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ud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Single Aortic Valvular Disease(论文文献综述)
陈磊,孙江滨[1](2021)在《孙氏手术治疗头臂血管严重受损的A型主动脉夹层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孙氏手术治疗头臂血管严重受损的A型主动脉夹层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头臂血管严重受损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对其行孙氏手术,观察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时间以及同期合并手术;并发症及30 d内死亡发生率;手术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结果: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时间平均分别为(194.32±52.64)、(103.66±33.07)、(23.15±7.29)min,同期合并手术主要有Bentall手术、升主动脉替换、主动脉瓣成形;19例(15.20%)发生并发症,主要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肾功能不全甚至衰竭,8例(6.40%)30 d内死亡,主要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患者LVEDD显着降低,CVP、CI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手术治疗头臂血管严重受损的A型主动脉夹层不仅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而且还能改善血液动力学参数,对临床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有积极意义。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2](2021)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认为
尹唯思[3](2021)在《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的冠心病及治疗预后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标准:我院由2013-2020年期间梅毒血清学(TPPA)阳性并完善冠脉造影及相关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共68例,抽取同期(入院时间相同及住院时长相近)梅毒血清学阴性合并冠心病患者471例中以1:1行倾向性配对(Propensity-matched analysis,PSM),最终提取出63例作为对照,组间对比分析时控制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e GFR、血脂异常等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分析梅毒阳性+冠心病组与单纯冠心病组的造影冠脉血管的结果(开口病变、单支、多支血管病变、Gensini评分)、预后(MACE事件的发生、死亡情况、无MACE事件的生存分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直径出现增宽、根部钙化增厚、凝血功能(PT、APTT、PLT)等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组内根据患者入院时快速血浆凝集反应(rapid plasma reagin test,RPR)的滴度水平进行分组,分别比较组间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预后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的冠脉血管病变中,冠脉开口狭窄比例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支多支血管病变情况较对照组的并无统计学差异。(2)梅毒血清学阳性合并冠心病患者的MACE事件发生较单纯冠心病组更多,且事件发生的终点更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预后不良。(3)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出现更多主动脉根部钙化及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直径扩大等病变未见统计学差异。(4)梅毒+冠心病实验组的APTT值较对照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梅毒血清学阳性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与抗体滴度差异之间并无相关性。由此可见,梅毒是对于患者的冠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心血管疾病的相关预后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进行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患有梅毒的患者出现心血管相关的症状或合并冠心病,其长期预后及治疗应该得到更加足够的重视。
张丽娟[4](2021)在《颈部动脉迂曲及其与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基于CTA的颈动脉影像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的颈动脉影像解剖学特征,以期为头颈部血管内介入治疗及颈部外科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颈部CTA检查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1)对左、右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及颈内动脉颅外段(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EICA)进行定量测量,测量指标如下:(1)CCA长度、起始处直径、中点处直径及颈总动脉迂曲指数(common carotid tortuosity index,CCTI),右侧CCA近端测量点置于头臂干起始处。(2)EICA长度、起始处直径、中点处直径、颅底处直径及颈内动脉迂曲指数(internal carotid tortuosity index,ICTI)。对左侧与右侧、男性组与女性组、年龄<60岁组与年龄≥60岁组的CCA及EICA测量参数分别进行两组间比较。对年龄与CCA及EICA测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2)对EICA进行形态学评估,评估指标如下:(1)EICA类型:分为直线(straight)、迂曲(tortuosity)、盘曲(coiling)及折曲(kinking)。(2)评估EICA向后侧偏移程度:侧位像上自颈1至颈5椎体横突孔作一连线,EICA向后偏移超过此连线为(+)。(3)评估EICA向内侧偏移程度:EICA走行向咽后壁偏曲定义为(+)。对男性组与女性组、年龄<60岁组与年龄≥60岁组的EICA形态学改变分别进行两组间比较。(3)对颈动脉分叉水平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如下:(1)颈动脉分叉水平与颈椎椎体的位置关系。(2)测量颈动脉分叉与同侧乳突及下颌角之间的距离。对男性组与女性组颈动脉分叉与同侧乳突、下颌骨之间距离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CCA及EICA的测量参数:(1)左侧CCA长度为(12.53±1.10)cm,起始处直径为(10.97±2.25)mm,中点处直径为(6.70±0.86)mm。