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F-1和胰岛素对成骨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IGF-1和胰岛素对成骨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IGF-1和胰岛素对成骨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丽[1](2021)在《猪Igf1r胞外编码区不同单倍型对成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型猪在解剖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等方面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作为生物医学动物模型不可替代的优势。了解小型猪的遗传背景和矮小体型形成机理是利用小型猪模型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但目前缺乏对小型猪体型矮小形成机制的系统研究。动物体骨大小(骨量、体积)、骨生长和肌肉生长发育被认为是哺乳动物体型的重要指标,并且受生长因子和激素调控的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大型猪与小型猪在GH-IGF-1生长轴上积累了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胞外结构域(ECD)通过与IGF-1结合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在调节机体生长、骨基质矿化及肌肉发育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阐明Igf1r基因上变异的作用机制能够为探索小型猪体型矮小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支持。课题组前期在大型猪和小型猪Igf1r编码区序列(CDS)筛选得到9个强连锁同义突变,其中4个位于胞外域(ECD)编码区,5个位于胞内域(ICD)编码区,且研究发现Igf1r胞内结构域的同义突变影响细胞增殖并改变激酶活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拟阐明Igf1r ECD编码区4个同义突变形成的两种单倍型对成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本实验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Igf1r敲除细胞系,命名为MC3T3-KO细胞(KO组),以避免细胞内源Igf1r的干扰。同时构建了两对包含大型猪(LP)和小型猪(BM)Igf1r不同单倍型的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p B513B-LP、p B513B-BM、pc DNA.3.1-LP和pc DNA.3.1-BM。利用piggy Bac转座系统,将包含Igf1r两种单倍型(p B513B-LP和p B513B-BM)载体分别转入到MC3T3-KO细胞中,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验证Igf1r两种单倍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gf1r两种单倍型在MC3T3-KO细胞中稳定表达,并分别命名为MC3T3-LP细胞(LP组)和MC3T3-BM细胞(BM组)。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gf1r两种单倍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BM组IGF-1R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LP组(P<0.05)。随后将pc DNA.3.1-LP和pc DNA.3.1-BM载体分别转染至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和成肌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在翻译水平,两种细胞中BM组Igf1r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LP组(P<0.05)。为了进一步探究Igf1r ECD的4个同义突变影响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利用软件预测表明Igf1r ECD的4个同义突变改变了Igf1r编码基因的m RNA二级结构。进一步通过Act D和CHX处理实验探究Igf1r单倍型对其m RNA稳定性和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M组Igf1r的m RNA稳定性和蛋白质稳定性均显着高于LP组(P<0.05)。由于其同义突变编码的氨基酸位于与IGF-1结合区域附近,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Igf1r两种单倍型对其与IGF-1结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M组的IGF-1R与配体IGF-1的结合率显着低于LP组(P<0.05)。由于受体在细胞膜表面与配体结合并发挥功能,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两组细胞细胞膜表面IGF-1R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BM组IGF-1R的相对膜表达率低于LP组(P<0.05)。为进一步探究可能导致IGF-1R与IGF-1结合差异的原因,利用构象敏感型IGF-1R抗体检测Igf1r两种单倍型对其蛋白质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Igf1r的四个同义突变产生的两种单倍型影响了IGF-1R蛋白质构象。利用CCK-8实验探究Igf1r的四个同义突变产生的两种单倍型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组细胞中,KO组细胞增殖能力最低,且与BM组相比,LP组细胞表现出更好的细胞增殖能力(P<0.05)。进一步通过q RT-PCR和茜素红染色等检测成骨细胞分化指标,结果表明LP组和BM组的成骨细胞ALP活性明显高于KO组,BM组早期成骨分化明显,而LP组末期成骨分化较强(P<0.05)。对成骨分化关键基因(Col-1、Alp、Opn、Ocn、Runx2和Osx)的表达分析也与这一结果相符(P<0.05);成骨矿化作为最后一步被检测,LP组晚期成骨矿化明显(P<0.05)。为探究Igf1r不同单倍型是否影响相关分化通路的激活,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分化0-2d,BM组AMPK-T172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LP组(P<0.05);分化3-9d,BM组的AMPK-T172磷酸化水平显着低于LP组(P<0.05);分化3-21d,BM组的AKT S473的磷酸化水平持续低于LP组(P<0.05)。通过CCK-8实验探究Igf1r的四个同义突变产生的两种单倍型对骨骼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BM组相比,LP组细胞表现出更好的细胞增殖能力(P<0.05)。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相关因子和下游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来阐明其机制,结果表明,BM组Cyclin D1含量明显低于LP组(P<0.05)。通路检测结果显示,LP组比BM组更显着地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P<0.05)。为探究Igf1r两种单倍型对肌肉分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分化相关因子和下游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结果表明,与BM组相比,LP组表现出更好的细胞分化能力(P<0.05)。进一步检测分化相关因子结果显示,BM组Myo D分化因子表达量明显低于LP组(P<0.05),通路检测与细胞分化结果一致,LP组比BM更显着地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P<0.05)。以上结果表明,Igf1r胞外域编码区的四个同义突变影响基因的转录、翻译、IGF-1R蛋白质构象以及其与IGF-1的结合情况,进而影响IGF-1R下游通路的激活,最终导致成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分化的差异,为小型猪的体型矮小形成机制提供理论数据。

陈艳婷[2](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张洁[3](2021)在《冬眠达乌尔黄鼠骨骼肌与骨骼形态、代谢及共调节因子的时程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太空飞行、长期卧床、久坐、肢体制动等不仅会引起肌萎缩,还会诱发骨质疏松,导致机体运动功能减退。冬眠哺乳动物在历经冬眠长期不活动状态后,肌骨仍能得以良好维持。冬眠动物独特的对抗废用性肌骨功能减退的机制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鉴于骨骼肌蛋白代谢平衡与骨代谢平衡分别是骨骼肌与骨骼得以良好维持的关键机制,本研究假设一,冬眠期动物可能通过维持肌骨代谢平衡继而维持肌骨形态和功能。鉴于骨骼肌蛋白代谢与骨代谢受许多共调节因子的调控,本研究假设二,冬眠期动物肌骨代谢可能受一些肌骨共调节因子的调控。鉴于已有的冬眠动物骨骼肌转录组学结果提示,冬眠期肌骨正调节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上调,负调节因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下调,表现出与非冬眠动物废用状态下变化相反的现象,本研究选择上述两个肌骨共调节因子,从肌骨整合研究的全新角度出发,对季节循环及冬眠-阵间觉醒循环中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后肢肌骨形态、代谢及共调节因子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时程性研究,旨在为揭示冬眠动物运动系统的生理适应机制提供新见解。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夏季活跃组、冬眠前组、冬眠组、阵间觉醒组、觉醒后再入眠组及出眠组六组达乌尔黄鼠的胫部肌骨(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胫骨)和股部肌骨(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骨)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组化和激光共聚焦拍照技术对骨骼肌的肌纤维横截面积进行检测;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骨骼的骨微观结构参数进行检测;采用三点弯曲实验技术对骨骼的力学性能指标进行检测;采用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骨骼肌中类糜蛋白酶活性进行检测;采用组织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骨骼的成骨细胞分化程度进行检测;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技术对骨骼的破骨细胞分化程度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对骨骼肌/骨骼组织中IGF-1蛋白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肌骨中IGF-1与其受体IGF-1R的共定位水平进行检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对骨骼肌蛋白合成指标包括4E-BP1、p-4E-BP1(Thr37/46)、S6K1和p-S6K1(Thr389),蛋白降解指标包括MAFbx和Mu RF1,骨形成指标包括RUNX2、ALP、COL-1、OCN和OPG,骨吸收指标包括MMP9、Cathepsin K和RANKL,IGF-1信号通路中关键指标包括PI3K、p-PI3K(Tyr607)、Akt、p-Akt(Thr389)、m TOR、p-m TOR(Ser2448)、FOXO1、p-FOXO1(Ser256)、GSK3β)、p-GSK3β(Ser9)、SGK-1、p-SGK-1(Thr256)、β-catenin,myostatin信号通路中关键指标包括myostatin、Act RIIB、Smad2/3、p-Smad2(Ser465/467)/3(Ser423/425)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研究结果本研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夏季活跃组为对照,观察动物在入眠准备阶段(冬眠前组)、冬眠期不同状态(冬眠组、阵间觉醒组和觉醒后再入眠组)以及出眠后(出眠组)相关指标的变化;其二是以冬眠组为对照,观察阵间觉醒组及觉醒后再入眠组相关指标的变化。1.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形态指标的变化(1)与夏季活跃组或冬眠组相比,不同组骨骼肌的肌重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与夏季活跃组相比,出眠组胫骨皮质骨厚度下降51%,骨表面积骨体积比值增加71%,骨小梁厚度下降43%,骨小梁分离度下降54%,骨小梁数目增加108%,股骨骨小梁间距增加60%。不同组骨骼的骨重、骨长、力学性能指标和多数骨微观结构参数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1)与夏季活跃组相比,阵间觉醒组股内侧肌中p-4E-BP1/4E-BP1比值升高80%,胫骨前肌中类糜蛋白酶活性升高62%,不同组骨骼肌中p-S6K1/S6K1比值、MAFbx和Mu RF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与夏季活跃组或冬眠组相比,阵间觉醒组胫骨皮质骨成骨细胞数目分别增加110%和68%;与冬眠组相比,阵间觉醒组胫骨松质骨破骨细胞数目增加105%;与夏季活跃组相比,阵间觉醒组股骨破骨细胞表面长度/骨表面长度增加128%;不同组骨形成关键指标RUNX2,ALP,COL-1和OCN,骨吸收关键指标MMP9,Cathepsin K的蛋白表达水平和OPG/RANKL比值未发生显着变化。3.不同时期肌骨共调节相关指标的变化(1)与夏季活跃组相比,冬眠前组和阵间觉醒组IGF-1及其受体IGF-1R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升高50%和35%;与夏季活跃组相比,阵间觉醒组和觉醒后再入眠组p-SGK-1/SGK-1比值分别升高54%和62%,不同组IGF-1的蛋白含量、p-PI3K/PI3K、p-Akt/Akt、p-m TOR/m TOR、p-FOXO1/FOXO1和p-GSK3β/GSK3β比值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与夏季活跃组相比,觉醒后再入眠组股骨中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84%,不同组股骨中IGF-1蛋白含量、IGF-1和IGF-1R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PI3K/PI3K、p-Akt/Akt和p-GSK3β/GSK3β比值均未发生显着变化。(3)与夏季活跃组相比,觉醒后再入眠组股内侧肌中myostatin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70%,不同组Act RIIB的蛋白表达水平和Smad2/3/p-Smad2/3比值均未发生显着变化。(4)与夏季活跃组相比,冬眠组和觉醒后再入眠组股骨中p-Smad2/3/Smad2/3比值分别降低58%和53%,不同组Act RIIB的蛋白表达水平未发生显着变化。研究结论季节循环中与夏季活跃组相比,以及冬眠-阵间觉醒循环中与冬眠组相比,不同组达乌尔黄鼠后肢肌骨形态指标多数维持稳定,仅出眠组少数骨微观结构参数出现退行性变化,且胫骨出现骨小梁丢失的同时伴随着骨小梁生成现象;不同组达乌尔黄鼠后肢肌骨代谢指标中多数未发生显着变化,少数在阵间觉醒期上调;不同组肌骨正性共调节因子IGF-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中多数指标稳定表达,少数在阵间觉醒或觉醒后再入眠时上调,肌骨负性共调节因子myostatin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中多数指标稳定表达,少数在阵间觉醒或觉醒后再入眠时下调。

