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金窝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新疆金窝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一、新疆金窝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书宏[1](2021)在《甘肃北山前红泉金矿床绢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前红泉金矿位于甘肃北山造山带南部,是新近发现的金矿床,其成矿时代缺乏准确约束。通过对该矿床矿石中蚀变绢云母进行40Ar-39Ar测年工作,获得蚀变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50.4±1.0)Ma,正等时线年龄为(251.3±1.1)Ma,表明其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前红泉金矿与北山南带众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相当,具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三叠纪是北山地区一次大规模金属矿床成矿期,造山后伸展阶段是大量金属矿产产出的有利大地构造背景。

丁晓平,张辉善,冯永来,代鸿章,安国堡,朱海洋,杜建军[2](2021)在《川西锦屏山地区庙顶Cu-Au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庙顶Cu-Au矿床是近年来在四川省冕宁县锦屏山地区新发现的中型铜金矿床,其位于扬子板块西缘NNE向锦屏山深大断裂与近SN向箐河-程海断裂交汇部位所夹的锐角区域内。文章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床开展系统的C、H、O、S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及成矿机制的探讨,初步认为庙顶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应为岩浆热液来源,岩浆热液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水岩反应,从而导致围岩玄武岩中的Au、Cu等成矿元素遭受淋滤而进入成矿流体,并在后期还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加入。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高温到中温,最后到低温的演化过程,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交代矿床。

夏冬[3](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李宁[4](2020)在《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新疆东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毗邻北山造山带,以晚古生代成矿为特色。但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三叠纪矿床,形成了一条三叠纪钨钼成矿带。小白石头钨(钼)矿床位于东天山的中天山地块东南缘,是一个与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作为该成矿带唯一的钨钼矿床,其钨钼共生机制的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东天山-北山的成矿理论,而且可以拓展找矿方向。本文以小白石头钨(钼)矿为研究对象,针对钨钼共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详细野外调查基础上,开展了侵入岩、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学、成矿流体、年代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讨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流体演化、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元素沉淀机制,建立矿床模型,并与其他钨矿床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总结了东天山钨矿成矿规律。取得主要成果如下:矿区内侵入岩发育,锆石LA–ICP–MS U–Pb年龄确定新元古代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908.1 Ma、泥盆纪花岗闪长岩形成于406.8412.3 Ma、石炭纪辉长闪长岩的侵位时间为324.7Ma,与成矿有关的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246.4252.2 Ma。辉钼矿Re–Os年龄加权平均模式年龄分别为245.0±1.7 Ma和251.1±1.6 Ma、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47.6±2.3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三叠世(245251 Ma)。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中等铝、镁含量、低钙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镁质花岗岩。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弱的负Eu异常,显示为I型花岗岩。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Sr–Nd和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其来源于幔源和壳源物质混合,后期同化混染过程中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提出与成矿有关岩石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卡瓦布拉格群碳酸盐岩中,在接触带形成矽卡岩。矿化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少量花岗岩型和大理岩型。成矿过程经历了早期矽卡岩阶段(I)、退化蚀变阶段(II)、石英-硫化物阶段(III)和方解石阶段(IV),钨矿化主要形成于II和III阶段,钼矿化主要形成于III阶段。矿物研究表明I阶段成矿流体的氧逸度逐渐增加,并向弱碱性演化,黄铁矿等硫化物形成于中低温环境。II阶段早期成矿流体的氧逸度较高,白钨矿开始沉淀,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流体。II阶段后期和III阶段成矿流体的还原性不断增加。III阶段中,大气降水大量加入,参与形成白钨矿。4个成矿阶段中成矿流体温度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310℃、300℃、290°C和170°C、150°C);流体盐度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6.5 NaCl equiv.、4.5 NaCl equiv.、4.5.NaCl equiv.和2.5 NaCl equiv.);成矿深度逐渐减小(2.63.3 km、0.70.9 km、0.81.0 km和>0.2 km)。