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族大石板墓调查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欢[1](2021)在《贵州水族传统设计智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刍论》文中研究说明贵州水族虽然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却创造并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设计,如马尾绣、铜鼓、民居、墓碑、村落景观等,这些传统设计是贵州水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论文针对贵州水族传统设计智慧的研究现状,阐述了保护与传承水族传统设计智慧的价值与意义,厘清了水族传统设计智慧保护与传承的内容,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与方法,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设计智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陈佳玲,覃会优[2](2021)在《贵州水族石刻研究文献综述》文中认为该文以近十年国内公开出版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为线索,试从贵州水族石刻的材料与工具、石刻技法、石刻内容、装饰风格与表现手法、文化象征内涵和保护传承等方面,对中国学术界在贵州水族石刻的研究现状作出述评,以展示贵州水族石刻研究的相关成果和明示将来的研究方向和路径。
李舒扬[3](2020)在《水族墓葬石雕艺术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传承,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流传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汉文化不断涌入水族,促使水族产生了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水族墓葬建筑。墓葬石雕折射出水族的图腾崇拜、民族思想、宗教信仰等重要信息,反映了水族文明的进程。探讨水族墓葬石雕艺术,对研究水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韦小茶,韦政学,潘留恋,余军林,莫春霞,韦朝律[4](2020)在《高铁时代背景下的三都县旅游发展探究》文中认为三都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高铁时代的到来,给三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三都旅游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高铁开通运营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三都旅游的发展应把握高铁带来的区位优势,结合咕噜产蛋崖3A级景区、尧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闻歌起舞的"风流草"、通天测地的"晴雨石"、左冷右热的"冷暖洞"、塘州喀斯特天生桥、十里水晶葡萄长廊等自然风光,以及独具民族特色的怎雷国家文化民村、水各卯文化风情园、水族端节、卯节、马尾绣、水书、九阡酒、鱼包韭菜等民族旅游资源,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优化升级。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健全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与荔波、平塘和都匀等周边区域的旅游发展合作,积极调整传统的旅游产业格局,设计更加完善的旅游发展体系,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扶贫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梁海霞[5](2016)在《清代以来贵州从江洛香镇大团村侗族梁氏墓地碑刻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墓葬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民族墓葬是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贵州省近几年在少数民族墓葬形制和墓碑的研究上有了重要进展,如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着《水族墓群调查发掘报告》,对水族的墓葬形制、年代、艺术及民族文化特征进行了探讨。还有余继平的《乌江流域墓碑雕刻艺术研究》,对乌江流域的墓碑及其雕刻艺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
龙仕平[6](2019)在《贵州碑刻文献研究的新视野、新范式——兼论兴义、遵义碑刻文献的保护与传承》文中提出视野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材料产生的拓展和关怀,从而获得新的看法和观点等;范式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某种规范和所体现出的共同特征,包括研究视角、基本线索、主体框架和主要方法等。将新的视野和范式用至贵州碑刻文献研究,可以弥补旧有范式诸多不足与缺或,实现全面、精确分析碑刻材料,核准碑刻文献,检讨存在的问题。目前,鉴于对碑刻文献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对碑刻文献学理论和碑刻文献学史的研究亦显匮乏。因此,采用新的视野、新的范式对碑刻文献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娄强[7](2019)在《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研究》文中指出箱式墓葬建筑是贵州黔南地区水族墓葬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东南部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与荔波、榕江、独山三县交界的水族聚居区。水族箱式墓葬建筑具有独特的形制外观,且装饰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点。