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

浅谈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

一、浅谈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昭君[1](2021)在《浅谈秸秆饲料在农业生态资源中的应用现状与价值》文中提出本文以秸秆饲料在农业生态资源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秸秆饲料综合应用相关文献,发现并总结秸秆饲料在农业生态资源应用中存在着加工技术不成熟、推广力度不高、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并从加强秸秆饲料加工技术、加大秸秆饲料推广、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本文对于加强秸秆饲料在农业生态资源中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周丽萍[2](2021)在《山丹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山丹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水平;加大项目支持,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加强技术指导,培训科技人才;扶持龙头企业进行秸秆精深加工等提高山丹县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的对策。

盛越[3](2021)在《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饲料收获机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秸秆资源丰富,且秸秆中富含大量牲畜可食用的营养成分。玉米秸秆饲料收获机种类较多,其中一次可完成捡拾、粉碎和抛送作业的牵引式秸秆收获机是较为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秸秆收获的机型,但在我国西部一些土壤总体含沙量较高的地区,牵引式秸秆收获机在捡拾粉碎秸秆时,易产生玉米根茬与土壤之间接触松动或玉米根茬被拔出的现象,导致收获秸秆含杂率较高。本文以4JS-220型秸秆饲料收获机为研究对象,获取秸秆收获时影响根土间力学特性的关键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对关键部件进行优化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为探究影响甩刀切割力的关键因素,对秸秆切断后的受力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秸秆直径以及秸秆与地面间的夹角均会影响收获机甩刀的切割力。(2)以土壤湿基含水率、秸秆直径、起拔角度为影响因素对玉米秸秆的田间起拔阻力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秸秆起拔力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土壤含水率>起拔角度>秸秆直径;土壤含水率与秸秆起拔力呈反比关系,秸秆直径与起拔力呈正比关系。利用响应面最优参数求解方法确定了试验参数范围内秸秆最小起拔力为189.635 N,对应的起拔角度为28.5°、土壤含水率为20.47%、秸秆直径为22 mm,即在起拔角度为28.5°时,秸秆起拔力最小。(3)采用物理试验与EDEM离散元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根系及根土复合体仿真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利用离散元软件建立根系剪切模型和根土复合体剪切模型,通过仿真试验获取了影响根系和根土复合体剪切力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仿真参数,其中根系剪切模量为6.6 MPa、粘结刚度为1.139×106N/m3、极限应力为1.1885 MPa;根土复合体静摩擦因数为0.7、粘结刚度为6.4×106N/m3、极限应力为3.3 MPa。在不同因素下对玉米根系起拔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从微观角度分析秸秆起拔过程中的力学特性,探究玉米根系在不同起拔角度下根系对土壤的扰动情况,结果表明仿真试验与物理试验吻合性较好。(4)根据上述试验研究结论,对4JS-220型秸秆饲料收获机进行优化改进。设计了一种分段式转动前帘及新型组合甩刀并应用于试验样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机具在作业过程中有效降低了秸秆的割茬高度及根系对土壤扰动幅度,秸秆平均割茬高度较机具优化前降低了6.3%,收获后的秸秆含杂率较优化前降低了1.3%。本研究结果为牵引式秸秆饲料收获机的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靳峥[4](2020)在《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技术及腐解剂喷施塑封装置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水稻秸秆产量巨大,当前主要利用途径单一、利用率及附加值低。同时在畜牧业方面,牧草的季节性缺乏导致了饲料短缺。本研究对水稻秸秆喷施发酵剂,塑封发酵,通过微生物降解技术处理,有效改善水稻秸秆理化特性,满足牲畜口感和营养需求,提高牛、羊等反刍牲畜的采食率。在配套装备方面,秸秆的捡拾打捆、发酵剂喷施、塑封等工艺流畅性较差,导致成本增加,为此本文在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研究基础上,对现有的秸秆打捆机进行了腐解剂喷施装置及塑封装置的设计,以期降低生产成本,为水稻秸秆饲料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最后对发酵降解后的水稻秸秆进行了饲喂试验,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水稻收获后秸秆的降解试验。