右侧CCA长度为(13.51±1.21)cm,起始处直径为(14.35±2.70)mm,中点处直径为(6.85±0.95)mm。右侧CCTI大于左侧(P<0.001)。左侧EICA长度为(8.22±1.14)cm,起始处直径为(8.40±1.30)mm,中点处直径为(4.43±0.50)mm,颅底处直径为(5.38±0.70)mm。右侧EICA长度为(8.20±1.15)cm,起始处直径为(8.18±1.23)mm,中点处直径为(4.43±0.57)mm,颅底处直径为(5.38±0.60)mm。左侧ICTI大于右侧(P=0.008)。(2)男性组左右侧CCA长度、起始处直径、中点处直径及左右侧EICA长度、起始处直径、中点处直径、颅底处直径均大于女性组(P<0.05)。CCTI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女性组ICTI大于男性组(左侧:P=0.039;右侧:P=0.024)。(3)年龄≥60岁组左右侧CCA长度、起始处直径、中点处直径及左右侧EICA长度、左侧颅底处直径均大于年龄<60岁组(P<0.05)。EICA起始处直径、中点处直径及右侧颅底处直径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60岁组CCTI(左侧:P<0.001;右侧:P<0.001)及ICTI(左侧:P<0.001;右侧:P<0.001)均显着大于年龄<60岁组。(2)EICA形态学评估:(1)男性组staight、tortuosity、coiling及kinking分型均与女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组EICA走行后移阳性率高于男性组(P=0.002)。EICA向咽后壁偏曲阳性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215)。(2)年龄≥60岁组tortuosity(P<0.001)及kinking分型(P<0.001)多于年龄<60岁组,coiling分型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年龄≥60岁组EICA走行后移阳性率及向咽后壁偏曲阳性率均大于年龄<60岁组(P<0.05)。(3)颈动脉分叉水平评估:(1)左侧颈动脉分叉最多位于颈3椎体下份水平(41/200,20.5%),右侧颈动脉分叉水平最多位于颈3-4椎间隙水平(45/200,22.5%)。(2)男性组左、右侧颈动脉分叉与同侧乳突及下颌角距离均大于女性组(P<0.05)。(4)年龄与CCA及EICA测量参数的相关性:年龄与CCTI(左侧:r=0.640,P<0.001;右侧:r=0.504,P<0.001)和ICTI(左侧:r=0.514,P<0.001;右侧:r=0.580,P<0.001)呈显着正相关。年龄与左右侧CCA长度、起始处直径、中点处直径及EICA长度、EICA中点处直径及EICA颅底处直径呈正相关(P<0.05)。年龄与左右侧EICA起始处直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迂曲度高于右侧。男性颈动脉长度和直径均大于女性,女性颈内动脉颅外段迂曲度高于男性。颈动脉长度、直径及迂曲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颈内动脉起始处直径与年龄无相关性。颈动脉分叉一般位于颈3-4椎体水平。颈动脉颅外段的解剖测量及形态学评估,可为前循环血管内介入及颈部外科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第二部分颈部动脉迂曲与头颈部动脉病变的关系—基于CTA的研究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迂曲与自发性头颈部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s CCD)及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的相关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颈部CTA检查并确诊为单侧或双侧s CCD的66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纳入同一时期行头颈部CTA检查并且年龄和性别与s CCD组相匹配的66例无s CCD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CTA图像测量颈总动脉迂曲指数(common carotid tortuosity index,CCTI)、颈内动脉迂曲指数(internal carotid tortuosity index,ICTI)及椎动脉迂曲指数(vertebral tortuosity index,VTI)。对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虹吸部和颈内动脉颅外段(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EICA)进行形态学评估,评估指标如下:(1)ICA虹吸部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Ia型、Ib型、Ⅱ型、Ⅲ型及Ⅳ型;(2)EICA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tortuosity、coiling及kinking。比较s CCD组与对照组间临床资料、颈部动脉迂曲指数(tortuosity index,TI)及ICA形态学差异。依据夹层发生位置不同,将s CCD组分为ICA夹层亚组及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夹层亚组,分别比较ICA夹层亚组和VA夹层亚组与相应对照组的颈部动脉TI差异。比较s CCD组内夹层侧动脉与健侧动脉的颈部动脉TI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颈部动脉TI预测s CCD的最佳阈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s CCD的独立危险因素。(2)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颈部CTA检查并确诊为单个或多个IA的100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纳入同一时期行头颈部CTA检查并且年龄和性别与IA组相匹配的100例无IA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CTA图像测量CCTI、ICTI及VTI,同时对IA进行形态学测量,IA测量指标如下:(1)IA直径;(2)瘤径宽度;(3)IA纵横比(aspect ratio,AR)。对ICA虹吸部及EICA进行形态学评估,评估指标如下:(1)ICA虹吸部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Ia型、Ib型、Ⅱ型、Ⅲ型及Ⅳ型;(2)EICA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tortuosity、coiling及kinking。比较IA组与对照组间临床资料、颈部动脉TI及ICA形态学差异。将IA组分为IA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单发IA组与多发IA组及IA直径<5mm组与IA直径≥5mm组进行亚组分析,在亚组内分别进行颈部动脉TI及ICA形态学差异的比较。对颈部动脉TI与IA形态学测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I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66例s CCD组患者中,45例为ICA夹层,21例为VA夹层。s CCD组与对照组间血管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 CCD组ICTI(P<0.001)和VTI(P=0.008)均大于对照组,CCTI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962)。