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OWS95&NT下多线程程序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梁志文[1](2007)在《基于WINDOWS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的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制造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也越来越短,从而对制造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数控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当前数控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在PC机操作系统上构建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的数控系统。WINDOWS系统是PC机上的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开放性、易操作性、集成开发环境的多样性,所以开发基于WINDOWS平台的数控系统已是必然趋势。本文研究以PC机为基础,运行于WINDOWS2000操作系统下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即研究数控系统的开放式结构,利用通用硬件和软件,使数控系统能够作为通用的控制器,控制通用机床、专用机床、和其他机械装置。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基于WINDOWS的数控系统下的实时控制进行了研究,并且详尽地论述了WDM技术的原理。2、对WINDOWS下的数控系统的多任务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采用多线程技术来解决数控系统下并行多任务调度的方法。3、使用WDM技术和多线程技术,在Windows2000下以GT-400-SV运动控制卡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实验性的数控系统,并进行上层应用程序的开发,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从实例的运行结果来看,以GT-400-SV运动控制卡构建的系统,能够满足各种钻孔实际加工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整个调试过程的结果表明数控钻床的控制系统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令人满意的,对控制的各种功能(打开文件、加载文件、编辑区、选中、复制、剪切、粘贴)进行调试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实际加工中所需要的各种加工文件的编辑功能、加工文件的插补及钻位补偿功能和实际加工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控制功能。硬件动作的调试中,结果显示出控制系统可以准确的控制加工过程中各种硬件的动作,满足加工需要。在连接伺服电机电源的条件下,加工的结果表明在准确调整数控钻床系统的各种参数后,系统以最大速度进行加工,可以保证加工误差。这说明系统可满足加工要求。
李慕君[2](2005)在《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已成为规划电力系统,设计与检验电力系统控制、保护以及调度设备的主要工具。随着电力系统结构日益复杂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微机的实时数字仿真系统以其成本低、升级容易、发展潜力大等优点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装置。开发基于通用PC机及系统软件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已成为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对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内核机制、Intelx86微处理器平台体系结构及相关的芯片组和外围I/O接口芯片等有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机制详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基于通用PC机的实时系统实现原理及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在实时应用中的一些重要技术,初步实现了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本文首先从中断、多任务及任务调度、虚拟存储等方面分析了通用操作系统实时缺陷产生的原因,归纳了通用操作系统的实时扩展方法,阐述了通用操作系统实时扩展技术的研究方向,并以DOS及Linux操作系统为例,研究和分析了基于PC/通用操作系统环境的实时系统实现方案与结构。PC/Windows系统组合以其系统性能价格比高、拥有丰富强大的开发工具和应用软件支持环境、系统兼容性好、用户广泛等优点,在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领域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二进制代码级别的跟踪调试以及逆向工程技术对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重要内核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硬实时扩展方案。该方案通过在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内核之外进行扩展,实现了实时定时器中断管理模块和实时任务加载器模块,为实时任务的运行提供了硬实时环境,保证实时任务以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最高优先级运行于系统内核模式。针对如何在实时扩展中加入时钟滴答,从而为周期性的实时仿真任务提供调度时机和高精确度时间间隔的问题,本文研究了Intel x86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及中断处理机制,在不修改硬件抽象层(HAL),保证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直接访问CPU外围的I/O接口芯片实现了实时定时器中断的管理及中断优先级的控制。深入研究了PE文件格式的基本结构,针对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多模块模型特点,提出了基于栈式数据结构的多模块加载算法,该算法解决了PE模块加载过程中的重定位以及外部引用解析等关键问题,初步实现了加载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模型至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内核模式运行,获得了对于实时任务加载过程的控制权,使得实时任务加载过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本文提出了通过动态链接库开发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实时任务的方案。以一个典型的短距离电力系统仿真原型为例,详细深入地研究了电力系统多模块耦合模型的建模方法,并根据动态电力系统理论,采用适合于实时仿真计算的数值积分方法,建立了该系统空载合闸后自同步、正常运行、接地短路故障运行及故障后非全相运行等电磁暂态过程的数字实时仿真模型。另外,为精确考虑电力变压器的非线性,本文提出了分段线性拟合的方法,将变压器励磁支路非线性电感进行了分段线性化处理,建立了非线性变压器空载合闸、负载运行及匝间短路故障运行等电磁暂态过程的数字实时仿真模型。针对建立的数字仿真模型,本文编制了相应的算法和仿真程序,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实现的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能够满足线路继电保护装置闭环测试领域的需要。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陈月斌[3](2004)在《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研究了基于Windows实时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中关键技术,重点分析了Windows下实时串行通信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最后,对数控系统中若干控制功能进行研究与开发。 