马江涛[4](2021)在《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预测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2.建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并进行表型鉴定,明确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参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3.明确补肾健脾活血方在体内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并探讨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方法: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分析首先分别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ETCM数据库和TCMID数据库,筛选补肾健脾活血方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检索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TTD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的疾病相关靶点,筛选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肌少症疾病靶点和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将骨质疏松症、肌少症和肌少—骨质疏松症在五大数据库中的疾病靶点取并集。将骨质疏松症并集后的靶点和肌少症并集后的靶点取交集,将两者所得交集靶点与肌少—骨质疏松症并集后的靶点取并集,排除重复靶点,得到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相关靶点。将补肾健脾活血方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中药-疾病靶点并构建中药-疾病-靶点调控网络。然后通过构建中药-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并筛选核心靶点。最后将中药-疾病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中药-疾病靶点相关的信号通路,并对感兴趣的成分-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1)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五组,即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地米组(Sham+DXM)、去势组(OVX)、去势+地米组(OVX+DXM),每组8只。其中,OVX组、OVX+DXM组均采用大鼠背侧入路双侧卵巢切除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Sham组、Sham+DXM组切除卵巢附近等体积大小的脂肪组织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术后除Control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青霉素钠8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各组大鼠术后恢复一周,一周后分别对Sham+DXM组、OVX+DXM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M)lmg/kg/d,连续2周。术后2个月,取材检测相关指标:①大鼠体重检测,②大鼠前肢抓力、四肢抓力检测,③大鼠DXA检测,④大鼠股骨远端micro CT检测,⑤大鼠股骨和腓肠肌HE染色、股骨TRAP染色。(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碱性磷酸酶、钙和无机磷测试盒检测血清AKP、Ca和PI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PINP、β-CTx、IGF-1、E2 水平。(3)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分离右侧股骨和右侧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冻存管中,超低温冰箱冻存。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成骨相关蛋白OPG和Runx2、腓肠肌成肌相关蛋白MyoD1的表达变化。(4)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股骨和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和腓肠肌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变化。(5)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完整分离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10ml离心管中,多聚甲醛固定,对大鼠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分别进行TUNEL染色。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股骨和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和腓肠肌Bc12、Bcl-xl和Bak蛋白表达变化。3.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72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六组,即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OS模型组(OS)、OS补肾健脾活血方组(OS+BSF)、OS雌二醇组(OS+E2)、OS阿仑膦酸钠组(OS+ALN),每组12只。其中,OS组、OS+BSF组、OS+E2组和OS+ALN组均采用大鼠背侧入路双侧卵巢切除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Sham组切除卵巢附近等体积大小的脂肪组织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术后除Control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青霉素钠8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各组大鼠术后恢复一周,一周后分别对OS组、OS+BSF组、OS+E2组和OS+ALN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M)1mg/kg/d,连续2周。造模时间3个月,3个月后,开始药物干预。从第4个月开始,每日分别给予各组相应药物。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OS模型组(OS),每天给予10ml/kg生理盐水灌胃。OS补肾健脾活血方组(OS+BSF)每天灌胃2.979g/kg中药复方煎剂。OS雌二醇组(OS+E2)每天灌胃一次0.104mg/kg雌二醇。OS阿仑膦酸钠组(OS+ALN)每天灌胃一次1.042mg/kg阿仑膦酸钠。连续用药3个月。3个月后,取材检测相关指标:①大鼠体重检测,②大鼠前肢抓力检测,③大鼠DXA检测,④大鼠股骨远端micro CT检测,⑤大鼠股骨和腓肠肌HE染色、股骨TRAP染色。(2)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碱性磷酸酶、钙和无机磷测试盒检测血清AKP、Ca和PI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PINP、β-CTx、IGF-1、E2 水平。(3)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分离右侧股骨和右侧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冻存管中,超低温冰箱冻存。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成骨基因OPG和Runx2、腓肠肌成肌基因MyoD1和Myogenin的表达变化。(4)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①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和Akt mRNA表达变化。②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变化。③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完整分离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10ml离心管中,多聚甲醛固定,对大鼠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分别进行TUNEL染色。④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凋亡信号通路中Bc12、Bcl-xl和Bad mRNA表达变化。⑤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凋亡信号通路中Bcl2、Bcl-xl和Bad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补肾健脾活血方中的54个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19个交集靶点来调控OS的发生。其中,作用靶点较多的活性成分(靶点数≥4)有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和异鼠李素(isorhamnetin)。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的关键靶点有AKT1、AR、ESR1、FOS、TP53和CAV1。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RNA聚合酶Ⅱ基础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结合、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基础转录机械结合、基础的RNA聚合酶Ⅱ转录机械结合、ATP酶结合、蛋白磷酸酶结合等可能与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0S的作用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MAPK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GnRH分泌、雌激素信号通路、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等均可能参与0S的发病。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1)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去势、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大鼠子宫萎缩,脂肪含量增加,骨矿含量降低,SMI和RSMI下降,前肢抓力下降,全身和股骨整体及局部骨密度下降,股骨远端骨微结构破坏加重,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增加,骨小梁变薄,骨髓脂肪化严重,肌肉脂肪浸润加重,肌核皱缩等,其中去势联合地米效果更明显。(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与Control组、Sham组和Sham+DXM组相比,OVX+DXM组大鼠血清AKP、PINP和β-CTx含量明显增加,IGF-1、E2和Ca含量明显下降,PI有下降趋势。(3)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大鼠股骨成骨蛋白OPG和Runx2蛋白表达下降,腓肠肌成肌蛋白MyoD1表达降低。(4)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股骨和腓肠肌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下降。(5)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股骨和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1蛋白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k表达增加。3.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后,OS大鼠子宫湿重下降,脂肪含量下降,骨矿含量增加,SMI和RSMI增加,前肢抓力增加,全身和股骨整体及局部骨密度增加,股骨远端骨微结构改善,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减少,骨小梁数量增加,骨髓脂肪化减轻,肌肉脂肪浸润减轻等,补肾健脾活血方和雌激素、阿仑膦酸钠作用效果相当。(2)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与Control组相比,OS组血清AKP、IGF-1、E2、PI明显下降,Ca有下降趋势,PINP和β-CTx明显增加。与OS组相比,BSF、E2和ALN明显提升血清AKP、IGF-1、E2和PI水平,Ca有升高趋势,BSF、E2和ALN明显降低血清PINP水平,β-CTx有下降倾向。(3)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后,大鼠股骨成骨基因OPG和Runx2基因表达增加,腓肠肌成肌基因MyoD1和Myogenin基因表达增加。