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和阿莫林治疗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

奥美拉唑和阿莫林治疗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

一、奥美拉唑与阿莫灵治疗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论文文献综述)

吴瑞[1](2021)在《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对比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及西药治疗改善胃溃疡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的疗效,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改善胃溃疡症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治疗前均经西医明确诊断的90例胃溃疡患者,且排除如穿孔、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并根据证型加减配穴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三组均进行两个疗程共两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及症状评分,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三种疗法对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疗效和短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型,及VAS评分、症状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两个疗程:三组患者在VAS评分、症状评分方面对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对比针刺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总有效率对比: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为83.3%,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两个疗程对比,埋线组对比针刺组及西药组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穴位埋线、普通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胃溃疡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组的近期疗效相当,均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但穴位埋线于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及口服西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胃溃疡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王瑞昕[2](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背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幽门螺杆菌作为其致病因子,长期持续性感染可以进一步进展为胃黏膜萎缩、肠化,甚至不典型增生。根除Hp作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根本手段,可以缓解患者各种不适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一直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在我国抗生素耐药的大背景下,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每每因为逐渐减低的根除率而不断推陈出新。根据最新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意见,目前的临床中多采取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不能始终维持在一个90%以上的满意水平。且随着疗程中药物使用剂量和周期的不断延长,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幽门螺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Hp根除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中医药疗法由于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优势,在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中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具体体现在中药可以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不良反应,提高Hp根除率等。荆花胃康胶丸作为临床中的常用中成药,具有对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好,便于服用,患者接受度高等众多优势。故本文拟通过评价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探索荆花胃康胶丸对于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优势环节,为临床中更为针对性地选择选择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实用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门诊部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且经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的患者共77例,采用随机数字生成软件产生的分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的四联疗法14天,治疗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疗法14天。在治疗结束后采用13C呼气试验、中医症状评价量表评价两组完成研究的70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中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包括中医证候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70例患者,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1.主诉情况分析:在70例脾胃湿热证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中,以上腹胀、上腹痛、口臭为三大主症出现的频率最高。2.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两组患者经ITT分析和PP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无明显差异。在痞满组的4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患者中,治疗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3.证候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治疗前证候积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4.单项症状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腹胀、口臭的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于上腹胀、纳差及口苦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四联疗法中加用荆花胃康胶丸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并可显着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尤其是在改善上腹胀、纳差及口苦、口臭症状方面疗效明显。提示在临床中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医诊断为痞满的患者,尤其是伴随上腹胀、纳差及口苦、口臭症状的患者,在结合整体情况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辅以荆花胃康胶丸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韦丽秋[3](2019)在《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幽门螺杆菌的耐药越来越来严重,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此外,对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治疗药物是每个临床医生面对的挑战。本研究采取改良二联七天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评价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旋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力求找到一种更安全、经济效益比更高的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门诊、住院部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4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87±9.08)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47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6.99±11.6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85例: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呋喃唑酮片100mg”,均为每日4次,疗程为7天。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吠喃唑酮片100mg”,均每日2次,疗程为14天。所有患者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13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根除率计算采用意向性分析(ITT分析)和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全部统计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试验组85例患者中,完成试验的有75例,未完成试验的有10例,其中有2例因无法耐受头昏、乏力而退出,有8例拒绝复查而退出,根除率为PP分析为86.7%(65/75),ITT分析为76.5%(65/85)。对照组85例患者中,完成试验的有78例,未完成试验的有7例,均为拒绝复查而退出,根除率PP分析为89.7%(70/78),ITT分析为82.4%(70/85)。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有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恶心、头晕、乏力、全身无力、全身酸痛、头痛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大多为轻度,停药后即缓解至消失,无需特殊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在服药的第2天即出现明显的全身无力、全身酸痛、头痛而停止服药。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恶心、头晕、乏力、口苦等。对照组患者大部分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轻,不良反应症状可在停药后自行缓解而无需特殊治疗,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依从性、成本比较.:观察组依从性为97.6%(83/85),对照组为95.3%(81/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成本的比较:观察组每例成本为人民币306.7元,显着少于对照组的395.1元。结论:高剂量、高给药频率的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安全性以及依从性上和标准铋剂四联疗法相当,而且较铋剂四联疗法成本更低。

