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

微波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

一、微波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素素[1](2021)在《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针灸科、妇科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病例的门诊患者共60例,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行气化瘀针刺处方由董氏奇穴中的妇科、还巢二穴,传统经穴的三阴交、次髎、中极、子宫、关元、太冲、血海组成。观察组周一至周六每日治疗1次,月经期停止治疗,经净后继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采用口服妇科千金片进行治疗,一次6片,一日3次,月经期停止治疗,经净后继续治疗,疗程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轻度升高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并随访2个疗程结束后一个月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收集的病例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最后完成病例为6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病程、病情分度、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血清C反应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1.临床疗效: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76.67%,两组的综合疗效、证候疗效、体征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综合疗效对比,观察组为83.33%,对照组为70%,表明观察组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综合临床疗效仍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连续治疗4周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C反应蛋白值比较: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值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C反应蛋白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进行对比,在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2.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对症状、体征的改善均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3.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在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轻度炎症方面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

王玫君[2](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覃倩[3](2020)在《瑶医水莲风亏方对大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炎性干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瑶医水莲风亏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及子宫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影响,探究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大鼠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60只SPF级雌性SD大鼠作为受试对象,将其适应性喂养7日后,用随机数字法将50只造模后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妇科千金片组和瑶医水莲风亏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剩余未予造模的10只大鼠设为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均选用“机械损伤+混合菌感染”法复制SPID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灌胃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空白组正常喂养,其他治疗组以相应药物治疗。灌胃21天后,取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观察;HE染色后观察子宫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的含量;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VEGF、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形态学观察:肉眼观察可见模型组SPID大鼠子宫及双侧输卵管组织出现明显充血、局部肿胀,宫与盆腔周围组织粘连或有盆腔积液形成;空白组子宫及输卵管组织未见充血、肿胀及盆腔组织粘连的情况;其余治疗组子宫及输卵管组织仅见少量以上病理形态。HE染色镜下观察,空白组子宫内膜腔壁结构清晰,无充血水肿与坏死脱落,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子宫内膜腔壁结构改变,内膜充血水肿,且有大量上皮细胞增生、变性、坏死,有大量或层状性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细胞萎缩变形。水莲风亏方高剂量组,子宫内壁结构层次基本清晰,上皮细胞排列较整齐,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腺体基本完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粘连,浆膜层结构基本完整;其余治疗组子宫内膜炎症表现均轻于模型组,重于水莲风亏方高剂量组。(2)对血清IL-6、IL-8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6、IL-8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妇科千金片组,瑶医水莲风亏方高、中、低剂量组IL-6、IL-8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妇科千金片组比较,瑶医水莲风亏方高、中剂量组IL-6、IL-8的含量下降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瑶医水莲风亏方高剂量组IL-6、IL-8的含量较瑶医水莲风亏方中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瑶医水莲风亏方低剂量组IL-6、IL-8的含量较妇科千金片组明显升高(P<0.05)。(3)对子宫组织中VEFG、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VEGF和MMP-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妇科千金片组,瑶医水莲风亏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中VEGF和MM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肉眼观察和病理学观察均显示,瑶医水莲风亏方对SPID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子宫内膜组织充血、水肿及盆腔组织粘连等炎症状态,减少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和炎性细胞浸润。2.瑶医水莲风亏方治疗SPI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各组大鼠血清中促炎症因子IL-6、IL-8的水平和降低子宫组织蛋白中VEGF、MMP-2的表达有关。瑶医水莲风亏方可抑制机体促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抑制粘连及瘢痕组织的形成,具有缓解盆腔内的充血、水肿,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文华[4](2020)在《黄腑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观察黄腑汤保留灌肠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于四川省中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患儿7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黄腑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治疗。观察周期7天,分别于第0、4、7天采集数据,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并随访观察期结束后12周内患儿过敏性紫癜再发情况。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方法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总体有效率为100%,疗效相当(P>0.05),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4天后试验组在改善口臭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儿在腹痛程度、便秘程度、口臭、夜卧不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在观察结束12周内随访再发情况(55/63),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5)两组治疗方案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均有效;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结束12周内再发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方案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临床运用较安全。黄腑汤保留灌肠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王雪丽[5](2020)在《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筛选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门诊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法治疗,对照组选用复方角莱酸脂栓纳肛法治疗。疗程周期均为4周。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肛门坠胀积分、肛门瘙痒积分、肛门疼痛积分及肛窦充血积分、肛窦水肿积分,记录两组治疗前后CRP、TNF-α和IL-6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临床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及CRP、TNF-α和IL-6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肛门坠胀积分、肛门瘙痒积分、肛门疼痛积分)和体征积分(肛窦充血积分、肛窦水肿积分)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和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CRP、TNF-α和IL-6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CRP、TNF-α和IL-6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白头翁汤保留灌肠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复方角莱酸酯栓纳肛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个月后,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有5例患者复发(P<0.05);(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法的综合疗效要优于复方角莱酸脂栓纳肛法的综合疗效,能明显减轻湿热下注型肛窦炎患者肛门坠胀、瘙痒、疼痛及肛窦充血、水肿症状,有效控制体内的炎症反应,且远期疗效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孔伟伟[6](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文献研究:搜集近10年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期刊类文献,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用药规律。2.临床研究:以盆炎消方加减,观察其治疗气滞血瘀型SPID临床疗效,为SPID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收集近10年有关气滞血瘀型SPID的文献。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2.临床研究:用前后对照的试验研究方法,最终纳入患者30例,口服盆炎消方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局部体征等指标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对96首方剂123味药分析,得出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41个常用药对;含有隐性规律的3味中药的核心组合31组;4味中药的核心组合2组;潜在新方组合7个。2.临床研究:盆炎消方治疗气滞血瘀型SPID疗效显着。结论:1.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气滞血瘀型SPID方剂的用药规律。2.盆炎消方治疗气滞血瘀型SPID有效率高达86.67%,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局部体征以及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情况,提高患者的免疫情况等。

