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聂兴[1](2020)在《南昌市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的调研》文中研究指明“精准扶贫”这一思想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时在湘西调研时提出的,这一思想的首次提出表明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步入了新篇章。我国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方针的实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资助高校贫困生也是其中一项工作,并被逐渐引进到“精准资助”的工作方法之中。针对高校贫困生开展精准资助的相关研究,以此找出当前的高效资助政策在资助制度、管理和监督以及对贫困生的识别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对高效精准资助方面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有相当明显的现实层面上的意义。基于社会层面,在贫困生问题上有着普遍的关注度,结合我国各个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用到的方式方法,为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现精准识别、帮扶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既可以使得贫困生得到有效的资助,又可以及时遏止一些存在于高校资助中的不良风气。本文的样本选取了南昌的四所高校,采取了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并参考借鉴了有关贫困生认定和管理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这四所大学中出现的贫困生资助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意见。本文分为五部分内容进行阐述,分别是: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其主要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所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归纳整理了国内外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的动态。第二部分,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相关概念包括贫困概念、贫困生概念以及精准资助概念等,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公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高等教育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等。为本文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现状调查与分析。主要内容为根据问卷分析找出存在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问题,分别是“搭便车”、指标分配不均、贫困生认定存在不公平以及对于资助的监督较弱等,总结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缺乏有效的贫困生资助监督、缺乏有效的贫困生信息管理以及贫困生失信惩戒措施不到位。第四部分,通过梳理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为我国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政策的设定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国外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对我国的启示有:对政府财政上的投入不应过分依赖;助学工作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行参与;将贷款回收的机制不断完善;对广大学生群体就综合素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引起重视。第五部分,针对我国实行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提出了具体措施。第一,在精准识别方面,尽可能地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并逐步建立起具备“三位一体”特征的贫困生数据库;第二,在资助措施的实施方面,资助体系的建立应将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结合在一起,设立紧急救助机制,完善指标分配机制和班级评审机制、优化资助结构,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信用系统;第三,在资助机制的监督方面,将重点放在公示--投诉机制的完善以及贫困生动态观测机制和事后监督机制的建立方面。综上所述,该研究可以为研究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政策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和理论借鉴,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张琳[2](2020)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深刻体现。因此,开展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资助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所谓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指国家建立的包含奖贷助勤补免等多种制度,以帮助学生解决上学难问题,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成长成才的政策体系。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而且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概括为物质关怀与精神激励功能、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功能、制度认同与情感激发功能以及心理疏导与人格塑造功能。毋庸置疑,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显着成效,为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通过实证调查,也看到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物质资助为主,与心理关怀融合不足;程序正义为重,对过程育人渗透不佳;资助形式泛化,与学生需求匹配不精;外界帮扶为重,对内生动力激发欠缺。存在困境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即资助观念层面的片面物质化、资助运行层面的简单程式化、信息管理层面的建设滞后化、资助对象层面的过分被动化。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应树立“资助与育人结合”的理念,拓展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实现精准资助到精准育人的转向,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张泽正[3](2019)在《基于陕西高校结对帮扶工作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消除贫困,精准脱贫。数据显示,2018年陕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含特困生)的人数约为21.9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含特困生)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数的百分比约为25%-30%。如何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问题,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并化解了贫困生的困难。为了精准资助育人,陕西省针对高校贫困生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做到有政策、有布置、有落实,有效地推进了陕西高校贫困生的脱贫问题。在陕西高校结对帮扶工作中,应该重视了解结对帮扶对象的思想状况,把握贫困生对此项工作的看法,以及如何实现自己脱贫的所思、所愿,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和有效帮扶,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结对帮扶贫困生的质量。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时代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高校结对帮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入手,针对结对帮扶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实际问题开展调研。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调查研究法、通用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法和理论与实践结合法。在实证研究中,运用现代心理测量理论与技术、统计分析理论与工具对陕西4所高校结对帮扶工作的实证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调查中,设计效度与信度良好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利用调查后的纵贯数据,用SPSS定量分析了结对帮扶中样本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思想现状以及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获得了样本数据相应的定量化结果,为进一步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提供科学数据与素材。