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一、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李占华,岳丽娜[1](2021)在《守正与创新:金大和中大植物病理学学术谱系百年传承与发展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肇始于金陵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学科团队是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发展的开创者、推动者与引领者。本文在大量文献检索、学者访谈的基础上对该植物病理学学术谱系百余年的师承关系、年龄代际、发展特点及历史贡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植物病理学学术谱系经久不衰,茁壮发展之渊源,以期对我国涉农相关学科之科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刘同先,丁伟,沈佐锐,杨忠岐,许永玉,李洪连,原雪峰,马德英,文才艺,董金皋,刘芳,邱宝利,王源超,张正光,黄丽丽,黄国华,操海群,潘月敏,韩强,黄金光,刘会香,刘怀,侯有明,王宗华,刘长仲,缪卫国,刘国坤,郭永霞,罗朝喜,梁广文,曾玲,李华平,顾爱星,左豫虎,李向东,张大羽,吴元华,段玉玺,尹建,潘洪玉,钟国华,张跃进,赵中华,陈根强,林晓民,张友军,万方浩,高希武,李世东,褚栋,赵洪海,梁文星,王森山,张世泽,李俊凯,谭辉华,王文明,周洪友,赵思峰,王兰,芦光新,崔汝强,李会平,尚巧霞,赵晓燕[2](2021)在《论“植物医学”学科与专业的建设》文中研究表明1952年以前我国涉农高校设有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学科与专业,没有"植物保护"这一名称.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因学习和借鉴原苏联的教育体系而引入并设立"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目前我国至少有62所高校设有"植物保护"学科和本、专科专业.无论从专业名称、专业侧重或专业理念上看,"植物保护"都远远不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学科专业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及"三农"发展的需求.在原植物保护学科的基础上,升级建设"植物医学"学科,与人医学、兽医学一起构建人类健康和食物安全的三大支柱和生态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赋予医学人员的使命."植物医学"名称自明,理念新颖;基础植物医学探讨植物与害源的关系;实用植物医学倡导以植物健康为核心的"治未病".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在原"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的基础上,建立"植物医学"一级学科与相关专业,逐步完善科学的高素质植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新农科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出更多学农、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张贵彬[3](2020)在《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一直大力倡导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背景下,国家对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寄予厚望,发展现代农业亦是大势所趋。高校农学院利用其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能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输送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高校科研建筑中重要的一类,农学院系建筑在使用特点、功能需求、空间设计、造型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校园建筑的特点。然而,目前缺乏相应指导该类建筑设计的标准和规范,在设计过程中,给业主、建设者、设计单位带来诸多困难。同时,在调研和访谈的过程中,建成的项目也存在多种问题。因此,急需对农学院系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作为团队科研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借鉴团队的研究,尝试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访谈、比较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从人员使用特点、建筑功能需求、空间设计方法、造型及环境设计等多个方面对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全面深度有层次地剖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确定具体研究范围及内容,制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对农学院系的性质及特点进行论述。简要介绍了农学学科发展及教学特点,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调研及研究,总结目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功能分析及空间设计的研究提供评价标准及设计依据。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参考国内农学院系建筑设计,从功能需求及规模、空间设计方法、造型及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设计要点及设计模式方面的建议。第四部分研究总结。对前三部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对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的发展进行总结与展望。

张杰,董莎萌,王伟,赵建华,陈学伟,郭惠珊,何光存,何祖华,康振生,李毅,彭友良,王国梁,周雪平,王源超,周俭民[4](2019)在《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文中指出植物免疫学是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互作的学科.同动物一样,植物也具有强大的先天免疫系统,其本质是通过对病毒、细菌、真菌、卵菌、线虫、昆虫、寄生植物等病原生物的识别激活防卫反应,拒阻病原生物的侵害;而病原生物则能够逃避或抑制宿主植物的识别和防卫反应,在植物上引起病虫害. 20年来,我国植物免疫研究取得巨大进步,与国际同行相比,在多个研究方向实现了并跑,在少数方向实现了领跑,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新的技术手段.

