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港环保工作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角力场。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复兴之路究竟该以何作为科学的价值引领?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海洋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沿用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在海洋研究领域缺乏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质疑否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或海洋文明,并依循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范式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甚至还以此来指导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海洋文化有其自身发展历程与独特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其底蕴、梳理其源流、探寻其从发轫之初一直延续至今的价值基因,既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浦海上古丝路文化底蕴深厚”,合浦及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所孕育的合浦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为其提供了典型样本。合浦海洋文化是指自西汉为加强岭南地区政治军事统治而设立合浦郡以来,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汉民族、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各民族之间通过内河、近海、陆路等途径,在交通贸易、生产交流、文化交往等具体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开放包容、和合交往为核心价值的一种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合浦海洋文化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外文化汇聚合浦交融而成,合浦当地出土的各种古代器物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主要标志。同时根据这些古代器物可以推断,“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至东南亚、南亚各地区与各民族。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或文明的一般原理,审视汉代合浦郡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融合。为此,在论述展开的过程中,按照“器物—符号—价值”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与跨地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梳理源流、勾勒轮廓、抽象符号、挖掘价值、凝练精髓、总结规律,重新探讨合浦海洋文化过去已经贡献什么、现在及未来能够贡献什么等问题,以此揭示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不仅在于论证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就已经逐步发展出海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尝试突破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学术观点方面,提出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与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与“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合浦海洋文化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了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等新观点;二是学术思想方面,探讨构建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作为科学评价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挖掘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基于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及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海陆一体始源价值基因的基础性意义;三是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器物—符号—价值”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范式。综上,通过深入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揭示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所蕴涵的价值基因,由此对以合浦海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进行话语重构与价值重塑,从而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为当前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理论支撑。
周欢[2](2020)在《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及监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7月1 6日,大连港一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一危险货物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2019年9月28日,韩国蔚山港一艘化学品船发生爆炸事故。2020年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发生大爆炸。此类事故引发的后果,不仅造成了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还引起较大的舆论影响,同时暴露出港口危化品物流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和严重的监管问题,亟需开展有效的风险监督和管理。危险化学品,简称危化品,是一类特殊化学品,具有腐蚀、放射性和易爆、易燃、毒害等特点,并且容易在生产、经营、使用和废弃物处置过程中出现人员的伤害和经济环境的破坏。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危化品需求量增加,常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且通过港口进行中长距离的异地运输情况多,此外危化品安全管控形势严峻。据交通部统计,我国危化品运输量中七成左右的危化品通过水路进行运输。港口作为连接水路运输和陆路运输的关键节点,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确保港口物流活动安全是促进港口繁荣和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更是我国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因此,开展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影响机理分析,可以为港口危化品物流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进而实现港口危化品物流的有效风险监管,这对港口危化品物流的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如下:首先,识别了影响港口危化品物流关键风险影响因素。通过对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特点的分析,发现风险影响因素众多。针对传统DEMATEL模型过多依赖专家打分的不足,结合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方法的优点,构建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的CBP-DEMATEL模型,并进行模型仿真,分析了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和分类结果。