一,完善地方组织法,即应以立法手段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界限、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界限,并实现民政部门的组织法定。其二,应完善行政程序法。这包括与法秩序的形成、运行及公私协力等相关的程序性规则。其三,应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机制。具体可从提升代表素质、提前审查时间、细化草案内容、激活现有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其四,应改革慈善体制。应推进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改革,并完善慈善税收优惠制度。其五,应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问责等问责机制。总之,我国应继续以民生福祉、以公民的生存权与民主权等基本权、以人性尊严、以“人的价值”为纲领,从法规则的设定与施行、对违法者的问责、对受戕害者的救济等各维度切入,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地方治理法治化的进程。

陈建波[8](2017)在《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描绘了 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就必须破解难题,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实践之后,深切感到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正是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新指示要求,借助于国内外服务科学、水利学、电力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框架。文章沿着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时间脉络,从长江经济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出发,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在行政性分割格局下探索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相连,谋划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主导下,深刻领悟总书记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分析三峡工程兴建创造的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服务和贡献,阐述了宏伟工程在该区域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区域融合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与发展的对策。论文分七个部分,由引言和六章组成。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之上,对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效应分析,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及其服务长江经济带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例和杰作。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梯度转移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统筹开发的全局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城市和城市群功能的比照解析,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分大中城市在三峡工程兴建前后自身进步、发展壮大的内在机理和变革,论证了由于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电站的开发建设,在上游有产生副中心城市和一级城市群的基础和可能。三是在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峡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过阐明长江经济带资源比较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依据大量数据进行了差异关联分析,构建了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模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和空间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提升迅速,针对工程对上中下游各城市服务功能侧重的不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城市体系,以组团式的核心区带动广大经济腹地的发展。四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双重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工程和谐、持续和绿色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双轮驱动,在加强生态保护中推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金燕[9](2017)在《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友善是个体善意的真性情之合理表达的一种高贵品质,同时也是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主要是在习得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来养成和维系。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文明道德构建的发展脉络中,友善的印记清晰可见。党的十八大之后,友善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价值观其他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发生作用。友善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友善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友善与西方伦理学中的友爱、资产阶级所谓的博爱以及时人屡屡为之辩护的伪善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彰显了时代精神。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很重要,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立德树人就会流于笼统和空泛。友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它辐射了最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是大学生的基础之德,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对于高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育,对于全社会向上、向善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在转型期表现更为突出且已投射到大学校园的,与友善相悖的冲突、失范、乱象与隐忧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长期以来,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友善价值观的不断变迁,其培育工作相继经历了在探索中面临困境、在困境中迎接挑战、在挑战中选择坚持、在坚持中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曲折前行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多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培育呈现出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较高;第二,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践行意识比较强烈:第三,高校友善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发挥比较明显。这些都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工作的继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很好的启迪。但是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尚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理论教育,能力培养有待加强;二是重手段创新,影响深度有待提升;三是重典型引领,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四是重奉献意识,合法利益有待提倡;五是重综合培养,教育合力有待形成。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应当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继承传统,放眼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友善思想资源。要借鉴吸收儒家思想、民间文化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合理经验,特别是在民间文化部分,要重视乡规民约、家规家训、民风民俗和通俗文学等传统资源在培育大学生友善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把握方向,凝练内容。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又要吸收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先进性与层次性、选择性与引导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四个方面的统一。确立培育目标,帮助大学生养善心、行善举、立善功,将友善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升到社会与国家的范畴。三是探索路径,力求实效。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中,路径的选择对培育效果的好坏将起到较大的作用。要在灌输、示范、评价、环境优化、体验、制度保障等六个方面结合实际、勇于探索、积极思辨、敢于创新,促进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实施。

张露[10](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二、荆州中心医院实施扶贫济困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荆州中心医院实施扶贫济困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观察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票决制的法理基础和各地的实践情况
    (一)什么是票决制
    (二)票决制来自哪里
        1. 票决制的宪法基础和权力来源。
        2. 票决制与依法执政的权力运行逻辑。
    (三)票决制的前世今生
    (四)各地票决制实践的共同特点。
二、票决制的实践意义
    (一)发展人民民主的初阶教程。
    (二)推动科学决策的法治利器。
    (三)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衡器。
    (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佳切入口。
三、思考与建议
    (一)能决定关键小事的多数代表能“问津”关键大事吗?
