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背景材料历史内涵对新闻品质的提升(论文文献综述)
宋慧迪[1](2021)在《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
唐洁颖[2](2021)在《地理新闻在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坚持反映时代要求,提出含区域认知在内的四大核心素养,强调应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等。地理新闻作为时效性较强的新课程资源,将其应用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出发分析区域内的实际问题,符合地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地理新闻这一重要课程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区域认知素养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以期为一线教师应用地理新闻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课程标准及相关文献,了解地理新闻和区域认知素养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同时分析地理新闻在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中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包括人教版2004年版及2019年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地理教学以及(包括新高考在内的各省市2010-2020年间文综卷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理新闻与区域认知的联系日益密切,以地理新闻素材作为背景材料培养及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频率呈递增趋势,应用地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根据地理新闻和区域认知培养教学的实际,提出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如合理获取、分类、整理地理新闻,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地理新闻落实区域认知,借助不同主体的力量推进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等。另外,地理新闻的解读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之间能互相促进,一方面充分挖掘地理新闻基本要素分析区域,能有效渗透、培育区域认知。相对应地,通过地理新闻培养的区域认识素养反过来也能更深入地分析和解读地理新闻事件。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深入剖析地理新闻各个基本要素,是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途径。第四部分:结合运用地理新闻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并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及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地理新闻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总结研究结论,指出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成丽媛[3](2021)在《高中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迪芬[4](2021)在《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研究及课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实用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接触到的实用类文本越来越多。实用类文本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在新时期语文教育大变革中,实用类文本在国际阅读测评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鉴于此,我国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任务群,在同年,我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也新增了“考察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这一重要内容,且在2017年新课标高考试卷中实用类文本也开始作为必考内容。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所需要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正是通过阅读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来培养的能力。因此,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文学类文本”,轻“实用类文本”的现象。鉴于此类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以及课堂观察等,基于“价值”的角度,分别从原生价值、教材价值以及教学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实用类文本的教育价值,并针对当前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一系列现状,分别从实用类文本的教材选文、教师为教学应该做的准备以及阅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本文一共分为六部分,各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对实用类文本的研究资料文献进行了分析概括。第二部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主要是对实用类文本的含义和特性进行了阐述,并把实用类文本进行了分类以及区分了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区别。第三部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笔者用调查问卷以及课堂观察等方法分别从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高考考察五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第四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主要从实用类文本的原生价值、实用类文本的教材价值以及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三方面来阐述分析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第五部分实用类文本教学价值在教学中的落实。