选取宁波-舟山港(简称宁-舟港)等15个重要的危化品吞吐港口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基于聚类分析对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按属性进行分类,得到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相同属性影响因素的分类结果,根据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相似属性分类结果可以为下一步风险评估中多维风险情景中风险因素耦合的刻画提供基础。利用BP神经网络非线性的特点求解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矩阵,通过计算得到影响因素对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的影响程度,可以得到原因型和结果型影响因素,为下一步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的评估选取关键风险影响因素指标提供依据。其次,构建港口危化品物流多维风险评估的WRT模型。在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开展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和风险识别、过滤和排序RFRM理论和情景构建TSS理论,构建港口危化品物流的多维风险评估WRT模型。基于WRS方法论的思想,将风险因素映射到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方面。根据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的结果,在RFRM风险过滤理论的基础上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过滤。基于TSS情景构建理论,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方面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耦合,构建三维风险情景。选取15个港口进行实证分析,基于风险评估WRT模型分别计算15个港口的危化品物流的一维、二维和三维风险大小,通过点面结合刻画各个维度的风险和整体风险,能够从局部到整体把握各个港口的风险水平,并找到关键风险源,有效地防范重大风险,同时为政府部门和港口危化品物流企业安全发展提出建议。最后,构建考虑风险大小的政府和港口危化品物流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双方策略演化机理。基于风险评估中采用事故发生率和事故后果严重度对港口危险化学品物流风险水平的刻画,进一步构建考虑政府严格监管概率和事故发生率及后果严重度等参数的演化博弈模型。采用复制动态方程刻画不同监管的概率和事故发生率等因素对策略选择的影响过程及规律,并利用MATLAB进行模型仿真。研究表明:港口危化品监管中存在“监管悖论”现象,只加强政府严格监管力度,短期会使企业采取设施安全经营策略以应对严格监管,但从长期看,并不能使企业自觉选择设施安全策略。港口危化品物流企业的策略选择与其经营收入无关,而与事故发生率有关。面对低风险,无论政府监管严格与否,企业都选择忽略风险;面对高风险时,政府不采取严格监管,企业仍会自觉选择设施安全策略合法经营。最后通过模型研究的结论,为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机制的设计提供建议,促进港口危化品物流安全发展。
夏贤坤[3](2020)在《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广州邮轮航线首航,正式开启了邮轮旅游新时代。2019年,拥有国内最大建筑面积的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开港运营。自首航以来,广州邮轮旅客总量及靠港邮轮班次逐年增长,为保证邮轮进出港安全和提升旅客体验满意度,迫切需要提升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水平。本文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选取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为研究对象,运用政府管制和协同治理理论,深入分析了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现状,找出目前广州地区邮轮海事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邮轮海事监管先进经验,针对性的给出解决建议与对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个案研究,发现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主要还存在通航安全保障能力不足、邮轮通关时效性待提高、邮轮安全检查力度不够、邮轮应急处置准备不足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相应地给出了强化邮轮进出港通航安全保障、建设邮轮进出口岸快速通关平台、重视对进出港邮轮的安全检查以及健全应急体系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四个方面的解决对策。开发了综合风险评估可视化软件、邮轮进出口岸船员信息比对系统以及人脸识别查验功能。
钟君叶[4](2020)在《广州港南沙港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州港南沙港区作为全国重要港口,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是广州市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承载区域。目前,广州港南沙港区的建设重点是码头与堆场,港口服务仍以基础物流服务为主,因此对广州港南沙港区功能区布局进行优化,是广州港南沙港区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港口增值服务能力作为切入点,以各功能区之间搬运成本最低、综合关系最大及土地改造费用最低为目标,在考虑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系统布置设计法(Syetematic Layout Planning,SLP)的广州港南沙港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实现了功能区布局的最优方案求解,使最终的布局优化方案能够更加贴合实际,提升方案的合理性。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确定广州港南沙港区功能区种类。文章首先分析了广州港南沙港区的整体背景,从地理位置、政策背景、现有基础设施、货运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广州港南沙港区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导向,确定广州港南沙港区所需建设完善的功能区。二是确定广州港南沙港区未来的货运量。货运量的确定是分析广州港南沙港区各功能区之间的物流强度及所需面积的定量依据,因此本文分别采用调查分析预测法和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地区经济发展指标及货运量指标进行预测,基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对物流业的需求呈正比趋势的理论依据,对比地区经济发展指标和货运量指标的预测结果,判断货运量预测结果趋势的合理性。三是确定布局优化方案。本文在考虑广州港南沙港区现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SLP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改进SLP法的功能布局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结合广州港南沙港区实际情况对得出的理论最优布局优化方案进行调整。目前,我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提出的布局优化方案,重点在于增强港口功能性和服务性,这不仅对广州港南沙港区下一步建设工作及后期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而且对其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欧电[5](2020)在《基于博弈论的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再次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为避免各港口重复建设、功能同构和生产结构趋同等同质化竞争问题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需要找准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与重点突破方向,进一步统筹优化区域内港口群资源配置,整体完善国际航运功能,高效促进港口群的科学协同发展。本文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博弈论理论及其在港口博弈策略中的应用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使得整个港口群在内部竞争条件下整体与个体收益达到最优,引入博弈论中的定量分析,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的港口群博弈模型。