    (二)浙江经验可以全面复制推广吗?
    (三)如何保障票决制的严肃性、权威性、开放性?
    (四)如何处理票决制与审查批准地方预算、计划发展报告的关系?

(2)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实践研究 ——以Z村“双百”社工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反贫困工作
        (二)精准扶贫
        (三)农村社会工作
        (四)“双百计划”
    二、理论基础
        (一)优势视角理论
        (二)增能理论
第三章 国内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发展趋势
    一、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基本模式
        (一)直接渠道
        (二)间接渠道
        (三)提供支持
    二、农村精准扶贫领域社会工作参与规模扩大
        (一)参与数量增多
        (二)参与途径扩宽
        (三)社会认可度提高
第四章 Z村精准扶贫现状
    一、Z村总体概况
        (一)Z村基本情况
        (二)Z村贫困人口生活现状
    二、Z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因残情况突出
        (二)缺劳力致贫
        (三)劳动力生计能力缺失致贫
        (四)社会保障水平不够高
        (五)贫困文化影响
    三、Z村精准扶贫实施的概况
        (一)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情况
        (二)帮扶措施方面
    四、Z村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实践内容
        (一)社区资源评估
        (二)个案工作
        (三)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搭建脱贫资源网络
        (四)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打造互助支持型社区
        (五)协助执行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五、Z村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实践成效
        (一)深知贫困户帮扶需求
        (二)精准化帮扶
        (三)及时反馈扶贫信息,加强扶贫政策宣传
        (四)综合适配社会资源
第五章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政策需完善
        (一)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规划不足
        (二)社会工作者在扶贫主体的定位不清晰
    二、农村社会工作社会认同度不高
        (一)普通群众对社会工作不了解
        (二)基层政府对社会工作认可度不高
    三、社会服务可调配资源不足
        (一)农村社会工作组织对资源调配缺乏话语权
        (二)贫困户需求和资源提供存在时间差
    四、社会工作参与扶贫自身能力不足
        (一)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未能满足扶贫要求
        (二)农村社会工作者流动性较高
    五、“双百社工”项目制模式的限制
        (一)缺乏完善的制度顶层设计
        (二)项目模式制与农村社会工作的长期性间的困境
        (三)“双百社工”应对农村社会治理缺乏清晰思路
        (四)“双百”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
第六章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策略
    一、增强政府对社会工作的统筹
        (一)做好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设计
        (二)明晰社会工作者角色和定位
        (三)适度将社会服务列入扶贫考核体系
    二、提高农村社会工作认同度
        (一)政府做好农村社会工作宣传
        (二)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要强化外宣能力
        (三)高校要做好面向学生的宣传引导
    三、用好管好扶贫专项资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四、加强社会工作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参与精准扶贫能力
        (一)加速社会工作本土化构建
        (二)调整心态,主动融入农村工作
        (三)厘清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
        (四)提升社会工作实务能力
    五、转化“双百”为本土社工组织,推动农村社工服务常态化
        (一)做好顶层设计,将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治理有机结合
        (二)规划五年之后的愿景
        (三)推进“双百社工”职业生涯引导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庐山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状况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文献综述
第2章 庐山东林寺的历史
    2.1 东林寺的历史沧桑
    2.2 历代名僧与东林寺
        2.2.1 莲宗初祖—慧远大师
        2.2.2 西林鼻祖—慧永大师
        2.2.3 东方释迦—智者大师
        2.2.4 日本高僧—澄圆大师
        2.2.5 六次东渡—鉴真大师
        2.2.6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
        2.2.7 临济宗师—释常总
        2.2.8 禅宗泰斗—虚云大师
    2.3 历代名士与东林寺
        2.3.1 桃源中人—陶渊明
        2.3.2 丹元道人—陆修静
        2.3.3 脱去青衫便是僧—白居易
        2.3.4 民族英雄—岳飞
        2.3.5 阳明心学—王守仁
        2.3.6 向往东林寻莲社—陆游
        2.3.7 护持东林道风—崔黯
        2.3.8 维新领袖—康有为
        2.3.9 佛教领袖-赵朴初
第3章 东林寺与现代社会
    3.1 现代社会信仰的缺失
    3.2 构建现代人类心灵的一片净土
        3.2.1 净土宗文化的流变及对现代人的影响
        3.2.2 净土法门之特色与现代人修行
第4章 净土宗文化的外化—东林寺现代建筑与造像
    4.1 东林祖庭的建筑布局与特征
    4.2 东林祖庭的文物胜迹与景观艺术
    4.3 东林大佛
        4.3.1 顺天应人—启建东林大佛
        4.3.2 启建大佛的助缘与艰辛过程
        4.3.3 大佛造像的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4 东林净土苑
        4.4.1 东林净土苑的建筑布局与造像壁画风格
        4.4.2 东林净土苑是现代净土文化荟萃与结晶
第5章 现代东林道风
    5.1 东林寺现代伽蓝僧团
    5.2 东林寺现代佛事活动
        5.2.1 东林寺的佛七与闭关