陈秋林[4](2019)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手段,对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汇总,旨在评价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SEQ)与标准三联疗法(Standard triple therapy,ST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检索方式为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1)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1984-2017.12);(2)Pubmed数据库(1966-2017.12);(3)Embase光盘数据库(1974-2017.12);(4)ISI数据库(Web of Science,1990-2017.12);(5)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17.12);(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44-2017.12);(7)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7.12);(8)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Wangfang Data,1940-2017.12)。各数据库之间进行交叉检索,尽可能全面的检索相关文献,避免出现遗漏。手工检索的内容包括各类医学核心期刊等相关报道。严格遵循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原则,对纳入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详细阅读和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与整理汇总,运用Cochrane协作网的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分析,二分类变量合并的效应量采用风险差异(Risk difference,RD),各文献的异质性检验采用的是卡方检验,模型方面根据异质性差异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本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根除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次要评价指标,我们主要采用的亚组分析方法进行,包括:(1)临床有效率;(2)地理区域差异;(3)发表时间差异;(4)STT疗程长短差异;(5)参与者健康状况差异;(6)硝基咪唑类型差异。结果:文献纳入结果:通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原则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纳入标准文献28篇,总计参与者3374名,Hp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约在8岁,其中男孩大约占58.4%。10天SEQ与7天STT的研究有5篇;10天SEQ与10天STT的研究有24篇;10天SEQ与14天STT的研究有4篇;14天SEQ与7天STT的研究有1篇;其中10天SEQ与10天铋剂四联疗法的研究有1篇;10/14天SEQ联合益生菌与10/14天STT联合益生菌的研究有1篇;10天SEQ包含呋喃唑酮与10天STT的研究有1篇。所有纳入的文献中所涉及的SEQ采用“前5天使用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后5天使用克拉霉素+PPI+甲硝唑”总共有10篇;其中SEQ采用“前5天使用阿莫西林+PPI,后5天使用克拉霉素+PPI+替硝唑”有17篇;STT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PPI”共有22篇;STT采用“甲硝唑+克拉霉素+PPI”共有2篇。Meta分析结果:主要结局指标:(1)SEQ比STT表现出更好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13-0.19),倒漏斗图基本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2)SEQ与STT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0,95%CI:-0.03-0.03),倒漏斗图基本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次要结局指标:(1)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2,95%CI:0.08-0.15);(2)中国地区SEQ的Hp根除效果相比ST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12-0.19);国外地区(主要是欧洲地区)SEQ的Hp根除效果相比ST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09-0.23);(3)2012年之前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07,95%CI:0.01-0.12);2012年及2012年之后,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7,95%CI:0.14-0.21);(4)SEQ比7天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4,95%CI:0.06-0.21);SEQ比10天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8,95%CI:0.14-0.21);SEQ与14天STT的根除效果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2,95%CI:-0.05-0.09);(5)NUD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5,95%CI:0.11-0.20);PUD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9,95%CI:0.13-0.24);(6)使用甲硝唑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4,95%CI:0.10-0.18);使用替硝唑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1,95%CI:0.13-0.21)。本研究所有纳入的文献均为RCTs研究,其中有21.4%文献未交代清楚随机分配方案的产生过程;仅有11.3%研究文献对结果评定实施盲法;大部分文献未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9.8%的文献未对不完整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报告,故本研究存在着测量性与实施性偏移等偏移风险。结论:(1)本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SEQ比STT有更好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2)本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SEQ与ST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徐鸿波[5](2019)在《朝医升阳益气汤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朝医升阳益气汤在胃溃疡治疗中的效果和机制,以提供更多的对于胃溃疡治疗的数据,并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朝医方剂。方法:1.将60只大鼠根据编号随机分为六组(升阳益气汤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组,每组各10只)。2.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无水乙醇灌胃诱发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通过灌胃的方法注入无水乙醇(每只0.5mL/100g),造成急性胃溃疡模型。3.每日一次定时灌胃,连续14天,升阳益气汤高剂量组:6g/kg,药液2m 1;升阳益气汤中剂量组:3g/kg,药液2ml;升阳益气汤低剂量组:1.5g/kg,药液2ml。阳性对照组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参考60kg成人每日用量,0.15 g/粒,2次/天),给药前用蒸馏水溶解,给药量为40mg/kg·d。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灌服。4.禁食24小时,取血清,按试剂说明书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谷胱廿肽过氧化酶(GSH-Px)的含量,并测定溃疡指数及溃疡抑制率。结果:1.转化生长因子:测定的转化因子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含量较低,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治疗组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前列腺素E2:测定的PGE2,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含量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剂量组高于阳性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测定的表皮生长因子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含量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含量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中、高剂量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治疗组略高于阳性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溃疡指数与溃疡抑制率:升阳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的溃疡指数均低于模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升阳益气汤中、高剂量组溃疡指数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益气汤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升胃溃疡大鼠的前列腺素E2、表皮生长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及降低转化生长因子的含量有关。

