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蛇莫添足(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宏[1](2021)在《《人工智能:现代魔法还是危险未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
张玉娇[2](2021)在《中国成语故事对外汉语教学意义探究 ——以《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为例》文中提出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以课文文本的附属形式出现,虽然近些年来有不少学者在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成语,对成语释义及英译提出了意见,但根据HSK语料库中留学生对成语的应用发现,其错误率仍然居高不下。而成语包含了汉语学习中重要的语言和文化内容,因此若引入成语故事文本教学,将成语放回原本的文章中进行阅读学习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文章主要基于《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一书,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成语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首先对本书进行本体分析,整理汇总了本书中所有成语及其出处和英译,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探究成语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接着对本书中的成语从神话传说、寓言、历史事实、原意发生转变四种不同性质进行分类,通过与挑选的三本成语英译词典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出不同性质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够使用的最佳英译策略,并对本书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在内容编排上重新选取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成语故事并进行分类编排、所有文本附上汉语拼音、增添适当图片;在文本英译上加注英文注释及例句、根据不同成语性质丰富翻译策略;最后在本体以及英译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三方面研究本书中成语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际教学方法,并在最后一节根据成语故事“画龙点睛”设计了一堂完整的对外汉语教学课以供参考。
先泽加[3](2021)在《面向句法树库的藏语疑问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文信息处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字”和“词”处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制定了相关国家和国际标准,句法分析是藏文信息处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较之“字”处理、“词”处理更加复杂,涉及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理解等诸多方面。句法分析主要目标是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句子的含义,并能够生成合格的句子。本文从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构建藏语问句标注语料库、制定藏文问句分类体系、界定藏文疑问句的概念、较为详细描述藏语疑问句的句法结构。首先,讨论了语料库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从不同题材的各种文本中抽取了5000个藏文疑问句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且参考针对英文而制定的UIUC问句分类体系和内外已有的分类体系基础上,依据藏民族对事物划分的特点,并根据藏语自身的特点,定义了藏文问句分类体系和标注规范。其次,对英语、汉语和藏语的文献中的疑问句的概念进行论述,并通过结合藏语语法理论,对藏文问句的自身结构特点和藏语自然语言处理的需求,界定了藏语疑问句的概念。从大量藏语文本语料中统计归纳了疑问标记,然后通过根据疑问标记的构词特征和语义类型一一进行分类,本文中疑问标记分为疑问代词、疑问助词和疑问结构三类进行详细描述。最后,介绍了对英语、汉语和藏语疑问句的分类情况,然后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藏语疑问句及其结构展开分类统计研究,其目的是检验藏语句法结构分类归纳的正确性,提高藏语句法分析的效率,加快藏语句法树库构建的进程。综上所述,藏语疑问句的研究可以为藏语句法分析和树库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可以为藏文问答系统、机器翻译、搜素引擎、文本分类等应用场景提供语言基础。因此,藏语疑问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艾爽佳[4](2021)在《常州博物馆展厅讲解词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常州作为一座文化名城,有着3200多年的悠长历史,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常州博物馆作为常州市最大的博物馆,藏品丰富,展览颇多,是了解常州历史、人文、交通、宗教、文物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渠道。本文选取常州博物馆“龙腾中吴——常州古代历史文化陈列”讲解词作为翻译材料,其主要讲述了自新石器时代时期至明清时期龙城常州的发展演变过程,全篇内容充实详尽,措辞严谨而富有感染力,句式简洁却不失文化内涵,为外国参观者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本篇实践报告基于旅游文本的相关研究,以耶夫·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来指导翻译旅游文本,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加注法、增译法等翻译方法和技巧,报告中的案例分析分别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展开。针对顺应论如何指导本篇讲解词的翻译以及本篇翻译实践报告能否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这两个研究问题,则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来进行解答。最后,通过总结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收获与不足,提出译者需要加强自身双语转换的能力,明确翻译的目的,从而使译文顺应读者的预期。
