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展销会进账近10亿(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彤[1](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蔡珊[2](2019)在《猪八戒网络平台的社会创业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八戒阳光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现如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GDP逐年上升,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加重贫富差距、导致全球变暖、加剧环境污染等。由于政府和一些非营利组织它们自身能力有限的限制,导致这类社会问题难以根治,并使得政府、市场以及志愿者三者之间出现了“三重失灵”的不利现象。因此,社会企业随之出现。它的主要目标是希望能够通过其商业手段为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自身发展与创造社会价值的双重目标。现实中,很多社会创业组织自身商业模式的缺乏往往阻碍了其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平衡。与其他企业和组织相比较,社会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在获取必要的经济价值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并做到两种价值要素完美整合。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残疾人群体创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猪八戒网络平台作为国内最大的众包服务平台,就残疾人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所做出的社会创业行为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猪八戒网络平台的深度访谈中得知,企业通过自身平台大数据分析得知在猪八戒网络平台上注册的残疾人服务商已超过10000人,出于对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考虑,猪八戒网络平台成立了“八戒阳光”版块,旨在帮扶残疾人更好的就业、创业。首先,通过对“八戒阳光”版块的访谈,了解猪八戒网络平台及八戒阳光所做的社会创业活动。其次,通过八戒阳光提供的典型合作组织介绍,本文选取了4家八戒阳光的合作/扶持组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这4家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在与八戒阳光合作前后的变化,了解八戒阳光和合作组织间的运作模式,总结4家组织在社会创业道路上的商业模式核心要素体现,以及八戒阳光在这过程中对4家组织起到的作用。从而总结出八戒阳光的社会创业商业模式及其核心要素体现,并简要说明八戒阳光版块对猪八戒网络平台带来的社会、创新、经济效应。最后,总结了基于八戒阳光版块的猪八戒网络平台社会创业经验和八戒阳光的后续推进建议,以期为猪八戒网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构建。
杨伊宁[3](2017)在《乡村治理视角下的村落变迁 ——以“国际慢城”大山村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文明和反思现代性阶段,普遍兴起对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替代发展模式的创造与实践。“慢城”概念起源于西方的“慢食运动”,进而拓展到生活中的各种领域,直到意大利于20世纪末成立世界慢城组织,开始在全球推广“慢城运动”。国内外己有的慢城实例和学术研究表明,“慢城”在世界各地受到推崇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模式在守望地方精神与地方特色、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层面提供了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中国乡村社区变迁也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宏观制度变迁下微观村落社区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呈现多元趋势。乡村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善治”,即多元行动者参与基础之上的共享理念的生成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在于建立“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行动主体协同机制。本文以高淳“国际慢城”区域内的大山自然村为个案,以农民家庭个体、农村能人群体、农村治理组织、地方政府干预四个方面分析该村近五年来的社会变迁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慢城”本土实践的动力机制、变迁成果、现状问题并对其未来作出展望。研究认为,从乡村治理的过程来看,“慢城”模式下的大山村的变迁是一种就地城镇化的规划性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其中,其行动逻辑共同组成了社区变迁的“基本面”,同时也构成慢城本土实践的“中国经验”。具体来看:首先,理性化的基层需求与个体行动作为现代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是大山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之一。大山村近五年来的变迁过程与基于个体理性选择的社会流动现象有莫大关联。“慢城”机遇让大山村成为本村人心中理想的创业热土,不同群体基于对城市融入和生存境况的反思而选择留在村中或从城市返回村中,期待通过农家乐创业实现个体与家庭的发展。其次,个体的资源禀赋差异造就了大山村内部的社会分层以及治理效果的差异性分化。在“慢城”契机和乡村旅游的市场机遇下,大山村内的社会关系正在发生重构,农村社会中新的中坚力量正在生成,新的乡村能人和乡村精英不断涌现,个体的成就因素在“慢城”形塑的创业语境中有新的表达。这些获得成功的村民个体因具有更强的资源捕获能力和信息渠道来源,具备了较之于普通村民的更多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机会和社会流动的能力,并有望生成更丰富的社会治理的本土资源。再次,村级组织构成了大山村基层社区成员参与治理的行动单位。在村级组织的发展与转型中,国家的正式制度与乡土的非正式制度以一种杂糅的力量对大山村村级组织产生不同的作用力,村级组织的利益表达、自主性空间及其参与群体的社会能动性逐渐成为大山村乡村治理与变迁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最后,地方政府作为大山村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采用政策性手段推动“慢城”模式的本土嵌入,构成了大山村村落变迁的重要外部资源。从乡村治理的视角来看,“后税费时代”的地方政府对特定村落社区可以采用更多直接的治理干预手段。