第一章:综述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介绍当代数控系统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分析基于PC的开放式CNC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主流数控系统软件平台,阐述了开发基于Windows经济型串行总线数控系统的研究意义。最后给出全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针对Windows平台下数控系统实时多任务控制这一关键问题,研究了Windows环境下软硬件精确定时技术;并在Windows底层驱动程序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基础上,对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编程开发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应用程序与VxD共享内存的具体实现方法;此外,还对Windows下多线程技术中同步机制、任务调度算法以及线程调度模型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介绍计算机通信系统的特点、组成、数据传输方式;分析比较了三种计算机串行通信接口标准(RS-232C、USB和IEEE-1394)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场合等;最后,对通信协议层次结构中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数据链路层控制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第四章:介绍Win32下串行通信的内部机制及其基本步骤;分析串行通信的编程实现方法及其工作方式:并在对WindowsAPI方式和VxD模式实现串行通信关键技术分析基础上,具体编程开发相应的实时串行通信软件;最后,对影响实时串行通信的相关因素进行实验分析。 第五章:简要介绍基于Windows串行总线数控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组成;在分析Windows下数控系统多任务特点基础上,给出了实现多任务控制的缓冲区技术和基于多线程技术的多任务实时调度方案。最后,对数控系统中若干控制功能进行研究与开发。 第六章:总结全文的研究工作,并对今后开放体系结构CNC系统的发展进行展望。
闫明[4](2004)在《基于LabVIEW的Windows通用测控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测试与控制技术是工业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测控系统的规模、结构及其所使用的软硬件资源不同,测控系统软件也有很大的区别,其开发工作量和难度也很大。调用成熟软件工具组件设计一个具有可视化编程界面的通用测控系统开发支持平台,对于快速和有效地完成测控系统软件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十五国防预研项目“分布式协同综合虚拟试验与测试技术”和个五航空预研项目“直升机飞行载荷全数字加载控制和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在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其共性的关键技术之一——系统开发支持平台(通用测控平台)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功能及其设计原则;比较了传统测控平台与现代测控平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通用测控平台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包括开发流程、关键技术、性能特性、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 LabVIEW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推出的一种革命性的图形编程语言,开创了虚拟仪器的新纪元。本文在分析了虚拟仪器和LabVIEW的特点之后,研究了在LabVIEW下非标准(非内置)接口板卡的驱动程序开发技术:调用板卡的动态链接库CLF技术和调用VC编程语言的CIN技术,探讨了在用户环境下调用LabVIEW功能模块的方法。 深入研究了LabVIEW RT实时系统的结构和程序开发步骤,包括LabVIEWRT开发系统和RT引擎的结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方法、将应用程序下载到目标硬件的机理等等。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高精度软件定时器,解决了在Windows下利用LabVIEW开发测控平台的实时性问题。 探讨了LabVIEW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多任务运行机制,设计实现了时间片轮换调度、固定时间间隔调度、事件驱动调度等三种调度策略,实现LabVIEW环境下的多任务运行机制。 本文设计开发的基于LabVIEW的Windows的通用测控平台和实例,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数据的实时采集显示、事后处理、安全可靠的故障处理措施等功能。 通过论文研究,可以快速方便地建立测控系统工作站软件,缩短系统开发时间,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通用性。
牛彦敏[5](2003)在《基于PCI总线的A/D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各种自动测量﹑采集和控制系统中遇到的变量,大多时间上和幅度上都是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即模拟量。而微型计算机只能对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的信息进行运算和处理。将模拟量转换为被计算机所认识和接收的数字量,这个过程叫做模拟/数字转换,简称A/D。A/D转换是将数字计算机应用于生产过程﹑科学实验以实现更有效的自动控制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如何实现A/D转换器与计算机的接口,也就成为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以Windows为主的图形用户接口进入PC机后,人们迫切需要研制基于PC系统的快速、高性能的图像信号采集系统来获取各种信号,以满足数字信号处理新技术的要求。PCI总线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局部总线,成为 PC机的主流总线,数据传输率低的ISA总线信号采集系统将迅速被市场淘汰。本课题即是基于PCI总线实现对信号的高速、高精度A/D数据采集系统。论文介绍了PCI总线的特点、PCI总线规范、和PCI总线操作中的两个关键技术:PCI总线配置技术,PCI总线中断实现技术。采用了PLXTech公司的PCI专用接口控制芯片PCI9050来实现基于PCI总线的图像信号采集。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实现对整个数据采集系统的控制部分。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是实现整个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驱动程序是硬件功能能够正常实现的重要保证,它不仅与所要设计的硬件设备有关,而且还涉及操作系统的内核。文章描述了Windows 9X系统体系结构及设备驱动程序的组成部分,介绍了设备驱动程序的常用开发工具,然后结合实际课题讨论了PCI设备驱动程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最后简述设备驱动程序的安装。最后,文章介绍了在Windows 98操作系统下,PCI总线操作、图像信号采集和处理应用程序的编制。