李静[7](2016)在《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现代中文文献的计量特征、取穴规律分析、主题词聚类分析及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Date)、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严格遵循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将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腧穴规范等预处理后,导入excel、 SPSS22. 0、 IBM SPSS Modeler14.1、 Review Manager 5.2等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检索时间定位于近20年,最终纳入文献331篇。年均发表文献16.6篇,2015年最多,1995年-2002年共46篇,2003年-2010年共140篇,2011年-2015年共145篇,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文献作者涉及30个省市自治州,前五名依次是广东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北省。文献第一作者机构涉及272个,医院占据绝大部分,广东省中医院位居首位。331篇文献涉及期刊133种,排名前四依次是《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内蒙古中医药》;共涉及18种针灸治疗方法,使用次数大于5次的依次是针刺+物理疗法、针灸、穴位注射、针刺、针刺+中药。331篇文献涉及腧穴75个,使用总频次为1468次。针灸治疗CPID以健脾利湿、益肾调经为主要治则,涉及高频腧穴17个,使用频次1264次,按照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关元、三阴交、中极、子宫、足三里、气海、归来、次髎、肾俞、水道、阴陵泉、血海、太冲、神阙、带脉、中脘、八髎。涉经络13条,选穴以任脉、脾经、胃经穴为主,其腧穴使用频次占总频次67.7%。腧穴取穴部位以胸腹部和下肢部为主,分别为831次、390次,其后为腰背部腧穴115次。取用特定穴45个,使用频次为888次,占腧穴总频次60.49%。腧穴配伍以远近配穴为主,二元处方中远近配穴占比42.9%,三元处方中远近配穴占比50%,且多用任脉、脾经及胃经腧穴。纳入331篇文献获取关键词369个,选取25个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关键词“盆腔炎”、“慢性病”、“慢性盆腔炎”、“针灸”、“腹针”、“温针”、“针刺”、“热敏灸”、“电针”、“中药灌肠”、“中药”、“治疗”、“超短波”、“TDP”、“穴位”、“子宫附件炎”、“寒湿凝滞”、“护理”聚为一类;“中医药疗法”聚为一类;“穴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盆腔包块”、“月经不调”、“急性盆腔炎”聚为一类。纳入2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愈率方面:4项研究[18、64、74、88]比较了针刺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5%),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刺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35,95%CI(0.23,0.53),P<0.01]。6项研究[65、67、75、80、81、85]比较了针刺+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14%),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刺+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65,95%CI(0.54,0.77),P<0.01]。5项研究[69、71、36、84、89]比较了针灸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1,I2=65%),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52,95%CI(0.42,0.66),P<0.01]。5项研[68、79、82、83、87]比较了针灸+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49%),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60,95%CI(0.46,0.78),P<0.01]。6项研究[70、72、73、76、78、89]比较了针灸vs西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31%),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西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45,95%CI(0.35,0.58),P<0.01]。总有效率:4项研究[18、64、74、88]比较了针刺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1,I2=60%),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刺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81,95%CI(0.73,0.90),P<0.01]。6项研究[65、67、75、80、81、85]比较了针刺+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刺+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88,95%CI(0.83,0.94),P<0.01]。5项研究[69、71、36、84、89]比较了针灸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71,0.85),P<0.01]。6项研究[68、79、82、83、86、87]比较了针灸+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83,95%CI(0.78,0.89),P<0.01]。6项研究[70、72、73、76、78、89]比较了针灸vs西药,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1,I2=65%),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西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72,0.85),P<0.01]。结论:针灸治疗CPID的文献数量及质量均不断提高,华北为主要发文地区,作者单位以院校为主,基本形成以《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为代表的核心期刊群,同时,关于CPID的针灸疗法以针灸+物理疗法为主要类型;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在健脾利湿、益肾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常取关元、三阴交、中极、子宫、足三里等穴,重视交会穴、募穴等特定穴的使用,穴位配伍以远近配穴为主;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基本形成针灸疗法类型研究、中医药疗法研究、穴位注射及其常用注射药物研究三大热点趋势;针灸治疗CPID的疗效指标中,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总有效率,亚组分析中,或针灸对照中药或西药,或针灸配合中药或西药并与其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揭示针灸治疗CPID疗效结局整体优于西药及中药。