因此,建构多中心治理主体基础上的地方善治体系成为“慢城”本土实践与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本研究的结论与思考部分提出,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利益驱动与资源依赖是近五年来大山村的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这既是“慢城”模式在大山村实现本土顺利转化的动力所在,也是慢城模式在中国的首个本土实践呈现出“不完全慢城”之发展现状的本土结构性限制。慢城模式的本土“涵化”问题揭示出慢城本土实践可能面临的三重限制,即认同分化导致的社区凝聚力不足、慢生活方式建构的文化迷失、慢城本地组织载体及其自主空间的缺失。基于以上认知,本研究尝试提出以中国乡村社区基底建构本土慢城模式的可能路径,包括重塑文化认同模式、建构文化经济模式、创新文化治理模式三种路径。回到乡村治理这一研究主题,认为治理伦理与治理责任的重建是实现乡村“善治”和村落良性变迁的根本,包括进一步重构乡村自主权、进一步共享地方发展红利、进一步完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慢城”所蕴含的“道德经济”与“善治文化”可为乡村治理转型的实践提供建设性的反思与参考。
丁寅[4](2016)在《我国古玩城连锁经营模式研究 ——以芜湖古玩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近十年来古玩艺术品市场开始了飞速发展,关于古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根据目前形势来选择适当的出手和购藏机会、如何实现艺术品的保本与赢利,而对古玩市场经营模式的研究尚处于空白。而随着古玩城数量的急剧增加,市场供给与需求也产生了不对等。古玩城也面临着严峻竞争。对于实体市场的运营研究在未来也必将是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古玩城连锁经营模式的可行性。芜湖古玩城属于中国·秦淮古玩城连锁产品,属于这中模式下探索的实践产品。事实证明这种古玩城连锁运营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在未来形势下所凸显的优越性。同时因为属于探索阶段,在此基础上的长期发展依旧面临众多困难与问题。
宋瑞龙[5](2015)在《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以新新贷为例》文中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以及民间借贷的出现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P2P网络借贷平台最早出现在英国,即2005年成立的Zopa。随后美国成立了Prosper和Lending Club两大网络借贷平台。2007年,中国第一家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在上海成立,随后,P2P网络借贷平台在国内大量出现,目前国内已经有2000多家借贷平台。国外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功并且前景光明,这与国外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健全的金融环境以及国家的政策性鼓励是密切相关的。相对而言,中国目前的信用体系较不健全、金融环境较不完善,尤其国家对这种新的业务模式的接受和肯定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都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在国内能够顺利发展和成功的阻力。目前国内学者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研究,大多是理论阐述,主要是介绍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兴起和发展、运营模式的说明和分析比较,而对某一借贷平台进行深刻剖析、发现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的文章较少。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国外典型P2P网络借贷平台英国的Zopa和美国的Lending Club的运营模式以及英国和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现状,对比了国内几家较具代表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核心运营模式,包括陆金所、拍拍贷、宜信和红岭创投。重点以新新贷运营模式为例,将新新贷与国内的四大平台从注册资金、成交量、人气指数、收益以及平台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新新贷所处的位置。从新新贷的自有资金、贷款利率、托管模式、担保模式、线下模式等方面分析新新贷所存在的问题并从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内P2P网络借贷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刘琦[6](2014)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误差 ——以中国网地方新闻英译为例》文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新闻的翻译是译入语读者了解某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信息的基本渠道,也是中国各地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手段。优秀的翻译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百姓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正面宣传其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优势,从而达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等目的。但是地方新闻翻译中经常出现各种翻译误差,导致译文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不能良好发挥其对外传播作用。本文试图借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地方新闻翻译,以中国网地方新闻的原译和改译为例,针对地方新闻翻译的特点总结出九种常见的地方新闻翻译误差,并按照诺德提出的误差层级理论进行分类。论文在此基础上,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对原文分析、译文功能以及译文受众等方面的指导,提出三方面总体翻译策略,即,对源语和译入语文化、译入语新闻写作特点以及翻译过程的正确认知。笔者希望本文对其他翻译工作者有一定帮助,也希望引发更多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思考,深入对地方新闻的翻译研究,为中国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一定贡献。
