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道电学易错题的分析和纠正(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琪[1](2021)在《高三学生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冯紫轩[2](2021)在《思维可视化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为例》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发布以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成为当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知识更抽象复杂,并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部分学生物理成绩偏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部分学生在高一阶段刚接触物理学科时对物理概念、规律和数学表达的理解产生困难,而物理习题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困难,学生往往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后只能理解知识的表面含义,影响知识的运用。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等方法。首先,依据国内外对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对思维可视化理论依据进行系统性阐述,并且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并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及内容。其次,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模块为载体,将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于学生学习中,主要运用思维导图与鱼骨图两种工具。思维导图主要用于学生汇总物理学知识点和总结相关习题的解题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发散的特点,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鱼骨图主要用于对解题错误原因的分析以及对解题过程的描述,最后,分析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和鱼骨图,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析以及访谈分析等评价方式,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和解题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维导图使物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鱼骨图凭借其所特有的形象直观、逻辑严谨、全面详尽和因果关系清晰的特点应用于解题中,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总之:思维可视化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沈梅玲[3](2021)在《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教育部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本质要求,改革课堂,全面深入强化育人方式,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2016年又提出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于是江苏省项目小组初步构建了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结构框架,其中突出了思维和创新的重要性。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终考试。而电学内容是初中学业水平物理测试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平时学习中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出现的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思维导图结合了图片与文字,将思维可视化,层次分明,有效实用。选取一个中心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向外发散,去补充相关的知识点,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框架体系。对于电学新授课、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习题课中的解题思路的呈现有一定的作用。所以笔者在了解了思维导图之后,决定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电学内容的教学中,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出现的问题。本论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的启示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出现的实际问题,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笔者利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在电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同之处。第二部分是论述了本论文中的初中物理电学、思维导图的相关内容,还介绍了有关思维导图的五大理论基础。笔者还根据自己任教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教学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第三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笔者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结合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原则,在电学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中分别提出了合理有效的、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以便层层递进地进行教学。第四部分是利用笔者所教的HA市某中学九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电学部分的教学实践研究。关于电学部分的内容,笔者都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每一节电学内容的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从中选取《欧姆定律》这节的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为例,呈现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思维导图与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相结合,由教师主导,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不断地提升和拓展思维能力。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电学部分的考试,分析对比成绩,证实了在电学教学中结合思维导图使用是有一定效果的。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详细分析,肯定了使用思维导图在电学教学中的效果。第五部分是笔者总结了本论文的实践研究,其中有对本研究的肯定,有对本研究的深刻的自省,也有对进一步提升的期待。
徐娴静[4](2020)在《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是课堂教学方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受争议的话题之一。高中物理作为普通高中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习题课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课型,它具有巩固物理知识、深化物理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然而,当下物理习题课却屡屡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笔者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几年中,对习题课教学有效性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多数文献零散、缺乏系统性、多以教师经验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查。因此,关于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着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题背景和研究现状,对物理习题课、习题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几个重要概念进行理论分析;为了解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笔者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借鉴其他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宝贵经验,从所在区两所高中校抽取26位教师、4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教师与学生对习题课的认识存在出入,教学环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习题课存在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的现象。