刘娅,王永周[8](2014)在《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会导致慢性盆腔痛、不孕、盆腔炎反复发作等,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本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顽固易复发等特点。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的方法种类繁多,外治法是其中的一个大类。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文献回归,发现外治法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疗效,且毒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本文就目前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吕金宇[9](2014)在《慢性盆腔炎古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查阅古代及搜集现代2003年至2013年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PID)的文献,对其症状、证型、治则治法及治疗所用中药进行分析统计、总结归纳,以发掘其辨证、治则治法及治疗所用中药的规律,从而为优化CPI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库,对近10年(2003-2013年)的文献,以“妇人腹痛”及“中医、慢性盆腔炎”为检索词,对所有相关症状、中医辨证、治则及治疗用药进行检索,进而归纳、总结,用EXCEL表格记录数据,最后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以具有代表性的23本妇科典籍为数据库,以“腹痛”、“腹胀”、“小腹坠胀”、“妇人腹痛”“热入血室”“带下病”“月经病”等为检索词,对CPID所有相关症状、证候类型、治则及治疗用药进行人工检索,进而归纳、总结,用EXCEL表格记录数据,最后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在具有代表性的23本妇科典籍中,入选文献共255篇,记录关于CPID的症状描述共276项,症状描述累及频次691次,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古代CPID主要症状均与腹部有关连,其中腹部疼痛出现频次102次,占35.54%;伴随症状中月经病出现频次83次,占20.25%;CPID古代文献共69种证候类型,累计频次达249次,最高频次证候为血海虚寒,所占频率为14.64%;古代文献治疗CPID用药以温里药所占比例最大。综上说明古代CPID在症状上牵连广泛,症状除腹部疼痛症状外,同时也涉及到妇女的月经、带下及腰部等;在治疗上,古人已依据该病虚寒证的这一病机运用较多的温里药及补气补血之药。2.CPID现代文献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42篇,文献中记录CPID的主要症状累计频次为4140次。与本病有关的主要症状,出现频次、频率居首的为下腹痛(刺痛、胀痛、坠痛、隐痛或冷痛)共计1871频次,占45.19%,伴随症状累及频次为10096次,其中伴随症状频次最高的为月经不调,出现3024频次,占29.95%;现代文献对CPID的辨证共计79种证候类型,累及频次4036次,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候为气滞血瘀;现代医家在治疗CPID上口服中药治法以活血化瘀居多,灌肠疗法中以清热利湿治法居多。现代众医家在治疗CPID所运用的中药中,均较高频次的运用了活血化瘀药。结论:1. CPID古今文献的症状描述前后相同,均与腹部有关,同时牵连月经、带下以及其他全身症状。2.古今文献对于CPID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有所差异。古代文献以虚以寒为根本,而现代文献导致CPID的病机则以“寒、湿、热、瘀”为主。3.古今文献对于CPID在治疗用药方面依据该病的病因病机不同也有所差异。4.古代文献中治疗CPID主要运用补虚温里之法,现代文献中治疗CPID主要运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法。

吴红斌,范剑薇[10](2012)在《慢性盆腔炎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进展》文中指出以国内近几年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对慢性盆腔炎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提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治疗慢性盆腔炎有其独特性,不管单用灌肠,或配合内服、物理、抗生素、综合疗法同用,疗效显着,达到标本兼治、内外合治的效果。

