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皂甙的提取、分离及酶解(论文文献综述)
宋佩[1](2018)在《高钙高蛋白速溶豆粉加工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大豆作为重要的植物蛋白资源,蛋白质含量高达30%40%,脂肪15%20%,碳水化合物20%30%,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优质营养食物来源。特别是其高含量的蛋白且不含胆固醇,作为优质蛋白,广泛用于各类营养食品的配料或直接加工成高蛋白营养食品。由于大豆蛋白及其复合体系的特殊理化性质及加工适应性,大豆加工制品的工艺及品质研究备受关注。速溶豆粉作为大豆加工制品的一个新品类,因其营养丰富、速溶、易于调制、方便即食,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行业发展也愈加迅速,其产量和细分品种不断增加。而国内生产速溶豆粉的企业规模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扩产趋势明显。目前按照国标划分,速溶豆粉生产工艺主要有2种,即离心去渣和不去渣,与之对应的产品分别为I类速溶豆粉和Ⅱ类速溶豆粉,I类是去渣产品,口感好,溶解度高,蛋白含量高;Ⅱ类是不去渣产品,大豆利用率高,膳食纤维含量相对较高,两类产品各具特色,但近年来消费者对速溶豆粉的风味、口感、品质、溶解性及稳定性、营养价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产品不同程度上存在工艺及品质的缺陷,特别是口感风味差,涩味、苦味偏重,溶解度不好,稳定性差、易产生氧化酸败等,因此,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上述产品的缺陷的改进和优化迫在眉睫,特别是高蛋白、低糖、高钙以及强化各种营养素的速溶豆粉成为主流开发方向。本研究针对上述背景,主要对高钙质高蛋白速溶豆粉的关键生产工艺展开了系列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适宜的超声处理工艺条件可有效提高大豆浆液中蛋白的溶出率,该技术对于速溶豆粉产品的综合品质提高是有益的。正交设计实验优选超声处理大豆浆液的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700W,超声时间20min,大豆浆液中蛋白质质量浓度达12%。如此可使大豆蛋白溶出率平均在78.5%以上。使豆乳蛋白含量相对提高6.6%,豆乳干物质重量相对提高11.6%。该技术对于传统大豆制品及现代大豆加工新产品如豆奶、速溶豆粉等产品的生产均具有提高蛋白含量、增加得率的效用。(2)豆乳煮浆保温时间的延长,豆乳的热变性程度逐渐增大,蛋白质溶解度逐渐降低(p<0.01)。保温6min时,溶解度为81.65%,保温15min时,溶解度为81.78%,介于72%85%之间,说明豆乳的营养价值未受到破坏,食用相对安全。(3)随着温度的升高,豆浆乳液的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且乳液的粒径分布系数越来越大。50℃加热处理的乳液粒度相对较小,分布比较集中,因为50℃加热处理,蛋白质分子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而在90℃加热处理后,蛋白质分子受热舒展,疏水集团暴露,蛋白质亚基变性,形成可溶性聚集体,这些聚集体附在油水界面,其空间位阻作用阻碍了蛋白质对油滴的吸附包裹作用,乳液粒径相对较大。(4)高压均质后的大豆蛋白乳液颜色呈乳白色,比大豆蛋白预乳化液细腻,外观似牛奶,且有豆奶特有的香味。将乳液装入西林瓶中,4℃静置,观察乳液稳定性。1d后没有变化,7d后,乳液下层颜色变浅,没有明显的分层界限。5d后,乳液下层均有水相析出,且加热温度为50℃、60℃的乳液上层有细小油滴。25d后,乳液分层明显,每种乳液均有油浮于表面,50℃热处理的乳清层最多,60℃热处理的乳液析出的水较多,70℃、80℃乳液分层情况相似,90℃热处理的乳液乳清层最少。(5)大豆油体积分数为4%,蛋白质的质量浓度为6mg/mL,90℃热处理10min后制得的大豆蛋白乳液粒径最大,乳液分层系数最小。(6)在80℃加热条件下,加热时间为5min时,测得的粒径相对较小,在580nm左右,其粒径分布系数为0.552,表明粒度分布不够集中。而加热时间为10min、15min的乳液的粒度相对较大,在630nm左右,粒度分布系数相对较小。加热时间大于15min,随着时间的增加,乳液的粒径逐渐增大。这可能是在80℃下加热,蛋白质分子舒展变性,变性的蛋白质亚基产生空间位阻,影响了蛋白质乳液的粒径,使蛋白乳液的粒径增大。而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蛋白质中的溶解氮减少,蛋白质的乳化性能较低,形成的乳液分子溶液絮凝聚结在一起,乳液稳定性降低,测得的乳液粒径大。(7)在利用三种蛋白水解酶的酶解产物中,菠萝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酶解产物的溶解度都很低,与中性蛋白酶相比,下降了近50%,仅为40%左右。中性蛋白酶对产物溶解度的影响与加酶量有关,随着加酶量提高,产物溶解度损失变小,当加酶量为0.05%时,产物溶解度的损失也将近一半。(8)随着速溶豆粉强化钙营养制剂的添加量增加,产品的分散性逐渐增大,在钙含量为2100mg/100g时,速溶豆粉的分散性最好。当钙含量高于2100mg/100g时,速溶豆粉分散性逐渐降低;速溶豆粉沉降系数逐渐增加,意味着钙含量的逐渐增加,大豆蛋白的溶解分散性也相应增大,实验证实,钙添加量为2100mg/100g时,速溶豆粉的品质最好。
董伟亮[2](2018)在《米曲霉发酵豆渣制备大豆多肽和多糖》文中研究说明豆渣是大豆制品加工主要副产物,豆渣由于纤维素含量高,口感粗糙,含有胰蛋白酶、皂素和血凝素等抗营养因子,一直作为废弃物。豆渣中含有大豆蛋白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合理有效地利用豆渣,其经济效益和较大。本文以豆渣为原料,利用球磨机对豆渣进行细化处理,采用双酶法部分水解豆渣中大豆蛋白和膳食纤维,以部分水解豆渣为底物进行米曲霉发酵,利用米曲霉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糖化酶等多种酶将豆渣中蛋白质和不溶性膳食纤维等物质水解成可溶性多糖、肽等小分子化合物。对酶制剂的选择、酶解条件、米曲霉发酵特性、发酵工艺、发酵液脱色进行了研究。豆渣细化处理时,向研磨罐中放入过40目筛的40 g湿豆渣,球磨机的转速恒定为300 r/min,球料比为10:1,研磨时间为4 h,得到的豆渣中位粒径为462μm用于后续实验。从食品工业中常用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中筛选出Alcalase碱性蛋白酶和复合纤维素酶作为豆渣蛋白和纤维素水解酶,以大豆蛋白水解率和纤维素水解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两种酶同时水解豆渣的条件为:豆渣(2.0%,干基)用pH 7.0磷酸盐缓冲溶液(0.05 mol/L)溶解,加入6.0×104 U/g底物Alcalase碱性蛋白酶和1.5×103 U/g底物纤维素酶,在50℃下反应4 h,水解物在80℃下加热10 min灭酶,大豆蛋白水解度为10.14%,纤维素水解率为4.82%,豆渣水解物中大豆蛋白水解物含量为1.24%(干基)、可溶性多糖含量为3.45%(干基)、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5.28%。根据米曲霉(沪酿3.042)在部分水解豆渣中生长特性研究,证明了部分水解豆渣的营养素可以满足米曲霉正常生长需要,米曲霉分泌的酶可以有效的水解大豆蛋白和大豆纤维。确定了米曲霉发酵豆渣最佳发酵条件为:在2.0%(干基)豆渣水解液中,米曲霉菌接种量为107个/g底物,在30℃下和转速为130 r/min摇床中培养48 h,发酵产物中可溶物得率为52.8%;发酵液采用活性炭脱色,脱色率为76.4%,发酵产物回收率为96.1%。发酵产物大豆多肽和大豆多糖含量分别7.81%和43.75%,大豆多肽和大豆多糖的分子量分布分别在3005000 Da和5000500000Da。此工艺生产出的富含大豆活性肽和大豆多糖的膳食补充剂具有生产成本低、豆渣中有效成分利用率高、生产过程无化学污染等特点,提高了豆渣的利用价值,减少资源浪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