一节有效的习题课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还要兼顾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因此,本文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从教师课堂教学和课下指导两个方面对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习题课内容提出习题的选用策略、习题的几种分析策略,其中包含审题指导策略、过程分析策略、演算指导策略、问题引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以及实验题的有效教学策略;针对教学环节提出几点实施策略,其中包含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语言的严谨性、示范的规范性,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通过对教师课下指导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提出课后习题的布置策略、提供讲义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定期复习,以及对学生做心理引导的几个实施策略。最后,以这些策略为理论指导,笔者设计习题课教学环节并深入课堂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这些策略的效果,并针对效果提出了相关总结和建议。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归纳出一节有效的习题课需要教师做到几点:(1)善于学情分析,寻找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习题;(2)善于采用多种习题分析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过程;(3)善于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做好课后自主学习。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完善理论体系,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参考。
刘雨佳[5](2020)在《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及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工业革命悄然而至,“互联网+”模式正在冲击着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各国均在积极寻找、发展新的教育范式、教学模式,作为把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中的有力抓手。“精准教学”在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后,成为最契合当今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对“精准教学”的文献综述开始,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出普遍适用于我国各地区的初中物理“精准教学”模式及策略。以填补精准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使其理论能真正落地,应用在基础教育领域,使学校课堂教学能真正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本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论证了本研究的重要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确定了研究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基础。通过对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教育理论的阐释,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并对实践提供指导。第三部分是现状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继续后续研究。第四部分是设计策略,解决问题。通过对已有相关教学模式的分类和分析,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设计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用以解决问题。第五部分是实践评价。依据策略对初中物理内容进行设计。并实证后进行评价,明确该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六部分是反思和改进。总结研究过程,指明本课题的创新点,同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吕源[6](2019)在《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的科学技术要得到持续发展,人才是根本保障,而高中教育对合格人才的培养既责无旁贷又举足轻重。进入21世纪,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是最近几年,提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高中物理学科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习题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习题课不仅在高中物理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对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一是接受式学习,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任何思考、讨论、合作学习、反思的机会;二是题海战术,让学生苦苦挣扎在频繁的解题练习之中。这些习题课是低效的课堂,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不会有效地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如何在高中物理习题课中落实新课改理念,改变传统的习题课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一课题值得探究和实践。本课题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国内外对习题课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的理论,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对笔者工作的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部分学生和物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并辅以部分物理教师的访谈,比较深入地了解到目前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归纳和剖析。3、依据调查的结果,在相关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笔者多年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经过探索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习题课教学策略。4、依据提出的教学策略,通过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经过检测证明实验班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班,佐证了相应策略的可行性。
潘梦萍[7](2017)在《初中物理作业现状调查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由于课程改革的推动,我国中小学在课堂教学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现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和合作式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然而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迟缓,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教师随意布置未经精挑细选的作业导致作业量多质滥,也有很多教师对课外作业评价不够重视。此外,关于系统论述作业的研究相对于对课堂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践策略,大多数都是不具有系统性的对物理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的经验总结。因此,对初中物理作业在课前、课堂、课后各个教学环节系统整体的优化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结构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首先是对作业相关概念的界定,其次是本文用到相关心理学理论的论述,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第三部分是对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教师采用访谈的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初中物理作业现状,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从初中物理作业内容、数量、类型、评价、分层以及错题的反思几个方面对初中物理作业现状进行总结。第四部分首先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以及初中生心理特点,在前面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作业内容、数量、类型、分层、评价以及对错题的反思六个维度对初中物理作业进行优化设计,接着将以上优化设计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实践。第五部分主要是对作业优化设计策略实施成效的检验,检验办法是用spss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前后测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实验班学生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检测实施成效。并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本文的意图是对初中物理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在作业数量上更加合适,作业质量上更高,作业评价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师的需要,让课前、课堂、课后作业形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
