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养广东鲷及幼鱼的生长及摄食习性

塘养广东鲷及幼鱼的生长及摄食习性

一、池养广东鲂仔、稚鱼的生长和食性(论文文献综述)

柳鹏,高春山,杜晓燕,刘慧吉,陈伟强,胡国宏,徐有国[1](2020)在《中国东北山区虹鳟三倍体幼鱼生长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三倍体幼鱼在中国东北山区的生长特性,在2个试验点同时开展试验,试验点a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森源水产良种场,幼鱼初始体质量为(2.05±0.26)g、全长为(5.83±0.16)cm,试验点b位于鸭绿江上游吉林省长白县十五道沟冷水鱼养殖场,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82±0.15)g、全长为(5.58±0.26)cm,对人工培育的虹鳟三倍体幼鱼开展了为期60 d的不同养殖密度(500、700 ind./m2)和不同水温条件对鱼体生长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试验点a放养密度为700 ind./m2的试验组幼鱼生长效果最佳,在60 d(210日龄)的培育过程中,全长日平均增长量为0.11 cm,全长平均特定生长率为1.24%/d,体质量日平均增长量为0.31 g,体质量平均特定生长率为3.83%/d;该组幼鱼的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为L=0.1086t-10.662,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为W=0.0066e0.0384t,体质量与全长的回归曲线为W=0.0095L3.042(R2=0.9974),其中b′>3,表明虹鳟三倍体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且体质量生长快于全长生长。研究表明,虹鳟三倍体幼鱼能够很好地适应东北山区的环境条件,适合开展规模化养殖。

沈帆帆[2](2018)在《赤眼鳟夏花培育阶段摄食生态学和消化系统发育》文中指出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鲤科(Cyprinidae)、赤眼鳟属,是一种重要的广温性淡水经济鱼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繁殖季节一般在58月份。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发现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成活率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鱼的规模化养殖。本文研究了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期间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究了赤眼鳟仔、稚鱼的生长与食性,观察了赤眼鳟早期消化器官的组织结构发育情况,测定了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脂肪酶(LPS)、碱性磷酸酶(AKP)及胃蛋白酶(Pepsin)等5种消化酶活性,旨在为提高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成活率及实现苗种大规模培育奠定理论基础。1.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2016年8月7日到2016年9月11日,对面积3亩、水深2m的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池塘进行浮游生物采样,旨在探明培育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试验期间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门119种属,其中绿藻门60种、裸藻门18种、蓝藻门13种、硅藻门10种、金藻门7种、甲藻门6种、黄藻门5种。检测出浮游动物105种,包括原生动物47种、轮虫46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7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区间为51.6×104669.07×104 cells/L,生物量变化区间为0.995.04 mg/L,浮游动物密度变化区间为22025080 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区间为1.17135.374 mg/L。浮游植物蓝藻门中的颤藻在整个采样期间优势度均较高,其次是绿藻门中的小球藻,再其次是螺旋藻、胶球藻和韩氏集星藻等。轮虫类的扁平泡轮虫在整个采样期间成为优势种的次数较多,其次是曲腿龟甲轮虫、矩形臂尾轮虫,原生动物类的泡形纯毛虫、棘刺盾纤虫和钟形突口虫轮虫,挠足类的模式有爪猛水蚤在采样后期优势度较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是1.84.42,平均为3.22;均匀度指数范围是0.420.88,平均为0.67;丰富度指数范围是在1.764.18,平均为2.95。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0.143.62之间,平均为2.39;均匀度指数范围是0.040.93,平均为0.57;丰富度指数范围是0.893.49,平均为2.42。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池塘浮游生物在种类、数量、丰度上后期较前期丰富,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浮游动物。2.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生长与食性通过对030日龄赤眼鳟仔稚鱼全长和体重建立回归方程以及对其消化道内含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全长特定生长率为6.99%,体重特定生长率为22.26%。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为:L=5.081e0.07D(R2=0.91);体重(W/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W=0.905e0.235D(R2=0.897);仔稚鱼全长(L/mm)与体重(W/g)的关系式为W=0.004L3.381(R2=0.995)。赤眼鳟早期阶段食物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螺旋藻、微囊藻、胶球藻、小球藻、刚毛藻,其中螺旋藻和微囊藻的出现频率较高,分别达57%和47.67%。食物数量百分比分析表明:赤眼鳟仔鱼开口期4日龄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要食物,食物数量百分比分别为占73%和27%。5日龄仍主要摄食蓝藻门和绿藻门,比例分别为55%和45%,蓝藻的种类数增多,包括微囊藻、螺旋藻和颤藻,绿藻门中的小球藻比例较前期有所增加。6日龄仔鱼摄食绿藻门比例进一步增加,达到57%,新增加的种类有金藻门和甲藻门,分别占1.6%和0.4%。15日龄有机碎屑在食物构成中占比较大,其数量百分比达55.5%,其次是蓝藻和绿藻,分别占33%和10.1%。食物选择性指数研究表明:4日龄赤眼鳟对微囊藻、小球藻摄食偏好性较高;6日龄对螺旋藻和腔球藻的偏好性较强,其次是微囊藻、锥囊藻、小球藻;8日龄时,赤眼鳟开始摄食轮虫;15日龄后摄食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20日龄后主要摄食人工饲料。3.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030日龄赤眼鳟仔稚鱼的消化道组织结构,揭示其消化系统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赤眼鳟2日龄仔鱼口腔打开,与食道贯通,仔鱼所需能量均由卵黄囊供给,属内源性营养阶段;4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肛门打开,进入混合营养阶段;6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消化系统分化出食道、肠以及肝胰脏等,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15日龄仔鱼肠道褶皱增多,纹状缘更加清晰,表明肠细胞发育较为成熟;30日龄稚鱼肠道褶皱更加丰富,绒毛密集,周围布满肝胰脏,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逐步完善。4.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活性采用酶学研究方法,测定赤眼鳟030日龄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脂肪酶(LPS)、碱性磷酸酶(AKP)及胃蛋白酶(Pepsin)共5种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赤眼鳟消化酶活性依酶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淀粉酶(AMS)和脂肪酶(LPS)在仔鱼开口前就被检测到,AMS自孵化后整体逐渐升高,在15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LPS初期由于卵黄囊的消耗而降低,随后有所升高且呈波浪式变化。胰蛋白酶(TRY)直到8日龄才被检测到,并于20日龄达到峰值。胃蛋白酶(Pepsin)前期活性一直较为稳定,在10日龄时达到峰值。碱性磷酸酶(AKP)在15日龄达到峰值,这与肠上皮细胞的发育及肠黏膜数量的增加相一致,标志着赤眼鳟营养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和消化系统的成熟。