s CCD组Ⅲ型(P=0.001)和Ⅳ型(P<0.001)ICA虹吸部多于对照组,s CCD组Ib型ICA虹吸部少于对照组(P=0.003),Ia型和Ⅱ型ICA虹吸部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s CCD组EICA所有迂曲类型总和(P<0.001)、coiling(P=0.018)和kinking(P=0.006)分型均多于对照组,tortuosity分型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460)。ICA夹层亚组ICTI(P<0.001)和VTI(P=0.010)大于对照组,CCTI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790)。VA夹层亚组ICTI大于对照组(P=0.002),CCTI及VTI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 CCD组夹层侧动脉TI与健侧动脉TI无统计学差异(P>0.05)。ICTI预测s CCD的最佳阈值为19.18(AUC=0.731,P<0.00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和73%。VTI预测s CCD的最佳阈值为15.78(AUC=0.633,P=0.008),其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35%和92%。ICTI(OR=2.964;P=0.026)、VTI(OR=5.141;P=0.009)和Ⅲ型ICA虹吸部(OR=4.654;P=0.003)是s CCD的独立危险因素。(2)100例IA患者共检出129个IA,其中41例为破裂IA,59例为未破裂IA,74例为单发IA,26例为多发IA,65例为IA直径<5mm,35例为IA直径≥5mm。IA组高血压患者多于对照组(P=0.002)。IA组ICTI高于对照组(P<0.001),CCTI和VTI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IA组Ⅳ型ICA虹吸部多于对照组(P=0.016),Ia型、I b型、Ⅱ型及Ⅲ型ICA虹吸部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A组EICA所有迂曲类型总和(P=0.001)、coiling(P=0.006)和kinking(P=0.007)分型均多于对照组。CCTI、ICTI及VTI在IA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间、单发IA组与多发IA组间及IA直径<5mm组与IA直径≥5mm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CA虹吸部5种分型在IA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间、单发IA组与多发IA组间及IA直径<5mm组与IA直径≥5mm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ICA所有迂曲类型总和、tortuosity、coiling及kinking在IA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间、单发IA组与多发IA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coiling分型在IA直径≥5mm组中比例低于IA直径<5mm组(P=0.048)。ICTI(r=0.226,P=0.023)和VTI(r=0.197,P=0.049)与IA瘤颈宽度呈正相关,CCTI(r=-0.223,P=0.026)与AR呈负相关。ICTI(OR=1.708;P=0.002)、高血压(OR=3.847;P<0.001)及吸烟史(OR=3.003;P=0.032)是I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迂曲与自发性头颈部动脉夹层有关,其迂曲程度越高,发生自发性头颈部动脉夹层的风险就越高。颈内动脉迂曲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颈部动脉迂曲似乎会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增大风险。颈部动脉迂曲与颅内动脉瘤的数量及是否破裂无关。颈内动脉虹吸部迂曲作为一个潜在的影像生物学标志,可用于评估和预测自发性头颈部动脉夹层及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风险。第三部分颈内动脉迂曲与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脑结构和灌注改变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迂曲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影像标志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以及颈内动脉迂曲患者脑结构及3D-ASL脑灌注改变。方法:前瞻性分析行头颈MRA检查发现颈内动脉迂曲指数(internal carotid tortuosity index,ICTI)≥20的58例ICA迂曲组患者,纳入同一时期ICTI<20并且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认知功能评价及头颅MRI扫描。认知功能量表评价包括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头颅MRI扫描序列包括T2-FLAIR、T2WI、3D-T1WI、3D-ASL(PLD=1525ms,PLD=2525ms)。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头颅MRI图像评价及后处理分析,具体分析方法如下:(1)对CSVD影像标志包括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扩大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及腔隙灶进行视觉评分,对WMH体积进行定量计算。比较ICA迂曲组与对照组间WMH体积、WMH评分、EPVS评分、腔隙灶及认知功能评分的差异。对ICTI与WMH体积、WMH评分、EPVS评分及Mo CA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WMH及EPVS严重程度不同,将WMH及EPVS分为Ⅰ级、Ⅱ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Ⅱ级WMH和Ⅱ级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2)采用Accu Brain分析软件定量计算包括海马、杏仁核、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扣带回、岛叶、脑白质、脑灰质等64个脑区相对体积以及包括双侧额叶、枕叶、颞叶、顶叶、扣带回、岛叶及小脑13个脑区的萎缩率,同时计算包括左右颞叶皮质、左右内侧颞叶皮质、左右外侧颞叶皮质、左右顶叶皮质、左右枕叶皮质、左右眶额皮质等27个脑区及深部白质的相对CBF值。对ICTI与各脑区相对体积及萎缩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ICA迂曲组侧脑室旁WMH体积(P=0.011)及WMH总体积(P=0.011)大于对照组,深部白质WMH体积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ICA迂曲组WMH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05)。ICA迂曲组基底节区EPVS评分(P=0.005)及EPVS总分(P=0.008)高于对照组,脑白质区EPVS评分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96)。腔隙灶在ICA迂曲组及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09)。