窦立勇[8](2014)在《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山东省实行自习不准讲课、节假日不准上课、物理课时大幅度减少(有原来的一周四到五节变为现在的一周两节到三节),在此状况下,对物理课堂的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受到了更好的关注度。其中出现了很多的课堂改革模式,不知是处于行政压力还是教育动力,对杜郎口、洋思、循环大课堂、271课堂的模仿不断升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热情也逐渐减小,理解程度出现极端化,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全面革新。而这些做法的恶果是过度的将问题抛给学生,导致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如此困境,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脚踏实地的进行课堂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如何回归课堂教育本质,笔者就基于此问题进行了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和研究,想从几个方面争取有所突破。首先笔者在第一章中从近代课堂观察的历史变迁着手探讨了有效课堂的相关探索和研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在第二章中又从古代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成性课堂,自然课堂去分析古代课堂的积极教育教学因素,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有效课堂的影响,又结合以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去分析现代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引用了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第三章中,笔者通过对三维目标、学案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教学反思等角度,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自己对物理有效课堂的部分视角的的做法,并在第四章中做了三个案例,期待与同仁们进行交流。当然,在对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有很多的困惑,在本次的写作中更有很多的不足,期待本次文章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参与到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的行动中来,更希望与相关人士切磋,得到相关人士的指导,十分荣幸,万分感谢。
刘友[9](2000)在《对一道电学易错题的分析和纠正》文中指出 如图 R2是0~20欧的滑动变阻器,合上开关后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 A1示数为0.5安,求:①R1的阻值;②如果 A1的量程是0~0.6安,A2的量程是0~3安,为保护电表不被
高晗菡[10](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生物理思维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当中,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同时也是对思维的训练。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针对物理教学也强调了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在思维的评价上,SOLO分类评价理论兼备质性和量性评价的特点,因而用以评价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具有界定清晰和可操作性的优势。本篇论文在综合分析SOLO分类理论运用于教学指导和评价的相关方法的基础上,论证了运用SOLO分类理论评价学生物理思维的可行性,将SOLO分类理论进行进一步细化,增加了 R0、R1、R2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层次,与高中物理新课标描述的物理思维进行了对应,分别建立了高中物理实验题与非实验题考核思维层次的标准。然后,基于学生解题的实际情况和SOLO分类理论的概念界定,将学生在计算题解题中的表现与思维水平相对应,把关联结构水平层级的划分细化,建立了高中学生解题中体现的物理思维水平的标准,为实际的测量、评价和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处于中关联结构水平,其次是高关联结构水平,说明学生们大体上能够在不同物理情境中,识别知识,提取模型,联系知识进行综合求解。少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未达到关联结构水平,对知识的综合整理、分析的能力还十分不足。学生在实验题上表现欠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薄弱。对思维层次与成绩之间的关联分析发现,学生考试成绩与其思维水平关联性高,这表明利用典型题中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其思维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可靠的。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及其对应的思维水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A类学生需要拓展创造性思维,B类与C类学生要增强物理模型构建能力,D类学生则要打牢物理基础。通过结合直观实验、培养建模能力、增强学习热情等途径,更好地为实际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二、对一道电学易错题的分析和纠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一道电学易错题的分析和纠正(论文提纲范文)
(2)思维可视化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思维可视化 |
2.1.2 思维可视化文献研究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2.2.2 脑科学理论 |
2.2.3 双重编码理论 |
2.3 思维可视化工具 |
2.3.1 思维导图 |
2.3.2 鱼骨图 |
2.3.3 两种思维可视图的比较 |
第3章 思维可视化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2 思维导图在运动学中的应用设计 |
3.2.1 运动学相关材料的设计 |
3.2.2 思维导图应用流程的设计 |
3.2.3 教学及评价材料的设计 |
3.3 鱼骨图在运动学中的应用设计 |
3.3.1 运动学习题材料的设计 |
3.3.2 鱼骨图应用流程的设计 |
3.3.3 教学及评价材料的设计 |
第4章 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
4.1 应用案例 |
4.1.1 思维导图案例分析 |
4.1.2 鱼骨图案例分析 |
4.2 效果分析 |
4.2.1 学生学业成绩分析 |
4.2.2 访谈分析 |
第5章 研究总结 |
5.1 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期中考试试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材内容的启示 |
1.1.2 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
1.1.3 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
1.1.4 思维导图的启发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行动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初中物理电学的概述 |
2.2 思维导图的相关概述 |
2.2.1 思维导图 |
2.2.2 思维导图的特点及用途 |
2.2.3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
2.3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
2.3.1 脑科学理论 |
2.3.2 多元智力理论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2.3.4 信息加工理论 |
2.3.5 知识可视化理论 |
2.4 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
2.4.1 思维导图的设计原则 |
2.4.2 思维导图与物理课堂融合的原则 |
第3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实践的策略 |