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笔者以《短新闻两篇》和《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新闻体裁的实用类文本为例,并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上落实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第六部分针对当前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当前的实用类文本的现状出发,分别在语文教材的选文种类、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要求方面提出丰富实用类文本选文种类、明确教材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文内容更加具有现代性的策略;在教师应该为实用类文本做好准备方面提出师范高校重视文章学课程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策略;在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方面提出识体而教、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实用类文本教学提供一些帮助。结语部分除了对本研究做了总结概述之外,还反省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田慧[5](2021)在《《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新媒介环境格局,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精英意识与单向传播路径被瓦解,纸媒作为就旧媒介代表如何存活成为新闻界的重要议题,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成功,为报业困境带来曙光。其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要素,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塑造出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笔者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支点,综合《南方周末》的报道理念、受众定位、发展历程等,《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真实性与深刻性的特质,还有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借鉴小说文体的三维关系中研究分析,认为丰富的叙事策略和多元的叙事话语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手段,虽其中大量借鉴小说文体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但基于二者文体根本属性的不一致,延伸出在叙事意图、塑造手法和互联网环境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出现的新特征三方面明确区别二者,最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塑造作出相应的反思与建设性意见。第一章首先界定“深度报道”相关概念,明确与《南方周末》二者的渊源与关系,归纳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具有理性精神、报道理念宏观性和始终坚持人文性三大特点,还揭示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两大原因,一是竞争策略上的差异化,做到了紧跟时代媒介环境变化,精准定位读者群和开创全媒体的经营模式;二是做到内容为王,报社秉持优秀办报理念去选材,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去报道,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为内容加持。第二章宏观角度总结《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整体属性。《南方周末》一贯以深度报道见长,具有与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特质,为其人物形象之间产生共性奠基,从而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共性特征归纳为真实性、平民性、复杂性和典型性。第三章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分析《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首先叙事声音中言语正面塑造和非言语隐秘构建人物形象的功能;其次抓住叙事视角中大量运用的限知视角和“反复”,深化受众对于人物形象认知;再者叙事时间上提炼出具有以倒叙为主,时距多重组合,及叙事节奏变化多端的特点,清晰交代新闻事件的同时还控制着情节发展速率,都让人物形象更富有张力。第四章具体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话语,手法上运用意象的反复出现强调突出人物性格,词语隐喻的功能隐射指向人物情感;细节描写中细化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加之受众的联想与想象视觉再现,人物形象更鲜明与真实;词语中应用方言词通俗形象传达人物特色,旧词新用使人物形象传达更为准确凝练。第五章论述《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体裁本质属性的不同导致在叙事意图上的审美和真实诉求产生偏差;二者对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二者有侧重和争议,深度报道中倾向描写手法中肖像、动作、语言、环境等和修辞手法中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对心理描写和修辞的夸张、想象等借鉴具有争议性,因而不将二者混为一谈;此外紧随互联网时代,《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相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出现“可预测性”新特征,新闻中“标签化”良好运用起着快速建立与传达人物鲜明性格作用。
徐海皎[6](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调查》媒体品牌的存续之道》文中研究说明
周哲阳[7](2020)在《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框架对比研究 ——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为例》文中认为电子竞技作为新兴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电子竞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商业利益使之成为资本竞争的新宠。然而21世纪初,在我国的电子竞技的起步阶段,公众普遍认为电子竞技和网络游戏一样都是使青少年沉迷的电子海洛因,再加上媒体对网络游戏引发青少年犯罪事件的集中报道,电子竞技的发展一度受到重创。媒体对电子竞技的议程设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既能对比发现其中的问题,同时也对改善公众认知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中青在线和新浪网作为研究平台,分别搜集其对电子竞技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文本,从框架理论的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对比分析。创新点在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媒体电子竞技议题的报道展开历时性研究,纵向展现媒体对电子竞技的报道状况。研究发现在高层次框架中,中青在线的报道数量少,新浪网的报道数量多,但信息品质较差;体裁上,中青在线报道多元丰富,新浪网以消息为主,同时缺少评论体裁的相关报道;议题类型上,中青在线涉及面较广,新浪网聚焦于报道电竞人物;在态度呈现上,前者关注焦点话题,后者侧重商业导向。在中层次框架中,文本框架方面,中青在线侧重评估,新浪网注重结果;消息来源上,中青在线具有精英化价值取向,新浪网重视援引典型人物话语。在低层次框架中,词句选用方面,中青在线用词客观准确,新浪网的表述较为情感化;标题的创作手法上,前者较为含蓄,后者多运用艺术化手法。中青在线和新浪网的电子竞技报道框架差异主要来自传媒属性、经济利益和媒介组织本身三方面,建议两家媒体结合自身特色提升报道效果,中青在线应该培养专业的电竞采编工作者,吸纳电竞退役人才,形成报道矩阵团队,并且始终坚持正面报道的方针,新浪网提高报道质量,注意对专业术语的解释,求证多方消息来源,以保证新闻细节的真实性、客观性,还应创新报道理念,保证报道的多样性等。