熊波[7](2013)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虽然中国电视事业起步较早,但作为一个产业的电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出现。1983年全国广电系统第11次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均可以办广播电视的政策。中国电视行业迎来第一次突破性发展机遇。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里,电视台数量以每年平均134.7%的速度增长,电视内容获得重大进展,电视覆盖人口显着增加,电视逐渐成为国内主流媒体。中国迅速成为一个电视大国。到2011年,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7.82%,2607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电视节目1329套,全国电视节目制作量比2001年增长86.7%,付费电视140套。全年共制作电视节目264.19万小时,播出公共电视节目1495.34万小时;电视剧产量由2001年不到1万集增加到14942集,位列全球第一;影视动画产量由2001年不到1万分钟增加到26万分钟,跃居世界首位。目前,全社会电视机的拥有规模超过4亿台,电视机的千人平均拥有量居全球首位;有线电视用户达1.64亿户;数字电视用户4527.86万户。然而,就在电视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进入新世纪之后,以WEB2.0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新媒体开始迅速崛起。网络视频、网络点播、社交网站、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电视观众和电视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我国上线的视频网站已超过300个,并且种类多样,有以酷6网为代表的视频门户,以土豆网和优酷网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有以PPS为代表的直播流媒体等。辉煌的数字背后,我国电视产业却潜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在3G移动通讯网络开通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快速普及,又带来了移动互联的新一轮高潮。这些新媒体业态的出现,给传统电视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电视产业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传达党和政府的意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肩负舆论监督引导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传播功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同时电视产业在我国又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广告经营获取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它既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又要提供个性化的市场服务,将部分政治属性、经济属性以及社会属性集合于一体。因此,我国的各级电视台既不能说是行政单位,也不完全是事业单位,更不是企业单位。我国电视体制是一个混合体,行政、事业和产业的特征各具有一部分,这种非市场化的模糊体制严重束缚了电视产业化的进程。我国的电视媒介作为主流新闻媒体,它的基本性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好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是电视台的首要目标。基本性质决定了电视台的管理模式,由于以宣传导向为核心任务,各级电视台在市场化改革前都是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办台宗旨、发展规模乃至节目制作等等都是上级部门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长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使国内大多数电视台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节目,没有完全发挥出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电视传媒向产业化目标发展。应该看到,中国电视产业从零开始,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电视台最多,电视观众最多,节目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都十分强大的电视大国,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但从全球电视产业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十分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国情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与电视行业重看得见的业绩,忽视制度建设有关。尤其当新媒体时代来临的时候,即使像美国、英国、日本等法律规章制度已经十分完善的国家都面临产业制度环境的全新变革,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环境向哪个方向去改革和调整确实是关系电视媒体能否做大做强,产业竞争力能否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否充分显现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在系统回顾了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界定了新媒体、新媒体产业和电视产业的定义之后,系统对比了新媒体产业和电视产业的特征,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产业承担的战略任务,着重分析了电视产业经营目标定位、经营模式和当前电视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电视产业战略目标的工作重心和优化电视产业结构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探讨电视产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三网融合”这个重要的背景。三网融合是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想。