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油的营养价值

特种油的营养价值

一、特种油脂的营养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竹鼠是我国竹鼠品种中最大的一种。近年来大竹鼠养殖产业的快速增长,使大竹鼠供大于求情况在日益凸显。然而在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以食用性目的的竹鼠养殖产业已被禁养。让人们客观认识竹鼠食用价值,改变产品后续加工形式,使产业有效地转型迫在眉睫。而且规模化大竹鼠养殖场有大量粪污产生,如果得不到进行合理的消纳,不但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为深入了解大竹鼠食用营养价值,从营养层面讨论其食用价值,以及养殖过程中粪污肥料化的可行性。本研究对大竹鼠、中华竹鼠、鸡、猪、牛肌肉各10份样品的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进行测定,进而综合评价大竹鼠肌肉与日常消费动物肌肉营养价值的差异性;对大竹鼠、中华竹鼠、鸡、猪、牛、羊粪污各10份样品的总养分、有机碳、重金属、微量元素、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测定,综合分析大竹鼠粪污肥料化的是否可行。结果发现:1、大竹鼠肌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与中华竹鼠差异并不大,与日常消费鸡、猪、牛肌肉差异较大。大竹鼠肌肉中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品质不如日常消费的鸡、猪、牛肌肉营养品质,蛋白质占比为20.01%显着低于中华竹鼠、鸡、猪、牛肌肉(P<0.05);氨基酸指数为78.71,高于中华竹鼠和鸡的肌肉,低于牛、猪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大;微量元素上有着较高的铜、铁、硒元素;维生素中维生素B2、维生素E含量较高。但根据目前大竹鼠的销售价格与营养价值看,食用性价比不高。建议不以食用性为目的的加工方式,应开拓其他加工利用方式的产品。2、大竹鼠粪污总养分为5.84%,与中华竹鼠粪污中的总养分差异不显着,显着低于其他实验动物粪污中的总养分(P<0.05);重金属元素砷、汞、铅、镉、铬含量为 0.016mg/kg、0.005mg/kg、12.5mg/kg、0.340mg/kg、13.3mg/kg。大竹鼠粪污其总养分、重金属等指标均适宜对其进行肥料化处理,有利该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型种养产业。

张继光,吴万富,杨学芳,李悦,吕世懂[2](2021)在《云南9种特种木本油脂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深入了解云南特种木本油脂的营养价值和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对云南9种特种木本油脂(铁核桃油、青刺果油、澳洲坚果油、美藤果油、辣木籽油、漆树籽油、橡胶籽油、普洱茶叶籽油、牛油果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用橄榄油作为对照,比较了它们在脂肪酸组成及角鲨烯含量上的差异,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来进一步比较它们之间的聚类及相似情况。在所有的9种特种木本油脂中共检出脂肪酸组分17种,共有成分8种,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α-亚麻酸等为主,各种油脂之间脂肪酸组成及比例差异较大,各具特色;除了漆树籽油中以饱和脂肪酸为主,质量分数为77.2%,其他油脂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质量分数均不低于70.0%,其中美藤果油和铁核桃油甚至超过90.0%。9种特种木本油脂中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普洱茶叶籽油、牛油果油和澳洲坚果油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角鲨烯,铁核桃油和青刺果油中含量稍低,而美藤果油、辣木籽油、漆树籽油和橡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均小于10 mg/kg。结合脂肪酸组分及比例,PCA和CA能实现9种特种木本油脂之间各自的较好区分,并进一步分析发现澳洲坚果油与辣木籽油;铁核桃油与美藤果油;漆树籽油与牛油果油;普洱茶叶籽油与橄榄油、青刺果油、橡胶籽油,它们之间在聚类图上相似距离较近。总之,云南9种特种木本油脂都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能为繁荣我国食用油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和人民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杜映雪[3](2020)在《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动物脂质代谢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响》文中认为如今,肥胖症已是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有超过39%的成年人超重,其中超过13%达到了肥胖标准。肥胖往往会引发体内脂代谢紊乱及炎性病变,还与一系列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肝脂肪变性、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带来的脂肪过量摄入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开发具有减脂效果、提高机体脂代谢且具有营养价值的功能性油脂是预防肥胖一个重要途径。中长链甘油三酯(medium-and long-chain triacylglycerols,MLCT)是一种由天然油脂经过改性或结构重组得到的结构脂质(structured lipids,SL),其往往在一个甘油分子上同时具有长链脂肪酸(long chain fatty acids,LCFA)与中链脂肪酸(medium chain fatty acids,MCFA),因此MLCT具有传统油脂所不具备的特殊营养功能,在食品与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题以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acylglycerols,MCT)和高油酸菜籽油(high oleic rapeseed oil,HORO)为原料制备了 MLCT,并探究其对动物的脂质代谢、炎症以及相关代谢疾病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将MCT与HORO以1:1摩尔比混合,以10%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IM作催化剂,60℃下发生酯交换反应得到合成产物。用分子蒸馏法对合成产物进行纯化,通过一级分子蒸馏(进料速率2mL/min,加热温度90℃,刮板转速250 r/min)和二级分子蒸馏(进料速率1 mL/min,加热温度180℃,刮板转速250 r/min)除去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与甘油二酯,获得甘油三酯纯度较高的产品,并进行组成与理化性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产品甘油酯组成测定的结果显示,经纯化后产品中甘油三脂含量达到92.99%。分析总/Sn-2位脂肪酸组成发现,产品中主要LCFA为油酸(C18:0)、亚油酸(C18:1)、亚麻酸(C18:2),主要MCFA为辛酸(C8:0)、癸酸(C10:0);Sn-2位的脂肪酸组成与总脂肪酸构成基本一致。对产品中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结果显示,产品中MLCT的相对含量超过50%,碳当量主要集中在32~38。以上结果表明,通过酯交换法可有效合成MLCT。2、研究了 MLCT在短期内对大鼠肝脏脂质组成及脂代谢的影响。实验选取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MLCT组)、中链甘油三酯组(MCT组)、高油酸菜籽油组(HORO组),每日以1g/100g体重的剂量灌胃相应脂质2周。结果显示:相较于HORO,MLCT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浆中TG、TC及LDL-C含量,显着抑制了大鼠肝脏重量的增长,还降低了肝脏中TC、TG含量,使ApoA1/ApoB比值显着性升高。气相色谱法检测发现,各组大鼠肝脏中甘油三酯、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变化显着,说明摄入的脂质可能导致肝脏脂肪酸组成的改变,且不同脂肪酸对脂质组成影响效果不同。ELISA检测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酶发现,MCT组大鼠肝脏中HSL、cAMP和PKA水平最高,ATGL水平最低。相反,HORO组大鼠的HSL、cAMP和PKA水平最低,而ATGL水平最高。MLCT组大鼠的上述脂质代谢相关酶水平均介于MCT、HORO组之间,且高于Control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HORO,MLCT在短期内对大鼠血脂与肝脏中脂质代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能具有降低脂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3、探究了 MLCT对长期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体内脂质代谢以及相关代谢疾病的影响。将40只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HFD组、MLCT组、MCT组和HORO组。Control组每日给予标准饲料并以1 g/100 g体重的剂量灌胃生理盐水,HFD组每日给予高脂饲料并以1 g/100 g体重的剂量灌胃生理盐水,其他实验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并以1 g/100 g体重的剂量灌胃相应脂质,持续6周。结果显示,相比HORO,MLCT显着抑制了大鼠体重增长与组织中脂肪积累,降低了血浆中TG、TC含量,提升了 HDL-C/LDL-C比值,并降低了动脉硬化指数。MLCT还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中TG、TC含量及Apo B/ApoA1比值,使肝脏中脂代谢相关酶FAS、ACC表达量减少,LPL表达量升高。对肝脏组织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发现,MLCT组大鼠肝脏中脂滴数量较HFD组明显减少。气相色谱法检测也发现MLCT组大鼠的肝脏脂肪酸含量较HFD组降低,而HORO组与HFD组无统计学差异。此外,HORO使大鼠空腹葡萄糖耐受程度与胰岛素敏感性显着降低,而MLCT与MCT的摄入均改善了大鼠血糖代谢与胰岛素敏感性。与HORO组相比,MLCT组大鼠血浆中TNF-α、MCP-1以及内毒素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中也检测到较低的TNF-α、IL-6以及较高的IL-10水平。其中,HORO与HFD组大鼠血浆MCP-1水平的升高导致了大量巨噬细胞侵入WAT。本研究表明,MLCT可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从而能够降低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率,对于长期高脂饮食下的体内脂代谢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改善作用要优于传统油脂。

