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话题》课的教材设计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歆[1](2021)在《意大利本土汉语教材的考察及编写建议 ——以《意大利人学汉语(中级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编写一套优质的本土汉语教材是海外汉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教材编写过程复杂、费时费力,令许多本土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意大利,汉语教学历史久远且学习者众多,本土汉语教材早有问世且口碑颇佳,然而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一直是推动汉语教材升级迭代的巨大驱动力,意大利的汉语教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意大利本土汉语教材的编写特色,探索新时代下本土教材编写的新思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意大利人学汉语(中级篇)》,对其编写理念、教学目标、课文话题、文化内容、教材体例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学习者问卷调查与本土教师访谈,收集教材使用者对课文、生词、语法、练习题、文化、资源等全方位的体验和意见。最后,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对今后的意大利本土汉语教材提出编写建议。《意大利人学汉语》系列汉语教材共有三册,是一套由意大利当地知名汉语学家Federico Masini教授主编的综合性汉语教材。该教材由意大利教师与中国教师合编而成,教材在中意文化对比上格外出色,与中国出版的《当代中文(高级篇意大利语版)》相比,前者涉及的文化点少而精,密切结合当地现实,是一套适合意大利学生的课本。此外,教材的语言自然流畅,词汇地道实用,配有母语注释、讲解和翻译,便于学生理解。为确保本研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我们对《意大利人学汉语(中级篇)》的使用者,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多方面,此举的原因在于希望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与教师的需求和期待,文化的传播工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教材备受意大利当地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青睐,随后根据得到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不同的编写建议。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孙逍遥[4](2021)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于2019年率先在北京、山东等六个省份使用,这次教材的更新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而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范式重构,它坚持“守正出新”的理念,力求创新单元内部组织,设计出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组成的新型组织框架。其中单元学习任务取代了以往教材中机械、繁琐的课后练习,以单元学习内容为基础,用任务引领学习活动,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从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个方面设计语文学习活动,体现出了统编版教材的新特点。论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为研究对象,从编排和使用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其编排特点和使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为教师今后使用“单元学习任务”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缘起及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后阐明了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论述“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理念。一方面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探究“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依据,主要以“任务驱动”、大单元设计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为设计依据;另一方面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理念,主要论述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依归三部分内容。第二部分对“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特色进行探析,围绕情境、活动、写作三方面展开,情境的创设包括“在具体任务中创设情境”和“通过引入语创设情境”两种方式;活动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活动,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具有注重整合性、体现延展性两大特点;写作任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文体训练丰富多样,任务安排详实合理,既注重读写结合、又注重联系生活、既注重传统继承、又注重与时俱进,既注重独立思考、又注重合作交流。第三部分以向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师生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结合对“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特色探析以及对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从整体把握的宏观角度和具体使用的微观角度尝试提出相应的使用策略,希望为今后的使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金春花[5](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指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郭艳萍[6](2021)在《泰国初级汉语教材《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对比分析》文中认为中泰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泰国的“汉语热”不断升温,泰国对汉语教学十分重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出版的《快乐汉语》(泰语版)(简称“快乐汉语”)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天汉语——泰国中学汉语课本》(简称“天天汉语”)都适用于泰国初级汉语学习者且都是具有广泛应用的对外汉语教材。