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六国比较看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智,魏广成[1](2021)在《世界农业合作社起源及演化》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农业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在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出发,探究了国际合作社原则的变革,并分析了美国、德国、丹麦、捷克、埃及与印度等典型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还探究了日、韩等国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社与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与功能,最后剖析了世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合作社应走规模扩张、多元经营、新型合作的道路。因此,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作用,是我国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保证。
李恒[2](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顾王乐[3](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刘锦蓉[4](2020)在《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思维,追求答案的准确一致、思维的整体统一,已然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痼疾,长此以往将对学生思维素养培养及未来的成长发展带来无法预估的后果。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根据新课程改革发展理念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思辨思维”以其独特价值成为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真正发挥语文教育教学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理性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鉴于目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多来自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本论文对进一步推进高中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及理论价值。本文在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中思辨思维、思维能力与品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相关内容的前提下,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两大内容和两组实施路径入手,选择“思辨性阅读”与“古代经典论说”为切入口,明晰探究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本文论证和解决的问题是:其一,如何挖掘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的思辨性价值,为发展学生思辨思维能力提供思辨性的教学内容;其二,如何通过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质疑批判、分析推理、实证评析”等思辨思维能力,并具体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根据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等概念澄清,确保以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指导。梳理解读教材古代论说文的思辨价值,围绕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要点,以逻辑知识、思维工具引导,从文本对话的质疑发问、深入解读的推理论证到迁移运用的综合评估,合理整合《古文观止》论说资源,为教学策略的探究提供可行性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在一定社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思辨性阅读教学对学生理性精神世界与人格的塑造,发掘学生深层次思维能力素养,促进思维品质趋向成熟。
王楠[5](2019)在《澜湄合作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澜湄合作机制自2016年建立以来,各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方面协调发展,多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取得了显着成果。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人口系统也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转变。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这种变革直接影响着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研究澜湄合作国家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对继续深化双多边合作、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人的一切活动都会对社会生产产生影响,人口自然变动、社会变动和迁移变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应适应人口变动与发展规律。同时,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决定着人口发展水平提高的程度和速度,经济活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人口变动的方向和速度。本研究基于人口经济学研究视角,首先对澜湄合作国家的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其次,根据世界银行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人口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和人口效率两大指标,综合比较澜湄合作国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最后,在分析研究基础上,总结澜湄合作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结构性特征。研究认为:澜湄合作国家人口素质的提升逐渐成为影响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就业状况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人口迁移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尚待释放;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存在国别差异,且各国人口效率有待提高。针对该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促进澜湄合作国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促进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实现人口效率的不断提升;综合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适应人口与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变动,积极应对问题和挑战;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产业发展机遇,推动区域多领域合作;整合区域发展资源,提高城市化水平;继续深化在水资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3+5”合作框架建设,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等。
齐然[6](2019)在《西秦政权治国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十六国之一的西秦是乞伏鲜卑在陇西地区建立的政权,关于此政权的史料记载比较简略,至今未有对其内政治理方面的系统研究。本文综合近年来鲜卑史、十六国史、西秦史研究成果和文献典籍史料,从十六国时期陇西地区的人口结构、经济、民族、文化、地理特征情况入手,结合乞伏鲜卑的族群构成及其影响,从特征、路线、意义三方面考察乞伏鲜卑建国前的长期迁徙活动,归纳乞伏鲜卑进入陇西、称雄陇西并建立西秦政权的背景因素和主要政策渊源;通过分析西秦都城迁徙和建设的历史作用,西秦职官体系效仿汉魏和同时代中原政权所反映出的封建国家建设过程,以及偏重武职、大量任用汉族官吏、兼顾民族差异等时代和地域特征,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总结概括乞伏部统治者从游牧民族部落联盟首领到封建政权统治者过程中推行的关键政治举措和影响;研究西秦政权军事活动频繁的地缘、经济、政治原因以及反映出的国情特征,认识西秦政权赖以生存的以战养战经济策略在重视人口掠夺和迁徙、采取虚边实腹发展模式、对不同民族百姓分途使用三方面主要特征和影响,并对西秦的农业、类似税收的贡奉体系、商业和交通等经济因素进行归纳;从西秦政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对汉族士人的广泛吸收中,认识西秦统治者借助儒家思想改善统治能力的尝试,分析西秦文化、教育官员在调节民族关系和传承儒家文化上的意义,从成因、具体表现和对西秦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影响上,分析礼遇僧人、开展石窟修建、译经的崇佛政策,探究西秦统治时期陇西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对导致西秦政权于鼎盛时期迅速衰落直至亡国史实背后的军事失败、经济发展方式滞后、外交失策、统治集团腐化、最高统治者执政能力缺陷引发政刑酷滥和统治阶层离心离德等原因进行分析,于政治经济剧烈变动中认识导致十六国政权迅速灭亡现象背后民族融合未完成、统治者治国策略存在缺陷、时代分裂要素大于统一要素等共性因素,以及西秦的国力薄弱、人口稀少、四面有敌等自身特征,分析从十六国乱局走向南北朝的历史决定因素。