主成矿阶段(II和III)中大气降水加入和压力释放引起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形成不均匀流体,导致了白钨矿和辉钼矿大量沉淀。稳定同位素(C、H、O、S、He和Ar)研究表明I阶段流体主要源于岩浆,并在岩浆-热液活动后期经历了强烈分馏作用;II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有大气降水加入;III阶段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和大气降水混合;IV阶段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源花岗岩,混合有深源物质。提出钨钼共生关键为壳幔物质共同参与、充分的岩浆演化和开放的成矿环境。揭示了东天山-北山三叠纪钨钼成矿带钨和钼矿床相同的地质构造背景提供了相似物质来源,成矿岩浆岩中老、新地壳组分参与是形成不同矿床类型的根本原因。钨矿形成时代早于钼矿,东天山矿床时代早于北山。斑岩型钼矿与区域构造关系更为密切。对比华南典型钨矿床,东天山三叠纪钨矿床在源岩、构造、围岩、流体演化和物质来源等方面极为相似,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袁轶[5](2020)在《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白山钼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东北部,赋存于下石炭统干墩组中。矿体呈脉状,矿脉群整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0km,宽400~700m,矿体平均钼品位为0.06 wt.%。矿石主要呈脉状和细脉状构造,鳞片状、叶片状、自形-半自形-他形以及交代结构。结合野外、手标本和显微镜观察,将白山钼矿床的成矿阶段划分为:(I)黄铁矿-粗粒钾长石石英脉、(II)黄铁矿-萤石-中粒石英钾长石脉、(III)多金属硫化物-方解石-中粒钾长石石英脉、(IV)辉钼矿-微细粒方解石石英脉四个阶段,其中多金属硫化物-方解石-中粒钾长石石英脉和辉钼矿-微细粒方解石石英脉阶段为主要的钼成矿阶段。白山钼矿矿区范围内,花岗岩体发育,且与钼矿空间关系密切。本文和前人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矿区外围干墩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区内白山西二长花岗斑岩和矿区深部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211.9Ma(晚三叠世)、259.1Ma(晚二叠世)和227 Ma(晚三叠世)。晚三叠世干墩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矿区深部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期岩浆形成于碰撞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环境下;晚二叠世白山西二长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则指示其形成于碰撞造山后期的挤压构造环境。结合前人发表的白山钼矿成矿年龄(225~229Ma),认为白山钼矿成矿作用与深部花岗斑岩关系密切,形成于碰撞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背景。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白山钼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98.9℃~394.3℃)、中低盐度(0.7~24.8wt%Na Cl)和低密度(0.82~1.05g/cm3)的特点,成矿深度为0.7~2.1km。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δD=-100.5‰~-91.1‰;δ18OH2O=-7.29‰~2.74‰)组成显示,白山钼矿的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并且受大气水加入的影响较大;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δ34SPy=-1.44‰~1.49‰;δ34SMo=-1.32‰~-0.63‰)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为岩浆来源。岩浆水和硫可能主要由矿区深部的花岗斑岩提供。通过与典型斑岩型钼矿和石英脉型钼矿在矿体形态、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白山钼矿目前揭露的矿体在产出形式、矿体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与典型斑岩型钼矿床有明显差别,但与石英脉型钼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康凯[6](2020)在《甘肃北山花牛山铅锌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花牛山铅锌矿位于北山造山带南缘,柳园-大奇山断裂北侧,是中天山-北山地区有典型成因意义的中型铅锌矿床,但该矿床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上仍存在争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花牛山铅锌矿床进一步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为研究内容,确定了矿床成因,初步探讨了成矿机制。矿区由三个矿段组成,其中一、二矿段赋矿地层主要为南华系-震旦系洗肠井群二、三岩组,矿体产在第三岩组大理岩化灰岩与浅变质碎屑岩接触部位及层间破碎带,三矿段赋矿地层主要为奥陶系花牛山群二、三岩组,矿体产在二、三岩组大理岩化灰岩与玄武岩接触面及附近层间破碎带中。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和黄铁矿化,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Ⅰ: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方解石阶段。花牛山铅锌矿床中闪锌矿以富集Fe、Mn、Cd、In、Cu贫Ga、Ge、Co、Ni等元素为特征,三矿段Cd元素较一矿段更为富集。闪锌矿中Mn、Fe、In、Cd、Cu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Fe是以简单的阳离子交换(Fe2+?Zn2+)进入闪锌矿的晶格,Cd可能以替代Fe的形式进入闪锌矿的晶格(Cd2+?Fe2+),Ag和Pb是以显微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闪锌矿地质温度计显示成矿温度为250265℃,结合闪锌矿微量元素指示,认为成矿温度为中高温。硫同位素显示来源可能为三叠纪正长花岗岩与赋矿地层混合硫,铅同位素显示主要为地幔与上地壳的混源铅,矿石原位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三叠纪正长花岗岩体,结合野外地质特征以及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认为花牛山铅锌矿为中高温岩浆热液型矿床。

