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MSK信号抗码间干扰匹配接收滤波器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伍文福[1](2021)在《高速率随钻遥传系统调制解调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油气勘探领域,随钻测量技术是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地层参数的重要手段,而泥浆脉冲传输技术又是随钻测量中使用最广泛的信息传输技术。但是国内的泥浆脉冲传输技术较国外起步要晚,技术和工艺不够成熟,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较大。为了突破技术垄断,提出本研究课题,通过探讨随钻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原理,选择各方面具有优势的MSK作为随钻传输的调制方式,通过探讨泥浆脉冲信号的噪声消除、信号同步和解调、信道均衡等的技术方案,进行仿真系统的搭建,同时对整个调制解调方案进行技术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于调制方式的选择,文章分析了钻井液脉冲信号发生器的机械结构和信号的产生原理,并针对BPSK和MSK信号进行模拟钻井液脉冲信号的仿真,分析了两种调制方式的功率谱密度,同时对模拟信号进行性能仿真,选择性能表现更优的MSK作为本文的研究方向。2、对于信号的消噪方面,本文首先对钻井时可能的噪声来源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钻采集的噪声信号,总结分析实钻下钻井液脉冲信号的噪声特性,针对性的提出了两种自适应的单传感器消噪算法和一种自适应的双传感器消噪算法。最后对三个实钻场景采集的BPSK调制的钻井液脉冲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并分析三种消噪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3、对于MSK信号的同步和解调,文章首先介绍了MSK信号的两种正交解调的算法:频移正交解调和相移正交解调,分别介绍了两种正交解调的定时同步和载波同步方法。最后介绍了基于相移正交解调的最佳接收机结构,构建基于维特比算法的最大似然序列检测器,以实现MSK调制信号的最佳解调。4、对于信号的均衡,对钻井液信道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并推导了相关法估计信道的冲激响应,同时对实钻采集的信号做估计后分析其信道频率衰减特性,得出钻井液信道具有很强的由信道多径引起的频率选择特性,从而导致严重的码间干扰。根据信道特性提出适用于随钻传输的频域均衡算法和对应的数据帧结构,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均衡以补偿信道对信号的衰减。
彭冬雨[2](2020)在《短时猝发通信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电子设备盛行的时代,存在较多影响信息正确发送和接收的干扰因素。因此,设计一个在复杂通信环境中能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发送和接收的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短时猝发通信通过减少信号传输时长和增加信号传输时间的不确定性,可有效降低信息被发现的概率,具有抗截获、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好、传输效率高等特点。因此,在信息对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短时猝发通信基带传输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文中制定了信号体制方案,包括传输效率高的数据帧结构设计、码元同步序列的选取、定时同步方案、相位解旋方案、GMSK调制解调方案、LDPC编码译码方案。在短时猝发通信系统硬件平台下,对“GMSK+LDPC码”体制的基带系统使用Verilog HDL语言实现,将设计好的基带系统融合到硬件平台中,进行实际通信测试,并进行灵敏度测试。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为了满足猝发特性,设计了一种传输效率高的数据帧结构,该数据帧结构由有效信息和码元同步序列两部分构成。根据数据帧结构,提出了一种M-Part定时同步算法。将其与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的同步性能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的同步性能受频偏影响较大,而M-Part定时同步算法的同步性能受频偏的影响比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小很多,但复杂度比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高。2、为了消除频偏和定时恢复产生的相位误差,提出了两种相位解旋算法。对两种算法的抗频偏性能进行分析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多个子相关峰值相位信息的相位解旋算法抗频偏性能比基于单个相关峰值相位信息的相位解旋算法强。3、为了解决GMSK正交调制时相位计算消耗大量硬件资源及相位误差累积的问题,采用了一种波形存储正交调制的方法作为GMSK调制方案。设计了一种线性近似的GMSK解调方案,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差分解调方案性能差的问题。4、QC-LDPC码的校验矩阵具有准循环特性,该特性较好地解决了码长较长的LDPC码编码复杂度高及消耗较多硬件资源的问题,因此,在发射基带子系统设计中采用QC-LDPC编码作为LDPC编码方案。在接收基带子系统设计中采用串行结构的译码器实现改进型最小和LDPC译码算法,极大地减少了硬件资源消耗及硬件实现复杂度。