郭静寰[6](2003)在《基于底层开发技术实现经纬仪测控系统实时通讯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对靶场测量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光学测量设备—光电经纬仪的主控计算机系统已成为指挥控制的中心系统,它对内与若干传感器进行数据通讯,对外与中心计算机等引导设备进行数据通讯,它实时进行着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字引导、状态切换、状态控制和功能检测。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源于Windows NT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优势,正因为该操作系统的出现,主控计算机的功能日趋强大,其性能远远优于以往基于DOS系统下的编程。鉴于此,光电经纬仪主控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由DOS升级为Windows NT。 光电经纬仪主控计算机系统中配备多种专用部件。这些部件包括通信控制处理部件、时统部件、中断部件、双端口数据交换卡等。主控计算机通过这些专用部件实现对内对外的数据通讯和状态控制等功能。在Windows NT操作系统下,如何控制这些专用部件来快速实现主控计算机的对内对外的协调工作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满足实时性的要求,我们必须编写各通讯专用部件的驱动程序,这需要开发人员必须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操作系统的整个调用关系、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硬件的工作原理等多方面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设备驱动程序是应用软件和硬件的接口,它是Windows编程中最复杂、深奥的工作,同时它又是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调试比一般的应用程序困难得多。 本文首先总结了在几种操作系统平台上开发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随后介绍了光电经纬仪实时通讯专用部件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在深入探讨了windows NT的体系结构和系统核心态机制的基础上,从底层开发出经纬仪实时通讯的程序,并成功地应用于新一代光学测量设备中。这项工作对经纬仪操作平台的升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为今后基于流行总线的硬件设计和驱动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钺[7](2002)在《Windows平台下描绘式显微颗粒测量系统开发及颗粒边缘自动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的对象是图形描绘(TD)式显微颗粒计算机测量系统。主要分析软件的需求,论述Windows平台下测量系统软件测试与调试、面向对象、设备驱动、管理与通信(进程、线程)等技术和原理,并据此制作完成高分辨率、低误差值、高可靠性、高实用性的颗粒测量软件。同时对摄像(TV/DC)式显微颗粒计算机测量中的关键技术——边缘检测(图像分割)进行了新的探索。 颗粒是构成天然物质和工业材料(岩石、矿石、沙子、泥土、尘埃、钢铁、陶瓷、水泥、墨粉、磁粉、光纤和料封装材用高纯硅微粉、细胞等)的基本单元,颗粒尺寸(粒度)是颗粒的首要特征和粉体材料的第一指标。随着颗粒的细化(粒度变小),颗粒和材料(在某些粒度段位)性能会发生突变,即颗粒尺寸效应。毫米颗粒仅具常规性能和常规用途,微米(10—0.1微米)颗粒具增强功能(力学增强、流态化能力增强、磁力增强等),纳米(100—0.1纳米)颗粒具超常功能(韧性陶瓷——摔不碎,超硬铜材——硬度提高500%,750度低熔铜、黑色白金、隐形材料等)。显微颗粒测量是对显微镜下微观颗粒(微米—纳米)几何、堆积、组构、组份、物相、孔隙等特征测量与统计分析的总称。 本文及软件以颗粒尺寸(长度、粒度)和方位测量为基本内容。颗粒尺寸测量包括粒度和粒度分布参数及图形;长径比及长径分布,径厚比及直径分布;方位测量包括方位分布及制图等。 消息、对象、方法、类和继承是构成面向对象方法与技术的柱石。Windows是抢先式多任务、多线程操作系统;为管理临界资源,使用特权级的概念;为保证多任务正常运行,应用程序(进程)运行在保护模式上,靠消息来驱动;进程可以创建多个并发线程(操作系统分配CPU运行时间的基本实体),同时也以主线程的形式被系统调度;进程间的通信及线程管理是实现复杂应用的重要技术;设备驱动程序运行在内核状态,是系统用于对各种硬件资源识别、管理、维护运作的扩展,与虚拟机管理器一起合作,维持系统的运作。软件可靠性由测试与调试来保证,通过测试-分析-修改的过程而发生变化。 本文的重点在于深入阐述了Windows操作系统并行(进程与线程)处理技术的原理、实现及其设备驱动的程序的原理、开发方法及实现;并结合目前流行软件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介绍了测量系统软件的实现的过程。 本文及软件取得重要的突破就是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数据处理精度(分辨率)可达到0.08微米,操作方便而且稳定可靠;配合电子显微镜,完全可以在纳米级水平上进行样品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文章提供典型样品的图片及相应的实验分析结果;同时也对其它的测量的方法进行了集中论述,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们提供借鉴。 在Windows平台下,成功地与显微镜相结合进行颗粒形貌与尺寸的直接测量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数学形态学的发展,他们也渗透到显微镜颗粒图像测量。本文最后对颗粒的显微图像边缘检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何永义[8](2001)在《基于视窗平台的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广泛收集和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基础上,论述了当前机器人控制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以工业PC微机为硬件平台,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软件平台,开发研制机器人控制器。为解决基于视窗平台机器人控制器的实时性等难题,深入研究了基于视窗的机器人控制技术,作者成功研制了“基于工业PC和视窗(Windows95/NT)平台的机器人控制器”。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器人发展状况和趋势、基于视窗机器人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基于Windows 95设备驱动程序研究及实现、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接口技术、多线程及异步程序设计技术、Windows NT设备驱动程序设计、机器人控制算法、机器人运动和受力异常检测的智能控制算法及实验、机器人远程监控技术和仿真等。 第一章简述了机器人概况、机器人和控制器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控制器的控制结构,并对PUMA-560和我国精密1号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分级控制结构进行了描述,阐述基于视窗和工业PC机器人控制器是机器人控制器重要发展方向。 第二章简述了机器人实验平台,机器人控制器主要的硬件和软件组成,论述了机器人控制器硬件组成,硬件具有实时中断功能,详细分析了多轴伺服控制卡及控制器主要硬件的原理功能。 第三章对术语Win32及有关特性进行了详细解释。介绍了2001年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机器人控制器控制软件的体系结构,控制软件的主要组成模块,详细论述主要模块的功能和特点,模块间的通信和调度. 第四章分析了V西ndows95硬件设备驱动程序机制,对中断、I/O及V西ndows95操作系统体系及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虚拟机vM、虚拟机管理器vMM.详细阐述了vxD的结构及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法. 第五章论述了多线程技术,采用多线程和异步设计技术,加快了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极大提高了CPU的利用率和协调后台任务的能力,使控制器具有多任务执行的能力.灵活利用异步技术构造了高效、快速、强大和健壮的应用程序. 第六章论述了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通信机制,实现了中断实时获得数据和快速的响应,针对机器人控制器的伺服控制卡和FO卡,设计了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接口.并对程序接口进行了封装. 第七章用D一H法求解了实验平台Pr一500机器人控制器的运动控制算法,采用神经网络设计了智能控制算法,并阐述了机器人智能控制算法的作用及有关算法程序的设计. 第八章论述了样本如何采集和处理,多种网络的训练、仿真,其中LM法BP网络具有比较快的收敛速度,仿真结果在误差范围之内,符合实际输出.所以在机器人运动或受力异常检测中,选用了LM法BP网,实验取得了成功. 第九章详细介绍了机器人网络通信功能的作用及实现手段.简要说明Windows 95lNT的通信方式、V肖nsock基本原理,在机器人控制器中采用winsock技术,使机器人控制器具有网络通信功能,论述了机器人的三维建模及仿真技术, 第十章简要比较了W知dowsN,r 4.0和Windows95,对 基于视窗平合的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及实现windows Nl,4.0硬件设备驱动程序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有关设备驱动程序,实现基于NT的机器人控制器. 