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池亚奇[1](2021)在《关于三叉神经鞘瘤分型、手术入路及其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三叉神经鞘瘤是颅内第二常见的神经鞘瘤,目前对肿瘤的完整切除及手术预后的控制仍是治疗它的难题。通过本研究可以在肿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及预后等方面更好地认识三叉神经鞘瘤。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至2020年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附属心脑血管病医院的18例诊断为三叉神经鞘瘤的患者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我们按照肿瘤的起源将其分为神经节型(M型)、周围型(V型)、神经根型(P型)三大类。对他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特性、手术方式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这18例患者中有8男,10女,年龄在17-64岁之间。其中M型肿瘤10例(56%),P型肿瘤8例(44%)。10例(56%)囊实性,2例(11%)囊性,6例(33%)实性。对这18例共行20次手术治疗,其中包括2例复发病例再次行手术治疗,有19例(95%)为完全切除和近全切除,1例(5%)为部分切除。其中12例采用使用颞下硬膜下经小脑幕入路,8例(67%)达到肿瘤全切除;4例采用颞下硬膜外经岩前入路,有3例(75%)达到完全切除;2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例(50%)全切除。本研究中,颞下硬膜下经小脑幕与颞下硬膜外经岩前入路在肿瘤的切除率、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复发率及并发症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2例囊性肿瘤均未完全切除,相较其他性质的肿瘤更不容易完全切除(p=0.038<0.05)。术前最常见的症状为面部感觉减退有12例(67%),术后6例(50%)症状好转,新出现面部感觉减退4例,其余症状术后多可缓解。在术后其他神经损伤中,7例展神经损伤,其中2例合并复视。在术后平均38个月的随访时间中,6例复发,其中4例为不完全切除,不完全切除的肿瘤术后更容易复发(p=0.037<0.05)。所有患者的术后KPS评分多在80-90分之间,出院后都可独立正常生活、工作。结论三叉神经鞘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感觉减退,而术后这一临床症状缓解的情况较差。术前按照肿瘤的起源进行分型,方便术中对肿瘤进行完全切除,而囊性的三叉神经鞘瘤较其他性质的肿瘤更不易完全切除,不完全切除的肿瘤容易导致复发。综合考虑,建议对起源于神经节的M型以及部分起源于神经根的P型三叉神经鞘瘤使用颞下硬膜下经小脑幕入路进行切除,但是由于肿瘤发生位置的多样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还是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孙思,康军,赵尚峰,邱锷,李永,史继桐,马建民[2](2020)在《颅眶联合入路切除海绵窦-眼眶沟通三叉神经鞘瘤》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颅眶联合入路切除海绵窦-眼眶沟通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经颅眶联合入路即改良Dolenc入路联合眶上入路手术切除海绵窦-眼眶沟通三叉神经鞘瘤患者共23例,其中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3例。13例术前即存在视力下降患者中7例视力进一步下降;5例术前眼动障碍和(或)上睑下垂患者中3例残留眼动障碍,另有11例术后新发眼动障碍。23例中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血肿或颅内感染,无死亡或肿瘤复发病例。结论由于海绵窦-眼眶沟通三叉神经鞘瘤部位与周围毗邻解剖结构关系特殊,术后易出现视力下降和眼动障碍等并发症,采用经颅眶联合入路手术,全切除率较高、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张绍林,张晓彪,谢涛,李宸,刘腾飞,顾晔[3](2020)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附四例报道)》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患者4例,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4例患者的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术后左侧咬合力弱和面部麻木,经治疗和随访后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左侧面部麻木和左侧肢体肌力下降,经治疗和随访后明显改善;余2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患者随访4~13个月,均正常生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具有微创、路径短、暴露范围广、视野清晰等优点,可以安全有效地切除三叉神经鞘瘤。