进行了水稻秸秆生物降解试验分析,分别选取复合菌、乳酸菌、菌酶复合制剂三种发酵剂及未处理的秸秆进行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水稻秸秆饲料感官评价如气味、色泽等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评分差异显着,其中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处理组和单一乳酸菌处理组感官评价最优;各处理组PH值差异极显着,且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处理组PH最低可降至3.90;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着,其中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处理组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0.95%;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粗纤维含量差异不显着,其中各组粗纤维含量在37.67~48.39%之间。试验证明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在5~15℃低温发酵可行,且乳酸菌制剂和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制剂处理组发酵效果最优,为进一步发实际生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2)水稻秸秆饲料化关键配套装置(腐解剂喷施机构、塑封机构)的设计。利用Solidworks进行了三维建模,完成整机的功能原理设计与传动方案设计。对腐解剂喷施和塑封机构进行了设计及通用零部件选型。确定了喷施压力为0.3Mpa、喷头型号为扇形喷头11004、喷头重叠率为40%、喷头数为3个;对药液箱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最小安全系数为2.51,满足使用要求。对塑封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且确定了液压马达为型号GM5-10齿轮马达,对塑封机构托辊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最小安全系数为16.2,满足使用要求。(3)在水稻秸秆降解性能试验及配套装备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生产试验,确定了水稻秸秆饲料化工艺参数及机械化生产流程。结果显示: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发酵剂发酵效果最优,且最优品质在发酵时间30~60d左右。粗纤维含量可降至34.55%,粗蛋白含量可提升至10.12%,可溶性糖含量达到11.3%。对发酵好的秸秆饲料进行牛的饲喂试验,采食率接近100%,相比于未进行发酵的水稻秸秆提升了72%,采食率差异极显着(P<0.01)。本论文通过对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技术研究,获得了水稻秸秆饲料化生产工艺,在降解试验基础上,对现有机械分步(捡拾、打捆、塑封、腐解剂喷施)作业进行了改进设计,增加了腐解剂喷施和塑封装置,实现了水稻秸秆饲料化联合作业。相比分步作业,整套设备联合作业成本降低,为水稻秸秆饲料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

李国强[5](2020)在《基于秸秆饲料化的光合菌改良及其发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秸秆富含粗纤维、总糖,并含少量蛋白质,是一种产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然而,这种资源未被合理利用,大部分被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光合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简称PSB)其蛋白含量高、营养要求低,并且能以发酵,避光好氧等多种方式生长,对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具有潜力。为将玉米秸秆转化为饲料,本文主要就复合诱变和细胞融合生物技术处理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haeroides)和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e),发酵优化和饲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性能优良的光合菌。将秸秆转化为蛋白饲料,不仅能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价值,实现资源合理利用,还能解决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1.5%W/W(文中未注明处均为质量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简称EMS)和60s紫外线照射时间作为诱变剂对荚膜红假单胞菌进行复合诱变时,获得一株突变菌命名为FJM,经传代10次后,接种该菌株72 h对苯酚和木糖利用率分别为97.73%和94.44%。通过单因素实验,对FJM发酵玉米秸秆时接种量,时间,温度,摇床转速,糟层厚度,料水比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发酵各个参数,最终确定在糟层厚度4.5 cm、接种量为8%(v/v),料水比1:10(秸秆g/蒸馏水g)、摇床转速120 rpm、温度31℃、发酵6 d条件下效果最佳,真蛋白从4.12%提高至23.87%,粗纤维从37.53%降低至14.37%,粗脂肪从4.43%提高至6.51%,粗灰分从4.0%降低至3.51%,发酵干糟含水率为9.97%。(对真蛋白,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测定结果均为干重)在30 mmol/L Ca2+浓度,35%PEG,20℃条件下,融合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 shehatae)和沼泽红假单胞菌的原生质体15min,获得了一株融合子,命名为RZZ。经连续传代10次后,接种24 h对4 g/L木糖利用率为86.04%,较沼泽红假单胞菌和休哈塔假丝酵母分别提高196.84%和10.59%。根据Plackett-Burman法筛选温度、时间、接种量、糟层厚度、摇床转速、料水比,起始pH这7个发酵影响因子中具有显着效应的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各发酵参数,最终确定在摇床转速120 r/min、pH7.0、料水比1:10、糟层4 cm、温度30℃、接种量9%(v/v)的条件发酵时间5 d效果最佳。发酵后真蛋白含量从4.12%提高至23.69%,粗纤维从37.53%降低至14.26%,粗脂肪从4.43%提高至6.55%,粗灰分从4.0%降低至3.23%,发酵干糟含水率为9.59%。