李洪梁[7](2020)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提斯喜马拉雅(TH)东段扎西康矿集区中新世造山型金矿床的首次发现与报道证实,造山型金矿床不止产于主碰撞挤压构造环境,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同样可发育造山型金成矿作用。以扎西康矿集区马扎拉金矿床和新近发现的明赛和姐纳各普金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各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示踪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查明控矿因素,厘定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建立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探讨金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金成矿作用理论,对矿集区与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扎西康矿集区内的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19~17 Ma,处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伸展阶段(<25 Ma),矿体严格受伸展断裂构造控制;金属矿物主要以自然金、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含少量磁铁矿、辉砷镍矿、黝铜矿,而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方解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等;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石英和粘土矿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明赛、姐纳各普和马扎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以CO2-H2O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70~290℃、230~270℃和230~260℃之间,平均盐度为3.8 wt%Na Cl.eqv、3.4 wt%Na Cl.eqv和3.6 wt%Na Cl.eqv,平均密度为平均0.82 g/cm3、0.84 g/cm3和0.85 g/cm3,属富CO2的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H2O-Na Cl-CO2-(CH4-N2)体系,成矿压力与深度分别为73.88 Mpa、6.98 km,64.90 Mpa、6.50 km和62.84 Mpa、6.39 km;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源变质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源。综合分析认为,由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活动及由此引发的错那洞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改变了地壳应力状态,诱发下地壳强烈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脱流体,形成富CO2的变质流体,携带来自于深源的成矿物质,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沿南北向裂谷运移至地壳浅部,与改造型大气饱和水或建造水混合,在运移至层间破碎带及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等张性空间时,压力骤降,导致流体沸腾、相分离,诱发Au的快速高效沉淀、成矿。通过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内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控矿构造、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方面差异显着。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喜马拉雅带存在2期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即始新世主碰撞挤压背景下,与俯冲的特提期洋壳板片的回卷和断离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以及中新世后碰撞伸展背景下,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及由此引发的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作用相关的金成矿作用。

陈永康[8](2020)在《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认为庙梁金矿位于陕西省山阳县西北方向35km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段的柞水—山阳多金属矿集区的中心地带,矿集区金属矿床众多,但规模均不大。相比而言,庙梁金矿成矿特征比较特殊,但研究程度很低。本次以庙梁金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研及室内综合研究,重点对区内岩体形成的条件及成因、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及矿床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和认识:(1)庙梁金矿赋存于中泥盆统青石垭组中,金矿体受矿区NWW向断裂的控制,多呈透镜状、脉状产于角砾岩及地层中;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其次为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还有微量的闪锌矿、斑铜矿、褐铁矿等,贵金属矿物可见自然金、银金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矿物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硅化,其次为钾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褐铁矿化。(2)对矿区内与成矿相关的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玢岩中主要的造岩矿物开展了较为系统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区内花岗岩体属于钙碱性岩系列、I型花岗岩;形成于富水、高氧逸度的造山带环境,成岩物质来源具有下地壳为主的壳—幔混合特征;形成温度在710~760℃之间,压力在105Mpa~162Mpa之间,侵位深度约为3.96~6.11Km。(3)总结了矿体产出的地质特征、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研究,划分了成矿期次及阶段;对矿体中主要的矿石矿物的研究显示,矿区金的产出状态有包裹金、粒间金和晶格金,金的成色介于783.51~841.24,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等;不同类型矿石及花岗岩体中的黄铁矿电子探针表明:黄铁矿的S/Fe比值、δFe和δS值、Co/Ni比值、Au/Ag值、Co-Ni图解及Co-Ni-As图解均表明庙梁金矿中的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矿床形成于中温、中浅成环境,成矿流体p H值大约为7.3,Eh值略低于-0.37。