朱惠敏,钟启敏[3](2017)在《西江广东鲂的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西江广东鲂是珠江水系特有的经济鱼类。分析了西江广东鲂的资源现状,从分类与系统发生、饲养及遗传管理、杂交育种和亲缘关系、种群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对广东鲂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予以简述,为制定该物种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杜睿[4](2014)在《基于形态学和微卫星标记的鲂属鱼类种间及子代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鲂属{Megalobrama)鱼类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种类,鲂属中共包括团头鲂(M. amblycephala)、广东鲂(M. terminalis)、三角鲂(M. skolkovii.)和厚颌鲂(M. pellegrini)四种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广受消费者喜爱,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相关育种工作在我国陆续展开。本研究以鲂属四种鱼为研究材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其形态学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跨种扩增开发鲂属鱼类的微卫星标记,同时希望通过微卫星位点在自交及杂交子代中的应用找到对于不同育种组合的鉴定方法。这些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都将为鲂属在今后的育种生产实践中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1.鲂属鱼类形态学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团头鲂、广东鲂、三角鲂和厚颌鲂共340尾样本的23个可数性状,24个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种鲂的可数性状(侧线下鳞、尾脊椎数、总脊椎数)有显着差异(P<0.05),可量比例性状(口宽/头长、腹鳍棘长/头长、4-7/体长、6-8/体长、7-8/体长、第二鳔室长/第一鳔室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可作为4种鲂的判别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可数性状(可量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2.43%(24.43%)、14.70%(11.34%)和10.06%(9.57%),累计贡献率57.19%(45.34%)。主成分散点图显示,4种鲂聚为4簇,广东鲂、团头鲂区分明显。本文与以往研究结果综合显示,4种鲂可数性状较可量比例性状的种内变异小,因此可数性状可作为种类鉴别的依据。2.团头鲂微卫星标记在鲂属中的跨种扩增本研究通过跨种扩增的方法开发鲂属的微卫星标记,实验结果发现团头鲂微卫星标记的在厚颌鲂(90.93%)、广东鲂(93.75%)、三角鲂(96.88%)中的跨种扩增成功率都普遍较高,并成功开发了在四种鲂中都具有高多态性的13对通用微卫星引物。而分析发现,13对高多态性微卫星的在四种鲂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在1-12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个,平均PIC为0.60,其中团头鲂、广东鲂、三角鲂的多态性较高(平均PIC>0.5)。观测杂合度(Ho)在0.067~1.000之间;期望杂合度在(He)0.278~0.843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4407~0.6377之间。3.微卫星标记在鲂属杂交子代中的应用通过已发表的团头鲂及厚颌鲂的微卫星标记,根据串联序列的重复单元及在不同鲂中的扩增存在明显差异,选择12对微卫星标记在鲂属自交及杂交子代(自交群体:团头鲂♀×团头鲂♂、广东鲂♀×广东鲂♂、厚颌鲂♀×厚颌鲂♂、三角鲂♀×三角鲂♂;杂交群体:团头鲂♀×厚颌鲂♂、厚颌鲂♀×团头鲂♂;团头鲂♀×广东鲂♂、广东鲂♀×团头鲂♂;团头鲂♀×三角鲂♂、三角鲂♀×团头鲂♂)中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发现只有4对引物MamEST46、TTF01、MP01、MP26在不同子代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能对鲂属自交及杂交的子一代进行初步的鉴定,除了厚颌鲂自交及团头鲂♀×广东鲂♂暂时无法找到有效的标记进行区分外,其他组合均能快速准确的进行鉴定。