孙剑华,高小文,关成宏,陆骏,王亚超,陈爱群[5](2019)在《110亿OB/mL夜蛾颗粒体病毒悬浮剂对斜纹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农药110亿OB/mL夜蛾颗粒体病毒SC是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研发的生物杀虫剂。为探索该产品对斜纹夜蛾田间防效,为产品登记提供依据,特进行了该产品的田间小区、大区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110亿OB/m L夜蛾颗粒体病毒SC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较好,每公顷用量1 500~2 500 mL平均防效达80%~90%,可在十字花科蔬菜斜纹夜蛾的防治中推广应用。

刘冬[6](2019)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豆疫病的生防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疫霉可引起大豆根和茎秆的腐烂,给大豆种植带来巨大的风险。大豆疫病的防治主要通过合理布局种植大豆抗病品种、喷施有效的杀菌剂和改进田间管理措施来实现,但随着杀菌剂的不当施用大豆疫霉对杀菌剂产生了抗性,部分药剂防治效果显着下降。在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化肥农药使用负增长的背景下,以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大豆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筛选了生物防治细菌,并研究它们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及相关作用机理。我们以转录组与代谢组联用技术从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变化两个层面展开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候选基因,以基因敲除和沉默技术验证候选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将为有效的开发大豆疫病生物防治靶向药剂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健康大豆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大豆疫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菌株JDF3,该菌株可以抑制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游动孢子的游动和休止孢的萌发。菌落JDF3在LB培养基上为浅黄色,圆形、不凸起、边缘不光滑。菌株JDF3为杆状、革兰氏阳性、可形成芽孢,经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以通用引物(27F和1492R)和gyrB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测序,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另外,本实验室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RSS-1(Bacillus subtilis RSS-1)对大豆疫霉也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与B.amyloliquefaciensJDF3相似,它主要是通过抑制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游动孢子的游动和休止孢的萌发,来实现对大豆疫霉的抑制。它们的发酵液均能较好的抑制大豆疫霉侵染大豆。2.枯草芽孢杆菌RSS-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JDF3对大豆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在65.5-70.7%范围内。它们的防治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抑制大豆疫霉菌的生长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其中活性氧进发、肼胝质积累、木质素的增加、气孔的关闭运动和大豆抗性基因的上调表均和芽孢杆菌防治大豆疫病的机制紧密相关。解淀粉芽孢杆菌JDF3发酵液可引起本氏烟叶片产生HR反应,可诱导活性氧进发、气孔的关闭运动和NO的产生。芽孢杆菌RSS-1和JDF3可诱导大豆黄化苗胼胝质不同程度的积累和大豆的木质素化。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植物叶和根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在种植过程中在提高植物抗病性、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和产量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灌根枯草芽孢杆菌RSS-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JDF3可不同程度的促进大豆根系发育和植株鲜重增加。3.以比较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联用技术来分析两株芽孢杆菌抑制大豆疫霉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在芽孢杆菌胁迫处理作用下,大豆疫霉共有161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被检测到,这些DEGs经维恩图分析发现主要参与了两种型的调控,即“特异性”调控和“共同性”调控。参与共性调控的DEGs主要涉及核糖体的功能,且几乎全部下调,它们可能主要通过抑制核糖体的生物学功能来抑制大豆疫霉的生长。B.subtilis RSS-1处理的大豆疫霉样品“特异性”调控DEGs富集在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而B.amyloliquefaciens JDF3处理的样品“特异性”调控DEGs富集在过氧化物酶体、核黄素代谢、叶酸合成和自噬通路中。代谢组结果显示受抑制的大豆疫霉大多数代谢物质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氨基酸、脂肪酸和碳代谢途径受到抑制或被干扰,这与转录组结果一致。即核糖体合成蛋白功能,以及与tRNA结合能力受到抑制,导致氨基酸代谢出现异常。而脂肪代谢通路基因下调表达可能致使大豆疫霉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下降,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检测结果中得到证实。脂肪酸作为真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肪酸含量下降会导致细胞膜部分功能受损,并致使大豆疫霉生长受到抑制。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挖掘了 TOS1-like基因家族,Dicer-like小RNA编辑相似基因以及ricin-B lectin protein-like基因。它们可能参与了芽孢杆菌抑制大豆疫霉生长的过程,同时这些基因家族可能还与大豆疫霉的致病力相关,值得关注。4.我们对TOSl-like基因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家族具DUF2401、glycosyl hydrolase(GH)和glycine-rich protein等保守功能域,这些基因序列与TOS1家族序列和保守功能与相似,暂定为TOSl-like基因家族。将该家族中具有glycine-rich protein和glycosyl hydrolase保守功能域的一个假定蛋白基PHYSODRAFT555423命名为PsGRGH。生物信息学预测基因PsGRGH表达的蛋白可能定位与细胞膜上,参与大豆疫霉生长和致病力调控。我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该基因致使大豆疫霉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对两株芽孢杆菌的胁迫更加敏感。另外,在本氏烟上瞬时表达该基因,证实该基因定位于细胞膜上,它具有激发子活性可在拟南芥和番茄叶片上引起过敏性坏死反应(HR),提高它们对核盘菌的抗病性。此外,原核表达蛋白PsGRGH与已报道的极细链格孢蛋白PeaT1和大豆疫霉效应分子CRN115类似,也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5.我们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联用技术,挖掘了 2个候选基因PHYSODR4FT478479(ricin-B lectin protein-like基因,暂时命名为PsRBLGH1)和PHYSODRAFT489360(Dicer-like基因,暂时命名为PsDCL 489360)。以基因沉默和敲除技术,分别沉默和敲除了这两个基因并获得转化子,然后以这些转化子为实验材料,来研究两个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基因PsRBLGH1参与了大豆疫霉的生长和侵染大豆的过程,沉默该基因后,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速度减慢,其致病力也显着降低,但是该基因对大豆疫霉菌丝形态和孢子囊的产生没有明显影响。基因PsDCL—489360对孢子囊的产生同样没有显着性作用,但它的敲除致使大豆疫霉菌丝分岔和扭曲,而敲除该基因得到的转化子KOTs,对枯草芽孢杆菌RSS-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JDF3发酵液的胁迫作用较WT和CK更加敏感。这表明基因PsDCL 489360可能参与了大豆疫霉对芽孢杆菌的生防胁迫的调控过程。