ICA迂曲组Mo CA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MMSE量表评分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44)。ICTI与WMH体积(r=0.2699,P=0.0035)、WMH评分(r=0.4392,P<0.0001)及EPVS评分(r=0.2766,P=0.0025)均呈正相关,ICTI与Mo 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093,P<0.0001)。ICTI(OR=2.068,P<0.001;OR=2.139,P<0.001)是Ⅱ级WMH(依据因变量为WMH体积及WMH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ICTI(OR=1.806,P=0.002)是Ⅱ级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2)ICA迂曲组脑实质(P=0.013)、脑灰质(P=0.003)、右侧颞叶(P=0.030)、左侧枕叶(P=0.019)、右侧枕叶(P=0.005)及小脑(P=0.045)相对体积低于对照组,其余脑区相对体积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CA迂曲组左侧扣带回(P=0.013)、右侧扣带回(P=0.007)、左侧岛叶(P=0.031)及右侧岛叶(P=0.003)的脑萎缩率高于对照组,其余脑区萎缩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PLD为1525ms时,ICA迂曲组左侧丘脑(P=0.024)、右侧丘脑(P=0.048)及深部脑白质(P=0.020)的相对CBF高于对照组,其余脑区的相对CBF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PLD为2525ms时,ICA迂曲组左侧丘脑相对CBF高于对照组(P=0.002),其余脑区的相对CBF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CTI与脑实质(r=-0.214,P=0.021)、脑灰质(r=-0.245,P=0.008)、左侧枕叶(r=-0.198,P=0.032)、右侧枕叶(r=-0.281,P=0.002)及右侧颞叶(r=-0.317,P<0.001)相对体积呈负相关。ICTI与左侧岛叶(r=0.299,P=0.001)、右侧岛叶(r=0.346,P<0.001)、左侧扣带回(r=0.277,P=0.002)、右侧扣带回(r=0.275,P=0.003)及右侧颞叶(r=0.239,P=0.009)脑萎缩率呈正相关。结论:颈内动脉迂曲度增加与脑白质高信号和扩大血管周围间隙的增多以及认知功能下降有关,并且与部分脑区灰质体积减少、双侧扣带回及双侧岛叶萎缩率增加相关。颈内动脉迂曲患者未见明显灌注降低的脑区。
朱建强[5](2021)在《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泛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泛血管疾病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07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就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77例为研究对象。完善尿生化、冠状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颈动脉超声及头颅MRI等检查结果。根据临床资料以血管病变程度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血管正常组及泛血管病变组。使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之间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1)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9.38(4.76-16.72)]明显高于冠脉正常组[5.40(3.05-8.35)];肾动脉高度狭窄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15.45(6.00-35.92)]明显高于肾动脉正常组[6.30(3.95-10.78)];颈动脉多发斑块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7.14(4.40-15.00)]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6.00(2.70-7.96)];腔隙性脑梗死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7.50(4.50-15.90)]明显高于头部正常组[6.30(3.60-9.8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是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预测冠状动脉(OR值6.640,95%CI 2.688~16.405,P<0.01)、肾动脉(OR值38.400,95%CI 4.803~306.975,P<0.01)、颈动脉(OR值7.645,95%CI 1.636~35.736,P<0.01)及腔隙性脑梗死(OR值4.131,95%CI 2.007~8.506,P<0.01)病变程度的独立指标。(3)结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及头部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泛血管病变程度的一项临床指标。
李金平[6](2020)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构的CTA评价》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不同分型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及CTA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50例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病例详细资料,对比分析了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两种不同分型急性AD的临床特征和CTA(CT angiography,CTA)影像学特征,以期进一步提髙对该病的诊断和识别能力。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诊断急性AD病人共150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胸痛、背痛、腹痛、疼痛性质(突发疼痛、转移性疼痛)、意识障碍、肢体障碍等。详细了解病人既往的病史,主要包括有无高血压史并记录CTA检查前收缩压与舒张压,了解有无心脏瓣膜病史、是否有马凡综合症等遗传病史。记录起病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并评估是否发生急性心脏功能不全和急性肾功能不全。CTA评估项目:(1)是否能够显示内膜破口;(2)真假腔的识别;(3)假腔出口显示情况;(4)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5)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结果1.本组共入组急性AD病人150例,总体发病年龄55.70±14.36岁;其中男性110例(73.3%),女性40例(26.7%),男女比例为2.75:1;男性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3.94±14.21岁,较女性病人的平均年龄(60.55±13.80)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AD的男女构成比不同,Stanford A型AD中女性发病率高于Stanford B型AD(P<0.05)。