宋东升[6](2019)在《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旨在对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重点是检测该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NO、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按照入院时的编号做成随机球,放入箱中,然后间隔取出放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内,以此来划分组别,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其中克拉霉素每次0.5g,一天两次,雷贝拉唑每次10mg,2次/d,阿莫西林每次0.5g,2次/d,治疗时间30d;在与对照组相同方法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对照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治疗时间30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d、15d和30d三个时间点上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NO、IL-17的水平。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方法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方法则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1。治疗第5天,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5天,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30天,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9%,和对照组84.21%之间的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x2=4.93,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腹痛、反酸、嗳气均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呈下降趋势。其中,第5天,第15天,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腹痛,反酸,嗳气没有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没有明显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30天,观察组患者反酸,嗳气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3.65、-2.50,P均<0.05),腹痛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的两项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其中,治疗5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0、IL-17表达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天和30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0、IL-17表达水平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7.87,-24.82,-34.38,P均<0.05);观察组治疗消化性溃疡57例,发生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治疗消化性溃疡57例,发生不良反应2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从药物使用的安全性角度考虑,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建立该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的治疗是有利的。根据临床疗效反馈,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好,可能与该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

李鑫鑫[7](2019)在《变通栀豉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变通栀豉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来探讨RE肝胃郁热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配伍特点,为中医临床提供RE治疗的新思路及有效方药。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在石家庄市中医院就诊于脾胃门诊的患者,共纳入64例。64例试验者经过胃镜确诊为RE且中医辩证为肝胃郁热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2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予变通栀豉方180ml/次,2次/日;对照组予达立通颗粒1袋/次,3次/日,为期8周,比较治疗前的基本信息、临床疗效(治疗4周及8周总有效率、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改变)、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改善情况、复发率情况、肝肾功能以全面了解药物是否具备安全、无副作用等情况。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用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Wilcoxon秩和检验。等级资料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在8周试验过程中,64例受试者存在3例无法继续进行试验,故剔除脱落,最终有效病例人数为61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1中医证候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经检验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候总积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的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单项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单项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各项单项症状积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的各项单项症状积分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胸骨后灼痛、心烦易怒两项单项症状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脘腹胀满此项上劣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远期疗效:根据回访情况,观察两组复发率情况,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复发率为7.14%,对照组复发率为23.80%。结论1变通栀豉方治疗肝胃郁热型的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上疗效优于达立通颗粒,特别对单项症状中的胸骨后灼痛、心烦易怒症状缓解显着。2变通栀豉方可有效降低食管粘膜炎症,修复食管黏膜。3变通栀豉方在复发率上低于达立通颗粒。图5幅;表13个;参114篇。