薛栓栓[4](2020)在《猪油与紫苏籽油酯交换制备营养型人造奶油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造奶油作为一种近年来需求量激增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但目前市售人造奶油多存在含大量饱和和反式脂肪酸、脂肪酸组成单一、营养性能差等问题,虽近年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增加人造奶油的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未见考虑增加人体急缺亚麻酸含量的相关研究。另外,单纯添加不饱和脂肪酸的人造奶油产品多存在容易出现折断、品质劣变等问题,因此开发品质优良的亚麻酸营养型人造奶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酯交换技术作为一种油脂改性技术,其通过改变油脂甘三酯上的脂肪酸分布来改变油脂的性质且不产生反式脂肪酸已被广泛应用于人造奶油的生产。本文以塑性良好的传统食用猪油和富含亚麻酸的紫苏籽油为原料,利用单因素响应面实验优化酯交换工艺,通过不同质量配比的原料油酯交换产物的理化性质分析以及乳化剂的选择和优化来制备品质优良的亚麻酸营养型人造奶油,并对所制备营养型人造奶油的加工特性、消化性能以及贮藏性能进行全方面评价分析,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来讨论人造奶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应的宏观物理性能与内部结晶网络之间的关联,为开发营养型人造奶油和改善人造奶油在储运过程的品质劣变提供一定的理论及指导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猪油和紫苏籽油为原料,酯交换产物的熔点、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对酯交换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添加量三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优化后的条件为:催化剂添加量为0.7%(w/w),催化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5 h。通过酯交换前后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热焓性质对比分析表明酯交换后油脂的AI和TI值降低,营养价值提高,融化曲线吸热峰变宽,可塑性增强。(2)通过对不同比例猪油和紫苏籽油的酯交换产物进行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熔融和结晶热分析图的变化、晶型、微观形态和流变性能的分析和评价,发现:随紫苏籽油比例的增加,油脂的营养价值升高,屈服应力降低、稳定性变差,晶体网络结构逐渐变得松散。基于酯交换产物应该拥有良好加工特性和适度营养功能特性等两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得出8:2和7:3(w/w)的猪油和紫苏籽油酯交换产物拥有良好的可塑性、合适的屈服应力、稳定性、触变性、更加细腻的晶型结构以及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指数,适合于健康营养型人造奶油这类结构脂质的生产。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证明油脂的营养性能和加工性能与油脂的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这为人造奶油基料油选择提供参考价值。(3)以吸水性和酪化性为指标,利用混料设计实验对乳化剂配方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乳化剂配方为:司盘-60:31%,丙二醇酯:27%,大豆卵磷脂:42%。在最优乳化剂配方和最佳酯交换油脂配方的基础上进行营养型人造奶油的制备,通过对两种自制营养型人造奶油和市售人造奶油进行总酚、α-生育酚、热焓、流变、晶型等性能对比分析表明:自制人造奶油的总酚和α-生育酚含量、相对回复率、β′晶型含量显着高于市售人造奶油,弹性模量略低于市售人造奶油,触变环面积相差不大。综合可知自制营养型人造奶油较市售人造奶油有着更高的营养价值以及良好的入口性和可塑性。(4)建立自制营养型人造奶油和市售人造奶油的体外模拟消化模型。通过人造奶油消化过程中的粒径、电位和微观结构变化以及脂肪酸释放率和抗氧化活性分析得出:人造奶油在消化过程中乳糜微粒的粒径先增大后减小,并向粒径更小的方向扩大分布,且自制人造奶油体系中大粒径粒子分解能力比市售人造奶油更强;脂肪酸释放规律显示人造奶油脂肪酸释放率和释放程度与脂肪酸链长和不饱和度有关,长链脂肪酸的消化速度较短链或中链脂肪酸消化得慢且程度更低,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消化速度慢;另外,在消化过程各个阶段自制人造奶油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市售人造奶油,脂质氧化产生有害产物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风险更低。(5)通过将两种营养型人造奶油置于低温(4℃)和室温(25℃)下贮藏8周建立人造奶油的恒温贮藏模型。贮藏过程中两种营养型人造奶油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过氧化值和酸价均逐渐增加,β′晶型含量逐渐降低,晶体尺寸逐渐增加,晶体簇出现。相同的贮藏时间下,室温贮藏人造奶油的氧化速度和晶体网络破坏速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低温贮藏过程中,人造奶油的硬度呈缓慢增加趋势,室温贮藏其硬度逐渐减少,且贮藏后期出现析油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低温贮藏较室温贮藏,人造奶油A较人造奶油B在品质、硬度以及晶体网络方面保存的更加完善。基于两种营养型人造奶油的贮藏数据建立精度较高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未参与训练的实验值与仿真值相比较,计算出的相对平均误差为0.98%,所建立的网络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准确可信,能够用于反应营养型人造奶油在贮藏过程中的宏观物理性能与内部结晶形态之间的映射,从而为营养型人造奶油的贮藏可控化提供理论依据。

王瑜[5](2020)在《黄油热稳定性及其在烘焙食品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在焙烤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黄油,并比较黄油与传统烘焙油脂(人造奶油、起酥油、棕榈油)在熔点等物理性质;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茴香胺值等化学品质参数;脂肪酸组成、固脂含量等营养成分上的差异;模拟日常面包、酥性饼干及蛋糕的烘焙体系,以人造奶油、起酥油、棕榈油作为对照,研究不同加工条件对黄油氧化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将黄油部分以及全部应用到烘焙食品中,研究配方及工艺对产品感官的影响,通过加速实验研究添加黄油的烘焙食品的保质期,并针对黄油储藏期的氧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现黄油对人造奶油、起酥油以及植物油的替代,开发出高营养的焙烤食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油与烘焙油脂在理化和营养成分上的差异。黄油的碘价(37.2 g I/100g)和过氧化值(0.5 meq/kg)均较其他烘焙油脂低,表明黄油发生氧化程度较其他烘焙油脂低,同时黄油的熔点(34.5℃)与起酥油和棕榈油较为接近。黄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人造奶油、起酥油低,约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5%。与人造奶油、起酥油以及棕榈油相比,黄油的营养物质较为均衡,维生素A含量671μg/100g较高,比人造奶油(20μg/100g),起酥油(27μg/100g),棕榈油(18μg/100g)的含量高了30倍左右。黄油在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上均好于人造奶油、起酥油和棕榈油,黄油的抗氧化能力和维生素A含量均显着高于棕榈油和起酥油,且黄油加热易发生氧化的程度较其他烘焙油脂低,具有替代传统焙烤油脂的潜力。(2)加热对黄油理化、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150℃、180℃、210℃和240℃的四种温度下加热,每个温度下进行两次循环加热的加工方式。随着温度和循环加热次数的增加,黄油、起酥油和棕榈油的酸价均开始升高,并且在240℃时达到最大,黄油的酸价为1.62 mg/g、起酥油的酸价为1.05 mg/g、棕榈油的酸价最低为0.75 mg/g。当重复在210℃之上温度加热时,起酥油与棕榈油的酸价出现了明显升高(P<0.05),而黄油的酸价则逐渐趋于稳定,三种油的酸价均远低于国家规定酸价≤5.00 mg/g的水平;起酥油的过氧化值与加热温度呈正相关,在240℃时达到最大(44.11),而黄油和棕榈油的过氧化值随温度的增加则呈先上升后下降,且在150℃达到最大,分别为0.92、13.50,在温度为180~240℃时,黄油和棕榈油的过氧化值呈下降趋势,与起酥油和棕榈油相比,黄油的过氧化值随着温度和加热次数的变化差异均不显着(P>0.05);黄油的p-茴香胺值随烘焙温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循环加热两次和三次时黄油最终p-茴香胺值分别为21.1、23.3,同一温度下(除150℃)烘焙循环次数对黄油的p-茴香胺值影响不显着(P>0.05),且棕榈油的p-茴香胺值也呈上升并趋于稳定,最终p-茴香胺值为23.48,高于黄油p-茴香胺值,而起酥油的p-茴香胺值呈先上升,在180℃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由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发生不稳定降解;黄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变化趋势不显着(P>0.05),起酥油和棕榈油差异显着(P<0.05);烘焙温度对黄油和起酥油之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P<0.05),对棕榈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及黄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油酸C18:1;亚油酸C18:2)影响不显着(P>0.05)。黄油在加工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好,不易发生氧化,有利于延长产品货架期,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损失少,有利于产品营养成分的保留。