张晓贞[8](2020)在《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文中提出理解是教育的目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是实现理解的前提和保障。理解不是简单地“知道”和“了解”,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逆向设计”的优势将评价贯穿教学始终,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忽略评价、忽视理解的弊端,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深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理解为设计准则并致力于理解的实现,但是将其应用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比较少见,那么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能否适用于语文教学以及该如何应用,将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理解性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了解理解性教学的研究现状;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Ub D理论的教学模式,并在概括出Ub D理论理解为先、重在迁移、逆向设计等特征的基础上理清了Ub D理论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行动研究的要求,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具体来说,选取研究者所在的实习学校某高中进行行动研究,研究对象为研究者的实习导师许老师所带的一个班级,许老师则为本研究的合作研究教师。本研究遵循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模式,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和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两个环节的内容,进一步验证Ub D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切性。其中,教学设计严格按照Ub D理论中的逆向设计三阶段进行设计,从阶段一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到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再到阶段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每一阶段都经过研究者的数次打磨,从中可以归纳分析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行动过程共计五轮,每一轮教学实施后都会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在改进中不断走向成熟。根据行动研究过程,研究者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学生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以下结果:教学设计需要反复修改,教学目标应基于理解,评估证据应贯穿始终,教学活动应促进迁移;教学效果受多方面制约,教师在课堂实施中应注意转变角色,营造学习情境,善于互动问答,鼓励“移情”与“洞察”,倡导自评与他评,关注学生反馈,督促学生省思;学生表现良好,自身能力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有所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经过总结得到以下结论:Ub D理论能够融入语文教学的,但是在施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Ub D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习体验,促进教学变革。在此结论基础上,通过归纳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并结合Ub D理论的特征,对教师、学校和后继相关研究者提出践行Ub D理论的相关建议,并在文末展望了Ub D理论的教学实践。
刘日照[9](2020)在《《河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研究 ——以2018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榜样示范作用。然而,随着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受众价值理念渐趋多元化,典型人物报道影响力和号召力难以维持昔日的辉煌,一度陷入低谷。学界和业界人士对典型人物报道变化走向问题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时期的典型人物报道发展问题亟待研究。文章以《河南日报》2018年典型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研究报道发展现状,根据统计数据和文本内容找出创新点和存在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有助于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优化与改进。文章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和价值、研究现状、研究难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首先,对典型报道和典型人物报道进行概念的梳理与界定,为报道研究做好铺垫。其次,通过梳理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历程,对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特点、功能进行充分展示。最后,基于对典型人物报道的肯定,对报道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合理阐述。第二章,通过浏览《河南日报》2018年的所有典型人物报道,选取人物职业、人物形象、情感呈现、行为动机4个指标,统计各自出现的数量及比例。并结合具体报道文本,来探究典型人物报道的模式性、时代性和客观性。第三章,从叙事视角、叙述主体、直接引语三方面观照典型人物报道文本。就叙事视角而言,主要分为全知、限知、客观和复合4种视角,通过具体报道来分析叙事视角的运用以及不同类型叙事视角建构话语权的优劣势。就叙述主体而言,选取记者出场的第一人称叙述主体,通过对该指标出现频次的统计及对具体报道的分析,来阐述报道客观性。就直接引语而言,通过对具体报道的分析来阐明其在报道客观真实性呈现方面的优点;另外,通过对直接引语的覆盖率以及平均数量的统计来分析典型人物报道客观性程度。第四章,根据第二、三章的研究结果以及相关报道内容来分析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典型人物报道问题主要呈现为两方面的特点:模式性和主观性。模式性具体表现为程式化的写作模式以及刻板的性别印象。主观性主要表现为人为加工的情感呈现,忽视消息源的叙事视角叙述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两方面对策:一是提高传媒工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培养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二是倡导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和自由化的叙事伦理。