魏树金[5](2020)在《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能够反映留学生古代汉语综合能力的文本翻译角度切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课堂观察及语料分析几种方法,对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前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中主要存在漏译、赘译、错译、译文表达不规范四类问题。通过调查结果和语料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导致各类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汇总后包括: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翻译时马虎大意、古代汉语翻译技巧掌握不足、缺乏现代汉语规范表达意识和习惯四方面直接共性原因,留学生学习动机薄弱、教师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以及教材三方面间接共性原因,以及汉字不会书写、不良情绪心理影响、个人主观经验干扰、现代汉语负迁移、文化差异及母语影响、不当学习策略影响、现代汉语知识掌握不到位几方面个性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帮助留学生提高古代汉语文本翻译水平。
田琪琪[6](2020)在《《文物》(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文物》是河南省文物局编写的《中华源》系列丛书分卷,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外宣传河南的历史和文化。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素材节选自该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展现了北宋王朝的辉煌,以位于巩义的北宋皇陵透射出北宋王朝的落寞;第五章介绍了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的内容和价值、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历史、嵩岳寺塔和少林寺建筑群的建筑特点。《文物》涉及历史、建筑、宗教、文学、考古、美术等多个领域,从多个角度客观地介绍了河南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河南。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介绍了《文物》一书的撰稿人、本书每个章节和所选翻译材料的主要内容以及本翻译实践报告的选材意义。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主要介绍了译前对原文的分析、译中遇到的翻译难点,如专业词汇、四字词语、长句、古文和诗句等,以及使用的翻译辅助工具、译后对初译稿的修改和润色。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结合具体译例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节选部分出现的作品名称、青铜器名称、古建筑词汇、佛教相关词汇、长句、古文以及诗句的翻译进行了分析;从语篇层面对文章的衔接与连贯、原文和译文文体风格的对应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文物翻译的经验,认识到扎实的双语基础的重要性,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和翻译辅助工具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笔者一定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翻译,从中学习,提高双语素质,拓展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翻译水平。
田芳宁[7](2020)在《共识与分歧:16-19世纪威克里夫传记历史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誉为“宗教改革晨星”的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20-1384)是英国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他的神学主张与宗教改革思想不仅反映了14世纪英国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为欧洲各地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16世纪以来,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许多宗教改革者通过追溯宗教改革思想锤炼出支持改革的理论武器,学者威克里夫正是许多传记史家研究的热衷对象。传记史家试图还原他的人生经历,找寻他的思想发展轨迹,重新评定他的思想价值,来洗刷威克里夫逝世后罗马教会对其进行的诋毁。由于威克里夫的原始资料相对匮乏,着作文献难以考证,20世纪以前的威克里夫传记大多是“知识分子传记”,包含着许多真伪难辨的学术信息,以及传记史家的主观意识。研究20世纪以前威克里夫传记的历史书写,既能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对威克里夫的认识,也能从中揭示出威克里夫研究中的争议问题及其历史真相。全文由绪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文的选题理由以及国内外的威克里夫研究趋势。第二部分的正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回顾了16-19世纪威克里夫传记的演变与发展,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威克里夫传记历史书写的特点。其中不仅涵盖了英国传记史家写作的威克里夫传记,还包括德国宗教史学者对威克里夫的书写。