曹捷[3](2019)在《TDMA系统中射频器件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GSM/EDGE信号的产生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射频通信器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机优劣。因此,在射频通信器件的研究、生产过程中,对射频通信器件综合性能的测试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目前传统的测试方法,通常是利用示波器、频谱仪、矢量分析仪、信号源等不同设备对射频通信器件的噪声参数、1dB压缩点、非线性等指标进行测试,测试系统复杂、占用资源多,同时又无法测试出多项指标对通信设备整体性能的综合影响。由于TDMA系统在通信系统中有着广泛地应用,不论是最早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EDGE还是目前使用的TDD-LTE,以及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系统,都能看到TDMA的身影。因此,研究TDMA系统下射频通信器件综合性能的测试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TDMA系统下新型射频通信器件综合性能的测试方法,该测试方法与传统的测试方法相比,测试简单方便、占用资源少。其主要设计思想是直接产生符合协议标准的测试信号,并将该测试信号输入至射频通信器件,对射频通信器件输出信号的星座图、眼图等进行分析,同时对解调输出信号的星座图进行EVM分析,利用计算出的EVM的值来直接判断被测射频通信器件多个性能指标对通信设备的综合影响。提出该测试方法的基本思想后,文中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工具与FPGA硬件实现平台对测试信号的产生进行了软件仿真与硬件实现,通过MATLAB仿真波形与MODELSIM仿真波形进行对比,得出了信号仿真的正确性,通过MODELSIM仿真波形与示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对比,得出了硬件实现的正确性。同时,利用MATLAB对新提出的测试方法进行验证。软件验证新型测试方法的具体方法是:利用MATLAB模拟两种不同特性的射频通信器件,对模拟好的两种射频通信器件输出信号的EVM进行计算,将得出的EVM值与3GPP协议中给出的EVM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被测器件的综合性能。通过软件验证得出,论文中模拟的两个射频通信器件的性能,其中一个被测器件的EVM符合要求,可以用于正常通信,另一个被测器件的EVM不满足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才可以用于正常通信。论文的选题来源是基于实验室与科技部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通过软件与硬件结合的方式,产生了标准的测试信号,并利用产生的标准信号对提出的测试方法进行了软件验证。从软件层面上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可行性,为射频通信器件性能的测试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占用资源少的测试方法。
刘金诺[4](2017)在《高速测控数传一体化中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数量和卫星种类大大增加,卫星任务日益复杂,相互独立的测控系统与数据传输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卫星对于测控服务与数据传输的需求。而测控数传一体化系统能够将测控系统与数传系统整合到一起,提高测控服务能力与数据传输能力,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测控数传一体化中,测距与数传的结合方式是关键技术问题。当前,对于测控数传一体化的研究,数传速率通常在3Mbps左右,对于更高数传速率的一体化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针对高速率数传情况下的测距与数传一体化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在高速数传条件下完成测距功能的方法,并对相应的信号体制与信号处理方法进行设计,围绕以上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对基于相位时延测量的测距基本模型以及数传基本模型进行研究,并对相应的测距信号与数传信号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当前主要的测距数传结合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根据高速率数传的前提条件,确定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基于GMSK(高斯最小移频键控)调制的测距伪码与数传数据的结合方法以及基于数传信号参与测距的测距数传结合方法。然后,分别对上述两种方法的测距数传结合原理进行研究,分析影响测距性能与数传性能的因素。确定测距精度与数传误码率作为评价测距性能与数传性能的参数,在基于时延估计的测距模型中,测距精度与测距信号的相位测量误差一一对应。通过分析上述因素对测距信号相位测量误差以及数传误码率的影响,能够得到在不同条件下上述两种测距数传结合方法的测距性能与数传性能。最后,以上述分析得到的结果为基础,对比两种结合方法,得到结论为:基于数传信号参与测距的结合方法相比于基于GMSK调制的测距伪码与数传数据的结合方法,具有更低的误码率以及信号处理算法的复杂度,而测距误差要高一个数量级左右,但在数传速率较高时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测距。基于分析结论,选择基于数传信号参与测距的结合方法作为高速数传与测距的结合方法,并对数传速率大于100Mbps的高速数传条件下,测距数传结合的信号体制以及相应的接收处理算法进行设计,以实现高速测控数传一体化中的测距与数传结合这一关键技术。