(3)黄油在焙烤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当黄油替代起酥油的替代比例为66.7%、发酵时间1 h、焙烤温度为170℃、焙烤时间15 min条件下时面包的比体积平均值最佳,感官评分达到96分(满分100分),经加速实验此工艺下的面包在20℃下的货架期为19天;焙烤酥性饼干时,黄油替代棕榈油的最佳替代比例为55%、最佳烘焙温度为180℃、最佳烘焙时间为12min,感官评分为91分(满分100分),加速实验后此工艺下的饼干在20℃下的货架期为110天;进行烘焙蛋糕时,黄油替代棕榈油的最佳替代比例为73%、最佳烘烤时间为20min、最佳烘烤温度为180℃,感官评分为91分(满分100分),此工艺下的蛋糕货架期在20℃条件下的货架期为59天左右。通过黄油部分替代起酥油和棕榈油烘焙面包、饼干、蛋糕发现,其感官评分有显着提高(P<0.05),但当使用黄油全部替换起酥油、棕榈油时,烘焙产品的硬度降低造成感官评分下降。添加黄油的烘焙产品的货架期相对于市场上的使用起酥油、棕榈油的新鲜烘焙产品具有很大优势。因此,黄油的使用对于营养及风味要求较高的烘焙产品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高巍[6](2020)在《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的制备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功能性成分的食品和饮料产品更利于人体的健康,功能油脂在纳米乳液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本课题以温度梯度场法对初榨椰子油(VCO)进行分提,使用分提椰子油和绿茶籽油为基料油脂组成新型功能油脂油相制备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研究了几种乳化剂对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对超声法制备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的工艺进行优化,对优化后纳米乳液的特性进行评价,以此制备安全的、高营养价值的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研究的结果将对于开发和生产天然乳化剂稳定的含功能油脂的纳米乳液体系奠定理论基础,为食品工业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优质的原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VCO为原料,通过温度梯度场分提的方法制备分提椰子油,加热温度为35℃,冷凝温度为10℃,超声功率60 W,结晶时间2 h。研究了分提前后VCO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梯度场分提不会对油相的质量指标造成影响,得到分提椰子油的的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相比于VCO明显提高,比例从12.87%上升到61.44%,使其更容易被快速吸收并且不易凝固,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功能油脂。(2)为了选择合适的乳化剂进行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的制备,研究了不同类型乳化剂对纳米乳液表面张力和形成的影响,选择乳清分离蛋白、大豆卵磷脂、茶皂素和Tween 80作为乳化剂使用超声法制备纳米乳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的测定结果显示:乳清分离蛋白稳定的纳米乳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不稳定且始终较大;大豆卵磷脂、茶皂素、Tween 80作为乳化剂稳定椰子油基纳米乳液时能够更快的吸附到水油界面降低表面张力,有可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乳化剂浓度对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几种天然乳化剂稳定的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均能达到较小的水平并保持稳定,Zeta-电位值的测定结果显示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良好。其中大豆卵磷脂可以将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降低至203.36?2.22 nm,乳清分离蛋白稳定的纳米乳液最小平均粒径为267.67?3.06nm。茶皂素稳定的纳米乳液最小粒径为130.83?1.11 nm,与Tween 80稳定的纳米乳液126.26?0.7 nm的大小相似,在几种天然乳化剂中表现出最佳的乳化性能。(3)乳化剂的类型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很大,通过测定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对几种乳化剂稳定的椰子油基纳米乳液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稳定性的评价结果显示:乳清分离蛋白稳定的纳米乳液稳定性受离子强度影响较小,但在p H3~5范围内或热处理温度高于60°C时变差。大豆卵磷脂稳定的纳米乳液在p H3~5和离子强度大于0.1 mol/L后表现出不稳定性,但受热处理的影响较小。茶皂素和Tween 80稳定的纳米乳液对环境压力耐受性良好,能够在所研究的环境压力范围内保持良好的稳定性。(4)对几种乳化剂稳定的椰子油基纳米乳液在不同温度下的长期贮藏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几种天然乳化剂稳定的椰子油基纳米乳液在5°C和27℃下贮藏45天的过程中均能够保持较小的平均粒径和稳定的Zeta-电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50℃的长期贮藏过程中,乳清分离蛋白和大豆卵磷脂稳定的纳米乳液表现出了不稳定性,茶皂素稳定的纳米乳液能够保持稳定,Tween 80稳定的纳米乳液在45天时才出现失稳。(5)研究了几种乳化剂稳定的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的体外消化特性:乳清分离蛋白稳定的椰子油基纳米乳液对胃液的耐受度较差,其他几种能够很好地将新型功能油脂油相运输至小肠。几种纳米乳液均大幅提高了粗乳液41.8?0.13%的生物利用率,依次为:乳清分离蛋白68.03?0.60%,大豆卵磷脂87?1.08%,茶皂素98.6?0.6%,Tween 80 92.76?0.25%,其他三种纳米乳液提高生物利用率的性能要优于乳清分离蛋白稳定的椰子油基纳米乳液。(6)为了得到富含分提椰子油和绿茶籽油的椰子油基纳米乳液,使用大豆卵磷脂作为乳化剂,响应面法研究了主要因素乳化剂含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平均粒径大小的影响,并对优化后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进行评价。制备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乳化剂含量2.2%、超声功率351 W、超声时间12 min,所得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83?1.58 nm。所制备的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p H、热处理及贮藏稳定性,分提椰子油和绿茶籽油混合油相的生物利用率最终达到93.88?1.08%。

邓叶俊[7](2020)在《皱皮木瓜籽活性物的分离、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果实富含多酚、多糖、有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皂苷等营养活性成分,其药用、保健价值不断被发掘。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皱皮木瓜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皱皮木瓜籽作为皱皮木瓜主要加工剩余物,含有丰富的油脂、多糖和蛋白等营养成分,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以皱皮木瓜籽为原料,研究了皱皮木瓜籽油的品质和营养组成。利用喷雾干燥法将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化,研究了油脂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油脂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从脱脂皱皮木瓜籽粕中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多糖组分,鉴定了结构特征,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从脱壳皱皮木瓜籽中分别制备得到分离蛋白和主要的分级蛋白,测定了各蛋白组分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利用木瓜蛋白酶水解皱皮木瓜籽分离蛋白,得到具有高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多肽,测定了多肽的序列,评价了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及金属离子螯合性能,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多肽与酪氨酸酶可能的对接模型。这些工作为皱皮木瓜籽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皱皮木瓜籽油脂含量高,可作为特种木本油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以石油醚提取皱皮木瓜籽油较优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g:m 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50 min。在该条件下皱皮木瓜籽油的得率达28.5%。皱皮木瓜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等指标达到食用油脂的标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出皱皮木瓜籽油含12种脂肪酸,主要组成为油酸(42.7%)、亚油酸(32.5%)、棕榈酸(12.9%)、硬脂酸(4.8%)和花生酸(3.3%),不饱和脂肪酸达77.6%。此外皱皮木瓜籽油含有丰富的多酚和维生素E,具有较高营养价值。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来评价皱皮木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木瓜籽油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8.51、0.396 g/L。皱皮木瓜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酚等易氧化活性成分,为减少油脂营养流失,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喷雾干燥法制备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的较优工艺为:均质压力30 MPa,进风温度190℃,进料速率16 m L/min。