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区技防进入新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肖益茂,李保弦,沈洁,李丽[1](2021)在《智慧安防:平安小区建设的新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小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难题的关键。构建智慧安防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基层平安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必要条件。小区智慧门禁、智慧车闸、视频监控、楼宇对讲、智慧门锁等是智慧安防大数据应用的支撑体系。通过组织协调、统筹推进,系统应用、提升管控,挖掘数据、服务实战,完善机制,高效运转等应用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加快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生活环境。
赵莹莹[2](2021)在《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袁丹[3](2021)在《协同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P社区为例》文中认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基层的实践探索。上海作为全国超大城市的代表,在城市高速运转、人口快速流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社会群体结构和组织结构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亟需完善城市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本论文主要对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疫情防控等概念进行界定,以协同治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市P社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P社区疫情防控案例进行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具体分析,通过大量深度访谈,剖析P社区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在党建引领下共同参与疫情防控治理的具体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小马拉大车”权责利不对等;二是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公共卫生资源、专业资源短缺;三是队伍能力方面,存在多元治理主体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欠缺;四是理念意识方面,存在群众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缺乏;五是政策法规方面,存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缺位滞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经验,提出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的创新建议,即加强组织协同,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加强力量协同,建立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加强信息协同,建立健全“数字治理”机制;加强资源协同,建立健全资源整合机制;加强规范协同,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加强理念协同,建立健全社区精神培育机制。
姜晓萍,董家鸣[4](2021)在《平安中国的社区表达:如何营造高质量的人民安全感》文中认为平安中国建设在社区层面主要体现为营造高质量的人民安全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目标的历史承续,是在非传统风险社会下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实选择,更提升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单位城市社区向着和谐宜居发展的未来可能性。社区层面的平安治理是在社区场域内进行的,适应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要求和新时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管理诉求的社会治理创新。解析社区平安治理从追求高效率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内在逻辑,明确平安治理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平安治理"从标到本"的思路转变,可提出平安治理"以安促治"的实践路径。
杨莹莹[5](2020)在《北戴河区智慧平安社区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化技术手段相继应运而生,并得到飞速发展,智能终端已融入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让百姓对心之所向的美好生活标准进一步提升,人们更加期待舒适的居住条件、安全的治安状况、高效的生活服务。因此智慧平安社区理念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智慧平安社区建设也从方兴未艾,逐渐蔚成风气。深入研究智慧平安社区建设路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将成为公共管理,特别是社会综治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大课题。该论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北戴河智慧平安社区建设路径进行研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部门配合不够、基础设施不全等保障不足问题,应用过程中存在运行不畅、维护不力、使用率不高等运维不足问题,管理过程中存在专业人才缺失、平台兼容困难、技术引入延迟等技术不足问题,并进一步挖掘了顶层设计局限、资源整合困难、技术壁垒无法打破等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前瞻性、强化协同发展理念性、强化资金融入多元性、强化机制建设完善性等保障补位、运维补位、技术补位的可行性解决对策。该论文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北戴河区智慧平安社区建设路径为研究目标,以期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希望能为其它地市相关建设工作提供有价理论参考。