蔡泽民[5](2017)在《高速铁路GSM-R系统的多普勒频移估计与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对无线通信系统的QoS(Quan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列车高速移动引起的无线信道快速时变性和多普勒频移问题,使得无线通信系统的BER(Bit Error Rate,误码率)增大,影响了CTCS(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中国列车控制系统)数据的传输效率、语音通话质量等。针对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和多普勒频移问题,提出基于车载信息的多普勒频移联合估计模型,并且对经典Fitz算法进行改进后应用于联合估计模型。通过构建无线信道传输误码率的仿真模型,利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箱对列车行驶过程中误码率进行仿真,在高速铁路场景下结合实际路测数据对改进Fitz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联合估计方法可以精确估计出多普勒频移,估计值与真实值误差较小,经过校正后能够满足接收机容许的频移范围,改善了接收机的解调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建立基于基站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了列车行驶在直线和弯道情况下多普勒频移计算公式。列车在直线和弯道两种行驶条件下,分析列车与基站水平距离对GSM-R系统误码率的影响,得出在弯道情况下误码率的变化随机性较大,此时现有算法对载波的跟踪较难,基于车载信息的多普勒频移联合估计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2)通过建立GSM-R系统误码率的仿真模型,分析不同高速铁路场景下莱斯因子K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当莱斯因子K不同时,仿真比较Kay算法、改进LCR算法、改进Fitz算法的性能,与其他两种算法相比,改进Fitz算法估计精度高并且估计范围相对较大,然后分析了实际高速铁路场景下多普勒频移估计算法的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在高架桥和路堑场景下,与Kay算法、改进LCR算法相比,改进Fitz算法估计误差较小,适用于高速铁路GSM-R系统的多普勒频移估计。(3)分析推导了基于基站的多普勒频移补偿结构。仿真分析了频移补偿后列车速度不同时GSM-R系统的误码率,经过频移补偿后降低了系统的误码率,满足高速铁路通信的要求,并且系统的整体吞吐量有明显的提升。
石立国[6](2016)在《分布式卫星系统星间链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星间链路中的数据传输、星间测距、时间同步、无线组网技术是分布式卫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有效载荷协同工作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已成为分布式卫星系统领域的研究前沿。考虑到分布式卫星系统中单个卫星的重量、体积和功耗等都受到严格限制,重点研究了通信和测距两条链路合二为一的星间链路方案。本文采用GMSK+PN调制解调技术实现星间链路数传、测距、时间同步一体化,满足分布式卫星系统星间链路的实际需求。本文针对GMSK+PN调制解调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已调信号特性分析、调制参数的优化、数传信号解调、测距信号分离和测距信号解调等。具体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开展了GMSK+PN调制、解调算法的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在FPGA硬件平台开发软件实现调制原理样机,获得有效的实测结果。针对数传信号和测距信号的解调,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解调分离算法,将复合信号中的数传信号剥离,提取出测距信号。?提出了一种简化算法对GMSK+PN信号进行信噪比估计。根据GMSK+PN合成信号的特点对信号进行建模,通过逐层简化信号模型的方式计算各个信号分量在合成信号中所占的比重,估计出合成信号的信噪比。最终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此算法的可行性。?基于分布式算法和多相分解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在现有FPGA中实现高阶FIR滤波器的算法,大幅度降低了硬件资源占用,并给出了不同量化位宽条件下的滤波器性能。?针对多路不同速率、不同猝发时隙的数字信源,提出了一种贪婪型异步动态数字复接器的设计方案,给出了各路信源的优先级调度策略。通过贪婪型动态数字复接器与常规虚拟信道复接器在时延、时延抖动、数据包最大时延等性能上的仿真对比,表明贪婪型动态复接优于虚拟信道复接,并能够更有效地节省信源缓存资源。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实现分布式卫星系统的载荷协同、无线组网、应急响应等应用需求打下良好技术基础。
