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疝的诊治(附16例报告)

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疝的诊治(附16例报告)

一、新生儿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治(附1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牛庆胜,李明伟[1](2021)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1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的炎症因子(hs-CRP、IL-6、IL-10)。结果:研究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hs-CRP、IL-6、IL-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hs-CRP、IL-6、IL-1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机体内的炎症因子,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黄珊,徐冰,蔡宝,胡耀宗,张发明,田甲,吴凡[2](2020)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90 d)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采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嵌顿性腹股沟疝婴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4例,日龄13~87 d;病变位于左侧11例,右侧16例,双侧1例。观察术中嵌顿疝内容物成分及坏死情况;探查对侧隐匿性鞘状突发生率;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单侧手术与双侧手术的差异。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探查嵌顿疝内容物为小肠13例、附件14例、结肠1例,其中1例因附件坏死致疝内容物粘连于疝囊底部,腹腔镜下复位困难,增加腹股沟区切口后完成开放手术。其余27例均顺利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19例(67.90%),行疝囊高位结扎术。28例患儿手术时间12~68 (27.0±17.3) min,住院时间(4.6±1.4) d。单侧、双侧手术的患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6、0.478,P值均>0.05)。术后26例患儿获随访1~12个月,无切口感染、阴囊(唇)血肿,发生阴囊(唇)水肿4例;1例(3.85%)于术后3个月腹股沟疝复发,无对侧新发疝、医源性隐睾出现;1例术后3个月发现患侧睾丸萎缩,于术后6个月行萎缩睾丸切除术。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建议临床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邓涛[3](2019)在《影响隐睾扭转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隐睾(Cryptorchidism)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病。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伴随环境污染等原因的影响,隐睾、尿道下裂等生殖系统发育异常或畸形的发生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睾丸作为泌尿生殖系统发育核心器官,其位置异常(隐睾)越发成为男性不育和睾丸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备受关注和探讨。但对同样被认为隐睾三大并发症之一的睾丸扭转的认识仅来自于百位数散在的病例报道。分析查阅到的所有文献资料,隐睾扭转事实上发生率可能并不很低,由于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容易漏诊、误诊,且睾丸的抢救成功率非常低(0-10%),其后果更为严重,其研究亟待重视和深入。研究目的:通过探讨影响小儿隐睾扭转结局的可能危险因素,进一步加深对该急症的认识和重视,做到早预防、早诊治,提高睾丸的抢救成功率。研究方法:回顾2000-2018年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深圳市儿童医院隐睾扭转病例资料,并以关键词:隐睾(UDT,Cryptorchidism),儿童(Children)及睾丸扭转(testistorsion)分别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上进行文献检索。临床回顾资料:年龄不超过18岁,以手术中探查证实隐睾扭转为纳入研究的金标准。排除标准:年龄超过18岁,或无手术确诊为隐睾扭转的病例。文献检索资料:对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睾丸扭转持续时间、扭转度数、发生区域、睾丸结局等临床资料有描述,且年龄小于等于18岁为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仅摘要或记录病例资料不详尽且无可用的纳入信息,以及年龄大于18岁的病例。通过spearman秩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探讨影响隐睾扭转结局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共获临床回顾资料13例,相关英文文献30篇,中文文献约110篇,多为个案报道。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109例资料较为详尽的文献病案(中文71例、英文38例),68例一文含多个隐睾扭转的案例资料不详尽但部分数据可纳入研究。广东省汕头及深圳地区近20年来,隐睾扭转在先天隐睾人群中的比例约0.48%(13/2684),在儿童睾丸扭转人群中的比例约为3.78%(13/344)。平均发病年龄为7.1岁(2天-18岁),高发于婴儿期(28.91%,37/128)及青春期(25.78%,33/128)。左右侧隐睾扭转无明显差别,以腹股沟区隐睾多见(97.89%,186/190),有记录同侧鞘状突情况的以未闭多见(88.89%,16/18),扭转类型以睾丸鞘膜外隐睾扭转为主(63.16%,38/61),隐睾扭转坏死率高达70.49%(86/122),保留睾丸的63例中12例随访发现萎缩。统计学分析提示患病的发病时长(>17.5h)、睾丸扭转程度(>362.5°)、睾丸超声血流信号评估及睾丸鞘膜内外扭转分型与隐睾扭转结局关系密切(p<0.05),而患病年龄、左右侧隐睾、隐睾位置分型、鞘状突是否未闭、发病的南北地域差别及发病时气候变化与隐睾扭转结局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隐睾扭转时及与扭转程度与扭转睾丸结局关联显着(P<0.05)。结论:隐睾扭转好发于婴幼儿期及青春期,挽救成功率非常低;小儿隐睾扭转时长及程度与扭转睾丸结局呈正相关,扭转时长>17.5h,扭转>360°,睾丸坏死几率大,但随着睾丸扭转时间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隐睾扭转度数继续增加。术中判断隐睾扭转复位后睾丸的坏死程度,可借助扭转时长和度数作为辅助参考因素。正确认识和开展健康教育,重视隐睾扭转并发症发生,详细的查体及病史问询,早期介入治疗是挽救睾丸的关键。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且病例数少,结论可能存在局限性,期待后续研究完善。