在该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胶囊产品包埋率达83.59%,水分为2.51%,密度为0.63 g/cm3,吸水性为9.19%,粒径为39.44μm。微胶囊产品的SEM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产品呈球形,表面完整光滑,微胶囊结构致密。在贮藏稳定性试验中,室温贮藏下第18个月时,微胶囊包埋的皱皮木瓜籽油过氧化值仅为5.7 mmol/kg,散装油脂的过氧化值达40.2 mmol/kg。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产品性能优异,大大延长了皱皮木瓜籽油的货架期。脱脂后的皱皮木瓜籽粕多糖含量高,为了更好利用这一自然资源,研究了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及纯化后多糖的理化性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水提醇沉法制备皱皮木瓜籽多糖的较优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 h,料液比为1:40(g:m L),在该条件下粗多糖得率可达到7.46%。依次使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和Toyopearl HW-65F凝胶柱层析法对粗多糖进行纯化,得到高纯度多糖F3组分。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FT-IR)测定了F3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F3是一种均一的杂多糖,分子质量为8.65×106 u,由鼠李糖(6.34%)、葡萄糖醛酸(5.73%)、半乳糖(47.14%)和阿拉伯糖(40.13%)组成。测定了皱皮木瓜籽多糖F3组分的一级结构,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通过核磁共振(NMR)、甲基化分析、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刚果红分析法鉴定了F3的结构。F3的主链由→3,6)-Galp-(1→组成,侧链由Araf-(1→,→4)-Glcp A-(1→,→4)-Galp-(1→和→3)-Rhap-(1→组成,F3的一级重复单元得到鉴定。抗氧化活性评估试验结果表明,皱皮木瓜籽多糖F3组分具有DPPH、羟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性能,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此外,F3还具有α-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6.24和4.59 g/L。皱皮木瓜籽富含蛋白,可作为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利用。分别使用碱溶解酸沉淀法制备分离蛋白,使用Osborne分级法对木瓜籽中蛋白进行分级制备。研究了分离蛋白和主要分级蛋白(白蛋白及谷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这几种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合理,基本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粮食及农业组织(WHO/FAO)对成年人必需氨基酸的推荐摄入量。3种蛋白样品中,谷蛋白的变性温度最高(Td 108.36℃),且具有最好的热凝固性(25.39%)。白蛋白的溶解性总体高于分离蛋白和谷蛋白,且白蛋白具有更好的乳化性能和起泡性能。分离蛋白具有最高的持油力(10.77 g/g),谷蛋白的持水力(5.44 g/g)最强。黏度测定结果表明,3种蛋白溶液均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典型剪切变稀特征。为进一步提高皱皮木瓜籽分离蛋白的利用价值,使用木瓜蛋白酶对木瓜籽分离蛋白进行水解。以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为指标,通过超滤、凝胶柱层析和反相碳十八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两组具有较高活性的肽段。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测定了这两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两组多肽分别为Asparagine-Tyrosine-Arginine-Arginine-Glutamic acid(NYRRE,737.059 u)和Arginine-Histidine-Alanine-Lysine-Phenylalanine(RHAKF,658.010 u)。在抗氧化活性评估试验中,RHAKF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油脂过氧化抑制活性更强。此外RHAKF铜离子螯合性能优于NYRRE,它们对铜离子螯合的IC50值分别为0.93 g/L和2.11 g/L。同时RHAKF具有优异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仅为1.15 g/L,抑制活性显着优于柠檬酸(IC509.77 g/L)。使用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两组活性肽与酪氨酸酶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RHAKF与酪氨酸酶间存在更多的对接位点。

杨彩莉[8](2019)在《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的工艺与品质分析》文中指出金枪鱼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鱼头、鱼骨、内脏等副产物,约占金枪鱼总质量的50~70%。这些副产物一般用于生产鱼粉或者直接丢弃,既浪费了资源又形成新的环境污染因子。因此,提高金枪鱼副产物高值化加工与利用是目前研究的新方向。为了高值化利用金枪鱼加工副产物,本论文分析了金枪鱼鱼头的基本营养成分并评价了营养价值;利用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并分析了鱼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探究在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40、25、4、-20℃)鱼油的过氧化值、酸价、挥发性气味的变化规律;并采用Rancimat油脂氧化测定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鱼油的氧化稳定性和鱼油的货架期。研究结论如下:⑴金枪鱼鱼头中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矿物质。鱼头中鱼肉的粗蛋白含量较高,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合理,营养价值较高;而鱼皮和鱼骨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鱼头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的总含量在20.55~27.71%之间,n-6与n-3 PUFA的比值在0.13~0.29之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鱼头中还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元素Ca、Fe、Zn等。⑵采用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建立提取工艺数学模型并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在最佳提取条件下:物料填充量162.5 g、提取温度30℃、提取压强22.5 MPa、提取时间180 min时鱼油提取率可达97.66%,且该鱼油的感官和理化性质均可达到精制鱼油标准。对该鱼油脂肪酸分析可知,鱼油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以棕榈酸(17.45%)、硬脂酸(3.53%)、月桂酸(3.63%)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以油酸(24.99%)棕榈油酸(5.86%)、花生油酸(1.6%)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DHA(24.79%)和EPA(4.71%)为主,n-6系和n-3系PUFA比值为0.2,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United Nations Foo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 tion,FAO/WHO)规定值,因此,该鱼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⑶采用电子鼻技术分析鱼油在贮藏过程中挥发气味的变化规律。在低温环境下(4、-20℃)鱼油的整体气味变化不明显,在高温环境下(25、40℃)鱼油的整体挥发性气味变化显着,且挥发性气味的变化与其对应酸价、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⑷利用Rancimat油脂氧化测定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金枪鱼鱼油的氧化稳定性。根据Rancimat法推导出金枪鱼鱼油在25℃的货架期为12 d,40℃的货架期2 d。通过对金枪鱼鱼油的DSC曲线图分析可知,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DSC曲线图形状和趋势之间具有相似性。采用Flynn-Wall-Ozawa法计算得到鱼油热氧化活化能为125.01 KJ/mol,Kissiger法计算鱼油热氧化活化能值为121.60 KJ/mol,两种方法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热氧化活化能值在120左右,说明该鱼油具有一定的氧化稳定性。

贾有青,李哲,王琳琳,刘平,王东伟,姚双燕[9](2018)在《葡萄籽油的添加对特种植物油脂货架保质期的改善》文中研究表明特种植物油脂对人体具有较好营养补充功效,也具有独特的食品风味。本项目对葡萄籽油的添加研究,改善了月见草油、紫苏油、亚麻籽油等特种植物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葡萄籽油的OSI值较大,保留时间(货架储存期)长,而月见草油、紫苏油、亚麻籽油等氧化稳定性不是很好,通过添加复配氧化剂(0. 02%BHT+0. 02%VE+0. 02%VC)和葡萄籽油对比,找出通过添加4%葡萄籽油,进而延长特种植物油脂的保质期限的有效措施。