在这组急性AD病人中,有114例(76.0%)伴有高血压,但对于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这两种不同分型之间的高血压患病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Stanford A型AD病人具有心脏瓣膜病史多于Stanford B型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AD的临床主要以疼痛为首发症状,其中突发疼痛88.7%,转移性疼痛18.0%,疼痛的部位多位于胸部(70.7%)和背部(56.0%)。Stanford A型病人胸部疼痛发生率80.6%高于StanfordB型病人(61.5%),而背部疼痛发生率38.9%低于Stanford B型病人(7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nford A型病人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23.6%)和心包积液(26.4%)明显高于StanfordB型病人(5.1%,6.4%)(P<0.05)。3.Stanford A型AD的内膜破口显示率93.1%,略低于StanfordB型病人(9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anford A型AD的假腔出口显示率58.3%和假腔血栓形成率79.2%,均高于Stanford B型病人(33.3%,4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Stanford A型病人发现累及分支血管的受累率为45.8%、共计115支,高于Stanford B型病人(21.8%,共计54支)(P<0.05)。结论1)Stanford A型病人多见于胸部疼痛,StanfordB型多见于背部疼痛。2)Stanford A型病人与Stanford B型相比,更有可能发生急性心脏功能不全和心包积液。3)Stanford A型AD有较高的的假腔出口显示率和假腔血栓形成率,并且易累及分支血管发生脏器灌注减低。第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构的CTA评价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AD术后主动脉管腔重构的变化,即真、假腔的变化特征,以及其与主动脉弹性参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期提髙对该病术后影像学转归变化的认识,为提高急性AD的预后提供有力的支持。方法选取2011年01月~2020年06月经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AD、并有术前心电门控CTA检查以及术后规律随访CTA的病人39例。收集临床及手术资料,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详细孙氏细化分型、术中及术后有无并发症。CTA评估项目:(1)术前Stanford A型AD的详细影像学表现,包括内膜的位置、假腔的范围和影响到的主动脉分支;(2)术前CTA重建以评估升主动脉的弹性指标;(3)根据假腔内是否有血栓形成以及假腔闭塞的CTA表现,以分析假腔的情况;(4)通过术后CTA测量计算出真腔的面积比(True lumen area ratio,TR),以评估主动脉重塑的状态。结果1.本组共纳入Stanford A型AD病人39例,其中男性27例(69.2%),女性12例(30.8%),男女比例为2.25:1。内膜破口位置:升主动脉21例(53.8%),弓部11例(28.2%),降主动脉近端7例(17.9%)。A3C型共17例(43.6%)是A型AD细化分型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A2C型13例(33.3%)、A1C型7例(17.9%)、A1S1例(2.5%)和A3S型1例(2.5%)。均按照孙氏手术选择原则实施了手术。2.术前升主动脉弹性的评估:急性Stanford A型AD组(研究组)病例与对照组(冠脉CTA病例)在主动脉弹性相关参数主动脉扩张度(aortic distensibility,AD)、主动脉顺应性(aortic compliance,AC)、主动脉僵硬度(aortic stiffness,ASI)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AD假腔状态与术前升主动脉弹性相关性分析:根据动脉期和静脉期双时相CTA的结果,依据假腔血栓形成的性状和程度将病人分为两组:(1)A组:假腔完全血栓形成3例(7.7%);(2)B组:假腔完全通畅7例(17.9%);(3)C组:假腔不完全血栓形成12例(30.7%);(4)D组:假腔完全消失17例(43.6%)。不同分组间升主动脉的弹性指标(AD、AC、ASI)和涉及假腔的主动脉节段数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假腔状态与主动脉弹性相关参数AD、AC、ASI以及假腔累及节段之间无相关性(|r|<0.3)。4.术后复查主动脉真假腔的重构状态与术前测量的升主动脉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真腔面积占比TR增加(>0)为阳性,TR增加(<0)为阴性,并且满足TR阳性平面计数>1/2平面总计数,本组共31例符合主动脉阳性重构组纳入标准,8例纳入阴性重构组。术后复查主动脉重塑状态不同的病人的术前升主动脉弹性相关参数AD、AC和ASI存在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主动脉重构状态与主动脉弹性相关参数AD、AC、ASI之间有中度相关性(0.5≤|r|<0.8)(P<0.05)。结论1)术后假腔血栓形成、假腔转归与术前升主动脉弹性无明确相关性。2)术后主动脉阳性重构与术前升主动脉弹性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3)主动脉弹性在AD的发生、发展、预后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刘怡[7](2020)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损害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资料总结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心脏损害的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期SLE合并心脏损害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200例SLE患儿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SLE并发心血管损害临床表现及体征、发生率、治疗用药、转归及分析SLE合并心脏损害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00例确诊SLE患儿,男女比例1∶3.65,中位发病年龄11.4岁,心脏损害组139例(69.5%),其中119例(85.6%)于发病1月内出现心脏损害。SLE可造成心包、瓣膜、心肌、冠状动脉、心脏传导系统受累及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分别为心包积液60.4%、房室腔扩大47.5%、瓣膜反流46.0%、心功能障碍16.5%、肺动脉高压10.8%、冠状动脉扩张3.6%、室性早搏3.6%、房室传导阻滞10.8%、T波改变40.3%等。治疗以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为主,好转率分别为中-大量心包积液92.3%、房室腔扩大43.9%、瓣膜反流46.9%、心功能障碍60.9%、肺动脉高压33.3%、冠状动脉扩张80.0%、室性早搏80.0%、房室传导阻滞46.7%、T波改变33.9%。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自身抗体类型、C反应蛋白与SLE合并心脏损害无相关性(P>0.05)。结论:儿童SLE合并心脏损害发生率高于成人期发病SLE,主要集中在起病初期,应常规在急性期利用心肌标志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作早期筛查。免疫抑制治疗对SLE合并心脏损害具有一定疗效,病情稳定后心脏损害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目前临床对SLE合并心脏损害的病例随访时间过短,应加强定期随访。