聂竹兰[5](2014)在《三角鲂转录组分析与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属鲤科(Cyprinidae)、鲂属(Megalobrama),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长江水系、黄河水系、黑龙江水系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是鲂属中分布最广泛的鱼类。但野生三角鲂资源量逐年减少,为了保护三角鲂的野生资源,同时建立三角鲂良种选育平台,本实验室以钱塘江三角鲂原种为亲本,建立了50个全同胞家系。F1代5月龄时,随机在1个家系中选取200尾个体,测量体长体重后,分别选取体重的前5%(10尾)个体的肌肉、肝脏和脑组织提RNA,各组织的RNA等量混合成1个样品L,同样分别选取体重的后5%(10尾)个体的肌肉、肝脏和脑组织提RNA,各组织的RNA等量混合成1个样品S。L和S的总RNA提取mRNA后,本实验室按照Ion Torrent测序仪200bp读长的转录组测序指南,构建出L和S的cDNA文库;制备318芯片后,经本实验室的Ion Torrent测序仪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三角鲂F1代中L和S两个转录组;利用微卫星搜索软件搜索三角鲂F1代转录组中的SSR序列,筛选出三角鲂的分子标记,用于三角鲂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Ion Torrent测序仪200bp读长的转录组测序指南和相关试剂盒,构建了三角鲂F1代L和S的cDNA文库。经检测,L和S cDNA文库浓度分别为5.06ng/μL和34.8ng/μL,均大于5ng/μL,符合Ion Torrent RNA-Seq测序要求,文库长度均约200bp,表明三角鲂F1代L和S的cDNA文库构建成功。(2)利用318芯片,在Ion Torrent PGMTM测序仪上测序,获得了三角鲂F1代L和S的转录组数据。其中,L和S分别获得2,163,601个raw reads和3,893,877个raw reads。下机序列两次去除引物、接头及短序列后,L获得1,987,905cleaned reads;S得到3,795,177cleaned reads。L所有cleaned reads成功拼接出27,673contigs,其中N50为156bp,平均长度为164bp (101bp-2,824bp); S所有cleaned reads成功拼接出78,370contigs,其中N50为152bp,平均长度为162bp(101bp-3,376bp)。与NR蛋白数据库比对,L和S分别比对上15,786和38,923contigs,鉴定出10,800和21,718个unique protein。 GO注释中,L和S分别有3486个contigs、7134个contigs注释上,这些contigs被分为三大生物类别。KEGG分析中,L有28个生长相关的转录本,S有117个生长相关的转录本。三角鲂F1代转录组序列经微卫星搜索软件搜索,L有118个微卫星序列,S有383个微卫星序列,L和S中可用于设计微卫星引物的序列分别为46和143个。利用三角鲂的SSR序列开发了81对微卫星引物,最终筛选出2个可以稳定扩增出目的条带的微卫星位点。(3)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30个多态性较高的团头鲂微卫星位点,在三角鲂中跨种扩增,筛选出能稳定扩增出目的条带的位点13个,其中有11个位点在三角鲂中具有多态性。基于三角鲂转录组开发的2个微卫星位点及跨种扩增筛选出的11个微卫星位点的观测杂合度(Ho)与期望杂合度(He)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7000-0.9667和0.6480-0.8264;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710-0.7885,均大于0.5,表明这13个位点可用于三角鲂遗传多样性研究。(4)利用13个位点对三角鲂钱塘江、北江、金沙河水库及黑龙江等4个群体分析遗传多样性。三角鲂4个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在4.0196与4.4093之间,观测杂合度分布于0.4至0.9667之间,期望杂合度分布在0.6073到0.8661范围内。固定指数Fst的遗传分化研究指出,北江群体与钱塘江群体、北江群体与金沙河群体间均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0.05<Fst<0.25)。 UPGMA聚类显示钱塘江群体和黑龙江群体先聚为一类,再与金沙河水库群体聚为一类,最后与北江群体聚为一类。分子方差显示,三角鲂大部分的差异来自于个体间而非群体间或群体内。以上研究结果为三角鲂后期选育个体大、生长快的良种工作奠定基础。