胡鹏[10](2017)在《元宝枫油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元宝枫油的提取工艺,并以人造奶油为评价体系,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元宝枫油在人造奶油加工中的功能特性:一、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人造奶油的营养价值;二、基于其含有的长碳链脂肪酸的特性改善人造奶油的结晶性能。本项研究旨在为元宝枫油在人造奶油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研究了元宝枫油的制备工艺。以陕西省泾阳县产元宝枫籽为原料,对比了超临界萃取、亚临界萃取两种方法提取的元宝枫油的得率和品质,其中亚临界萃取方法的提取效果较为理想。亚临界工艺最佳萃取条件为40℃、1:3(m:v)的料液比、萃取3次、每次30 min,可达到43.6%的得油率。制备的毛油经过酶法脱胶、脱色和脱臭,得到精炼元宝枫油。该工艺避免了化学碱炼,在提高得油率的同时进行适度精炼,以保留其天然营养成分。其次,对元宝枫油的脂肪酸组成、sn-2位脂肪酸组成、甘三酯组成、微量营养成分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元宝枫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2%;元宝枫油的长碳链脂肪酸(碳原子数大于18的脂肪酸)总含量为33.7%;其中神经酸含量为6.2%,且主要分布在甘三酯的1,3位。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UPC2)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方法鉴定出52种甘三酯(TAG),其中LLE、OLE和OOL是三种主要的TAG,总含量达23.5%;元宝枫油中的甘三酯以三不饱和甘三酯为主要成分,占总量的93.3%;含有神经酸的甘三酯主要有NeLL、NeOL、NePO和NeOO。元宝枫油含有975996 ppm的生育酚,其中以γ-生育酚(540556 ppm)为主。元宝枫油还含有804992 ppm的甾醇,其中谷甾醇(554677ppm)为主。此外,元宝枫中油还含有1.1 ppm的β-胡萝卜素。元宝枫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长碳链脂肪酸和微量营养成分,在开发健康食品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三,制备营养安全且含有元宝枫油的人造奶油,探讨酯交换改性元宝枫油在人造奶油中的应用。分别对元宝枫油、棕榈仁油和棕榈油硬脂(ATO:PKO:ST=4:1:5、3:1:6、2:2:6)进行酯交换改性,制备了含有元宝枫油酯交换油脂的人造奶油。研究结果显示酯交换不会改变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但会使神经酸在sn-2位富集,有助于神经酸的消化吸收。酯交换反应后,甘三酯PPP,POP和PPO含量降低,油脂的塑性得到提升。DSC、XRD和偏光显微镜的分析结果表明元宝枫油、棕榈仁油和棕榈油硬脂物理混合后的晶型主要呈现为树状的β晶型,而经过酯交换后的油脂主要呈现出细小的针状β’晶型。将酯交换改性元宝枫油应用到人造奶油配方中,人造奶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可降低22%。此研究制备的含元宝枫油的酯交换改性油基可用于开发各种人造奶油,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对元宝枫油进行氢化改性,以全氢化元宝枫油和全氢化高芥酸菜籽油为主要原料,调配棕榈油、大豆油和棕榈仁油,进行酯交换制备不同的油基,分别探讨其在搅拌类人造奶油和夹心类人造奶油两个体系中对人造奶油结晶的影响。在搅拌类人造奶油体系中,含元宝枫油硬脂的酯交换油脂在该工艺条件下表现为β’晶型,而含全氢化高芥酸菜籽油的酯交换油脂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为β’和β的混合晶型。对照组中以棕榈油/大豆油和棕榈油/棕榈仁油/大豆油为油基的酯交换油脂,实验最初阶段为β’晶型,但经过3个温度波动周期后,很快转变为β晶型,且存在明显的晶体聚集。在夹心类人造奶油体系中,含元宝枫油硬脂的酯交换油全部为β’晶型,经过6个周期的温度波动后仍呈现稳定的β’晶型。而不含硬脂的棕榈油/棕榈仁油体系在2个温度波动周期内开始有β晶型出现,并观察到明显的大晶体颗粒。含元宝枫油硬脂的酯交换油基在两个体系中均表现出最佳的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进一步显示了元宝枫油硬脂在稳定人造奶油油脂晶型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预期应用此研究结果能够明显改善人造奶油的储存稳定性,此应用不局限于元宝枫油,其它任何具有长碳链和丰富脂肪酸组成的油脂都可达到类似的效果。

二、特种油脂的营养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油脂的营养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竹鼠简介
        1.1 竹鼠种类
        1.2 竹鼠养殖现状
    2 肉类的品质评价
        2.1 食用品质
        2.2 卫生品质
        2.3 加工品质
        2.4 营养品质
        2.5 人文品质
    3 粪污综合利用
        3.1 畜禽粪污污染现状
        3.2 畜禽粪污肥料化
        3.3 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竹鼠肌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肌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竹鼠肌肉品质的比较
        2.2 大竹鼠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
        2.3 大竹鼠肌肉的氨基酸组成
        2.4 大竹鼠肌肉中必需氨基酸营养品质评价
        2.5 大竹鼠肌肉中脂肪酸组成
        2.6 大竹鼠肌肉中矿物质含量
        2.7 大竹鼠肌肉中的维生素组成
    3 讨论
        3.1 肌肉的食用品质
        3.2 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
        3.3 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及氨基酸的品质评价
        3.4 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
        3.5 肌肉中矿物质及维生素组成及含量
    4 结论
第三章 大竹鼠粪污的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竹鼠粪污中总养分与有机质含量比较
        2.2 大竹鼠粪污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2.3 大竹鼠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比较
    3 讨论
        3.1 粪污中养分及有机质比较
        3.2 粪污中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分析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云南9种特种木本油脂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材料
        1.1.2 标准品和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实验室油脂的提取方法
        1.3.2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1.3.3 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1.3.4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脂肪酸成分分析
    2.2 角鲨烯含量的比较分析
    2.3 基于脂肪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3 结论

(3)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动物脂质代谢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号注释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中长链甘油三酯
        1.2.1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合成
        1.2.2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分离纯化
        1.2.3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代谢与生理功能
        1.2.4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应用
    1.3 肥胖与炎症及相关代谢疾病
        1.3.1 肥胖与炎症反应
        1.3.2 炎症反应与代谢疾病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价值及意义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酯交换反应
        2.3.2 MLCT的分离纯化
        2.3.3 甘油酯组成的测定
        2.3.4 总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5 SN-2位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6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2.3.7 理化性质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甘油酯组成
        2.4.2 脂肪酸组成
        2.4.3 甘油三酯组成
        2.4.4 理化性质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动物
        3.2.3 实验动物饲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饲喂及分组
        3.3.2 样本处理
        3.3.3 血浆中指标的测定
        3.3.4 肝脏中脂代谢指标的测定
        3.3.5 肝脏中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3.6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摄食不同脂质对体重及肝脏重量的影响
        3.4.2 摄食不同脂质对血脂的影响
        3.4.3 摄食不同脂质对肝脏中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3.4.4 摄食不同脂质对肝脏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5 摄食不同脂质对肝脏中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MLCT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脂代谢相关疾病及炎症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动物
        4.2.4 实验饲料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样本处理