曹志清[4](2019)在《双孔腹腔镜下自制改良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脐单部位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大样本疗效分析。方法病例来自2003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及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共5745例。A组4135例采用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鞘状突高位结扎术,B组1169例采取经脐单切口腹腔镜,C组215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D组226例采用双钩针腹腔镜手术。对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再分析经脐单部位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最后对比改良疝针与普通疝针在经脐单部位双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等方法。结果574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个月至14年。A、B、C、D各组之间的性别比率、单侧及双侧疝的构成无差异性。A组与B组比较:单侧及双侧手术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术后复发率显着降低(P<0.05),住院时间无差异,两组术中均未损伤髂血管、精索血管及输精管,术后无睾丸萎缩及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A组与C组比较:单侧及双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术后复发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术中均无损伤髂血管、精索血管、输精管及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C组术后有2例出现同侧睾丸萎缩。A组与D组比较:单侧及双侧手术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术后复发率显着降低(P<0.05),术中均未损伤输精管和髂血管,术后均未发生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通过进一步提取新生儿及婴幼儿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手术时间A组均较其他组明显缩短(P<0.05);除住院时间A组比C组短(P<0.05),同侧复发率A组低于B组(P<0.05),对侧复发率A组低于C组(P<0.05),阴囊血肿A组低于C组(P<0.05),剩余观察指标A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过长期大样本分析发现,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新生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更短,复发率更低,有望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冯再勇[5](2016)在《腹腔镜治疗小婴儿腹股沟斜疝及其时机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小婴儿(≤3月龄)斜疝、嵌顿疝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小婴儿斜疝因嵌顿行急诊手术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比腹腔镜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婴儿斜疝的时机选择。资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三年期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入院手术治疗的小婴儿(≤3月龄)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小婴儿分为择期手术组、急诊手术两组,统计整理各手术患儿的发病月龄、病史时间、出生体重、嵌顿次数、就诊次数、急诊手术与否、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合并组织坏死、进一步诊断)、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随访复发情况、患儿带养情况、父母学历水平等各项指标,运用SPSS 17.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斜疝患儿需行急诊手术的危险因素。两组数据对比,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P<0.01为有显着差异;建立COX风险比例模型,以期分析患儿斜疝发生嵌顿的较强危险因素。结果: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三年间收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小婴儿斜疝患者共169例,拒绝手术治疗10例,其中8例随访4-18个月后均行手术治疗,2例低出生体重患儿未再发病,现继续随访中。其余159例均行手术治疗,男:女=1.4:1。急诊手术组54例,男:女=1:1.8,择期手术组105例,男:女=2.5:1。低出生体重患儿较正常出生体重儿因嵌顿而行急诊手术的风险高,Cox比例风险分析示HR=3.06;95%CI,2.76-3.56;P=0.031。Cox风险比例分析同样示嵌顿次数1次、病程时间天数,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急诊手术组中约94%(51/54)患儿为首次嵌顿者入院者,嵌顿时间不详。小婴儿斜疝嵌顿误诊率约20%。因肠管、阑尾嵌顿发生感染性休克者,全部为低出生体重男婴。小婴儿斜疝确诊年龄段急诊组比择期组明显晚:择期组为40.01±2.19d早于急诊组的53.35±3.55d,P值<0.01,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织损伤切除、麻醉风险、手术时间、切口微创、术后复发,统计学分析示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补充诊断全部为腹腔镜手术方式中发现。因术前诊断为单侧病变或急诊手术而实施传统手术方法患儿,随访发现约6.2%(5/80)对侧斜疝。无论急诊抑或择期手术组,术后复发率腹腔镜组较传统手术组低,有统计学差异。腹腔镜技术术后随访几乎无手术切口疤痕。结论:1、低出生体重男婴嵌顿疝患儿易合并感染性休克、组织坏死,出生后应及时宣教,做到早发现、早干预。2、提高儿科医生对小婴儿嵌顿疝严重性的认识,由专科医生早期评估病情,争取最佳手术治疗时机,避免组织器官嵌顿缺血坏死。3、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婴儿斜疝安全、有效,具有术后切口小、疤痕不明显、并发症少、可发现和处理对侧腹股沟斜疝避免患儿二次手术等优势,应为首选手术方式。4、腹腔镜技术可应用于小婴儿嵌顿疝治疗。