然后,假设大湾区港口的主要特征参数并应用于博弈模型,同时,以竞争力评价指标对港口群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性分析,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拓展港口群辐射范围、合作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集群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体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以及港口竞争力、港口竞合关系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界定了港口群、港口群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内涵与特征,并对博弈论及其在港口博弈策略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对港口博弈策略及港口合作博弈可行性等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的港口博弈模型,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阐述了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态势,假设大湾区港口的主要特征参数并应用于博弈模型。第五部分,以竞争力评价指标定性地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问题。第六部分,从拓展港口群辐射范围、合作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集群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总结与展望,梳理研究结论,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探讨。
邓家钱[6](2020)在《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州港取得迅猛发展,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双双跃居国内外港口前列,较好促进和提升了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广州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进出港船舶愈发大型化、公共航道水域的船舶通航密度显着增加、危险品装卸作业量持续走高、危险货物谎报瞒报事件时有发生等各类严峻挑战,一旦发生港口突发事件,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威胁。在当前港口行政管理体制下,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涉及海关、边检、口岸、海事、港务、公安、消防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各口岸管理部门因为隶属关系的不同,常常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利用,存在条块分割、权责不明晰、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各类突出问题,在应对港口突发事件时往往出现多头治理、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情况。如何有效发挥各部门协同效应,建立全面整合的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是当前广州港口建设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协同治理为视角,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等相关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标对表国内外先进港口推进应急管理的典型做法,总结提炼出完善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经验启示,推动构建全面整合的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本文从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成因、国内外先进港口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经验做法等方面入手,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陈瑞[7](2020)在《基于生态位-TOPSIS的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坚持对外开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港口作为重要交通节点,是将沿线各国连点成线,实现互联互通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港口整合成为我国港口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更加增强了港口竞争力研究的必要性,也提高了研究的复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口竞争力不再是仅涉及港口本身的单一维度问题,已经演化成需要综合考虑港口、环境以及港口间关系的多维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港口竞争力评价和生态位理论应用的相关成果,明确对港口竞争力和港口生态位的定义;其次以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R聚类-变异系数方法,构建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港口生态位宽度、适宜度和重叠度模型,以港口生态位宽度反映港口对于各因子层内资源的利用能力,以港口生态位适宜度反映港口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港口生态位重叠度反映港口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程度,进而构建包含港口生态位宽度、适宜度和重叠度三个指标的综合矩阵进行TOPSIS分析,测算港口的竞争力大小。结果显示,宁波-舟山港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最高,厦门港最差。最后,分析各个港口在不同影响因子下呈现出的特征,明确每个港口的地位和类型,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丘伟彬[8](2020)在《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我国港口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港口之间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相邻港口间腹地重叠交叉,为避免恶性竞争及重复建设、提高港口投资和运营的效益,构建组合港成为港口资源整合的重要举措。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增长极之一,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珠三角港口建设将会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广州港与相邻的东莞港腹地重叠交叉、港口同质竞争严重,且在新出台的《广东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中,广州港和东莞港功能布局相似,因此,对广州港和东莞港进行资源整合势在必行。本文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为基础,首先对组合港发展模式进行分析,选择适合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的发展模式;其次,对两港发展现状以及腹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比分析,探讨了两港竞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博弈论,先从经典的古诺模型博弈分析,再对Hotelling模型进行拓展,从一维拓展为二维,增加了港口的数量,同时考虑港口服务水平,基于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两种策略下验证两港构建组合港的必要性,并通过算例分析发现,港口服务水平的提高带动港口的效益上升,并且也对组合港的整体效益有提高;最后,探究了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的可行性,提出了组合港发展的对策建议。