它通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带动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业的技术融合及产业融合,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符合电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三网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文化产业实现“创新、融合、服务”核心理念的重要途径,代表了信息文化产业包括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深入探讨了“三网融合”对电视产业的影响,深度剖析三网融合的技术思路,寻找与电视产业发展的契合点,从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三网融合”下的电视产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虽然三网融合对电视产业向新媒体融合创造了历史机遇,但新媒体产业给媒体市场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和服务上的,更重要的是对电视产业的传统发展逻辑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和质疑。这是因为新媒体打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把竞争带到了已经面临重重发展矛盾的电视产业面前。过去一直依靠行政力量维护垄断地位的电视媒体,已经无法回避市场化的压力。在新的竞争时代到来之时,电视产业必须放弃长期倚靠的旧有业务形态,真正把市场和受众作为业务开发的前提,摆脱双重属性带来的体制束缚和路径依赖。同时,结合自身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和传播渠道上的特点,对产业链各环节做出重新定位和调整。本文进一步结合与电视业务结合较紧密的有线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媒体、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对电视产业新业务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电视产业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点。深入分析中国电视产业在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会发现制约当前电视产业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上的一系列缺陷。这些缺陷的形成可能是历史造成的,但现实是它们已经构成了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阻碍。随着媒体环境的嬗变,一些结构性问题和矛盾甚至变得比以前更为复杂。而现实的经营困境,如节目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导致恶性竞争,广告收入增速下滑,高品质用户大量分流,都在逼迫电视产业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最后,本文在分析电视产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并对电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从行业监管、政府规制、技术和产业融合、改变盈利模式、资本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培育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对策,主要是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通过高效、完善、规范的管理办法,把握科学的产业发展方向,达到产业发展目的;主动打破传统产业的界限,积极寻求内容产品与新媒体经营的契合点,大力推进与其他相关产业跨领域合作、融合,实现跨媒体发展;积极学习和利用世界先进文化机构和媒体集团的管理经验、创作手法、传播观念和发展模式,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国际高端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打造创意产业的支撑体系,进而推动电视产业在全球文化市场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在强化媒体内部管理、改变生产方式、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上,使电视媒体迅速走向资本市场,利用播出资源优势,发挥市场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让经营性资本得以迅速增值和壮大。此外,在创新盈利模式、生产方式、服务方式上电视产业还需要做出努力。论文的创新点是:1、对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新媒体和电视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目标,“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新业务发展,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对策。2、在全面剖析了我国电视产业的产业困境与矛盾,系统梳理了电视产业与新媒体产业融合背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电视业务的产业特征构筑了未来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目标定位。认为中国电视产业与新媒体的融合既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需要实现产业链的全方位融合。电视产业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从内容研发生产到播出网络建设,都必须根据三网融合的战略目标作出结构性调整。在改革与创新中,借助产业融合的历史契机,突破束缚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实现跨越式发展。3、系统分析我国电视产业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提出以有线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媒体、网络视频业务和手机电视业务为核心,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电视产业内部各环节的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电视产业的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推动我国电视产业摆脱发展困境,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刘佐军[8](2013)在《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发展唐山麻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山麻糖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忠诚的顾客群体。但是,唐山麻糖发展到今天,无论外部市场环境还是企业内部发展情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遇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在对唐山麻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唐山麻糖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借助现代营销理论,对唐山麻糖发展提出新的营销策略。