鲁宏申,刘建魁,王云山,石振广,李文龙,韩骥[6](2011)在《达氏鳇1龄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生长特性,2009年9月29日至12月24日对养殖在自然水温(13~18℃)下的1龄幼鱼进行试验研究,测量其全长和体重,应用统计软件Excel和SPSS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达氏鳇幼鱼体重瞬时增长率与水温变化有关,体重增长量和增长率随水温的降低而变慢,高峰出现在134日龄,水温为18℃;达氏鳇幼鱼的生长指标和生长常数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变化一致,平均全长30.48 cm、平均体重99.23 g的达氏鳇幼鱼经过近3个月培育后,分别达到44.54 cm和383.87 g。其全长(L)与日龄(t)的关系式为:L=2.8602t+28.395(R2=0.9759);体重(W)与日龄(t)的关系式为:W=83.571e0.2649t(R2=0.9797);体重(W)与全长(L)关系式为:W=0.0008L3.4177(R2=0.9931);其中,b>3,表明达氏鳇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生长。通过对达氏鳇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旨在掌握其人工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为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洪孝友[7](2011)在《美洲鲥早期发育的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隶属于鲱形总目(Clupeomorpha)、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西鲱属(Alosa)。美洲鲥和中国的鲥(Tenualosa reevesii Richardson)不但外形相似,且在生活习性上都很近似,均是有很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在市场上美洲鲥可以作为中国资源奇缺鲥的替代品种进行养殖、推广和食用。随着美洲鲥苗种培育率提高及养殖技术的成熟,在鲥濒临灭绝的情况下,在我国发展美洲鲥养殖业将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探讨美洲鲥的发育规律,促进其健康养殖,本文借助于形态学、组织学研究了其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胚胎发育,仔稚鱼生长特性、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规律,以期为指导苗种培育及优化养殖条件等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美洲鲥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染色体组型做了详细的观察与研究,为美洲鲥的种质资源以及进化分类方面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美洲鲥体纺锤形,鱼体背部灰黑色,略带蓝绿色光泽,体侧具一行黑色斑点,1~9个。口端位略偏上口位,脂眼睑发达,鳞片较大,侧线不发达,鳃耙细长而致密,第1外鳃弓鳃耙数24~31+47~55。鳍式分别为:背鳍3+13~16,胸鳍1+16~17,腹鳍1+8,臀鳍1~2+17~19,尾鳍23。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肠长和肛前体长的3.48倍、4.19倍、6.88倍、2.12倍和1.44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和眼间距3.60倍、5.13倍和3.99倍,体高是体宽2.27倍,尾柄长是尾柄高1.71倍。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长且细,末端不分叉,有92~115条。鳔似2室,与体腔等长。体长L(cm)与体重W(g)的幂指数关系为:W=0.0096L3.142(n=49,R2=0.9753),肥满度系数1.53。同时得知美洲鲥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4sm+44t,NF=52。通过对美洲鲥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描述其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为沉性卵,卵径2.85 mm-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经过82h孵化出膜,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发育阶段。美洲鲥初孵仔鱼全长为8.56±0.36 mm,其卵黄囊体积为4.57±0.77 mm3。1 DAH(孵化后天数,days after hatching)仔鱼脑部发育明显,口张开,肛门开通,胸鳍形成。2 DAH仔鱼卵黄囊体积0.71±0.23 mm3,只有刚孵化的15.54%。3DAH仔鱼经过1d的混合营养期,卵黄被完全吸收,4DAH仔鱼完全营外源性营养,卵黄囊的体积(V)随孵化时间(h)的变化方程为V=4.1583e-0.0356h(R2=0.9901)。此后,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腹鳍鳍条相继在晚期仔鱼出现,9DAH仔鱼尾椎开始弯曲,21DAH仔鱼尾椎弯曲完成。27DAH鱼鳞开始形成,到33DAH稚鱼全身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TL=0.0049D2+0.5091D+9.2578 (R2=0.9885,TL为全长,D为DAH)。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美洲鲥从受精卵孵化到33DAH(全长8.56mm-33.10mm,20.3-25.0℃)的仔鱼、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叙其消化管和消化腺的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可以将美洲鲥仔稚鱼的消化系统分为三个时期:一,卵黄营养期(0-2DAH),刚孵化的美洲鲥仔鱼消化系统仅为一条细而直、两端封闭的线状结构,随着发育,在1DAH,口咽腔已经初步形成、口和肛门已经打开,肝脏、胰脏开始发育;二,混合营养期(3DAH),3DAH为美洲鲥的短暂的混合营养阶段,此阶段,口咽腔、食管已有粘液细胞,肠道增长为进入外源性营养做好了准备;三,外源营养期(4-33DAH),其中4-8 DAH是无胃期,8DAH,胃开始分化发育;9-18DAH,胃的形成期;19-33DAH是有胃期。19DAH,胃已经初步成型,胃腺可见,贲门部、幽门部都分化明显。25DAH,胃体部出现大量胃腺,幽门盲囊已经出现。

