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分制实施意义与途径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蔡富田[1](2017)在《工业设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在我国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探究与实践,如今正走在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上。虽然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人才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但目前专业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完善,部分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如培养目标模糊、培养体系不健全、评价系统不全面等问题,使其培养出的工业设计人才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培养出具备足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工业设计人才,使毕业生与设计行业人才需求成功对接,是目前各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也是我国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与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主要课题。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全日制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作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分析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通过文献分析、调研、案例解析等研究方法,最终研究出了有效提升工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并以西安工程大学为背景,初步构建了“双导师制产学研联合培养新模式”。提出了以“特别课堂”为核心的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其中,“设计师情商课堂”的设计更是填补了传统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人才情商培养的缺失。为了保证培养模式的有效性,论文第六章还对新模式的实践管理模式及评估体系进行了建设。本次研究是对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贯彻《陕西省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改革试点项目》文件的指导思想的同时,对人才质量的提升以及专业的发展与进步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杨新,伊逊智[2](2016)在《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意义及策略》文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分制改革策略主要是:建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理念;建立健全学分制各项配套管理制度;深化考试改革,全面推进教考分离。
陈璐[3](2016)在《边远中职学校作文教育初探 ——以毕节市卫生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职教学过程中,作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积极做好作文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语文基础功底较为薄弱,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低下。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中职院校的学生都存在写作行文不流畅、语句不通顺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中职院校的学生都表示对作文课不感兴趣,加之学校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师综合素质较低以及边远地区职业教育条件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学校的作文教育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积极更新作文教学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作文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挑战,是当前边远地区的中职院校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卫生学校为例,结合该校情况制定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目前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在贵州省毕节市卫生学校的作文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教学理念落后或者存在偏差;(2)学生缺乏参与意识;(3)学生缺乏探究和创新意识;(4)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不科学等。文章结合问卷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包括:(1)加强边远地区卫生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图书馆等)建设;(2)更新育人观念,树立科学的作文教学理念;(3)改革并完善作文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积极性,促使中职生作文能力提高;(4)结合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开展作文教学;(5)提高教师自身语言与写作素质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边远地区中职院校的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积极的促进中职学校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樊颜丽[4](2015)在《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分制实施研究 ——以陇东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分制是目前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制度。由于这种制度具有选择的灵活性、学习的自主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等特点,因此受到世界上许多高校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也加快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入,中国高校掀起了新一轮学分制改革的高潮。21世纪初,全国展开了以学分制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将或已经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学分制。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出发,以地方高校——陇东学院为例,来研究该校的学分制实施现状,通过对该校自学分制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为了更好的阐述学分制的实施情况,首先总结和概括了学分制的内涵与本质:学分制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学分制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分制的类型等。其次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个学年学分制的典型案例——陇东学院,分别从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文件等方面来介绍该校学年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进行阐述,进而针对西部地方高校陇东学院学分制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进一步展开学分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最后,借鉴我国学分制推广所取得的成绩,结合西部地方高校实际,提出改进和完善学分制的改革对策和构想。总之,对我国高校成功推行学分制进行一定的探讨,将对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改革、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特别对西部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龙伟[5](2015)在《新时期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也在逐渐增多。大学生党员是党员群体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和思想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新时期,根据学生党员呈现出的新的特点,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党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服务意识,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培养能够肩负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现代化的优秀党员和优秀人才。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通过对有关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第二部分:深入分析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以及类型,为开展进一步的关于载体建设方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由于新时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对象呈现出的新的特点,使加强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成为必然的选择;第四部分: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福建六所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确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最后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也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所在。主要是从福建高校学生党员党内教育、理论、文化、实践、媒体载体的拓展以及载体之间的关联性六个方面入手来探究完善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对策。