范勤[9](2020)在《广州港无水港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航运业务的整合与发展,港航业务产生新的链式关系,对港口发展产生新的影响。无水港作为一种特殊的港口,对港口业务和功能有着很好的丰富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沿海港口业务向内陆延伸,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整体联动效应,同时能带动通关效率、物流技术、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带经济的发展。竞争战略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各方面因素的分析研究,制定企业竞争战略,有助于企业着眼当前、放眼未来、取得竞争性优势。近年来,广州港不断加强无水港的建设和投入,无水港的战略发展已成为重点业务之一。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战略管理和无水港两大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比较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目前研究现状,并形成从战略研究的角度研究无水港业务的思维;其次通过PEST、波特五力模型等方法对广州港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公司发展的机会和威胁;进而通过资源、能力等方面对集团进行内部环境分析,总结核心竞争力,并进而分析集团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辨别,建立整体战略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构建SWOT矩阵,结合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通过波特3大战略对广州港无水港业务的匹配,明确聚焦差异化的竞争战略。结合竞争战略的相关情况,为战略的具体实施制定相关措施和配套保障,最后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希望通过学术的、严谨的理论和方法,加深用战略的方法研究无水港业务的发展,并通过对广州港无水港竞争战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比较贴合广州港无水港业务发展的实际建议,能为广州港无水港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个人今后工作和研究奠定更好的基础,运用研究成果带来现实意义。
李华[10](2020)在《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演变,东盟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西南四省市(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具有毗邻东盟国家的区位和政策优势,近年来均把南下东盟贸易作为西南四省市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当前,西南四省市企业南下东盟贸易的主要路径,具有显着的陆海联动特征:一是经广西出海与东盟贸易;二是经广东出海与东盟贸易;三是经上海出海与东盟贸易。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背景下,研究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选择,对推动形成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对陆海联动一体化、西南省份南下东盟贸易、港口竞争力以及航线网络等重点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归纳与评述,为本文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把西南四省市看成一个区域性整体,将重庆作为西南四省市“达海”陆地通道的起点,建立了“西南四省市-防城港”、“西南四省市-广州港”和“西南四省市-上海港”三条“达海”陆地通道路线,通过构建“达海”陆地通道评价指标体系,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南四省市企业南下东盟贸易的三条“达海”陆地通道进行比较分析。接着,以防城港、广州港和上海港为研究对象,基于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建立“临海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三个“临海港口”进行评价。然后,以“防城港-东盟”、“广州港-东盟”和“上海港-东盟”三大海上航线为研究对象,基于“海上航线”的影响因素,建立“海上航线”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以防城港、广州港和上海港为起点,中转点为越南胡志明港,终点为新加坡港的三条“海上航线”进行评价。最后,按照模块化“先分后合”的思路,在达海陆地通道、临海港口和海上航线评价基础上,构建陆海联动贸易路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确定贸易路径准则层权重,对“西南四省市-防城港-东盟”、“西南四省市-广州港-东盟”和“西南四省市-上海港-东盟”三条南下东盟贸易路径进行了综合评价及选择。通过比较与评价分析,目前经广州港南下东盟贸易,是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的最优路径。同时本文在分析三条陆海联动贸易路径优劣势的前提下,提出了支撑西南四省市企业南下东盟贸易的通道建设建议。“西南四省市-防城港-东盟”应补强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提升防城港港口竞争力和加密国际班轮航线密度;“西南四省市-广州港-东盟”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物流联盟协同中心,提升陆地通道交通运输效率;“西南四省市-上海港-东盟”应提高长江河运运输的效率和水平,科学规划海上航线网络的布局、降低海上运输成本。
二、广州港环保工作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港环保工作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论述 |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 |
一、海洋概念 |
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
三、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构成 |
一、海洋文化的主体 |
二、海洋文化的客体 |
三、海洋文化的中介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发展理论 |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路径 |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动力 |
三、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一、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起 |
二、合浦海洋文化的繁荣 |
三、合浦海洋文化的延续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
一、合浦地理位置的海陆一体特征 |
二、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 |
三、合浦是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 |
一、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深植经济文化交往厚谊 |
二、向东南亚、南亚诸国传播和合交往理念 |
第三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
第一节 合浦器物文化符号的主要标志 |
一、蚕桑丝绸业是汉民族生产方式的器物文化符号 |
二、玻璃烧制技术是海外生产技术的器物文化符号 |
三、羽纹铜凤灯是生活用具的器物文化符号 |
四、南珠与奇石异物是海上贸易的器物文化符号 |
五、钵生莲花器是佛教传播的器物文化符号 |
六、宝石珠饰形制是审美价值的器物文化符号 |
七、叠涩穹窿顶墓是丧葬习俗的器物文化符号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融合符号 |
一、海陆一体是合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符号 |
二、辐射影响是合浦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符号 |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符号 |
一、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开放包容的价值符号 |
二、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和合交往的价值符号 |
第四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与学术意义 |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精髓 |