孟彤[7](2018)在《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9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主持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时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相似的发展任务,需深化务实合作,发挥互补优势”。中拉同为世界新兴经济体,双方贸易互补性很强,因而扩大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对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优势富余产能,提振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双边福利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与拉美新兴市场双边贸易数据为基础,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系统归纳的研究方法,展开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研究。在梳理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定性分析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现状,得出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呈强劲态势,出口对象以墨西哥、巴西为主,出口依存度整体有所上升。其次,通过转移份额法、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对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竞争力与互补性作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较之拉美其他主要进口国,中国的竞争优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出口结构始终处于优势,且该优势有所加强,但出口增长优势降幅明显;同时具体测算出工业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再次,根据贸易潜力指标,从总量、产品分类层面,测算出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而近两年略有下降,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等工业制成品出口潜力较大,出口潜力国家从大到小依次为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秘鲁。最后针对如何提高与挖掘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提出相关建议,即优化中拉经贸合作扩大出口潜力,发挥政府效能以“一带一路”推进中拉贸易自由化,发挥互补优势创新合作模式,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以拓展中拉合作新空间。
宋宁[8](2018)在《我国太阳能发电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能源革命拉开序幕,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各国应对能源紧缺和改善环境气候的重要手段。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成为各国逐渐关注的焦点,太阳能发电对我国电源清洁化和多元化以及能源结构转型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我国太阳能发电效率的现状及变动趋势,了解效率分布的时空格局,为我国今后发展太阳能提出发展布局建议,有利于合理开发太阳能资源,优化太阳能发电布局,提高发电效率,避免建设资源浪费。可以为政策制定者进行今后的战略选择和制定提供参考借鉴,对提高我国太阳能发电效率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首先进行太阳能发电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之后通过太阳能资源、发电结构、装机容量、发电量和既定政策来分析我国太阳能发电的现状和特点。分别从纵向时间、横向省际和全球视角,三个维度评价我国太阳能发电效率。利用BCC和CCR模型的投入和产出导向模型、Bootstrap-DEA方法、K-means聚类、Global-Malmquist模型进行效率测算和分析。系统搜集了太阳能发电相关数据,以期多角度多层次的测算与分析我国太阳能发电效率。截至2016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太阳能在我国仍作为补充能源贡献发电。受国际政经大事和国内政策影响,我国太阳能发电效率波动较大,最低值出现在2011年和2013年。我国应在现有的太阳能发电规模条件下,通过技术进步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应以技术进步作为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我国2011-2015年的省际太阳能发电平均效率值水平偏低(0.42),太阳能发电高中低效率区与太阳能资源禀赋空间布局基本吻合,高中低三个分区效率值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建议我国太阳能发电,仍以优先开发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为主,坚持开发宁夏、山西和陕西,更加关注以山东和江苏为代表快速发展的中东部地区的布局和管理。光伏发电大国均处于生产效率提高的进程,我国要制定适合国情的太阳能发展策略和政策,以正确合理的国家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实施以技术进步为核心、提高技术效率并重的创新驱动战略。
苏璇[9](2016)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东盟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农业一直是各国的关键性产业,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双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着,其农产品贸易的基础性地位再次凸显。有效地把握双边农产品贸易关系变化中的动态趋势,积极应对及解决双方农产品贸易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双边国家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可实施建议,对打造双边农产品贸易升级版及实现双边农产品贸易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两个方面动态跟踪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现实概况。先后运用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比较优势指数(CAI)和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相关贸易指标论证分析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特点。并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估量与考察,以挖掘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潜力,为进一步加强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性总结,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相关贸易基础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等相关贸易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介绍,并结合现状对贸易理论基础的应用进行实际的探讨并得出结论。第三部分,发展现状与特点。首先,对当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主要是从市场份额视角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变化趋势。其次,从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两个视角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进行简单的系统分析。然后,运用相关贸易指数对中国与东盟六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特点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四部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首先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其次,简单梳理国内外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方法并结合自身研究需要构建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六国的出口贸易潜力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策建议。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重点针对中国扩大出口贸易提出可实施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结论与不足。首先,对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特点与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后总结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显着性特点及优势农产品与竞争性农产品。其次,对文章的不足之处作出简要的说明。