吴阿古拉[6](2013)在《民族院校助学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做好学生助学工作,是保障教育民生、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家为了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出台并实施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助学政策。这些助学政策含金量高,覆盖面广,资助强度大,帮困与奖优并举,成效显着,尤其是对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助学奖励力度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院校的和谐、稳定发展。但是,这些政策在民族院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国家保障性助学的激励作用欠缺、国家无偿性助学不利于学生自强自立、国家监督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缺失等等。本文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国家助学政策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助学管理现状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完善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管理机制的一些建议和措施。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工作,作者从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优化高校资助管理措施;以人为本,探索助学工作育人功效;坚持发展性资助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周婕[7](2010)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较以往有所提升,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状况的关注度也显着提升。少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存在缺陷,校园内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较少,人文教育设施的闲置、学生人文修养与实践脱节等现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积极塑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探索新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大力构建网络人文教育平台,朱治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入手。
刘俊杰[8](2009)在《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对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在高校内部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相互配套的德育工作协调运作机制,以更好的加强和改进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高校德育体系构建问题展开研究。从宏观上说,本文首先对“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基本内涵做出了界定,然后探讨了为什么要构建高校德育体系以及怎样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问题。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德性的可教性与整体性特点、德育整体性原理以及系统论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实践依据在于,这是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所带来挑战的必然选择,有效应对国内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的需要,同时还是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还列举了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需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方法。指导思想主要有,坚持以人为本、饯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中华民族优秀德育传统与国外德育建设先进经验等。基本原则包括,与世界发展趋势相符合、遵循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和成才规律、全方位与多层次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不断动态更新、发展的原则。基本方法有,建立德育组织机构体系、德育工作者体系、严格管理、对症下药等。从微观上说,本文将高校德育体系划分为六大子体系,它们分别为高校德育目标体系、高校德育内容体系、高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高校德育主体体系、高校德育组织管理体系以及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本文首先对每一个子体系的基本内涵做出了科学界定,其次分析了它们的组成要素,最后论述了各子体系的构建方略。其中,高校德育目标体系是高校德育活动的指向和最终归宿,主要分为法纪素质目标、道德修养目标、心理素质目标、职业能力目标、政治素质目标与思想素质目标。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是一定社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包括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高校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关系到德育内容的贯彻落实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高校德育途径体系包括八大类:课堂教学类、社会实践类、辅导咨询类、组织类、管理类、自我教育类、环境类、传媒类。高校德育方法体系分为七大类,分别为:实践锻炼类、语言说理类、规范制约类、评价激励类、榜样示范类、修养指导类、行为训练类。高校德育工作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主要包括四大要素:政工干部、授课教师、大学生自身以及机关后勤服务人员。高校德育组织管理体系是整个高校德育体系中具有统帅功能,带有全局性、整体性色彩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大工作系统,分别为党组织系统、团组织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会系统与学生社团系统。建立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是保证高校提高德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评估主体体系、评估客体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体系、评估结果及其应用体系。
张孜[9](2009)在《论学分制优势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文中指出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比于传统学年制,学分制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上有明显优势。为了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如何推行并完善学分制,其途径主要有:一是调整修业年限,实行弹性学制;二是改进教学课程设置,开设通识课程;三是引入本科生导师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成才;四是确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五是加快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飞帆[10](2008)在《标准化课程体系与工程技术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标准化课程体系,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以标准化课程为"模块",构建多样化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方法,并讨论了在我国推广应用的若干问题。
二、学分制实施意义与途径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分制实施意义与途径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设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市场对于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求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2 基础理论 |
2.1 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下的工业设计教育 |
2.2 全日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及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对比 |
2.3 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所面对的主要困境 |
2.3.1 创新能力薄弱 |
2.3.2 缺乏实践观念与实践训练 |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方向分析 |
3.1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
3.1.1 学制 |
3.1.2 实践环节 |
3.1.3 学位论文 |
3.2 案例分析 |
3.2.1 国外案例 |
3.2.2 国内案例 |
3.3 现有培养模式的缺陷 |
3.3.1 培养理念模糊 |
3.3.2 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 |
3.3.3 缺少专业学位导师评聘独立机制 |
3.3.4 管理体制及评估方式有待改进 |
3.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思路 |