第二章对16-19世纪威克里夫传记历史书写的共性进行了归纳整理,探究了威克里夫传记中的人物形象构建,对传记史家笔下威克里夫的学术与政治生涯、宗教改革思想,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研究,发现19世纪的传记史家在威克里夫的政治态度、宗教思想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形成了共识:威克里夫关注民族国家的王权,反对教皇对民族国家事务的干涉,支持建立民族国家的教会;威克里夫崇尚《圣经》至上,将其视为基督教的最高权威,反对教会繁琐的宗教礼仪,反对圣餐中的变体说等等。第三章分析了16-19世纪威克里夫传记历史书写的差异性,整理了传记史家在威克里夫传记书写中三个方面的差异:第一,关于威克里夫是否是英译《圣经》的翻译者有三种观点,经过阅读思考,本文认为尽管威克里夫并不是英译《圣经》的翻译者,但他对英语《圣经》的问世有不容忽视的贡献;第二,威克里夫是“学者”还是“宗教改革者”的身份认定差异并不存在根本的分歧,只是传记作家的出发点不同,对威克里夫两个角色的定义自然不同:前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威克里夫的学历、经历、作品等方面;后者则侧重研究14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罗马教皇与英国国王的关系以及反教权主义的思潮等方面;第三,传记史家对威克里夫宗教改革思想的评价也有差异性,本文研究认为威克里夫还称不上是“宗教改革家”,他只是在欧洲宗教改革前,预先说明了之后宗教改革家要做的事,为宗教改革做出了思想铺垫,称威克里夫为“宗教改革的先驱”更为合适。第三部分的结语总结了威克里夫传记的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进一步拓展了威克里夫传记历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思想深度。全文在把握20世纪以前威克里夫传记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其中历史书写的“共识”进行整理,来突出威克里夫研究重点;另一方面也归纳了威克里夫传记的历史书写中存在的各项“异议”,厘清了威克里夫研究中核心问题的学术分野。最后,文章认为:交叉对比威克里夫传记历史书写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才是对历史人物更全面严谨的考察方式。
常蓝予[8](2020)在《英国GCSE与Pre-U中文口语考试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余年,英国中文教学发展得如火如荼,自纳入英国国民教育体系后更是日趋重要,并在近些年呈现出低龄化发展态势。随着中文逐渐成为英国中学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设中文课程。作为实现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途径——英国GCSE和Pre-U的中文课程也日益火热,选择中文作为考试科目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欧盟2001年正式公布了《欧洲语言学习、教学、评估共同参考框架》(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简称CEFR)。欧盟CEFR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语言标准,强调在“交际活动”中实现交际任务,突出了语言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新型外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英国的中文教学非常关注口语教学。但对于非目的语环境下的英国学习者来说,口语表达是学生汉语能力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GCSE和Pre-U中文口语教学与测试都需要不断地改进与提升。当前,英国本土中学的中文口语教学以最新的考试方向为指导,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测试设计也为谋求更好地衡量教学效果、选拔人才而不断优化。基于汉语口语测试与教学间的紧密关联,本文将从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考核形式和评分标准等方面对比GCSE和Pre-U两项口语考试,探寻英国中文口语测试存在的问题,并立足英国本土中学,尝试提出有关口语考试和教学的改进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实地田野调查法、调查问卷和访谈以及课堂观察法等进行研究,全篇共六部分。第一章绪论,梳理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意义及相关文献。通过查阅语言测试和口语教学相关文献,了解当前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领域及内容上的创新,目前学界对于英国GCSE与Pre-U中文的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国别化中文口语成绩测试对比研究的空白。第三章分别介绍了英国GCSE和Pre-U课程及其中文考试,包括中文教学地位及中文考试形式、口语考试安排等。第四章从教学大纲、教学方式、考核形式及评分标准等方面对比分析了 GCSE和Pre-U中文口语考试的异同。笔者发现:两项考试相同之处在于,均强调口语交际能力,话题相似性大,评分标准都采用分项等级评分,教学理念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切实起到选拔人才、评估教学的作用。两者不同之处是:难度不等,GCSE和Pre-U在考试难度上大致等同于CEFR的B1、B2+等级;语言使用场景不同,GCSE重视日常交际,Pre-U重视学术探讨;评分标准侧重不同,GCSE侧重语言交际能力,Pre-U侧重语言的广度和准确性;教学法不同,GCSE多采用直接翻译法、归纳法等,Pre-U多采用任务法、演绎法和对比法等。第五章则从学生和授课教师角度,调研分析了两项口语考试与教学的难点、考试效度和学生学习情况。第六章依据考试分析与调研反馈,指出目前口语英国考试与教学上存在评分标准待改进、听力短板影响口语作答、学生缺乏考试技巧、成绩测试反馈机制不健全、口语资料匮乏等问题,提出优化口语考试、建设教师队伍、推进口语教学、丰富教学资源等相关建议。
马丽莉[9](2020)在《在线商业课程音视频文稿翻译特点及对策 ——以某商学院在线商业课程英汉翻译项目为例》文中指出英文在线课程章节结构逻辑完整,媒体形式多样,学习者和课程间的互动性强。译者需要在考虑到具体媒体的不同特点的情况下,保证信息准确和课程原有交互效果。本文以笔者参与的某商学院在线商业课程英汉翻译项目为例,分别总结了音视频文稿以及非语言要素的特点和翻译要求,并针对这些难点,通过具体例子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对于音频文稿,本文提出要按具体情况适当省略英文缩写、增加补充信息以及根据图片调整文字信息;对于视频文稿,则提出适当省译互动标记、填充语和重复;对于非语言要素,则提出了增加注释、适当显化和不作额外处理。