钱敏[3](2018)在《蚕豆多酚的组成结构及其生理活性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蚕豆中富含多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强,具备开发成为功能食品配料的潜力。本文以皖五河大青皮、苏蚕三号、苏蚕甘临选、苏蚕05-1和苏蚕绵豆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特色蚕豆品种为研究对象,首先优化了蚕豆多酚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分析了蚕豆中游离态多酚与结合态多酚的含量与组成,并进一步评价了两种形态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降血糖、降血脂、降尿酸等生理活性功能,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辅助提取蚕豆多酚。以多酚提取量为指标,对溶剂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pH等参数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的超声波辅助提取蚕豆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5%、料液比1:25 g/mL、提取时间20 min、pH 5。此条件下,蚕豆多酚提取量最高,达到2.03±0.16 mg/g d.w.。2.分别采用福林酚法、氯化铝法、香草醛-盐酸法测定蚕豆中多酚、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5种蚕豆中游离态多酚、结合态多酚及总酚含量范围分别为183.4-203.1、34.7-81.1 和 232.8-269.3 mg GAE/100 g DW。苏蚕绵豆选中总酚含量最高,其余依次为皖五河大青皮,苏蚕甘临选,苏蚕三号和苏蚕05-1。5种蚕豆中游离态黄酮、结合态黄酮及总黄酮含量范围分别为90.8-117.8、44.6-71.2和137.9-179.2 mg RE/100 g DW,其中苏蚕三号总黄酮含量最高,其他依次为皖五河大青皮,苏蚕甘临选,苏蚕05-1和苏蚕绵豆选。5种蚕豆中游离态原花青素、结合态原花青素以及总原花青素含量范围分别为76.1-191.5、45.1-135.7和125.6-297.5 mg CE/100 g DW,其中苏蚕绵豆选中原花青素含量最高,其余依次为苏蚕甘临选,皖五河大青皮,苏蚕05-1和苏蚕三号。不同品种蚕豆之间的多酚、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差异均显着(p<0.05)。总体而言,蚕豆中多酚、黄酮和原花青素主要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3.通过HPLC-MS/MS分析蚕豆中主要的多酚单体化合物为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表儿茶素糖苷、阿魏酸葡萄糖苷以及咖啡酸4-O-葡萄糖苷等。进一步结合化学抗氧化模型(DPPH、ABTS、ORAC、FRAP、还原力)与HepG2细胞损伤模型研究了蚕豆游离态、结合态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蚕豆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在化学模型中的抗氧化能力呈明显剂量依赖性,5种蚕豆品种之间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显着,且游离态多酚的抗氧化能力高于结合态多酚,蚕豆多酚类花化合物与其抗氧化活性(FRAP值、还原力、DPPH及ABTS半清除浓度IC50值)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5)。5种蚕豆游离态、结合态多酚对H2O2诱导的HepG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随多酚浓度升高明显增强。4.5种蚕豆中游离态多酚和结合态多酚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范围分别为0.87-1.44和1.17-2.07 mg/mL,而阳性对照阿卡波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为1.04mg/mL,表明蚕豆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较好,具有降血糖的潜力。另外,研究发现阿卡波糖与苏蚕05-1游离态、结合态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均为可逆性抑制。我们通过绘制双倒数曲线发现,阿卡波糖对为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为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值为1.64 mg/mL;而苏蚕05-1游离态、结合态多酚为非竞争性抑制,Ki值分别为1.28和2.03 mg/mL。5.通过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蚕豆游离态、结合态多酚对牛磺胆酸钠、甘氨胆酸钠、胆酸钠等胆酸盐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蚕豆游离态多酚对牛磺胆酸钠、甘氨胆酸钠、胆酸钠的结合能力范围分别为0.78-1.09、0.67-0.70以及1.10-1.22μmol;结合态多酚对三种胆酸盐结合能力范围分别为0.98-1.20、0.67-0.92以及0.89-1.06。不同蚕豆多酚的胆汁盐结合能力差异显着(p<0.05),其中苏蚕三号与苏蚕甘临选多酚的胆汁盐结合能力最强。6.以黄嘌呤为底物研究了蚕豆多酚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效果。研究表明,蚕豆游离态多酚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效果较差,抑制率均小于10%。相反,结合态多酚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能力较好,抑制率均在30%以上。其中皖五河大青皮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最强,其余依次为苏蚕绵豆选,苏蚕05-1,苏蚕甘临选和苏蚕三号,且不同品种间差异显着(p<0.05)。