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结对帮扶和参与学生(样本)的思想成熟、心理健康以及政治上的进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对参与学生(样本)的思想进步总体上有促进作用。本论文还从个人因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因素。然后从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育内容、完善结对帮扶政策、建立专兼结合的结对帮扶队伍、多举措育人、建立高校贫困生结对帮扶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周明晶[4](2019)在《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文中认为资助贫困生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发展型资助是满足学生当前需要和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的一种新型资助方式,体现了主体性、差异性、发展性的导向特征。发展型资助的实施,对于开展贫困生心理扶贫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对贫困生开展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内在要求;从心理扶贫的角度强化贫困生的发展性资助,能够解决贫困的关键问题,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贫困生“自我救助”。目前,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心理贫困现象,主要表现为自我标签化与反标签化的矛盾、积极交往的愿望与人际关系障碍的矛盾、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较低自我满足感的矛盾,对个人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幸福家庭创建都有不利的影响。在发展型资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心理扶贫理念,将解决现实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在帮助贫困生解决来自经济上的外部压力的同时,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发展观、幸福观,培育积极心理资本,从而激发贫困生内在的思想动力和心理潜能,自主地确定个人发展的方向,实现“自我救助”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刘璇[5](2019)在《高校贫困生发展型资助的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立健全高校资助体系是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资助管理的工作重心也逐渐发生变化,这些转变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迈向更高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重点从“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实现教育公平层面转化为“不但要上的起学,还有上好学”的个人能力发展层面,更加关注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近年来,国家给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极高的重视,在经济上投入巨大,仅2018年投入了1150.30亿元用于贫困生资助工作,并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发展型资助,这为高校推进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所谓发展型资助是相对于济困型资助而言,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从只关心贫困生的基本经济需求转向关注贫困生成长发展需求,从经济帮扶、能力培养、心理关怀、道德养成四个维度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型资助在各个高校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发展型资助的产生、推进、引导和支撑都呈现出较好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发展型资助在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发展型资助管理目标、参与主体、管理过程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作出了原因分析。进一步借鉴英国、美国、日本的资助管理模式和国内案例,总结经验启示,提出了发展型资助的管理对策:首先要精准识别,科学分类管理。具体要求识别对象精准、项目分配精准、资金投放精准、资助评估精准;其次要整合资源,丰富参与路径。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寻找抓手;再次要强化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在完善一体化的发展型资助监督机制、构筑多维度的发展型资助评价机制、构建交叉式的发展型资助反馈机制方面多下功夫;最后要夯实基础,优化管理队伍。严把入口关,规范人员遴选,着眼培训关,提高队伍能力,重视职业化,树立专业意识。
李思思[6](2019)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许多学生因获得资助得以完成学业、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就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就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理当在脱贫攻坚战中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其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彻底脱贫是高校脱贫攻坚的基础工作。本文通过对温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资助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六大问题:经济条件差、就业局限多、学业水平不高、素质能力偏低、人际交往面窄和心理承受能力弱。产生原因有:物质条件不足与自身能力薄弱的连锁反应;多方兼顾与精力有限的矛盾分化;急功近利与自我防卫并存等。本文研究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面临的四大难题:即主体的失衡化、内容的单一化、方法的机械化以及效果的短期化。经深入研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是:一是优化资助育人主体;二是丰富资助育人内容;三是更新资助育人方法;四是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谢璇[7](2017)在《广西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研究 ——以桂林为例》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飞速变革发展中。我国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岗位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形势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社会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巨大变化,国际国内文化的广泛交融,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快捷,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未来工作的评价、选择,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也促使高校不断扩招。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日益攀升,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而高校贫困生又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群体,每年的毕业季,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就会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校贫困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着这个学生背后的家庭能否减轻经济负担,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着国家经济能否顺利向前发展。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状况、就业环境、专业设置等影响因素之外,高校贫困生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观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当前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方面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普通大学生,本文将研究重点对准高校贫困生。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国际学者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做了分析;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明确了职业价值取向的意义和内涵,简要论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引导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价值取向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采集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相关数据,论述当前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现状,并分析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针对影响因素,从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进就业有效融合的角度,提出引领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取向的思路、方法。