吴茜[8](2011)在《广东鲂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又称三角鲂,属于鲤科,鲌亚科,鲂属。广东鲂属于短距离洄游、有固定产卵场、聚群产卵的鱼类,仅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海南省。广东鲂体型中等,是珠江水系重要的经济鱼类。本实验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分析及形态学测量、线粒体COI基因分析为实验手段,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状况,为广东鲂的种质保护和增殖放流做基础。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分析:运用RAPD技术,对广东鲂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共筛选出14条引物扩增出158条带谱,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39条,占24.6%;每个引物扩增产生的条带数为716条,扩增片段主要分布在100bp2000bp之间;分析结果表明,罗旁产卵场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0,青皮塘产卵场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5,两个产卵场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86,大于群体内的遗传距离。相比于其他鲌亚科的鱼类,广东鲂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广东鲂有7个群体但并不以地理聚群,这可能与不同群体的广东鲂所选择的产卵场相关。2. COI基因序列分析1.通过对广东鲂的形态学和线粒体COI基因642bp片段序列比对,珠江广东鲂的遗传多样性进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测定的278个样品中,共定义了24个单倍型(H1-H24),发现45个变异位点,其中12个简约位点,碱基含量A、T、C、G含量分别为:26.45%,28.13%,17.48%,27.94%,A+T含量54.58%,G+C含量45.42%,A+T﹥G+C;变异位点均为转换,无颠换;个体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758,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33,24种单倍型遗传距离0.00160.0594。个体间平均的遗传距离为0.0024,而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90,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东江群体最低,梧州群体最高;遗传多样性整体来说处于中等水平,由于其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有很多单倍型的样品含量很少,说明其种质资源保护还是十分必要的。3.种群形态学差异分析对广东鲂的形态学可量形状和框架结构进行测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降维分析。结构表明:主成分分析散点图显示,虽然并没有把5个地理群体的广东鲂区分开,但已经有分离的趋势;再对其进行降维分析,结果显示广东鲂的形态学测量参数(h,BD,HI)与其形态的差异有较大关联,而且这几个参数与COI基因测序结果相一致。4.综合分析RAPD和COI基因片段对罗旁和青皮塘两个产卵场的广东鲂进行分析,两种分析方法聚类结果相近,均有2个较大分支和几个较小分支,并且不以地理聚群,不同群体的广东鲂有自己选择的产卵场;广东鲂的形态学测量结果与基因测序分析结果相似,不同地方采获鱼类,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位点。碱基位点上的变化尚不能在直接对应在形态差异上,但形态学数据分析表明,广东鲂显示不同地理聚群的趋势;广东鲂的遗传多样性一般丰富,但种群多态性均处于较低水平;Taima’s D呈负值且极显着(0<P<0.10),表明广东鲂历史上进行过种群扩张。