张睿[9](2012)在《我国区域品牌传播模式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口、资本和企业的流动越来越快,区域之间争夺资源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由于产业的聚集(如中关村电子)、传统地理标志产品的挖掘(如镇江陈醋)及区域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如旅游景区)等等,许多地方产生了支撑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了增加这些产业的市场附加价值,充分发挥产业的地缘优势,许多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开始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以此来发展区域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从品牌研究的角度来看,树立区域品牌的目的是在受众心中形成独特的品牌记忆,而区域品牌的意义需要通过传播来实现从传播者向受众转化,因此,如何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来实现这一目标便成为关键所在。区域品牌的传播是否有效,是区域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到有效传播,前提是要对区域品牌传播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而模式的研究为人们理解、探讨传播过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从模式角度对区域品牌的传播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文从模式构建的角度出发,对区域品牌传播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简化的描述,总结出我国区域品牌的传播过程模式,试图表明区域品牌传播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区域品牌如何展开有效的传播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分五部分对我国区域品牌传播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区域品牌传播相关的概念、理论作了梳理与界定;第二部分总结了我国区域品牌的分布与发展以及我国区域品牌目前的传播状况;第三部分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诺瓦克和沃内德的传播宣传活动模式以及麦奎尔等人的营销策略的决策顺序和反馈模式为理论依据,在分析区域品牌传播过程的基础上构建出我国区域品牌传播的一般过程模式,对区域品牌传播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运用一般模式对温州鞋业区域品牌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将体验营销、事件营销理论引入区域品牌理论,总结出我国主要的区域品牌传播典型模式——区域品牌体验传播模式、区域品牌事件传播模式,运用案例加以解释,且分析了二者的优缺点;第五部分则根据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区域品牌传播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涂浩瀚[10](2011)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东方杯帆船赛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对体育赛事尤其是高端体育赛事越来越关注。企业则利用体育赛事来推广品牌和产品,许多品牌正是借助体育营销提高了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打开了市场,如百事可乐、耐克、三星等。体育赛事通过商业运作,吸引社会关注、扩大赛事影响、提高赛事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收益。商业体育赛事被引入中国并得到蓬勃发展,但与传统产业相比较,商业体育赛事在中国仍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不论从品牌、文化还是推广运作、媒介等各方面均与传统产业不同。体育赛事营销最核心的需求是赢得赞助商青睐,获取商业赞助,这样才能有保障的将赛事运营下去。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从环境分析、产品分析到市场定位,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东方杯帆船赛在中国商业体育赛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采用国际商业模式,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但由于该运动群众基础少、赛事起步又晚,在赛事营销中如何找准目标客户群、扩大赛事影响力是当务之急。本文就以东方杯帆船赛为例,针对目前中国市场环境下商业体育赛事营销出现的问题,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赛事进行环境分析、产品定位,摸清目标客户群及行业,分析目标客户群的沟通接触点,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媒介传播策略,从企业实践角度来分析和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商业体育赛事上的应用问题。
二、两个展销会进账近10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展销会进账近10亿(论文提纲范文)
(2)猪八戒网络平台的社会创业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八戒阳光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社会创业研究综述 |
2.1.1 社会创业理论 |
2.1.2 创业、社会创业、企业社会创业 |
2.2 社会创业商业模式研究 |
2.2.1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
2.2.2 社会创业商业模式的定义 |
2.2.3 社会创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 |
第3章 .猪八戒网络平台社会创业现状 |
3.1 猪八戒网络平台介绍 |
3.1.1 猪八戒网络平台发展现状 |
3.1.2 猪八戒网络平台的商业模式 |
3.2 猪八戒网内部社会创业现状 |
第4章 八戒阳光商业模式研究 |
4.1 研究主体和案例选择 |