倪春蕾[4](2017)在《大豆糖蜜生物活性成分的连续分离和纯化》文中研究表明大豆糖蜜是生产大豆浓缩蛋白的副产物,呈棕红色且有甜味。经鉴定,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以及大豆低聚糖为大豆糖蜜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大豆糖蜜中如何将这些成分分离、纯化,提高大豆糖蜜的利用率和附加值,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豆糖蜜为原料,研究在一个连续的工艺中分离出大豆低聚糖,再逐步分离出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并同时制备异黄酮酶解苷元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工艺条件;然后通过不同的纯化步骤对各活性成分进行纯化,得到理想的纯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糖蜜中连续分离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的工艺条件研究。调节大豆糖蜜固形物含量10%,25℃下用HCl调节p H=2.5,于1500 r离心20 min,所得上清液即为低聚糖呈棕黄色且澄清透明,透光率T600nm为84%,总糖含量为53.04%;酸沉沉淀按料液比1:10加入丙酮的水溶液(丙酮/水=4:1),调节p H=2.5,在55℃下提取2 h,得到的提取液于25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即为大豆异黄酮提取液,提取量为(43.79±2.05)mg/g,沉淀则在105℃干燥3 h,得到皂苷提取底物。2.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苷溶剂分离辅助方式的选择。通过超声及微波对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苷辅助分离效果的比较,选择超声作为辅助的分离方式,在超声功率130 w处理20 min,异黄酮的提取量为(64.16±5.91)mg/g。3.优化大豆皂苷的提取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乙醇-水提取大豆皂苷的条件为乙醇浓度75%、料液比1:25、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大豆皂苷的提取量达到最高,为(167.81±6.19)mg/g,此时皂苷的纯度为42.57%±2.34%。4.大豆低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条件的研究。活性炭添加量3%条件下、45℃脱色15 min,大豆低聚糖的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为96.51%±1.04%,总糖含量为(77.74±6.66)mg/m L,纯度提高到82.93%。5.异黄酮的沉淀、萃取纯化处理。大豆糖蜜酸沉沉淀经超声辅助溶剂分离后的异黄酮提取液经氢氧化钙絮凝及酸沉降、醇沉、乙酸乙酯-水双相萃取,得到纯度为70.22%±2.37%的异黄酮纯品6.大豆异黄酮酶解苷元制备的工艺条件研究。单因素优化出酶解苷元的制备条件为:加酶量120 U/g,p H=4.2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50℃条件下,92.5 W超声酶解25 min,酶解率达到78.60%±0.8%。7.大豆皂苷的柱层析洗脱纯化。皂苷提取液经AB-8树脂柱层析和099%乙醇的梯度洗脱,得到纯度为73.21%±1.05%的皂苷样品。
包健,徐建雄[5](2015)在《4种大豆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大豆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源,但大豆中抗营养因子的存在影响其利用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酸、大豆皂甙、大豆抗原蛋白和大豆异黄酮4种大豆抗营养因子的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效果,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使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大豆抗营养因子不同的检测技术,为选择测定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祁宏伟[6](2014)在《豆粕提取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豆粕提取复合物是由豆粕经微波辅助法优化工艺提取而成的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和大豆多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本文通过四个试验,初步系统研究了豆粕提取复合物的制备以及对肉仔鸡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机理,明确其在日粮中适宜添加水平,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豆粕提取复合物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应用柱层析原理,采用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方法,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大豆异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选取影响提取效果的乙醇浓度、溶剂滴速、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各取4个水平,进行L16(45)正交试验,确定豆粕提取复合物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80%乙醇、溶剂滴速为75mL/min、固液比为1:8、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h条件下提取效果最好。所制备的豆粕提取复合物中的活性成分经定性和定量分析,其具体组成为:大豆异黄酮0.928%,大豆低聚糖71.33%(其中蔗糖42.6%,水苏糖22.6%,棉子糖6.13%),大豆皂甙7.2%,大豆多肽6.2%,载体等14.342%。试验二: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600只1日龄Avian肉仔鸡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公母各半);以基础日粮组作为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豆粕提取复合物250mg/kg,500mg/kg,750mg/kg,1000mg/kg为4个试验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粗蛋白和粗脂肪表观代谢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等指标均产生显着影响(P<0.05),其中添加豆粕提取复合物500mg/kg,对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肉品质作用效果最好,当添加量超过750mg/kg时,日增重、屠宰率等指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公鸡优于母鸡,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豆粕提取复合物能显着提高血清中球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并降低尿酸、血氨、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其中以500~750mg/kg处理组表现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豆粕提取复合物的适宜添加水平为500mg/kg。