        5.2.2 东林寺的往生助念与临终关怀
        5.2.3 东林寺的慈护与放生
    5.3 东林寺义工精神
第6章 现代东林寺方丈对净土文化的弘扬与贡献
    6.1 中兴之师—果一上人
        6.1.1 果一上人的出家因缘
        6.1.2 重光祖庭,振锡东林
        6.1.3 勤俭苦修,佛门楷模
    6.2 正法传续—传印法师
    6.3 继往开来—大安法师
第7章 践行“人间净土”开创现代净土文化传播的新局面
    7.1 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传播机构设置
        7.1.1 《净土》杂志的创办
        7.1.2 开办净土研习班与网络班
        7.1.3 东林印制部与佛艺研究所
        7.1.4 视听部与发行部
        7.1.5 文宣部与网络部
        7.1.6 净宗文化研究所
    7.2 净土文化佛学夏令营
    7.3 民间慈善行谊,弘扬净土精神
    7.4 净土文化交流
    7.5 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所表现出的意义与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主要着力点及创新点
    五 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 儒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概况
        (二)天谴灾异说
        (三)仁政思想
        (四)民本思想
        (五)宗族互助思想
    二 佛教的慈善思想
        (一)佛教的传播
        (二)慈悲精神
        (三)因果报应
        (四)福田思想
    三 道教的慈善思想
        (一)《太平经》中的慈善思想
        (二)其他经书中的慈善思想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方社会救助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概况
    二 灾害救助措施
        (一)下诏罪己,检讨政策
        (二)削减开支,节用救荒
        (三)整顿吏治,省刑赦罪
        (四)赈济救恤,救荒活民
        (五)蠲免赋役,减轻负担
        (六)兴修水利,防御灾害
        (七)南朝时期水灾与救助的个案考察:建康水灾记录再认识
    三 贫弱群体救助
        (一)皇帝登基、改元救助
        (二)立后、立太子救助
        (三)皇帝出巡救助
        (四)朝廷日常和重大事件救助
        (五)地方政府官员救助
        (六)其他救助
    四 疫病救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病
        (二)颁书办学,普及医学常识
        (三)发放药物,医治疾疫
        (四)埋骨助葬,防控疾疫
        (五)隔离消毒,重视预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优抚
    一 优抚制度古已有之
    二 脱籍封爵制度
    三 休假制度
    四 抚恤制度
        (一)三国抚恤制度
        (二)晋朝抚恤制度
        (三)南朝抚恤制度
        (四)北朝抚恤制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一 尊老恤老福利
        (一)“养老”对象的界定
        (二)大赦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三)日常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四)三老五更之礼
        (五)行乡饮酒礼
        (六)存留养亲制度
        (七)版授高年制度
        (八)赐几杖制度
    二 妇女儿童福利
        (一)妇女福利
        (二)儿童福利
    三 残疾人福利
        (一)残疾人日常救助
        (二)残疾人免役制度
    四 官员致仕福利
        (一)致仕年龄
        (二)致仕福利
    五 官办福利机构
        (一)六疾馆
        (二)孤独园
        (三)别坊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慈善
    一 佛教慈善活动
        (一)佛教慈善的宣传
        (二)魏晋南朝的佛教慈善活动
        (三)北朝佛寺的慈善活动
    二 道教慈善活动
        (一)以医疗救助促进道教传播
        (二)葛洪的医疗慈善
        (三)鲍姑的医疗慈善
        (四)陶弘景的医疗慈善
        (五)其他道教慈善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慈善救助
    一 宗族慈善救助
        (一)宗族救助的基本内容
        (二)宗族安全救济
        (三)宗族贫困救济
        (四)宗族养老育幼
    二 个人慈善救助
        (一)赈灾救荒
        (二)医疗救济
        (三)施棺助葬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基本古籍
    二 学术着作
    三 学位论文
    四 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北魏汉译佛经所见“布施”词例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对乡村发展的高度关注
        1.1.2 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1.2 研究综述
        1.2.1 有关乡村建设的研究
        1.2.2 有关本文对象“中国乡建院”的研究
        1.2.3 现有研究对本文的参考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关键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乡村建设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概况
    2.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2.2.1 精英主导乡村自治(1904 年-1949 年)
        2.2.2 社会主义乡村改造(1949 年-1978 年)
        2.2.3 小农经济乡村改造(1978 年-2003 年)
        2.2.4 “新乡村建设”(2003 年至今)
    2.3 “新乡村建设”发展概况
        2.3.1 “新乡村建设”的兴起原因
        2.3.2 “新乡村建设”的参与力量
        2.3.3 “新乡村建设”的实践类型
    2.4 “新乡村建设”的先锋:“中国乡建院”
        2.4.1 较为深入的政策研究
        2.4.2 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2.4.3 多学科背景的人员架构
        2.4.4 聚焦乡村的实践积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
    3.1 金融创新:内置金融
        3.1.1 内置金融的内涵
        3.1.2 内置金融的要点
        3.1.3 内置金融的发展
        3.1.4 内置金融的功能
        3.1.5 与外置金融的对比
    3.2 组织创新:村社共同体
        3.2.1 亚洲地区的乡村组织架构