谭婷[10](2019)在《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成语词条的研究 ——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汉语教与学词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和对外汉语词典(即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研究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是三位一体的,但是目前人们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离合词和颜色词等词类,本文则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汉语教与学词典》中的成语词条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语料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两章,该部分是对词典使用者的需求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对词典使用者的成语需求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教材中成语量不容小觑,但教师的成语教学、学生的成语学习还存在问题,词典使用者对成语学习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需求较为强烈。第二部分包括3、4、5三章,该部分对两本词典中成语的收录、释义和配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两本词典在总体上比较符合“浅显易懂”“准确细致”的释义原则和“语境化”“生活化”“时代性”的配例原则,但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收录常用成语较少、拼音标注不规范、释义用词过难、释义语句存在“内汉”痕迹、配例重复、配例病句、配例语义矛盾、配例对语法语用展示不充分等瑕疵。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第6章)中提出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在成语词条设置方面的相关建议,以期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画蛇莫添足(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画蛇莫添足(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成语故事对外汉语教学意义探究 ——以《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意义 |
0.2 选题背景 |
0.3 文献综述 |
0.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对外传播价值 |
1.1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成语概况 |
1.2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中的中国文化 |
1.2.1 语言文化 |
1.2.2 物质文化 |
1.2.3 精神文化 |
第二章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英译研究 |
2.1 成语英译与对外汉语教学 |
2.1.1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成语英译特点 |
2.1.2 英译与对外汉语教学 |
2.2 成语英译对比分析 |
2.2.1 所选成语词典概况 |
2.2.2 成语英译对比分析 |
2.3 关于《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改进意见 |
2.3.1 内容编排的改进 |
2.3.2 成语英译的改进 |
第三章 中国成语故事与对外汉语教学 |
3.1 成语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
3.1.1 语言教学 |
3.1.2 文化教学 |
3.1.3 跨文化交际教学 |
3.2 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
结语 |
附录一:成语英译对比表 |
附录二:新HSK词语大纲收录成语情况及偏误分析 |
附录三:“画龙点睛”成语故事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面向句法树库的藏语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藏文疑问句标注语料库 |
2.1 文本语料收集 |
2.2 分词和词性标注 |
2.3 疑问句收集 |
2.4 藏文问句分类体系与标注规范 |
第3章 藏文疑问句概念及标记 |
3.1 藏文疑问句的概念 |
3.2 藏文疑问标记 |
3.2.1 藏文疑问代词标记 |
3.2.2 藏文疑问助词标记 |
3.2.3 疑问句法结构标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藏文疑问句的分类与结构 |
4.1 藏文疑问句的分类 |
4.1.1 是非疑问句 |
4.1.2 选择疑问句 |
4.1.3 反复疑问句 |
4.1.4 特指疑问句 |
4.1.5 自问自答句 |
4.2 藏语疑问句结构统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藏语问句标注语料库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常州博物馆展厅讲解词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旅游翻译研究现状 |
1.2.2 顺应论研究现状 |
1.2.3 顺应论对旅游翻译的启示 |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翻译项目介绍 |
2.2 译前准备 |
2.2.1 翻译计划表 |
2.2.2 平行文本 |
2.2.3 术语表 |
2.2.4 文本的解读 |
2.3 译中过程 |
2.3.1 初译 |
2.3.2 改译 |
2.4 译后处理 |
第3章 顺应论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的翻译 |