第十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基于视窗平台机器人控制器的特点和优越性.并为“基于视窗平台的机器人控制器”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郭晋峰[9](2001)在《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软件开发》文中指出■课题背景 以通用PC为硬件平台、PC操作系统为软件平台开发基于PC的数控系统是当前数控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DOS和Windows是PC上的主流操作系统,也是主要的PC数控系统软件平台。 由于DOS和Windows都只是一般用途的PC操作系统,因此它们在用于数控系统时必须首先解决实时多任务环境的实现问题。对DOS来说,实时多任务环境比较容易获得,在性能方面也能够满足数控系统实时控制的需要,所以,现有的大多数PC数控系统软件都是基于DOS开发的。但是DOS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数控系统对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DOS已经不能满足数控系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Windows具有很强的功能。但是,由于Windows只允许应用程序通过系统提供的接口构造所需要的功能,而用这些方法实现的定时任务在定时精度上都达不到数控系统实时运动控制的要求,所以数控系统定时任务的实时性在Windows中得不到保证。另外,Windows的多任务环境在设计时未考虑实时应用的需要,其任务调度效率较低,所以Windows中任务调度的实时性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完全基于Windows开发高性能的数控系统软件是行不通的。 目前,Windows常常用作上下位机结构数控系统中上位机的操作系统,而下位机则由各自的实时操作系统控制。这种结构的数控系统可以获得较高的性能和很强的功能,但是,其成本较高,开发起来难度也比较大。 与DOS和Windows不同,RTLinux是一个具有硬实时能力的多任务操作系统。由于采用了完全以实时应用为目标的设计方案,RTLinux的实时性能主要受硬件条件限制。当硬件的性能提高时,RTLinux的实时性能也会以几乎相同的比例提高。因此,基于RTLinux开发数控系统软件在性能上完全有保证。由于RTLinux中的实时任务可以利用所有的Linux功能,所以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软件在功能上也有很好的发展基础。■主要研究内容 RTLinux是通过对标准Linux进行实时性改造得到的。鉴于实时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对以之为基础的实时控制程序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在第二章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了RTLinux中与实时应用程序开发有密切关系的几个问题,包括:RTLinux的实时性能参数、RTLinux的实时多任务实现机制、RTLinux的编程模式等。 Linux是作为一个最低优先级的任务在RTLinux中运行的,所以处于Linux空间的所有功能(例如图形功能、网络功能等)都不具有实时性。RTLinux实时任务尽管可以利用这些Linux功能,但是这种利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来实现。正是这一点导致了RTLinux实时编程模式的特殊性。本文在基于RTLinux数控系统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特别注意和强调了RTLinux的实现机制对数控系统软件实现的影响。 RTLinux中实时应用程序的各任务必须能分成两组:实时域任务和非实时域任务。RTLinux实时内核能够保证实时域任务的实时性,但是它们不能使用任何可能导致资源竞争的Linux功能;非实时域任务能够利用所有的Linux功能,但它们不能有任何实时性要求。本文根据RTLinux的实时编程机制和数控任务的特点提出了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软件的功能模块划分方案。 RTLinux支持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对称多处理),可以用作多CPU机器的操作系统。所谓SMP操作系统就是能使多个CPU平等地分担负载的操作系统。利用RTLinux的SMP功能,在多CPU的计算机上可以使数控系统中各任务分别运行在不同的CPU上,从而实现并列式的多机数控系统 郭晋峰 基于RTLnux的数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软件开发(区别于上下位机结构)。本文提出了基于RTLinux的SMP功能的数控系统软件的开发方法。 采用多线程技术可以使数控系统各任务的运行更加合理高效。RTLinux中的线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由实时内核调度的线程,包括:中断处理程序、实时线程、Linux内核三种;另一个是由Linux内核调度的线程,即非实时域线程。本文深入研究了多线程技术在数控系统软件各层次模块中的应用方法。 数控系统的人机界面、状态显示等功能都要用到Linux的图形功能,本文研究了基于Gtk+/Gnome库实现数控系统图形界面的方法。 本文讨论了译码模块在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软件中的位置问题,并研究了Linux多线程机制在译码模块实现中的应用。 数控系统的实时任务中,有的是周期性触发的(例如位置控制任务和轨迹插补任务),有的是条件触发的(例如插补准备任务和译码任务),本文对这两种任务在RTLinux中的实现方法提出了解决方案。 数控系统中的某些任务(例如键盘任务)是中断任务,本文对数控系统中断任务的实现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在第六章给出了作者实现的系统实例,主要包括系统的图形界面、总控模块、插补准备算法等。.论文的研究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软件在实时性能上是完全可靠的,在功能上也有很大的提高余地,并且
石雨荷[10](2001)在《基于便携式计算机的车载激光道路平整度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设计和实现了基于便携式计算机的车载激光路面平整度测试系统。该系统的研制为国内首创,它具有高精度、快速、无接触的特点,适于各种高等级公路路面平整度指标的检测,可填补国家在此领域无高科技产品的空白。 该系统使用国际平整度指数IRI作为衡量路面平整度的指标参数。硬件系统是以便携式计算机为核心,采用高速度、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卡和先进的激光测距技术、加速度传感技术、光电传感技术等组成。软件系统是以Windows下多线程机制为核心,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Borland C++Builder为开发环境,建立在数据采集卡软件基础上的实时测试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构思、设计和具体实现在文中均做了详尽介绍。 通过系统联调和多次实际上路试验,表明:系统各部分工作正常,已获得现场数据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WINDOWS95&NT下多线程程序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95&NT下多线程程序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INDOWS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文摘 |
英文文摘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2 开放式CNC 系统的需求分析 |
1.3 开放体系结构CNC 系统的设计原则 |
1.4 选题意义 |
2 软件平台的研究 |
2.1 软件平台的概述 |
2.2 开放数控系统的现状 |
2.3 微机系统在数控系统中应用的比较 |
2.3.1 DOS 操作系统 |
2.3.2 UNIX 操作系统 |
2.3.3 WINDOWS 操作系统 |
3 WINDOWS2000 下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分析 |
3.1 Windows 2000 体系结构概述 |
3.1.1 Windows 2000 系统结构 |
3.1.2 Windows 2000 操作系统中的驱动程序 |
3.2 WINDOWS 下CNC 系统多任务调度分析 |
3.2.1 WINDOWS 系统的多任务调度特性 |