        3.2.2 我国乡村组织架构的变迁
        3.2.3 重建村社共同体
    3.3 乡建原则:农民为主体
        3.3.1 自我管理
        3.3.2 自我服务
        3.3.3 自我教育
        3.3.4 自我监督
    3.4 乡建方法:陪伴式乡建
        3.4.1 建设前期:调研与规划
        3.4.2 建设中期:设计与实施
        3.4.3 建设后期:管理与运营
    3.5 乡建目标:系统乡建
        3.5.1 社区建设
        3.5.2 经济建设
        3.5.3 生态建设
        3.5.4 文化建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乡建院”的实践案例
    4.1 “中国乡建院”的发展历程
        4.1.1 探索时期:理念分散(2003 年-2009 年)
        4.1.2 成型时期:思想融合(2009 年-2014 年)
        4.1.3 深化时期:区域联动(2014 年至今)
    4.2 河南省郝堂村:以改善农民生活为主的系统乡建
        4.2.1 郝堂村建设概况
        4.2.2 统筹总体规划
        4.2.3 重构建筑空间
        4.2.4 激活乡村社区
        4.2.5 升级产业架构
        4.2.6 加强生态治理
        4.2.7 丰富文化活动
    4.3 湖北省小朱湾:以旅游开发为主的系统乡建
        4.3.1 小朱湾建设概况
        4.3.2 确定规划定位
        4.3.3 更新建筑面貌
        4.3.4 完善乡村社区
        4.3.5 开发乡村旅游
        4.3.6 打造生态湿地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研究 ——以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
        2、政府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关系研究
        3、政府与志愿服务组织合作关系的研究
        4、文献述评
    (四) 相关概念
        1、社会治理
        2、志愿服务组织
        3、合作型关系
    (五) 理论基础
        1、公民社会理论
        2、第三方管理理论
二、社会治理中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一)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1、志愿服务组织在互动关系中的定位
        2、政府在互动关系中的定位
    (二)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互动模式
        1、以价值为导向的互动模式
        2、以协同为导向的互动模式
        3、以合作为导向的互动模式
三、社会治理中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合作现状及困境
    (一)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特点
    (二) 社会治理中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发展现状
        1、合作方式更加民主化
        2、合作理念更加成熟化
        3、合作职能更加广泛化
    (三) 社会治理中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基层政府合作关系存在的困境
        1、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中缺乏信任
        2、缺失构建合作关系的相关制度规范
        3、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与现实需求不充分匹配
        4、合作关系构建的保障不足
四、社会治理中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合作关系的构建
    (一) 发展以合作为导向互动关系的必要性
    (二) 构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基层政府合作型关系的思路
        1、树立平等合作的理念提高信任度
        2、完善落实相关制度和法律
        3、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素质和能力
        4、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
五、结语与思考
    (一) 结语
    (二) 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7)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行政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对地方政府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已有研究
        二 对地方行政机构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已有研究
        三 对慈善组织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已有研究
        四 对行政相对人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已有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规范分析法
        二 比较方法
        三 案例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可能的贡献
        一 推动行政组织法研究
        二 推动地方行政法研究
        三 推动给付行政法研究
第一章 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作为治理主体的地方政府
        一 概念诠释
        二 地方政府主导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法理基础
        三 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主导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方式
        一 设置救助机构
        二 编制救助计划
        三 建立救助项目
        四 确定救助标准
        五 提供财政支持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可问责性
        一 概述
        二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形成与法律架构
        三 地方政府的行政问责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地方行政机构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作为治理主体的民政部门
        一 民政部门的历史沿革
        二 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民政部门牵头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方式
        一 牵头拟定救助标准
        二 设定行政程序
        三 确定救助对象