(4)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①通过腓肠肌RT-PCR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组大鼠腓肠肌Pi3k、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增加Pi3k、Akt mRNA表达。②通过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组大鼠腓肠肌Pi3k和Ak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明显增加Pi3k和Akt蛋白表达;与OS组相比,雌激素明显下调Akt蛋白表达;与OS组相比,阿仑膦酸钠明显增加Pi3k蛋白表达,下调p-Akt和Akt蛋白表达。③通过股骨TUNEL染色及凋亡率测定发现,OS组、OS+BSF组、OS+E2组大鼠股骨TUNEL染色凋亡率较Control组和Sham组明显增加,OS+BSF组大鼠股骨TUNEL染色凋亡率较OS组明显下降,表明OS大鼠股骨凋亡细胞增加,补肾健脾活血方明显降低OS大鼠股骨细胞凋亡率,抑制OS大鼠股骨细胞凋亡。④通过腓肠肌TUNEL染色及凋亡率测定发现,OS组大鼠腓肠肌TUNEL染色凋亡率较Control组和Sham组明显增加,OS+BSF组、OS+E2组、OS+ALN组大鼠腓肠肌TUNEL染色凋亡率较OS组明显下降,表明OS大鼠腓肠肌凋亡细胞增加,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降低OS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抑制OS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⑤通过腓肠肌RT-PCR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大鼠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12和Bcl-xl mRNA表达明显下降,促凋亡蛋白Bad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提高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 mRNA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d mRNA表达。⑥通过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大鼠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l-xl明显降低,促凋亡蛋白Bad明显增加。与0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和雌激素明显提高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d表达,这与基因表达相一致。结论:1.补肾健脾活血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防治OS,其中Pi3k/Akt/Bad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生理病理过程。2.去势联合地米可成功构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均参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3.补肾健脾活血方在体内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大鼠肌少—骨质疏松症。

胡洲映[5](2021)在《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及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我院中老年(年龄≥45岁)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住院病人,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骨代谢水平的关系以及影响骨代谢水平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倾向性,为早期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6月至2020年0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住院的181例T2DM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99例,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髋关节骨密度T值,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动脉及其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入选患者根据骨密度情况分为骨量正常组(BMD≥120mg/cm3并且T值≥-1.0 SD)与低骨量组(BMD<120mg/cm3或T值<-1.0 SD,即包括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同时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形成情况分为:CAS组及无CAS组,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相关代谢指标,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辨证分型,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AS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1A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尿酸(uric acid,UA)均高于无CAS组;CAS组的吸烟人数多于无CAS组;CAS组的腰椎骨密度BMD值、髋关节骨密度T值低于无C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S组低骨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老年T2DM患者CIMT与年龄、糖尿病病程、Hb1A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25羟基维生素D相关(P<0.05)。中老年T2DM患者CIMT与腰椎BMD、髋关节T值呈显着负相关(P<0.001)。4.以有无低骨量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高龄、较长的糖尿病病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BMI增高是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保护因素(P<0.05)。5.对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辨证分型,并根据骨密度情况分为骨量正常组与低骨量组,结果显示,低骨量组中,肝肾阴虚证(30%)、气滞血瘀证(30%)人数最多,其次是痰湿中阻证(20%)、肺胃热盛证(20%)。低骨量组中肝肾阴虚证人数多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肝肾阴虚组的腰椎BMD值低于肺胃热盛组、痰湿中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组的髋关节T值低于痰湿中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7.以有无低骨量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低骨量的发生的关系较为密切。(P<0.05)。结论:1.中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低骨量的发生密切相关。2.女性、高龄、较长的糖尿病病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3.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中,肝肾阴虚证患者更易发生低骨量。

侯浩玮[6](2021)在《利拉鲁肽通过Notch/Wnt/Hedgehog信号通路网络调控前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分化和凋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糖尿病可以造成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导致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骨代谢性疾病,在老年人中较常见,骨质丢失、骨微结构遭到破坏,骨脆性和骨折风险明显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GLP-1RA)为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新型降糖药物。近年体内外研究表明,GLP-1RA参与改善骨骼代谢。骨形成包括间充质前体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前体、成骨细胞成熟与基质形成和矿化,研究表明,Wnt/β-catenin、Notch、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肿瘤生长因子(tumor growth factor,TGF)-β、PI3K/Akt/m TOR、促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Hedgehog(Hh)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成骨分化的多个阶段。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长效GLP-1RA利拉鲁肽促进小鼠前成骨细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本研究进一步探讨Notch,Wnt/β-catenin和Hh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利拉鲁肽对MC3T3-E1细胞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利拉鲁肽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前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分化目的:探讨利拉鲁肽通过Notch通路调控前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机制。方法:1.为探究利拉鲁肽对MC3T3-E1细胞影响是否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参考课题组前期对利拉鲁肽的浓度梯度设置,将利拉鲁肽的浓度设置为0,10,100,500,1000nM,以不同浓度利拉鲁肽(0,10,100,500,1000nM)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前成骨MC3T3-E1细胞,在细胞接种后第24、48和72h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能力。2.用50mg/mL抗坏血酸和10mMβ-甘油磷酸钠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分别加入0,10,100,500,1000nM利拉鲁肽,在培养第0、7、14天检测早期成骨分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在第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胞外基质矿化结节并计算其相对吸光度,在0、7、14、21、28天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成骨分化标志物COL1、OC、RUNX2和OPG 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WB)和qRT-PCR检测GLP-1R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3.用100nM利拉鲁肽体外处理小鼠前成骨MC3T3-E1细胞,分别在0、20、40、60min用WB检测Notch信号通路分子(Notch1、JAG1和HES1)蛋白表达,检测胞内cAMP活性。4.参考Notch通路抑制剂DAPT使用说明,应用其推荐剂量50μM,用100nM利拉鲁肽和50μM Notch通路抑制剂DAPT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通过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和成骨分化标志物COL1、OC、RUNX2和OPGmRNA表达水平。5.用siRNA干扰GLP-1R表达,100nM利拉鲁肽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通过WB检测Notch信号通路分子(Notch1、JAG1和HES1)蛋白表达情况,检测胞内cAMP活性。结果:1.利拉鲁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其中100nM作用48小时增殖效果最明显。2.成骨分化因子Col-1、OC、RUNX2、OPG基因mRNA表达及ALP活性变化趋势表明利拉鲁肽诱导MC3T3-E1细胞分化为成熟的成骨细胞,利拉鲁肽处理上调成骨细胞标志物水平,增强其成骨分化,利拉鲁肽诱导后基质矿化面积明显增加,形成明显矿化结节。成骨分化过程中,GLP-1RmRNA和蛋白水平逐渐增加,利拉鲁肽处理增加第7天和14天时GLP-1RmRNA和蛋白水平。3.利拉鲁肽提高Notch相关分子Notch1、JAG1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处理后20分钟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在60分钟时表达水平仍显着高于对照组;增加胞内cAMP活性,20分钟时达到峰值,60分钟时降至基础水平。4.利拉鲁肽提高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和成骨分化因子Col-1、OC、RUNX2、OPG基因mRNA表达水平,应用DAPT同时处理显着降低MC3T3-E1细胞活性及Col-1、OC、RUNX2、OPG基因mRNA表达水平,减弱利拉鲁肽对MC3T3-E1细胞增殖作用和促成骨分化作用。5.利拉鲁肽显着上调Notch1,JAG1和HES1表达,干扰GLP-1R表达,降低Notch1,JAG1和HES1蛋白表达,降低利拉鲁肽对cAMP活性的增强作用。第二部分利拉鲁肽通过Notch信号通路与β-catenin交联调控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目的:探讨Notch通路和β-catenin在利拉鲁肽对成骨细胞调节作用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方法:1.用100nM利拉鲁肽和50μM Notch通路抑制剂DAPT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通过qRT-PCR检测TCF7L2 mRNA水平,通过WB和免疫荧光检测β-catenin蛋白表达和胞内定位变化情况。