3.2.2 WINDOWS 下的多线程技术(MFC) |
3.2.3 线程的优先级问题 |
3.2.4 线程的同步 |
3.2.5 CNC 系统多任务调度的实现 |
4 开放式CNC 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总体设计的三个阶段 |
4.1.2 基于功能和实时性要求的模块分类 |
4.1.3 系统行为建模 |
4.2 系统的具体设计 |
4.2.1 概述 |
4.2.2 控制卡性能指标 |
4.2.3 运动控制卡提供的接口函数 |
4.2.4 系统工作流程 |
4.2.5 主要模块的工作流程 |
4.2.6 人机界面的开发 |
4.3 系统实际运行的总结 |
4.3.1 系统的运行结果 |
4.3.2 系统运行总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控制卡函数表 |
附录B 主模块的代码 |
(2)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概述 |
1.1.1 电力系统仿真的发展 |
1.1.2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技术分类 |
1.1.3 实现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的步骤 |
1.2 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背景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通用操作系统实时扩展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时操作系统及其核心特点 |
2.2.1 实时操作系统定义及其发展 |
2.2.2 实时操作系统核心特点 |
2.3 通用操作系统实时缺陷分析 |
2.4 通用操作系统实时扩展方法 |
2.4.1 实时扩展方法分类 |
2.4.2 实时扩展研究方向 |
2.5 基于通用操作系统的实时系统实现方案研究 |
2.5.1 基于DOS环境的实时系统 |
2.5.2 基于Linux环境的实时系统 |
2.6 小结 |
第3章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实时扩展研究及设计方案 |
3.1 引言 |
3.2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
3.2.1 体系结构 |
3.2.2 内核机制 |
3.3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实时扩展研究 |
3.3.1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实时性能分析 |
3.3.2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实时扩展概述 |
3.4 基于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环境的硬实时扩展实现方案 |
3.4.1 实时定时器中断管理模块 |
3.4.2 实时任务加载器(Real-time Task Loader)模块 |
3.4.3 实时任务(Real-time Task)模块 |
3.5 小结 |
第4章 实时定时器中断管理模块设计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进入内核模式的基本技术 |
4.3 实时定时器中断实现技术 |
4.3.1 保护模式下的中断管理机制 |
4.3.2 实时定时器中断截获技术 |
4.3.3 实时定时器中断优先级控制 |
4.4 通信接口实现技术研究 |
4.4.1 IRP的创建与运行 |
4.4.2 加载器模块的通信接口 |
4.4.3 基于共享内存方式的通信接口实现 |
4.5 内核浮点运算环境的实现技术 |
4.6 小结 |
第5章 实时任务加载器设计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PE文件结构分析 |
5.3 基于PE文件格式的加载技术 |
5.4 实时任务加载器 |
5.4.1 用户模式加载器模块RtLoader设计技术 |
5.4.2 内核模式加载器模块KmPELoader设计技术 |
5.4.3 多模块加载算法 |
5.5 小结 |
第6章 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模型的研究及实现 |
6.1 引言 |
6.2 模块化建模方法 |
6.2.1 模块化建模思想 |
6.2.2 系统仿真原型 |
6.2.3 系统模块分解 |
6.2.4 模块间耦合电压的确定 |
6.3 传输线模块数字仿真模型 |
6.3.1 传输线的集总参数模型 |
6.3.2 正常运行状态模型 |
6.3.3 故障运行状态模型 |
6.3.4 非全相运行状态模型 |
6.4 变压器模块数字仿真模型 |
6.5 同步发电机模块数字仿真模型 |
6.6 小结 |
第7章 非线性电力变压器的数字仿真模型 |
7.1 引言 |
7.2 三相、双绕组、Y_0/△-11电力变压器的实时数字仿真模型 |
7.2.1 磁化曲线线性化思想 |
7.2.2 变压器仿真物理模型 |
7.2.3 变压器空载合闸运行状态时的数字仿真模型 |
7.2.4 变压器负载运行状态时的数字仿真模型 |
7.2.5 变压器匝间短路故障状态数字仿真模型 |
7.3 小结 |
第8章 系统性能测试及仿真实现 |
8.1 性能测试目的 |
8.2 性能测试方法简介 |
8.3 测试结果 |
8.4 仿真实现 |
8.4.1 技术参数 |
8.4.2 仿真流程 |
8.4.3 仿真波形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本论文的工作 |
9.2 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开发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
1.2 数控系统研究开发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开发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开发现状 |
1.3 现代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
1.4.1 开放式体系结构模式 |
1.4.2 数控系统软件平台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Windows环境下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 |
2.1 Windows精确定时技术 |
2.1.1 基于软件中断的方法 |
2.1.2 基于硬件中断的方法 |
2.2 Windows底层设备驱动技术 |
2.2.1 Windows下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 |
2.2.2 Windows内核结构及虚拟环境 |
2.2.3 VxD基本工作原理 |
2.2.4 VxD与应用程序的内存共享 |
2.2.5 VxD与应用程序的实时通信 |
2.2.6 VxD的开发工具与编程方法 |
2.3 多线程技术 |
2.3.1 进程与线程 |
2.3.2 线程同步机制 |
2.3.3 任务调度算法的研究 |
2.3.4 Windows下的线程调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串行通信技术的研究 |
3.1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概况 |
3.1.1 计算机通信特点及系统组成 |
3.1.2 数据传输方式 |
3.2 计算机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
3.2.1 RS-232C |
3.2.2 USB |
3.2.3 IEEE1394 |
3.3 串行通信协议的研究 |
3.3.1 通信协议分析 |
3.3.2 数据链路层控制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indows的实时串行通信软件开发 |
4.1 基于Win32的串行通信技术 |
4.1.1 串行通信机制和基本步骤 |
4.1.2 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分析 |
4.1.3 串行通信工作方式分析 |
4.2 基于Windows API方式的实时串行通信 |
4.2.1 关键操作分析 |
4.2.2 VC多线程编程关键技术 |
4.2.3 多线程串行通信的实现 |
4.3 基于VxD模式的实时串行通信 |
4.3.1 串行通信的内核驱动原理与方法 |
4.3.2 Ring0层的串口基本操作 |
4.3.3 具体编程实现 |
4.4 通信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1 通信实验环境 |
4.4.2 通信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研究和开发 |
5.1 系统总体结构与组成 |
5.1.1 系统硬件结构 |
5.1.2 系统软件结构 |
5.2 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多任务调度 |
5.2.1 数控系统的多任务特点分析 |