徐丹枫[8](2016)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人才强国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健康成长的需要。本文以武汉地区四所高校贫困生为样本,重点研究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关推进之策。全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二章,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揭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三个方面分析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并从国家、学校、个人三个层面阐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三章,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以武汉地区四所高校贫困生为样本展开调研,探析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文献及实证研究,提出工作观念比较滞后、工作方法比较陈旧、工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是影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提出了转变工作观念,完善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等四大对策。第六章,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仝江红[9](2016)在《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研究 ——以宿迁地区高校为例》文中提出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全党、全国人民掀起一波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浪潮。在党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响应、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开展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因此,重视并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意义重大。本文以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研究理论为起点,结合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探索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路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所处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以及对“高校贫困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为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结合问卷调查对高校贫困生价值观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第四部分是对高校贫困生价值观凸显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路径研究。本文针对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研究,旨在结合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特点,通过培养高校贫困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信念和价值理想,促进高校贫困生关于国家意识、自强、感恩、诚信及民主等现代思想观念的养成,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刘迪[10](2016)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力度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才。高校贫困生在承受着经济重担的同时,思想上也负担着沉重的包袱,自我效能未能得到充分的证实使得学生在学业及生活中压力重重,我们更应从思想上教育他们如何适应环境、从心理上帮助他们更好的认知自我、逐步提升高校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弥补思想政治在高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首先分析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较弱的原因,为贫困生初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解决由于自我效能感较低引发的问题。其次,分析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可能导致的问题,预测自我效能感较低引发的严重后果,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升高校对贫困生自我效能提升教育的重视,再次,结合高校贫困生固有特点探求使其突破重围走出困境的方法,从而引导高校贫困生拥有良好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帮助贫困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长,顺利的完成学业,健康的走向社会,同时作为理论性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对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南昌市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高校贫困生 |
2.1.3 精准资助 |
2.2 理论依据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章 南昌市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研时间和对象 |
3.1.2 调研方法 |
3.2 调查数据及统计结果 |
3.3 南昌市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出现的问题 |
3.3.1 贫困生存在“搭便车”现象 |
3.3.2 贫困指标分配以及认定欠缺公平 |
3.3.3 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
3.3.4 资助过程的监督功能弱化 |
3.4 南昌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成因分析 |
3.4.1 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
3.4.2 资助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
3.4.3 贫困生信息缺乏有效管理 |
3.4.4 贫困生失信惩戒措施不到位 |
第4章 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经验及启示 |
4.1 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介绍 |
4.1.1 美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模式 |
4.1.2 英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模式 |
4.1.3 日本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模式 |
4.2 国外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
4.2.1 不应依赖政府财政投入 |
4.2.2 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助学 |
4.2.3 合理分配资助资金 |
4.2.4 健全贷款回收机制 |
4.2.5 注重学生心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
第5章 优化南昌市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政策的建议 |
5.1 精准识别贫困学生 |
5.1.1 制定科学的认定标准 |
5.1.2 建立“三位一体”的贫困生数据库 |
5.2 精准实施资助措施 |
5.2.1 加强国家、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有偿资助体系 |
5.2.2 完善资助指标分配机制 |
5.2.3 优化资助结构设置 |
5.2.4 建立贫困生紧急救助机制 |
5.2.5 完善班级评审机制 |
5.2.6 加强正确思想引导教育 |
5.2.7 建立贫困生信用系统 |
5.3 加强精准资助监督措施 |
5.3.1 完善公示一投诉机制 |
5.3.2 建立贫困生动态观测机制 |
5.3.3 健全贫困生事后监管机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
2.1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及其历史考察 |
2.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
2.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审视 |
3.1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界定 |