李大鹏[4](2020)在《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Trigeminal Schwannoma)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入路选择,以及各手术入路的操作要点和优缺点。方法:通过复习文献并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39例T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根据sammi影像学分型分为:A型12例,B型12例,C型15例。所有病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后36个月均行头部MRI复查。结果:本组39例病例,全切除36例(36/39,92.3%),次全切除3例(3/39,7.7%)。次全切除3例均为C型肿瘤,其中2例为海绵窦区有肿瘤残留,1例为Meckel’s腔有肿瘤残留。2例海绵窦残留肿瘤病例中有1例放疗,此2例病例复查均无明显进展。而Meckel’s腔肿瘤残留病例在2年后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我们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术前影像学检查的详细评估,明确肿瘤的位置、毗邻关系和生长方向等特点,结合术者经验,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对于A型TS,采取经颞下硬膜内入路或经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对于B型TS,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于C型TS,若以中颅窝肿瘤为主体,则采取经颞下(经小脑幕)硬膜内入路或经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对于C型TS,若以后颅窝肿瘤为主体且向海绵窦区侵犯有限时,则采取乙状窦后入路。
金儿[5](2020)在《基于脑图谱的三叉神经纤维束分割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医疗意识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血管或肿瘤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疾病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术前对三叉神经的识别、确定三叉神经与病灶的位置关系,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对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识别方法。然而,现有的方法需要医学工作者根据三叉神经解剖结构知识,在磁共振图像上手动勾画单个或多个感兴趣区域,然后对纤维跟踪结果进行人工筛选,从而得到独立的三叉神经纤维束。该方法存在两个局限性:第一,该方法存在人工依赖性问题,使得研究者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的精确性;第二,研究者绘制方法的不固定、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纤维分割方法的可重复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基于白质聚类图谱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脑组织分割工具,提出一种基于脑图谱的三叉神经纤维自动分割算法。本文的具体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域及人工筛选纤维问题,本文利用多组大脑样本的纤维数据建立数据驱动的纤维聚类图谱,实现新样本纤维数据的自动分割,直接得到三叉神经纤维束。实验中选择20组青年健康人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首先利用Freesurfer软件分割工具提取脑干作为感兴趣区域进行确定性纤维跟踪。其次,通过对20组纤维数据进行多样本配准和谱聚类,创建数据驱动的纤维聚类图谱。最后,新样本的脑干纤维数据应用纤维图谱自动分割得到三叉神经纤维束。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的方法成功分割5组数据的三叉神经纤维束,而传统人工方法成功识别4组三叉神经纤维束,且两者结果之间的加权Dice系数分别为0.865,0.939,0.824,0.942。证明了该方法在保证纤维分割结果良好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有效提高神经外科医生与颅神经研究者的工作效率。2.针对三叉神经纤维束细小难分割的问题,本文在建立纤维图谱过程中加入二次分类的思想。研究中选择多组样本的脑干纤维数据,先对多样本数据进行纤维配准。再对配准后的脑干纤维数据进行一次分类定位三叉神经纤维束,缩小研究范围。最后对该范围进行二次分类,准确标注出三叉神经纤维束,完成数据驱动的纤维图谱的创建。3.本文应用自动分割方法,对血管压迫型及肿瘤压迫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三叉神经纤维束成像实验。实验结果不仅成功分割了患者大脑中的三叉神经纤维束,还清晰地展示了纤维束与病灶之间的位置关系。本文针对现有传统人工三叉神经纤维束分割方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通过实验结果对比,两种方法都能跟踪到三叉神经纤维束。但传统人工方法的跟踪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干扰,整个过程工作量大、耗时长、人工依赖性强。而本文的方法应用数据驱动的纤维聚类图谱自动分割三叉神经纤维束,有效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的提高神经外科医生与颅神经研究者的工作效率。
朱广通,黄辉,戴缤,关峰,肖智勇,毛贝贝,胡志强[6](2019)在《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和手术疗效。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内镜下经颅入路侧颅底病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42例患者中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2例、表皮样囊肿15例、听神经瘤14例、三叉神经鞘瘤3例、脑桥小脑三角区脑膜瘤18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2例;其中90例(包括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2例)于内镜下行经颅入路微血管减压术,52例(包括表皮样囊肿15例、听神经瘤14例、三叉神经鞘瘤3例、脑桥小脑三角区脑膜瘤18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2例)于内镜下行经颅入路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结果 142例患者均全程于内镜下完成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单手操作96例(67.61%);以气动臂持镜,双手操作46例(32.39%)。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总体治愈率达87.78%(79/90),内镜侧颅底肿瘤全切除率90.38%(47/52)。平均随访(23.46±8.93)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在气动臂的配合下,内镜技术可以完成复杂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具有可近距离和多角度观察,视野清晰,神经血管辨识度高等优势,但对内镜技术、器械和辅助设备的要求较高,需接受内镜技术培训和积累一定程度的内镜手术经验方可尝试开展。