欧阳星辰[7](2016)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MPPSK信号解调器》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兴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已获得广泛应用,作为各种无线电业务开展的基础资源,无线电频谱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占有的焦点。超窄带技术可以高效利用频谱资源,而真正实现超窄带技术的关键在于接收机解调器的设计。目前已有的自适应幅度门限检测方案、基于BP神经网络的解调方案、支持向量机与冲击滤波相结合的非线性检测方案等均各有其局限性,尤其当有严重的码间干扰时,解调性能差强人意。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将机器学习中的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超窄带系统的检测判决方法,对码间干扰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元位置相移键控(M-ary Position Phase Shift Keying, MPPSK)信号解调做了详细研究。首先,重点介绍了扩展的二元相移键控(Extended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EBPSK)调制及其特例双极性脉冲EBPSK调制,并给出其扩展形式—脉冲MPPSK调制信号的时频特性。其次,针对码间干扰下EBPSK信号CNN判决系统模型,分别详细介绍了发端窄带滤波器的设计原理与作用、超奈奎斯特信号通信原理、系统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传输信道以及接收端滤波器的设计思想和选择。第三,对基于DL-CNN的EBPSK信号解调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大量的仿真结果表明,DL-CNN判决器在提高频谱利用率和解调性能的同时,还提升了系统的适应性。CNN判决检测充分学习和利用了EBPSK信号冲击滤波或带通滤波输出波形的整体特征及内在信息,码间干扰越严重,相比于传统的幅度积分判决方法的优势越大,且此时多码元联合判决性能优于单码元判决。另外,CNN网络层次越深,系统解调性能越好。最后,将DL-CNN网络应用于MPPSK信号的解调。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发现,码间干扰下接收端采用普通IIR带通滤波器,解调性能优于采用冲击滤波器;双码元联合判决优于单码元联合判决性能,且当Kernel=121时比单码元判决性能提升约9dB。
杨杰[8](2014)在《基于数字调制解调的GSM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文中指出将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应用到基于GSM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的参考信号纯化处理中,把本地再生的纯净发射信号做系统的参考信号,提高了参考信号与回波信号的相关性。从而克服了传统利用GSM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无法获取纯净的发射信号的缺点。在相同目标检测性能的情况下,能降低对系统参考信号信噪比的要求,并且可以减少系统相干积累时间。本文研究了基于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GSM外辐射雷达信号处理方法。首先论述了本文研究内容的发展状况和背景技术,然后介绍了基于GSM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的信号接收模型,并且分析了参考信号纯化处理的必要。接着介绍了GSM的信号帧结构、突发结构、调制的方式等特性。重点研究了参考信号纯化处理过程的实现,即对参考信号采用先解调后调制的处理来重构直达波。论文对本文提出的GSM外辐射雷达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周军[9](2013)在《直扩GMSK调制解调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源于军事通信的扩频技术在保密、抗干扰、低截获、高精度测量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样,GMSK(高斯最小移频键控)作为一种恒包络连续相位调制方式,它有着优良的频谱特性和误码性能。直扩GMSK正是结合两者的优势,在军用指令传输和数据链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因此开展直扩GMSK调制解调器设计与实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重点讨论了直接序列扩频,同时研究了GMSK体制的载波同步算法,位同步算法,解调和检测算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扩GMSK调制解调处理系统,其中调制器包括组帧,直接扩频,高斯滤波和相位成型几个模块,解调器包括数字下变频,载波同步,位同步,非相干解调和解扩等部分。然后构建了直扩GMSK调制解调的Matlab仿真系统,通过仿真验证了各模块处理算法的可行性和性能。算法仿真主要包括GMSK体制下基于FFT频偏测量的载波同步算法,基于Gardner反馈型线性插值的位同步算法,以及非相干解调的不同判决算法。最后本文研究了直扩GMSK调制解调系统FPGA实现,应用Verilog语言实现各个模块的逻辑功能,通过时序仿真以及逻辑分析仪测试结果,验证了直扩GMSK调制解调器设计及FPGA实现的正确性。本文还设计了直扩GMSK调制解调器的通用硬件平台,硬件采用高速ADC、DAC和FPGA的软件无线电架构,首先综合系统的硬件需求后对器件进行选型,然后利用Cadence工具进行电路图和PCB设计,最终完成通用平台的设计、调试及性能测试。文中同时介绍了基于Cadence的高速PCB设计的相关内容。
魏瑞[10](2012)在《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码间干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基带传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及应用的的意义,而码间干扰是一种常见现象,它对该系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码间干扰非常重要。首先通过Matlab搭建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然后通过噪声和码元速率与系统带宽不匹配来引入码间干扰,最后对这两种方法引起的码间干扰进行了研究和仿真分析。