为进一步降低光合细菌转化玉米秸秆制饲料的成本,将绿色木霉同改良菌FJM和RZZ混菌发酵,以期达到同时降低粗纤维和提高粗蛋白的目的。结果显示,融合子RZZ与绿色木霉分步发酵玉米秸秆能使粗蛋白含量从7.65%上升至25.37%、真蛋白从4.12%上升至18.87%,粗脂肪从4.69%上升至5.89%、灰分从4.06%降低至3.85%,发酵糟含水率为9.97%。发酵糟在40℃—50℃下烘干,制成颗粒后真空封装,在阴凉干燥存放30d后有效活菌数为4.83×104 cfu/g。以秸秆饲料为试验组,市售通威156号饲料为对照组研究秸秆饲料的养殖效果和养殖水体净化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草鱼的相对生长率为324.34%较对照组低48.78%,饵料系数1.2%较对照组低0.3%,但草鱼的存活率要高于对照组5%(数量比重)。养殖水体中pH和溶氧量无显着差别,试验组水质中氨氮含量由1.31 mg/L降低至0.65mg/L,对照组氨氮含量由1.35 mg/L上升至1.55 mg/L。试验组亚硝酸盐含量从0.153 mg/L降低至0.115 mg/L,对照组亚硝酸含量从0.151 mg/L上升至0.160 mg/L。由此可见,改良菌株FJM和RZZ均能有效利用玉米秸秆的降解产物供自身生长繁殖,将秸秆降解产物转化为单细胞蛋白,实现玉米秸秆到蛋白饲料的转化,提高了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改良菌发酵秸秆制得饲料能有效降低水质中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改善水质,提高鱼类成活率,因此利用改良光合菌发酵玉米秸秆生产高蛋白活性饲料在鱼类养殖业中具有较大潜力。

段世光[6](2020)在《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的限制因素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养牛产业迅猛发展,但饲料短缺问题一直很严重,除了加大饲料的生产种植,充分利用玉米秸秆,扩大饲料的来源,对促进草食动物的养殖十分重要。

李一[7](2019)在《我国主要耕作区秸秆养分资源现状及其还田利用的问题、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而人口多,粮食生产压力大,每年大量施用化肥来满足粮食需求,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严重。秸秆作为优质的可再生有机肥料,富含大量的养分。将这些养分还田利用,不但可以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秸秆养分资源数量、空间分布、利用情况等现状不清楚,对秸秆养分在还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够,造成秸秆养分资源还田利用率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对我国东北、黄淮海、东南3个主要耕作区的秸秆养分资源现状及秸秆养分在还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我国东北、黄淮海、东南3个主要耕作区的秸秆数量巨大,秸秆养分资源丰富。经估算,3个地区的秸秆资源总量约为5.68亿t,养分量约为509.06万t(N)、161.62万t(P2O5)、869.82万t(K2O)、18994.96万t(有机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北、黄淮海、东南3个主要耕作区通过秸秆还田,归还养分资源潜力巨大。如将秸秆养分还田,可以满足农作物需K量的50%以上,在东北和东南地区可以满足农作物需N量的30%以上。但现实的情况是,研究区秸秆实际还田养分较少。根据估算,3个地区秸秆还田养分占秸秆所含养分的比重,分别为55.29%(N)、75.21%(P2O5)、76.58%(K2O)。其中,东北地区由于其综合利用水平较差,秸秆养分还田量占秸秆所含养分比重最低,约为37.7%(N)、60.28%(P2O5)、61.08%(K2O)。丰富的秸秆养分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我国东北、黄淮海、东南3个主要耕作区的秸秆资源养分在还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有:对于秸秆直接还田,缺少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式,农民积极性不高;在过腹还田利用中,种养结合不紧密,饲料化水平低,秸秆过腹还田比例小;秸秆还田利用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够,有待加强;由于关键问题没有解决,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3)针对我国东北、黄淮海、东南3个主要耕作区在秸秆养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在直接还田过程中,要从影响作物腐解及养分释放因素的角度确定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式、加强政策引导、开展宣传工作及农技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加补贴、开展第三方核查机制;在过腹还田利用过程中,应提高秸秆饲料化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并合理规划农业布局,促进种养结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进行还田利用;对于新型秸秆还田技术,要加大研发力度和推广力度。

崔晓雪[8](2019)在《吉林省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综合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地理位置优越,素有“黄金玉米带”的美称,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和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秸秆产量高达到4000万t,其中玉米秸秆产量在秸秆总产量中所占比例最高,因此吉林省开展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且进程发展缓慢,农民违法违规露天焚烧并且丢弃秸秆现象仍然存在。