试验三: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抗氧化、免疫、应激激素指标及脾脏组织IFN-γ和IL-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肉仔鸡胸腺指数在21d和49d时,500mg/kg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7.16%和16.85%(P<0.05);法氏囊指数21d和49d时500mg/kg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45%和18.46%(P<0.05);日粮中添加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不同程度增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其中500mg/kg组、750mg/kg组和1000mg/kg组的血清中IgA、IgG和IgM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显着提高(P<0.05),以750mg/kg添加水平对增强肉仔鸡的免疫效果最好;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显着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含量及CD+4/CD+8比值。豆粕提取复合物可显着降低肉仔鸡血清ACTH及COR浓度,且对肉鸡血清ACTH及COR浓度的影响呈剂量依赖关系,随着豆粕提取复合物添加量的增加,血清ACTH及COR浓度呈现显着二次曲线降低(P<0.05),其中,以500~750mg/kg豆粕提取复合物组降低幅度较大。豆粕提取复合物能够诱导肉仔鸡脾脏组织的IL-2mRNA和IFN-γ mRNA基因表达,提高细胞免疫水平,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750mg/kg的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显着提高鸡脾脏组织的IL-2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试验四: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消化酶活性、肠黏膜形态结构、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明显提高肉仔鸡的消化酶活性,750mg/kg组α-淀粉酶活性最高,比对照组较高出50.61%(P<0.05);500mg/kg组总蛋白水解酶的酶活最高,比对照组高出39.69%(P<0.05);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改善小肠的绒毛形态结构,其中500mg/kg和750mg/kg处理组,可以显着提高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的高度、空肠的隐窝深度以及小肠的绒腺比。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调节肠菌群的微生态环境,能够显着减少大肠杆菌的数量,增加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其中以日粮中豆粕提取复合物750mg/kg添加水平调节效应最好。综合考虑各研究因素影响,建议豆粕复合提取物在玉米-豆粕型肉仔鸡日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500~750mg/kg。
张倩瑶[7](2013)在《大豆糖蜜分离提取异黄酮和皂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糖蜜中富含各种大豆植物化学成分,本文探讨了基于有机溶剂选择性萃取为基本手段的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分离富集方法,从而为大豆糖蜜的大规模处理工艺提供依据。首先,大豆糖蜜通过稀释﹑酸沉和离心被分为上清液和沉淀两部分。通过考察离心转速﹑离心时间和洗涤次数对糖蜜酸沉中成分的影响,确定了大豆糖蜜预处理条件,并对大豆糖蜜及处理后的各组分进行了成分分析。对经过酸沉处理后的糖蜜进行丙酮水溶液回流提取,根据优先提取大豆异黄酮,保留大豆皂甙的原则,选择丙酮和水的比例4:1,pH2.6,温度20oC作为提取工艺参数;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豆异黄酮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工艺参数为超声频率20Hz,超声功率1000W,超声时间30min,料液比1:20。最后得到粗品的大豆异黄酮的回收率为85.96%,含量为11.89%,干基得率为28.60%。将提取大豆异黄酮后得到的滤渣进一步进行回流提取,由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确定提取大豆皂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丙酮和水比例4:1,料液比为1:17,pH值7.5,温度为56oC。得到大豆皂甙粗品中大豆皂甙的回收率为92.10%,含量为57.80%,干基得率为19.90%。对得到的大豆异黄酮粗品进行脂质的萃取,选择氯仿-甲醇法除去脂类,得到产品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为38.96%,干基得率为8.68%。然后用大孔树脂进一步分离纯化。考察了6种大孔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能力,选择吸附能力最佳树脂,并以吸附液流速﹑大豆异黄酮浓度﹑吸附液pH值为参数进行单因素实验。实验表明最佳树脂为D101型,其静态吸附率为96.44%,静态解吸率为91.96%;动态吸附条件为:吸附液流速为1.6mL/min,吸附液中大豆异黄酮的质量浓度为0.423mg/mL,吸附液pH值5.0,吸附率为97.18%,上样量为10BV;动态解吸条件为:解吸液体积分数为80%乙醇溶液,解吸液pH值6.0,流速为0.9mL/min,上样量4BV。两次吸附后得到产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为87.27%,干基得率为3.58%。对提取得到的大豆皂甙粗品通过四种方法进行沉淀,结果表明采用低温离心的方法得到的大豆皂甙产品含量最好,回收率和得率较低。此种条件下沉淀得到的大豆皂甙含量为80.12%,回收率为86.34%,干基得率为12.48%。并对终产品中大豆皂甙组分和含量进行了液质分析,结果表明终产品中B组大豆皂甙的回收率比其他组大豆皂甙要高,说明提取方法对B组大豆皂甙具有选择性。