本文以这两套教材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对两套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结构、教材的主体内容(包括生词、课文、语法、练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取长补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前人的研究成果,希望能给正在或者准备使用这两套教材的老师提供一些使用建议和参考依据,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在编写理念方面,两套教材都力求内容生动有趣,秉承语言与文化并重的编写理念,培养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用交际能力。但《天天汉语》体现了“国别化”的特点,教学内容无处不体现着中泰文化,而《快乐汉语》对泰国本土的文化基本没有涉及,因此在教学上需要有意识地补充关于泰国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天天汉语》的课堂活动设计是针对泰国学生的特点,较多地采用动手类、音乐类的,而《快乐汉语》是没有音乐类的,动手类的也极其少,因此在教学上应设计符合泰国中学生性格的课堂活动。在教材结构方面的总体框架上,两套教材各有其侧重之处,难易程度也适中,都是适合学生学习初级汉语的教材。在单课结构编排上,两套教材的课文都非常简短,且都非常注重听说读写技能和文化的结合,注音方式也有利于初学者对汉字和拼音的整体感知。但《天天汉语》比《快乐汉语》更加注重文化对比分析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总体框架和单课结构方面,使用《快乐汉语》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补充复韵母的发音练习、汉字笔顺等汉字相关的知识、目录增添泰文翻译、补充一些与泰国本土文化或者泰国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相关词语以及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使用《天天汉语》需增加普通话声母韵母拼合总表和课堂用语。另外,教师在使用两套教材时都应对生词的词性进行标注、在语音方面针对泰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重点攻克、发现校对疏漏应在课上及时进行说明和改正。在生词方面,两套教材的生词总量、平均每课的生词量以及生词等级分布的上纲率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快乐汉语》在生词等级分布上更适合泰国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天天汉语》在教学中应注意分册词汇量未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注意等级分布中一级、二级和三级词汇呈现的规律。在超纲词方面,《快乐汉语》在教学中需适当增加一些泰国本土相关的常用词汇、谨慎且适量采用一些当代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删减一些比较陈旧和抽象的词语以及不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词语。在课文方面,教师如果使用《快乐汉语》,可以在话题及课文内容方面借鉴《天天汉语》的优良之处,注重实用性和交际性,使其符合中国人的逻辑结构和说话方式;可以增加话题数量及范围的广度,适当地增加泰国社会生活的内容、当代的中国面貌及中泰两国文化和生活对比的内容,让课文话题更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的实际。在语法方面,发现两套教材语法点的数量的编排都是合适的。但在语法点的等级分布上使用《天天汉语》需注意一级到五级的语法点的覆盖率及规律性。在语法点的呈现方式上,《快乐汉语》可以参看《天天汉语》对语法点的解释方式,使用中泰对照;使用两套教材讲解语法点时要注意中泰语言对比。在练习方面,两套教材的练习题量都是很充足的,练习总体题型也是很合理的。但在以言语技能分类的练习题型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快乐汉语》在口语练习方面有所欠缺,应增加口语练习的题次、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除此之外,《快乐汉语》应增加练习题型的多样性、注意文化项目方面的编排、注意发音练习应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天天汉语》在听力练习方面还需斟酌,并增加“译”的练习形式。
罗妍[7](2021)在《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考察对象为《博雅汉语飞翔篇》《发展汉语·高级综合》、《现代汉语高级课程》、《成功之路冲刺篇、成功篇》四套教材,结合克拉申假说、认知心理学及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编情况及学生诉求。本文在绪论中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述高级阶段教材概况与几套教材对比的价值,特别提出高级阶段教材文学作品编选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第二章对高级教材中文学作品具体选编情况进行对比统计与分析,总结文学作品选编的特点与原则。第三章以《成功之路》为例,对使用这部教材的外国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了解他们对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感受与需求,并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得出的结论,对照高级阶段中文学作品选篇的现状,为现阶段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对四本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在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选编需要依据相应的理论与原则,在文学性与实用性,针对性等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究与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在文学作品分类方面仍稍显主观,不够严谨。在问卷调查的制作及分析上仍有进步空间,希望将未解决的问题留待后来者进行解决。
文皖[8](2020)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教材的作用一直很突出。尤其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本文所指非目的语环境为波兰语环境,其中教学媒介语为英语),学习者接触汉语的第一资源便是教材。自波兰雅盖隆大学远近东关系学院汉语系成立以来,《新实用汉语课本Ⅰ》(第一版)一直作为院系指定汉语教材使用至今,该课本对于雅盖隆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尤为重要,其中必定有它值得使用的突出优点。然而在无法更换指定教材的前提下,为了使《新实用汉语课本Ⅰ》更贴合时代发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对《新实用汉语课本Ⅰ》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本文根据在雅盖隆大学的汉语教学实践,聚焦《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研究。同时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得体性理论及互动语言学理论为支撑,分析《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话题丰富程度、会话得体特征及互动特征。在话题丰富程度部分,通过对比《HSK标准教程Ⅰ》、《当代中文Ⅰ》以及《新实用汉语课本Ⅰ》(第三版),指出《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话题的丰富程度较高,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话题真实、丰富、可信。但是根据教学中学生的提问,本文对仍需补充的部分子话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此尽量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汉语需求。