王超,李新辉,赖子尼,谭细畅,李捷,李跃飞,庞世勋[9](2010)在《西江两个广东鲂产卵场浮游植物群落差异分析》文中指出2007年4月23~24日对西江两个天然广东鲂产卵场——青皮塘和罗旁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98种(含变种、变型和未知藻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70种,占总种数的71.43%;绿藻门(Chlorophyta)12属20种,占总种数的20.41%;蓝藻门(Cyanophyta)3属4种;裸藻门(Euglenophyta)2属2种;隐藻门(Cryptophyta)和金藻门(Chrysophyta)均为1种。两产卵场中,硅藻在浮游植物总密度中所占百分比均大于70%。青皮塘的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种群密度均呈自上游至下游增加的趋势;罗旁则相反。变异直链藻(M.varians)是两个产卵场共有的绝对优势种,根据该种的污染指示性作用,其在两个产卵场的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或一个侧面反映出,罗旁的水质环境略优于青皮塘。

徐薇,熊邦喜[10](2008)在《我国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鲂属鱼类有4种,分别为团头鲂、鲂、广东鲂和厚颌鲂。从分类、形态、生态、遗传育种和增养殖等方面,综述了国内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并就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加强对厚颌鲂天然资源的保护和养殖开发;鲂、广东鲂的大水面增养殖开发应逐步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指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鱼类种质与资源保护研究、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渔业资源研究的主攻方向。

二、池养广东鲂仔、稚鱼的生长和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池养广东鲂仔、稚鱼的生长和食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山区虹鳟三倍体幼鱼生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1.2.2 生长指标的计算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长与体质量的生长
    2.2 生长式型
    2.3 肥满度
    2.4 特定生长率
3 讨论
    3.1 虹鳟三倍体幼鱼生长特性
    3.2 养殖水温与虹鳟三倍体幼鱼生长的关系
    3.3 养殖密度与虹鳟三倍体幼鱼生长的关系