吉林省应该加快转变秸秆传统利用方式,并根据秸秆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本文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选取玉米秸秆还田、饲料、发电三种主要利用方式,从综合效益角度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判总结出玉米秸秆优化利用模式,并提供合理可行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的区域分布状况,测算玉米秸秆资源数量,掌握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利用潜力。2.初步了解吉林省玉米秸秆利用现状及模式,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选定三种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作为本文的评价对象。阐述三种主要利用方式的现状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主要利用方式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3.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运算得出吉林省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效益评价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利用模糊评判法得出关于吉林省玉米秸秆三种利用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顺序,根据最终结果提出吉林省玉米秸秆主要利用的发展方向。4.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根据,针对玉米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发电三种利用方式,从经济,社会,生态的三种效益角度出发,通过资料分析整理,对主要利用方式进行综合效益分析。文章最后根据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判所得的效益评价,以及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需求,提出与吉林省省情相符合的对策与建议。例如统一规划吉林省内秸秆产业布局,并且规划中长期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不同区域分别开展试点;建立相对完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完善秸秆产业链,形成秸秆循环利用新格局;建立高效的政策补助和科技奖励政策等措施。

李小龙[9](2019)在《秸秆的黄粉虫过腹转化及残渣的综合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每年产生的大部分农作物秸秆没有被有效利用,相反多数秸秆被焚烧或闲置,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黄粉虫是一种重要的产业化资源昆虫,在我国已逐渐实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高效化的养殖方式,却被过高的饲料成本限制了黄粉虫在全国进一步的发展。此外,随着黄粉虫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大量养殖废弃物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将养殖废弃物堆制成有机肥是一条变废为宝的重要途径,亦可缓解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肥料的迫切需求,对农业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在堆肥过程中,氮素的大量损失降低有机肥的肥效、污染周边环境等问题也值得关注。本研究先探究了青贮后的玉米秸秆或红薯秸秆饲养黄粉虫幼虫的可行性;再以饲养黄粉虫的常规饲料、青贮的玉米秸秆、青贮的红薯秸秆为原料,基于极端顶点混料设计法,研究三者不同混合比例对黄粉虫幼虫生长指标(生物量增率、死亡率、饲料利用率、饲料转化率)的影响,筛选出黄粉虫的最佳混料配方。以秸秆饲料配方饲养黄粉虫后,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堆制成有机肥;并针对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探究常见的金属粉(Al、Zn、Fe、Cu粉)在堆肥中的保氮效果,旨在将黄粉虫养殖残渣堆制成有机肥的同时,又能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贮的玉米秸秆和红薯秸秆的质量等级均能达到优级标准;但仅用青贮的秸秆饲喂黄粉虫幼虫,不能满足黄粉虫的生长发育。(2)通过Minitab17.1.0进行混料试验设计、分析处理数据、优化验证配方,确定了最佳的黄粉虫秸秆饲料配方:常规饲料:发酵玉米秸秆:发酵红薯秸秆=38.93:12.78:48.29。此配方饲料成本低,相比于常规饲料配方成本降低了57.50%。此配方下饲养的黄粉虫幼虫,其生物量增率可达33.74%,高于常规饲料饲喂的对照组(25.31%),且黄粉虫幼虫的死亡率低、饲料利用率高。(3)在堆肥中添加2%的Cu粉或Zn粉具有显着的保氮效果,能够减少55%以上的氮素损失。当添加2%的混合金属粉时,Zn-Fe组合具有最好的保氮效果,能减少近50%的氮素损失。当金属粉的添加量为1%或2%时,单一Cu粉的保氮效果都要优于其他金属粉,且2%的Cu粉的保氮效果最为显着。(4)在堆肥过程中,少量的金属粉能够减少氮素损失,却不会影响到有机肥的品质。以黄粉虫养殖残渣制成的有机肥,已完全腐熟并无毒害。并经当地肥料检测站检验得出: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是一款优质有机肥产品。综上所述,以秸秆饲料配方饲养黄粉虫,不仅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还降低了黄粉虫的饲养成本,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在堆肥中添加2%的Cu粉具有最为显着的保氮效果,并可将黄粉虫养殖残渣堆制成一款优质的有机肥成品。