一、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 |
二、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 |
三、合浦海洋文化是“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核心价值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 |
一、对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批判 |
二、对中国海洋文化失觉的反思 |
三、合浦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根本区别 |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
二、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现实展望 |
一、为中国海洋文化夯实发展基础 |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
三、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及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述评 |
2.1 相关概念 |
2.1.1 风险相关概念 |
2.1.2 危化品相关概念 |
2.1.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 |
2.2 相关理论 |
2.2.1 风险评估理论 |
2.2.2 演化博弈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
2.3.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相关研究 |
2.3.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相关研究 |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现状及特点分析 |
3.1 港口危化品物流现状分析 |
3.1.1 全国港口危化品吞吐量及泊位情况 |
3.1.2 分地区港口的危化品吞吐量 |
3.1.3 主要港口的危化品吞吐量 |
3.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现状分析 |
3.2.1 我国水运事故统计分析 |
3.2.2 我国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 |
3.2.3 世界危化品水运事故统计分析 |
3.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特点分析 |
3.3.1 港口危化品物流特点 |
3.3.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4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
4.1 模型概述 |
4.1.1 基本方法 |
4.1.2 CBP-DEMATEL模型与优点 |
4.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 |
4.2.2 影响因素指标数据来源 |
4.2.3 影响因素识别步骤 |
4.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
4.3.1 风险影响因素分类与影响程度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 |
5.1 模型概述 |
5.1.1 基本方法 |
5.1.2 WRT风险评估模型与优点 |
5.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WRT模型构建 |
5.2.1 基于WSR的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因素映射 |
5.2.2 基于RFRM的关键风险影响因素过滤 |
5.2.3 基于TSS的多维风险情景的构建 |
5.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3.2 多维风险情景下风险因素发生概率 |
5.3.3 多维风险情景下的后果严重度 |
5.4 风险评估结果与启示 |
5.4.1 港口风险评估结果 |
5.4.2 风险管理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6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策略研究 |
6.1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问题分析 |
6.2 港口危化品物流中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6.2.1 政府与企业双方演化博弈模型 |
6.2.2 均衡策略分析 |
6.3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6.3.1 港口危化品物流企业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6.3.2 政府部门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6.3.3 考虑风险大小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6.3.4 演化博弈模型下的监管悖论 |
6.4 演化模型仿真分析 |
6.4.1 演化模型参数设置 |
6.4.2 演化稳定下的策略仿真分析 |
6.4.3 考虑不同监管力度和事故发生率的模型仿真 |
6.4.4 仿真结果 |
6.5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建议 |
6.5.1 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6.5.2 监管机制设计的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邮轮 |
2.1.2 海事监管 |
2.1.3 邮轮海事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管制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3 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现状分析 |
3.1 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3.1.1 所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通航安全保障能力不强 |
3.2.2 邮轮通关时效性待提高 |
3.2.3 邮轮安全检查力度不够 |
3.2.4 邮轮应急处置准备不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风险评估与管控手段有待完善 |
3.3.2 通关信息校验的技术手段落后 |
3.3.3 各方对邮轮安全检查重视不够 |
3.3.4 应急体系不健全及应急能力不足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邮轮监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邮轮海事监管概况 |
4.1.1 美国: 推出《邮轮安全法案》 |
4.1.2 欧盟: 执行第三套海事安全措施(3MSP) |
4.2 国内其他邮轮港口海事监管概况 |
4.2.1 上海: 国际邮轮进出港全程重点关注 |
4.2.2 天津: 星级(STAR)邮轮监管模式 |
4.2.3 三亚: 邮轮进出港全程护航 |
4.2.4 厦门: 开辟邮轮海事监管“绿色通道” |
4.3 经验借鉴 |
4.3.1 注重规律研究 |
4.3.2 强化多方合作 |
4.3.3 重视政府管制 |
5 进一步加强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的对策分析 |
5.1 强化邮轮进出广州港通航安全保障 |
5.1.1 提升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能力 |
5.1.2 合理配置通航管控资源与力量 |
5.1.3 打造立体化的通航管控新模式 |
5.2 建设邮轮进出口岸快速通关平台 |
5.2.1 邮轮船员信息的快速比对方法 |
5.2.2 邮轮船舶与船员信息比对系统 |
5.3 重视对进出广州港邮轮的安全检查 |
5.3.1 编制广州邮轮港口国监督检查指南 |
5.3.2 创新邮轮港口国监督检查模式 |
5.3.3 争取各方对邮轮安检工作的支持 |
5.4 健全应急体系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5.4.1 构建多层次的邮轮应急反应体系 |
5.4.2 全面提升广州邮轮应急处置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广州港南沙港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园区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物流园区功能布局规划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货运量预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方法分析 |
2.1 港口物流发展概述 |