在得体特征部分,通过分析会话语音、词汇及语法三个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得体现象,以及《新实用汉语课本Ⅰ》(第三版)的印证,明确了应重视非目的语环境下课文会话得体特征的研究。同时结合学生的典型偏误,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优化该部分的不足。在互动特征部分,本文聚焦课文会话的情景和话轮,分析其体现的互动特征,得出《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整体具备互动特征的结论,该课本有利于培养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然而为了使教材能够更好地满足真实汉语环境的需要,仍要对情景和话轮中所表现的不足进行优化。因此,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本文采用了文献收集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明确指出即使在非目的语环境中,教师无法改变指定教材的情况下,仍可以通过分析课文话题的丰富程度、会话得体特征及互动特征,运用更新更好的理论优化对外汉语教材以满足教学的进一步需求。本文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为接下来在雅盖隆大学使用该课本进行教学的汉语教师提供些许可靠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李国梅[9](2020)在《面向来华华裔留学生的《中级华文》教材适用性分析》文中指出使用者作为教材的直接体验者,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评价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总结了《中级华文》教材的特点,分析了教材的适用与不适用之处,并提出相关的使用建议与策略。教材的特点表现在引入了独特的华人华侨元素,设置了较高的课文难度系数以追求华人学华文的高效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道德品格。教材的适用性体现在课文的主题丰富多样,课文的篇幅长度适中,每课生词量合理,生词的释义方式多样,练习的比例均衡,文化内容贴近留学生的生活等方面。此外,教材也存在部分课文难度较高、成语释义不够清晰、选出来的易混淆词并不适用等不适用之处。本文提出了改写、增加与课文话题相关的交际文化等调整和使用建议。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当代话题》课的教材设计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话题》课的教材设计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意大利本土汉语教材的考察及编写建议 ——以《意大利人学汉语(中级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1.4.1 汉语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和教材成果 |
1.4.2 意大利本土汉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
第二章 整书编写的分析 |
2.1 编写理念与教学目标 |
2.1.1 编写理念 |
2.1.2 教学目标 |
2.2 教材体例的分析 |
2.3 教材内容的分析 |
第三章 课文编写的分析 |
3.1 实现教学目的 |
3.1.1 学得汉语言知识 |
3.1.2 满足交际的需求 |
3.1.3 传播和交流文化 |
3.2 合理选取话题 |
3.2.1 实用性 |
3.2.2 针对性 |
3.2.3 趣味性 |
3.3 凸显本土化导向 |
3.3.1 编写框架的本土化 |
3.3.2 关注当地人生活 |
3.3.3 多用母语注释 |
3.4 与国内出版教材的比较 |
3.4.1 比较的缘由 |
3.4.2 比较的角度 |
第四章 学习者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 |
4.1 对本土学习者的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1.2 调查数据的分析 |
4.2 对汉语教师的访谈调查 |
4.2.1 访谈对象 |
4.2.2 访谈内容的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意大利本土汉语教材的编写建议 |
5.1 选取相关性强的课文话题 |
5.2 充实意中两国的文化对比 |
5.3 制作多模态形式的教材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研究的结论和创新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教师访谈(思维导图) |
附录3:教师访谈(提问大纲)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课题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相关说明 |
第一章 “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理念分析 |
第一节 “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依据 |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大单元设计观 |
三、任务驱动 |
第二节 “单元学习任务”的编排理念 |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 |
三、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依归 |
第二章 “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特色 |
第一节 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支架 |
一、在任务中创设情境 |
二、通过引入语创设情境 |
第二节 拓宽活动范围,注重整合延展 |
一、注重整合性 |
二、体现延展性 |
第三节 重视写作实践,提升写作素养 |
一、文体训练丰富多样 |
二、任务安排详实合理 |
三、既注重读写结合,又注重联系生活 |
四、既注重传统继承,又注重与时俱进 |
五、既注重独立思考,又注重合作交流 |
第三章 “单元学习任务”的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单元学习任务”在使用中的现存问题 |
一、对“单元学习任务”的认识局限化 |
二、对“单元学习任务”的使用不全面 |
三、“单元学习任务”的使用效果不理想 |
第四章 “单元学习任务”的使用建议 |
第一节 整体把握,提升“单元学习任务”的使用效果 |
一、全面使用,“导语”“提示”“任务”相互配合 |
二、合理安排,课前课堂课后选择使用 |
三、创设情境,进行真实语文实践活动 |
四、统筹规划,单篇专题单元设计兼用 |
第二节 灵活处理,增强“单元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 |
一、加强指导,拓展思维——写作任务的使用策略 |
二、精选资源,重视指导——拓展阅读类任务的使用策略 |
三、领会感悟,细读深思——课文赏析类任务的使用策略 |
四、借助媒介,重视合作——实践活动类任务的使用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6)泰国初级汉语教材《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综述 |
1.泰国汉语教材的研究综述 |
2.《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综述法 |
2.比较分析法 |
3.数据统计法 |
4.访谈法 |
一、《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编写理念的对比分析 |
(一)两套教材的编写理念 |
(二)两套教材编写理念的对比 |
二、《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教材结构的对比分析 |
(一)两套教材的总体框架的对比 |
(二)两套教材单课结构编排的对比 |
三、《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教材内容的对比分析 |