郭顺堂,徐婧婷[8](2010)在《大豆食品原料与加工技术问题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豆是重要的食品原料,也是世界贸易中重要的战略物资。大豆的丰富营养价值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优质蛋白质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俞阗[9](2006)在《品种、播期和年份对大豆异黄酮及皂甙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豆异黄酮和皂甙是大豆中的主要次生代谢物质,二者都具有许多生理活性功能,如防癌抗癌、防心血管病等功能,因而,其研究利用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医效及生产提取等方面,而有关生态和遗传因子对大豆异黄酮和皂甙的影响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播期和年份因素对异黄酮和皂甙含量的影响程度则更少。本研究以20个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为基础材料,在2个年份里分9个播期种植,共收获360分大豆样品。测定了全部样品的异黄酮和皂甙含量,并对大豆皂甙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主要结果如下:1.测定了360分大豆样品的异黄酮含量,并对结果做了二因素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年份和大豆品种会极显着地影响大豆籽粒异黄酮的含量;此外,品种×播期、品种×年份、年份×播期、品种×年份×播期等交互因素也极显着地影响异黄酮含量。2.比较了品种、播期和年份三个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的交互因素对大豆异黄酮含量影响效应的强弱,表明播期因素影响效应最高;其次为品种因素和品种×播期的交互因素,二者的影响效应比较接近;最后是品种×年份×播期交互因素、年份因素、品种×年份交互因素、年份×播期交互因素,这四者的影响效应比较接近。3.研究了播期对异黄酮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种植播期延后会使大豆异黄酮含量显着升高。4.对大豆皂甙测定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使用酶标仪三波长比色法测定大豆总皂甙,解决了大豆皂甙初步纯化和测定中显色不稳定的难题,使比色测定法更准确,更容易实现,并使之适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为大豆皂甙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5.测定了360分大豆样品的豆粕皂甙含量,并对结果做了二因素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大豆品种会极显着地影响大豆粕皂甙的含量,不同播期会显着地影响大豆粕皂甙的含量;此外,品种×播期、品种×年份、年份×播期、品种×年份×播期等交互因素也极显着地影响豆粕皂甙含量。6.比较了品种、播期和年份三个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的交互因素对大豆皂甙含量影响效应的大小,表明品种因素影响效应最强;其次为年份因素和品种×播期的交互因素,二者的影响效应比较接近;最后是品种×年份交互因素、年份×播期交互因素、品种×年份×播期交互因素和播期因素,这四者之间效应比较接近。7.研究了播期对皂甙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皂甙的含量上,大豆品种明显分为两类:一类品种对播期因素反应不敏感,各播期皂甙含量变化幅度不大;另一类品种对播期因素反应敏感,各播期皂甙含量差异较大。
李丹,田晶,于玲,徐龙权,王净[10](2005)在《大豆皂甙的酶解及其产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解大豆皂甙分子上的部分糖基可以生成低糖链、高活性的新皂甙。实验步骤是:采用A.niger848s水解大豆皂甙,生成3组不同的新皂甙;并用1 mm厚的层析制备板分离提取各个新皂甙。结果表明最适当的展开剂V(氯仿)∶V(甲醇)∶V(水)=74∶26∶10。该酶解过程的有效性已通过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证实。
二、大豆皂甙的提取、分离及酶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皂甙的提取、分离及酶解(论文提纲范文)
(1)高钙高蛋白速溶豆粉加工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大豆简介 |
1.2 大豆主要营养成分及作用 |
1.2.1 蛋白质 |
1.2.2 脂肪 |
1.2.3 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 |
1.2.4 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
1.3 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保健价值 |
1.3.1 卵磷脂 |
1.3.2 大豆异黄酮 |
1.3.3 大豆皂甙 |
1.3.4 大豆低聚糖 |
1.4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
1.5 大豆食品豆腥味的产生及其控制途径 |
1.6 大豆加工概况 |
1.7 速溶豆粉加工现状 |
1.8 国内外大豆蛋白食品研究开发现状 |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0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高钙高蛋白速溶豆粉制备工艺流程 |
2.2.2 速溶豆粉工艺操作要点及意义 |
2.2.3 豆浆乳液的超声处理及其优化条件的确定 |
2.2.4 大豆蛋白乳液加热变性处理 |
2.2.5 激光粒度仪法检测大豆蛋白乳液的稳定性 |
2.2.6 静置观察法检测大豆蛋白乳液的稳定性 |
2.2.7 分层系数法检测大豆蛋白乳液的稳定性 |
2.2.8 改善豆浆蛋白分散性和溶解性的酶处理 |
2.2.9 钙质营养强化与包埋 |
2.2.10 相关指标的检测 |
2.2.11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 |
3.2 超声波处理对蛋白质溶出率的影响 |
3.3 加热煮浆处理对大豆蛋白溶解度影响 |
3.4 热变性处理对大豆蛋白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3.4.1 加热温度对大豆乳液油滴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系数的影响 |
3.4.2 大豆蛋白乳液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系数(PDI) |
3.4.3 大豆乳液不同加热温度下的静置观察结果 |
3.4.4 不同加热温度下大豆蛋白乳液的分层系数 |
3.4.5 加热时间对大豆乳液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系数的影响 |
3.4.6 蛋白质量分数和油体积分数对蛋白乳液稳定性影响 |
3.5 酶解处理对大豆乳液蛋白分散性和溶解性影响 |
3.5.1 木瓜蛋白酶对大豆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 |