2.1.1 港口物流发展模式演变 |
2.1.2 国内外主要港口物流枢纽发展概况 |
2.1.3 国内外主要港口物流枢纽发展模式的启示 |
2.2 国家物流枢纽的含义和布局原则 |
2.2.1 国家物流枢纽的含义 |
2.2.2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原则 |
2.3 物流枢纽布局研究方法比较 |
2.4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的改进SLP法 |
2.4.1 传统SLP法分析 |
2.4.2 传统SLP法的不足 |
2.4.3 改进SLP法分析 |
2.5 布局优化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5.1 考虑现有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模型假设 |
2.5.2 布局优化模型目标函数建立 |
2.5.3 布局优化模型约束条件设定 |
2.5.4 布局优化模型的求解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港南沙港区功能区确定 |
3.1 广州市社会经济与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 |
3.1.1 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3.1.2 广州市物流业发展情况 |
3.2 广州港南沙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
3.3 广州港南沙港区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遇 |
3.3.4 威胁 |
3.4 广州港南沙港区布局问题分析 |
3.4.1 港口物流增值服务业务不足 |
3.4.2 信息化水平程度不高 |
3.4.3 专业化物流发展缓慢 |
3.5 广州港南沙港区功能定位与功能需求分析 |
3.5.1 综合物流服务需求 |
3.5.2 物流信息服务需求 |
3.5.3 商贸服务和保税需求 |
3.6 广州港南沙港区功能区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港港口吞吐量分析与预测 |
4.1 预测思路 |
4.2 广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分析预测 |
4.2.1 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预测 |
4.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 |
4.3 广州港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
4.3.1 港口吞吐量预测方法分类和比较 |
4.3.2 灰色预测模型GM(1,1)方法介绍 |
4.3.3 广州市全社会货运量及港口吞吐量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港南沙港区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
5.1 布局优化原则 |
5.2 功能区布局基本要素分析 |
5.3 功能区相关性分析 |
5.3.1 物流关系分析 |
5.3.2 非物流关系分析 |
5.3.3 综合关系分析 |
5.4 功能区面积计算 |
5.4.1 功能区面积计算方法介绍 |
5.4.2 各功能区面积计算 |
5.5 基于改进SLP法的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
5.5.1 已知条件分析 |
5.5.2 布局优化模型求解 |
5.5.3 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
5.6 优化方案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博弈论的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港口竞争力研究 |
1.2.2 港口竞合关系研究 |
1.2.3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 |
2.1 港口群概念 |
2.1.1 港口群内涵与特征 |
2.1.2 港口群的布局与类型 |
2.2 港口群国际竞争力 |
2.2.1 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内涵 |
2.2.2 港口群国际竞争力评价 |
2.3 博弈论及博弈模型 |
2.3.1 博弈论有关概念与理论 |
2.3.2 博弈的分类 |
2.3.3 博弈模型 |
2.3.4 博弈论理论应用分析 |
第三章 港口群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
3.1 港口博弈策略基础 |
3.2 港口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
3.2.1 基本假设 |
3.2.2 港口博弈模型收益分析 |
3.2.3 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
3.2.4 模型均衡解分析 |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博弈模型应用 |
4.1 大湾区港口群发展态势 |
4.1.1 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情况 |
4.1.2 大湾区港口群当前发展格局 |
4.1.3 港口群集装箱码头发展特点 |
4.2 大湾区港口群博弈模型应用及分析 |
4.2.1 模型参数假设 |
4.2.2 模型计算 |
4.2.3 大湾区港口群博弈策略应用分析 |
第五章 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 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1 港口群条件 |
5.1.2 航运服务 |
5.1.3 综合服务 |
5.1.4 发展潜力 |
5.2 大湾区港口群发展使命与存在问题 |
5.2.1 大湾区港口群发展使命 |
5.2.2 大湾区港口发展存在问题 |
第六章 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 |
6.1 拓展大湾区港口群辐射范围 |
6.1.1 增强“一带一路”战略的参与度 |
6.1.2 推进与沿海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
6.1.3 强化海上门户枢纽功能 |
6.1.4 优化港口群发展格局 |
6.2 合作提升港口群服务效能 |
6.2.1 推动港口群合作发展 |
6.2.2 提高港口装备水平 |
6.2.3 构建智慧型港口群 |
6.2.4 提升港口运营管理国际化水平 |
6.3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中心集群 |
6.3.1 提升口岸通关国际化水平 |
6.3.2 打造自由贸易港试点 |
6.3.3 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
6.3.4 夯实航运要素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1.1 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 |
1.2.1.2 关于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研究 |
1.2.1.3 关于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1 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 |
1.2.2.2 关于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研究 |
1.2.2.3 关于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 |
1.2.2.4 关于港口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研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港口的定义 |
2.1.2 港口突发事件的定义 |
2.1.3 港口突发事件的类别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理论 |
2.2.2 治理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3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理论阐释 |
2.3.1 实施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
2.3.2 协同治理与开展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契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3.1 广州港口概况 |
3.1.1 港口建设发展情况 |
3.1.2 行政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
3.2 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基本情况 |
3.2.1 建立了应急协调治理组织机构 |