2.用siRNA干扰β-catenin表达,100nM利拉鲁肽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通过qRT-PCR和WB检测Notch信号通路分子(Notch1、JAG1和HES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利拉鲁肽提高TCF7L2 mRNA水平,上调β-catenin表达并使其从细胞质转移定位到细胞核中,应用DAPT同时处理降低mRNA水平,降低β-catenin表达并使其仍然定位在细胞质中,抑制利拉鲁肽对β-catenin的激活作用。2.利拉鲁肽上调Notch1,JAG1和HES1表达,干扰β-catenin表达降低利拉鲁肽调控Notch1,JAG1和HES1蛋白表达。第三部分Notch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通过Gli1交联共同调控利拉鲁肽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目的:探讨Hh信号通路调控利拉鲁肽对成骨细胞的调节,并且进一步探讨Hh信号和Notch信号的交互作用。方法:1.用100nM利拉鲁肽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通过qRT-PCR和WB检测Hh信号通路蛋白Hh和Gli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2.用siRNA干扰Gli1的表达,100nM利拉鲁肽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通过qRT-PCR检测成骨分化蛋白RUNX2和OCNmRNA表达水平。3.用100nM利拉鲁肽和10μM Hh通路抑制剂环粑明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通过qRT-PCR和WB检测Hh信号通路蛋白Hh和Gli1以及Notch通路分子Notch1,JAG1和HES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4.用100nM利拉鲁肽和50μM Notch通路抑制剂DAPT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通过qRT-PCR和WB检测Hh信号通路蛋白Hh和Gli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5.用siRNA干扰Gli1表达,100nM利拉鲁肽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通过qRT-PCR和WB检测Notch1,JAG1和HES1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利拉鲁肽提高Hh信号通路蛋白Hh和Gli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2.干扰Gli1降低成骨分化蛋白RUNX2和OCNmRNA表达水平,抑制利拉鲁肽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3.利拉鲁肽激活Hh和Notch信号通路分子,应用环粑明同时处理降低Gli、Notch1、JAG1和HES1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利拉鲁肽对Hh和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4.利拉鲁肽提高Hh和Gl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激活Hh通路,应用DAPT同时处理可以显着降低Hh和Gl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利拉鲁肽对Hh的激活作用。5.干扰Gli1可以显着下调Notch1、JAG1和HES1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表明利拉鲁肽通过激活Hh通路调控Notch信号通路。第四部分Notch信号通路在利拉鲁肽调控前成骨细胞MC3T3-E1凋亡中的作用目的:探索Notch信号通路及交联分子GLP-1R、β-catenin和Gli1在利拉鲁肽调控MC3T3-E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1.血清饥饿处理MC3T3-E1细胞24小时,然后用100nM利拉鲁肽和50μM Notch通路抑制剂DAPT处理MC3T3-E1细胞,48h后收集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通过WB检测Notch通路相关蛋白(Notch1,JAG1和HES1)和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和Bcl-2表达情况。2.分别干扰GLP-1R、β-catenin和Gli1,然后应用100nM利拉鲁肽处理细胞,48h后收集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结果:1.利拉鲁肽显着降低细胞凋亡发生,提高Bcl-2/Bax蛋白比例并降低caspase-3/pro-caspase-3比例,应用DAPT同时处理促进细胞凋亡,降低Bcl-2/Bax蛋白比例并提高caspase-3/pro-caspase-3比例,减弱利拉鲁肽对MC3T3-E1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2.利拉鲁肽显着降低细胞凋亡,干扰GLP-1R、β-catenin或Gli1显着促进细胞凋亡。结论:1.利拉鲁肽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并抑制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2.利拉鲁肽通过Notch信号通路与β-catenin交联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并抑制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3.利拉鲁肽通过Notch信号通路与Gli1交联激活Hh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并抑制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

王霖霞[7](2021)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骨代谢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长期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糖尿病患病率也逐年增加。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则显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其中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2型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是胰岛素抵抗,长期糖脂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不仅导致眼、肾脏、神经、心脏、血管等多个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还对骨代谢有不同程度影响。早在1948年Albright就报道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骨质疏松发生。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尽管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可表现减低、正常或增加,但是其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风险均是增加的。据估计20%-6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生骨质疏松。研究表明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发生风险增加约69%。除此之外,2型糖尿病还会影响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目前认为骨脆性增加是2型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引起的慢性并发症之一。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导致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进而引起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性骨折,但目前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降糖药物对骨骼有一定的影响。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糖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60多年历史。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具有明确的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或联合用药均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改善肌糖原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肠壁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等降低血糖。二甲双胍除了可以降低血糖以外,还可以改善血脂,增加纤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近年来有关二甲双胍降糖以外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有关二甲双胍对骨代谢的影响报道不一。有研究认为二甲双胍可改善去卵巢和生酮饮食导致的骨量丢失,降低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风险。而部分研究认为二甲双胍对骨代谢无明显影响。体外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促进成骨细胞系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矿化,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脂肪干细胞(Adipose stem cells,A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构建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观察二甲双胍治疗后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强度以及血清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及潜在机制。观察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影响。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与生物力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影响。第二部分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和潜在机制。第三部分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影响。第一部分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与生物力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影响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与骨强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影响。方法:1.将60只2.5-3月龄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常规饲料组(N=20)和高糖高脂饲料组(N=40),各组大鼠间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常规饲料组大鼠给予常规饲料喂养,高糖高脂饲料组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两组大鼠均喂养8周。禁食12小时后高糖高脂饲料组大鼠左下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 0.1mmol/L,柠檬酸钠配制,p H4.2)30mg/kg,常规饲料组大鼠左下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STZ 1周后,高糖高脂饲料组取大鼠尾静脉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8mmol/L且伴胰岛素抵抗作为T2DM动物模型。2.T2DM动物模型制备成功1周后,常规饲料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0)和单纯去卵巢组(NOVX组,N=10),高糖高脂饲料组大鼠随机分为2型糖尿病对照组(T2DM组,N=10)、2型糖尿病加二甲双胍治疗组(T2DM+M组,N=10)、2型糖尿病去卵巢组(DOVX组,N=10)和2型糖尿病去卵巢加二甲双胍治疗组(DOVX+M组,N=10)。其中NOVX组、DOVX组和DOVX+M组大鼠均行去卵巢手术。DM组和DM+M组大鼠均行假手术。3.去卵巢后4周DM+M组和DOVX+M组大鼠给予二甲双胍100mg/kg/d灌胃8周,测定各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P-5b)、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腰3椎体最大压缩力(L3-Load)。根据FBG和FINS,计算HOMA-IR指数。结果:1.二甲双胍治疗8周后,与NC组大鼠相比,DM组大鼠体重、FBG、FINS、HOMA-IR指数升高,血清B-ALP降低,血清TRAP-5b升高,BMD和L3-Load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OVX组大鼠FBG、FINS、HOMA-IR指数、血清TRAP-5b和B-ALP均升高,BMD和L3-Load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大鼠相比,NOVX组大鼠血清B-ALP和TRAP-5b均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之间BMD和L3-Load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OVX组大鼠相比,DOVX组大鼠血清B-ALP水平降低,血清TRAP-5b水平升高,BMD和L3-Load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大鼠相比,DM+M组大鼠体重、FBG、FINS、HOMA-IR指数下降,血清B-ALP升高,血清TRAP-5b下降,BMD和L3-Load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DOVX组相比,DOVX+M组大鼠体重、FBG、FINS、HOMA-IR指数下降,血清B-ALP升高,血清TRAP-5b下降,BMD及L3-Load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进一步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B-ALP与体重、FBG、FINS、HOMA-IR指数呈负相关,与BMD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L3-Load无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TRAP-5b与体重、FBG、FINS、HOMA-IR指数呈正相关,与BMD和L3-Load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1.