(4)庙梁金矿中流体包裹体为H2O-NaCl气液两相型和部分H2O-NaCl-CO2气液三相型以及少量的纯CO2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172.1~345.2℃,主要集中在200~300℃之间,盐度介于0.6%~13.4%之间,密度为0.75~0.95g/cm3,成矿的压力为14.60~37.15Mpa,平均为25.82Mpa,深度为1.46~3.72Km,平均为2.58Km;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性质由中高温、中等盐度、低密度、富CO2的流体向中低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贫CO2的流体演化,流体的沸腾与压力降低是金矿沉淀富集的主要原因。(5)不同类型矿石中的黄铁矿的S、P同位素表明:黄铁矿中的硫为深部地幔硫混染了部分地壳中的硫;铅来自于地壳与地幔活动形成的造山带中,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与前人研究的南秦岭燕山期花岗岩体的铅同位素来源基本一致。(6)综合矿床所处的构造背景、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岩时代、矿物学、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等特征,认为庙梁金矿为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中浅成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董一博[9](2020)在《陕西略阳水得沟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造山带属于中央造山带核心地段,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及演化历史产生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金腰带”。在位于南秦岭的勉略缝合带内业已发现超大型金矿阳山金矿,大型金矿铧厂沟、煎茶岭、大水金矿及南坪金矿、干河坝金矿等一系列中小型金矿。水得沟金矿是发现于勉略带内的又一中型金矿床,但前人将找矿勘探工作作为重点,对其展开研究较少,认识尚不清晰,对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造成了限制。故此在水得沟金矿开展了充分研究工作,以期为水得沟金矿后续找矿方向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整个勉略带成矿系统的完善起着积极意义。主要取得如下进展:对矿区内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工作,查明水得沟金矿受乔子沟火山岩组中岩性段控制,其岩性主要为绢云钠长石英片岩,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强碎裂蚀变石英岩等;矿体规模形态受F5、F6两条韧脆性剪切破碎蚀变带控制;黄铁矿化、硅化与成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作为矿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室内开展对载金黄铁矿进行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研究后,结合电子探针分析,将水得沟金矿中黄铁矿分为立方体黄铁矿、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五角十二面体聚形黄铁矿、碎裂状黄铁矿及细粒黄铁矿五种类型;其成分显示出亏硫亏铁且富砷的特征;发现金主要以裂隙金的形式赋存在碎裂状黄铁矿的裂隙中,同时在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及毒砂中以不可见金的形式存在。对矿区石英脉进行观察采样并对脉体内流体包裹体进行流体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可见含金黄铁矿及明金,为主成矿期石英脉;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单相水溶液包裹体、H2O-CO2包裹体及LH2O+LCO2+VCO2包裹体;其均一温度集中于240~320℃,盐度集中在7~13wt.%Na Cl eqv,具中低温、低盐度特征;经推算成矿流体密度集中于0.81~0.95g/cm3,成矿压力集中于88~108Mpa,矿化深度集中于2.2~3.7km;其成分包含CO2、CH4及N2,显示出变质流体特征。水得沟金矿大地构造背景、地质及流体演化特征与造山型金矿的特征十分吻合,与勉略带内造山型金矿地质特征一致,从大地构造背景及成矿作用的角度,认为水得沟金矿为勉略带内又一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从矿化特征的角度,水得沟一带金矿化受乔子沟变质火山岩及F5、F6两条韧性剪切带严格控制,可将其矿床类型划归为受到韧性剪切破碎带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杨富全,张志欣,刘国仁,李宁,杨成栋,杨俊杰[10](2020)在《新疆中亚造山带三叠纪矿床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及找矿方向》文中提出中亚造山带以晚古生代成矿为特色,但最近十几年来在新疆阿尔泰、东天山等发现越来越多的三叠纪矿床,包括3个超大型矿床。在古生代造山带中为什么三叠纪能够成矿和成大矿,不同类型矿产特征和分布规律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确定新疆中亚造山带19个三叠纪矿床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斑岩型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钨矿床。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分布于阿尔泰,斑岩型钼矿床、矽卡岩型钨矿床和钨(钼)矿床分布于东天山。19个矿床的成矿年龄变化于193~248 Ma,峰值为215 Ma。不同矿床类型成矿时代略有差别,形成时间相对较早的有矽卡岩型,其次是斑岩型,伟晶岩型形成时间跨度最大,多数形成于晚三叠世,少数延续到早侏罗世。东天山沙东-小白石头一带钨矿和阿尔泰稀有金属矿最具找矿潜力。

二、新疆金窝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金窝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北山前红泉金矿床绢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及测试
    3.1 样品采集
    3.2 分析测试方法
    3.3 测试结果
4 讨论
    4.1 成矿时代
    4.2 地质意义
5 结论

(2)川西锦屏山地区庙顶Cu-Au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分析方法与实验结果
    3.1 样品分析方法
        3.1.1 硫同位素
        3.1.2 碳、氧同位素