        四 发放救助待遇
        五 动态管理
    第三节 民政部门的可问责性
        一 行政诉讼
        二 行政复议
        三 行政问责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作为治理主体的慈善组织
        一 概念诠释与属性解读
        二 慈善组织的历史沿革与法制架构
        三 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方式
        一 民办慈善组织
        二 官办慈善组织
    第三节 慈善组织的可问责性
        一 民办慈善组织的可问责性
        二 官办慈善组织的可问责性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行政相对人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低保程序的启动
        一 行政相对人的功能
        二 相对人的救济
    第二节 低保申请的审核
        一 相对人的功能
        二 相对人的救济
    第三节 低保申请的审批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结语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文集、学位论文、报纸、网络文献类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0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点
        1.2.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灰色系统理论
        2.1.4 复杂科学与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长江经济带研究
        2.2.2 三峡工程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概述
    3.1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概况
        3.1.1 三峡工程基本概述
        3.1.2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述
    3.2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关系
第4章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4.1 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情况
        4.1.1 洪涝灾害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影响
        4.1.2 三峡工程建设前洪灾防治情况
    4.2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基本情况
        4.2.1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建设情况
        4.2.2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情况
    4.3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4.4 三峡工程补水和引水新效益对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第5章 三峡工程水电行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
    5.1 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创新
        5.1.1 工程建设创新
        5.1.2 资金管理创新
    5.2 水电行业的科技和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5.2.1 科技创新使三峡工程独占世界水电行业鳌头
        5.2.2 安全质量管理创新保证实现三峡工程精品杰作
        5.2.3 三峡工程引领重大装备自主创新
        5.2.4 三峡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超前提升我国电网建设水平
    5.3 长江经济带架起绿色发展之路
        5.3.1 三峡工程引发的“羊群效应”
        5.3.2 三峡水电引领水电开发史革命性变革
        5.3.3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
    5.4 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5.4.1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5.4.2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5.4.3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关联分析
第6章 三峡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6.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6.1.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
        6.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6.2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与城市群
        6.2.1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6.2.2 城市群概念
    6.3 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城市发展研析
        6.3.1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概况
        6.3.2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中心城市简析
    6.4 区域要素流动与三峡移民
        6.4.1 生产要素流动理论要义
        6.4.2 三峡工程移民概况与经济发展
    6.5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分析
        6.5.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标选取
        6.5.2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新发展理念综述
    7.2 破解发展瓶颈
        7.2.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存有差距
        7.2.2 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
        7.3.1 创新成本和风险研究解析欠充分
        7.3.2 水电的“羊群负效应”研析短缺
        7.3.3 三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不深
    7.4 未来展望
        7.4.1 三峡集团必将成国际级清洁能源的航母
        7.4.2 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范