(2)赤眼鳟夏花培育阶段摄食生态学和消化系统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1 浮游植物
        1.2 浮游动物
    2.鱼类早期发育阶段食性与生长的研究
        2.1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
        2.2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食物选择性
        2.3 鱼类摄食与生长关系研究
    3.鱼类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3.1 消化道
        3.2 消化腺
    4.鱼类消化酶的研究进展
        4.1 鱼类消化酶活概述
        4.2 鱼类消化酶活性与食性关系
        4.3 鱼类消化酶活性与消化道发育的关系
    5.赤眼鳟生物学研究进展
    6.研究目的和意义
实验一 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池浮游生物群落动态特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浮游生物种类组成
        2.2 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2.3 浮游生物优势度
        2.4 浮游生物多样性
    3 讨论
        3.1 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
        3.2 浮游动物丰度与生物量
        3.3 浮游生物优势度
        3.4 多样性指数分析
实验二 赤眼鳟仔稚鱼的食性与生长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生长特性
        2.2 食物种类和出现频率
        2.3 赤眼鳟的食物数量百分比
        2.4 赤眼鳟仔稚鱼摄食的选择性
    3 讨论
        3.1 摄食与生长的关系
        3.2 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的食性
        3.3 食物的选择性
实验三 赤眼鳟消化系统发育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特征
        2.2 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
    3.讨论
实验四 赤眼鳟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活性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淀粉酶(AMS)比活力
        2.2 胰蛋白酶(TRY)比活力
        2.3 脂肪酶(LPS)活力
        2.4 碱性磷酸酶(AKP)活力
        2.5 胃蛋白酶(Pepsin)活力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4)基于形态学和微卫星标记的鲂属鱼类种间及子代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 鱼类形态学的研究进展
        1.1 传统形态学
        1.2 多变量形态度量学
        1.3 形态学数据处理方法
        1.4 鱼类形态学研究的应用
        1.5 不足与展望
    2 微卫星标记的研究进展
        2.1 DNA分子标记概述
        2.2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2.3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水产中的应用
    3 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3.1 杂交育种的原理
        3.2 杂交育种的在鱼类中的研究现状
    4 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
        4.1 鲂属分类
        4.2 基础生物学研究
        4.3 分子生物学研究
        4.4 鲂属杂交育种现状
第二章 鲂属鱼类形态学差异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本采集地点及时间
        2.2 数据的测量和分析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可数性状
        3.2 可量性状
    4 讨论
        4.1 鲂属生物地理学
        4.2 鲂属物种有效性的确认
        4.3 多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在鲂属形态差异上的应用
第三章 团头鲂微卫星标记在鲂属中的跨种扩增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结果
        3.2 跨种PCR结果
    4 讨论
        4.1 微卫星跨种扩增与物种种类
        4.2 微卫星跨种扩增与种源关系
第四章 微卫星标记在鲂属杂交子代鉴定中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微卫星分子标记
        2.3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鲂属鱼自交及杂交F1代微卫星鉴定
        4.2 微卫星标记在杂交子代应用中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5)三角鲂转录组分析与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三角鲂简介
        1.1 三角鲂的分类
        1.2 三角鲂的研究现状
    2 转录组学研究概况
        2.1 转录组学传统研究方法
        2.2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
    3 微卫星DNA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3.1 微卫星DNA的结构
        3.2 微卫星DNA的特点
        3.3 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3.4 微卫星标记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三角鲂cDNA文库构建与测序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来源与规格
        1.2 总RNA提取
        1.3 mRNA提取
        1.4 cDNA文库的构建(具体操作步骤见附录1)
        1.5 模板阳性的Ion Sphere~(TM)(ISPs)颗粒制备与Ion 318~(TM)芯片测序(具体操作步骤见附录1)
    2 结果
        2.1 总RNA提取结果
        2.2 mRNA提取结果
        2.3 mRNA片段化
        2.4 cDNA文库质量评估
        2.5 Ion 318~(TM)芯片-加入ISPs质量评估
    3 分析与讨论
        3.1 三角鲂转录组文库构建的质量
        3.2 ISPs加入Ion 318~(TM)芯片的质量分析
第三章 基于Ion Torrent测序平台的三角鲂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下机序列质量评估与序列组装
        2.2 序列功能注释与分类
        2.3 生长相关的功能基因
        2.4 SSR和SNP鉴别
    3 分析与讨论
        3.1 Ion Torrent测序通量及测序读长
        3.2 三角鲂生长相关组织转录组数据
第四章 团头鲂微卫星标记在三角鲂中跨种扩增及三角鲂转录组微卫星标记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2 团头鲂多态性引物在三角鲂中跨种扩增
        2.3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微卫星引物开发
        2.4 三角鲂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
    3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三角鲂四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三角鲂群体的微卫星引物PCR扩增结果
        2.2 三角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3 三角鲂四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分化
    3 分析与讨论
        3.1 三角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2 三角鲂群体的遗传分化
        3.3 Hardy-Weinberg平衡的偏离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cDNA文库的构建与测序具体操作步骤
        1 RNase Ⅲ酶切mRNA
        2 mRNA 片段纯化
        3 Hybridize and Ligate the RNA
        4 执行反转录
        5 cDNA 纯化
        6 cDNA文库扩增
        7 纯化已扩增的cDNA文库
        8 检测已扩增纯化的cDNA文库片段大小分布
        9 决定模板制备所需的文库稀释因子
        10 在Ion OneTouch~(TM)仪器上制备模板阳性的Ion Sphere~(TM)(ISPs)颗粒
        11 Ion OneTouch~(TM) ES富集模板阳性的ISPs
        12 清洁PGM~(TM)测序平台
        13 初始化PGM~(TM)测序仪
        14 Ion 318~(TM)芯片测序步骤
    附录2 三角鲂生长基因
    附录3 32个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序列及退火温度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达氏鳇1龄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地点
    1.3 管理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生长数据
    2.2 生长式型
    2.3 肥满度
3 讨论
    3.1 达氏鳇生长特性
        3.1.1 生长系数
        3.1.2 肥满度比较
        3.1.3 生长常数
    3.2 达氏鳇生长与水温和养殖密度的关系