李晨[10](2016)在《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国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后,被正式纳入我国的国家发展议程,也成为以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新的发展战略。作为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战略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对促进亚欧非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水平来看,除西部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外,大多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处于同一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具有较大相似性,这意味着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存在竞争性,而近年来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则表示中国与各国之间还存在着内在的互补性。“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研究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竞争与互补状况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现意义非凡,分析构建中国与各国产业空间布局战略,才能够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为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文章选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中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最为密切的六个国家即:俄罗斯、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伊拉克、巴基斯坦作为研究对象。这六个国家不仅是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战略节点,也是大国角逐和政治势力博弈的辐射区,这里虽然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利益空间,但是同时也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塌陷区。文章首先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背景下,六国国内经济贸易发展的宏微观环境,与中国贸易进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遇到的种种问题。实证分析部分从经济贸易角度,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WITS数据库、UNCTADstat数据库、贸发会议报告等,从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两个角度,通过测算中国与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指数,来厘清中国与这六个国家的产业优势、劣势,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情况以及贸易关系紧密程度,从而探索符合经济带区域特征和地缘政治的贸易模式,为促进全面协商布置经济带产业发展布局战略的经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贸合作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政策建议。通过指数测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总体上来看,中国与六国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双边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虽然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在制成品上的比较优势在不断提高,在一些产品生产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力,但是在制成品领域,中国仍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而从贸易结合度指数测算结果可以得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一直相当紧密。所以,目前在制成品层面上的竞争局势状况依然良好。但中国仍应不断强化自身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产业专业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深对各国产业结构的分析调查,针对各国国情,调整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除印度外,其它各国在能源产品上比较优势值都比较高,而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能源依赖性仍在不断增强。针对能源问题,中国需要从国内国外寻找多方渠道解决。另外,中国与各国间的合作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需要加大与各国间贸易优惠政策磋商、自贸区谈判等的力度,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共建“丝绸之经济带”战略构想正是有效化解这一壁垒的必由之路。
二、从六国比较看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六国比较看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农业合作社起源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农业合作社起源与国际合作社原则 |
(一)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及其效应 |
1. 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产生与发展 |
2. 罗虚代尔原则 |
(二)国际合作社原则及其变革(1) |
1. 国际合作社联盟 |
2. 国际合作社原则 |
(三)变与不变:合作社核心原则的坚守 |
1. 变:适应合作社实践的多样性 |
2. 不变:坚守合作社的本质性规定 |
二世界专业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趋势 |
(一)美国 |
1. 发展历程 |
2. 合作社三原则 |
3. 发展趋势 |
(二)德国 |
1. 发展历程 |
2. 发展趋势 |
(三)丹麦 |
1. 发展历程 |
2. 发展趋势 |
(四)捷克 |
1. 发展历程 |
2. 发展趋势 |
(五)埃及 |
1. 发展历程 |
2. 办社特征 |
(六)印度 |
1. 发展历程 |
2. 发展特点 |
3. 发展趋势 |
(七)小结 |
三世界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功能 |
(一)日本 |
1. 发展历程 |
2. 运营机制 |
3. 主要功能 |
(二)韩国 |
1. 发展历程 |
2. 运营机制 |
3. 主要功能 |
(三)小结 |
四世界农业合作社发展规律与前瞻 |
(一)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产生及其效应 |
1. 产生背景 |
2. 制度特征 |
3. 实践效果 |
(二)日韩综合性农协的发展趋势 |
1. 产生背景 |
2. 发展趋势 |
(三)世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展望 |
1. 走规模扩张之路 |
2. 走多元经营之路 |
3. 走新型合作之路 |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3)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
一、误析字形结构 |
二、误认文字初形 |
三、误说字本义 |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
结语 |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
单字索引 |