3.2.2 制定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3.2.3 明确了港口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 |
4.1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
4.1.1 突发事件易发多发 |
4.1.2 部门职责碎片化 |
4.1.3 治理主体条块分割 |
4.1.4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4.1.5 应急指挥体系运行不畅 |
4.2 问题的成因 |
4.2.1 治理主体权责关系不明晰 |
4.2.2 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滞后 |
4.2.3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不完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港口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
5.1 国内外港口开展应急管理的典型做法 |
5.1.1 美国纽约新泽西港 |
5.1.2 日本东京湾区 |
5.1.3 中国上海港 |
5.2 国内外港口应对港口突发事件的经验启示 |
5.2.1 治理主体多元化 |
5.2.2 应急指挥体系完备化 |
5.2.3 应急管理模式扁平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健全港口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 |
6.1 建立完备的港口应急预案体系 |
6.1.1 全面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
6.1.2 强化应急监测预警 |
6.1.3 完善信息发布和报告制度 |
6.2 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
6.2.1 完善高层次全覆盖的应急协调机制 |
6.2.2 建设统一高效的综合应急管理平台 |
6.2.3 统筹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
6.3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管理模式 |
6.3.1 厘清多元主体职责关系 |
6.3.2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协同共治 |
6.3.3 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生态位-TOPSIS的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港口竞争力研究综述 |
1.2.2 生态位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港口竞争力相关理论 |
2.1.1 港口竞争力概念 |
2.1.2 港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1.3 港口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2.2 港口生态位的相关理论 |
2.2.1 港口生态位的概念 |
2.2.2 生态位相关理论概述 |
3 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现状概述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现状概述 |
3.1.1 港口整合现状 |
3.1.2 研究港口选择 |
3.2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2.1 构建原理 |
3.2.2 研究方法 |
3.3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
3.3.1 评价指标的定性筛选 |
3.3.2 评价指标的定量筛选 |
3.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4 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判定 |
4 基于生态位-TOPSIS的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
4.1 模型建立 |
4.1.1 港口生态位指标体系 |
4.1.2 港口生态位测度模型 |
4.1.3 基于生态位-TOPSIS的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 |
4.2 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预处理 |
4.2.1 实证数据 |
4.2.2 数据标准化 |
4.3 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
4.3.1 港口生态位宽度计算及分析 |
4.3.2 港口生态位适宜度计算及分析 |
4.3.3 港口生态位重叠度计算及分析 |
4.3.4 港口竞争力评价结果 |
5 促进长江以南主要港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宁波-舟山港 |
5.1.1 提升服务质量 |
5.1.2 汇聚物流人才 |
5.2 上海港 |
5.2.1 融入国家战略 |
5.2.2 推进科技兴港 |
5.3 广州港 |
5.3.1 推进港口整合 |
5.3.2 提升服务水平 |
5.4 北部湾港 |
5.4.1 完善基础设施 |
5.4.2 增强腹地支持 |
5.5 南京港 |
5.5.1 完善基础设施 |
5.5.2 拓展箱源腹地 |
5.5.3 优化运营管理 |
5.6 厦门港 |
5.6.1 完善基础设施 |
5.6.2 发展铁水联运 |
5.6.3 提高信息化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组合港及主要模式 |
2.1 组合港的概念 |
2.2 组合港发展模式 |
2.2.1 政府主导模式的组合港 |
2.2.2 企业主导模式的组合港 |
2.3 各种模式的优缺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港和东莞港竞合状况 |
3.1 广州港和东莞港发展历程 |
3.1.1 广州港发展历程 |
3.1.2 东莞港发展历程 |
3.2 广州港和东莞港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
3.2.1 港口基础设施及吞吐能力 |
3.2.2 港口交通运输网络 |
3.2.3 港口经济腹地发展现状 |
3.3 两港合作发展现状 |
3.4 两港竞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 两港吞吐量预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的博弈分析 |
4.1 博弈论方法概述 |
4.1.1 博弈论的概念 |
4.1.2 合作博弈理论 |
4.2 基于古诺模型的博弈分析 |
4.2.1 两港口非合作博弈策略分析 |
4.2.2 两港口合作博弈策略分析 |
4.3 基于拓展Hotelling模型博弈分析 |
4.3.1 模型的假设及构建 |
4.3.2 基于非合作博弈策略分析 |
4.3.3 基于合作博弈策略分析 |
4.3.4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的对策建议 |
5.1 两港构建组合港的可行性 |
5.2 两港构建组合港的对策建议 |
5.2.1 建立组合港行政管理机构,采取地主港模式经营管理 |
5.2.2 合并重组港口企业,统一经营港口业务 |
5.2.3 串联两港供应链条,提高信息和创新能力 |
5.2.4 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出台政策吸引人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广州港无水港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水港 |
1.2.2 战略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广州港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因素分析 |
2.1.2 社会因素分析 |
2.1.3 经济因素分析 |
2.1.4 技术因素分析 |
2.2 竞争环境分析 |
2.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2.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2.2.3 替代品的威胁 |
2.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2.5 同行竞争的程度 |
2.3 机会与威胁分析 |
2.3.1 企业面临的机会 |
2.3.2 企业面临的威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港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3.1 广州港集团整体介绍 |
3.2 广州港集团资源情况 |
3.2.1 财务和人力资源 |
3.2.2 生产资源 |
3.2.3 业务资源 |
3.2.4 无形资源 |
3.3 竞争能力分析 |
3.3.1 港口经营能力 |
3.3.2 技术能力 |
3.3.3 业务能力 |
3.4 核心竞争力分析 |