古丽巴哈尔·依布拉音,布威海丽且姆·拜迪尤甫[8](2017)在《探讨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抗HP药物在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依据随机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参照组40例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给予奥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给予奥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朱铢[9](2016)在《不同抑酸剂与抗生素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与抗生素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抗生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GAS水平、胃镜疗效、临床症状得分和Hp根除率。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s—CRP、IL-8、TNF-α和G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以上指标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的炎性因子和GAS水平更低(P<0.05)。实验组患者的胃镜痊愈率为82.22%,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泛酸、嗳气、上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分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的得分更低(P<0.05)。实验组有88例患者Hp根除,根除率为97.78%,对照组有80例患者Hp根除,根除率为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抗生素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对炎性因子和GAS的效果较好,临床症状改善效果好。

刘光强[10](2016)在《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及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及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共81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给予患者治疗,药物包括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和克拉霉素。对照组采用常规四联疗法给予患者治疗,药物包括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和克拉霉素。治疗周期均为8周。观察比较8周后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临床疗效、胃镜下疗效以及Hp根除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服药后临床疗效和胃镜下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p根除率为82.1%,显着优于对照组Hp根除率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能够有效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提高Hp根除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二、奥美拉唑与阿莫灵治疗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美拉唑与阿莫灵治疗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治疗相关器材准备
        1.2.3 治疗方法
        1.2.4 观测指标
        1.2.5 疗效评价标准
        1.2.6 安全性评价
        1.2.7 统计学方法
        1.2.8 结果及统计分析
第二章 讨论与分析
    1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1.1.1 胃溃疡的病因
        1.1.2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1.1.3 胃溃疡的流行病学研究
        1.1.4 胃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常见并发症
        1.1.5 胃溃疡的西医治疗概况
        1.2 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胃溃疡概况
    2 讨论与分析
        2.1 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的依据
        2.1.1 穴位埋线中医作用机制研究
        2.1.2 穴位埋线西医作用机制研究
        2.1.3 小结
        2.2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讨论
        2.3 本研究采用穴位的依据
        2.4 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
        2.4.1 针灸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2.4.2 针灸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2.4.3 针灸对修复胃黏膜屏障损伤相关蛋白酶的作用
        2.4.4 针灸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2.4.5 针灸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
        2.4.6 小结
        2.5 观测指标讨论
        2.6 西药组选用药物讨论
        2.7 研究结果讨论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
        3.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现状
    1.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2.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3.幽门螺杆菌根除适应症的变迁
    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5.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耐药率高
        1.2 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在探索中发展
        1.3 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认识
        1.4 荆花胃康胶丸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5 小结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病例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研究对象
        2.5 伦理学审查及质量监控
        2.6 随机分组方案
        2.7 治疗方案
        2.8 合并用药
        2.9 观察指标和观察节点
        2.10 疗效评价方式
        2.11 统计方法
        2.12 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患者基本情况
        3.3 两组患者主诉情况
        3.4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3.5 痞满和胃脘痛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3.1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第四节 讨论
        4.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人口学特征
        4.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学特征
        4.3 荆花胃康胶丸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的影响
        4.4 荆花胃康胶丸对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证候的影响
        4.5 荆花胃康胶丸对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单项症状的影响
        4.6 荆花胃康胶丸的不良反应评价
        4.7 小结
    第五节 结论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3)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幽门螺杆菌的概述
        二、幽门螺杆菌的概念
        三、幽门螺杆菌的特性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
        五、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及流行病学
        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七、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适应症
        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九、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标准
        十、胃酸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的影响
        十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的现状
    第一章 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1.2 试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呋喃唑酮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有关呋喃唑酮的药物说明
        1.2 呋喃唑酮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及疗效
        1.3 幽门螺杆菌对呋喃唑酮的耐药机制和耐药情况
        1.4 呋喃唑酮的不良反应
        1.5 含呋喃唑酮方案的一些争议
        1.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目的
2 方法
    2.1 文献的检索范围
    2.2 文献临床问题的构建
    2.3 文献检索策略
    2.4 儿童Hp感染诊断标准及相关分类
    2.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6 结局测量指标
    2.7 文献收集偏倚的控制
    2.8 文献偏倚风险的评估
    2.9 文献数据文献
    2.10 文献数据分析
        2.10.1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0.2 森林图
        2.10.3 敏感性分析
        2.10.4 发表偏倚分析
        2.10.5 证据质量评估
    2.11 具体研究步骤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SEQ与 STT根除率
        3.3.2 SEQ与 STT临床疗效
        3.3.3 SEQ与 STT根除率的地理区域差异
        3.3.4 SEQ与 STT根除率发表时间差异
        3.3.5 SEQ与 STT根除率STT疗程长短差异
        3.3.6 SEQ与 STT根除率关于患者健康状况差异
        3.3.7 SEQ与 STT根除率关于硝基咪唑类型差异
        3.3.8 SEQ与 STT不良反应发生率
4 讨论
    4.1 研究主要结果
    4.2 SEQ与 STT总体效果
    4.3 地理区域
    4.4 发表年份
    4.5 STT疗程
    4.6 患者健康状态
    4.7 细菌的耐药性
    4.8 临床有效率
    4.9 安全性
    4.10 证据质量
    4.11 意向治疗分析
    4.12 掩盖人员和参与者
    4.13 样本量
    4.14 审查过程中的潜在偏见
    4.15 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4.16 本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朝医升阳益气汤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胃粘膜大体观
    2.2 各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 1)浓度检测结果
    2.3 各组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检测结果
    2.4 各组大鼠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检测结果
    2.5 各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浓度检测结果
    2.6 测定溃疡指数与溃疡抑制率测定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病因学
    3.2 大鼠胃溃疡模型制造方法的筛选
    3.3 中医与朝医对“证”的认识
    3.4 升阳益气汤的组方分析
    3.5 关于指标的选定
    3.6 朝医升阳益气汤组成药物的药理作用
    3.7 今后研究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消化溃疡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研究现状 综述
    参考文献