白敬民[7](2017)在《1、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 2、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6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均一期全切肿瘤。其中神经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2例,上颌骨掀翻入路12例,中颅底硬膜外入路4例。术后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脑脊液漏2例,减压性硬膜外血肿者1例,伤口渗血者3例,颅内感染2例,均治愈;未出现上颌骨骨坏死。病理结果示神经鞘瘤,良性者14例,恶性者4例,恶性率为22.2%(4/18);良性者予恢复神经功能治疗,恶性者均转放疗科行放射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1.4个月,恶性者死亡1例,复发2例并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失访;良性者无复发。结论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常瘤体巨大,肿瘤主体于颅内者选择中颅底硬膜外入路切除,主体于颅外者选择上颌骨掀翻或颅底内镜手术切除。其恶性率较高,应尽量根治性切除;恶性者术后应放疗,以减少肿瘤复发。目的探讨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结果良性肿瘤中,1例分期切除,其余一期全切;恶性肿瘤中,2例次全切除,其余一期全切。A型肿瘤21例,B型肿瘤10例,C型肿瘤3例。术后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3例,脑脊液漏者3例,减压后出现硬膜外血肿者2例,颅内感染3例,伤口渗血者3例,肺感染1例,均治愈。病理结果示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14例,恶性率为41.2%(14/34)。良性者予恢复神经功能治疗;恶性者转至相关科室行放、化疗等综合性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2.8个月,恶性者死亡3例,复发5例并再次行手术治疗,2例失访;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颅中窝内外沟通性肿瘤可分为3型。A型肿瘤应由颅外入路切除,如上颌骨掀翻入路或内镜下上颌窦入路;B型肿瘤应由颅内入路切除,如中颅底硬膜外入路;C型肿瘤应由颅内、颅外联合入路切除。此类肿瘤恶性率高,恶性者应尽量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综合性治疗,以减少复发,延长生存时间。良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好,一期全切肿瘤后基本不会复发。
陈爱林[8](2014)在《海绵窦区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海绵窦区肿瘤常见者为脑膜瘤、神经鞘瘤及海绵状血管瘤。而相对罕见的脊索瘤样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及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报道较少。以我科成功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表皮样囊肿、脊索瘤样脑膜瘤及腺样囊性癌为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诊治经验,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高肿瘤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成功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及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海绵窦区脑膜瘤、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脊索瘤样脑膜瘤及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从常用手术入路的解剖关系、术中处理措施及可能导致的术后并发症的角度,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海绵窦区肿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III~VI颅神经受累。腺样囊性癌多由其它部位侵袭至颅内,可有原发灶相关的症状体征。神经鞘瘤多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所以常以神经刺激和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MRI上,脑膜瘤大多均匀一致强化,脊索瘤样脑膜瘤常呈不均匀强化,神经鞘瘤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而腺样囊性癌不均匀强化,呈大小不同的囊腔。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具有特异性,但不强化。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2W像上中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其强化程度高于脑膜瘤。脑膜瘤与脊索瘤样脑膜瘤病理组织学相似,脊索瘤样脑膜瘤D2-40蛋白表达阳性,而脑膜瘤表达阴性。