3.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分析 |
3.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质 |
4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困境及原因 |
4.1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状调查 |
4.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困境 |
4.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存在困境的原因 |
5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实现的路径 |
5.1 树立“资助与育人结合”的理念 |
5.2 拓展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5.3 创新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 |
5.4 实现精准资助到精准育人的模式转向 |
5.5 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陕西高校结对帮扶工作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5.1 研究的特色 |
1.5.2 研究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定位 |
2.1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
2.1.1 高校贫困生的涵义 |
2.1.2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与思想状态 |
2.2 精准扶贫 |
2.2.1 精准扶贫的含义 |
2.2.2 精准扶贫的实践意义 |
2.3 陕西高校结对帮扶 |
2.3.1 高校结对帮扶的意义 |
2.3.2 陕西高校结对扶贫的内容 |
2.4 理论依据与相关借鉴 |
2.4.1 理论依据 |
2.4.2 相关理论借鉴 |
3 陕西高校结对帮扶中的贫困生及其思想现状调查分析 |
3.1 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 |
3.1.1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现状 |
3.1.2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
3.1.3 高校学生对结对帮扶的态度 |
3.1.4 高校教师对结对帮扶的态度 |
3.2 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现状调查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3.3.2 结对帮扶贫困生的心理与思想现状分析 |
4 陕西高校结对帮扶下贫困生思想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机制尚不健全 |
4.1.2 高校贫困生教育具有特殊性 |
4.1.3 教育者思想认识不到位 |
4.1.4 贫困生信用机制不完善 |
4.2 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社会原因 |
4.2.2 学校因素 |
4.2.3 家庭影响 |
4.2.4 个人因素 |
5 陕西高校结对帮扶下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对策 |
5.1 更新教育理念 |
5.1.1 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
5.1.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5.2 充实内容多措并举育人 |
5.2.1 ―三观‖教育 |
5.2.2 心理健康教育 |
5.2.3 感恩育人 |
5.3 完善高校贫困生结对帮扶政策 |
5.3.1 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
5.3.2 完善高校贫困生结对帮扶体系 |
5.4 建立具有高综合素质的高校贫困生结对帮扶队伍 |
5.4.1 提升高校贫困生结对帮扶队伍的综合素质 |
5.4.2 建立专业的高校贫困生结对帮扶队伍 |
5.5 构建高校贫困生结对帮扶评估机制 |
5.5.1 实施高校贫困生动态管理 |
5.5.2 对高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考评 |
5.5.3 对高校结对帮扶工作进行监督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海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发展型资助与心理扶贫的概念界定及其内在联系 |
2.1 发展型资助的提出及内涵 |
2.1.1 保障型资助的不足呼唤新的资助模式 |
2.1.2 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和特点 |
2.2 心理扶贫的提出及其概念 |
2.3 发展型资助与心理扶贫的内在联系 |
2.3.1 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题中之意 |
2.3.2 发展型资助对心理扶贫提出更高要求 |
2.3.3 心理扶贫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发展型资助 |
3.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状透视和原因分析 |
3.1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 |
3.1.1 自我标签化与反标签化的矛盾 |
3.1.2 积极交往的愿望与人际关系障碍并存 |
3.1.3 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较低的自我满足感的矛盾 |
3.2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特点 |
3.2.1 差异性 |
3.2.2 关联性 |
3.2.3 隐蔽性 |
3.3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分析 |
3.3.1 客观原因 |
3.3.2 主观原因 |
3.4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危害 |
3.4.1 不利于贫困生自我发展 |
3.4.2 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
3.4.3 不利于幸福家庭的创建 |
4. 发展型资助理念下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的对策 |
4.1 以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为核心,指导扶贫实践 |
4.1.1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
4.1.2 坚持全面发展的目标理念 |
4.1.3 坚持防治与发展并重的教育理念 |
4.2 以完善精准资助体系为前提,缓解外部压力 |
4.2.1 精准识别贫困生,把好认定第一关 |
4.2.2 精准帮扶贫困生,解决现实困难 |
4.2.3 精准引导贫困生,满足成长需要 |
4.3 以加强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形成思想动力 |
4.3.1 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
4.3.2 形成健康的发展观 |
4.3.3 树立合理的幸福观 |
4.4 以培育心理资本为重点,激发心理潜能 |
4.4.1 心理资本对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 |
4.4.2 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实现路径 |
5. 结语 |
6. 附录: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5)高校贫困生发展型资助的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管理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基本概念 |
1.贫困生资助 |
2.精准资助 |
3.发展型资助 |
(二)理论基础 |
1.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
(一)发展型资助管理的成效 |
1.贫困生需求催生发展型资助 |
2.大数据技术推进发展型资助 |
3.三全育人引导发展型资助 |
4.多主体投入支撑发展型资助 |
(二)发展型资助管理的问题 |
1.管理目标识别不全面 |
2.实际参与主体较单一 |
3.管理过程存在多风险 |
4.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理念理解不充分 |
(二)组织动员不到位 |
(三)运行机制不健全 |
(四)队伍建设不完善 |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
(一)国外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 |
1.英国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 |
2.美国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 |
3.日本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 |
(二)国内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 |
1.清华大学资助管理模式 |
2.中国地质大学资助管理模式 |
(三)国内外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五、高校发展型资助的管理对策 |
(一)精准识别,科学分类管理 |
1.识别对象精准 |
2.项目分配精准 |
3.资金投放精准 |
4.资助评估精准 |
(二)整合资源,丰富参与路径 |
1.政府层面:建立发展型资助的两个体系 |
2.学校层面:实施发展型资助的三个教育 |
3.社会层面:给予发展型资助的支持引导 |
4.个人层面:参与发展型资助的管理运行 |
(三)强化保障,健全管理机制 |
1.完善一体化的发展型资助监督机制 |
2.构筑多维度的发展型资助评价机制 |
3.构建交叉式的发展型资助反馈机制 |
(四)夯实基础,优化管理队伍 |
1.严把入口关,规范人员遴选 |
2.着眼培训关,提高队伍能力 |