周唯[6](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Y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领域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所诞生的数据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数据种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特征也宣布了人类大数据时代的正式到来。同时大数据、物联网等大数据时代技术也革命性的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运用大数据理念重新构建新时代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对于社会治安防控部门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环境下,治安防控部门应当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更加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精准反馈的治安防控工作。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首先要了解国内外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进展等背景情况,其次要明晰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之间的关系,明确大数据在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研究大数据如何切入到Y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中去,并发挥其在工作中的革新性作用。本文以Y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优化为研究对象,以政府治理理论、城市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运用个案研究、经验总结、查阅文献等研究方法对如何运用大数据提升Y市治安防控工作进行了研究,阐述大数据背景下Y市治安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存在的不足及成因,主要包括:Y市未建立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理念、区域发展失衡、数据库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孤岛现象仍旧普遍、数据预警能力不足、社会治安防控人数不足且科技能力欠缺、社会化治理程度低。本文还对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对国内有关城市的经验进行梳理与借鉴,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认识还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协调;陈旧数据有待更新;数据分析运用水平低;数据监管利用不足;数据型人才储备不足;社会化治安防控工作推进不足。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一是要加强思想建设;二是要加快软硬件设备建设;三是要提高基础数据采集精准度;四是要强化与政府以及其他单位的合作;五是要加强特殊行业数据监管;六是要强化人才培养;七是要深化群防群治工作。
邹昊轩[7](2020)在《南通市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小化工”爆炸、临时起意性的违法犯罪让人防不胜防,社会治理的宽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影响公共安全感的因素不断增多。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战略,如何积极探索公共安全感的有效提升路径和措施,是政界和学界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而公共安全感是由一个个居民的安全感累积而成,提高居民的安全感,也就提升了公共安全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引领下,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和获得感,居民公共安全感是前提和基础。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通过研究与公共安全感相关的顾客满意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社会治理等理论,查找出制约通州区公共安全感的实际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的措施。建立居民公共安全感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权威性、严肃性;应用PDCA优化提升,实行项目化管理,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抓好贯彻执行,开展模拟检测,并解决好影响公共安全感的不安定事端;全面提高居民公共安全感,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加大打击力度,以期对提高县一级公共安全感有所启示,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彭雨苏[8](2020)在《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险社会背景下,社区成为治安风险的聚集地和风险防范的最前沿。社区治安风险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治安秩序紊乱导致安全损失的一种未来情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深化风险认识,提升基层社区对于治安风险的感知能力。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与本体构建法,面向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的需求,主要成果如下:首先,对社区治安风险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社区治安风险要素的存在及其关联关系最终导致风险的发生、演变,对风险要素构成特征及其具体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其次,构建社区治安风险多类型大数据的知识图谱与本体模型,为智能防范奠定底层数据基础。将社区治安风险涉及的数据转化为“人-地-物-事-组织”本体,绘制风险驱动的本体关联关系架构,通过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等步骤构建社区治安风险知识图谱。最后,提出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架构设想。智能防范将要形成对社区安全相对闭环式的管理,以预测式、大数据思维以及智能化处理模式为原则,从技术感知层、数据来源、知识应用实现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的架构设计,能够支持实现社区治安风险检索、关联分析、关系推演以及高危人员预警。同时针对智能防范的失效问题以及非常态化条件下的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问题进行了分析。
滕羽[9](2020)在《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重点和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社会治理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传统国家治理能力受到挑战,但不断迭代升级的技术创新又为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强大驱动力。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力量,公安机关也积极拥抱创新技术。