(一)《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生词的对比分析 |
1.生词量的对比 |
2.生词等级分布状况的对比 |
(二)《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课文的对比分析 |
1.话题和课文内容对比 |
2.同一话题和课文内容的对比 |
(三)《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语法的对比分析 |
1.两套教材语法点数量的对比 |
2.两套教材语法点的等级分布的对比 |
3.语法点的呈现方式的对比 |
(四)《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练习的对比分析 |
1.两套教材练习题量的对比 |
2.两套教材练习题型的对比 |
四、对《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使用状况的考察分析 |
(一)对《快乐汉语》使用状况的考察分析 |
1.对使用《快乐汉语》的汉语教师的访谈 |
2.对使用《快乐汉语》的汉语教师的访谈结果归纳 |
(二)对《天天汉语》使用状况的考察分析 |
1.对前辈所着的关于《天天汉语》的文献论述 |
2.对前辈所着的关于《天天汉语》的文献论述归纳 |
五、《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的使用建议 |
(一)编写理念方面 |
(二)教材结构方面 |
(三)生词方面 |
(四)课文方面 |
(五)语法方面 |
(六)练习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研究价值 |
第一节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编选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第二节 高级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原则分析 |
第三节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情况概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情况统计研究 |
第一节 选文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选文体裁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选文话题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接受情况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题编制 |
二、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问卷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访谈分析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问题设计 |
三、访谈过程 |
四、访谈结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建议 |
第一节 以语言教学为落脚点 |
第二节 实用性与文学性要协调统一 |
第三节 扩大课文的选编范围 |
第四节 重视课后阅读的引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情况调查 |
附录 2 访谈记录 |
致谢 |
(8)非目的语环境下《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新实用汉语课本》在雅盖隆大学的使用现状 |
1.3.1 雅盖隆大学汉语教学现状 |
1.3.2 《新实用》在雅盖隆大学的使用现状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基于《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本身的研究 |
1.4.2 不同教材与《新实用汉语课本》的比较分析 |
1.4.3 新教学法下的《新实用汉语课本》 |
1.4.4 其他对外汉语教材课文会话研究 |
第二章 《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的话题丰富程度研究 |
2.1 话题类别 |
2.2 话题分析 |
2.2.1 话题丰富程度分析 |
2.2.2 不足及优化建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得体特征研究 |
3.1 课文会话“得体特征”对教材、教师及学习者的重要性 |
3.1.1 课文会话“得体特征”对教材、教师的重要性 |
3.1.2 课文会话“得体特征”对学习者的重要性 |
3.2 语音层面 |
3.2.1 轻声 |
3.2.2 停顿 |
3.3 词汇层面 |
3.3.1 时间词 |
3.3.2 称呼语 |
3.4 语法层面 |
3.4.1 句类概述 |
3.4.2 疑问句——是非问和正反问 |
3.4.3 主谓句——“是”字句和名词谓语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互动特征研究 |
4.1 会话互动特征对教材、教师及学习者的重要性 |
4.1.1 会话互动特征对教材、教师的重要性 |
4.1.2 会话互动特征对学习者的重要性 |
4.2 课文会话情景的互动特征研究 |
4.2.1 会话互动情景的体现 |
4.2.2 不足及优化建议 |
4.3 课文会话中话轮的互动特征研究 |
4.3.1 话轮的互动特征体现 |
4.3.2 不足及优化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9)面向来华华裔留学生的《中级华文》教材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5 《中级华文》概况 |
1.6 调查对象的分析 |
2.课文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
2.1 课文设置分析 |
2.2 课文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
2.3 课文设置的改进建议和使用策略 |
3.生词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
3.1 生词设置分析 |
3.2 生词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
3.3 生词设置的改进建议和使用策略 |
4.练习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
4.1 练习设置分析 |
4.2 练习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
4.3 练习设置的改进建议和使用策略 |
5.文化要素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
5.1 文化要素设置分析 |
5.2 文化要素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
5.3 文化要素设置的改进建议和使用策略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当代话题》课的教材设计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意大利本土汉语教材的考察及编写建议 ——以《意大利人学汉语(中级篇)》为例[D]. 刘歆.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研究[D]. 孙逍遥.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泰国初级汉语教材《快乐汉语》和《天天汉语》对比分析[D]. 郭艳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研究[D]. 罗妍.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8]非目的语环境下《新实用汉语课本Ⅰ》课文会话研究[D]. 文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9]面向来华华裔留学生的《中级华文》教材适用性分析[D]. 李国梅. 暨南大学, 2020(04)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