        7.4.3 三峡工程必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服务新贡献
参考文献
在职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9)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友善与友善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第一节 认识友善
        一、何谓友善
        二、友善是否应当有边界
        三、友善是目的还是手段
        四、友善的客体是人还是物
    第二节 友善相关概念辨析
        一、友善与友爱
        二、友善与伪善
        三、友善与博爱
    第三节 如何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
        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三、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四、彰显时代精神特质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寻求社会支持,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围绕立德树人,促进高校培育目标的实现
        三、救治个体化问题,助推社会普遍团结的形成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热”与“冷”的对照
        二、“新”与“旧”的交锋
        三、“分”与“合”的较量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
        一、校园冲突,时而有之
        二、网络失范,引人深思
        三、乱象频发,隐忧不断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建国以来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变迁轨迹
        一、构建与颠覆:精神至上与精神扭曲(1949-1977)
        二、争论与思辨:精神至上性与非至上性(1978-1991)
        三、博弈与较量:精神的物化与精神的重塑(1992--2006)
        四、反思与重构:精神困境与理性超越(2007至今)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发展过程
        一、在探索中面临困境
        二、在困境中迎接挑战
        三、在挑战中选择坚持
        四、在坚持中不断创新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成就与问题
        一、主要成就
        二、存在问题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资源借鉴
    第一节 儒家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镜鉴
        一、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
        二、为礼以教人
        三、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第二节 他山之石:基本做法、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
        二、德国的善良教育
        三、新加坡的新品格与公民教育
        四、台湾地区的友善校园建设
    第三节 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民间文化资源
        一、乡规民约
        二、家风家训
        三、民风民俗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思路构想
    第一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注重先进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三、注重选择性与引导性的统一
        四、注重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第三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
        一、基础目标
        二、远大目标
    第四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修己养善心
        二、安人行善举
        三、安百姓立善功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灌输
        一、灌输的辨析
        二、如何来进行灌输
    第二节 示范
        一、示范都是好的吗
        二、由谁来示范
    第三节 评价
        一、采用什么评价标准
        二、如何评价“义”与“利”
    第四节 环境优化
        一、环境包括哪些
        二、怎样优化环境
    第五节 体验
        一、同感与体验
        二、体验是友善价值观的内化路径
    第六节 制度保障
        一、制度支持不可或缺
        二、如何开展好制度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荆州中心医院实施扶贫济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观察思考[J]. 泰宁县人大常委会课题组,陈根兴. 人大研究, 2021(05)
  • [2]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实践研究 ——以Z村“双百”社工站为例[D]. 陈冬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庐山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D]. 焦骏峰. 南昌大学, 2020(01)
  • [4]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D]. 许秀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研究[D]. 黎国庆.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研究 ——以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例[D]. 陈彩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7]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行政法研究[D]. 范乾帅. 南开大学, 2019(09)
  • [8]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D]. 陈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9]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D]. 金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10]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荆州市中心医院实施扶贫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