        3.1.3 氢、氧同位素
    3.2 实验结果
        3.2.1 硫同位素
        3.2.2 碳、氢、氧同位素
        3.2.3 流体包裹体
4 讨论
    4.1 成矿流体来源
    4.2 成矿物质来源
    4.3 成矿机制
5 结论

(3)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现状
    2 选题依据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1.1 区域地质背景
        1.1.1 区域地层
        1.1.2 区域构造
        1.1.3 区域岩浆岩
        1.1.4 数据应用情况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1.3.2 石炭纪(299~359Ma)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1.4 小结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2.1.1 铜矿
        2.1.2 金矿
        2.1.3 铜镍矿
        2.1.4 铁矿
        2.1.5 钼钨矿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2.1.7 成矿规律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3 小结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3.7 小结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4.2 矿区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构造
        4.2.3 岩浆岩
        4.2.4 围岩蚀变
        4.2.5 矽卡岩
        4.2.6 地球物理特征
        4.2.7 地球化学特征
    4.3 矿体地质特征
        4.3.1 矿体特征
        4.3.2 矿石特征
        4.3.3 成矿阶段划分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5.3 成矿流体
        5.3.1 流体包裹体
        5.3.2 硫同位素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5.4.2 锆石U-Pb同位素
    5.5 矿化富集规律
    5.6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6.1.2 矽卡岩型矿床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6.2.1 成矿模式
        6.2.2 找矿潜力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补充材料
附录 -作者简介
    一.个人简介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五.获奖情况

(4)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钨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
        1.1.2 钨矿床时空分布
        1.1.3 东天山地区钨矿床特征
    1.2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带
    2.3 区域岩浆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侵入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3.1 岩体地质
    3.2 样品及测试方法
    3.3 年代学
    3.4 地球化学
    3.5 Lu-Hf同位素
    3.6 Sr-Nd同位素
    3.7 岩浆来源和构造环境
        3.7.1 岩石类型、成因以及来源
        3.7.2 构造环境
        3.7.3 区域构造格架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地层
    4.2 构造及侵入岩
    4.3 矿体特征
    4.4 矿化类型
    4.5 热液蚀变
    4.6 成矿期次阶段
第五章 矿物学研究
    5.1 矿物岩相学
    5.2 电子探针分析
        5.2.1 样品、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5.2.2 矿物成分指示意义
    5.3 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5.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3.2 白钨矿原位微量元素
        5.3.3 白钨矿原位Sr同位素
第六章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1.1 流体包裹体
        6.1.2 稳定同位素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6.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2.2 显微测温结果
        6.2.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6.2.4 群体包裹体成分
    6.3 稳定同位素研究
        6.3.1 H-O同位素
        6.3.2 S同位素
        6.3.3 He-Ar同位素
        6.3.4 C-O同位素
    6.4 成矿流体来源
    6.5 成矿物质来源
        6.5.1 S同位素示踪
        6.5.2 C同位素示踪
        6.5.3 Re同位素示踪
第七章 成矿时代及成矿作用
    7.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7.2 测试结果
        7.2.1 辉钼矿Re–Os定年
        7.2.2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7.3 小白石头矿床成矿时代
    7.4 区域成矿时代对比研究
    7.5 钨钼共生
    7.6 成矿作用
第八章 区域矿床对比研究
    8.1 与东天山-北山三叠纪矿床对比研究
    8.2 与华南侏罗纪钨矿床对比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情况

(5)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钼矿床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钼矿
        1.2.3 石英脉型钼矿
        1.2.4 白山钼矿
    1.3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5 主要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围岩类型和围岩蚀变
    3.2 矿体特征
第四章 岩浆岩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2 主微量元素