顾朔硕[10](2019)在《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201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30亿斤,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产量大、分布广,但由于技术、环境等诸多原因,哈尔滨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5℃),纤维素降解慢,秸秆利用不充分,大量秸秆被露天焚烧,造成秸秆烧过的土壤有机质下降和大气严重污染,同时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本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为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测算与评价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阐明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等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针对哈尔滨市设计出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通过分析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得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堆放场地难落实、机械设备不充足适用、市场培育不充分、管理不精细等,其中,既有客观说明,也有论断和剖析。此后,在掌握数据的基础上,对影响秸秆综合利用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市场性因素分析。本文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重,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从思路、原则、目标和战略基点等方面对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进行总体设计并提出“1+1+X”的模式设计。最后,针对构建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建议。

二、浅谈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秸秆饲料在农业生态资源中的应用现状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饲料综合应用的发展现状
    1.1 秸秆资源丰富,利用空间巨大
    1.2 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需求巨大
2 秸秆饲料在农业生态资源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2.1缓解人畜争粮造成的粮食问题
    2.2 推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降低饲养成本
3 秸秆饲料在农业生态资源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3.1秸秆饲料加工技术尚不成熟
    3.2 秸秆饲料推广力度还需加强
    3.3 秸秆饲料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4 加强秸秆饲料在农业生态资源中应用的建议
    4.1加强对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4.2 加强对秸秆饲料加工企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引导
    4.3 加强对秸秆饲料应用范围的推广
    4.4加强对秸秆饲料加工生产和推广的政策扶持
5 结语

(3)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饲料收获机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秸秆饲料收获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离散元法的发展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玉米秸秆起拔力影响因素与试验研究
    2.1 4JS-220型秸秆饲料收获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秸秆切断过程受力分析
    2.3 玉米秸秆田间起拔力测试装置设计
    2.4 起拔力田间试验
        2.4.1 试验条件
        2.4.2 试验设计
        2.4.3 试验方法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1 单株秸秆起拔力变化曲线
        2.5.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5.3 多因素对秸秆起拔力的影响
        2.5.4 最优参数求解
    2.6 本章小结
3 根土复合体模型构建及起拔力仿真分析
    3.1 EDEM功能介绍
    3.2 根土复合体建模方案
    3.3 颗粒接触力学模型
    3.4 玉米根系离散元参数标定
        3.4.1 根系剪切力学特性测定
        3.4.2 离散元接触模型选择
        3.4.3 剪切仿真模型建立
        3.4.4 Plackett-Burman试验
        3.4.5 最陡爬坡试验
        3.4.6 Box-Behnken试验和响应面设计
        3.4.7 最优参数求解
    3.5 玉米根系离散元模型建立
        3.5.1 玉米根系基本尺寸
        3.5.2 玉米根系模型简化
        3.5.3 建模过程
    3.6 土壤模型的建立
        3.6.1 土壤基本参数
        3.6.2 土壤模型参数标定
    3.7 根土复合体模型的建立
        3.7.1 根土复合体物理剪切试验
        3.7.2 根土复合体剪切模型建立
        3.7.3 剪切仿真与模型验证
    3.8 起拔力仿真试验与分析
        3.8.1 玉米根系起拔过程分析
        3.8.2 不同起拔角度下起拔仿真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机具关键部件优化设计
    4.1 机架优化设计
    4.2 甩刀优化设计
        4.2.1 甩刀分类
        4.2.2 组合型刀片设计
        4.2.3 离散元法仿真试验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田间性能试验
    5.1 试验设备及材料
    5.2 试验方法及内容
        5.2.1 玉米秸秆含杂率