3.6 酶解处理对大豆蛋白乳液分散性的影响 |
3.7 酶解处理对大豆乳液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 |
3.8 强化高钙营养对速溶豆粉品质的影响 |
3.8.1 钙添加量对速溶豆粉分散性的影响 |
3.8.2 钙添加量对速溶豆粉沉降系数的影响 |
3.8.3 优化工艺产品验证 |
3.8.4 现行有效的速溶豆粉国家标准选录 |
4 总结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米曲霉发酵豆渣制备大豆多肽和多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大豆肽和大豆多糖 |
1.2.1 大豆肽 |
1.2.2 水溶性大豆多糖 |
1.3 大豆发酵 |
1.4 大豆渣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豆渣主要成分 |
1.4.2 食品配料 |
1.4.3 生物活性成分的利用 |
1.4.4 其他用途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测定方法 |
2.2.1 豆渣基本成分测定 |
2.2.2 微量元素测定 |
2.2.3 大豆蛋白水解度的测定 |
2.2.4 凝胶过滤层析测定大豆肽分子量分布 |
2.2.5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大豆多糖分子量分布 |
2.3 豆渣的微粉碎 |
2.3.1 球磨时间的确定 |
2.3.2 球料比的确定 |
2.3.3 球磨转速的确定 |
2.3.4 进料粒度的确定 |
2.3.5 球磨条件的优化 |
2.4 双酶法水解豆渣工艺 |
2.4.1 大豆蛋白水解 |
2.4.2 大豆膳食纤维水解 |
2.4.3 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同时水解豆渣 |
2.5 水解豆渣霉菌发酵工艺 |
2.5.1 米曲霉活性 |
2.5.2 米曲霉生长特性 |
2.5.3 发酵条件的确定 |
2.5.4 发酵液脱色工艺 |
2.6 数据统计 |
第3章 双酶法水解大豆渣的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大豆渣成分 |
3.3 豆渣的预处理 |
3.3.1 研磨时间对豆渣粒径的影响 |
3.3.2 球料比对豆渣粒径的影响 |
3.3.3 球磨机转速对豆渣粒度的影响 |
3.3.4 进料粒度对研磨效果的影响 |
3.3.5 研磨工艺条件的优化 |
3.4 大豆蛋白水解 |
3.4.1 蛋白酶的筛选 |
3.4.2 底物浓度确定 |
3.4.3 蛋白酶用量 |
3.4.4 pH值对大豆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
3.4.5 温度对大豆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
3.4.6 反应时间对大豆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
3.5 豆渣膳食纤维的水解 |
3.5.1 纤维素酶用量 |
3.5.2 反应温度对纤维素水解率的影响 |
3.5.3 pH对纤维素水解率的影响 |
3.5.4 反应时间对纤维素水解率的影响 |
3.6 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同时水解豆渣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豆渣霉菌发酵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豆渣中米曲霉的生长特性 |
4.2.1 米曲霉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 |
4.2.2 米曲霉发酵过程中氨基态的变化 |
4.2.3 米曲霉发酵过程中蛋白转化率 |
4.2.4 米曲霉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4.3 米曲霉发酵豆渣发酵条件的研究 |
4.3.1 米曲霉接种量 |
4.3.2 发酵温度对可溶物得率的影响 |
4.3.3 发酵时间对可溶物得率的影响 |
4.4 发酵产物分析 |
4.5 发酵液脱色 |
4.5.1 活性炭用量对回收率及脱色率的影响 |
4.5.2 搅拌速度对回收率及脱色率的影响 |
4.5.3 脱色温度对回收率及脱色率的影响 |
4.5.4 脱色时间对回收率及脱色率的影响 |
4.6 脱色产物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蚕豆多酚的组成结构及其生理活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蚕豆概况 |
2 蚕豆中的主要营养组成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
2.1 蚕豆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
2.2 蚕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
3 植物多酚研究 |
3.1 植物多酚分类 |
3.2 植物多酚生理功能 |
3.3 植物多酚提取 |
3.4 植物多酚含量测定 |
3.5 植物多酚结构解析 |
4 立题依据、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4.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响应面优化蚕豆多酚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2.2 蚕豆多酚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2.3 提取剂种类的选择 |
2.4 单因素实验 |
2.5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提取剂种类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蚕豆酚类物质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蚕豆多酚提取 |
2.2 蚕豆中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2.3 蚕豆多酚酚类成分鉴定 |
2.4 抗氧化活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五种蚕豆酚类物质含量分析 |
3.2 蚕豆多酚组成 |
3.3 五种蚕豆多酚抗氧化能力分析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蚕豆多酚降血糖、降血脂以及降尿酸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蚕豆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2.2 蚕豆多酚结合胆酸盐能力测定 |
2.3 蚕豆多酚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作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五种蚕豆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动力学分析 |
3.2 五种蚕豆多酚结合胆酸盐能力分析 |