自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以来,各地公安机关在进行智慧警务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为此,本文通过遵循党和中央的部署,结合近些年来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实践探索,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整体性政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案例分析法、实证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系统性研究,旨在对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梳理分析,对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首先,将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系统的视角理解智慧警务的概念缘起、内涵、实现过程,在理论上明确智慧警务建设的内涵与重点内容;其次,为了充分了解实践中我国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重点和具体实施方案,本文对上海市、浙江杭州市、新疆克拉玛依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基础现状、重点内容、地方实践特色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总结;再次,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入分析出选取的典型城市公安机关在智慧警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遭遇的困境,进而系统性总结出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关键环节;最后,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并结合建设的重点、优势、困境与关键环节,明确了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价值导向,提出了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实施路径,即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上下一盘棋”;全面推进智能感知端建设,确保要素收集全域化;全面深化框架结构体系,厘清各层级权责关系;强化大数据系统建设与深度应用;强化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再造警务流程;创新智能化队伍管理体系;推进战产学研深度融合。
崔明超[10](2020)在《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和丰富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警务治理是社区治理的重心和关键组成,涉及社区多元化主体的差异化利益,同时也需要社区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研究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对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提高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称“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是指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框架下,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以社区警务治理活动为载体,公安机关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组织、单位、团体、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的治理共同体。本文采用一个比较分析框架和一个诊断性框架,以济南市为案例,深入研究社区警务治理的基层实践。在比较分析框架中,将其分为特定时期的治理、现阶段常态化治理和非常态化治理三个部分,分别比较了不同环境下多元主体参与警务治理的出发点和协作模式。其中,特定时期聚焦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社区警务出现三个阶段,常态化治理围绕近年济南城乡社区警务治理现状,非常态化治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社区警务治理进行分析。在诊断性分析框架中,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走访,结合对比不同时期背景与外部政策环境,对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警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失灵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问题源于社区主体参与动力不足、治理方式落后、参与渠道不畅等技术因素,以及参与机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等制度因素,并通过五个方面矛盾对失灵原因进行了归纳。针对这些问题,从党建统领、警务牵引、社会协同、社区自治、资源保障、法治支撑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崭新概念,相关实证研究少、案例少,特别是缺少具体可见的“抓手”。警务治理涉及社会治理众多领域环节,是社会治理关键要素之一。本文是从警务治理实践出发,研究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既是对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的细化应用,也是推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二、小区技防进入新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区技防进入新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安防:平安小区建设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慧安防体系是平安小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
(一)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二)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三)是推动基层平安建设的有效途径 |
二、平安小区智慧安防大数据应用的支撑体系 |
(一)智慧门禁系统建设 |
(二)智慧车闸系统建设 |
(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
(四)楼宇对讲系统建设 |
(五)住宅智慧门锁系统建设 |
三、智慧安防体系在平安小区建设中的应用 |
(一)组织协调,统筹推进 |
(二)系统应用,提升管控 |
(三)挖掘数据,服务实战 |
(四)完善机制,高效运转 |
四、结语 |
(3)协同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P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1.关于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
2.关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
2.关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3.深度访谈法 |
4.比较分析法 |
(三)创新之处 |
1.视角创新 |
2.内容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社区与城市社区 |
(二)社区公共事务治理 |
(三)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相关主体 |
(四)疫情防控 |
二、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社会治理理论 |
(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三章 上海市P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现状与问题 |