4 改进工业设计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
4.1 提升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途径分析 |
4.1.1 明确培养理念 |
4.1.2 加强实践创新训练 |
4.1.3 结合实体产业 |
4.2 以职业规划为导向对专业学位方向进行重新规划 |
4.3 基于不同的实践性要求安排跨学科工作坊课程 |
4.4 建立独特的师资团队 |
4.5 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实践平台 |
5 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
5.1 西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全日制研究生现有课程设置 |
5.1.1 工业设计专业 |
5.1.2 现有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
5.1.3 培养方案的改革方向 |
5.2 “特别课堂”的建设 |
5.2.1 思维与实践课堂 |
5.2.2 设计师基本素质课堂 |
5.2.3 特别课堂的课程作业 |
5.3 实践平台与学生工作室 |
5.3.1 工业设计研究生实践平台 |
5.3.2 学生工作室 |
6 专业实践管理体制及评估方式 |
6.1 现有管理体制及评估方式 |
6.2 现有管理体制及评估方式的不足 |
6.3 基于实际情况的改革与完善 |
6.3.1 设计实践效果考核表 |
6.3.2 充分发挥第二导师的作用 |
6.3.3 明确毕业论文成果的实践性导向及评价 |
6.3.4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
7 结论 |
7.1 研究成果 |
7.2 主要的创新点 |
7.3 尚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意义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分制的起源及涵义 |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
1、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
2、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3、有利于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
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策略 |
(3)边远中职学校作文教育初探 ——以毕节市卫生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毕节市卫生学校作文教学现状 |
第一节 教师方面 |
一、教师对课程标准认知不足 |
二、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
第二节 学生方面 |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
二、课内外训练不足 |
第二章 卫校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客观条件分析 |
一、边远中职学校的特点 |
二、课时不充分 |
第二节 教师分析 |
一、作文教学理念落后 |
二、教学方法不科学 |
第三节 学生分析 |
一、学生阅读少导致写作意识和写作基础薄弱 |
二、对待作文的消极态度 |
三、缺乏生活积累和认知能力 |
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
五、学生缺乏探究意识 |
第三章 卫校作文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一、更新观念,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转变作文教学理念 |
二、开展作文教学研究,特别是专题研究 |
三、撰写心得体会,或教研论文 |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一、以阅读促进写作 |
二、拓宽视野 |
第三节 学校层面 |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
二、改进教学条件 |
三、推动教学研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分制实施研究 ——以陇东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基本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概述 |
2.1 学分制的含义及本质 |
2.2 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
2.3 我国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
2.3.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学分制 |
2.3.2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分制 |
2.4 我国学分制的类型 |
3 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现状 |
3.1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分析 |
3.1.1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是适应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
3.1.2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
3.1.3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必然选择 |
3.1.4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是对“因材施教”重要理念的深入贯彻 |
3.2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实行学分制的前提 |
3.2.2 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为学分制实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3.2.3 教育经费的投入为学分制的实行提供了基础的保障 |
4 陇东学院学分制的实施现状调查 |
4.1 陇东学院概况 |
4.2 学分制教学培养计划 |
4.2.1 学分制教学培养计划目标 |
4.2.2 学分制教学培养计划指导思想 |
4.2.3 学分制教学培养计划模块 |
4.2.4 学分计算办法 |
4.2.5 在校大学生正常毕业、提前毕业与延期毕业 |
4.2.6 课内总学时 |
4.3 学分制教学相关文件 |
4.3.1 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 |
4.3.2 成绩考核及管理办法 |
4.4 学分制实施效果分析 |
4.4.1 问卷调查 |
4.4.2 调查问卷的设置 |
5 陇东学院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学生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
5.1.1 学生对学分制认识存在很大缺陷 |
5.1.2 学生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存在意见 |
5.1.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
5.2 教师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
5.2.1 教师没有很好的熟悉学分制 |
5.2.2 教师对当前现有的评价体系不满意 |
5.2.3 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
6 陇东学院学分制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传统观念制约 |
6.2 现实条件制约 |
6.3 当前制度制约 |
6.4 教学管理制约 |
7 陇东学院实施学分制的对策探讨及对西部其它地方高校的启示 |
7.1 实施学分制的对策探讨 |
7.1.1 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 |
7.1.2 改革教学管理的外部条件 |
7.1.3 完善教学管理的内部条件 |
7.1.4 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及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 |
7.2 实施学分制对西部其它地方高校的启示 |
7.2.1 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促进学校师生转变观念 |
7.2.2 不断补充和丰富教学资源,更好的完善选课制 |
7.2.3 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的作用 |
8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陇东学院学实施分制实效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新时期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 |
2.2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 |
2.2.1 按党员发展的不同时期可分为:前期载体和后期载体 |
2.2.2 按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组织者可分为:党内载体和党外载体 |
2.2.3 从教育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 |
2.3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
2.3.2 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理论 |
第3章 新时期加强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必要性 |
3.1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要求 |
3.2 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需要 |
3.3 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
3.4 福建高校为海西建设培养全面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
第4章 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1 载体的类型日益多元化,但配合度不高 |
4.2.2 党内教育活动日渐丰富,但连贯性不强 |
4.2.3 教育载体的覆盖面广,但针对性不够 |
4.2.4 载体的应用较为单一,创新性不足 |
第5章 新时期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原则 |
5.1 传承与发展相统一 |
5.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5.3 多样性和科学性相一致 |
5.4 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并用 |
第6章 新时期完善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党内教育载体 |