        5.2.2 割茬高度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技术及腐解剂喷施塑封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秸秆饲料化关键配套装置的设计
    3.1 整机的方案设计及功能原理
    3.2 腐解剂喷施装置设计
    3.3 塑封机构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稻秸秆饲料化试验
    4.1 水稻秸秆饲料化机械化生产试验方法与工艺流程
    4.2 水稻秸秆饲料化试验
    4.3 水稻秸秆饲料饲喂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5)基于秸秆饲料化的光合菌改良及其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玉米秸秆
        1.1.1 秸秆资源
        1.1.2 秸秆降解
        1.1.3 秸秆利用现状
        1.1.4 秸秆饲料化研究
    1.2 光合细菌
        1.2.1 光合菌特性
        1.2.2 光合菌利用现状
        1.2.3 光合菌产蛋白饲料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意义
        1.3.1 研究思路
        1.3.2 目的与意义
        1.3.3 创新点
2 诱变与发酵性能研究
    2.1 材料
        2.1.1 菌种与原料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流程
        2.2.2 研究内容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生长曲线
        2.3.2 诱变剂的影响
        2.3.3 诱变结果
        2.3.4 诱变菌对木糖和酚利用
        2.3.5 工艺优化与发酵性能比较
        2.3.6 分子鉴定结果
    2.4 小结
3 原生质体融合与发酵工艺优化
    3.1 材料
        3.1.1 菌种与原料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实验流程
        3.2.2 研究内容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长曲线
        3.3.2 原生质体制备与融合条件
        3.3.3 原生质体融合结果
        3.3.4 融合子木糖利用
        3.3.5 工艺优化与发酵性能比较
        3.3.6 分子鉴定结果
    3.4 小结
4 改良菌与绿色木霉混菌工艺
    4.1 材料
        4.1.1 材料与菌种
        4.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1.3 主要培养基
        4.1.4 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发酵剂制备
        4.2.2 混菌发酵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JM混菌发酵对比
        4.3.2 RZZ混菌发酵对比
    4.4 小结
5 秸秆饲料养殖试验
    5.1 材料
        5.1.1 原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
        5.1.4 主要培养基
    5.2 方法
        5.2.1 实验流程
        5.2.2 研究内容
        5.2.3 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效活菌数测定
        5.3.2 草鱼生长情况测定
        5.3.3 养殖水体水质测定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的限制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秸秆饲料化的限制因素
    1.1 意识不足,重视不够
    1.2 探索阶段,技术力量薄弱
    1.3 产业化程度低
    1.4 玉米秸秆自身原因限制饲料化发展
2 玉米秸秆饲料化的发展建议
    2.1 加强宣传推广,做好意识建设
    2.2 加强技术研发,降低成本
    2.3 加强政府扶持,促进玉米秸秆产业化
    2.4 加强人才培养和秸秆营养成分研究
3 结语

(7)我国主要耕作区秸秆养分资源现状及其还田利用的问题、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秸秆资源量与养分量估算
        1.2.2 秸秆利用现状
        1.2.3 秸秆还田技术发展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秸秆养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量
        2.1.1 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
        2.1.2 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
    2.2 研究区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量及秸秆养分还田量
        2.2.1 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量
        2.2.2 秸秆养分还田量
    2.3 秸秆养分占化肥投入养分的比重
    2.4 秸秆还田技术
        2.4.1 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
        2.4.2 秸秆过腹还田
        2.4.3 腐熟(堆沤)还田
        2.4.4 秸秆炭化还田
    2.5 小结
第三章 秸秆养分资源还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秸秆直接还田,缺少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式,农民积极性不高
        3.1.1 秸秆还田技术手段
        3.1.2 秸秆还田的操作方式
        3.1.3 农民还田积极性不高
    3.2 种养结合不紧密,饲料化水平低,秸秆过腹还田比例小
        3.2.1 秸秆饲料化水平不足
        3.2.2 种植业与养殖业空间区划不合理