二、GMSK信号抗码间干扰匹配接收滤波器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MSK信号抗码间干扰匹配接收滤波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率随钻遥传系统调制解调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随钻测量系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钻井液脉冲数据传输技术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钻井液脉冲信号和连续相位调制技术 |
2.1 引言 |
2.2 钻井液脉冲信号产生原理 |
2.3 调制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
2.4 相移键控 |
2.5 最小频移键控 |
2.5.1 MSK的调制原理 |
2.5.2 MSK信号相位特征 |
2.5.3 脉冲器对MSK信号的影响 |
2.6 MSK与 BPSK性能比较 |
2.7 系统结构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井液信号噪声消除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噪声组成分析 |
3.2.1 噪声来源 |
3.2.2 噪声的类型 |
3.2.3 噪声频域分析 |
3.2.4 噪声高斯特性 |
3.3 接收滤波 |
3.4 单传感器消噪算法 |
3.4.1 基于 DFT 的消噪算法 |
3.4.2 基于NLMS的自适应泵噪消除算法 |
3.5 双传感器消噪算法 |
3.5.1 算法原理 |
3.5.2 双传感器器安装距离 |
3.5.3 双传感器实验结果 |
3.6 实钻消噪分析 |
3.6.1 水循环实验 |
3.6.2 新疆基地实验 |
3.6.3 山西作业实验 |
3.6.4 消噪策略选择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SK信号解调与载波同步方案研究 |
4.1 引言 |
4.2 信号重采样原理分析 |
4.3 MSK信号的相干解调方法 |
4.3.1 频率相干解调 |
4.3.2 相位相干解调 |
4.3.3 解调性能比较 |
4.4 定时同步 |
4.5 载波同步 |
4.6 MSK最佳接收机 |
4.6.1 最佳接收机原理 |
4.6.2 维特比算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SK信号均衡方案研究 |
5.1 引言 |
5.2 钻井液信道的特性及估计 |
5.2.1 钻井液脉冲信号的传输速度 |
5.2.2 钻井液脉冲信号的能量衰减特性 |
5.2.3 钻井液信道的频域特性 |
5.2.4 相关法估计信道 |
5.3 单载波频域均衡 |
5.3.1 SC-FDE数学描述 |
5.3.2 UW序列 |
5.4 基于Chirp的帧结构 |
5.4.1 Chirp信号的特性 |
5.4.2 帧结构设计 |
5.5 频域均衡算法 |
5.5.1 迫零均衡器 |
5.5.2 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 |
5.5.3 仿真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设计及仿真 |
6.1 引言 |
6.2 基于MSK的随钻通信系统介绍 |
6.3 仿真实验 |
6.4 总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短时猝发通信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理论基础 |
2.1 短时猝发通信 |
2.2 GMSK调制 |
2.3 LDPC码 |
2.3.1 LDPC码的定义 |
2.3.2 LDPC码的分类 |
2.3.3 LDPC码的构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方案研究与制定 |
3.1 系统性能指标 |
3.2 信号体制方案 |
3.2.1 数据帧结构设计 |
3.2.2 码元同步序列选取 |
3.2.3 定时同步方案 |
3.2.4 相位解旋方案 |
3.2.5 数字调制解调方式 |
3.2.6 信道纠错码 |
3.3 定时同步方案 |
3.3.1 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 |
3.3.2 M-Part定时同步算法 |
3.3.3 两种定时同步算法性能分析对比 |
3.4 相位解旋方案 |
3.4.1 基于单一相关峰值相位信息的解旋算法 |
3.4.2 基于多个子相关峰值相位信息的解旋算法 |
3.4.3 两种相位解旋算法的性能分析与对比 |
3.5 GMSK调制解调方案 |
3.5.1 GMSK调制方案 |
3.5.2 GMSK解调方案 |
3.6 LDPC编码译码方案 |
3.6.1 LDPC编码方案 |
3.6.2 LDPC译码方案 |
3.7 系统性能仿真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FPGA整体设计 |
4.2 发射基带子系统实现 |
4.2.1 发射基带子系统各FPGA模块分析 |
4.2.2 发射基带子系统资源占用 |
4.3 接收基带子系统实现 |
4.3.1 接收基带子系统各FPGA模块分析 |
4.3.2 接收基带子系统资源占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
5.2 发射基带子系统实时数据捕获与分析 |
5.3 接收基带子系统实时数据捕获与分析 |
5.4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1 发射机信号测试与分析 |
5.4.2 接收机性能测试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TDMA系统中射频器件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GSM/EDGE信号的产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测试方法与测试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2 测试信号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TDMA系统下完整射频测试系统的研究 |