3.5 优劣势分析 |
3.5.1 优势分析 |
3.5.2 劣势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水港竞争战略选择 |
4.1 无水港业务SWOT分析 |
4.1.1 SO战略 |
4.1.2 ST战略 |
4.1.3 WO战略 |
4.1.4 WT战略 |
4.2 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
4.2.1 指导思想 |
4.2.2 战略目标 |
4.3 竞争战略选择 |
4.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4.3.2 差异化战略 |
4.3.3 聚焦战略 |
4.4 目标市场与定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
5.1 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1 发挥竞争优势 |
5.1.2 巩固竞争优势 |
5.1.3 弥补短板和不足 |
5.2 存在风险与应对 |
5.2.1 市场环境波动的风险 |
5.2.2 腹地经济波动的风险 |
5.2.3 竞争性风险 |
5.3 保障措施 |
5.3.1 和谐的社会关系保障 |
5.3.2 内部职能管理保障 |
5.3.3 经营环境保障 |
5.3.4 技术服务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综述法 |
1.4.2 跨学科研究法 |
1.4.3 德尔菲法 |
1.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4.5 熵权TOPSIS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陆海联动一体化 |
2.1.1 陆海联动一体化的概念 |
2.1.2 陆海联动一体化协同发展 |
2.1.3 陆海联动一体化测度方法 |
2.2 西南南下东盟贸易研究 |
2.2.1 西南各省市南下东盟贸易研究 |
2.2.2 西南企业南下东盟贸易研究 |
2.3 港口竞争力概念与指标体系 |
2.3.1 港口竞争力的概念 |
2.3.2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4 航线网络研究视角与方法 |
2.4.1 航线网络的研究视角 |
2.4.2 航线网络的研究方法 |
2.5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达海”陆地通道评价 |
3.1 “达海”陆地通道路线定义 |
3.1.1 “西南四省市-防城港”达海陆地通道路线 |
3.1.2 “西南四省市-广州港”达海陆地通道路线 |
3.1.3 “西南四省市-上海港”达海陆地通道路线 |
3.2 构建“达海”陆地通道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构建指标体系原则 |
3.2.2 “达海”陆地通道影响因素分析 |
3.2.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3.3 “达海”陆地通道评价方法 |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思想 |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步骤 |
3.4 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达海”陆地通道评价 |
3.4.1 指标权重确定 |
3.4.2 “西南四省市-防城港”陆地通道模糊综合评价 |
3.4.3 “西南四省市-广州港”陆地通道模糊综合评价 |
3.4.4 “西南四省市-上海港”陆地通道模糊综合评价 |
第四章 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临海港口”评价 |
4.1 “临海港口”定义、分布与功能 |
4.1.1 “临海港口”的定义 |
4.1.2 “临海港口”的分布情况 |
4.1.3 “临海港口”的功能 |
4.2 构建“临海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1 “临海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3 “临海港口”竞争力评价方法 |
4.3.1 熵权TOPSIS法概述 |
4.3.2 熵权TOPSIS法基本步骤 |
4.4 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临海港口”评价 |
4.4.1 “临海港口”指标数据来源 |
4.4.2 港口发展规模准则评价 |
4.4.3 港口基础设施条件准则评价 |
4.4.4 港口腹地经济条件准则评价 |
4.4.5 港口发展态势准则评价 |
4.5 “临海港口”竞争力评价结果 |
4.5.1 “防城港”港口竞争力评价结果 |
4.5.2 “广州港”港口竞争力评价结果 |
4.5.3 “上海港”港口竞争力评价结果 |
第五章 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海上航线”评价 |
5.1 “海上航线”的涵义与分类 |
5.1.1 “海上航线”的涵义 |
5.1.2 “海上航线”的分类 |
5.2 “中国-东盟”海上航线 |
5.2.1 “防城港-东盟”海上航线概况 |
5.2.2 “广州港-东盟”海上航线概况 |
5.2.3 “上海港-东盟”海上航线概况 |
5.3 构建“海上航线”评价指标体系 |
5.3.1 “海上航线”影响因素分析 |
5.3.2 建立“海上航线”评价指标体系 |
5.3.3 评价方法的选取 |
5.4 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海上航线”评价 |
5.4.1 “海上航线”指标权重确定 |
5.4.2 “防城港-东盟”海上航线模糊综合评价 |
5.4.3 “广州港-东盟”海上航线模糊综合评价 |
5.4.4 “上海港-东盟”海上航线模糊综合评价 |
第六章 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评价与选择 |
6.1 构建陆海联动“贸易路径”评价指标体系 |
6.2 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评价 |
6.2.1 “西南四省市-防城港-东盟”贸易路径评价 |
6.2.2 “西南四省市-广州港-东盟”贸易路径评价 |
6.2.3 “西南四省市-上海港-东盟”贸易路径评价 |
6.3 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选择 |
第七章 服务西南四省市企业南下东盟贸易的通道建设建议 |
7.1 关于“西南四省市-防城港-东盟”贸易路径的对策建议 |
7.1.1 “西南四省市-防城港-东盟”贸易路径研究结果分析 |
7.1.2 增强“西南四省市-防城港-东盟”贸易路径效益的措施 |
7.2 关于“西南四省市-广州港-东盟”贸易路径的对策建议 |
7.2.1 “西南四省市-广州港-东盟”贸易路径研究结果分析 |
7.2.2 增强“西南四省市-广州港-东盟”贸易路径效益的措施 |
7.3 关于“西南四省市-上海港-东盟”贸易路径的对策建议 |
7.3.1 “西南四省市-上海港-东盟”贸易路径研究结果分析 |
7.3.2 增强“西南四省市-上海港-东盟”贸易路径效益的措施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性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达海”陆地通道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2 “海上航线”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广州港环保工作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D]. 王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及监管策略研究[D]. 周欢.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研究[D]. 夏贤坤.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4]广州港南沙港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研究[D]. 钟君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基于博弈论的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欧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6]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 邓家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生态位-TOPSIS的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研究[D]. 陈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研究[D]. 丘伟彬.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9]广州港无水港竞争战略研究[D]. 范勤.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西南四省市企业陆海联动南下东盟贸易路径选择研究[D]. 李华. 广西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