一、P社区概况与疫情防控治理 |
(一)P社区基本概况 |
(二)P社区疫情防控治理主体 |
1.社区党总支 |
2.居民委员会 |
3.物业服务企业 |
4.业主委员会 |
(三)P社区疫情防控治理现状 |
1.坚持党建引领“三驾马车”,构建联防联控格局 |
2.突出“红色物业”服务保障,加强社区闭环管理 |
3.发挥业主委员会自治力量,构筑防控坚强防线 |
4.落实多元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提升科学防控水平 |
5.发挥社区居民志愿服务力量,凝聚群防群治合力 |
(四)P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
二、基于疫情防控的社区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体制机制:“小马拉大车”权责利不对等 |
1.“小马拉大车”:小群体服务大社区 |
2.基层减负难:“表格抗疫”、层层加码 |
3.晋升“天花板”:基层工作者晋升渠道有限 |
(二)资源配置:公共卫生资源、专业资源短缺 |
1.公共卫生资源短缺 |
2.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专业资源短缺 |
3.实战性培训资源短缺 |
(三)队伍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欠缺 |
1.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和水平欠缺 |
2.组织协调能力欠缺 |
(四)理念意识: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缺乏 |
1.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
2.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
(五)政策法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缺位滞后 |
1.业委会有偿工作制缺少法律支撑 |
2.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缺少法律支撑 |
第四章 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国内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国外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创新做法 |
(一)新加坡:行政主导型模式下的社区公共事务治理 |
(二)美国:自治型模式下的社区公共事务治理 |
(三)日本:混合型模式下的社区公共事务治理 |
二、国内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创新做法 |
三、对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借鉴与启示 |
第五章 协同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创新的建议 |
一、组织协同: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机制 |
(一)健全党建引领协同治理机制 |
(二)健全党员先锋示范引领机制 |
二、力量协同:建立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 |
(一)建立社区分级管理机制 |
(二)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 |
三、信息协同:建立健全“数字治理”机制 |
(一)建立健全“一网统管”机制 |
(二)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管理机制 |
四、资源协同:建立健全资源整合机制 |
(一)建立专业服务资源下沉机制 |
(二)建立促进社工能力提升的资源支持机制 |
五、规范协同: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 |
(一)完善业主委员会激励评价机制 |
(二)完善“红色物业”激励评价机制 |
(三)完善社区志愿者激励评价机制 |
六、理念协同:建立健全社区精神培育机制 |
(一)建立社区文化培育机制 |
(二)完善典型示范机制 |
(三)建立社区共同体共识机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三、展望 |
附录 P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情况结构化访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平安中国的社区表达:如何营造高质量的人民安全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应居民需求:平安治理的背景 |
1. 历史必然: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
2. 现实必然:保障以安全感为底线的人民需求 |
3. 未来趋势:创新以社区为基点的治理方式 |
二、小治大安:平安治理的内涵 |
1.“大平安”治理理念是平安治理的核心 |
2. 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是平安治理的框架 |
3.“四化”联动的治理机制是平安治理的关键 |
三、从标到本:平安治理的思路转变 |
1. 治理的方式由治事转向治制 |
2. 治理的理念由治安管控转向平安治理 |
3. 治理的价值追求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转向追求生活幸福 |
四、以安促治:平安治理的实践路径 |
1. 整体性输入:夯实平安治理之基 |
2. 系统性转化:建立现代化的治理机制 |
3. 精准化输出:完善方便可及的平安服务体系 |
(5)北戴河区智慧平安社区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智慧平安社区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智慧社区 |
2.1.3 智慧平安社区 |
2.2 智慧平安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2 网络化治理理论 |
2.2.3 数字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戴河智慧平安社区现状 |
3.1 北戴河区社区基本情况 |
3.1.1 居民小区建设特点 |
3.1.2 管理主体构成 |
3.1.3 民宿业态掺杂其中 |
3.1.4 治安管控要求标准高 |
3.2 北戴河区智慧平安社区建设情况 |
3.2.1 总体技术路线 |
3.2.2 系统架构 |
3.2.3 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
3.2.4 重点小区建设情况 |
3.3 北戴河区智慧平安社区应用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戴河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建设过程中保障不足 |
4.1.1 资金投入不足 |
4.1.2 基础设施不全 |
4.1.3 部门配合不够 |
4.2 应用过程中运维不足 |
4.2.1 系统运行不畅 |
4.2.2 系统维护不力 |
4.2.3 设备使用率不高 |
4.3 管理过程中技术不足 |
4.3.1 专业人才缺失 |
4.3.2 平台兼容困难 |
4.3.3 技术引入延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戴河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导致保障不足的原因 |
5.1.1 顶层设计局限 |
5.1.2 政府财政紧缺 |
5.1.3 机制构建滞后 |
5.1.4 基础条件限制 |
5.2 导致运维不足的原因 |
5.2.1 资源整合难 |
5.2.2 资金持续性差 |
5.2.3 居民理解支持存在差异 |
5.2.4 新技术冲击 |
5.3 导致技术不足的原因 |
5.3.1 专业人才引进困难 |