2.1 射频通信器件测试方法 |
2.1.1 射频通信器件性能的衡量指标 |
2.1.2 传统测试方法的研究 |
2.1.3 新型射频通信器件性能测试方法 |
2.2 无线接口理论 |
2.2.1 帧结构 |
2.2.2 突发脉冲 |
2.2.3 信道的介绍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测试信号生成的软件仿真与测试 |
3.1 信号处理流程概述 |
3.2 GSM系统中的语音编码技术 |
3.3 GSM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
3.4 GSM中的交织技术 |
3.5 加密 |
3.6 调制解调 |
3.6.1 眼图 |
3.6.2 星座图 |
3.6.3 GSM的调制算法研究 |
3.6.4 EDGE的调制算法研究 |
3.7 新型射频通信器件测试方法的验证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信号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本章概述 |
4.2 FPGA开发环境及工具介绍 |
4.2.1 FPGA基础知识 |
4.2.2 FPGA开发工具介绍 |
4.3 GSM与EDGE基带信号的FPGA实现 |
4.3.1 FPGA实现框架 |
4.3.2 GSM基带信号的FPGA实现 |
4.3.3 EDGE基带信号的FPGA实现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高速测控数传一体化中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测控数传一体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关键技术问题 |
1.4 论文组织结构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测距数传结合的理论基础 |
2.1 测距模型与测距信号 |
2.1.1 测距模型 |
2.1.2 测距信号 |
2.2 数传模型与数传信号 |
2.2.1 数传模型 |
2.2.2 数传信号 |
2.3 测距信号与数传信号的结合方法 |
2.3.1 伪码测距信号与数传信号的结合方法 |
2.3.2 数传信号参与测距的测距数传结合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MSK调制的测距伪码与传输数据结合方法分析 |
3.1 调制解调方法 |
3.1.1 GMSK调制 |
3.1.2 GMSK解调 |
3.2 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噪声 |
3.2.2 系统传输特性 |
3.2.3 载波同步误差 |
3.2.4 采样时钟相位偏差 |
3.3 测距性能分析 |
3.3.1 非线性信道影响分析 |
3.3.2 噪声影响分析 |
3.3.3 数传信号影响分析 |
3.3.4 伪码信号相位测量误差分析 |
3.4 数传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传信号参与测距的测距数传结合方法分析 |
4.1 测距数传结合方法 |
4.2 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系统传输特性 |
4.2.2 载波同步误差 |
4.2.3 抽样脉冲抖动 |
4.2.4 数据传输速率 |
4.3 测距性能分析 |
4.3.1 噪声影响分析 |
4.3.2 码间干扰影响分析 |
4.3.3 相位测量误差分析 |
4.4 数传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数传与测距结合方法分析 |
5.1 高速数传与测距的结合方法选择 |
5.1.1 测距性能对比分析 |
5.1.2 数传性能对比分析 |
5.1.3 结合方法选择 |
5.2 高速数传测距结合的解调方法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高速铁路GSM-R系统的多普勒频移估计与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高速铁路的发展 |
1.1.2 GSM-R无线通信系统的简介 |
1.1.3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速铁路无线信道的特性 |
2.1 电波传播特性 |
2.2 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
2.2.1 大尺度衰落 |
2.2.2 小尺度衰落 |
2.2.3 小尺度衰落信道建模的K-S检验 |
2.3 多普勒频移对无线信道的影响 |
3 GMSK信号及信号估计理论 |
3.1 GMSK调制及线性表示 |
3.2 GMSK相干接收机 |
3.3 相干接收机的误码率 |
3.4 最大似然估计理论 |
3.5 克拉美劳限 |
4 高速铁路场景下GSM-R网络的误码率分析 |
4.1 多普勒效应模型的建立 |
4.1.1 单基站列车直行多普勒频移计算方法 |
4.1.2 基站间越区切换时多普勒频移计算方法 |
4.1.3 列车弯道行驶(基站位于弯道内、外侧)多普勒频移计算方法 |
4.2 实时车载信息的提取及误差分析 |
4.3 莱斯因子K对误码率的影响 |
4.4 多普勒频移对误码率的影响 |
5 高速铁路场景下GSM-R系统的多普勒频移估计与补偿 |
5.1 多普勒频移估计算法 |
5.1.1 电平通过率算法及改进 |
5.1.2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频率与相位联合估计 |
5.1.3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单频率估计 |
5.2 基于车载信息的多普勒频移联合估计方法 |
5.2.1 联合估计方法模型的建立 |
5.2.2 基于自相关函数相位的频率估计算法 |
5.2.3 估计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5.3 高速铁路场景下的多普勒频移效应 |
5.4 多普勒频移预校正及补偿技术 |
5.4.1 频率补偿结构 |