结语部分,对以上几章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虽然《河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存有一定的问题,但是其在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报道生存现状并没有部分专业人士预测得那么糟糕。最后也指出了文章研究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典型人物报道内容中的创新之举加以发扬和普及,而对其暴露出的问题加以纠错和改正,《河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前途一片光明。以此类推,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发展也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尚靖枚[10](2020)在《网络传播视域下新闻文体的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新闻文体始终伴随着媒介科技的变革而产生变化,新闻文体也不可避免地随之产生较之以往所没有的新特征。同时,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网络新闻进行管理和规范,部分以往的文体形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媒体环境。因此,在当今的网络传播环境中,分析新闻文体的变化规律,为新闻报道寻找新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选题从传统传播环境与网络传播环境的差异入手,借助一定量的新闻报道样本信息,以新闻结构为依托,分析探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新闻文体确实存在、并已经逐渐形成常态的新特征,在新闻文体特征发展之路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将新闻文体的特征研究架构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进行,以全球海量信息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切实结合了当下的现实环境,与时俱进,具有实际的研究意义,另一方面在样本的选取上,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研究范围与视野也更为开阔。此外,在网络传播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对当下新闻文体的特征进行研究,针对当今新闻文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新闻报道的未来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力新闻领域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展完善新闻文体变革之路的探究。
二、论背景材料历史内涵对新闻品质的提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背景材料历史内涵对新闻品质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2)地理新闻在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地理课程标准的需要 |
二、地理学科特性的需要 |
三、地理高考的需要 |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 |
五、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地理新闻的研究 |
二、关于区域认知的研究 |
三、关于地理新闻为与区域认知相结合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区域认知素养 |
二、地理新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二、信息加工理论 |
三、学习迁移理论 |
第三章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现状 |
第一节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应用 |
第三节 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第四节 在地理高考中的应用 |
一、地理新闻的频次、分值比重分析 |
二、区域认知各维度考查分析 |
三、地理新闻的类型分析 |
四、考查题目类型分析 |
第四章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 |
第一节 收集地理新闻,感知区域认知 |
一、地理新闻的获取 |
二、地理新闻的分类 |
三、地理新闻的整理 |
第二节 剖析地理新闻,渗透区域认知 |
一、抓取地点信息,明确区域位置(where) |
二、聚焦事件、原因,分析区域特征(what、why) |
三、了解人、物要素,分析区域联系及差异(who) |
四、关注事件进展,谋求区域发展(when、how) |
第三节 运用地理新闻,实践区域认知 |
一、课前地理新闻素材:有效融入区域认知 |
二、课中地理新闻导学:深入渗透区域认知 |
三、课后地理新闻拓展:真正内化区域认知 |
第四节 协力推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 |
一、教师需丰富知识储备并掌握科学的策略 |
二、学生需提高学习意识和地理新闻解读能力 |
三、“家校社”需凝聚力量,协同共育 |
第五章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评价 |
第二节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效果评价 |
一、效果评价目的 |
二、效果评价的对象 |
三、效果评价的方法 |
四、效果评价的流程 |
五、测验卷内容分析 |
六、效果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2019 年新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涉及的地理新闻汇总 |
附录B:2010——2020 年各版本地理高考地理新闻类题目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研究及课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实用类文本的概念 |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的含义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的分类 |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的区别 |
第二章 高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 |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现状 |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现状 |
第三节 教师教学的现状 |
第四节 学生学习的现状 |
第五节 高考考查的现状 |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育价值 |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的原生价值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的教材价值 |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
第四章 实用类文本教学价值在教学中的落实 |
第一节 《短新闻两篇》与《飞向太空的航程》选文分析 |