李淳[8](2020)在《EECP对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现已成为全球医疗保健体系的严重挑战。现有研究认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CKD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内皮功能紊乱和运动能力下降均可导致AS的发生、发展。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是一种安全无创的体外循环辅助装置。EECP可以通过提高内皮剪切应力,减少有害物质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沉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达到抗AS以及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预防CVD事件的发生。EECP对CVD的疗效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但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干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2-4期CKD患者EECP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6分钟步行试验、Borg疲劳量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浆黏度等变化情况,初步探讨EECP抗AS以及提高运动能力的机制,为CKD患者预防CVD的发生提供一种新的干预思路。材料与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内科确诊CKD 2-4期并伴有单发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EECP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组给与常规药物治疗,EECP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与EECP治疗。EECP治疗方案为1次/日,60 min/次,5次/周,共8周。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c IMT、6分钟步行试验以及Borg疲劳量表、Hcy、CRP、NO、血浆黏度的变化情况。另选30例健康人群做为健康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在研究开始前测血清Hcy、CRP、NO以及血浆黏度,与CKD伴CAS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性别、年龄、BMI、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TG、TC、HDL-C、LDL-C以及用药史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cIM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c IMT值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c IMT值小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4期CKD伴CAS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6分钟步行距离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4期CKD伴CAS患者Borg疲劳量表评分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Borg疲劳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和常规治疗组Borg疲劳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Borg疲劳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4期CKD伴CAS患者Hcy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Hcy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期CKD伴CAS患者CRP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CRP水平小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伴CAS患者NO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NO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期CKD伴CAS患者血浆黏度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血浆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和和常规治疗组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ECP组血浆黏度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ECP可以减轻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Hcy、CRP含量,提高NO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2.EECP可以改善2-4期CKD伴CAS患者的运动能力。
麦珍珍[9](2020)在《二叶式主动脉瓣分型与瓣膜功能障碍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二叶式主动脉瓣形态学发现(R-L型和R-N型、有脊和无脊)是否与瓣膜功能障碍发生率具有不同的相关性。方法:根据PRISMA(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指南进行详细检索至2019年11月31日之前的外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及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确定所有BAV患者分型和瓣膜功能障碍相关的研究,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使用合并效应量OR以及95%的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对包括2002例BAV-RL型患者和1254例BAV-RN型患者、4001例有脊患者和673例无脊患者进行的13项研究,荟萃分析显示:在总人群研究中,RL型BAV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高于RN型(RL vs RN:OR=1.46,95%CI:1.12-1.90,P=0.005),有脊型BAV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高于无脊型(Raphe+vs Raphe-:OR=1.95,95%CI:1.12-3.39,P=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亚组分析中,亚洲人群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Raphe+vs Raphe-,OR=3.47,95%CI:1.94-6.22,P=0.000;RL vs RN,OR=1.71,95%CI:1.26-2.32,P=0.001)。