5.4.2 相干接收机误码率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分布式卫星系统星间链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 |
1.2.1 星间链路 |
1.2.2 星间测量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工作 |
1.5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星间测距技术 |
2.1 侧音测距 |
2.2 伪码测距 |
2.3 差分GPS |
2.4 双向单程伪距测量 |
2.5 小结 |
第三章 通信与测距一体化调制解调技术 |
3.1 GMSK+PN调制 |
3.1.1 GMSK调制 |
3.1.2 PN信号调制 |
3.1.3 GMSK信号、PN信号耦合 |
3.2 GMSK+PN解调 |
3.2.1 数传信号解调 |
3.2.2 数传信号再调制 |
3.2.3 通信与测距信号分离 |
3.2.4 测距信号解调 |
3.2.5 距离解算 |
3.3 小结 |
第四章 通信与测距系统性能提升研究 |
4.1 GMSK+PN信号信噪比估计 |
4.1.1 信号结构简化 |
4.1.2 能量分配 |
4.1.3 伪码测距信号功率分配 |
4.1.4 单音信号信噪比估计 |
4.1.5 结果分析 |
4.1.6 小结 |
4.2 基于FPGA的高阶FIR滤波器设计 |
4.2.1 分布式算法 |
4.2.2 多相分解 |
4.2.3 基于分布式算法的多相分解 |
4.2.4 小结 |
第五章 GMSK+PN信号性能分析 |
5.1 数传性能分析 |
5.2 测距性能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星间链路在分离载荷中的应用方案 |
6.1 分离载荷简介 |
6.2 星间系统设计 |
6.2.1 架构、组成及接入方式 |
6.2.2 通信链路设计 |
6.3 复接策略 |
6.3.1 信源要求及物理帧模型 |
6.3.2 贪婪型动态复接器设计 |
6.3.3 虚拟信道复接器 |
6.3.4 仿真分析 |
6.3.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7)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MPPSK信号解调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 |
1.3 超奈奎斯特速率通信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超窄带调制技术 |
2.1 EBPSK调制 |
2.1.1 波形定义 |
2.1.2 功率谱分析 |
2.2 双极性脉冲EBPSK调制 |
2.2.1 调制波形 |
2.2.2 功率谱分析 |
2.3 MPPSK调制 |
2.3.1 调制波形 |
2.3.2 频谱特性 |
2.4 双极性脉冲MPPSK调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输信道及接收滤波方案 |
3.1 EBPSK传输系统模型 |
3.2 超带限滤波 |
3.3 AWGN传输信道 |
3.4 冲击滤波器解调方案 |
3.4.1 冲击滤波器原理 |
3.4.2 冲击滤波器特性 |
3.5 普通IIR滤波器解调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L-CNN的EBPSK信号判决 |
4.1 人工神经网络 |
4.2 卷积神经网络 |
4.2.1 深度学习 |
4.2.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
4.2.3 参数减少与权值共享 |
4.2.4 卷积神经网络训练过程 |
4.2.5 卷积神经网络的优点 |
4.3 基于深度学习CNN的EBPSK判决器 |
4.3.1 DL-CNN判决器设计思想与可行性分析 |
4.3.2 基于DL-CNN的EBPSK解调器训练过程 |
4.4 仿真结果 |
4.4.1 反相EBPSK系统 |
4.4.2 双极性EBPSK系统之一——带宽与K值的影响 |
4.4.3 双极性EBPSK系统之二——卷积核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L-CNN的双极性脉冲MPPSK判决 |
5.1 双极性脉冲MPPSK-CNN判决系统 |
5.2 码间干扰对冲击滤波接收方案的影响 |
5.2.1 窄带滤波器设计方案 |
5.2.2 性能仿真 |
5.3 接收滤波器设计 |
5.3.1 设计方案 |
5.3.2 性能仿真 |
5.4 Kernel参数的影响 |
5.5 多码元联合判决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基于数字调制解调的GSM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1.1.1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的特点 |
1.1.2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发展现状 |
1.2 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在外辐射源雷达中的应用 |
1.2.1 软件无线电 |
1.2.2 软件无线电在外辐射源雷达中的应用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GSM外辐射雷达概述 |
2.1 GSM外辐射雷达系统分析 |
2.1.1 信号接收模型 |
2.1.2 GSM外辐射源雷达两个关键问题分析 |
2.2 GSM信号特性分析 |
2.2.1 GSM系统帧结构 |
2.2.2 时隙和突发 |
2.2.3 GSM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的信号选择 |
2.3 GSM调制系统 |
2.3.1 常规GMSK调制 |
2.3.2 GMSK的近似线性调制 |
2.3.3 解旋转 |
2.3.4 处理流程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参考信号纯化处理 |
3.1 位同步 |
3.1.1 FB突发搜索 |
3.1.2 SB突发搜索 |
3.2 频率同步 |