3.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实践的策略 |
3.1.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新授课中实践的策略 |
3.1.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习题课中实践的策略 |
3.1.3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复习课中实践的策略 |
第4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时间 |
4.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 |
4.2.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新授课中的实践案例 |
4.2.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习题课中的实践案例 |
4.2.3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复习课中的实践案例 |
4.3 本研究的效果分析 |
4.3.1 后测成绩分析 |
4.3.2 问卷调查统计 |
4.3.2.1 问卷的内容 |
4.3.2.2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3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回顾与展望 |
5.1 回顾 |
5.2 自省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査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教育学理论基础 |
2.3 心理学理论基础 |
3 高中物理习题课现状 |
3.1 教师对物理习题课有效性认识 |
3.2 学生对物理习题课有效性认识 |
4 提高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 |
4.1 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4.2 学生课后学习的有效性 |
5 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策略实践案例 |
5.1 习题教学片段——波的形成与传播 |
5.2 典型教学案例剖析 |
6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国际、国内背景 |
1.1.3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已有研究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重要性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厘定及理论阐释 |
2.1 关于“精准教学”的相关概念厘定 |
2.1.1 “精准教学”概念界定 |
2.1.2 “精准教学”应用原则 |
2.1.3 “精准教学”的特点 |
2.1.4 “精准教学”的理解误区 |
2.2 关于“教学策略”的相关概念厘定 |
2.2.1 “教学策略”概念界定 |
2.2.2 “教学策略”与相关术语的从属关系 |
2.3 理论基础 |
2.3.1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
2.3.2 泛在学习理论 |
2.3.3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内容 |
3.1.3 研究方法 |
3.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观察和访谈结果与分析 |
3.3.1 观察、访谈原始数据处理 |
3.3.2 观察结果与分析 |
3.3.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
4.1 已有“精准教学”教学模式分析 |
4.1.1 信息技术支持的精准教学模式 |
4.1.2 “352”“336”“BYOD”等“时空”精准教学模式 |
4.1.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 |
4.1.4 基于“技术平台”的精准教学模式 |
4.2 精准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设计 |
4.2.1 目标导向的精准教学模式 |
4.2.2 课前教学策略设计 |
4.2.3 课中教学策略设计 |
4.2.4 课后教学策略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实践 |
5.1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 |
5.1.1 七年级教学实践内容选取 |
5.1.2 八年级教学实践内容选取 |
5.1.3 九年级教学实践内容选取 |
5.2 “熔化与凝固”教学策略设计 |
5.2.1 课前设计 |
5.2.2 课中设计 |
5.2.3 课后设计 |
5.2.4 反馈评价 |
5.3 “水的浮力”教学策略设计 |
5.3.1 课前设计 |
5.3.2 课中设计 |
5.3.3 课后设计 |
5.3.4 反馈评价 |
5.4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策略设计 |
5.4.1 课前设计 |
5.4.2 课中设计 |
5.4.3 课后设计 |
5.4.4 反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3:课内观察记录表 |
附录4:访谈问题提纲 |
(6)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物理解题能力 |
2.1.2 物理习题、习题课 |
2.1.3 实践、教学实践 |
2.2 习题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
2.3 习题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
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杜威的教育理论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3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及分析 |
3.1.1 调查的目的 |
3.1.2 调查工具的制作 |
3.1.3 调查的实施 |
3.1.4 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1.5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情况访谈 |
3.2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影响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 |
4 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研究 |
4.1 加强习题课教学的开放性 |
4.1.1 加强习题选择的开放性 |
4.1.2 加强习题课教学的开放性 |
4.2 注重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
4.2.1 注重审题训练的有效性 |
4.2.2 注重不同题型相应解题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
4.3 凸显解题思维训练的经常性 |
4.3.1 凸显解题建模训练的经常性 |
4.3.2 凸显解题变式训练的经常性 |
4.3.3 凸显解题思维方法训练的经常性 |
4.4 强化习题教学反馈的及时性 |
4.4.1 强化习题课堂反馈的及时性 |
4.4.2 强化学生作业反馈的及时性 |
4.4.3 强化考试评讲反馈的及时性 |
4.5 增强习题课教学的艺术性 |
4.5.1 增强针对性教学的艺术性 |
4.5.2 增强赏识教育的艺术性 |
4.5.3 增强课堂细节的艺术性 |
4.5.4 增强现代教学手段的艺术性 |
4.6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
4.6.1 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解题习惯 |
4.6.2 促进学生养成迎难而上的解题习惯 |
4.6.3 促进学生养成注重规范的解题习惯 |
4.6.4 促进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解题习惯 |
5 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 |
5.1 实验方案的设计 |
5.2 实验过程 |
5.2.1 《试卷评讲》习题课教学案例 |
5.2.2 第一轮复习习题课《动能定理》教学案例 |
5.3 实验效果分析 |
5.4 实践的几点体会 |
6 结束语 |
6.1 研究的收获 |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泰兴市第一高中2017-2018秋学期第一次阶段物理测试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初中物理作业现状调查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
1.1.2 初中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 |
1.1.3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关于物理作业研究的理论探讨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对作业的概念 |
2.1.2 作业设计 |
2.1.3 优化 |
2.2 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启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启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启示 |
第3章 初中物理作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初中物理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
3.1.1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
3.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1.3 学生问卷的说明 |