神经鞘瘤由梭形细胞或小的星状细胞组成,伴有各种退行性变,S-100、Leu-7常呈阳性,局灶性GFAP呈阳性。海绵状血管瘤由血管窦组成,VEGF相关受体表达增高。表皮样囊肿呈结节状或囊状,内容物可见钙化和泥沙样改变。腺样囊性癌的特征性组织学征象是团块状增生的肿瘤细胞,呈筛状及腺样排列。手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可经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若肿瘤涉及眼眶者可取额眶颧入路,对于后部海绵窦肿瘤可取颞下经颧弓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可切除大部分海绵窦区肿瘤。结论:1、海绵窦区肿瘤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主要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2、MRI增强扫描有助于海绵窦区肿瘤的鉴别诊断,确诊有赖于手术后病理结果;3、经颞下锁孔入路可切除大部分海绵窦区肿瘤。
陈杰飞,黄玮,秦坤明,冯大勤,廖声潮,杨雷霆[9](2014)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三叉神经鞘瘤的病例资料。最常见症状为面部麻木或感觉减退。按肿瘤位置分为5型:颅中窝型3例,颅后窝型8例,颅中后窝哑铃型26例,颅中窝颅外型2例,颅中后窝颅外型2例。采用额颞硬膜外入路13例,颞底经天幕入路14例,乙状窦后入路11例,乙状窦前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3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例。随访13例,时间384个月,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三叉神经鞘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化手术入路可获得满意的切除程度和较少并发症。
张荣伟,刘建民,刘元钦,常晓赞[10](2013)在《Meckel腔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Meckel腔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eckel腔三叉神经鞘瘤的病例资料。均经强化MRI明确诊断,其中局限在Meckel腔内11例,长满Meckel腔稍突向颅后窝5例,长满Meckel腔并经圆孔及卵圆孔突向颅外2例。均采用改良颞下-硬膜内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18例肿瘤均镜下全切除。病理检查为三叉神经鞘瘤。随访3个月~4年,临床症状消失或不同程度减轻,肿瘤未见复发。结论强化MRI检查是三叉神经鞘瘤可靠的诊断方法。改良颞下-硬膜内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Meckel腔三叉神经鞘瘤安全可靠的方法。
二、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三叉神经鞘瘤分型、手术入路及其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三叉神经鞘瘤分型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2)颅眶联合入路切除海绵窦-眼眶沟通三叉神经鞘瘤(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治疗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4)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三叉神经的解剖 |
2.2 TS的定义及分类 |
2.3 临床表现 |
2.4 影像学表现 |
2.5 病理学特征 |
2.6 诊断和鉴别诊断 |
2.7 各型TS的手术入路及其优缺点 |
2.7.1 A型TS的手术入路 |
2.7.2 B型TS的手术入路 |
2.7.3 C型TS的手术入路 |
2.7.4 D型TS的手术入路 |
2.8 神经内镜 |
2.9 放射治疗 |
第3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影像学检查 |
3.4 手术方式 |
第4章 结果 |
4.1 手术效果 |
4.2 术后并发症 |
4.3 术后随访 |
第5章 讨论 |
5.1 临床特点 |
5.2 影像学特点 |
5.3 手术治疗 |
5.3.1 手术入路适应症、操作要点及优缺点 |
5.4 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
5.4.1 颅内感染 |
5.4.2 面部感觉异常出现或加重 |
5.4.3 动眼神经麻痹 |
5.4.4 听力下降 |
5.4.5 面瘫 |
5.4.6 复视 |
5.4.7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
5.4.8 颅内出血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脑图谱的三叉神经纤维束分割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颅神经成像研究现状 |
1.2.2 纤维束分割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三叉神经解剖和成像基础知识 |
2.1 三叉神经解剖结构 |
2.2 三叉神经痛疾病介绍 |
2.3 扩散张量成像 |
2.4 高角分辨率扩散成像 |
2.5 三叉神经纤维束传统人工分割方法 |
2.5.1 实验数据 |
2.5.2 感兴趣区域选择及人工筛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脑图谱三叉神经纤维束自动分割方法 |
3.1 数据预处理 |
3.2 脑组织分割 |
3.3 数据驱动的纤维聚类 |
3.3.1 脑白质纤维跟踪方法 |
3.3.2 组纤维图像配准 |
3.3.3 数据驱动的纤维聚类图谱 |
3.4 实验及结果 |
3.4.1 实验数据 |
3.4.2 三叉神经纤维束分割结果 |
3.4.3 空间重叠率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束自动分割方法的临床应用 |
4.1 血管压迫型的三叉神经纤维分析 |
4.1.1 基于纤维图谱的纤维自动分割 |
4.1.2 扩散指标计算 |
4.2 肿瘤压迫型的三叉神经纤维分析 |
4.2.1 肿瘤侧纤维束识别 |