3.重视职业化,树立专业意识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内涵功能及相关理论 |
一、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内涵界定 |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功能 |
第二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
一、优化资助育人主体 |
二、丰富资助育人内容 |
三、更新资助育人方法 |
四、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持的课题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广西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研究 ——以桂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际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国际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选题目的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高校贫困生界定 |
2.2 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
2.3 职业价值取向内涵 |
2.3.1 价值取向 |
2.3.2 职业价值取向 |
2.3.3 职业价值取向的评价标准 |
第三章 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 |
3.2 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其与普通大学生异同点分析 |
3.2.1 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特点 |
3.2.2 普通大学生与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特点的异同点分析 |
3.3 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3.3.1 社会变革及国家扶贫助困政策的影响 |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专业课等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影响 |
3.3.3 父母职业观念、成长环境的影响 |
3.3.4 个人内在素质的影响 |
3.3.5 就业信息、就业途径的影响 |
第四章 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的方法与措施 |
4.1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完善社会保障 |
4.1.1 继续深化实施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 |
4.1.2 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减轻高校贫困生生活压力 |
4.1.3 逐步推行“以奖代助”,完善激励机制 |
4.1.4 落实国家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 |
4.2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领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
4.2.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 |
4.2.2 优化专业设置、重视高校贫困生针对性教育、引导和鼓励高校贫困生扎根基层 |
4.2.3 转变个人价值观念,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
4.2.4 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 |
4.2.5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4.3 重视家校联动,优化家庭教育 |
4.3.1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重视潜移默化的作用 |
4.3.2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选择,给子女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
4.4 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升高校贫困生个人综合素质 |
4.4.1 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
4.4.2 开展职业观念教育 |
4.4.3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
4.4.4 开展职业能力教育 |
4.4.5 培养竞争意识,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
4.5 及时提供就业需求信息,积极搭建求职渠道,减轻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 |
4.6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高校贫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4.6.1 培养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意识 |
4.6.2 开展高校贫困生创业技能培训 |
4.6.3 培养高校贫困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
4.6.4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挫折教育,及时提供心理疏导 |
4.6.5 鼓励高校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坚定正确职业价值取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
2.1 基本概念 |
2.1.1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
2.1.2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 |
2.2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
2.2.1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2.2.2 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
2.2.3 教育方式的特殊性 |
2.3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2.3.1 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人才强国的需要 |
2.3.2 构建榜样力量、促进和谐校园的需要 |
2.3.3 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健康成长的需要 |
第3章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调查 |
3.1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过程 |
3.2 调查结果: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高校贫困生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得到提高 |
3.2.2 高校贫困生能够以比较健康的心态面对贫困 |
3.2.3 高校贫困生能够自我缓解潜在的心理压力 |
3.3 调查结果: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少数高校贫困生感恩之心、诚信意识缺失 |
3.3.2 部分高校贫困生产生“精神贫困” |
3.3.3 高校贫困生产生不良心理特征 |
3.3.4 部分高校贫困生政治敏感性不强 |
3.3.5 高校贫困生缺乏奋斗的前进动力 |
第4章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
4.1 工作观念比较滞后 |
4.1.1 着力专业教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
4.1.2 注重经济资助,轻视教育援助 |
4.1.3 重视经济帮扶,缺乏自立意识 |
4.2 工作方法比较陈旧 |
4.2.1 工作方法单一化,不能因材施教 |
4.2.2 教育方法落后,未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 |
4.3 工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4.3.1 工作者职业认同不强 |
4.3.2 工作者数量不足 |
4.3.3 工作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5章 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5.1 转变工作观念 |
5.1.1 注重“以人为本”观念 |
5.1.2 树立心理疏导观念 |
5.1.3 加强服务观念 |
5.2 完善工作内容 |
5.2.1 把自立自强教育作为核心 |
5.2.2 把诚信教育作为重点 |
5.2.3 把感恩教育作为保障 |
5.3 创新工作方法 |
5.3.1 引导贫困生正确审视自我的方法 |
5.3.2 实施精细化心理辅导的方法 |
5.3.3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方法 |
5.4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
5.4.1 关心、爱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
5.4.2 用科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
(9)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研究 ——以宿迁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高校贫困生 |
1.5.2 价值观 |
1.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