4.2 案例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
4.3 案例简介 |
4.3.1 八戒阳光和残友集团 |
4.3.2 八戒阳光和成都小笼包助聋公益服务中心 |
4.3.3 八戒阳光和互帮网 |
4.3.4 八戒阳光和汇恩网络 |
4.4 案例数据汇总与分析 |
4.5 八戒阳光商业模式分析 |
4.6 八戒阳光商业模式效应 |
4.6.1 公益效应 |
4.6.2 创新效应 |
4.6.3 财务效应 |
第5章 .八戒阳光商业模式推进建议 |
5.1 八戒阳光的优势 |
5.2 八戒阳光目前运行中的短板 |
5.3 八戒阳光后续发展的推进规划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缺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猪八戒网社会创业商业模式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猪八戒网合作社会企业访谈大纲 |
(3)乡村治理视角下的村落变迁 ——以“国际慢城”大山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
一、理论借鉴 |
二、文献梳理 |
三、“慢城”再研究 |
第三章 家庭经营:社会化小农的理性与能动性 |
一、人口回流与家庭理性的回归 |
二、大山村的家庭生产与经营模式 |
三、家庭经营的阶段目标与意义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区能人:中坚力量的生长与阶层分化 |
一、农村阶层分化与社会阶层流动 |
二、创业能人与精英的再生产 |
三、社区能人及其个体成就因素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村级组织:社会整合与社会动员的主体 |
一、社区治理行动主体:“村两委” |
二、文化认同行动主体:老年协会 |
三、经济生产行动主体:农家乐合作社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干预:外部资源及其本地入嵌机制 |
一、慢城筹备与半强制型干预 |
二、慢城建设与诱致型干预 |
三、慢城运营与合作型干预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
一、乡村治理与“慢城”本土化实践的动力机制 |
二、乡村治理与“慢城”本土化实践的限制因素 |
三、乡村治理与“慢城”本土化实践的可行路径 |
四、简短的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大山村入户调研提纲 |
附录2:大山村农家乐经营户补充调研提纲 |
附录3:蓝溪村委与村民签署的土地租赁合同 |
附录4:蓝溪村委与村民小组签订的土地租赁补充协议 |
附录5:芮氏宅第重修铭(中英文版) |
附录6:“国际慢城”55条准则及其本土适用 |
致谢 |
(4)我国古玩城连锁经营模式研究 ——以芜湖古玩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 主要创新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 |
2.1 基本理论 |
2.1.1 连锁经营的发展 |
2.1.2 连锁经营的实质与特征 |
2.2 理论研究回顾 |
第三章 我国古玩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3.1 我国古玩城发展历史 |
3.2 我国古玩城的发展现状 |
3.3 我国古玩城的发展存在问题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芜湖古玩城 |
4.1 中国·秦淮古玩城介绍 |
4.2 芜湖古玩城简介 |
4.2.1 芜湖古玩市场分析 |
4.2.2 芜湖古玩城前期状况 |
4.2.3 芜湖古玩城现状 |
4.3 芜湖古玩城连锁模式 |
4.3.1 管理模式 |
4.3.2 盈利模式 |
4.4 连锁古玩城运营优势 |
4.5 项目展望 |
第五章 古玩城连锁经营模式评析 |
5.1 古玩城经营的共性与个性 |
5.1.1 古玩城运营的共性 |
5.1.2 古玩城运营的个性 |
5.1.3 总结 |
5.2 连锁古玩城运营模式 |
5.2.1 特许加盟FC(Franchise Chain) |
5.2.2 直营连锁RC(Regular Chain) |
5.2.3 自愿加盟VC(Voluntary Chain) |
5.3 连锁古玩城经营模式的主要特征比较 |
5.4 古玩城连锁经营模式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5)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以新新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代表性P2P平台核心模式研析 |
2.1 国外平台 |
2.1.1 英国的Zopa |
2.1.2 美国的Lending Club |
2.2 国内平台 |
2.2.1 陆金所 |
2.2.2 宜信 |
2.2.3 拍拍贷 |
2.2.4 红岭创投 |
第3章 新新贷平台运营模式剖析 |
3.1 平台简介 |
3.2 平台模式 |
3.3 担保模式——风险准备金模式 |
3.4 收费模式 |
3.5 风险控制措施 |
3.6 新新贷主要产品介绍 |
3.7 新新贷平台的优势 |
3.8 新新贷线下模式简介 |
第4章 新新贷与其他平台的对比 |
4.1 注册资金 |
4.2 成交量 |
4.3 人气指数 |
4.4 收益 |
4.5 平台背景对比 |
第5章 新新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5.1 新新贷所存在的问题 |
5.1.1 平台自有资金问题 |
5.1.2 贷款利率较高 |
5.1.3 托管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
5.1.4 担保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弱 |
5.1.5 线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5.1.6 财端客户比较集中 |
5.1.7 平台特色不鲜明 |
5.1.8 产品少,业务板块比较单一 |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5.2.1 行业层面 |
5.2.2 新新贷公司层面 |
第6章 针对新新贷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
6.1 行业层面 |
6.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监督管理主体 |
6.1.2 强化信息披露,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和P2P平台信用评价体系 |
6.1.3 建立平台资金第三方管理制度 |
6.2 公司层面 |
6.2.1 提高平台注册资金 |
6.2.2 从安全性着手,降低利率 |
6.2.3 尽快建立客户资金银行全托管模式 |
6.2.4 探索多种担保模式 |
6.2.5 增加投诉机制,注重员工培养 |
6.2.6 增加理财资金的来源渠道 |
6.2.7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打造自己的金融超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误差 ——以中国网地方新闻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方新闻及其对外宣传价值 |
1.1.2 中国网基本信息 |