        4.3.3 葡萄糖耐受实验
        4.3.4 血浆中指标的测定
        4.3.5 肝脏中指标的测定
        4.3.6 肝脏中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3.7 肝脏组织切片染色
        4.3.8 白色脂肪组织中指标的测定
        4.3.9 白色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4.3.10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饮食对体重及组织重量的影响
        4.4.2 不同饮食对血脂的影响
        4.4.3 不同饮食对肝脏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4.4 不同饮食对肝脏组织脂质沉积的影响
        4.4.5 不同饮食对肝脏脂质组成的影响
        4.4.6 不同饮食对肝脏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4.4.7 不同饮食对葡萄糖耐受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4.4.8 不同饮食对组织与系统炎症的影响
        4.4.9 不同饮食对白色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和巨噬细胞侵染的影响
    4.5 讨论
        4.5.1 MLCT对高脂饮食大鼠脂代谢的保护作用
        4.5.2 MLCT对高脂饮食大鼠炎症的保护作用
        4.5.3 MLCT对高脂饮食大鼠糖代谢的保护作用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
        5.1.2 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5.1.3 MLCT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脂代谢相关疾病及炎症的影响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猪油与紫苏籽油酯交换制备营养型人造奶油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引言
    1.1 人造奶油的概述及发展趋势
        1.1.1 人造奶油加工行业发展概述
        1.1.2 人造奶油存在的问题
    1.2 人造奶油的配方及工艺优化
        1.2.1 人造奶油基料油的选择与改性
        1.2.2 人造奶油乳化剂的选择
        1.2.3 人造奶油加工工艺
    1.3 人造奶油的消化分解研究
        1.3.1 人造奶油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3.2 人造奶油的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1.4 贮藏过程中人造奶油的品质变化
        1.4.1 人造奶油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1.4.2 贮藏过程中人造奶油品质变化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猪油与紫苏籽油酯交换工艺优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猪油与紫苏籽油化学酯交换的单因素试验
        2.3.2 猪油和紫苏籽油化学酯交换工艺条件优化
        2.3.3 猪油与紫苏籽油酯交换前后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2.3.4 猪油与紫苏籽油酯交换前后油脂熔融结晶性质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营养型人造奶油基料油选择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原料及酯交换产物基础理化指标分析
        3.3.2 原料及酯交换产物脂肪酸组成和AI、TI值分析
        3.3.3 原料及酯交换产物甘三酯组成分析
        3.3.4 原料及酯交换产物热性质分析
        3.3.5 原料及酯交换产物晶型分析
        3.3.6 原料及酯交换产物流变特性分析
        3.3.7 原料及酯交换产物晶体形态观察
        3.3.8 原料及酯交换产物分子结构与其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营养型人造奶油制备及性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单一乳化剂对酯交换油脂吸水性和酪化性的影响
        4.3.2 乳化剂配方混料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3.3 乳化剂配方的优化及验证实验
        4.3.4 人造奶油理化性质分析
        4.3.5 人造奶油热性质分析
        4.3.6 人造奶油的流动曲线
        4.3.7 人造奶油触变性分析
        4.3.8 人造奶油三段式触变性分析
        4.3.9 人造奶油频率扫描变化
        4.3.10 人造奶油晶体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养型人造奶油体外消化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人造奶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5.3.2 人造奶油消化过程中粒径电位变化和微观结构观察
        5.3.3 人造奶油消化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5.3.4 人造奶油消化过程中脂肪酸释放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营养型人造奶油贮藏规律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贮藏过程中营养型人造奶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
        6.3.2 贮藏过程中营养型人造奶油的热性质分析
        6.3.3 贮藏过程中营养型人造奶油的硬度变化
        6.3.4 贮藏过程中营养型人造奶油的弹性因子变化
        6.3.5 贮藏过程中人造奶油的晶体结构变化
        6.3.6 贮藏过程中营养型人造奶油的微观结构变化
        6.3.7 贮藏过程中营养型人造奶油的理化、质构及流变性质与网络结构之间关系的探究
        6.3.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人造奶油贮藏过程中宏观物理性能与内部晶型结构的模型建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1 论文补充材料
    2.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黄油热稳定性及其在烘焙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烘焙食物应用油脂的概述
        1.2.1 烘焙油脂的分类
        1.2.2 烘焙油脂功能性质及加工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烘焙油脂及焙烤食品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3.1 油脂在烘焙过程中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1.3.2 烘焙食品在货架期中稳定性的研究
    1.4 黄油的概述
        1.4.1 黄油的营养价值
        1.4.2 黄油的加工特性
    1.5 黄油在烘焙中应用的概述
        1.5.1 黄油在面包制作中的应用
        1.5.2 黄油在饼干制作中的应用
        1.5.3 黄油在蛋糕制作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设计
        2.2.1 黄油与烘焙油脂在理化和营养成分上的差异
        2.2.2 加热对黄油理化、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2.2.3 黄油在三种焙烤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2.3 实验方法
        2.3.1 烘焙处理黄油及人造奶油、起酥油、棕榈油
        2.3.2 熔点测定
        2.3.3 共轭二烯值测定
        2.3.4 酸价测定
        2.3.5 过氧化值测定
        2.3.6 茴香胺值测定
        2.3.7 脂肪酸测定
        2.3.8 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2.3.9 反式脂肪酸组成测定
        2.3.10 黄油面包、酥性饼干、蛋糕的制作
        2.3.11 黄油面包质构分析
        2.3.12 黄油面包感官评价
        2.3.13 酥性饼干质构分析
        2.3.14 酥性饼干感官评价
        2.3.15 蛋糕质构分析
        2.3.16 蛋糕感官评价
        2.3.17 货架寿命预测动力学模型
        2.3.18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油与烘焙油脂在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上的差异
        3.1.1 理化性质
        3.1.2 营养成分
    3.2 加热对黄油理化、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3.2.1 酸价
        3.2.2 过氧化值
        3.2.3 共轭二烯值测定
        3.2.4 茴香胺值测定
        3.2.5 脂肪酸组成
    3.3 黄油在三种烘焙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3.3.1 利用黄油替代面包中起酥油的工艺研究
        3.3.2 利用黄油替代饼干中棕榈油的工艺研究
        3.3.3 利用黄油替代蛋糕中棕榈油的工艺研究
4 讨论
    4.1 黄油与烘焙油脂在理化和营养成分上的差异
    4.2 加热对黄油理化、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4.3 黄油在焙烤食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的制备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特种油脂研究概况
        1.1.1 特种油脂简介
        1.1.2 椰子油和绿茶籽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油脂改性研究现状
        1.2.1 油脂改性的方法
        1.2.2 油脂分提工艺的研究进展
        1.2.3 温度梯度场分提技术
    1.3 纳米乳液研究现状