5.3.2 技术扩散受区域限制 |
5.3.3 技术壁垒尚无法打破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优化北戴河区智慧平安社区建设的路径 |
6.1 关于强化保障支撑的对策建议 |
6.1.1 强化顶层设计的前瞻性 |
6.1.2 强化协同发展的理念性 |
6.1.3 强化资金融入的多元性 |
6.2 关于提升运维效果的对策建议 |
6.2.1 破解平台融合难题 |
6.2.2 引入运维外包模式 |
6.2.3 争取群众支持理解 |
6.3 关于提高建设技术的对策建议 |
6.3.1 建立专业人才引进管理机制 |
6.3.2 建立先进技术考察引入机制 |
6.3.3 建立科技运营战略合作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大数据背景下Y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1.8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8.1 论文创新之处 |
1.8.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数据、大数据与云计算 |
2.1.2 社会治安防控 |
2.2 相关理论 |
2.2.1 政府治理理论 |
2.2.2 城市治理理论 |
第3章 大数据背景下Y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现状 |
3.1 在思想理念上逐步重视 |
3.2 规划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3.3 加强基础数据采集 |
3.4 强化数据利用 |
3.5 重视人才培养 |
3.6 开展社会化治理工作 |
3.7 开展巡逻防范工作 |
第4章 大数据背景下Y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未建立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理念 |
4.1.2 区域发展失衡 |
4.1.3 数据库数据质量不高 |
4.1.4 数据孤岛现象仍旧普遍 |
4.1.5 数据预警能力不足 |
4.1.6 社会治安防控人数不足且科技能力欠缺 |
4.1.7 社会化治理程度低 |
4.2 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
4.2.1 认识不到位 |
4.2.2 资金投入不协调 |
4.2.3 陈旧数据有待更新 |
4.2.4 数据分析运用水平低 |
4.2.5 数据监管利用不足 |
4.2.6 数据型人才储备不足 |
4.2.7 社会化治安防控工作推进不足 |
第5章 经验借鉴及相关启示 |
5.1 济南市运用大数据优化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经验 |
5.2 苏州市运用大数据优化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经验 |
5.3 对Y市工作优化升级的启示 |
5.3.1 体制建设方面 |
5.3.2 基础建设方面 |
5.3.3 思想理念方面 |
第6章 大数据背景下Y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优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
6.1 强化思想建设 |
6.1.1 提升领导层面的大数据认知 |
6.1.2 提升运用新技术处理打防工作的意识 |
6.2 加快软硬件设备建设 |
6.2.1 强化数据储存设备及运行设备的建设 |
6.2.2 强化城市感知设备的建设 |
6.2.3 强化执法管理装置配备 |
6.3 提高基础数据精准度 |
6.3.1 细化人口等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登记工作 |
6.3.2 提高对小区、商户、工厂、企业等地标信息的采集准确度 |
6.3.3 精准收集录入吸毒人员等特殊人员信息 |
6.4 强化与政府以及其他单位的合作 |
6.4.1 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 |
6.4.2 加强与大型IT公司的合作 |
6.5 加强特殊行业数据监管 |
6.5.1 对旅馆业数据的监管 |
6.5.2 对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行业数据的监管 |
6.5.3 对寄递、物流业数据的监管 |
6.5.4 对出租房数据的监管 |
6.6 强化人才培养 |
6.6.1 加快科技人才引进 |
6.6.2 强化在岗人员培训 |
6.7 深化群防群治工作 |
6.7.1 加强“网格化”群防群治力量建设 |
6.7.2 促进保安服务业快速发展 |
6.7.3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
6.7.4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南通市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居民 |
二、安全 |
三、公共安全 |
四、公共安全感 |
五、公共安全感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 |
第二节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
一、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
二、居民公共安全感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
第三节 社会治理理论 |
第二章 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安全感现状与特点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全区居民公共安全感现状 |
三、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的主要体现 |
第二节 居民安全感测度与分析 |
一、电话调查和访谈问题设计 |
二、电话调查与结果 |
三、访谈调查与结果 |
第三节 通州区提升居民公共安全感的举措 |
一、强化公共安全政治担当 |
二、顺应群众公共安全需求 |
三、妥善处置不稳定事端 |
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
五、持续优化基层治理体系 |
第三章 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对提升公共安全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提升公共安全感手段不科学 |
三、提升公共安全感措施全面性不强 |
第二节 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维护治安秩序不够到位 |
二、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不到位 |
三、社会矛盾多发易发 |
四、基层基础工作薄弱 |
第四章 提高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对提升公共安全感工作的重视 |
一、提高权威性、严肃性 |
二、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主体内容 |
三、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 |
第二节 应用PDCA科学优化提升 |
一、实行项目化管理 |
二、督促部门、单位抓好贯彻执行 |
三、开展模拟检测 |
四、处理解决影响公共安全感的不安全事端 |
第三节 全方位提高居民公共安全感 |
一、提高居民公共安全感的全域性 |
二、提高公共安全感的全程性 |
三、提高公共安全感的全员性 |
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
五、改善生态环境 |
六、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
七、强化技防监控体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通州区公共安全感电话调查和访谈问卷 |
致谢 |