1.2 研究意图、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地方新闻翻译及相关研究 |
2.2 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
2.3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地方新闻翻译 |
第三章 地方新闻翻译误差——以中国网地方新闻原译和改译为例 |
3.1 语用翻译误差 |
3.1.1 多余信息 |
3.1.2 隐性信息 |
3.2 文化翻译误差 |
3.2.1 意识形态冲突 |
3.2.2 文化期待冲突 |
3.3 语言翻译误差 |
3.3.1 语言失误 |
3.3.2 硬译死译 |
3.3.3 语言空洞或冗余 |
3.4 特定文本翻译误差 |
3.4.1 对感染力的过度重视 |
3.4.2 对内容准确度的过度重视 |
第四章 地方新闻翻译误差的应对策略 |
4.1 对源语与译入语文化的认知 |
4.1.1 价值观 |
4.1.2 文化意象 |
4.2 对译入语新闻写作特点的认知 |
4.2.1 词汇层面 |
4.2.2 句式层面 |
4.2.3 语篇层面 |
4.3 对翻译过程的认知 |
4.3.1 原文分析 |
4.3.2 对目标受众和发起人要求的了解 |
4.3.3 内容遴选与编辑 |
4.3.4 译入语思维写作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新媒体和电视产业概述 |
第一节 新媒体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
一、新媒体产业的定义 |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
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电视产业的特征 |
一、政治特征 |
二、经济特征 |
三、社会文化特征 |
四、技术特征 |
第三章 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沿革 |
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
三、“产业化”:电视产业的制度困惑 |
第二节 电视产业链发展 |
一、电视产业链的组成 |
二、中国电视双重产业链属性 |
三、基于受众资源开发的产业链 |
第三节 电视内容产业链 |
一、电视内容的变化 |
二、电视内容产品的生产 |
三、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特点 |
第四章 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
第一节 中国电视产业经营目标 |
一、电视产业经营目标定位 |
二、中国电视产业经营模式 |
第二节 电视产业战略发展目标设定和结构优化 |
一、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心 |
二、优化电视产业结构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
第五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产业发展 |
第一节 三网融合概述 |
一、三网融合的战略意义 |
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进展 |
三、实施三网融合的技术思路 |
四、三网融合的国际经验 |
五、“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原则 |
第二节 三网融合对电视产业的影响 |
一、对思想观念、机制体制和运行模式的影响 |
二、对电视产业链的影响 |
第三节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发展方向 |
一、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内容创新 |
二、在数字化建设中推进技术创新 |
三、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 |
四、探索三网融合的有效模式 |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新业务发展 |
第一节 有线数字电视 |
一、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现状 |
二、当前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存在的问题 |
三、有线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二节 移动电视媒体 |
一、移动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
二、移动电视媒体的产业特征 |
三、移动电视媒体面临的问题 |
四、移动电视媒体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网络视频业务 |
一、中国网络视频的发展和产业构成 |
二、网络视频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三、网络视频业务的盈利模式 |
第四节 手机电视业务 |
一、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 |
二、手机电视遇到的困惑 |
三、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趋势 |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对策 |
第一节 电视产业发展中的矛盾 |
一、属性定位不清 |
二、资金投入不足 |
三、产业结构散乱横向整合困难 |
四、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 |
五、部门之争导致产业融合不畅 |
六、广告经营压力增大 |
七、电视产业向新媒体转型还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
第二节 电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
一、未来电视产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平台 |
二、核心产业和重点产业在新格局下的变化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电视产业的发展对策 |
一、行业监管和规划 |
二、内容创新和产业融合 |
三、拓展市场范围和领域 |
四、融资资本化与规模集团化 |
五、把握多元化经营模式 |
六、产业链建设与服务链发展 |
七、培育电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8)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发展唐山麻糖(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山麻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二、唐山麻糖发展SWOT分析 |
(一) 唐山麻糖发展的内部优势 (st rengt hs) |
1、口味具有浓郁冀东特色。 |
2、加工工艺具有外人不易复制性。 |
3、乡俗文化底蕴深厚。 |
(二) 唐山麻糖的内部劣势 (weak-nesses) |
1、营销模式老旧, 缺乏创新型人才。 |