        1.3.1 纳米乳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3.2 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
        1.3.3 天然乳化剂在纳米乳液中的应用现状
        1.3.4 功能性油脂纳米乳液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温度梯度场分提装置
    2.2 初榨椰子油分提及基本成分分析
        2.2.1 温度梯度场分提椰子油
        2.2.2 VCO及分提椰子油指标分析
        2.2.3 VCO及分提椰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2.3 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平均粒径、Zeta-电位的测定
        2.3.1 特种油脂油相的制备
        2.3.2 超声法制备不同乳化剂稳定的特种油脂纳米乳液
        2.3.3 纳米乳液平均粒径的测定
        2.3.4 Zeta-电位的测定
    2.4 不同类型乳化剂乳化性能的比较
        2.4.1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纳米乳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4.2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纳米乳液粒径、Zeta-电位的影响
    2.5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纳米乳液的稳定性比较
        2.5.1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液稳定性受pH的影响比较
        2.5.2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液稳定性受离子强度的影响比较
        2.5.3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液稳定性受热处理的影响比较
        2.5.4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液的贮藏稳定性比较
    2.6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液的生物利用率比较
        2.6.1 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的构建
        2.6.2 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2.7 响应面优化大豆卵磷脂稳定的特种油脂纳米乳液
        2.7.1 单因素实验
        2.7.2 响应面实验
    2.8 特种油脂纳米乳液特性研究
        2.8.1 稳定性评价
        2.8.2 生物利用率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榨椰子油分提及指标分析
        3.1.1 VCO及分提椰子油理化指标分析
        3.1.2 VCO及分提椰子油脂肪酸分析
    3.2 不同类型乳化剂乳化性能的比较
        3.2.1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椰子油基纳米乳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3.2.2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椰子油基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的影响
    3.3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的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稳定性的比较
        3.3.1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液稳定性受pH的影响比较
        3.3.2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液稳定性受离子强度的影响比较
        3.3.3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液稳定性受热处理的影响比较
        3.3.4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椰子油基纳米乳液贮藏稳定性的比较
    3.4 不同类型乳化剂制备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生物利用率的比较
        3.4.1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稳定性的影响
        3.4.2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生物利用率的影响
    3.5 大豆卵磷脂稳定的特种油脂纳米乳液制备工艺优化
        3.5.1 单因素实验
        3.5.2 响应面优化及分析
    3.6 大豆卵磷脂稳定的特种油脂纳米乳液特性
        3.6.1 稳定性评价
        3.6.2 生物利用率
4 结论
5 实验中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皱皮木瓜籽活性物的分离、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种子源功能性油脂
        1.2.2 种子源多糖及其活性
        1.2.3 种子源蛋白的制备及功能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1.6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2 皱皮木瓜籽油的提取技术及油脂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皱皮木瓜籽主要组成
        2.3.2 提取单因素试验
        2.3.3 提取工艺优化
        2.3.4 木瓜籽油的理化性质
        2.3.5 皱皮木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3.6 皱皮木瓜籽油的活性成分分析
        2.3.7 皱皮木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
    2.4 本章小结
3 喷雾干燥法制备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喷雾干燥法制备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单因素试验
        3.3.2 微胶囊制备的工艺条件优化
        3.3.3 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的性能
        3.3.4 皱皮木瓜籽油的贮藏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皱皮木瓜籽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粗多糖提取单因素试验
        4.3.2 粗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4.3.3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4.3.4 多糖F3的主要组成
        4.3.5 多糖F3组分的紫外光谱
        4.3.6 多糖F3组分的红外光谱
        4.3.7 多糖F3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
        4.3.8 多糖F3的单糖组成
    4.4 本章小结
5 皱皮木瓜籽多糖的结构解析与活性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多糖F3组分的甲基化分析
        5.3.2 多糖F3组分的高碘酸氧化及Smith降解分析
        5.3.3 多糖F3组分的核磁分析
        5.3.4 多糖F3组分的超微观结构
        5.3.5 多糖F3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5.3.6 多糖F3组分的降糖活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皱皮木瓜籽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分离蛋白的电势
        6.3.2 理化性质
        6.3.3 疏水性指数、巯基和二硫键含量
        6.3.4 氨基酸组成
        6.3.5 SDS-PAGE电泳分析
        6.3.6 热力学性能
        6.3.7 溶解度
        6.3.8 持水力和持油力
        6.3.9 乳化性能及乳化稳定性
        6.3.10 起泡性能及泡沫稳定性
        6.3.11 热凝固性
        6.3.12 黏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皱皮木瓜籽蛋白源酪氨酸酶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主要仪器
        7.2.3 实验方法
        7.2.4 数据统计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多肽的制备
        7.3.2 多肽的分离纯化
        7.3.3 多肽的氨基酸序列
        7.3.4 多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7.3.5 多肽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7.3.6 多肽的脂质过氧化抑制活性
        7.3.7 多肽的铜螯合性能
        7.3.8 多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7.3.9 分子对接模拟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的工艺与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金枪鱼资源
        1.1.1 金枪鱼
        1.1.2 金枪鱼加工副产物的利用
    1.2 鱼油的提取方法
        1.2.1 蒸煮法
        1.2.2 压榨法
        1.2.3 有机溶剂法
        1.2.4 淡碱水解法
        1.2.5 酶解法
        1.2.6 微波辅助提取法
        1.2.7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2.8 超临界CO_2提取法
    1.3 鱼油及其制品的标准现状
        1.3.1 中国标准
        1.3.2 国际标准
    1.4 鱼油在贮藏期间的挥发性气味和氧化稳定性
        1.4.1 鱼油氧化过程