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2.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体重、血糖、胰岛素抵抗改善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与骨强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第二部分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及潜在机制目的:探讨应用二甲双胍治疗8周后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1.采用本课题第一部分NC组、DM组、DM+M组、NOVX组、DOVX组、DOVX+M组大鼠,分别取各组大鼠双侧股骨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得BMSCs单细胞悬液传代至第3代进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至第7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测定ALP活性,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分别通过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Runx2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情况。2.培养至第14天进行茜素红(Alizarin red,AR)染色测定钙沉积,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分别通过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OCN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情况。3.于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至第3天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测定p AKT和AKT表达情况。结果:1.ALP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DM、DM+M、NOVX、DOVX和DOVX+M组成骨细胞ALP活性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OVX组相比,DOVX组成骨细胞ALP活性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DM+M组成骨细胞ALP活性增加;与DOVX组相比,DOVX+M组成骨细胞ALP活性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DM、DM+M、NOVX、DOVX和DOVX+M组成骨细胞Runx2和OCN m RNA水平表达减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OVX组相比,DOVX组成骨细胞Runx2和OCN m RNA水平表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DM+M组成骨细胞Runx2和OCN m RNA水平表达增加;与DOVX组相比,DOVX+M组成骨细胞Runx2和OCN m RNA水平表达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Western blot进一步印证上述结果。与NC组相比,DM、DM+M、NOVX、DOVX和DOVX+M组成骨细胞Runx2和OCN蛋白水平表达减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OVX组相比,DOVX组成骨细胞Runx2和OCN蛋白水平表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DM+M组成骨细胞Runx2和OCN蛋白水平表达增加;与DOVX组相比,DOVX+M组成骨细胞Runx2和OCN蛋白水平表达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茜素红(AR)半定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DM、DM+M、NOVX、DOVX和DOVX+M组成骨细胞钙沉积减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OVX组相比,DOVX组钙沉积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DM+M组钙沉积增加;与DOVX组相比,DOVX+M组钙沉积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各组大鼠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至第3天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测定p AKT和AKT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DM、DM+M、NOVX、DOVX和DOVX+M组成骨细胞p AKT/AKT比值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OVX组相比,DOVX组成骨细胞p AKT/AKT比值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DM+M组成骨细胞p AKT/AKT比值增加;与DOVX组相比,DOVX+M组成骨细胞p AKT/AKT比值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1.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钙质沉积减少。2.二甲双胍可能通过AKT磷酸化促进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钙质沉积。第三部分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影响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二科门诊就诊的12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2.试验组患者口服大剂量二甲双胍0.5g 4次/日,对照组患者口服小剂量二甲双胍0.5g 2次/日,各组均服药12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N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N-terminal peptide,PI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dfragment,N-MID)、Ⅰ型胶原C末端肽β特殊序列(β-isomerized C-terminal telopeptides,β-CTX)和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等。结果:1.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降糖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清骨代谢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骨代谢指标均改善。试验组血清25(OH)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血清N-MID和β-CTX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血清PI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1.大小剂量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控制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2.大小剂量二甲双胍均有助于改善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且呈剂量依赖性。

石娜[8](2021)在《穴位埋线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约发生在25%-50%的绝经后女性中,患者常可出现全身乏力、骨痛等症状,且伴有较高的骨折发生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穴位埋线可以有效防治PMOP,但尚不清楚穴位埋线治疗PMOP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可以影响人体骨量代谢,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代谢组学可以测量生物样品中所有代谢产物组成及其在内外刺激下的动态变化。我们拟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PMOP的治疗效果,并通过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检测来初步探讨埋线治疗PMOP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一)临床部分将90名年龄在50-65岁之间,已自然绝经2年以上且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符合OP的女性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药物+埋线组,每组各45例。去除脱落病例,最终药物组纳入统计42例,药物+埋线组纳入40例。药物组口服钙尔奇D,每日1次,每次2片;阿法骨化醇,1粒/次,每天1次,两种药物共同服用6个月。药物+埋线组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对脾俞、肾俞、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进行埋线治疗,每周1次。脾俞等双侧穴位每次选用单侧治疗,中脘等单穴则交替选择,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进行腰椎及股骨颈BMD检测,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雌二醇(E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肌酐(Cr)及尿素氮(BUN)水平,并采用OP疗效判定、VAS评分、OP证候积分及脾胃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二)实验部分选择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A空白组、B假手术组、C模型组及D埋线组,每组各8只。C组和D组切除双侧卵巢以制造PMOP模型,B组仅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A组、B组和C组不做任何干预,D组选取大鼠“肾俞”、“后三里”进行埋线治疗,两侧穴位交替进行,每1周埋线1次,连续治疗12周。治疗后检测大鼠股骨及胫骨BMD,血清E2、Ca、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1,25(OH)2D3、OP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RANK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内毒素(LP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p38),基于16S rR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鼠粪便GM的构成及丰度,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组成及含量,使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检测粪便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研究结果](一)临床部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后腰椎及股骨颈BMD均高于治疗前,且BMD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虽然药物+埋线组较药物组的BMD有明显提高,但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及OP证候积分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1),与药物组相比较,药物+埋线组的OP证候积分下降更加明显(P<0.05)。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后,药物+埋线组脾胃功能评分与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P<0.01),而药物组治疗前后变化并不明显(P>0.05);药物+埋线组脾胃功能评分降低程度与药物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OP显效率差异显着(P<0.01)。药物+埋线组治疗后的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两组E2在治疗6月后对比差异显着(P<0.05),但两组之间E2的增加趋势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OPG较治疗前显着增高(P<0.01);药物+埋线组对OPG增加的趋势优于药物组(P<0.01)。治疗后药物+埋线组RANK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药物组治疗前后RANKL变化不明显(P>0.05),药物+埋线组RANKL的降低程度优于药物组(P<0.01)。ALT、Cr及BUN治疗前后均处于正常水平范围,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后,药物+埋线组TC及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药物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药物+埋线组可明显降低TC及TG,效果优于药物组(P<0.01)。