聂梅兰,陈刚,吴璇昭[6](2010)在《婴幼儿嵌顿疝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婴幼儿腹股沟斜疝嵌顿后易并发肠管坏死、睾丸坏死等并发症的原因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嵌顿疝,分析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结果 106例患儿7例发生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4例回盲部嵌顿行阑尾切除术;5例女婴卵巢嵌顿行还纳术;4例睾丸坏死,予切除;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2年,2例发生睾丸萎缩。结论对有腹股沟包块,一经确诊或不能排除嵌顿疝者,应放宽手术指征,尽快手术探查,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张杰,徐小群,耿其明,唐维兵[7](2010)在《经腹疝囊高位阻断旷置术治疗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89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腹疝囊高位阻断旷置术治疗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行经腹疝囊高位阻断旷置术治疗89例小于6个月龄的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随访1个月至2年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经腹疝囊高位阻断旷置术是治疗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安全可靠的术式。

黄庆录,韦伟,廖晓东,苏兴旺,陆国华[8](2009)在《小儿腹股沟及阴囊急症96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及阴囊急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小儿腹股沟及阴囊急症的病例资料。结果并发肠坏死9例,睾丸坏死7例,误诊8例;95例治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结论小儿腹股沟及阴囊急症鉴别诊断困难,危害大,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早治疗,对诊断可疑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探查。

刘晓东,刘磊[9](2005)在《新生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腹股沟斜疝64例。结果择期手术治疗22例,术后恢复良好;急诊手术治疗42例,术中发现小肠坏死3例(7.1%),睾丸坏死3例(7.1%),网膜坏死2例(4.8%),卵巢坏死1例(2.4%),术后疝复发2例(4.8%)。结论腹股沟斜疝是新生儿常见性疾病,及时合理的诊治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戴春娟,叶祖萍,胡银莲,牛军,孙宁[10](2003)在《新生儿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治(附16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院自1995-2001年手术治疗小于4个月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1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13 d~4个月,平均(47.94±27.99)天。嵌顿时间12 h以内4例(25%),12~24 h 8例(50%),32 h 1例(6.3%),52 h 1例,72 h 1例,94 h 1例,平均(29.31±23.96)h,其中嵌顿时间最短为4 h。左侧5例,右侧11例。1.2临床表现哭闹、腹痛5例(31.25%),呕吐9例(56.25%),腹胀12例(75.0%),血便2例(12.5%),难复性肿块伴皮肤红10例(62.5%),有嵌顿疝复位史1例。