    4.3 锆石U-Pb年代学
    4.4 锆石Lu-Hf同位素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
    5.1 样品选择和分析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4 成矿压力和深度估算
第六章 稳定同位素
    6.1 H、O同位素
    6.2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
第七章 讨论
    7.1 岩体侵位年龄
    7.2 成矿构造背景
    7.3 成矿流体性质
    7.4 成矿物质来源
        7.4.1 成矿流体来源
        7.4.2 成矿物质来源
    7.5 矿床成矿机制
    7.6 白山钼矿与石英脉型钼矿和斑岩型钼矿的异同及其矿床类型
第八章 结论
    8.1 获得的主要成果
    8.2 现存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6)甘肃北山花牛山铅锌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2 花牛山铅锌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2.6.1 前寒武纪演化阶段
        2.6.2 早古生代演化阶段
        2.6.3 晚古生代演化阶段
        2.6.4 中生代演化阶段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组成
        3.3.2 矿石构造
        3.3.3 矿石结构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阶段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 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
    4.3 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微量元素含量
        4.3.2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4.3.3 成矿温度的指示
        4.3.4 矿床成因的指示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1 原位硫同位素
        4.4.2 原位铅同位素
第5章 矿床成因初讨
    5.1 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时代
    5.2 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5.3 矿床成因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藏南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扎西康矿集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与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古生界(Pz)
        2.2.2 三叠系(T)
        2.2.3 侏罗系(J)—白垩系(K)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3.3 穹窿构造
    2.4 区域岩浆作用
        2.4.1 白垩纪岩浆岩
        2.4.2 渐新世岩浆岩
        2.4.3 中新世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明赛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地质特征
        3.1.3 Au的赋存状态
    3.2 姐纳各普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地质特征
        3.2.3 Au的赋存状态
    3.3 马扎拉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地质特征
        3.3.3 Au的赋存状态
    3.4 小结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流体包裹体
        4.1.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成分特征
        4.1.3 均一温度、盐度与密度
        4.1.4 成矿压力与深度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4.2.2 H-O同位素组成
        4.2.3 He-Ar同位素组成
        4.2.4 S-(Pb)同位素组成
    4.3 讨论
        4.3.1 成矿流体特征
        4.3.2 成矿流体来源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4 小结
第5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5.1 成矿年代学
        5.1.1 明赛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5.1.2 姐纳各普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5.1.3 马扎拉金矿床成矿年龄限定
    5.2 控矿要素
        5.2.1 地层与成矿
        5.2.2 构造与成矿
        5.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5.3 矿床成因
        5.3.1 热液金矿床的分类
        5.3.2 矿床成因
    5.4 成矿动力学背景
    5.5 成矿模式
        5.5.1 成矿流体的形成
        5.5.2 金迁移的介质
        5.5.3 金迁移的驱动力及机制
        5.5.4 金的沉淀机制
第6章 区域对比与找矿潜力分析
    6.1 与藏南典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
        6.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6.1.2 控矿构造
        6.1.3 矿床地球化学
    6.2 矿集区找矿潜力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金矿床类型
        1.3.2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1.3.3 庙梁矿区以往的地质工作
        1.3.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任务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区角砾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3.3.2 矿石结构
        3.3.3 矿石构造
    3.4 金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
        3.4.1 金的赋存状态