5.2.2 系统多任务调度的实现 |
5.3 系统若干控制功能研究与开发 |
5.3.1 点动控制功能 |
5.3.2 回零控制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LabVIEW的Windows通用测控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方案设计 |
2.1 计算机测控系统及其设计原理 |
2.1.1 计算机测控系统概述 |
2.1.2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
2.1.3 传统MACS与现代MACS分析比较 |
2.1.3.1 传统MACS特点 |
2.1.3.2 现代MACS特点 |
2.2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需求分析 |
2.2.1 现代MACS技术下的通用测控平台 |
2.2.2 通用测控平台的开发流程 |
2.2.3 通用测控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
2.3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设计方案 |
2.3.1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性能特性 |
2.3.2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系统结构 |
2.3.3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功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开发工具及其特点 |
3.1 虚拟仪器的特点 |
3.1.1 传统仪器与虚拟仪器VI |
3.1.2 VI的演变与发展 |
3.1.3 VI的构成 |
3.1.4 VI的数据采集方式 |
3.2 LabVIEW开发环境 |
3.2.1 LabVIEW概述 |
3.2.2 LabVIEW的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实时性研究 |
4.1 LabVIEW RT实时控制与开发研究 |
4.1.1 实时测控系统概述 |
4.1.2 LabVIEW RT系统结构 |
4.1.3 LabVIEW RT程序开发步骤 |
4.2 LabVIEW下实现高精度软件定时器 |
4.2.1 VC中定时器的实现方法 |
4.2.2 高精度定时器动态链接库的实现 |
4.2.3 在LabVIEW中使用高精度定时器 |
4.3 LabVIEW在不同Windows下的实时性分析 |
4.3.1 实时性能实现技术 |
4.3.2 实时性能重要指标 |
4.3.3 实时软件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多任务调度策略 |
5.1 Windows的多任务机制 |
5.1.1 进程与线程的优先级 |
5.1.2 线程的同步问题 |
5.1.3 LabVIEW的多任务机制 |
5.2 通用测控平台任务划分及调度策略 |
5.3 通用测控平台多任务机制的实现 |
5.3.1 通用测控平台多任务机制的实现 |
5.3.2 通用测控平台多任务调度的注意事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LabVIEW的通用测控平台的软件设计实现及结果分析 |
6.1 通用测控平台软件总体设计 |
6.1.1 通用测控平台方案的实现方法 |
6.1.1.1 流程设计 |
6.1.1.2 应用软件的变量管理 |
6.1.2 通用测控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及界面设计 |
6.1.2.1 测控平台软件主界面设计 |
6.1.2.2 资源管理与配置模块界面设计 |
6.2 通用测控平台下LabVIEW驱动程序的实现 |
6.2.1 基于外部代码的接口板卡驱动程序的编写 |
6.2.2 基于动态链接库的接口板卡驱动程序的编写 |
6.3 数据采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6.3.1 状态量的采集 |
6.3.2 模拟量的采集 |
6.4 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6.4.1 数据的存储 |
6.4.2 数据回放与打印 |
6.4.3 数据处理分析 |
6.5 故障报警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6.6 实验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PCI总线的A/D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A/D转换器概述 |
1.2 A/D转换器转换的原理 |
1.2.1 A/D转换的四个步骤 |
1.2.2 A/D转换器原理 |
1.2.3 ADC的性能参数 |
1.3 集成ADC芯片 |
1.4 A/D采集系统国内外现状及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PCI总线技术 |
2.1 PCI总线的发展 |
2.2 PCI总线结构和特点 |
2.2.1 PCI总线的结构 |
2.2.2 PCI总线的特点 |
2.3 PCI总线规范 |
2.3.1 PCI总线信号 |
2.3.2 PCI总线指令 |
2.3.3 PCI总线传输 |
2.4 PCI总线配置 |
2.4.1 PCI地址空间 |
2.4.2 配置空间 |
2.4.3 PCI配置周期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PCI总线的A/D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概述 |
3.2 硬件系统原理框图 |
3.3 PCI总线接口芯片 |
3.4 前置模拟通道部分 |
3.5 模数转换电路 |
3.5.1 AD9241芯片及外围电路 |
3.5.2 数据锁存电路原理 |
3.6 数据缓存SRAM |
3.7 PCI总线接口 |
3.7.1 PCI9050与局部总线 |
3.7.2 PCI9050的扩展ROM |
3.7.3 PCI9050内部寄存器 |
3.8 接口逻辑控制电路 |
3.9 小结 |
4 Windows 9X下的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4.1 概述 |
4.1.1 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
4.1.2 WINDOWS环境下设备驱动程序的发展 |
4.2 PCI设备驱动程序硬件特性及组成 |
4.2.1 硬件特性 |
4.2.2 设备驱动程序的组成 |
4.3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工具介绍及选择 |
4.3.1 几种主要的设备开发工具 |
4.3.2 WinDriver的组成 |
4.4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中的关键问题 |
4.4.1 设备驱动程序的一般工作 |
4.4.2 设备的虚拟化 |
4.4.3 内存映射访问 |
4.4.4 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机制 |
4.4.5 中断的设置、响应与调用 |
4.5 本章小节 |
5 应用程序设计 |
5.1 概述 |
5.2 系统功能模块图 |
5.3 系统程序界面 |
5.3.1 系统流程图 |
5.3.2 系统主界面 |
5.3.3 PCI总线操作 |
5.3.4 PCI卡配置寄存器信息 |
5.3.5 PCI卡各类资源信息 |
5.3.6 系统初始化设置 |
5.3.7 中断设置 |
5.4 本章小节 |
6 结束语 |
6.1 课题的难点 |
6.2 完成的工作 |
6.3 改进与完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底层开发技术实现经纬仪测控系统实时通讯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技术 |
1.2.1 主控计算机特点 |
1.2.2 80386保护模式的分级系统 |
1.2.3 Windows NT与设备驱动程序 |
1.2.4 底层驱动调试技术 |
1.2.5 动态链接库DLL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经纬仪实时通讯专用部件介绍 |
2.1 HDLC智能通信卡 |
2.1.1 HDLC通信协议及通信系统结构框图 |
2.1.1.1 HDLC通信协议 |
2.1.1.2 通信系统结构框图 |
2.1.2 HDLC智能通信卡硬件设计 |
2.1.2.1 Intel 8274智能接口芯片 |
2.1.2.2 Intel 8274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
2.1.2.3 HDLC通信卡工作流程 |
2.2 数据交换部件 |
2.2.1 数据交换卡工作原理 |
2.2.2 双端口RAM芯片介绍 |
2.2.3 双端口RAM引脚功能与内部结构 |
2.3 时统部件 |
2.3.1 IRIG-B码的格式与规范 |
2.3.2 时统卡工作原理 |
2.4 中断部件 |
2.5 小结 |
第三章 几种操作系统平台下底层开发技术探讨 |