(二)实验部分模型组大鼠股骨和胫骨BMD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对比明显降低,埋线组BMD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E2、PTHrP、1,25(OH)2D3、OPG、OPG/RANKL及IGF-1较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明显下降,埋线组较模型组则出现了上升,除IGF-1外,其它指标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模型组RANKL、TNF-α、IL-1、LPS、MAPK/p38较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埋线组较模型组均出现了一定水平的下降,除LPS外,其他指标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GM丰度及物种组成经Alpha多样性分析,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Beta多样性分析,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空白组与模型组、空白组与埋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组间Beta多样性指数热图、PCoA分析、PCA分析及UPGMA聚类树中均可以看到,ABD三组物种组成及丰度更为接近,与C组有较大的差异。四组之间的菌群物种组成有一定的差别,对组间的差异物种进行T-test检验,可见OP模型发生变化的菌群主要包括柔膜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及梭杆菌门。D组乳酸杆菌目(科、属)、芽孢杆菌目及链球菌科(属)等益生菌的丰度明显高于C组。埋线干预的菌群主要包括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及梭杆菌门等,还对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及拟杆菌门下的不同分类水平菌群具有显着的干预作用。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各SCFAs含量均出现了显着下降(P<0.01或P<0.05),而埋线组变化并不明显(P>0.05)。埋线组SCFAs含量较模型组均出现了一定的上升,其中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及己酸含量与模型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埋线组主要在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皮质醇合成与分泌、库欣综合征、糖酵解和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维生素B6代谢等通路发生了显着变化(P<0.05);粪便中孕烯醇酮、色氨酸、胆红素等物质含量显着上调,而尿皮质醇、黄尿酸、3-hydroxy-5-pregnan-20-one、3-磷酸甘油醛、5-磷酸核酮糖等则出现明显下调(P<0.05)。埋线组与模型组相比,发生显着变化的通路主要包括色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血小板活化、亚油酸代谢、5-羟色胺能突触等;埋线组大鼠粪便中的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G2等代谢物含量较模型组均出现显着下调(P<0.05)。[研究结论]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PMOP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脾胃功能,主要通过提高雌激素、1,25(OH)2D3、PTHrP 及 IGF-1 水平,降低 TNF-α、IL-1、LPS 及 MAPK/p38 水平,调节OPG/RANKL系统以达到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穴位埋线可以通过提高乳酸杆菌目(科、属)、芽孢杆菌目及链球菌科(属)等益生菌的丰度及SCFAs的含量,降低柔膜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及梭杆菌门等致病菌的丰度,最终达到防治PMOP的目的。色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血小板活化、亚油酸代谢、5-羟色胺能突触等通路可能是穴位埋线干预PMOP的主要作用通路。另外,穴位埋线可通过减少花生四烯酸及前列腺素的含量来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埋线治疗PMOP的机制之一。

刘栋[9](2020)在《早熟1号方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性早熟女童骨代谢特点,分析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与健康女童的区别;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对性早熟女童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分析中药干预对性早熟女童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探讨滋阴泻火类中药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从调控骨代谢层面阐述中药治疗性早熟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70例,另外选取健康女童20例作为空白对照。将ICPP女童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予早熟1号方、GnRHa(包括达菲林和抑那通)治疗,疗程按照指南规定为1-2年,观察周期为6个月,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证候积分评价,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和主要积分、次要积分、单项积分变化,评价早熟1号方治疗ICPP的总体疗效。另外在治疗前分别检测ICPP女童和健康女童骨代谢相关指标,包括骨形成指标、骨吸收指标及骨代谢调节指标;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于治疗6个月后再次检测骨代谢相关指标,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中西药总体疗效比较:以早熟1号方为基础治疗的中药组共有35例,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价发现有效人数为28例,有效率达80%,与西药组有效率86%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是西药组在改善主要积分方面优于中药组(P<0.05)。次要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是中药组在改善次要积分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2)各个单项积分比较: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方面,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改善乳房发育状况和卵巢容积方面,西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而在抑制骨龄、改善卵泡直径大小、改善阴道分泌物情况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中药组和西药组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P值均<0.05)。在改善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方面,中药组在改善五心烦热、怕热潮热、盗汗、烦躁易怒、喜食肥甘、胸闷叹息、面红目赤、大便干结上具有明显疗效(P<0.01),而对于口苦咽干及舌质红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在改善五心烦热、怕热潮热、盗汗、烦躁易怒、喜食肥甘、大便干结上具有明显疗效(P<0.01),而对于胸闷叹息、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舌质红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组在改善盗汗、喜食肥甘、大便干结上优于西药组(P<0.05)。(3)性早熟女童与健康女童骨代谢生化指标差异:ICPP组女童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骨钙素(BGP)、总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总t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25(OH)D3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其中BGP、总tPINP、β-CTX显着高于健康女童,而25(OH)D3则显着低于健康女童(P<0.01);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碱性磷酸酶(ALP)、钙磷乘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西药组治疗前后,25(OH)D3、钙磷乘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GP、IGF-1、ALP、总tPINP、β-CTX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BGP、ALP、总tPINP、β-CTX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GF-1则有上升趋势。中药组治疗前后,ALP、25(OH)D3、钙磷乘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GP、IGF-1、总tPINP、β-CTX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BGP、总tPINP、β-CTX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GF-1则有上升趋势。结论:(1)早熟1号方可以明显改善性早熟女童阴虚火旺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着;(2)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与正常发育女童相比骨龄明显提前,同时在疾病早期便存在骨代谢异常的情况,骨代谢较正常儿童亢进,骨转换速率明显加快,骨吸收和骨形成均亢进,其中以骨形成亢进为主要特点,骨形成生化指标明显升高;(3)GnRHa治疗可以减缓性早熟女童的骨龄进展,调节骨代谢,显着降低骨转换速率,特别是对于过度亢进的成骨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早熟1号方能够影响性早熟女童骨代谢相关指标,对于成骨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治疗性早熟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骨代谢而发挥。

燕慧[10](2020)在《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血清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3,IGFBP-3)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量异常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骨密度的分类标准,将病例组分为两个亚组,骨质疏松组30例,骨量下降组30例。同时,收集同期30例老年骨量正常患者纳入对照组,统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血清中的瘦素、IGF-1、IGFBP-3水平;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瘦素、IGF-1、IGFBP-3三者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各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对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计算最大Youden指数,确定各指标临界值对应的灵敏度。结果:1.三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方差分析,三组间瘦素平均水平分别为(7.80±1.11)、(9.00±1.28)、(11.41±2.05),IGF-1平均水平分别为(85.61±5.98)、(93.43±6.44)、(121.29±8.25),IGFBP-3平均水平分别为(3.35±0.50)、(3.59±0.63)、(4.44±0.34)不完全相同(P<0.05)。经过LSD多重比较,骨质疏松组患者瘦素、IGF-1明显低于另两组,且骨质疏松组IGFBP-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下降组患者瘦素、IGF-1、IGFBP-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瘦素与IGF-1呈正相关(P<0.05),IGF-1与IGFBP-3呈正相关(P<0.05),校正IGF-1后偏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IGFBP-3无相关(P>0.05)。3.各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早期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瘦素+IGF-1(0.906)>IGF-1(0.904)>IGF-1+IGFBP-3(0.903)>瘦素(0.866)>瘦素+IGFBP-3(0.865)>IGFBP-3(0.822)。瘦素+IGF-1的诊断价值最高,其在最佳临界值时,有着较高的灵敏度(100%)和特异度(70.0%)。4.当在各指标最佳诊断临界值时,瘦素、IGF-1、IGFBP-3、瘦素+IGF-1、瘦素+IGFBP-3、IGF-1+IGFBP-3对诊断早期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分别为83.3%、96.7%、96.7%、100%、83.3%、96.7%,由此可见瘦素与IGF-1联合检测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效能优于各指标独立检测。结论:1.血清瘦素、IGF-1、IGFBP-3参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且具有协调效应,定期检测可能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2.血清瘦素与IGF-1联合检测效能优于各指标独立检测,且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对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二、IGF-1和胰岛素对成骨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GF-1和胰岛素对成骨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猪Igf1r胞外编码区不同单倍型对成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1 我国小型猪资源优势