        3.4.2 金的成分特征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成矿岩体中造岩矿物学特征研究
    4.1 岩相学研究
        4.1.1 花岗斑岩
        4.1.2 花岗闪长玢岩
    4.2 造岩矿物研究
        4.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2.2 斜长石
        4.2.3 钾长石
        4.2.4 黑云母
        4.2.5 角闪石
    4.3 成岩的物理化学条件
    4.4 岩石成因
    4.5 构造环境
第五章 矿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5.1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1.2 黄铁矿的主量元素特征
        5.1.3 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
        5.1.4 黄铁矿的元素相关性分析
    5.2 其它载金矿物矿物学特征
        5.2.1 磁黄铁矿
        5.2.2 黄铜矿
        5.2.3 毒砂
        5.2.4 方铅矿
第六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6.1 样品及分析方法
    6.2 岩相学特征
    6.3 包裹体测温及热力学参数
        6.3.1 均一温度
        6.3.2 盐度
        6.3.3 密度
    6.4 捕获压力与侵位深度
    6.5 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七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探讨
    7.1 岩浆岩的成矿潜力研究
    7.2 成矿物质来源
        7.2.1 矿物的标型特征
        7.2.2 硫同位素特征
        7.2.3 铅同位素特征
    7.3 成矿流体的性质
        7.3.1 流体的演化特征
        7.3.2 流体的不混溶性与成矿
    7.4 与柞—山矿集区内金矿床特征对比
    7.5 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陕西略阳水得沟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勉略构造带研究现状
        1.2.2 水得沟金矿及其区域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新元古界
        2.2.2 震旦系
        2.2.3 奥陶系
        2.2.4 志留系
        2.2.5 泥盆系
        2.2.6 石炭系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成分
        3.4.2 矿石结构、构造
    3.5 矿体地质特征
        3.5.1 北面1号金构造蚀变带
        3.5.2 南面2号金构造蚀变带
    3.6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3.6.1 变质作用
        3.6.2 围岩蚀变
第四章 黄铁矿标型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4.1 黄铁矿标型特征
        4.1.1 形态标型特征
        4.1.2 黄铁矿主成分标型
        4.1.3 微量元素标型特征
    4.2 金的赋存状态
        4.2.1 金的形态及粒径
        4.2.2 金在不同载金矿物中的赋存特征
        4.2.3 黄铁矿中明金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1.1 矿区石英脉特征
        5.1.2 包裹体形态、大小及丰度
        5.1.3 包裹体相态组成及分类
    5.2 包裹体显微测温学
        5.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
        5.2.2 流体包裹体密度
        5.2.3 成矿压力及深度
    5.3 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六章 控矿因素与矿床成因探讨
    6.1 控矿因素
    6.2 矿床成因探讨
        6.2.1 成矿流体演化
        6.2.2 金的富集机制
        6.2.3 矿床类型
        6.2.4 矿床成因模式
    6.3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疆中亚造山带三叠纪矿床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床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3 空间分布
4 主要矿床特征
    4.1 卡鲁安-库卡拉盖锂矿
    4.2 小白石头钨(钼)矿
    4.3 东戈壁钼矿
5 成矿时代
6 主要控矿因素
7 找矿前景
8 主要结论

四、新疆金窝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北山前红泉金矿床绢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丁书宏. 黄金科学技术, 2021(02)
  • [2]川西锦屏山地区庙顶Cu-Au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探讨[J]. 丁晓平,张辉善,冯永来,代鸿章,安国堡,朱海洋,杜建军. 矿床地质, 2021(01)
  • [3]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宁.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
  • [5]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 袁轶. 西北大学, 2020(02)
  • [6]甘肃北山花牛山铅锌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康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7]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洪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8]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D]. 陈永康. 长安大学, 2020(06)
  • [9]陕西略阳水得沟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D]. 董一博. 长安大学, 2020
  • [10]新疆中亚造山带三叠纪矿床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及找矿方向[J]. 杨富全,张志欣,刘国仁,李宁,杨成栋,杨俊杰. 矿床地质, 2020(02)

标签:;  ;  ;  ;  ;  

新疆金窝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