简称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4)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空间及展望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相关概述 |
二、思辨能力与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林崇德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 |
三、余党绪“思辨性阅读”理念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可行性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下的迫切需求 |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 |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专题学习模式及教材安排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选文整理及分析 |
一、中国古代论说文界定及教材选文整理 |
二、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的特色及思辨性价值 |
第三节 中国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及价值 |
一、构建师生、文本间的思辨性对话,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
二、改善文言文阅读教学,适应语文教学思辨性改革新动向 |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应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开展对话与质疑提问 |
一、与文本充分对话,把握文本核心价值 |
二、引导理性质疑激思,着重突出思辨问题 |
第二节 应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综合性论证评析 |
一、融入必要的逻辑知识,搭建推理评析的支架 |
二、发挥批判性思维特质,注重情理的论证评析 |
第三节 整合“论说经典”内容,设计实施思辨性阅读 |
一、整合《古文观止》资源,甄选思辨性阅读内容 |
二、组合同一特性的论说文,互文参照比较阅读 |
第四节 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以《六国论》为例 |
一、《六国论》文本整合与分析 |
二、《六国论》教学设计与思考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拓展应用 |
第一节 思辨能力在“表达交流”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
一、思辨性写作指导,改善议论文写作困境 |
二、开展辩论活动,学会理性表达与辩驳 |
第二节 思辨能力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
一、遵循思辨性阅读路径,拓展阅读其他类文本 |
二、开展时文阅读活动,理性评论公共事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澜湄合作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一) 人口与经济增长 |
(二)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
(三) 人口效率研究 |
三、澜湄合作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澜湄合作国家人口变动基本状况 |
一、人口自然变动 |
(一) 人口增长 |
(二) 人口年龄结构 |
(三) 人口抚养比 |
(四) 主要人口指标预测 |
二、人口社会变动 |
(一) 人口素质状况 |
(二) 就业状况 |
三、人口迁移变动 |
(一) 国际迁移状况 |
(二) 城市化 |
四、人类发展指数状况 |
(一) 人类发展指数 |
(二) 相关评价指标 |
第四章 澜湄合作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
一、收入状况 |
(一) 收入类型 |
(二) 国内生产总值 |
二、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
(一) 三次产业增加值 |
(二) 产业结构偏离度 |
三、贸易状况 |
(一) 贸易发展状况 |
(二) 货物和服务出口 |
(三)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
第五章 澜湄合作国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
(一) 指标体系构建 |
(二) 耦合协调度分析 |
(三) 结果分析 |
二、人口效率比较研究 |
(一) 指标体系构建 |
(二) 结果分析 |
三、相关研究结论 |
第六章 促进澜湄合作国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路径 |
一、人口变动对澜湄合作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持条件 |
(一) 人口素质的提升逐渐成为影响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
(二)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三) 人口就业状况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
(四) 人口迁移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尚待释放 |
(五) 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且人口效率有待提高 |
二、促进澜湄合作国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
(一) 促进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实现人口效率的不断提升 |
(二) 综合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 |
(三) 适应人口与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变动,积极应对问题和挑战 |
(四) 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强区域经贸合作 |
(五) 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产业发展机遇,推动区域多领域合作 |
(六) 整合区域发展资源,提高城市化水平 |
(七) 继续深化在水资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八) 共同推进“3+5”合作框架建设,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西秦政权治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西秦政权建国的背景因素 |
第一节 十六国时期的陇西概况 |
第二节 西秦政权建国、立国的族群基础 |
第三节 乞伏鲜卑的早期迁徙活动 |
第二章 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化政权的政治建树 |
第一节 都城选择和建设 |
第二节 官制沿革 |
第三节 笼络、震慑被统治者的和平手段 |
第三章 以战养战的经济策略 |
第一节 频繁军事活动中的经济环境 |
第二节 依赖战争、适应战争的经济策略 |
第三节 影响经济建设的其他因素 |
第四章 崇儒敬佛的文化政策 |
第一节 广泛吸收汉族士人 |
第二节 设置文化、教育官员 |
第三节 采取礼佛政策 |
第五章 西秦亡国的历史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由盛转衰过程中的治国策略因素 |
第二节 西秦覆亡的历史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国与拉美贸易关系的相关研究 |
1.2.2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定量分析的研究 |
1.2.3 出口贸易潜力测算方法的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新兴市场的定义 |
2.1.2 本文选取的拉美新兴市场国家说明 |
2.2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的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重叠需求理论 |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3.1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规模分析 |
3.2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3.3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国别结构分析 |
3.4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依存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的竞争力与互补性分析 |
4.1 基于转移份额法的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竞争力分析 |
4.1.1 较拉美其他主要进口国,中国竞争优势较大 |
4.1.2 中国竞争效应较高,尤其集中于工业制成品 |
4.2 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竞争优势分析 |
4.2.1 初级产品竞争优势较弱,各国各年均有较大差异 |
4.2.2 工业制成品优势较高,各国水平稳定且差异小 |
4.3 基于贸易互补指数的中国与拉美新兴市场贸易互补性分析 |
4.3.1 初级产品互补水平低,与各国差异整体变小 |