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形式分析法等对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进行研究,考察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的手法与题材,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对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箱式墓葬建筑装饰所蕴含的价值及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一章分析了水族箱式墓葬建筑的概况,立足于研究内容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成果,分析了水族箱式墓葬建筑产生的背景,根据水族箱式墓葬建筑的结构特征和装饰元素区分其形制类型,并对其分布与分期进行分析;第二章剖析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题材与表现手法,按照装饰题材内容的实际意义为分类原则,将水族箱式墓装饰题材分为祖灵世界、仙界幻象及人间生活。从构图方式、雕刻技法及装饰风格三个方面分析其表现手法;第三章主要从水族丧葬信仰观念、水族社会心理和民众审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对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的影响;第四章剖析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的价值及传承,主要从民族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教化价值的角度对其价值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的保护思路及及传承路径的相关对策建议。
位秋平[8](2018)在《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是水族的历史记录,文化与审美的趣味性凝结,从中提炼出具有民族文化和艺术经济价值的图案元素设计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设计。因为传统的图案元素在当代陶艺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广泛,所以本文大胆采用少数民族类的图案元素进行创作,少数民族图案元素丰富的视觉语言、含蓄的文化表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为当代陶艺设计中尝试的首选元素是极具价值的。为还原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进行解构重组,采取田野调查,图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从图案形式、色彩、文化功能等方面对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进行了整合,分析其民族图案典型特征,提取具有本民族的典型特征形式、色彩等进行再设计。这不仅是对云南富源古敢图案元素的应用研究,提升视觉审美,更多的是对云南富源古敢水族文化的一种传播,让更多的人对本民族的图案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符合当今市场需求和设计的发展方向。
向娅华[9](2018)在《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麻江型铜鼓是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谷峒火车站出土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鼓。是黔东南人民在祭祀和节日庆典时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黔东南人民的民族意识日渐薄弱,这个“载体”也被慢慢遗忘。而它的纹饰作为黔东南文化的体现和少数民族内心的寄托,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研究为主题,系统化整理研究黔东南地区麻江型铜鼓的纹饰题材。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民间传承人采访和相关文献查阅的方法,大量收集民间铜鼓类别和纹饰资料,再采用分类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整理。从黔东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说明麻江型铜鼓纹饰在该地区的重要性,一方面从麻江型铜鼓的晕圈、纹样组合、纹样类别等多方面对麻江型铜鼓纹饰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纹饰寓意及文化内涵方面深入剖析铜鼓纹饰。系统的将麻江型铜鼓纹饰从黔东南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信仰,民族崇拜,民族审美进行个案分析,研究麻江型铜鼓纹饰所蕴含的文化根源。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探讨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的艺术审美,梳理铜鼓纹饰的自然美,图形美,形式美,独特美及民族美。最后,总结概述麻江型铜鼓纹饰在黔东南地区的运用及传播的现状。全文从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的鼓面分布、鼓身分布、鼓足分布、鼓耳分布和鼓底分布到民族审美等方面入手,个案研究结合黔东南人民的祭祀、巫术等习俗,总结铜鼓纹饰的象征意义。黔东南麻江型铜鼓鼓面纹饰是黔东南人民对天空景象的描摹,而鼓身纹饰则是黔东南人民对自己生活景象的描摹。铜鼓纹饰也被大量用在刺绣、蜡染、银饰中,这既反映出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审美,这样又能更好的对麻江型铜鼓纹饰传承和创新。
张欢[10](2017)在《水族碑刻文献的研究现状、价值及保护对策》文中认为水族碑刻文献见证了水族历史、文化、社会的变迁,是重要的文献资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然而,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许多碑刻文献仍在民间未被发现或收集,水族碑刻文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损坏,亟需保护与收集整理。碑刻文献资料的保护、收集、整理是一项系统且持续性的研究工作,需要政府、民间、学界共同合作,述评水族碑刻文献的研究现状及其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对水族濒危碑刻文献的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水族大石板墓调查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族大石板墓调查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水族传统设计智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贵州水族传统设计智慧的研究现状 |