二、微波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不良事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分组(见附录 G)
        2.4 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观查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评定时间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伦理学要求(见附录 L)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比较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2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体征疗效比较
        3.4 两组2 个疗程结束1 个月后的综合疗效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值情况比较
    4 脱落、剔除病例及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
        1.3 历代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2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2.1 对病因的认识
        2.2 对病机的认识
    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概况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3.3 中西医联合治疗
        3.4 治疗概况总结
    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目前治疗的局限性
    5 行气化瘀法的立法依据及选穴依据
        5.1 行气化瘀法的来源
        5.2 行气化瘀法穴组的组成依据分析
        5.3 选穴依据具体分析
    6 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依据
    7 对照组选择依据
    8 研究对象选择依据
    9 临床疗效评价与研究结果分析
        9.1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9.2 临床疗效评价与分析
        9.3 小结
    10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研究
        三、病理机制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标准
        六、治疗方法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七、临床研究记录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案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第四节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四、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3)瑶医水莲风亏方对大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炎性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SPID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概况
        1.1 中医学对SPID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SPID的临床治疗概况
    2 西医学对SPID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概况
        2.1 西医学对SPID的认识
        2.2 西医对SPID的临床治疗概况
    3 瑶医学对SPID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概况
        3.1 瑶医学对SPID的认识
        3.2 瑶医药治疗SPID的临床治疗概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环境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分组及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及取材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4.2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4.3 对各组大鼠血清IL-6、IL-8水平的影响
        4.4 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总VEGF、MMP-2 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制备SPID模型的常用方法
        1.1 生物性方法
        1.2 物理方法
        1.3 物理性方法+生物性方法
        1.4 化学性方法
    2 阳性对照药的确定
    3 瑶医水莲风亏方治疗SPID的优势
        3.1 瑶医对水莲风亏方的研究
        3.2 水莲风亏方的组方、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瑶医水莲风亏方对SPID作用机理的探讨
        4.1 对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4.2 对大鼠血清中IL-6、IL-8含量表达的影响
        4.3 对大鼠子宫组织中VEGF、MMP-2 蛋白表达的影响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黄腑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探讨
    1 西医学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
        1.3.1 一般治疗
        1.3.2 药物治疗
        1.3.3 其他非药物治疗
    2 中医学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及治疗方法
        2.3.1 辨证分型及名家经验
        2.3.1.1 辨证分型
        2.3.1.2 名家经验
        2.3.2 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腹痛分级诊断标准
        1.2.4 纳入标准
        1.2.5 排除标准
        1.2.6 剔除标准
        1.2.7 脱落标准及处理
        1.2.8 实验终止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法
        1.4 评价指标
        1.4.1 安全性评价指标及观察节点
        1.4.2 不良反应的处理
        1.4.3 疗效性评价指标及观察节点
        1.5 技术路线图
        1.6 记录及统计方法
    2 研究内容及结果
        2.1 一般情况统计
        2.1.1 病例完成情况统计
        2.1.2 性别分布统计
        2.1.3 年龄分布统计
        2.2 疗效评价统计
        2.2.1 治疗前对比
        2.2.2 两组治疗4天时中医各项积分组间对比及与治疗前组内对比
        2.2.3 两组治疗7天时中医各项积分组间对比及与治疗前组内对比
        2.2.4 辅助检查数据对比
        2.2.5 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2.6 综合疗效评定
        2.2.7 随访情况
        2.3 试验结果
        2.3.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3.2 辅助检查数据评价
        2.3.3 疗效分布评价
        2.3.4 随访数据评价
        2.3.5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认识
        3.2 黄腑汤组成及方药探讨
        3.3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3.3.1 必要性
        3.3.2 可行性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部分 中药保留灌肠的研究进展
    1 作用机制及优点
    2 临床应用
        2.1 内科应用
        2.1.1 消化科
        2.1.2 肾病科
        2.2 外科应用
        2.2.1 肠梗阻
        2.2.2 阑尾炎
        2.2.3 肛窦炎
        2.2.4 术后护理
        2.3 妇科应用
        2.3.1 盆腔炎
        2.3.2 子宫内膜异位症
        2.4 儿科应用
        2.4.1 外感发热
        2.4.2 肺炎
        2.4.3 细菌性痢疾
    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临床疗效观察表
附录三 回访情况登记表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3 观察指标
        2.3.1 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
        2.3.2 CRP、TNF-α和IL-6
        2.3.3 综合疗效评价
        2.3.4 复发情况
        2.3.5 安全性观察
    2.4 统计处理
    2.5 病例分组
        2.5.1 年龄
        2.5.2 性别
        2.5.3 病程
        2.5.4 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
        2.5.5 CRP、TNF-α和IL-6
    2.6 研究方案
3.结果
    3.1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CRP、TNF-α和IL-6 比较
    3.3 综合疗效比较
    3.4 复发情况比较
    3.5 不良反应比较
    3.6 数据综合分析
4.讨论
    4.1 中医对肛窦炎的认识
    4.2 西医对肛窦炎的认识
    4.3 肛窦炎主要临床表现分析
    4.4 CRP、TNF-α和IL-6 与肛窦炎的相关性
    4.5 中药保留灌肠的机制
    4.6 复方角莱酸酯栓的选用依据
    4.7 白头翁汤的分析及现代研究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肛窦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三)方剂录入规范化
        (四)药物录入规范化
        (五)建立数据库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二)基于关联规则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组方规律分析
        (三)基于熵方法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四)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评分标准及病情程度分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标准
        (五)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疗效结果分析
讨论
    一、中医对SPID的认识
        (一)病名追溯
        (二)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西医对SPID的认识
    三、治疗及研究现状
    四、文献研究分析
    五、临床研究分析
    六、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理论研究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分析
        1.2.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1.2.2 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1.3 中西医临床表现
        1.3.1 中医辨证分型
        1.3.2 西医临床表现
    1.4 治疗方法
        1.4.1 中医治疗方法
        1.4.2 西医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数据筛选
    2.1 文献收集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数据准备
        2.2.1 数据库建立
        2.2.2 数据预处理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文献计量学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分析类目
        3.1.2 计量分析方法
    3.2 文献特征研究的结果
        3.2.1 发表年份
        3.2.2 发文省份
        3.2.3 作者机构
        3.2.4 期刊分布
        3.2.5 治疗方法特点
    3.3 总结
        3.3.1 文献计量学的产生及应用
        3.3.2 分析及讨论
第四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取穴规律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频次分析
        4.1.2 关联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高频穴位及功效分析
        4.2.2 经络选穴分析
        4.2.3 腧穴部位
        4.2.4 特定穴
        4.2.5 基于关联分析的穴位配伍规律
    4.3 分析与讨论
        4.3.1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在健脾利湿、益肾调经
        4.3.2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用任脉脾胃经腧穴
        4.3.3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取穴重用交会穴和募穴
        4.3.4 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
第五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共词聚类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共词研究结果
        5.2.1 高频关键词
        5.2.2 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
        5.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5.3 分析和讨论
        5.3.1 共词概念与发展
        5.3.2 聚类分析结果
第六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Meta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提取
        6.1.2 质量评价
        6.1.3 统计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纳入流程及一般情况
        6.2.2 干预措施质量报告
        6.2.3 文献质量
    6.3 Meta分析结果
        6.3.1 治愈率比较
        6.3.2 总有效率比较
        6.3.3 疗效发表偏倚风险
    6.4 分析及讨论
        6.4.1 文献质量
        6.4.2 安全性分析
        6.4.3 疗效评定
        6.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8)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直肠给药
2 经皮肤给药
3 针灸治疗
4 理疗
5 联合治疗