4.3.2 工业制成品互补水平极高,整体呈上升趋势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
5.1 测算指标的选取及数据的来源 |
5.1.1 测算指标的选取 |
5.1.2 数据的来源 |
5.2 测算结果及分析 |
5.2.1 总量出口贸易潜力巨大,整体呈上升趋势 |
5.2.2 较之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潜力较大 |
5.2.3 初级产品中0类和3类的出口潜力较大 |
5.2.4 工业制成品中7类产品潜力最大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中拉经贸合作,扩大出口潜力 |
6.2 充分发挥政府效能,以“一带一路”推进中拉贸易自由化 |
6.3 引领国家科技创新,扩展中拉合作新空间 |
6.4 创新中拉经贸合作模式,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
6.5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中国对拉美出口竞争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我国太阳能发电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太阳能发电 |
1.2.2 太阳能发电效率 |
1.2.3 太阳能发电效率评价指标 |
1.2.4 DEA在能源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方法 |
2.1 DEA理论及基础模型方法 |
2.2 Bootstrap-DEA理论及方法 |
2.3 全局参比Malmquist指数理论及方法 |
3 我国太阳能发电现状分析 |
3.1 太阳能资源 |
3.2 发电结构 |
3.2.1 太阳能依然作为补充能源贡献发电 |
3.2.2 发电装机清洁化趋势明显 |
3.3 装机容量 |
3.3.1 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世界地位 |
3.3.2 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及装机增速 |
3.3.3 新增装机布局 |
3.4 发电量 |
3.4.1 我国太阳能发电量世界地位 |
3.4.2 太阳能发电量增速 |
3.5 既定政策 |
3.6 本章小结 |
4 我国2006-2017年太阳能发电效率研究 |
4.1 单投入单产出效率值测算 |
4.2 多投入单产出效率值测算 |
4.3 产出导向的规模效率值测算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省际太阳能发电效率研究——基于Bootstrap-DEA方法 |
5.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5.2 省际太阳能发电纠偏效率值测算 |
5.3 省际太阳能发电纠偏效率值聚类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全球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研究——基于Global-Malmquist模型 |
6.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6.2 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值分析 |
6.2.1 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值测算 |
6.2.2 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值变化分析 |
6.3 六国全局参比Malmquist指数分析 |
6.4 全局参比Malmquist指数分解分析 |
6.5 结果与分析 |
6.6 各国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9)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研究 |
1.2.2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1.2.3 中国与东盟深化农产品贸易合作对策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贸易基础理论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3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与特点 |
3.1 发展现状 |
3.1.1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总体概况 |
3.1.2 市场结构分析 |
3.1.3 产品结构分析 |
3.2 贸易特点 |
3.2.1 中国与东盟六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
3.2.2 中国与东盟六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3.3 小结 |
4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有利因素 |
4.1.2 不利因素 |
4.2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实证结果 |
4.2.3 中国与东盟六国的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
4.3 小结 |
5 政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1.1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5.1.2 完善农产品贸易体制机制 |
5.2 企业层面 |
5.2.1 增加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构建科技研发平台 |
5.2.2 加大农产品设备投入,加快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
5.2.3 发展绿色农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 |
5.2.4 因国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国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关系理论基础研究 |
1.3.2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关系实证方法研究 |
1.4 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贸易竞争性互补性相关理论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竞合理论和贸易互补性理论 |
2.3.1 竞合理论 |
2.3.2 贸易互补性理论 |
3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国贸易现状 |
3.1 中国与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 |
3.2 中国与六国的对外贸易产业结构 |
3.2.1 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制成品,进口油气资源 |
3.2.2 中印贸易以制成品为主,中国顺差较大 |
3.2.3 中国与伊朗、伊拉克贸易以能源产品为主且波动大 |
3.2.4 中哈贸易表现为资源市场合作型 |
3.2.5 中巴贸易规模小,贸易发展不平衡 |
3.3 中国与六国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
4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国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
4.1 竞争性分析 |
4.1.1 RCA指数 |
4.1.2 出口相似度指数 |
4.2 互补性分析 |
4.2.1 贸易互补性指数 |
4.2.2 贸易结合度指数 |
4.3 主要结论 |
5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六国比较看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农业合作社起源及演化[J]. 孔祥智,魏广成. 中国合作经济评论, 2021(01)
-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3]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4]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 刘锦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澜湄合作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研究[D]. 王楠. 云南大学, 2019(03)
- [6]西秦政权治国策略研究[D]. 齐然.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7]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出口贸易潜力研究[D]. 孟彤. 河北大学, 2018(01)
- [8]我国太阳能发电效率评价研究[D]. 宋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9]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 苏璇. 广东海洋大学, 2016(02)
- [10]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国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 李晨. 河南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