3.3 五种蚕豆多酚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大豆糖蜜生物活性成分的连续分离和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大豆糖蜜生物活性成分 |
1.2.1 大豆低聚糖 |
1.2.2 大豆异黄酮 |
1.2.3 大豆皂苷 |
1.3 大豆糖蜜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
1.3.1 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和纯化 |
1.3.2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纯化及酶解苷元的制备 |
1.3.3 大豆皂苷的提取和纯化 |
1.4 立题目的与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和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分析方法 |
2.2.3 大豆糖蜜中生物活性成分的连续分离 |
2.2.4 大豆糖蜜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纯化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豆糖蜜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
3.2 大豆糖蜜中生物活性成分的连续分离 |
3.2.1 大豆低聚糖与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苷分离的研究 |
3.2.2 大豆异黄酮与大豆皂苷分离的研究 |
3.2.3 大豆皂苷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大豆糖蜜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纯化 |
3.3.1 大豆低聚糖的脱色纯化条件的研究 |
3.3.2 大豆异黄酮的纯化步骤及酶解苷元的制备 |
3.3.3 大豆皂苷的树脂吸附和梯度洗脱 |
4 讨论 |
4.1 连续分离技术 |
4.2 大豆糖蜜的澄清方法 |
4.3 异黄酮酶解苷元的制备 |
4.4 树脂柱层析和梯度洗脱 |
4.5 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4种大豆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酸的检测 |
1. 1 酶解法 |
1. 2 比色法 |
1. 3 毛细管电泳法 |
1. 4 高效离子色谱法 |
1. 5 近红外反射光谱法 |
2 大豆皂甙的检测 |
2. 1 光谱法 |
2. 1. 1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
2. 1. 2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 |
2. 2 色谱法 |
2. 2. 1 薄层色谱法 |
2. 2.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 2. 3 色谱联用技术 |
2. 3 其他技术 |
3 大豆抗原蛋白的检测 |
3.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 2 免疫学检测技术 |
3. 2.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3. 2. 2 免疫印迹 |
3. 2. 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3. 3 聚合酶链式反应 |
4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 |
4.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4. 2 色谱法 |
4. 2.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 2. 2 气相色谱法 |
4. 2. 3 双向纸层析色谱法 |
4. 2. 4 薄层扫描色谱法 |
4. 3 免疫检测技术 |
5 小结 |
(6)豆粕提取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及附表清单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我国肉鸡生产现状 |
1.3 抗生素类添加剂的危害 |
1.4 饲料安全 |
1.5 大豆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 |
1.6 大豆提取物促进机体免疫机理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豆粕提取复合物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
2.1 豆粕提取复合物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 |
2.2 复合提取物中活性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抗氧化、免疫、应激激素指标及脾脏组织 IFN-γ和IL-2mRNA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黏膜形态结构、肠道菌群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总体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大豆糖蜜分离提取异黄酮和皂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豆糖蜜 |
1.1.1 大豆糖蜜的成分 |
1.1.2 大豆糖蜜开发利用现状 |
1.2 大豆异黄酮 |
1.2.1 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 |
1.2.2 大豆异黄酮功能及应用 |
1.2.3 大豆异黄酮的制备 |
1.3 大豆皂甙 |
1.3.1 大豆皂甙的理化性质 |
1.3.2 大豆皂甙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
1.3.3 大豆皂甙的制备 |
1.4 分离提取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6 立题依据及意义 |
1.7 实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豆糖蜜预处理 |
2.3.2 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的提取工艺 |
2.3.3 回流提取大豆异黄酮工艺条件测定 |
2.3.4 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豆异黄酮工艺条件的确定 |
2.3.5 回流提取大豆皂甙工艺条件的确定 |
2.3.6 大豆异黄酮组分柱层析 |
2.3.7 回收率﹑含量和干基得率的计算 |
2.3.8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大豆糖蜜预处理 |
3.1.1 糖蜜预处理条件的确定 |
3.1.2 大豆糖蜜主要成分分析 |
3.1.3 大豆皂甙和大豆异黄酮在上清液和沉淀中组分分布 |
3.2 大豆异黄酮粗品的制备 |