我们推测,该调控过程可能与该基因编辑小RNA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6.植物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较好的反映了病原菌的进化过程和潜力,深入理解病原群体遗传知识对于病害的防治和防控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大豆疫霉。以ISSR-PCR技术分析安徽省大豆主要种植地区大豆疫霉的遗传结构。筛选出13对ISSR引物,并对62株大豆疫霉进行ISSR-PCR扩增,发现多态性条带占80.6%,即安徽省大豆疫霉遗传多样性丰富。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2~0.96,平均值为0.85遗传变异较高。NJ聚类将它们分为5个聚类组,Mantel’s检验显示(r=0.3938)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系数与空间距离不相关。不同地理来源间的基因流在0.623~2.773范围内,均值为1.325,表明基因交流非常频繁。在我省含病原菌大豆秸秆还田和未清理的农机设备租赁使用等不当农耕操作可能是基因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大豆作物及种子的检疫,切断长距离的传播渠道,是我省防治大豆疫病,并阻止其扩散传播的必要措施。安徽省大豆疫霉遗传多样性研究对我省大豆疫病有效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徐雯[7](2019)在《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专利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启动的又一国家战略。我国高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提升大学的竞争力刻不容缓。学科作为高校组织的基本组成要素,代表了高校的实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也是学科的竞争。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每年都会有许多的科研成果产生,专利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专利是科技创新的产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专利竞争已经成为学科竞争和科技创新能力竞争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专利竞争力评价是学科竞争力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的两个优势学科:植物保护学和作物学的专利竞争力。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选取植物保护学和作物学为A类和B+类的高校,即植物保护学选取: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七所高校;作物学选取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八所高校。通过发明人信息和IPC分类号分别筛选出各高校植物保护学和作物学的专利。通过专利数量、质量、技术领域、主题热点、合作情况对比分析,发现南京农业大学这两个优势学科专利发展存在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限制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专利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方法来提高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的专利竞争力水平。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在专利数量上,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低于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但高于其他高校。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低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但高于其他高校;在专利质量上,总体上来看,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和作物学专利质量相对较高;在技术领域方面,各高校植物保护学专利研究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C12N、A01H、A01P等,作物学专利主要集中在A01C、C12N、A01H等;在研究主题方面,各高校植物保护学和作物学专利研究主题各有偏重;从专利合作角度,各高校植物保护学和作物学合作专利较少。最后针对提高南京农业大学两个优势学科的专利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刘勇,李凡,李月月,张松柏,高希武,谢艳,燕飞,张安盛,戴良英,程兆榜,丁铭,牛颜冰,王升吉,车海彦,江彤,史晓斌,何自福,吴云锋,张德咏,青玲,严婉荣,杨学辉,汤亚飞,郑红英,唐前君,章松柏,章东方,蔡丽,陶小荣[8](2019)在《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文中指出【目的】对我国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毒病开展调查、诊断,明确当前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病毒病的病原物、优势病毒及其分布,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趋势进行分析。【方法】2013—2017年,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作物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的普查,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蔬菜病毒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采集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疑似病毒病样品41 653份,共检出病毒63种,其中茄科蔬菜检出病毒达40种,葫芦科蔬菜检出病毒26种,豆科蔬菜检出病毒19种,十字花科蔬菜检出病毒14种。茄科的辣椒检出病毒33种,番茄检出病毒25种;葫芦科的南瓜检出病毒22种,黄瓜检出病毒19种;豆科的豇豆检出病毒14种,菜豆检出病毒12种;十字花科的萝卜检出12种病毒,大白菜检出7种病毒。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已发现2—6种病毒复合侵染,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类型居多,其中辣椒、番茄和茄子上存在6种病毒复合侵染。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 MMV)、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ZTMV)、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 VYV)、辣椒隐潜病毒1号(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和辣椒隐潜病毒2号(Pepper cryptic virus2,PCV-2)的侵染;首次发现To MMV、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MABYV)、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对辣椒的侵染,首次发现ZTMV对黄瓜、烟草轻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对南瓜的侵染,首次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可以侵染芹菜、曼陀罗、豇豆、豌豆、党参、大丽花、旱金莲、刺天茄等,首次发现红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 VMV)可以侵染红茄,另外还首次发现辣椒和番茄为烟草丛顶病毒(Tobacco bushy top virus,TBTV)的新自然寄主。【结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和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为当前危害我国蔬菜作物的优势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且发生严重,特别是CMV发生最为普遍,在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且均为这些地区的优势病毒。茄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TMV,葫芦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C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和TMV,豆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BBWV2,十字花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Tu MV、CMV和TMV。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TSWV、CGMMV和To MMV等病毒在部分省区发生严重,扩展蔓延速度极快,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的风险。