2.1 资助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的一致性 |
2.2 资助育人工作的客观要求 |
2.3 创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需求 |
3 高校贫困生价值观现状 |
3.1 两级分化明显 |
3.2 价值观趋向功利化 |
3.3 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体价值最大化 |
4 高校贫困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
4.1 家庭因素对于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4.2 环境因素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5 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路径 |
5.1 价值观培养融入贫困生资助工作 |
5.2 建设专业教育队伍 |
5.3 丰富价值观培养载体 |
5.4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
5.5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
5.6 建立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概述 |
2.1 高校贫困生概述 |
2.1.1 高校贫困生的含义及其分类 |
2.1.2 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
2.2 自我效能感概述 |
2.2.1 自我效能感含义 |
2.2.2 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2.3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概述 |
2.3.1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定义 |
2.3.2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特点 |
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作用 |
2.4.1 有助于高校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2.4.2 对提升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引导作用 |
2.4.3 有助于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对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分析 |
3.1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构成 |
3.1.1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构成内在因素 |
3.1.2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构成外在因素 |
3.2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表现特征 |
3.2.1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持久性 |
3.2.2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易于情绪化 |
3.2.3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隐匿性 |
3.2.4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难以分析性 |
3.3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表现 |
3.3.1 自我效能感影响高校贫困生的活动选择和行为的坚持性 |
3.3.2 自我效能感决定高校贫困生在遇到障碍时能坚持多久 |
3.3.3 自我效能感影响高校贫困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
3.3.4 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拓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4.1 调查分析 |
4.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4.1.2 调查基本过程 |
4.2 调查的结论分析 |
4.3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表现形式 |
4.3.1 对自身认知不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
4.3.2 自身成就感缺失容易产生挫败感 |
4.3.3 处理人际关系不同程度的薄弱 |
4.3.4 自我价值难以得到认可 |
4.3.5 对于自我评价的意识下降 |
4.4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提升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引导方法比较单一 |
4.4.2 隐性引导手段的不足 |
4.4.3 主动引导欠缺针对性 |
4.4.4 缺少合力的整合作用 |
4.5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提升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存在问题的原因 |
4.5.1 教育者对贫困生自我效能感重视程度弱 |
4.5.2 较多重视贫困生经济改善而一定程度忽视内在需求 |
4.5.3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西方不良思想冲击 |
4.5.4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及舆论导向的弱化 |
4.5.5 自我认识不足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提升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引导策略 |
5.1 指导思想 |
5.1.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5.1.2 坚持以人为本 |
5.1.3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
5.2 坚持的原则 |
5.2.1 差异性广泛性相结合 |
5.2.2 内化与外化相结合 |
5.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5.3 改进和提升教育主体引导能力 |
5.3.1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者的能力 |
5.3.2 突出隐性教育和情感教育 |
5.3.3 发挥高校优秀贫困生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
5.3.4 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
5.3.5 鼓励积极参加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创设成功机会 |
5.4 加强和提高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的自觉性 |
5.4.1 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
5.4.2 正确认识自我 |
5.4.3 培养自信乐观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
5.4.4 增强交往意识拓展交往能力 |
5.5 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构建良好成长环境 |
5.5.1 打造良好的班级宿舍氛围 |
5.5.2 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 |
5.5.3 塑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氛围 |
5.5.4 积极争取有效的社会支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对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昌市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的调研[D]. 聂兴.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2]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2)
- [3]基于陕西高校结对帮扶工作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研究[D]. 张泽正.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4]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D]. 周明晶. 浙江大学, 2019(02)
- [5]高校贫困生发展型资助的管理对策研究[D]. 刘璇. 长安大学, 2019(01)
- [6]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D]. 李思思. 温州大学, 2019(01)
- [7]广西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研究 ——以桂林为例[D]. 谢璇.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8]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D]. 徐丹枫.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5)
- [9]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研究 ——以宿迁地区高校为例[D]. 仝江红.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4)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D]. 刘迪.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