(7)变通栀豉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入组方式
    1.2 诊断标准
        1.2.1 RE的西医诊断标准
        1.2.2 RE的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脱落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1 观察指标
        1.4.2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1.6 临床的可行性分析
    1.7 结果分析
        1.7.1 临床综合疗效
        1.7.2 中医证候疗效
        1.7.3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
        1.7.4 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疗效
        1.7.5 远期疗效对比
    1.8 讨论
    1.9 问题与展望
    1.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RE的认识
        2.1.1 病名探讨
        2.1.2 病因病机
        2.1.3 辨证分型
        2.1.4 治疗原则
        2.1.5 治疗方法
    2.2 现代医学对RE的认识
        2.2.1 RE的定义
        2.2.2 RE的诊断
        2.2.3 流行病学
        2.2.4 发病机制
        2.2.5 西医治疗
    2.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分级表
附录 B 中医症状积分评分表
附录 C 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疗效对比图
致谢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探讨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HP根除率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9)不同抑酸剂与抗生素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和GAS水平
    2两组患者的胃镜疗效
    3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
    4两组患者的Hp清除率
讨论

四、奥美拉唑与阿莫灵治疗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D]. 吴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D]. 王瑞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D]. 韦丽秋.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陈秋林.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朝医升阳益气汤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徐鸿波. 延边大学, 2019(01)
  • [6]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D]. 宋东升.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4)
  • [7]变通栀豉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D]. 李鑫鑫.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探讨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J]. 古丽巴哈尔·依布拉音,布威海丽且姆·拜迪尤甫.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1)
  • [9]不同抑酸剂与抗生素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 朱铢.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6(07)
  • [10]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及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J]. 刘光强. 吉林医学, 2016(06)

标签:;  ;  ;  ;  ;  

奥美拉唑和阿莫林治疗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