董立尧,高原,房加鹏,陈国奇[9](2018)在《我国水稻田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草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化学防除仍然是治理水稻田杂草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水稻田稗属杂草、千金子、马唐、雨久花、野慈姑、异型莎草、耳叶水苋、眼子菜、节节菜、萤蔺等多种杂草对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双草醚、恶草酮、乙氧氟草醚等多种常用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面对日趋严重的水稻田抗药性杂草的危害,对抗药性杂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达到科学防治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我国水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抗药性水平、靶标酶抗药性机理、代谢酶抗药性机理和其他抗药性机理,归纳了抗药性杂草的交互抗性、多抗性发生情况以及抗药性治理现状,分析了我们在杂草抗药性研究与治理方面面临的问题。

农业部[10](201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148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做好农药登记管理工作,保证农药登记试验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经我部考核,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190家单位为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药效(包括室内活性验证)、残留和环境试验单位有效期三年,毒理学试验单位有效期五年。

二、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1)守正与创新:金大和中大植物病理学学术谱系百年传承与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谱系结构与代际划分
    (一)学术谱系第一代
    (二)学术谱系第二代
    (三)学术谱系第三代
    (四)学术谱系第四代
二、谱系发展与历史贡献
    (一)第一代
    (二)第二代
    (三)第三代
    (四)第四代
三、发展成效的原因分析
    (一)始终关注民生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
    (二)形成优势鲜明的研究特色和研究风格
    (三)独特的学术带头人选用和团队建设机制
    (四)“厚德至真、勤学敦行”谱系精神的滋养
结语

(2)论“植物医学”学科与专业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2植物保护专业招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3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植物医学”学科与专业
4“植物医学”学科与专业发展规划与展望