4.2.2 纤维成像方法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1. 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 |
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3.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 |
4. 表皮样囊肿 |
5. 听神经瘤 |
6. 三叉神经鞘瘤 |
7. 脑桥小脑三角区脑膜瘤 |
8.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 |
二、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 |
1. 乙状窦后入路 |
2. 远外侧入路 |
3. 疗效评价 |
结果 |
讨论 |
(7)1、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 2、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影像学及分型 |
3 治疗方法 |
4 随访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解剖基础 |
2 临床表现 |
3 分型 |
4 手术治疗 |
5 辅助治疗 |
6 结果及预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治疗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影像学及分型 |
3 治疗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局部解剖 |
2 临床特点 |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
4 肿瘤分型 |
5 治疗方法 |
6 结果及预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海绵窦区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二、 研究方法 |
海绵窦解剖 |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临床诊断与治疗 |
1、临床资料 |
2、临床诊断与治疗 |
海绵窦区表皮样囊肿临床诊断与治疗 |
1、临床资料 |
2、临床诊断与治疗 |
海绵窦区腺样囊性癌临床诊断与治疗 |
1、临床资料 |
2、临床与病理 |
海绵窦区肿瘤手术入路 |
一、 翼点(额颞)入路 |
二、 改良翼点入路 |
三、 额眶颧入路 |
四、 颞下经颧弓入路 |
五、 颞下“锁孔”入路 |
结果 |
一、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 |
二、 海绵窦区表皮样囊肿 |
三、 海绵窦区腺样囊性癌 |
四、 脑膜瘤的临床与病理 |
五、 神经鞘瘤的临床与病理 |
六、 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与病理 |
七、 海绵窦肿瘤分类及分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参加会议、培训 |
致谢 |
(9)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Meckel腔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Meckel腔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 |
3.2 Meckel腔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
四、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三叉神经鞘瘤分型、手术入路及其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研究[D]. 池亚奇.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2]颅眶联合入路切除海绵窦-眼眶沟通三叉神经鞘瘤[J]. 孙思,康军,赵尚峰,邱锷,李永,史继桐,马建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12)
- [3]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附四例报道)[J]. 张绍林,张晓彪,谢涛,李宸,刘腾飞,顾晔.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0(06)
- [4]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D]. 李大鹏. 吉林大学, 2020(08)
- [5]基于脑图谱的三叉神经纤维束分割算法研究[D]. 金儿.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6]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J]. 朱广通,黄辉,戴缤,关峰,肖智勇,毛贝贝,胡志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03)
- [7]1、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 2、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治疗[D]. 白敬民.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8]海绵窦区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D]. 陈爱林. 苏州大学, 2014(11)
- [9]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策略[J]. 陈杰飞,黄玮,秦坤明,冯大勤,廖声潮,杨雷霆.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02)
- [10]Meckel腔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 张荣伟,刘建民,刘元钦,常晓赞.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