在总人群研究中RL型BAV患者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率低于RN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L vs RN:OR=0.66,95%CI:0.58-0.76,P=0.000);亚洲人群(RL vs RN,OR=0.62,95%CI:0.497-0.773,P=0.000)及欧洲人群(OR=0.68,95%CI:0.49-0.95,P=0.022)均发现了相似的结果。然而无论在总人群中,还是亚组分析中,我们均未发现融合脊的存在与主动脉瓣狭窄发病风险相关的证据。结论:在总人群及亚洲人群中,有脊型、RL型BAV患者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风险相关。在总人群研究中RN型BAV患者与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风险相关,亚洲人群及欧洲人群均发现了相似的结果。然而无论在总人群中,还是亚组分析中,我们均未发现融合脊的存在与主动脉瓣狭窄发病风险相关。
孙杰[10](2020)在《280例白塞病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280例白塞病(Becet’s Disease,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白塞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认识白塞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规律,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及口腔门诊白塞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地域、年龄(首发年龄、诊断年龄、住院年龄、各临床特点出现的年龄)、既往史、家族史、首发症状、首诊科室、首诊症状、入院前诊断、病因与诱因、病程(首发症状到本次就诊时间、首发症状到各临床特点出现的时间)、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等,并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0例白塞病患者中,男性95例(33.93%),女性185例(66.07%),男女比例为1:1.95,发病年龄4-84岁,中位数为34岁,20-40岁(52.14%)发病多见,诊断年龄中位数为37岁。口腔溃疡发生率为97.86%,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生殖器溃疡为80.36%,生殖器溃疡中,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4.88±13.04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0.04±16.00岁,女性生殖器溃疡发病年龄早于男性(P<0.05)。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皮疹、丘疹、斑丘疹等)57.14%、关节受累为27.86%、眼部受累为20.36%、消化系统受累为13.57%、心脏受累为8.93%、肾脏受累为6.79%、甲状腺受累为6.79%、神经系统受累为6.07%、血管受累为5.36%、肺部受累为4.29%、血液系统受累为3.75%。首诊症状中以口腔溃疡或口腔溃疡合并其他症状最常见,首诊科室以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较为常见。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54.39%、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55.74%、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升高14.84%、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ophil ratio,NEUT)升高15.23%、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21.36%、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升高16.04%、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 A)升高10.38%、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升高3.32%、C3升高5.19%、C3降低7.08%、C4升高6.10%、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ASO)升高8.29%。实验室检查中,各项指标男女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78例患者行针刺试验检查,阳性44例(56.41%),男性15例(19.23%),女性29例(37.18%),可疑阳性6例。46例行组织病理检查,皮肤组织37例,消化道黏膜8例,外阴黏膜组织1例,皮肤组织及外阴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血管炎,多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消化道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或者慢性炎伴急性炎。结论:1.白塞病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发病年龄未见明显差异,但女性生殖器溃疡发病年龄早于男性。2.白塞病首发症状以口腔溃疡或口腔溃疡合并其他症状最为常见,首诊科室以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较为常见。3.在白塞病患者中,女性结节性红斑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皮疹、毛囊炎、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于女性。4.相较于有生殖器溃疡BD患者,无生殖器溃疡BD患者更易并发眼部病变。
二、Stud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Single Aortic Valvular Diseas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Single Aortic Valvular Disease(论文提纲范文)
(1)孙氏手术治疗头臂血管严重受损的A型主动脉夹层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3.1 切皮前准备 |
1.3.2右侧腋动脉游离 |
1.3.3游离开胸、头臂血管 |
1.3.4 体外循环建立 |
1.3.5 处理主动脉近端 |
1.3.6 替换主动脉弓和植入支架象鼻 |
1.3.7吻合主动脉近端 |
1.3.8 复苏和体外循环的脱离 |
1.3.9 中和及术后止血 |
1.3.1 0 注意事项和病例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治疗情况 |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手术前后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 |
3 讨论 |