3.1.4 教师访谈 |
3.2 初中物理作业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2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3.3 初中物理作业现状总结 |
3.3.1 教师对初中物理作业内容的认知偏差 |
3.3.2 初中物理作业数量方面 |
3.3.3 初中物理作业类型方面 |
3.3.4 初中物理作业评价方面 |
3.3.5 初中生对物理作业中的错题缺少反思 |
第4章 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探索 |
4.1 针对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 |
4.1.1 初中物理作业内容优化设计 |
4.1.2 初中物理作业数量优化设计 |
4.1.3 初中物理作业类型优化设计 |
4.1.4 初中物理作业评价优化设计 |
4.1.5 初中物理作业错题反思优化设计 |
4.1.6 初中物理分层作业的设计 |
4.1.7 初中物理作业优化总结 |
4.2 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实践探索 |
4.2.1 初中物理课前预习作业设计 |
4.2.2 初中物理课堂作业设计 |
4.2.3 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设计 |
4.3 学生评价量表的优点及使用 |
4.4 案例及实施成效分析 |
4.4.1 案例设计 |
4.4.2 案例实施成效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论文研究成果概述 |
5.2 反思 |
5.2.1 研究的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8)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界定、模式及教育教学功能 |
1.2.2 对高中物理课堂现状的调查问卷 |
1.2.3 对高中物理课堂现状的了解,观察与分析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1 国外关于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历程及现状分析 |
1.4.2 国内关于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分析 |
1.4.3 关于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综述 |
第二章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2.1.2 孔子、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
2.1.3 建构主义理论 |
2.1.4 陶行知的教育启示 |
2.1.5 几位大师的教育理论启示 |
2.1.6 曾经流行和正在流行的课堂模式 |
2.2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参考指标 |
2.3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特征 |
2.3.1 教师层面上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特征 |
2.3.2 学生层面上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特征 |
2.3.3 其它层面上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特征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策略探讨 |
3.1 三维目标下的课堂定位 |
3.1.1 认真钻研三维目标 |
3.1.2 初步探讨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
3.1.3 物理课堂教学大思路的定位 |
3.2 创造性地利用导学案整合教材,调整上课思路 |
3.2.1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挖掘教材的价值 |
3.2.2 以导学案为载体,确定其具体教学内容 |
3.3 灵活地选用物理课堂模式和教学方式 |
3.3.1 以教学手段多样化为指导,正确选用物理教学方法和物理有效课堂模式 |
3.3.2 利用物理学史和生活实例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课堂环环相扣 |
3.3.3 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必要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
3.3.4 精心设问,启发引导,体现分层次教学, |
3.3.5 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组织课堂有效讨论 |
3.3.6 构建物理模型,进行文化渗透,体现物理课堂文化 |
3.3.7 教师角色多样化,打造和谐课堂提升教师管理策略 |
3.4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反思性评价 |
3.4.1 课堂观察---借助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进行教学反思 |
3.4.2 与学生一起反思,打造自我课堂特色 |
3.4.3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合力 |
3.5 注重新课堂模式的积极探索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实践 |
4.1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案例及研究 |
4.2 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寻找自己的有效课堂模式 |
第五章 研究成果及后续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评价表 |
附录二 动能定理学案 |
致谢 |
(10)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生物理思维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物理思维层级的界定 |
2.1 SOLO分类理论 |
2.1.1 SOLO分类理论的来源 |
2.1.2 SOLO分类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3 SOLO分类理论的优势 |
2.2 物理思维 |
2.2.1 物理思维 |
2.2.2 物理试题的思维能力水平划分标准 |
2.2.3 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划分标准 |
第三章 思维水平的测量工具及结果分析 |
3.1 测量目标 |
3.2 测量对象 |
3.3 测量工具 |
3.4 思维层次分析 |
3.4.1 整体水平 |
3.4.2 不同水平学生具体表现 |
3.5 错误特点分析 |
3.5.1 错误分类与统计 |
3.5.2 小结 |
3.6 考试成绩与思维层次的相关性 |
3.6.1 得分率分析 |
3.6.2 离均差率分析 |
3.6.3 不同类型学生的思维水平及特点 |
3.7 实验题分析 |
3.8 物理建模能力分析 |
3.9 小结 |
第四章 教学建议 |
4.1 D类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 |
4.1.1 培养物理学习热情 |
4.1.2 结合实验教学 |
4.1.3 多角度增强记忆 |
4.1.4 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教学 |
4.2 B/C类学生——着眼于模型构建 |
4.2.1 树立学生物理建模意识 |
4.2.2 结合生活情境构建物理模型 |
4.2.3 总结归纳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 |
4.2.4 在习题中教会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
4.2.5 变式训练掌握模型本质 |
4.2.6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构建物理模型 |
4.2.7 采用逆向思维构建物理模型 |
4.3 A类学生——促使创造性思维的飞升 |
4.3.1 巧用提问拓展学生思维 |
4.3.2 设计开放性实验灵活变通 |
4.3.3 利用试题变式拓展思维 |
4.3.4 多角度解题发展思维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对一道电学易错题的分析和纠正(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三学生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D]. 王思琪.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思维可视化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为例[D]. 冯紫轩. 海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沈梅玲. 扬州大学, 2021(09)
- [4]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 徐娴静. 西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及实践研究[D]. 刘雨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研究[D]. 吕源. 扬州大学, 2019(02)
- [7]初中物理作业现状调查及优化设计研究[D]. 潘梦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8]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D]. 窦立勇.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9]对一道电学易错题的分析和纠正[J]. 刘友. 中学物理, 2000(01)
- [10]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生物理思维能力评价研究[D]. 高晗菡.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