(3)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关于高校农学学科发展的研究
        1.3.2 关于高校系馆楼建筑设计的研究
        1.3.3 关于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的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课题研究框架
第二章 农学院系教学特点及其建筑认知
    2.1 农学院系学科发展历程
    2.2 农学院系教学模式及特点
        2.2.1 农学院系教学模式
        2.2.2 农学院系的教学特点
        2.2.3 农学院系的科研特点
    2.3 农学院系建筑认知
        2.3.1 农学院系建筑类型划分
        2.3.2 国内高校农学院系建筑案例调研
        2.3.3 国内高校农学院系调研访谈
        2.3.4 农学院系建筑现状问题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学院系建筑功能需求
    3.1 功能需求的确定
        3.1.1 功能需求的影响因素
        3.1.2 功能需求的确定方法
        3.1.3 功能需求的归类整理
    3.2 功能空间的种类及规模
        3.2.1 研究实验空间
        3.2.2 教学空间
        3.2.3 办公空间
        3.2.4 公共交流空间
        3.2.5 服务空间
    3.3 功能需求整体规模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学院系建筑空间设计方法
    4.1 实验空间的设计
        4.1.1 实验室家具
        4.1.2 实验室单元设计
        4.1.3 实验室类型设计
    4.2 空间组合的方式
        4.2.1 实验室与辅助实验室
        4.2.2 实验室与研究室
        4.2.3 整体空间组合
    4.3 功能空间的组织
        4.3.1 功能分区设计
        4.3.2 功能流线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学院系建筑造型及环境设计
    5.1 农学院系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5.1.1 舒适的实验空间
        5.1.2 丰富的公共空间
        5.1.3 宜人的绿化空间
    5.2 农学院系建筑造型设计
        5.2.1 彰显农学特征
        5.2.2 符合地域特点
        5.2.3 实现文化传承
        5.2.4 体现时代发展
        5.2.5 倡导绿色节能
    5.3 农学院系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5.3.1 与校园环境结合
        5.3.2 与温室大棚结合
        5.3.3 与围合庭院结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学院系建筑发展趋势与总结
    6.1 农学院系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6.1.1 基于功能配置的发展趋势
        6.1.2 基于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6.1.3 基于造型与环境的发展趋势
    6.2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案例一: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调研案例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调研案例三: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调研案例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调研案例五: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4)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免疫受体及信号转导研究
    1.1 NLR类型受体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1.2 NLR蛋白结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3 模式识别受体作用机制取得重大突破
    1.4 在免疫信号转导机制取得广泛进展
    1.5 揭示了多种防卫相关激素参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理
2 病原基因组研究
3 病原效应蛋白研究取得多项突破
    3.1 我国引领病原细菌效应蛋白致病机理研究
    3.2 病原卵菌效应蛋白致病机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3.3 发现病原真菌免疫逃逸新策略
    3.4 昆虫和线虫效应蛋白研究取得进展
4 植物与病毒互作机制研究
    4.1 我国引领植物抗病毒小RNA途径与VSR研究
    4.2 植物细胞自噬抗病毒研究取得进展
5 免疫与生长平衡
6 抗病虫基因的分离鉴定和抗病虫育种
7 植物病虫害防控与生物技术
    7.1 小RNA技术与农作物抗病虫防控
    7.2 感病基因与基因编辑技术
8 机遇与挑战