(9)慢性盆腔炎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部分
    1 中医对CPID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CPID认识
        1.2 现代中医家对CPID的认识
    2. 西医对CPID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2.1 西医对CPID的认识
第一部分 古代文献研究
    1 古代文献来源、检索方法、选择标准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选择标准
    2 结果
        2.1 古代文献出处
        2.2 症状分布情况
        2.3 证候类型分布情况
        2.4 治疗中药分布情况
    3 小结
第二部分 现代中医文献研究
    1. 现代中医文献来源、检索方法、选择标准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选择标准
    2. 分析
        2.1 症状的统理
        2.2 证型的统理
        2.3 治则的统理
        2.4 治疗中药的统理
    3. 结果
        3.1 症状的分布情况
        3.2 证型分布情况
        3.3 治则分布情况
        3.4 治疗中药分布情况
    4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第三部分 慢性盆腔炎典型病案举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慢性盆腔炎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中药灌肠治疗
2 内服中药配合灌肠治疗
3 中药灌肠配合物理治疗
4 综合疗法结合灌肠治疗
5 中药灌肠配合抗生素
6 展 望

四、微波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素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瑶医水莲风亏方对大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炎性干预机制研究[D]. 覃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黄腑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临床研究[D]. 文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临床观察[D]. 王雪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及临床应用[D]. 孔伟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研究[D]. 李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J]. 刘娅,王永周. 中医临床研究, 2014(31)
  • [9]慢性盆腔炎古今文献研究[D]. 吕金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0)
  • [10]慢性盆腔炎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进展[J]. 吴红斌,范剑薇. 四川中医, 2012(02)

标签:;  ;  ;  ;  ;  

微波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