        1.2 小型猪生物学特性优势
        1.3 小型猪在生物学及医学领域的研究前景
        1.3.1 小型猪在内分泌系统方面的应用
        1.3.2 小型猪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应用
        1.3.3 小型猪应用于皮肤系统方面的优势
        1.3.4 小型猪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
    第2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研究进展
        2.1 IGF-1R的生物学功能
        2.2 猪Igf1r基因、蛋白质结构概述
        2.3 IGF-1R在生长发育及骨发育调控的研究进展
        2.3.1 生长发育及肌肉分化信号调控
        2.3.2 骨发育通路调控
        2.4 Igf1r基因多态性与人矮身材、动物矮小品种的研究进展
        2.4.1 IGF-1R含量影响体型大小的研究进展
        2.4.2 Igf1r基因多态性与体型大小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第3章 同义突变功能的研究进展
        3.1 同义突变对mRNA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3.2 同义突变对蛋白质的影响
        3.2.1 同义突变对翻译速率的影响
        3.2.2 同义突变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3.2.3 同义突变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
        3.2.4 同义突变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猪Igf1r胞外编码区不同单倍型对基因表达及其与IGF-1 结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细胞系
        1.1.3 菌株及载体
        1.1.4 试剂盒与抗体
        1.1.5 主要仪器
        1.1.6 细胞培养基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组织RNA提取及cDNA合成
        1.2.2 载体构建
        1.2.3 去内毒素质粒大提
        1.2.4 MC3T3-E1细胞敲除Igf1r基因的制备
        1.2.5 MC3T3-KO细胞稳定表达Igf1r基因两种单倍型
        1.2.6 Igf1r两种单倍型表达载体瞬时转染SCs和 C2C12 细胞
        1.2.7 蛋白质提取及浓度测定
        1.2.8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量
        1.2.9 免疫荧光
        1.2.10 RNA提取和qRT-PCR
        1.2.11 Igf1r胞外结构域不同单倍型mRNA二级结构和最小自由能预测
        1.2.12 稳定性分析
        1.2.13 免疫共沉淀
        1.2.14 流式细胞术
        1.2.15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sgRNA载体构建及敲除细胞系鉴定
        1.3.2 MC3T3-KO细胞中Igf1r的两种基因型稳定表达
        1.3.3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1.3.4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基因稳定性的影响
        1.3.5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改变其与IGF-1 的结合亲和力
        1.3.6 Igf1r胞外域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IGF-1R膜表面分布的影响
        1.3.7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猪Igf1r胞外编码区不同单倍型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2.1 材料
        2.1.1 细胞及表达载体
        2.1.2 主要试剂盒及抗体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增殖检测
        2.2.2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2.2.3 qRT-PCR
        2.2.4 免疫印迹实验
        2.2.5 茜素红染色测定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3.2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成骨细胞ALP活性的影响
        2.3.3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成骨分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2.3.4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成骨矿化的影响
        2.3.5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成骨分化信号输出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猪Igf1r胞外编码区不同单倍型对骨骼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系
        3.1.2 Igf1r两种单倍型的表达载体
        3.1.3 主要试剂盒与抗体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配置
        3.2 实验方法
        3.2.1 两种单倍型载体的去内毒素质粒提取
        3.2.2 不同单倍型表达载体瞬时转染猪骨骼肌卫星细胞
        3.2.3 细胞增殖能力检测实验
        3.2.4 骨骼肌细胞增殖
        3.2.5 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
        3.2.6 细胞总蛋白质提取和免疫印迹实验
        3.2.7 数据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Igf1r胞外编码区两种单倍型对SCs和C2C1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3.2 Igf1r胞外编码区两种单倍型对SCs和C2C12细胞增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3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SCs增殖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3.3.4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SCs和C2C12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5 Igf1r胞外编码区的两种单倍型对SCs和C2C12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PMOP概述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2 药物治疗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临床疗效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2.3.3 展望
    2.4 结论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3 研究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4.1.3 研究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纳入病例数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4.2.10 不良事件
    4.3 讨论
        4.3.1 针法选择依据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4.3.3 药物选择依据
        4.3.4 疗效分析
    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冬眠达乌尔黄鼠骨骼肌与骨骼形态、代谢及共调节因子的时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废用状态下哺乳动物肌骨形态的变化
        1.1.1 非冬眠动物废用状态下肌骨形态的变化
        1.1.2 冬眠动物冬眠状态下肌骨形态的变化
    1.2 废用状态下哺乳动物肌骨代谢的变化
        1.2.1 非冬眠动物废用状态下肌骨代谢的变化
        1.2.2 冬眠动物冬眠状态下肌骨代谢的变化
    1.3 废用状态下哺乳动物肌骨共调节因子的变化
        1.3.1 肌源性因子的作用及其在废用状态下的变化
        1.3.2 骨源性因子的作用及其在废用状态下的变化
        1.3.3 肌骨共调节因子的作用及其在废用状态下的变化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形态的变化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组织选取与收集
        2.2.3 骨骼肌冰冻切片
        2.2.4 骨骼肌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拍照
        2.2.5 骨骼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tomography,Micro-CT)
        2.2.6 骨骼三点弯曲实验
        2.2.7 数据统计及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骨骼肌形态的变化
        2.3.2 骨骼形态的变化
        2.3.3 骨骼力学的变化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代谢的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分组
        3.2.2 组织选取与收集
        3.2.3 组织蛋白提取
        3.2.4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3.2.5 骨骼肌类糜蛋白酶活性检测
        3.2.6 骨骼石蜡切片
        3.2.7 骨骼切片H&E染色
        3.2.8 骨骼切片TRAP染色
        3.2.9 数据统计及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骨骼肌蛋白合成水平的变化
        3.3.2 骨骼肌蛋白降解水平的变化
        3.3.3 骨形成水平的变化
        3.3.4 骨吸收水平的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共调节因子的变化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分组
        4.2.2 组织选取与收集
        4.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
        4.2.4 骨骼肌冰冻切片
        4.2.5 骨骼肌切片免疫荧光双染及共定位水平检测
        4.2.6 骨骼石蜡切片
        4.2.7 骨骼切片免疫荧光双染及共定位水平检测
        4.2.8 组织蛋白提取
        4.2.9 Western blot
        4.2.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骨骼肌中IGF-1 蛋白含量的变化
        4.3.2 骨骼肌中IGF-1与IGF-1R共定位水平的变化
        4.3.3 骨骼肌中IGF-1 下游信号通路中关键指标的变化
        4.3.4 骨骼中IGF-1 蛋白含量的变化
        4.3.5 骨骼中IGF-1与IGF-1R共定位水平的变化
        4.3.6 骨骼中IGF-1 下游信号通路中关键指标的变化
        4.3.7 骨骼肌中myostatin及其下游关键指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4.3.8 骨骼中myostatin下游关键指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4.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附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背景及提出
        二、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三、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四、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五、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第二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一、传统医学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二、传统医学在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
        一、Pi3k/Akt信号通路的起源及生物学作用
        二、细胞凋亡的起源及生物学作用
        三、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调控作用