(5)110亿OB/mL夜蛾颗粒体病毒悬浮剂对斜纹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作物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1 试验单位
        1.3.2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2.2 田间大区药效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6)解淀粉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豆疫病的生防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疫病及其防治
        1.1 大豆疫病及其防治对策
        1.2 大豆疫霉的生物防治
    2 疫霉及大豆疫霉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豆疫霉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大豆疫霉拮抗细菌筛选
        2.2 细菌发酵液的EC_(50)值
        2.3 发酵液肋迫下大豆疫霉菌丝形态变化和台盼兰染色
        2.4 发酵液抑制大豆疫霉产生孢子囊
        2.5 发酵液抑制大豆疫霉游动孢子游动及休止孢萌发
        2.6 细菌发酵液对大豆疫霉的防治效果
        2.7 菌株JDF3的鉴定
        2.8 解淀粉芽孢杆菌JDF3和枯草芽孢杆菌RSS-1的抑菌谱
        2.9 芽孢杆菌挥发性代谢物鉴定及其对大豆疫霉的抑菌作用
    3 结论
第三章 芽孢杆菌对大豆疫病防治效果及诱导大豆抗病机理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芽孢杆菌及其发酵液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
        2.2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诱导本氏烟叶片产生过敏性坏死(HR)
        2.3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诱导活性氧迸发
        2.4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诱导大豆愈伤组织产生NO
        2.5 芽孢杆菌发酵液诱导大豆黄化苗胼胝质沉积
        2.6 芽孢杆菌诱导大豆木质化
        2.7 芽孢杆菌发酵液诱导大豆叶片气孔关闭
        2.8 大豆抗性基因qPCR结果
        2.9 芽孢杆菌及其发酵液促进大豆生长
    3 结论
第四章 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揭示芽孢杆菌抑制大豆疫霉的机理及候选基因挖掘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两株芽孢杆菌抑制大豆疫霉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2.2 主成分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
        2.3 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豆疫霉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维恩、热图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2.5 Gene ontology(GO)分析
        2.6 RNA-Seq测序验证
        2.7 芽孢杆菌胁迫下大豆疫霉代谢物变化
        2.8 候选基因挖掘
    3 结论
第五章 大豆疫霉候选基因TOS1-like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基因PsGRGH功能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大豆疫霉TOS1-like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2.2 大豆疫霉TOS1-like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
        2.3 鉴定大豆疫霉TOS1-like蛋白的保守基序
        2.4 候选基因在生活史期间表达量的预测
        2.5 敲除载体构建及转化
        2.6 基因PsGRGH参与大豆疫霉生长调控
        2.7 转化子菌丝及其孢子囊形成表型
        2.8 胁迫条件对转化子生长的影响
        2.9 基因PsGRGH参与调控大豆疫霉的致病
        2.10 基因PsGRGH亚细胞定位分析
        2.11 蛋白PsGRGH诱导植物产生抗性
        2.12 蛋白PsGRGH诱导提高本氏烟抗旱能力
    3 结论
第六章 候选基因PsRBLGH1和PsDCL.489360的功能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候选基因PsRBLGH1和PsDCL.489360在生活史期间的表达情况
        2.2 敲除和沉默转化转化子验证
        2.3 基因PsRBLGH1参与大豆疫霉生长调控
        2.4 转化子的菌丝形态
        2.5 转化子孢子囊的形成
        2.6 胁迫条件对转化子生长的影响
        2.7 基因PsRBLGH1参与大豆疫霉侵染大豆
    3 结论
第七章 安徽省大豆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筛选和ISSR-PC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2.2 ISSR聚类分析
        2.3 采集地间的基因流和遗传分化系数
        2.4 不同大豆疫霉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作者简介

(7)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专利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专利分析法
        1.3.2.2 比较研究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专利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1.1 专利竞争力的含义
        2.1.2 国内外关于专利竞争力的研究
        2.1.2.1 国外专利竞争力的研究
        2.1.2.2 国内专利竞争力的研究
    2.2 专利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2.2.1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探索
        2.2.2 我国专利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2.2.2.1 宏观、微观专利质量评价
        2.2.2.2 高校、企业和产学研专利质量评价
第三章 指标构建及数据来源
    3.1 指标选取及相关方法
        3.1.1 数量指标
        3.1.2 质量指标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2.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3.2.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专利竞争力分析
    4.1 十所高校专利总体情况
    4.2 植物保护学
        4.2.1 七所高校植物保护学科专利数量对比分析
        4.2.2 七所高校植物保护学科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4.2.3 七所高校植物保护学技术领域识别
        4.2.4 七所高校植物保护学专利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4.2.5 七所高校植物保护学专利合作机构分析
    4.3 作物学
        4.3.1 八所高校作物学专利数量对比分析
        4.3.2 八所高校作物学科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4.3.3 八所高校作物学技术领域识别
        4.3.4 八所高校作物学专利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4.3.5 八所高校作物学专利合作机构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相关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样本来源
        1.1.2 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 (Dot-ELISA) 检测
        1.2.2 总核酸提取、RT-PCR及PCR扩增
        1.2.3 小RNA测序分析
        1.2.4 克隆和测序
2 结果
    2.1 我国蔬菜主要病毒种类普查
    2.2 侵染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和分布
        2.2.1 茄科蔬菜病毒种类和分布
        2.2.2 辣椒病毒种类和分布
        2.2.3 番茄病毒种类和分布
        2.2.4 茄子病毒种类和分布
    2.3 侵染葫芦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和分布
        2.3.1 葫芦科蔬菜病毒种类和分布
        2.3.2 南瓜病毒种类和分布
        2.3.3 黄瓜病毒种类和分布
    2.4 侵染豆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和分布
        2.4.1 豆科蔬菜病毒种类和分布
        2.4.3 豇豆病毒种类和分布
    2.5 侵染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和分布
        2.5.1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种类和分布
        2.5.2 萝卜病毒种类和分布
        2.5.3 大白菜病毒种类和分布
    2.6 我国蔬菜病毒病的复合侵染类型
        2.6.1 茄科蔬菜病毒复合侵染类型
        2.6.2 葫芦科蔬菜病毒复合侵染类型
        2.6.3 豆科蔬菜病毒复合侵染类型
        2.6.4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复合侵染类型
    2.7 国内、地区新纪录病毒和病毒新自然寄主
        2.7.1 病毒的国内新纪录
        2.7.2 病毒的地区新纪录
        2.7.3 发现的病毒新自然寄主
3 讨论
4 结论