3.1.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3.1.2 四字格的翻译 |
3.2 句子的翻译 |
3.2.1 文言文的翻译 |
3.2.2 长难句的翻译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收获与感悟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语料来源说明 |
第一章 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现状调查及语料整理 |
第一节 调查情况概述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过程 |
四、调查结果统计 |
第二节 语料收集与整理 |
一、语料收集情况概述 |
二、语料整理汇总 |
第二章 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漏译问题 |
一、谓语部分缺漏 |
二、状语部分缺漏 |
三、宾语部分缺漏 |
四、定语部分缺漏 |
五、翻译不完整 |
第二节 赘译问题 |
第三节 错译问题 |
一、整体翻译错误 |
二、重点词汇翻译错误 |
三、词汇单独翻译错误 |
第四节 译文表达不规范 |
第三章 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共性原因 |
一、古代汉语知识掌握不足 |
二、翻译时马虎大意 |
三、翻译技巧掌握不足 |
四、缺乏现汉规范表达的意识和习惯 |
五、其他间接原因 |
第二节 个性原因 |
一、汉字不会书写及不良情绪心理影响导致漏译 |
二、个人主观经验干扰导致赘译 |
三、现汉知识负迁移、文化及母语影响、学习策略不当导致错译 |
四、现汉知识掌握不到位导致译文表达不规范 |
第四章 针对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问题的教学对策 |
第一节 针对共性原因的总体对策 |
一、加强留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教学 |
二、培养留学生认真审题和检查的翻译习惯 |
三、加强留学生古代汉语翻译技巧和策略指导 |
四、培养留学生现代汉语规范表达的意识和习惯 |
五、其他补充对策建议 |
第二节 针对各类问题的个性对策 |
一、加强留学生汉字书写练习和情绪心理引导 |
二、在教学中强调翻译原则 |
三、加强对比辨析、文化知识渗透和留学生学习策略指导 |
四、关注和促进留学生现代汉语知识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留学生古代汉语翻译情况调查与测试问卷 |
致谢 |
(6)《文物》(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任务描述 |
1.1 材料来源 |
1.2 作者简介 |
1.3 作品简介 |
1.4 选材意义 |
2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原文阅读和分析 |
2.1.2 辅助工具的使用及术语的统一 |
2.2 译中难点 |
2.3 审读、润色、定稿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作品名称的翻译 |
3.1.2 青铜器名称的翻译 |
3.1.3 古建筑词汇的翻译 |
3.1.4 佛教相关词汇的翻译 |
3.1.5 其他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3.1.6 一词多义的翻译 |
3.2 句法层面 |
3.2.1 长句的翻译 |
3.2.2 古文的翻译 |
3.2.3 诗句的翻译 |
3.3 语篇层面 |
3.3.1 衔接与连贯 |
3.3.2 文体风格 |
4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汉语原文 |
英语译文 |
术语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共识与分歧:16-19世纪威克里夫传记历史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文的选题理由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四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1.主要观点 |
2.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威克里夫传记书写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威克里夫传记的早期书写 |
一 早期威克里夫传记形象的差异 |
二 《殉道史》对威克里夫材料的扩充 |
三 西欧大陆对威克里夫的早期认识 |
第二节 威克里夫传记书写的现代雏形 |
一 第一部具有现代性质的威克里夫传记 |
二 威克里夫传记书写的新起点 |
第三节 威克里夫传记书写的现代转型 |
一 德国威克里夫传记写作 |
二 十九世纪学者的威克里夫传记书写 |
三 威克里夫学术团体的出版物 |
第二章 威克里夫传记书写的相似性 |
第一节 传记语境中的学术与政治生涯 |
一 威克里夫的学术生涯 |
二 威克里夫的政治活动 |
第二节 威克里夫的宗教思想 |
一 抨击罗马教会的黑暗统治 |
二 崇尚《圣经》权威 |
三 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
第三节 英国宗教改革背景中的威克里夫 |
一 中世纪英国教会的世俗化 |
二 14世纪英国王权与教权的纠纷 |
三 威克里夫的宗教思想溯源 |
第三章 威克里夫传记书写的差异性 |
第一节 威克里夫翻译完成英文《圣经》的争议 |
一 威克里夫作品中对英译《圣经》的回应 |
二 威克里夫英译《圣经》的三种观点 |
第二节 威克里夫“学者”与“改革家”身份认定的分歧 |
一 中世纪大学中的“学者”威克里夫 |
二 威克里夫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关系 |
第三节 威克里夫宗教改革思想评价的论战 |
一 威克里夫着作的真实性 |
二 威克里夫历史声誉的演进 |
三 对威克里夫成就的肯定与质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英国GCSE与Pre-U中文口语考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英国中文教学发展迅猛 |
二、英国中文口语教学现状 |
三、研究者个人因素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文献梳理 |
一、语言测试研究 |
二、口语教学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比较研究法 |