6.1.1 加强党员前期载体建设 |
6.1.2 表彰优秀学生党员 |
6.1.3 严格“三会一课”制度 |
6.2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载体 |
6.2.1 建立分层分类教育模式 |
6.2.2 建立自我教育模式 |
6.2.3 建立互动式教育模式 |
6.3 丰富校园文化教育载体 |
6.3.1 建立海西红色校园文化 |
6.3.2 开展“党组织进社团” |
6.4 延伸实践教育载体 |
6.4.1 开展“党员主题活动日” |
6.4.2 建设“党员服务站” |
6.4.3 开展海西志愿服务活动 |
6.4.4 优秀学生党员社区挂职锻炼活动 |
6.5 拓展媒体教育载体 |
6.5.1 建立校园党员报和党员电台 |
6.5.2 拓展手机和网络等新兴媒体 |
6.6 增强载体间的关联性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民族院校助学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1. 宏观背景 |
2. 微观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状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五) 理论基础 |
1. 教育公平理论 |
2. 科学发展观理论 |
(六) 研究思路 |
(七) 研究方法 |
(八) 核心概念界定 |
1. 民族院校 |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3. 助学管理 |
二、 当前我国助学政策体系内容分析 |
(一) 我国助学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 |
(二) 我国助学政策体系的实施范围 |
(三) 我国助学政策体系 |
1. 国家奖助学金 |
2. 国家助学贷款 |
3. 免费教育、补偿政策 |
4. 勤工助学 |
5. 其它资助政策与措施 |
(四) 我国助学政策体系内容分析 |
三、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及致困原因分析 |
(一)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基本情况 |
1.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发展史概况 |
2.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基本情况 |
(二)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 |
1.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 |
2.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统计 |
(三)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致困原因分析 |
1. 农民收入低下 |
2. 牧民收入低下 |
3. 自然灾害 |
4. 子女多 |
四、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现状及其成效 |
1.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助学体系 |
2.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助学项目 |
3.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助学工作成效 |
(二)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
1.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助学工作外部环境问题 |
2.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助学工作内部条件问题 |
五、 国内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一) 国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1. 国外助学经验 |
2. 国外资助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
(二) 国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1. 国内资助经验 |
2. 国内资助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
六、 进一步完善民族院校助学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
(二) 优化高校资助管理措施 |
(三) 以人为本,探索助学工作育人功效 |
(四) 坚持发展性资助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
(一) 学生人文知识方面 |
(二) 学生人文能力培养方面 |
(三)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接收路径方面 |
二、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
(一) 在高职校园中营造全员育人良好文化氛围 |
(二) 以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为契机, 大力修改人文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培养环节 |
(三) 积极构建校园网络人文教育平台 |
(四)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
(8)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三、本文拟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上篇 |
第一章 高校德育体系的基本内涵与要素组成 |
(一) 高校德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
(二) 高校德育体系的要素组成 |
第二章 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依据 |
(一) 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二) 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实践依据 |
(三) 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主要任务 |
第三章 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方法 |
(一) 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
(二) 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三) 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
下篇 |
第一章 高校德育目标体系 |
(一) 高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内涵 |
(二) 高校德育目标体系构建 |
(三) 高校德育目标体系构建方略 |
第二章 高校德育内容体系 |
(一) 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内涵 |
(二) 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 |
(三) 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方略 |
第三章 高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 |
(一) 高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的内涵 |
(二) 高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构建 |
(三) 高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构建方略 |
第四章 高校德育工作者体系 |
(一) 高校德育工作者体系的内涵 |
(二) 高校德育工作者体系构建 |
(三) 高校德育工作者体系构建方略 |
第五章 高校德育组织管理体系 |
(一) 高校德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内涵 |
(二) 高校德育组织管理体系构建 |
(三) 高校德育组织管理体系构建方略 |
第六章 高校德育评估体系 |
(一) 高校德育评估体系的内涵 |
(二) 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构建 |
(三) 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构建方略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标准化课程体系与工程技术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标准化课程体系 |
二、专业的模块化构建 |
三、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
(一) 服务于选课制的学分制 |
(二) 紧扣专业素养训练的选修制度 |
(三) 围绕工程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 |
四、学分制实施意义与途径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设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蔡富田.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2]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意义及策略[J]. 杨新,伊逊智. 新西部(理论版), 2016(21)
- [3]边远中职学校作文教育初探 ——以毕节市卫生学校为例[D]. 陈璐. 贵州师范大学, 2016(03)
- [4]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分制实施研究 ——以陇东学院为例[D]. 樊颜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5]新时期福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D]. 白龙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6]民族院校助学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D]. 吴阿古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2)
- [7]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J]. 周婕. 科技风, 2010(17)
- [8]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D]. 刘俊杰. 山东大学, 2009(06)
- [9]论学分制优势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J]. 张孜. 韶关学院学报, 2009(01)
- [10]标准化课程体系与工程技术人才的个性化培养[J]. 叶飞帆. 高等理科教育,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