(8)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社区 |
1.3.2 社区治安 |
1.3.3 社区治安风险 |
1.3.4 社区治安风险防范 |
1.3.5 智能防范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社区治安风险发生机理与类型 |
2.1 社区治安风险来源 |
2.2 社区治安风险发生机理 |
2.3 社区治安风险类型 |
2.3.1 从表现形式分类 |
2.3.2 从复杂程度分类 |
2.3.3 从可防性程度分类 |
3 社区治安风险要素及其关联关系分析 |
3.1 社区治安风险要素分析 |
3.1.1 人的风险 |
3.1.1.1 身份构成特征 |
3.1.1.2 体貌特征 |
3.1.1.3 行为构成特征 |
3.1.1.4 心理构成特征 |
3.1.1.5 社会关系构成特征 |
3.1.2 地的风险 |
3.1.2.1 社区类型 |
3.1.2.2 内部环境复杂程度 |
3.1.2.3 安全防护程度 |
3.1.3 物的风险 |
3.1.3.1 物的性质 |
3.1.3.2 物的安全状态 |
3.1.4 事的风险 |
3.1.4.1 事的类型 |
3.1.4.2 事的冲突程度 |
3.1.4.3 可防性程度 |
3.1.5 组织的风险 |
3.1.5.1 组织性质 |
3.1.5.2 人员构成 |
3.2 社区治安风险关联关系 |
3.2.1 社区本域内单要素风险关联关系 |
3.2.2 社区本域内多要素风险关联关系 |
3.2.3 社区内外复合式风险关联关系 |
4 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的数据基础与组织建模 |
4.1 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数据基础 |
4.1.1 数据种类 |
4.1.2 数据关联关系 |
4.2 社区治安风险本体建模 |
4.2.1 社区治安风险本体构建 |
4.2.1.1 “人”的本体 |
4.2.1.2 “地”的本体 |
4.2.1.3 “物”的本体 |
4.2.1.4 “事”的本体 |
4.2.1.5 “组织”的本体 |
4.2.2 社区治安风险本体关系构建 |
4.3 社区治安风险知识图谱构建流程与方法 |
4.3.1 功能分析 |
4.3.2 知识构建 |
4.3.3 知识图谱系统 |
5 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架构设想 |
5.1 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比较优势 |
5.1.1 传统防范的不足与优势 |
5.1.1.1 传统防范的不足 |
5.1.1.2 传统防范的优势 |
5.1.2 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主要优势 |
5.1.3 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可行性 |
5.2 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架构原则 |
5.2.1 以预测式警务模式为核心 |
5.2.2 以大数据思维为支撑 |
5.2.3 以智能化处理模式为手段 |
5.3 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架构设计 |
5.3.1 感知技术层 |
5.3.2 数据来源 |
5.3.3 知识应用 |
5.3.3.1 社区治安风险知识检索 |
5.3.3.2 社区治安风险关联分析 |
5.3.3.3 社区治安风险关系推演 |
5.3.3.4 社区高危人员风险积分预警 |
5.4 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的失效问题 |
5.4.1 高技术带来高脆弱性 |
5.4.2 “贴标签”的嫌疑 |
5.4.3 个人权益隐私保护问题 |
5.5 非常态化条件下社区治安智能防范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重点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慧警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探索实践 |
1.1.2 智慧警务受到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基本构思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理论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研究的难点 |
2 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
2.1 智慧警务的概念分析 |
2.1.1 智慧警务的概念缘起 |
2.1.2 智慧警务的内涵 |
2.1.3 本文对智慧警务概念内涵的界定 |
2.2 智慧警务建设的理论分析 |
2.2.1 智慧警务建设的内涵 |
2.2.2 智慧警务建设的重点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3 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实证分析 |
3.1 上海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案例分析 |
3.1.1 上海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基础及现状 |
3.1.2 上海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重点 |
3.1.3 上海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特色实践 |
3.2 杭州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案例分析 |
3.2.1 杭州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基础及现状 |
3.2.2 杭州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重点 |
3.2.3 杭州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特色实践 |
3.3 克拉玛依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案例分析 |
3.3.1 克拉玛依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基础及现状 |
3.3.2 克拉玛依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重点 |
3.3.3 克拉玛依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特色实践 |
4 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现实状况理性评价 |
4.1 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优势分析 |
4.1.1 顶层设计架构体系完善 |
4.1.2 智能感知体系完备健全 |
4.1.3 警企研合作模式成熟可靠 |
4.1.4 智能化警务系统平台实战应用能力强 |
4.1.5 警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完备 |
4.1.6 形成“三化融合”的警务机制 |
4.1.7 公安队伍数据素养高 |
4.2 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困境分析 |
4.2.1 数据驱动警务的效能提升受限 |
4.2.2 数据安全与技术风险的保护制度不健全 |
4.2.3 智慧警务实践成果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
4.3 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关键环节 |
4.3.1 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
4.3.2 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4.3.3 激活数据驱动警务能力 |