2. 贵州水族传统设计智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
2.1 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
2.1.1 研究在学术思想上有一定的创新 |
2.1.2 研究在学术观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 |
2.1.3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创新 |
2.1.4 研究有助于贵州水族设计智慧的传承与创新利用,有助于促进贵州水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
2.2 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
3. 贵州水族传统设计智慧保护与传承的内容 |
4. 贵州水族传统设计智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方法 |
结语 |
(2)贵州水族石刻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工具 |
二、石刻技法 |
三、石刻内容 |
四、装饰风格与表现手法 |
五、文化象征内涵 |
六、保护与传承 |
七、结语 |
(3)水族墓葬石雕艺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族墓葬的分布、结构及其类型 |
1.水族墓葬的分布 |
2.水族墓葬的类型及其结构 |
二、水族墓葬石雕艺术 |
三、水族墓葬石雕的种类 |
四、水族墓葬石雕艺术装饰题材 |
1.动物题材 |
2.植物题材 |
3.人物题材 |
4.建筑题材 |
5.铜鼓纹 |
6.石俑 |
五、结语 |
(4)高铁时代背景下的三都县旅游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三都县旅游资源概况 |
3 高铁开通对三都县旅游发展的影响 |
3.1 客源市场的改变 |
3.2 交通区位优势提升 |
3.3 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
3.4 民族旅游资源优势凸显 |
3.5 其他影响 |
4 三都县旅游发展的建议 |
4.1 旅游产品优化升级,扩大旅游营销力度 |
4.2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培养旅游管理人才 |
4.3 改善旅游配套设施,健全旅游产业体系 |
4.4 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4.5 深化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发展合作 |
5 结语 |
(5)清代以来贵州从江洛香镇大团村侗族梁氏墓地碑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梁氏墓地概况 |
二清朝时期的墓碑 |
(一)墓碑形制 |
1. 碑身 |
2. 碑柱 |
3. 碑帽 |
(二)墓碑碑文 |
1. 碑文格式 |
2. 碑文所反映的墓主信息 |
(三)墓碑纹饰 |
三民国时期的墓碑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墓碑 |
五从墓碑看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变迁 |
(一)清朝以前的社会历史文化 |
(二)清朝时期社会历史文化变迁 |
(三)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 |
(四)改革开放后社会历史文化变迁 |
六总结 |
(6)贵州碑刻文献研究的新视野、新范式——兼论兴义、遵义碑刻文献的保护与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各地现有几种碑刻文献在研究方法上的评述与反思 |
(一) 历史资料汇编范式 |
(二) 文化旅游导读范式 |
(三) 文物古迹集萃范式 |
二、对贵州碑刻文献研究的新视野、新范式 |
(一) 碑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
(二) 碑刻文献的研究工作 |
1.对碑刻文献的本体进行研究 |
2.对碑刻文献进行专题、专项研究 |
(1) 围绕清水江流域做文章 |
(2) 围绕红色革命遗址做文章 |
(3) 围绕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做文章 |
(4) 围绕摩崖石刻、古建筑做文章 |
三、结语 |
(7)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民族考古学视角 |
(二)民族学视角 |
(三)艺术学视角 |
(四)地理学视角 |
(五)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四、水族箱式墓葬建筑田野调查简介 |
(一)田野调查点 |
(二)田野调查内容 |
第一章 水族箱式墓葬建筑概况 |
第一节 箱式墓葬建筑的产生背景 |
一、地理环境 |
二、历史环境 |
三、民间信仰 |
四、厚葬习俗 |
第二节 箱式墓的基本结构 |
一、墓基 |
二、箱式石室 |
三、墓顶 |
第三节 箱式墓葬建筑的形制类型 |
一、A类人字坡屋顶型墓 |
二、B类歇山式屋顶型墓 |
三、C类复合型墓 |
第四节 箱式墓葬建筑的分布与分期 |
一、箱式墓葬的分布 |
二、箱式墓葬的分期 |
第二章 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题材与表现手法 |
第一节 题材类型 |
一、祖灵世界 |
二、仙界幻象 |
三、现世生活 |
第二节 构图方式 |
一、礼仪性布局 |
二、情节性配置 |
第三节 雕刻技法 |
一、技法的类型 |
二、技法的发展 |
第四节 装饰风格 |
一、抽象与写实 |
二、含蓄与张扬 |
三、质朴与奢华 |
第三章 传统文化对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的影响 |
第一节 水族丧葬信仰观念的展现 |
一、水族“鬼魂观念”的认知浸染 |
二、《水书》阴阳调合观念的作用 |
三、协和六亲的宗族理念 |
第二节 水族社会心理的影射 |
一、对中央皇权的服从心理 |
二、对美好生活的渴慕心理 |
第三节 水族箱式墓葬装饰审美价值观的涵化 |
一、中原墓葬装饰艺术的流入 |
二、本土墓葬装饰艺术的沉淀 |
第四章 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的价值及传承 |
第一节 民族文化价值:促进族群认同 |
一、促进族群间的文化互动 |
二、增强水族社会族群认同 |
第二节 社会价值:划分社会阶层 |
一、标志等级分化的墓葬形制 |
二、象征社会地位的墓葬装饰 |