2、花样品种单一, 生产效率低。 |
3、产销集中在冬季, 其他季节不易购得。 |
4、政府对老字号食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
(三) 唐山麻糖发展的外部机遇 (op-por t uni t i es) |
1、唐山的地缘优势为唐山麻糖的发展带来契机。 |
2、新唐山建设为唐山麻糖的发展带来契机。 |
3、持续增长的唐山旅游业为唐山麻糖发展带来契机。 |
(四) 唐山麻糖发展的外部挑战 (t hreat s) |
1、西式糕点的挑战。 |
2、外埠老字号糕点的挑战。 |
3、网络销售方式的挑战。 |
三、唐山麻糖的营销策略 |
(一) 产品策略 |
1、厘清唐山麻糖的功能定位。 |
2、丰富唐山麻糖的花样品种。 |
3、创新唐山麻糖的包装设计。 |
4、强化唐山麻糖的品牌战略意识。 |
5、提高唐山麻糖的生产加工效率。 |
(二) 价格策略。 |
(三) 渠道策略 |
1、进入大型连锁商超。 |
2、政府支持建立直营店。 |
3、积极尝试新兴市场营销。 |
(四) 促销策略 |
1、广告投放。 |
2、利用公共关系。 |
3、借鉴外地经验。 |
(9)我国区域品牌传播模式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阐述 |
1.4.1 品牌 |
1.4.2 区域品牌 |
1.4.3 区域品牌传播 |
第二章 我国区域品牌现状概述 |
2.1 我国区域品牌分布与发展现状 |
2.2 我国区域品牌传播现状 |
第三章 我国区域品牌传播一般过程模式构建 |
3.1 理论依据 |
3.1.1 模式 |
3.1.2 模式的功能 |
3.1.3 本文构建区域品牌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模型 |
3.2 区域品牌传播一般模式 |
3.3 区域品牌传播模式各要素解读 |
3.3.1 区域品牌传播环境分析 |
3.3.2 区域品牌传播主体 |
3.3.3 区域品牌编码过程 |
3.3.4 区域品牌传播渠道 |
3.3.5 区域品牌传播受众与解码过程 |
3.3.6 区域品牌传播效果 |
3.3.7 区域品牌传播反馈 |
3.4 区域品牌传播一般模式的运用——以温州鞋业为例 |
3.5 区域品牌传播一般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第四章 我国区域品牌传播的典型模式 |
4.1 区域品牌体验传播模式 |
4.1.1 体验型区域品牌及其传播活动的两个阶段 |
4.1.2 区域品牌体验传播模式的相关理论及模式建构 |
4.1.3 区域品牌体验传播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4.2 区域品牌事件传播模式 |
4.2.1 相关理论 |
4.2.2 区域品牌事件传播模式 |
4.2.3 区域品牌事件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
第五章 对我国区域品牌传播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东方杯帆船赛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和内容 |
1.2.1 问题的描述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总体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综述及一些概念 |
2.1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概述 |
2.1.1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定义 |
2.1.2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 |
2.1.3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点 |
2.1.4 整合营销传播的意义 |
2.1.5 整合营销传播的工具和方法 |
2.2 体育赛事及商业体育赛事的几个概念 |
2.2.1 体育赛事的特点及分类 |
2.2.2 商业体育赛事的概念 |
2.2.3 体育赛事营销介绍 |
2.2.4 体育赛事营销概况 |
2.2.5 体育赛事营销收入来源 |
2.2.6 体育赞助概念 |
2.3 整合营销和体育赛事营销的关系 |
2.4 体育赛事营销的策略分析 |
第三章 东方杯帆船赛现状及营销情况 |
3.1 东方杯帆船赛基本概况 |
3.2 东方杯帆船赛发展历程 |
3.3 东方杯帆船赛营销现状及问题 |
3.3.1 东方杯帆船赛营销现状 |
3.3.2 东方杯帆船赛问题描述 |
第四章 整合营销在东方杯帆船赛的应用 |
4.1 帆船赛事的现状分析 |
4.1.1 产品分析 |
4.1.2 环境分析 |
4.1.3 目标市场 |
4.2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模型构建 |
4.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模型实践 |
4.3.1 建立客户数据库 |
4.3.2 客户接触研究 |
4.3.3 沟通战术 |
4.3.4 营销传播策略 |
4.3.5 媒介组合选择 |
4.3.6 整合营销活动 |
第五章 整合营销在东方杯帆船赛应用评估 |
5.1 整合营销效果评估 |
5.1.1 评估体系 |
5.1.2 效果评估 |
5.2 评估总结 |
5.3 整合营销在体育赛事营销的应用总结 |
5.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两个展销会进账近10亿(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分析与优化研究[D]. 徐晓彤.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猪八戒网络平台的社会创业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八戒阳光的案例研究[D]. 蔡珊.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乡村治理视角下的村落变迁 ——以“国际慢城”大山村为个案[D]. 杨伊宁. 南京大学, 2017(06)
- [4]我国古玩城连锁经营模式研究 ——以芜湖古玩城为例[D]. 丁寅. 东南大学, 2016(04)
- [5]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以新新贷为例[D]. 宋瑞龙. 河北金融学院, 2015(01)
- [6]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误差 ——以中国网地方新闻英译为例[D]. 刘琦.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 [7]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 熊波. 武汉大学, 2013(06)
- [8]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发展唐山麻糖[J]. 刘佐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01)
- [9]我国区域品牌传播模式现状研究[D]. 张睿. 兰州大学, 2012(09)
- [10]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东方杯帆船赛的应用研究[D]. 涂浩瀚. 天津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