二、新生儿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治(附1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治(附1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术前和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2.4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3 讨论

(3)影响隐睾扭转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 临床回顾
    1.3 文献检索
    1.4 研究内容
    1.5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临床回顾及文献检索情况
    2.2 一般情况
    2.3 发病年龄与睾丸结局
    2.4 左右侧隐睾与睾丸结局
    2.5 隐睾位置分型与睾丸结局
    2.6 是否合并鞘状突未闭与睾丸扭转结局
    2.7 隐睾扭转分型与睾丸结局
    2.8 发病是长与睾丸结局
    2.9 睾丸扭转程度与睾丸扭转结局
    2.10 超声评估与睾丸结局
    2.11 发病地域与睾丸结局
    2.12 气候变化与睾丸结局
    2.13 误诊率与睾丸结局
    2.14 其他: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
    2.15 隐睾扭转的多因素相关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隐睾扭转的现状研究
    3.2 影响隐睾扭转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
        3.2.1 发病年龄
        3.2.2 睾丸扭转分型
        3.2.3 隐睾扭转时长和程度
        3.2.4 超声检查结果
        3.2.5 地域及气候
        3.2.6 隐睾扭转的多因素相关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相关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4)双孔腹腔镜下自制改良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基础理论及解剖
    1. 前言
    2. 腹股沟区的解剖特点
    3. 发病率及病因
    4. 病理分型
    5. 临床表现
    6. 常见的诊断方法及容易混淆的疾病
    7. 治疗方式的选择
    8.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机的把握
    9.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原因分析
    10.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创新性及可行性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安全性及优势分析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 手术方法和分组
    4. 观察指标
    5. 数据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在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中的应用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 手术方法
    4. 观察指标
    5. 数据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在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 手术方法
    4. 观察指标
    5. 数据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改良疝针与普通疝针的对比分析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 手术方法
    4. 观察指标
    5. 数据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综述—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进展
    1. 发病机制
    2. 手术方式
    3.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势
    4.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展望
    5. 参考文献
附录
成果
致谢

(5)腹腔镜治疗小婴儿腹股沟斜疝及其时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婴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获得的项目支持
致谢

(6)婴幼儿嵌顿疝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治疗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7)经腹疝囊高位阻断旷置术治疗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89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8)小儿腹股沟及阴囊急症9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新生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及处理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早期准确诊断
    3.2 合理的治疗措施

四、新生儿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治(附1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 牛庆胜,李明伟. 中国医学创新, 2021(25)
  • [2]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J]. 黄珊,徐冰,蔡宝,胡耀宗,张发明,田甲,吴凡.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04)
  • [3]影响隐睾扭转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D]. 邓涛. 深圳大学, 2019(09)
  • [4]双孔腹腔镜下自制改良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D]. 曹志清.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5]腹腔镜治疗小婴儿腹股沟斜疝及其时机的探讨[D]. 冯再勇. 苏州大学, 2016(02)
  • [6]婴幼儿嵌顿疝治疗体会[J]. 聂梅兰,陈刚,吴璇昭. 重庆医学, 2010(20)
  • [7]经腹疝囊高位阻断旷置术治疗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89例[J]. 张杰,徐小群,耿其明,唐维兵. 海南医学, 2010(06)
  • [8]小儿腹股沟及阴囊急症96例临床分析[J]. 黄庆录,韦伟,廖晓东,苏兴旺,陆国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09(26)
  • [9]新生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及处理原则[J]. 刘晓东,刘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5(05)
  • [10]新生儿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治(附16例报告)[J]. 戴春娟,叶祖萍,胡银莲,牛军,孙宁. 天津医药, 2003(01)

标签:;  ;  ;  ;  ;  

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疝的诊治(附16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