(7)美洲鲥早期发育的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美洲鲥的生物学特征
        1.1 美洲鲥的分类地位
        1.2 地理分布
        1.3 生态习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鱼类早期发育的观察
        2.1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划分
        2.2 国内的研究情况
    3 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4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章 美洲鲥的形态特征与细胞核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材料和养殖场所
        1.2 受精卵孵化和鱼苗培育
        1.3 成鱼养殖
        1.4 样品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美洲鲥的形态特征
        2.2 美洲鲥的细胞核型
        2.3 美洲鲥与鲥部分性状的比较
    3 讨论
        3.1 美洲鲥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3.2 美洲鲥的进化地位
第二章 美洲鲥胚胎和仔稚鱼形态学观察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胚胎发育
        2.2 仔稚鱼发育
    3 讨论
        3.1 美洲鲥的胚胎发育
        3.2 美洲鲥胚后仔鱼发育分期
        3.3 生长
第三章 美洲鲥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消化管
        2.2 消化腺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会议
致谢

(8)广东鲂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遗传多样性
        1.1.1 形态学标记
        1.1.2 细胞学方法
        1.1.3 生化方法
        1.1.4 免疫学方法
        1.1.5 分子生物学方法
    1.2 线粒体标记
        1.2.1 线粒体结果特征
        1.2.2 动物线粒体DNA 遗传特性
        1.2.3 线粒体DNA 的检测方法
        1.2.4 线粒体DNA 的应用
        1.2.5 COI 基因
    1.3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广东鲂RAPD 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3.1 样本的采集及DNA 提取
        2.3.2 实验稳定性
        2.3.3 广东鲂遗传多样性RAPD 分析
第三章 珠江广东鲂COI 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2 实验结果
        3.2.1 单倍型分析及统计参数
        3.2.2 聚类分析结果
        3.2.3 遗传距离分析
    3.3 讨论
        3.3.1 群体遗传聚类分析
        3.3.2 群体大小与中性检验
        3.3.3 两个产卵场的比较
        3.3.4 广东鲂种群资源的保护
第四章 广东鲂形态学测量结果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形态学测量结果
        4.2.2 形态学框架测量与单倍型分析进行一一比对
    4.3 讨论分析
        4.3.1 形态学分析与分子分析比较
        4.3.2 降维分析
        4.3.3 采样点之间广东鲂形态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二 在研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9)西江两个广东鲂产卵场浮游植物群落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站位的布设
    1.2 采样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2.2 优势种及其分布
    2.3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2.4 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的空间分布
    2.5 浮游植物种群密度的空间分布
    2.6 优势种密度及其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10)我国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鲂属的分类
2 形态学研究
3 生态学研究
    3.1 食性
    3.2 年龄与生长
    3.3 繁殖
4 遗传育种研究
    4.1 遗传标记
    4.2 杂交育种
5 鲂属鱼类资源现状
    5.1 增养殖现状
    5.2 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
6 结语

四、池养广东鲂仔、稚鱼的生长和食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山区虹鳟三倍体幼鱼生长特性研究[J]. 柳鹏,高春山,杜晓燕,刘慧吉,陈伟强,胡国宏,徐有国.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2)
  • [2]赤眼鳟夏花培育阶段摄食生态学和消化系统发育[D]. 沈帆帆. 苏州大学, 2018(01)
  • [3]西江广东鲂的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J]. 朱惠敏,钟启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19)
  • [4]基于形态学和微卫星标记的鲂属鱼类种间及子代的鉴定[D]. 杜睿.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5]三角鲂转录组分析与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聂竹兰.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6]达氏鳇1龄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 鲁宏申,刘建魁,王云山,石振广,李文龙,韩骥. 水生态学杂志, 2011(05)
  • [7]美洲鲥早期发育的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D]. 洪孝友.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4)
  • [8]广东鲂遗传多样性研究[D]. 吴茜.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4)
  • [9]西江两个广东鲂产卵场浮游植物群落差异分析[J]. 王超,李新辉,赖子尼,谭细畅,李捷,李跃飞,庞世勋.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4)
  • [10]我国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J]. 徐薇,熊邦喜. 水生态学杂志, 2008(06)

标签:;  ;  ;  ;  

塘养广东鲷及幼鱼的生长及摄食习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