3.1 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区别 |
3.2 DOS设备驱动程序 |
3.2.1 DOS设备驱动程序结构 |
3.2.2 DOS应用程序与设备驱动程序通信 |
3.3 Windows驱动程序开发技术 |
3.3.1 虚拟设备驱动程序(VxD) |
3.3.1.1 Windows 9x操作系统结构 |
3.3.1.2 VxD功能和结构 |
3.3.1.3 VxD运行机理 |
3.3.1.4 VxD的开发与调试工具 |
3.3.2 内核模式驱动程序 |
3.4 小结 |
第四章 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组成模块功能分析 |
4.1 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简介 |
4.1.1 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特点 |
4.1.2 Windows NT的系统结构 |
4.2 Windows NT操作系统模块功能 |
4.2.1 可执行层 |
4.2.2 微核层 |
4.2.3 硬件抽象层(HAL) |
4.3 Windows NT I/O子系统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实时通讯专用部件驱动程序设计 |
5.1 Windows NT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的有关概念 |
5.2 Windows NT中的设备驱动程序 |
5.2.1 Windows NT的分层驱动程序 |
5.2.2 抢占和中断 |
5.2.3 I/O管理器及NT子系统 |
5.2.4 Windows NT内核模式对象 |
5.2.5 地址空间 |
5.3 编制Windows NT设备驱动程序 |
5.4 实时通讯专用部件Windows NT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5.4.1 HDLC智能通信卡驱动程序 |
5.4.1.1 DMA马区动程序分类 |
5.4.1.2 Adapter对象的DMA操作 |
5.4.1.3 HDLC智能通信卡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
5.4.2 时统卡与数据交换卡驱动程序 |
5.4.2.1 可编程I/O设备 |
5.4.2.2 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
5.4.3 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同步通信 |
5.4.3.1 同步对象 |
5.4.3.2 同步驱动程序的具体实现 |
5.4.3.3 应用程序接收同步事件 |
5.5 驱动程序调试中的关键技术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实时通讯系统组成框图 |
6.2 接口函数 |
6.2.1 HDLC智能通信卡 |
6.2.2 中断部件 |
6.2.3 时统卡 |
6.2.4 数据交换卡 |
6.3 实验结果 |
6.3.1 中断响应时间测试 |
6.3.2 HDLC智能通信卡数据传输速率测试 |
6.3.3 整机系统联调通讯测试结果 |
6.4 本文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Windows平台下描绘式显微颗粒测量系统开发及颗粒边缘自动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颗粒学概论 |
1.1 颗粒与颗粒学 |
1.2 颗粒的分类 |
1.3 颗粒学的应用 |
1.4 颗粒的形貌 |
1.5 粒度的大小 |
第二章 颗粒粒度和形貌的测量方法 |
2.1 颗粒形貌的测量 |
2.2 颗粒形状的定量分析 |
2.3 颗粒粒度的测量及测量法 |
2.4 颗粒测量方法的选择 |
2.5 显微颗粒测量的历史及发展 |
第三章 测量系统面向对象开发的方法 |
3.1 结构化程序的简单回顾 |
3.2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 |
3.3 软件的测试、调试及可靠性 |
3.4 测量系统软件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 |
第四章 测量系统的进程与线程原理 |
4.1 进程与线程 |
4.2 Windows的进程与线程管理 |
4.3 进程与线程的通信问题 |
4.4 Windows下进程之间通信的具体实现 |
4.5 Windows下多线程的具体应用 |
第五章 测量系统的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5.1 Windows的基本框架 |
5.2 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 |
5.3 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的选择 |
5.4 CIH病毒与VxD |
5.5 开发VxD |
5.6 设备驱动程序的实现 |
第六章 显微颗粒测量系统的实现 |
6.1 测量系统的总体论述 |
6.2 图形输入板 |
6.3 系统程序实现的过程 |
6.4 与其他测量系统的比较 |
第七章 显微颗粒测量系统的实验结果 |
7.1 样品说明 |
7.2 样品的粒度测量结果 |
7.3 样品的长宽比测量结果 |
7.4 样品的方位角测量结果 |
7.5 实验总结 |
第八章 颗粒的显微图像边缘检测 |
8.1 图像处理综述 |
8.2 一种有效的边缘检测的算法 |
8.3 实验结果 |
第九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8)基于视窗平台的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机器人及其控制器概述 |
1.1 机器人概念 |
1.2 机器人发展状况 |
1.3 机器人控制器的结构和概况 |
1.4 小结 |
第二章 机器人实验平台及控制器硬件体系结构 |
2.1 机器人实验平台 |
2.2 机器人控制器的组成结构 |
2.3 小结 |
第三章 机器人控制器的软件体系结构 |
3.1 Windows 9x/NT操作系统平台特点 |
3.2 控制器主要软件模块及功能 |
3.3 控制软件各模块间的通信与调度 |
3.4 小结 |
第四章 Windows硬件设备驱动程序实现 |
4.1 保护模式中的硬件访问 |
4.2 Windows 9x操作系统体系 |
4.3 机器人控制器的PCL_VxD的开发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多线程及异步程序设计技术 |
5.1 进程与线程 |
5.2 同步与事件对象 |
5.3 异步型机器人语言程序解释器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接口技术 |
6.1 概述 |
6.2 消息代码与控制功能 |
6.3 封装DeviceloControl的调用界面的DLL |
6.4 小结 |
第七章 控制算法 |
7.1 PT-500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 |
7.2 机器人智能控制算法 |
7.3 神经网络简介及学习方法 |
7.4 仿真 |
7.5 小结 |
第八章 样本采集和智能控制算法的实现 |
8.1 样本数据采集及处理 |
8.2 网络训练及结果 |
8.3 网络结构调整 |
8.4 小结 |
第九章 机器人网络通信技术 |
9.1 概述 |
9.2 机器人网络通信 |
9.4 论机器人控制器网络功能的实现 |
9.5 小结 |
第十章 Windows NT 4.0硬件设备驱动程序设 |
10.1 概述 |
10.2 Windows NT设备驱动程序的结构 |
10.3 设备驱动程的编写 |
10.4 设备驱动程中断和I/O的实现 |
10.5 小结 |
第十一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控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
1.1.1 数控技术的发展历史 |
1.1.2 我国数控系统的发展情况 |
1.1.3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基于DOS和Windows平台的数控系统软件的性能分析 |
1.2.1 DOS |
1.2.2 Windows |
1.3 基于RTLinux开发数控系统软件的优缺点分析 |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RTLinux介绍 |
2.1 RTLinux简介 |
2.2 RTLinux的组成 |
2.3 RTLinux的实现原理 |
2.4 RTLinux的实时多任务调度机制 |
2.4.1 RTLinux的任务调度策略 |
2.4.2 RTLinux的任务状态 |
2.4.3 RTLinux的调度核心 |
2.4.4 调度过程 |
2.5 RTLinux实时应用程序开发模式 |
第三章 基于PC的数控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
3.1 基于PC的数控系统硬件组成及结构 |
3.1.1 控制计算机 |
3.1.2 数控专用模板 |
3.2 数控专用硬件板卡介绍 |
3.3 几种典型实现方案及其数据处理 |