    3.3 秸秆还田新技术有待提升和推广
        3.3.1 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
        3.3.2 秸秆炭化还田技术
    3.4 农民燃烧秸秆依然存在,造成养分资源损失和大气污染
第四章 秸秆养分还田利用对策
    4.1 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的对策
        4.1.1 从影响秸秆腐解因素的角度,确定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手段和操作方式
        4.1.2 加强政策引导、开展宣传工作及农技人员的技能培训
        4.1.3 加强秸秆还田的补贴力度
        4.1.4 开展第三方核查机制
    4.2 秸秆过腹还田利用的对策
        4.2.1 提高秸秆饲料化技术水平,加大研发力度
        4.2.2 合理规划农业布局
    4.3 新型秸秆还田技术利用对策
        4.3.1 加强秸秆腐熟剂的研发和应用
        4.3.2 加强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及炭化还田技术的推广
        4.3.3 加快秸秆炭化产业的进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8)吉林省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数据与研究路线
    1.6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概况
    2.1 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2.2 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数量测算
    2.3 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主要利用方式现状
    2.4 吉林省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困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效益评价
    3.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选取与设立
    3.2 获取评价指标数据
    3.3 层次法确定指标权重
    3.4 层次分析法模型结果
    3.5 应用模糊评判法进行效益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综合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4.2 社会效益分析
    4.3 生态效益分析
    4.4 综合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秸秆的黄粉虫过腹转化及残渣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
        1.1.1 秸秆资源及污染
        1.1.2 秸秆资源化利用
    1.2 黄粉虫养殖
        1.2.1 黄粉虫简介
        1.2.2 黄粉虫的养殖情况
        1.2.3 黄粉虫过腹转化秸秆
    1.3 Minitab概述及混料设计
        1.3.1 Minitab软件概述
    1.4 黄粉虫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利用
        1.4.1 养殖废弃物的产生及污染
        1.4.2 养殖废弃物的利用途径
        1.4.3 混料设计
        1.4.4 极端顶点设计法
    1.5 堆肥中的氮素损失
        1.5.1 堆肥技术
        1.5.2 氮素损失
        1.5.3 保氮措施
    1.6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
        1.6.2 创新点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秸秆青贮后养殖黄粉虫的研究
    2.1 引言
        2.1.1 玉米秸秆及红薯秸秆
        2.1.2 秸秆处理后饲养黄粉虫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秸秆发酵
        2.3.2 黄粉虫饲养
        2.3.3 方案设计
        2.3.4 考察指标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青贮秸秆饲料评分
        2.4.2 单一秸秆对黄粉虫生长指标的影响
        2.4.3 不同混料配方对黄粉虫生长指标的影响
        2.4.4 “生物量增率”的混料设计分析
        2.4.5 “死亡率”的混料设计分析
        2.4.6 响应优化及验证混料配方
    2.5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黄粉虫养殖残渣开发有机肥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堆肥及采样
        3.3.2 方案设计
        3.3.3 考察指标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单一金属粉的保氮效果
        3.4.2 混合金属粉的保氮效果
        3.4.3 堆肥腐熟度
        3.4.4 产品质量检验
    3.5 保氮机理探究及安全性分析
        3.5.1 保氮机理探究
        3.5.2 安全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10)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的界定
    2.2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2.2.1 哈尔滨市秸秆资源总体情况
        2.2.2 哈尔滨市秸秆资源利用情况
        2.2.3 哈尔滨市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现行政策
        2.2.4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分析评估