(3)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的冠心病及治疗预后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梅毒分类、症状及分期 |
2.2 梅毒导致心血管疾病原理及流行病学相关研究。 |
2.3 梅毒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
2.4 梅毒的治疗及相关心血管症状的治疗。 |
2.5 总结 |
第3章 方法与试验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颈部动脉迂曲及其与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CTA的颈动脉影像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颈部动脉迂曲与头颈部动脉病变的关系—基于CTA的研究 |
第一节 颈部动脉迂曲与自发性头颈部动脉夹层的关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节 颈部动脉迂曲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颈内动脉迂曲与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脑结构和灌注改变的关系研究 |
第一节 颈内动脉迂曲与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节 颈内动脉迂曲患者脑结构及3D-ASL脑灌注改变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动脉迂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5)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泛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的采集 |
2.2 临床资料检测方法 |
2.3 临床资料判定标准 |
2.4 分组情况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泛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构的CTA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
Abstract1 |
摘要2 |
Abstract2 |
绪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不同分型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及CTA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构的CTA评价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CTA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治疗随访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损害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SLE患儿并发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 |
2.2 心肌标志物、UCG、ECG |
2.3 SLE患儿并发心脏受累的首发时间 |
2.4 治疗与转归 |
2.5 心脏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损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EECP对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临床疗效评估 |
3.2 血清Hcy、CRP测定 |
3.3 血清NO测定 |
3.4 血浆黏度测定 |
4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两组患者基线对比 |
2 临床疗效对比 |
2.1 颈部血管超声 |
2.2 6分钟步行试验 |
2.3 Borg疲劳量表 |
3 EECP治疗前后Hcy对比 |
4 EECP治疗前后CRP对比 |
5 EECP治疗前后NO对比 |
6 EECP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二叶式主动脉瓣分型与瓣膜功能障碍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策略 |
2 研究选择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文章筛选和数据提取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280例白塞病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分组设计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首诊情况 |
3.临床表现 |
4.实验室检查 |
5.组织病理检查 |
讨论 |
1.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BD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
3.男性与女性BD患者对比分析 |
4.BD有无生殖器溃疡对比分析 |
5.BD和妊娠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塞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Stud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Single Aortic Valvular Disease(论文参考文献)
- [1]孙氏手术治疗头臂血管严重受损的A型主动脉夹层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意义[J]. 陈磊,孙江滨.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1(08)
- [2]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5)
- [3]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的冠心病及治疗预后的回顾性研究[D]. 尹唯思. 吉林大学, 2021(01)
- [4]颈部动脉迂曲及其与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相关性的研究[D]. 张丽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泛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朱建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构的CTA评价[D]. 李金平.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7]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损害临床分析[D]. 刘怡.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EECP对2-4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李淳.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9]二叶式主动脉瓣分型与瓣膜功能障碍相关性的Meta分析[D]. 麦珍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280例白塞病临床回顾性分析[D]. 孙杰.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