3.3.1 采用模拟式交/直流伺服单元的系统实现方法及其数据处理 |
3.3.2 采用数字式交流伺服单元的系统实现方法及其数据处理 |
3.3.3 采用步进电机的系统实现方法及其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4.1 基于DOS的数控系统软件原理及其特点分析 |
4.2 基于Windows95/NT的数控系统软件原理及其特点分析 |
4.3 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软件的结构 |
4.4 RTLinux SMP功能在数控系统软件中的应用 |
4.4.1 RTLinux的SMP功能 |
4.4.2 目前PC数控系统的结构缺点 |
4.4.3 RTLinux SMP功能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 |
第五章 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软件开发 |
5.1 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软件各功能模块的划分 |
5.2 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连接缓冲区 |
5.3 系统的运行状态分析 |
5.3.1 零件程序加工的启动和停止 |
5.3.2 系统运行时的时间状态 |
5.4 实时模块 |
5.5 Linux图形编程在数控系统状态显示任务中的应用 |
5.5.1 Linux的Gtk+/Gnome库编程 |
5.5.2 数控系统状态显示任务 |
5.6 译码任务的实现 |
5.6.1 译码任务的位置问题 |
5.6.2 Linux的多线程机制 |
5.6.3 Linuxthreads多线程编程的关键技术 |
5.6.4 Linux多线程编程技术在数控系统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
5.6.5 译码器的实现框架 |
5.6.6 译码结果数据结构 |
5.6.7 模态指令的处理 |
5.7 RTLinux中断处理技术在键盘输入处理任务中的应用 |
5.7.1 RTLinux的中断处理 |
5.7.2 数控系统键盘输入处理任务的实现 |
5.8 RT-FIFO在数控系统软件各模块之间信息传递中的应用 |
第六章 系统应用实例 |
6.1 系统软件功能介绍 |
6.2 系统程序模块 |
6.3 系统的图形界面 |
6.4 主控模块(cnc_main.c) |
6.5 零件程序管理模块(partprogram.c) |
6.6 插补准备模块(prepare.c) |
6.7 加工实例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便携式计算机的车载激光道路平整度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与来源 |
1.2 道路路面平整度测试仪的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平整度测定方法及指标 |
2.1 测定方法概述 |
2.2 平整度评价指标及实现 |
2.2.1 标准差σ值及其计算 |
2.2.1.1 定义 |
2.2.1.2 计算步骤 |
2.2.1.3 具体应用情况 |
2.2.2 国际平整度指标IRI及其算法 |
2.2.2.1 定义 |
2.2.2.2 应用纵断面测定方法量测IRI的算法 |
2.2.2.3 具体应用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试系统方案论证、总体设计与工作原理 |
3.1 典型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方案的分析 |
3.1.1 硬件系统 |
3.1.1.1 数据采集与控制中心 |
3.1.1.2 信号及传感器 |
3.1.1.3 信号调理器 |
3.1.1.4 数据采集I/O设备 |
3.1.1.5 传输电缆 |
3.1.2 软件系统 |
3.1.2.1 驱动软件 |
3.1.2.2 应用软件 |
3.2 系统总体设计及各部分介绍 |
3.2.1 系统组成框图 |
3.2.2 激光测距传感器 |
3.2.3 加速度传感器 |
3.2.4 非接触式光电测速传感器 |
3.2.5 频率—电压转换器(F/V) |
3.2.6 分频器 |
3.2.7 A/D数据采集系统 |
3.2.8 数据处理及控制中心 |
3.2.9 键盘及显示器 |
3.2.10 打印机 |
3.2.11 电源系统 |
3.3 基本工作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时测试系统在Windows下的实现分析 |
4.1 Windows环境概述 |
4.1.1 Windows的结构和多任务机制 |
4.1.2 Windows消息及运行机制 |
4.1.2.1 Windows消息 |
4.1.2.2 Windows的运行机制 |
4.1.3 Windows下的多线程 |
4.1.3.1 多线程的基本概念 |
4.1.3.2 同步对象 |
4.1.4 Windows编程思想 |
4.2 Windows下的实时控制 |
4.2.1 Windows下实时控制简介 |
4.2.2 Windows下用利用VxD实现数据采集实时控制 |
4.2.2.1 Windows9x虚拟设备驱动机理 |
4.2.2.2 数据采集设备驱动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
5.1.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及优点 |
5.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Builder简介 |
5.2 测试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5.3 界面设计与实现 |
5.3.1 任务分析 |
5.3.2 界面实现 |
5.3.2.1 界面总体设计构思及实现 |
5.3.2.2 实时数据显示实现 |
5.3.2.3 实时曲线显示实现 |
5.3.2.4 实时行驶距离显示实现 |
5.3.2.5 实时行驶速度显示实现 |
5.3.2.6 参数设置对话框 |
5.4 数据采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4.1 信号的采集与传送方式 |
5.4.2 数据采集卡的安装及编程前的准备工作 |
5.4.3 关键数据结构 |
5.4.4 采集前的硬件初始化 |
5.4.5 实时数据采集实现 |
5.4.6 数据采集的停止 |
5.5 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5.1 数字滤波 |
5.5.2 数字量的标定 |
5.5.3 振动量的计算 |
5.5.4 国际平整度指数IRI及标准差σ值计算流程图 |
5.5.5 测试车辆行驶速度的检测 |
5.5.6 显示 |
5.5.7 数据存储 |
5.6 基于线程的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6.1 声明线程对象的类 |
5.6.2 线程的创建与执行 |
5.6.3 线程的终止 |
5.6.4 线程在实际测试中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四、WINDOWS95&NT下多线程程序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INDOWS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的研究及实现[D]. 梁志文. 重庆大学, 2007(05)
- [2]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D]. 李慕君. 同济大学, 2005(04)
- [3]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陈月斌. 浙江大学, 2004(04)
- [4]基于LabVIEW的Windows通用测控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闫明. 西北工业大学, 2004(03)
- [5]基于PCI总线的A/D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牛彦敏. 重庆大学, 2003(01)
- [6]基于底层开发技术实现经纬仪测控系统实时通讯技术的研究[D]. 郭静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3(02)
- [7]Windows平台下描绘式显微颗粒测量系统开发及颗粒边缘自动检测研究[D]. 刘钺. 郑州大学, 2002(02)
- [8]基于视窗平台的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及实现[D]. 何永义. 上海大学, 2001(04)
- [9]基于RTLinux的数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软件开发[D]. 郭晋峰. 华侨大学, 2001(01)
- [10]基于便携式计算机的车载激光道路平整度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石雨荷. 西北工业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