第三节 教化价值:礼制教化的体现 |
一、敬孝道 |
二、聚族亲 |
三、愿美好 |
第四节 保护与传承 |
一、保护思路 |
二、传承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一、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概述 |
(一)云南富源古敢水族乡简介 |
1. 云南富源古敢水族乡人口分布情况 |
2. 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历史文化背景 |
(二)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概况 |
(三)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的发展现状 |
二、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的分类及文化内涵 |
(一)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主要分类 |
1. 动物类图案 |
2. 植物类图案 |
3. 生活类图案 |
4. 其他类图案 |
(二)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的文化内涵 |
1. 图案元素的历史记忆 |
2. 图案元素的图腾记忆 |
3. 图案元素的精神记忆 |
三、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的再设计 |
(一)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形式语言解析 |
1. 点性图案元素语言解析 |
2. 线性图案元素语言解析 |
3. 面性图案元素语言解析 |
4. 象形图案元素语言解析 |
(二)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色彩语言解析 |
(三)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功能语言解析 |
(四)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的解构重组 |
1. 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解构重组遵循的原则 |
2. 主题元素的分解与提取 |
3. 图案元素形式的重组与拓展 |
四、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的应用实践 |
(一)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在当代陶艺中的应用 |
(二)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应用的价值及意义 |
(三)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在当代陶艺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包括论文和成果清单) |
(9)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2 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种类 |
2.1 历史演变下的“游旗纹”铜鼓 |
2.2 农耕文化下的“十二生肖纹”铜鼓 |
2.3 长寿愿望的“双龙团寿纹”铜鼓 |
2.4 道文化熏陶下的“符箓纹”铜鼓 |
2.5 受汉文化影响的“八卦纹”铜鼓 |
3 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的题材与分布 |
3.1 麻江型铜鼓纹饰中常见题材 |
3.1.1 摇曳多姿的植物纹饰 |
3.1.2 丰富多样的动物纹饰 |
3.1.3 精简概括的抽象纹饰 |
3.1.4 变化微妙的星体纹饰 |
3.2 铜鼓纹饰分布 |
3.2.1 主次分明的鼓面装饰 |
3.2.2 均衡对称的鼓身装饰 |
3.2.3 精简凝练的鼓耳装饰 |
3.2.4 形象生动的鼓足装饰 |
3.2.5 简明扼要的鼓底装饰 |
3.3 铜鼓纹饰的形式特点 |
3.3.1 纹饰的多样与统一 |
3.3.2 纹饰的条理与重复 |
3.3.3 纹饰的对称与均衡 |
4 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4.1 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的文化内涵 |
4.1.1 对财富和权利的向往 |
4.1.2 祈求福寿的愿望 |
4.1.3 祭神拜鬼的习俗 |
4.2 麻江型铜鼓纹饰的审美分析 |
4.2.1 古拙朴实的自然美 |
4.2.2 纹饰符号的图形美 |
4.2.3 以线造型的形式美 |
4.2.4 千年传承的独特美 |
4.2.5 情感丰富的民族美 |
5 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的运用 |
5.1 在建筑中的运用 |
5.2 在刺绣中的运用 |
5.3 在蜡染中的运用 |
5.4 在银饰中的运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 B1:插图目录 |
附录 B2:表格目录 |
致谢 |
四、水族大石板墓调查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水族传统设计智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刍论[J]. 张欢. 包装与设计, 2021(06)
- [2]贵州水族石刻研究文献综述[J]. 陈佳玲,覃会优. 中国民族博览, 2021(11)
- [3]水族墓葬石雕艺术探析[J]. 李舒扬. 大众文艺, 2020(17)
- [4]高铁时代背景下的三都县旅游发展探究[J]. 韦小茶,韦政学,潘留恋,余军林,莫春霞,韦朝律. 绿色科技, 2020(04)
- [5]清代以来贵州从江洛香镇大团村侗族梁氏墓地碑刻调查研究[J]. 梁海霞.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 2016(00)
- [6]贵州碑刻文献研究的新视野、新范式——兼论兴义、遵义碑刻文献的保护与传承[J]. 龙仕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7]水族“箱式”墓葬建筑装饰研究[D]. 娄强. 湖北民族大学, 2019(08)
- [8]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图案元素的应用研究[D]. 位秋平. 云南艺术学院, 2018(12)
- [9]黔东南麻江型铜鼓纹饰研究[D]. 向娅华.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10]水族碑刻文献的研究现状、价值及保护对策[J]. 张欢. 华夏文化论坛,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