4.3.4 强化智慧警务制度体系建设 |
4.3.5 优化警企研合作创新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5 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价值导向与路径选择 |
5.1 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价值导向 |
5.1.1 力求警务管理系统实现蜕变 |
5.1.2 推动公安机关组织机构的优化 |
5.1.3 深化警务模式变革,创新管理服务方式 |
5.1.4 集约广汇警务数据资源,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
5.1.5 推动警务管理应用系统互联网化 |
5.2 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路径选择 |
5.2.1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上下一盘棋” |
5.2.2 全面推进智能感知端建设,确保要素收集全域化 |
5.2.3 全面深化框架结构体系,厘清各层级权责关系 |
5.2.4 强化大数据系统建设与深度应用 |
5.2.5 强化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
5.2.6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再造警务流程 |
5.2.7 创新智能化队伍管理,提升智能化管理专业水平 |
5.2.8 推进战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警务更新升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社区警务的研究 |
1.2.2 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 |
1.2.3 关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重点 |
1.5.3 难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 |
2.1.2 社区治理 |
2.1.3 社区警务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2.2.2 社会动员理论 |
2.2.3 整体政府理论 |
2.3 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分析 |
第3章 济南市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概况 |
3.1 特定时期治理:基于维护巩固政权 |
3.1.1 解放前的治理 |
3.1.2 改革开放前的治理 |
3.1.3 改革开放至社区警务出现前的治理 |
3.2 常态化治理:基于社会治安防控 |
3.2.1 初期社区警务治理 |
3.2.2 现阶段社区警务治理 |
3.2.3 治理共同体视角下的典型模式 |
3.3 非常态化治理: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
3.3.1 警务牵头带动社区治理 |
3.3.2 警网融合落实精准治理 |
3.3.3 警企联动助力复工复产 |
3.3.4 警校协作保障返校复学 |
第4章 济南市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访谈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
4.1.1 访谈内容 |
4.1.2 访谈对象选取 |
4.1.3 访谈分析 |
4.2 问题分析 |
4.2.1 联动治理机制欠缺 |
4.2.2 网格体系建设薄弱 |
4.2.3 社区治理乱象突出 |
4.2.4 共建共治力量分散 |
4.2.5 数据信息共享不足 |
4.3 失灵原因分析 |
4.3.1 社区急剧扩张与薄弱硬件基础间的矛盾 |
4.3.2 社会快速转型与滞后管理机制间的矛盾 |
4.3.3 智能发展趋势与传统治理模式间的矛盾 |
4.3.4 多方力量需求与较低参与意愿间的矛盾 |
4.3.5 规范治理要求与规章制度缺位间的矛盾 |
第5章 国内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实践与经验 |
5.1 山东青岛市“136”治理模式 |
5.1.1 总体介绍 |
5.1.2 具体做法 |
5.1.3 经验分析 |
5.2 浙江诸暨市“枫桥经验” |
5.2.1 总体介绍 |
5.2.2 具体做法 |
5.2.3 经验分析 |
5.3 内蒙古包头市民警当“楼长”模式 |
5.3.1 总体介绍 |
5.3.2 具体做法 |
5.3.3 经验分析 |
5.4 上海市全民安防机制 |
5.4.1 总体介绍 |
5.4.2 具体做法 |
5.4.3 经验分析 |
5.5 江苏无锡市“110”分流非警务类求助警情 |
5.5.1 总体介绍 |
5.5.2 具体做法 |
5.5.3 经验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构建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对策建议 |
6.1 党建统领: 健全协作机制 |
6.1.1 建好党建载体 |
6.1.2 拓宽参与渠道 |
6.1.3 党务政务融合 |
6.2 警务牵引: 打造联动阵地 |
6.2.1 做大公安派出所 |
6.2.2 做强社区警务队 |
6.2.3 做优社区警务室 |
6.3 社会协同:汇聚多元力量 |
6.3.1 融合社区干部队伍 |
6.3.2 协同社会组织队伍 |
6.3.3 建好志愿服务队伍 |
6.4 社区自治:激发参与意愿 |
6.4.1 推进组织重构 |
6.4.2 推进供给改革 |
6.4.3 推进机制重塑 |
6.5 资源保障:助力共建共享 |
6.5.1 数据资源整合 |
6.5.2 传统资源下倾 |
6.5.3 智慧资源赋能 |
6.6 法治支撑:做到规范治理 |
6.6.1 推进完善相关立法 |
6.6.2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
6.6.3 强化社区法治服务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小区技防进入新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安防:平安小区建设的新路径[J]. 肖益茂,李保弦,沈洁,李丽.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21(04)
- [2]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D]. 赵莹莹.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协同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P社区为例[D]. 袁丹.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1(09)
- [4]平安中国的社区表达:如何营造高质量的人民安全感[J]. 姜晓萍,董家鸣.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1(01)
- [5]北戴河区智慧平安社区建设路径研究[D]. 杨莹莹. 燕山大学, 2020(06)
- [6]大数据背景下Y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优化研究[D]. 周唯. 扬州大学, 2020(05)
- [7]南通市通州区居民公共安全感研究[D]. 邹昊轩. 苏州大学, 2020(03)
- [8]社区治安风险智能防范研究[D]. 彭雨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9]城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重点和路径研究[D]. 滕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10]社区警务治理共同体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崔明超. 山东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