二、实地田野调查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五、访谈法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领域的创新 |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三章 英国GCSE与剑桥Pre-U中文考试 |
第一节 英国GCSE考试简介 |
第二节 英国GCSE中文考试 |
一、教学主题 |
二、考试形式 |
三、口语考试安排 |
第三节 剑桥Pre-U考试简介 |
第四节 剑桥Pre-U中文考试 |
一、教学主题 |
二、考试形式 |
三、口语考试安排 |
第四章 英国GCSE与剑桥Pre-U中文口语考试对比 |
第一节 教学大纲对比 |
一、教学目标对比 |
二、考试主题对比 |
三、考试教材对比 |
第二节 课程教学对比 |
一、课程设置 |
二、课程观摩 |
第三节 考试形式对比 |
一、GCSE口语考试形式 |
二、Pre-U口语考试形式 |
三、考试形式对比分析 |
第四节 评分标准对比 |
一、GCSE口语考试评分标准 |
二、Pre-U口语考试评分标准 |
三、评分标准对比分析 |
第五章 英国GCSE与剑桥Pre-U中文口语考试调研分析 |
第一节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关于学生基本信息 |
二、关于学生对GCSE考试的反馈 |
三、关于学生对Pre-U考试的反馈 |
第二节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一、关于教师基本信息 |
二、关于教师对考试的反馈 |
三、关于教师对教学的反馈 |
第六章 英国GCSE、Pre-U中文口语考试与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一、口语测试 |
二、口语教学 |
第二节 改进建议 |
一、关于优化英国口语测试的建议 |
二、关于建设英国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议 |
三、关于推进中文口语教学的建议 |
四、关于丰富中文口语教学资源的建议 |
结语 |
本论文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国B中学GCSE、Pre-U中文口语考试反馈 |
附录二: 英国B中学中文教师口语考试与教学访谈 |
致谢 |
(9)在线商业课程音视频文稿翻译特点及对策 ——以某商学院在线商业课程英汉翻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某商学院在线课程汉化项目介绍 |
第二章 本项目的原文特点和翻译要求 |
第一节 音频文稿的特点和翻译要求 |
第二节 视频文稿的特点和翻译要求 |
第三节 非语言要素的特点和翻译要求 |
第三章 本项目的翻译对策 |
第一节 音频文稿翻译对策 |
一、适当省略英文缩写 |
二、增加补充信息 |
三、根据图片调整信息 |
第二节 视频文稿翻译对策 |
一、适当省译互动标记 |
二、适当省译填充语 |
三、适当删去重复 |
第三节 非语言要素翻译对策 |
一、增加注释 |
二、适当显化 |
三、不做额外处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成语词条的研究 ——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汉语教与学词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2 词典使用者的需求调查 |
2.1 对汉语教师的访谈调查 |
2.2 对汉语学习者的问卷调查 |
3 《学汉语》和《教与学》中成语词条的对比 |
3.1 词典的基本情况 |
3.2 词典的成语收录情况 |
3.3 条目呈现 |
4 《学汉语》和《教与学》中成语释义的研究 |
4.1 释义内容研究 |
4.2 释义用词研究 |
4.3 释义语句研究 |
4.4 释义背景信息 |
5 《学汉语》和《教与学》中成语配例的研究 |
5.1 配例数量 |
5.2 配例层次 |
5.3 配例语句 |
5.4 代字号的使用 |
6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成语词条设置及词典发展的建议 |
6.1 收录常用成语,显示使用频率 |
6.2 标注清晰规范,提示感情色彩 |
6.3 元语言单语释义,斟酌释义用词,适当添加背景信息和插图 |
6.4 配例丰富,贴近生活,显示搭配和用法 |
6.5 加快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电子化和软件化进程 |
7 结语 |
7.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7.2 本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录音转写(部分)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画蛇莫添足(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现代魔法还是危险未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陈俊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中国成语故事对外汉语教学意义探究 ——以《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选》为例[D]. 张玉娇. 山西大学, 2021
- [3]面向句法树库的藏语疑问句研究[D]. 先泽加.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常州博物馆展厅讲解词英译实践报告[D]. 艾爽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调查研究[D]. 魏树金.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文物》(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田琪琪. 郑州大学, 2020(02)
- [7]共识与分歧:16-19世纪威克里夫传记历史书写研究[D]. 田芳宁. 南京大学, 2020(04)
- [8]英国GCSE与Pre-U中文口语考试对比研究[D]. 常蓝予.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在线商业课程音视频文稿翻译特点及对策 ——以某商学院在线商业课程英汉翻译项目为例[D]. 马丽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10]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成语词条的研究 ——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汉语教与学词典》为例[D]. 谭婷. 暨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