3.3 MLSE均衡 |
3.4 信道参数估计 |
3.4.1 信道模型 |
3.4.2 信道估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GSM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仿真 |
4.1 自适应杂波相消 |
4.1.1 DMI自适应相消算法 |
4.1.2 ECA-B 算法 |
4.2 距离-多普勒处理 |
4.2.1 距离-多普勒概述 |
4.3 仿真分析 |
4.3.1 MLSE均衡性能分析 |
4.3.2 目标检测性能分析 |
4.4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9)直扩GMSK调制解调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直扩GMSK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直扩GMSK调制解调原理 |
2.1 扩频通信原理 |
2.1.1 扩频伪随机序列 |
2.1.2 直接序列扩频 |
2.1.3 直接扩频系统性能分析 |
2.2 GMSK调制原理 |
2.3 GMSK解调原理 |
2.3.1 GMSK解调算法 |
2.3.2 信号检测 |
2.3.3 载波同步 |
2.3.4 位同步 |
2.4 直扩GMSK调制解调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3 直扩GMSK调制解调器设计与仿真 |
3.1 直扩调制器的设计与Matlab仿真 |
3.1.1 帧结构设计 |
3.1.2 扩频码产生 |
3.1.3 高斯滤波器 |
3.1.4 GMSK相位成型及中频调制 |
3.2 解调解扩器的设计与Matlab仿真 |
3.2.1 数字下变频 |
3.2.2 载波同步 |
3.2.3 非相干解调和判决 |
3.2.4 位同步 |
3.2.5 解扩算法 |
3.3 直扩GMSK调制解调系统的级联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直扩GMSK调制解调器硬件设计 |
4.1 硬件电路方案 |
4.2 主要器件的选型 |
4.2.1 FPGA |
4.2.2 ADC |
4.2.3 DAC |
4.2.4 通信接口 |
4.2.5 外扩存储器 |
4.3 核心电路设计 |
4.3.1 ADC电路设计 |
4.3.2 DAC及中频驱动电路设计 |
4.3.3 外扩存储器模块设计 |
4.3.4 电源模块设计 |
4.3.5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4 高速PCB设计 |
4.4.1 高速PCB设计介绍 |
4.4.2 Cadence设计流程 |
4.5 核心电路功能和性能测试 |
4.5.1 ADC测试 |
4.5.2 DAC测试 |
4.5.3 光纤接口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直扩GMSK调制解调器的FPGA实现 |
5.1 直扩GMSK调制器的FPGA实现 |
5.1.1 调制器时钟管理 |
5.1.2 数据组帧 |
5.1.3 直接扩频模块 |
5.1.4 高斯滤波模块 |
5.1.5 相位调制模块 |
5.1.6 DAC配置 |
5.2 直扩GMSK解调器的FPGA实现 |
5.2.1 ADC配置 |
5.2.2 数字下变频模块 |
5.2.3 载波频率同步的实现 |
5.2.4 位同步的实现 |
5.2.5 差分解调模块 |
5.2.6 解扩模块的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方案 |
5.3.2 误码率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码间干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码间干扰 |
2 消除码间干扰的总体研究思路 |
3 消除码间干扰的研究与仿真分析 |
4 结束语 |
四、GMSK信号抗码间干扰匹配接收滤波器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率随钻遥传系统调制解调方法研究[D]. 伍文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短时猝发通信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冬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TDMA系统中射频器件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GSM/EDGE信号的产生与分析[D]. 曹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高速测控数传一体化中关键技术研究[D]. 刘金诺.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5]高速铁路GSM-R系统的多普勒频移估计与补偿研究[D]. 蔡泽民.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6]分布式卫星系统星间链路关键技术研究[D]. 石立国.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6(08)
- [7]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MPPSK信号解调器[D]. 欧阳星辰. 东南大学, 2016(03)
- [8]基于数字调制解调的GSM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D]. 杨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9]直扩GMSK调制解调器的设计与实现[D]. 周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10]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码间干扰的研究[J]. 魏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