(9)我国水稻田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稻田抗药性杂草及其抗药性水平
    1.1 我国水稻田抗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杂草及其抗药性水平
    1.2 我国水稻田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杂草及其抗药性水平
    1.3 我国水稻田抗其他类除草剂的杂草及其抗药性水平
2 我国水稻田杂草抗药性机理
    2.1 靶标酶变化导致的杂草抗药性
        2.1.1 靶标酶敏感性下降导致的杂草抗药性
        2.1.2 靶标酶基因突变导致的杂草抗药性
        2.1.3 靶标酶基因表达量的改变导致的杂草抗药性
    2.2 代谢酶变化导致的杂草抗药性
        2.2.1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改变导致的杂草抗药性
        2.2.2 GST的改变导致的杂草抗药性
    2.3 其他原因导致的杂草抗药性
3 水稻田抗性杂草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
    3.1 我国水稻田杂草的交互抗性
    3.2 我国水稻田杂草的多抗性
4 我国水稻田抗性杂草的治理
5 问题与展望

四、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守正与创新:金大和中大植物病理学学术谱系百年传承与发展历程[J]. 李占华,岳丽娜. 中国农史, 2021
  • [2]论“植物医学”学科与专业的建设[J]. 刘同先,丁伟,沈佐锐,杨忠岐,许永玉,李洪连,原雪峰,马德英,文才艺,董金皋,刘芳,邱宝利,王源超,张正光,黄丽丽,黄国华,操海群,潘月敏,韩强,黄金光,刘会香,刘怀,侯有明,王宗华,刘长仲,缪卫国,刘国坤,郭永霞,罗朝喜,梁广文,曾玲,李华平,顾爱星,左豫虎,李向东,张大羽,吴元华,段玉玺,尹建,潘洪玉,钟国华,张跃进,赵中华,陈根强,林晓民,张友军,万方浩,高希武,李世东,褚栋,赵洪海,梁文星,王森山,张世泽,李俊凯,谭辉华,王文明,周洪友,赵思峰,王兰,芦光新,崔汝强,李会平,尚巧霞,赵晓燕. 植物医生, 2021(03)
  • [3]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研究[D]. 张贵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J]. 张杰,董莎萌,王伟,赵建华,陈学伟,郭惠珊,何光存,何祖华,康振生,李毅,彭友良,王国梁,周雪平,王源超,周俭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1)
  • [5]110亿OB/mL夜蛾颗粒体病毒悬浮剂对斜纹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J]. 孙剑华,高小文,关成宏,陆骏,王亚超,陈爱群. 生物灾害科学, 2019(02)
  • [6]解淀粉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豆疫病的生防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刘冬.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专利竞争力研究[D]. 徐雯.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J]. 刘勇,李凡,李月月,张松柏,高希武,谢艳,燕飞,张安盛,戴良英,程兆榜,丁铭,牛颜冰,王升吉,车海彦,江彤,史晓斌,何自福,吴云锋,张德咏,青玲,严婉荣,杨学辉,汤亚飞,郑红英,唐前君,章松柏,章东方,蔡丽,陶小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2)
  • [9]我国水稻田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J]. 董立尧,高原,房加鹏,陈国奇. 植物保护, 2018(05)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148号[J]. 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2014(09)

标签:;  ;  ;  ;  ;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