3.2.1 回流提取大豆异黄酮 |
3.2.2 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豆异黄酮 |
3.2.3 工艺参数和提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3.3 大豆皂甙粗品的制备 |
3.3.1 滤渣中主要成分分析 |
3.3.2 回流提取大豆皂甙 |
3.3.3 工艺参数与提取指标的相关性 |
3.3.4 提取大豆皂甙工艺的正交优化 |
3.4 大豆异黄酮粗品的分离纯化 |
3.4.1 脂质萃取 |
3.4.2 大孔树脂纯化 |
3.4.3 大豆异黄酮含量﹑回收率和干基得率的计算 |
3.4.4 大豆异黄酮的液质联用分析 |
3.5 大豆皂甙的分离纯化 |
3.5.1 大豆皂甙的纯化 |
3.5.2 大豆皂甙产品的液质联用分析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液质联用图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大豆食品原料与加工技术问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贮藏条件与大豆原料品质 |
2 大豆成分改良与大豆品质 |
3 大豆及加工产品的生理活性成分 |
4 大豆原料与加工工艺 |
5 大豆加工技术创新 |
6 大豆新产品的开发 |
(9)品种、播期和年份对大豆异黄酮及皂甙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 |
1.1.1 大豆异黄酮的组成和结构 |
1.1.2 大豆异黄酮的物化性质 |
1.1.3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效 |
1.1.4 大豆异黄酮的分布及含量影响因素 |
1.1.5 大豆异黄酮的分析检测方法 |
1.1.6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与开发 |
1.2 大豆皂甙研究进展 |
1.2.1 大豆皂甙的组成和结构 |
1.2.2 大豆皂甙的物化性质 |
1.2.3 大豆皂甙的生理功效 |
1.2.4 大豆皂甙的分布及含量影响因素 |
1.2.5 大豆皂甙的分析检测方法 |
1.2.6 大豆皂甙应用及其前景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品种、播期和年份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影响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田间试验设计及取样 |
2.1.3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豆异黄酮标准样的紫外光谱图和标准曲线 |
2.2.2 大豆籽粒样品中异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
2.2.3 品种和播期对大豆成熟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2.2.4 年份、品种和播期对大豆成熟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2.2.5 不同品种和播期对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的分类 |
2.2.6 播期对大豆成熟籽粒中异黄酮含量影响的总趋势 |
2.3 讨论 |
第三章 大豆总皂甙测定方法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1.2 标准储备液及标准系列溶液的制备 |
3.1.3 大豆皂甙定量测定流程图 |
3.1.4 分析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皂甙显色反应及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3.2.2 显色稳定性研究 |
3.2.3 标准曲线与统计检验 |
3.2.4 检出限浓度的确定 |
3.2.5 样品的提取与萃取纯化条件的优化 |
3.2.6 干扰试验研究 |
3.2.7 精密度研究 |
3.2.8 加标样回收率研究 |
3.2.9 大豆皂甙测定方法总结 |
3.2.10 大豆皂甙测定方法注意事项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品种、播期和年份对大豆籽粒皂甙含量影响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大豆籽粒中总皂甙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大豆总皂甙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 |
4.2.2 大豆豆粕皂甙含量的测定结果 |
4.2.3 品种和播期对大豆粕中总皂甙含量的影响及影响关系的强度 |
4.2.4 不同年份对大豆粕中皂甙含量的影响 |
4.2.5 不同品种和播期对大豆粕中皂甙含量影响的分类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大豆皂甙的酶解及其产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菌种的斜面培养 |
1.2.2 菌种的扩配 |
1.2.3 酶液提取 |
1.2.4 大豆皂甙的酶解 |
1.2.5 酶解组分的分离 |
1.2.6 TLC分析方法 |
1.2.7 HPLC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酶解后的大豆皂甙的TLC分析 |
2.2 分离后各个产物的TLC分析 |
2.3 酶解大豆皂甙的HPLC分析 |
3 结 论 |
四、大豆皂甙的提取、分离及酶解(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钙高蛋白速溶豆粉加工工艺优化研究[D]. 宋佩.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2]米曲霉发酵豆渣制备大豆多肽和多糖[D]. 董伟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3]蚕豆多酚的组成结构及其生理活性功能研究[D]. 钱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4]大豆糖蜜生物活性成分的连续分离和纯化[D]. 倪春蕾.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 [5]4种大豆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包健,徐建雄. 饲料研究, 2015(04)
- [6]豆粕提取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作用的研究[D]. 祁宏伟.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7]大豆糖蜜分离提取异黄酮和皂甙的研究[D]. 张倩瑶. 江南大学, 2013(02)
- [8]大豆食品原料与加工技术问题研究进展[J]. 郭顺堂,徐婧婷. 大豆科技, 2010(01)
- [9]品种、播期和年份对大豆异黄酮及皂甙含量的影响[D]. 俞阗. 新疆农业大学, 2006(02)
- [10]大豆皂甙的酶解及其产物分析[J]. 李丹,田晶,于玲,徐龙权,王净.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