第三章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第二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肌少一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六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第二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及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糖尿病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1.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1.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1.2.1 高血糖对骨质的影响
        1.2.2 胰岛素抵抗
        1.2.3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1.2.4 骨髓脂肪细胞的增多
        1.3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西医防治现状
        1.3.1 降糖药物
        1.3.2 抗骨质疏松药物
    2 动脉粥样硬化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2 T2DM患者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共同发病机理的探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2 骨密度测定标准
        2.3 中医证型判定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采集
        3.2 临床资料收集
        3.3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3.4 骨密度测定
        3.5 伦理学要求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CAS 组与无CAS 组一般情况比较
        5.1.1 CAS 组与无CAS 组一般资料比较
        5.1.2 CAS 组与无CAS 组临床资料比较
        5.2 CAS 组与无CAS 组骨代谢水平比较
        5.3 中老年T2DM患者有无CAS形成与不同骨量分级比较
        5.4 中老年T2DM患者CIMT与骨密度的相关分析
        5.5 以有无低骨量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5.6 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骨量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5.7 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组一般资料及骨代谢水平的比较
        5.8 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无低骨量发生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回归参数及检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 CIMT与骨密度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 T2DM患者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
    4 不同中医证型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关系
        4.1 肝肾阴虚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
        4.2 气滞血瘀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
    5 导师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学术观点
    6 本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利拉鲁肽通过Notch/Wnt/Hedgehog信号通路网络调控前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分化和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利拉鲁肽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前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分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利拉鲁肽通过Notch信号通路与β-catenin交联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Notch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通过Gli1交联共同影响利拉鲁肽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利拉鲁肽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前成骨细胞MC3T3-E1凋亡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骨代谢及其相关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骨代谢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与生物力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及潜在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对老年男性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降糖药物与骨代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穴位埋线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1.1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1.2 骨质疏松症的细胞学基础
    2.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1 概述
        2.2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和剔除标准
        3.4 终止标准
    4. 伦理学
    5. 试验设计
        5.1 样本量估算
        5.2 随机分组及随机隐藏的执行
        5.3 盲法设计
        5.4 知情同意及健康教育
    6. 临床治疗
        6.1 药物组治疗方案
        6.2 药物+埋线组治疗方案
    7. 主要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7.1 腰椎(L2-4)及股骨颈骨密度检测
        7.2 血清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8. 疗效标准评估
        8.1 骨质疏松症疗效判定标准
        8.2 视觉模拟(VAS)评分
        8.3 骨质疏松症证候积分
        8.4 脾胃功能评估
    9. 统计分析
    10. 结果
        10.1 受试者基本情况对比
        10.2 骨密度对比
        10.3 疗效评估情况对比
        10.4 血清指标结果
    11.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造模与分组
        1.3 干预方法
    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 检测标本的收集
        3.1 血清收集方法
        3.2 粪便收集方法
        3.3 股骨、胫骨收集方法
    4. 实验步骤
        4.1 骨密度的检测
        4.2 血清指标的检测
        4.3 肠道菌群的检测
        4.4 短链脂肪酸的检测
        4.5 代谢组学研究
    5. 统计方法
    6. 实验结果
        6.1 骨密度结果
        6.2 血清指标结果
        6.3 肠道菌群结果
        6.4 短链脂肪酸结果
        6.5 代谢组学结果
        6.6 代谢组学与菌群相关性分析
    7.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脾胃功能评估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早熟1号方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性早熟与骨代谢理论研究
    1.性早熟儿童骨代谢特点
        1.1 骨代谢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1.2 雌激素与骨代谢
        1.3 性早熟儿童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特点
    2.肾主骨理论研究
        2.1 肾生理及现代研究
        2.2 肾主骨理论内涵及研究进展
        2.3 归肾经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案
        2.1 病例选择
        2.2 临床测量与记录指标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2.4 观察指标
    3.临床疗效判定
    4.统计学处理
    5.结果及分析
        5.1 一般资料描述
        5.2 中药组、西药组两组总体疗效及证候积分比较
        5.3 ICPP组与空白对照组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比较
        5.4 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5.5 相关性分析
        5.6 不良反应
        5.7 总结
第三部分:讨论
    1.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1.1 骨形成指标
        1.2 骨吸收指标
        1.3 骨代谢相关调控指标
    2.GnRHa对性早熟儿童骨代谢的影响
    3.早熟1号方方义分析
    4.中药治疗性早熟的作用机制研究
    5.研究意义
第四部分:结语
    1.研究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2 材料与方法
        2.1 骨密度测定方法
        2.2 标本采集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分布计较
        1.2 各组研究对象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分布比较
    2 各组研究对象血清瘦素、IGF-1和IGFBP-3 水平的比较
    3 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瘦素、IGF-1、IGFBP-3 相关性分析
    4 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骨质疏松的结果
    5 各检测指标对早期骨质疏松的敏感度比较
讨论
    1.瘦素与骨质疏松
        1.1 瘦素与成骨细胞
        1.2 瘦素与破骨细胞
        1.3 瘦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骨代谢
        1.4 瘦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影响骨代谢
    2.IGF-1与骨质疏松
        2.1 IGF-1与成骨细胞
        2.2 IGF-1与破骨细胞
        2.3 IGF-1通过基因影响骨代谢
    3 IGFBP-3与骨质疏松
        3.1 IGFBP-3 通过IGF-1 影响骨代谢
        3.2 IGFBP-3与成骨细胞
    4 骨质疏松患者瘦素、IGF-1、IGFBP-3 三者关系
    5 其他指标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6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B:个人简历
附录 C:综述
    参考文献

四、IGF-1和胰岛素对成骨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猪Igf1r胞外编码区不同单倍型对成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王春丽. 吉林大学, 2021
  • [2]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陈艳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冬眠达乌尔黄鼠骨骼肌与骨骼形态、代谢及共调节因子的时程性研究[D]. 张洁. 西北大学, 2021(10)
  • [4]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D]. 马江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及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胡洲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利拉鲁肽通过Notch/Wnt/Hedgehog信号通路网络调控前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分化和凋亡[D]. 侯浩玮.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骨代谢影响及机制研究[D]. 王霖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穴位埋线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D]. 石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早熟1号方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燕慧. 蚌埠医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IGF-1和胰岛素对成骨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