    2.3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存在问题
        2.3.1 农民缺乏思想认识
        2.3.2 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
        2.3.3 堆放场地难落实
        2.3.4 机械设备不充足适用
        2.3.5 市场培育不充分
        2.3.6 管理不精细
    2.4 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2.4.1 缺乏上下互动的组织协调机构
        2.4.2 缺乏科学可行的指导规划
        2.4.3 缺乏实际的政府补助和科技奖励
        2.4.4 缺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2.5 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性因素分析
        2.5.1 秸秆收集、运输和贮存问题有待解决
        2.5.2 秸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装备技术瓶颈
        2.5.3 研发投入资金缺口较大
        2.5.4 成本问题制约转化
    2.6 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性因素分析
        2.6.1 缺少大项目牵动
        2.6.2 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不成熟
        2.6.3 秸秆资源用途单一
        2.6.4 秸秆产品无明显价格优势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秸秆综合利用的经验借鉴与模式设计
    3.1 发达国家秸秆综合利用主导方式
        3.1.1 秸秆直接还田
        3.1.2 秸秆养畜过腹还田
        3.1.3 “秸—(畜)—沼—肥”循环利用模式
    3.2 发达国家秸秆综合利用辅助方式
        3.2.1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3.2.2 秸秆发电
        3.2.3 秸秆乙醇
        3.2.4 秸秆成型燃料
        3.2.5 秸秆板材
        3.2.6 秸秆建筑
    3.3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设计
        3.3.1 主要目标
        3.3.2 基本原则
        3.3.3 模式选择
        3.3.4 重点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和保障条件
    4.1 充分发挥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4.1.1 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政策
        4.1.2 合理布局规划秸秆产业
        4.1.3 对秸秆利用企业和农民实行以奖代补
        4.1.4 建立秸秆回收循环体系
        4.1.5 建立成果转化机制
    4.2 充分发挥市场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4.2.1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4.2.2 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
        4.2.3 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
    4.3 充分发挥科技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4.3.1 提高秸秆利用技术装备水平
        4.3.2 依靠科技突破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瓶颈
        4.3.3 推广农业机械应用积极推行秸秆离田
    4.4 以秸秆综合利用为契机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四、浅谈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秸秆饲料在农业生态资源中的应用现状与价值[J]. 郭昭君. 中国饲料, 2021(19)
  • [2]山丹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及对策[J]. 周丽萍. 甘肃畜牧兽医, 2021(09)
  • [3]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饲料收获机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D]. 盛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技术及腐解剂喷施塑封装置设计[D]. 靳峥.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基于秸秆饲料化的光合菌改良及其发酵工艺研究[D]. 李国强. 西华大学, 2020(11)
  • [6]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的限制因素及对策[J]. 段世光.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0(01)
  • [7]我国主要耕作区秸秆养分资源现状及其还田利用的问题、对策研究[D]. 李一.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4)
  • [8]吉林省玉米秸秆主要利用方式综合效益分析[D]. 崔晓雪.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9]秸秆的黄粉虫过腹转化及残渣的综合利用[D]. 李小龙.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10]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研究[D]. 顾朔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浅谈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