        1.4.2 鱼油氧化稳定性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金枪鱼鱼头的基本成分分析和营养价值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金枪鱼鱼头的基本营养成分
        2.2.2 金枪鱼鱼头的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
        2.2.3 金枪鱼鱼头的脂肪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2.2.4 金枪鱼鱼头的矿物质
    2.3 本章小结
3 超临界CO_2提取金枪鱼鱼油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分含量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2 物料填充量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3 提取压强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4 提取温度对鱼油得率和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5 提取时间对鱼油得率和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3.2.6 超临界CO_2提取鱼油工艺参数的优化
        3.2.7 鱼油的理化性质
        3.2.8 鱼油的脂肪酸组成
    3.3 本章小结
4 鱼油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气味的变化以及氧化稳定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鱼油贮藏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
        4.2.2 鱼油在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气味的变化
        4.2.3 鱼油的热氧化稳定性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葡萄籽油的添加对特种植物油脂货架保质期的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和仪器
    1.2 材料和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原料预处理
        1.3.2 植物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4]
        1.3.3 测量温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1.3.4 光照条件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1.3.5 密封盒开放式保存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1.3.6 通入空气的速率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1.3.7 添加BHT抗氧化剂及复配抗氧化剂对油脂保质期的影响
        1.3.8 添加葡萄籽油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改善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存时间对OSI的影响
    2.2 氧化温度对OSI的影响
    2.3 光照条件对OSI的影响
    2.4 抗氧化剂对OSI的影响
    2.5 添加葡萄籽油对OSI的影响
    2.6 油脂保质期的推算
3 结论

(10)元宝枫油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元宝枫油的研究现状
        1.1.1 元宝枫油概述
        1.1.2 元宝枫油提取
        1.1.3 元宝枫油的理化性能
        1.1.4 元宝枫油的开发利用
    1.2 人造奶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2.1 人造奶油概述
        1.2.2 人造奶油的发展趋势
        1.2.3 饱和脂肪酸与人造奶油
        1.2.4 人造奶油的结晶
        1.2.5 人造奶油的β’晶型和后硬
        1.2.6 油脂硬脂对人造奶油结晶的影响
    1.3 分析方法
        1.3.1 常规指标分析
        1.3.2 甘三酯组成分析
        1.3.3 氧化稳定性
        1.3.4 差示扫描量热(DSC)
        1.3.5 晶型和结晶形态分析
    1.4 本课题研究计划和意义
第二章 元宝枫油的制备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元宝枫种仁预处理
        2.2.4 索氏抽提法提取元宝枫油
        2.2.5 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元宝枫油
        2.2.6 亚临界萃取法提取元宝枫油
        2.2.7 元宝枫油的精炼
        2.2.8 精炼元宝枫油的AV、PV、磷脂和色泽含量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临界萃取元宝枫油单因素优化
        2.3.2 超临界萃取元宝枫油响应面分析
        2.3.3 亚临界萃取元宝枫油
        2.3.4 元宝枫种仁得油率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元宝枫油的理化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元宝枫油质量指标
        3.2.4 单甘酯(MAG)和甘二酯(DAG)含量
        3.2.5 活性成分
        3.2.6 元宝枫油特征指标分析
        3.2.7 热性能
        3.2.8 氧化稳定性
        3.2.9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元宝枫油的外观比较
        3.3.2 元宝枫油的质量指标
        3.3.3 甘二酯和单甘酯含量
        3.3.4 生育酚、甾醇和β-胡萝卜素含量
        3.3.5 元宝枫油的理化分析
        3.3.6 元宝枫油的FAC组成
        3.3.7 元宝枫油sn-2的脂肪酸组成
        3.3.8 元宝枫油的TAG组成
        3.3.9 氧化稳定性Rancimat
        3.3.10 热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含元宝枫油的人造奶油的制备和功能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化学酯交换反应
        4.2.4 酶法酯交换反应
        4.2.5 固体脂肪含量(SFC)检测
        4.2.6 滑动熔点(SMP)检测
        4.2.7 脂肪酸组成FAC和sn-2的检测
        4.2.8 生育酚含量测定
        4.2.9 单甘酯和甘二酯含量测定
        4.2.10 氧化诱导期检测
        4.2.11 TAG的检测
        4.2.12 DSC熔化和结晶特性
        4.2.13 晶型检测
        4.2.14 微观形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酶法酯交换反应时间
        4.3.2 SFC和SMP分析
        4.3.3 FAC和sn-2
        4.3.4 生育酚含量
        4.3.5 单甘酯和甘二酯
        4.3.6 氧化稳定性
        4.3.7 TAG组成
        4.3.8 熔化和结晶特性DSC
        4.3.9 晶型分析
        4.3.10 微观形态
    4.4 小结
第五章 元宝枫油硬脂改善人造奶油结晶的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元宝枫油硬脂的制备
        5.2.4 化学酯交换反应
        5.2.5 SFC和SMP检测
        5.2.6 FAC检测
        5.2.7 TAG检测
        5.2.8 DSC熔化和结晶特性
        5.2.9 晶型检测
        5.2.10 微观形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棕榈油基硬脂和豆油基硬脂对油脂结晶性能的研究
        5.3.2 元宝枫油硬脂改善搅拌类人造奶油结晶性能的研究
        5.3.3 元宝枫油硬脂改善夹心油结晶性能的研究
        5.3.4 元宝枫油硬脂对β’结晶的影响机理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1.1 建立元宝枫油的制备工艺
        6.1.2 元宝枫油理化指标和营养元素分析
        6.1.3 含元宝枫油的人造奶油的理化性能
        6.1.4 元宝枫油硬脂改善人造奶油结晶性能的研究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特种油脂的营养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D]. 刘洋. 广西大学, 2021(12)
  • [2]云南9种特种木本油脂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比较研究[J]. 张继光,吴万富,杨学芳,李悦,吕世懂. 中国粮油学报, 2021(11)
  • [3]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动物脂质代谢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响[D]. 杜映雪. 南昌大学, 2020(01)
  • [4]猪油与紫苏籽油酯交换制备营养型人造奶油及其性能研究[D]. 薛栓栓.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黄油热稳定性及其在烘焙食品中应用的研究[D]. 王瑜.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 高巍. 海南大学, 2020(02)
  • [7]皱皮木瓜籽活性物的分离、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邓叶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8]超临界CO2提取金枪鱼鱼油的工艺与品质分析[D]. 杨彩莉.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9]葡萄籽油的添加对特种植物油脂货架保质期的改善[J]. 贾有青,李哲,王琳琳,刘平,王东伟,姚双燕. 中国粮油学报, 2018(09)
  • [10]元宝枫油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 胡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特种油的营养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