第二节 新闻阅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三节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示例 |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在本节课中体现 |
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教材选文的策略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研究理论:叙事学、新闻叙事学、深度报道相关发展 |
(二)研究对象:《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叙事学下《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 |
三、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 |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
一、《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
(一)坚持贯彻理性精神 |
(二)报道理念的宏观性 |
(三)人文关怀依旧 |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原因 |
(一)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
(二)重塑内容力 |
第二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人物形象特征归纳 |
一、人物存在的真实性 |
二、人物身份的平民性 |
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
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
第三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 |
一、叙述声音在人物形象上言语与非言语形式 |
(一)言语形式的正面塑造 |
(二)非言语形式的隐秘构建 |
二、建构意义指向,人物形象不断深化 |
(一)文本的反复,聚焦人物特质 |
(二)限知视角的聚焦,“镜子式”的反映人物 |
三、倒序为主,时距多重组合 |
四、富于变化的叙事节奏,赋予人物张力 |
第四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话语分析 |
一、意象化的手法,深化人物形象 |
(一)意象与叙事母题 |
(二)意象的反复 |
(三)词语的隐喻 |
二、视觉上的场景化 |
(一)人物身体特征的独一无二性 |
(二)人物行为动作外显人物性格 |
(三)独白与对话形式的直接引语 |
三、词语上的创新与变异 |
(一)方言词语的创新 |
(二)旧词新用的变异 |
第五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 |
一、叙事意图中真实与审美的诉求 |
(一)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真实性 |
(二)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审美性 |
二、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与争议 |
(一)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性 |
(二)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争议性 |
三、互联网时代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新特征 |
(一)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可预测性” |
(二)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标签化”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框架对比研究 ——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2.3 国内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框架理论阐释及研究设计 |
2.1 框架理论阐释 |
2.1.1 框架的高层次结构 |
2.1.2 框架的中层次结构 |
2.1.3 框架的低层次结构 |
2.2 研究设计 |
2.2.1 网络媒体的选取 |
2.2.2 研究样本的选取 |
2.2.3 类目建构 |
2.2.4 信度检验 |
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框架分析以及对比研究 |
3.1 高层次结构分析:报道议题框架 |
3.1.1 报道数量:中青在线报道数量少,新浪网报道数量多 |
3.1.2 报道体裁:中青在线报道体裁多元,新浪网缺少评论体裁 |
3.1.3 报道议题:中青在线报道议题多元,新浪网关注典型人物 |
3.1.4 议题态度:中青在线关注焦点话题,新浪网侧重商业导向 |
3.2 中层次结构分析:报道叙事框架 |
3.2.1 文本框架:中青在线侧重评估,新浪网侧重结果 |
3.2.2 消息来源:中青在线精英化取向,新浪网重视典型人物话语 |
3.3 低层次结构分析:报道表达框架 |
3.3.1 词句的选用:中青在线表述客观,新浪网情感化 |
3.3.2 标题的手法:中青在线表达含蓄,新浪网重视冲突性 |
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框架的差异成因分析 |
4.1 传媒属性的重要影响 |
4.1.1 媒体性质:中青在线属国家新闻网站,新浪网属商业网站 |
4.1.2 媒介定位:中青在线旨在服务社会,新浪网致力于商业发展 |
4.1.3 传媒职能:中青在线侧重引导舆论,新浪网侧重提供娱乐 |
4.2 经济利益的直接作用 |
4.2.1 收益来源:中青在线依靠政府资助,新浪网依靠广告收入 |
4.2.2 市场导向:中青在线坚持消费者导向,新浪网坚持市场导向 |
4.3 媒介组织的运营差异 |
4.3.1 采写资质:中青在线具备采写资质,新浪网只能转载新闻 |
4.3.2 编辑策略:中青在线衡量新闻价值,新浪网追求新闻趣味性 |
4.3.3 人员素养:中青在线新闻工作者素养较高,新浪网相对较弱 |
5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提升路径 |
5.1 中青在线电子竞技报道的提升路径 |
5.1.1 培养专业电竞记者,增强报道专业性 |
5.1.2 坚持正面报道导向,发挥舆论引导性 |
5.1.3 打造电竞品牌栏目,提升平台竞争力 |
5.1.4 优化媒体报道话语,提高公众认知力 |
5.2 新浪网电子竞技报道的提升路径 |
5.2.1 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确保报道易读性 |
5.2.2 求证多方消息来源,保证报道客观性 |
5.2.3 创新媒体报道理念,保证报道多样性 |
5.2.4 重视用户阅读反馈,增强双方交互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紧随时代发展的需要 |
2.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 |
3.革新教学思路的需要 |
4.开展深度学习的需要 |
(二)已有研究现状 |
1.理解教学的相关研究 |
2.基于UbD理论的教学研究 |
3.基于UbD理论的语文教学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UbD |
2.理解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UbD教学模式概述 |
(一)UbD理论的发展 |
(二)UbD理论的特征 |
1.理解为先 |
2.重在迁移 |
3.逆向设计 |
(三)UbD理论的教学思路 |
1.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
2.以基本问题架构学习 |
3.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
4.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
5.制定规范的教学设计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与说明 |
1.研究对象 |
2.研究人员 |
3.研究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行动研究法 |
3.观察法 |
4.访谈法 |
5.测验法 |
(四)研究流程与进度 |
1.研究流程 |
2.研究进度 |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
1.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
2.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
1.第一次行动 |
2.第二次行动 |
3.第三次行动 |
4.第四次行动 |
5.第五次行动 |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教学设计的结果与讨论 |
1.教学目标应基于理解 |
2.评估证据应贯穿始终 |
3.教学活动应促进迁移 |
(二)课堂实施的结果与讨论 |
1.转变教师角色 |
2.营造学习情境 |
3.善于互动问答 |
4.鼓励“移情”与“洞察” |
5.倡导自评与他评 |
6.关注学生反馈 |
7.督促学生省思 |
(三)学生表现的结果与讨论 |
1.学生能力有所提升 |
2.学生兴趣有所增强 |
3.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行动研究结论 |
1.UbD教学模式能够融入语文教学,但是面临挑战 |
2.UbD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习体验,促进教学变革 |
(二)UbD理论的实施建议 |
1.对教师的建议 |
2.对学校的建议 |
3.对后继相关研究者的建议 |
(三)UbD理论的教学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 行动研究前测试题 |
附录 D 教学设计 |
致谢 |
(9)《河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研究 ——以2018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选题价值和研究现状 |
二、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典型人物报道概况 |
第一节 典型报道和典型人物报道概念 |
第二节 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必然 |
第二章 《河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内容分析 |
第一节 人物职业的数据呈现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数据呈现 |
第三节 情感呈现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行为动机的数据分析 |
第五节 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 |
第三章 《河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叙事研究 |
第一节 叙事视角与意识形态建构 |
第二节 叙述主体与意识形态建构 |
第三节 直接引语与意识形态建构 |
第四章 《河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典型人物报道问题 |
第二节 典型人物报道问题的解决对策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10)网络传播视域下新闻文体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1.2 选题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3.1 研究路径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新闻报道样本选取 |
1.4.1 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新闻网站 |
1.4.2 具有商业性质的综合门户网站 |
1.4.3 移动新闻客户端 |
1.4.4 微信公众平台 |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网络传播的概念 |
2.1.2 新闻文体的概念 |
2.1.3 新闻文体的分类 |
2.2 应用理论 |
第3章 网络传播环境对新闻文体的内在影响 |
3.1 快餐式阅读促使新闻文体的“简洁化” |
3.2 为吸引读者促使了新闻写作的“渲染化”趋势 |
3.3 新技术催生了新闻内容的“多媒体化” |
3.4 网络媒介促使了新闻文体表现形式的“自由化” |
第4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新闻文体具体特征分析 |
4.1 新闻标题方面 |
4.1.1 新闻标题常依据社会热点拟定 |
4.1.2 句子型长标题被广泛采用 |
4.2 新闻导语方面 |
4.2.1 新闻导语倾向于故事化写作方式 |
4.2.2 新闻导语写作中突出焦点 |
4.3 新闻主体内容方面 |
4.3.1 新闻题材的变化 |
4.3.2 新闻内容的可视听化 |
4.3.3 新闻内容“软化”处理 |
4.3.4 报道日趋规范化 |
4.3.5 内容投放精准化 |
4.4 新闻背景方面 |
4.4.1 新闻背景穿插于正文中 |
4.4.2 新闻背景的延伸阅读 |
4.5 新闻结尾方面 |
4.5.1 新闻结尾增加与读者的互动 |
4.5.2 新闻结尾日益精简化 |
第5章 网络环境下新闻文体的问题探讨 |
5.1 “标题党”现象依然存在 |
5.2 新闻导语表述冗长,主次不突出 |
5.3 新闻主体内容过度依赖媒体技术 |
5.4 新闻背景的显着性减弱 |
5.5 新闻结尾缺乏深入挖掘 |
第6章 网络传播中新闻文体使用策略 |
6.1 新闻标题需强化其属性特征 |
6.2 新闻导语应主次明确,详略得当 |
6.3 新闻主体内容应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
6.4 新闻背景的显着性应予以重视 |
6.5 新闻结尾应深入挖掘与升华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论背景材料历史内涵对新闻品质的提升(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 宋慧迪.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地理新闻在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 唐洁颖.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高中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策略研究[D]. 成丽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研究及课例分析[D]. 陈迪芬.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D]. 田慧. 湖北师范大学, 2021(01)
- [6]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调查》媒体品牌的存续之道[D]. 徐海皎. 安徽大学, 2021
- [7]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框架对比研究 ——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为例[D]. 周哲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8]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D]. 张晓贞. 河南大学, 2020(02)
- [9]《河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研究 ——以2018年为例[D]. 刘日照.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网络传播视域下新闻文体的特征研究[D]. 尚靖枚.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