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离子穴位导入负压罐的研制和治疗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珍巧[1](2020)在《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对大鼠咬肌NT-3及NG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类错颌畸形。严重的错颌畸形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障碍,而且它引起的美观问题常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患者的自尊自信心水平降低,进而对患者学业、抗挫折能力以及社会活动参与度均产生不利影响[1]。根据发病机制,Ⅱ类错颌畸形可以分为:牙槽性、骨源性、颌位性及混合性,早期的颌位性错颌畸形如未进行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骨性错颌畸形。因此,我们提倡及早发现并治疗错颌畸形,从而降低它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下颌后缩的Ⅱ类错颌畸形患者,临床中常利用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实现神经肌肉适应性改建。若在矫治结束时,神经-肌肉改建仍未完成,则会导致矫治效果难以完全实现或容易复发。因此,本研究拟对功能矫治大鼠的咬肌颊车穴进行中频电刺激,观察大鼠的咬肌生理变化,以及大鼠咬肌中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的变化,探讨穴位中频电刺激对神经-肌肉改建的影响,为临床中提高功能矫治的效率及减少复发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条件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1.建立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条件对照组大鼠,为其制作并戴用功能矫治器;实验组大鼠,在为其戴用功能矫治器的同时进行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2.大鼠咬肌组织切片HE染色:根据分组,进行相应处理后在第3、7、14、21 d处死大鼠,取其右侧咬肌中段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随后进行HE染色分析。3.大鼠咬肌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trept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SABC法)对各组大鼠咬肌组织切片进行NT-3、NGF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作用于大鼠,对其咬肌组织中NT-3及N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4.NT-3 mRNA及NGF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各组大鼠在进行相应处理后,在第3、7、14和21 d处死大鼠,取其左侧咬肌中段组织进行qPCR检测NT-3 mRNA、N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将3d空白对照组的mRNA表达量作为校准品,计算2-△△CT值,进行统计分析,检测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作用于大鼠,对其咬肌组织中NT-3mRNA及NGF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大鼠模型。2.大鼠咬肌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在第3d,各组咬肌组织切片中并未发现明显的细胞核数量及位置的差异;在第7d的条件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出现了核内移现象,实验组细胞核数量明显增多,各组肌纤维数目基本稳定。在第14d,核内移现象在实验组更为突出。直至21d,条件对照组的核内移现象仍较为明显,而实验组的核内移现象减少。在条件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咬肌纤维并未出现断裂和退行性变。3.大鼠咬肌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T-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条件对照组与实验组NT-3蛋白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第21d,条件对照组NT-3蛋白的表达量仍高于空白对照组,而实验组NT-3蛋白表达量在第21d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N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NGF蛋白的表达量在第7d出现显着增多,在第21d NGF蛋白的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条件对照组中NGF蛋白的表达量在第14d才出现明显差异,且在第21d仍处于较高水平。4.qPCR检测结果:NT-3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条件对照组在第14d出现N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加,在第21d N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仍高于空白对照组;而实验组在第7d即出现NT-3 mRNA的表达增加,且于21d基本恢复至矫治前水平。NGF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NGF mRNA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而条件对照组在第14d出现NGF mRNA表达升高后,在第21d仍未出现表达降低的趋势。结论: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作用于大鼠咬肌,促使NT-3及NGF表达增多,可能通过促进突触成熟和运动神经元数量的增加,促使咬肌纤维类型的转换,从而加快功能矫治大鼠神经-肌肉改建的速率,缩短矫治时间。但将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应用于临床中的具体参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何彩云,彭玉琳[2](2015)在《穴位埋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40例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埋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77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选取同一组腧穴,分别予以埋线和普通针刺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1.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埋线疗法与普通针刺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相当。
陈增[3](2014)在《超激光照射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 MPS)及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与学习,全面学习人体肌筋膜学的基础与临床的应用,努力探讨筋膜学说与肌筋膜激痛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互关系。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探讨超激光照射肌筋膜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期望进一步提高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诊疗技术,为超激光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提供严谨的科研资料及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本课题实验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将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收集的6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临床上采用超激光照射激痛点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激痛点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 VAS)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 RDQ)作为课题实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评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复诊随访的评分,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可比性检测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视觉模拟评分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视觉模拟评分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总体疗效评估,治疗组临床痊愈为3例(10.34%),显效12例(41.38%),有效9例(31.04%),无效5例(17.24%),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2.76%;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3.45%),显效3例(10.34%),有效15例(51.73%),无效10例(34.48%),临床总有效率均为65.52%,通过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综合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激光照射肌筋膜激痛点疗法、针刺疗法均能缓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症状,但超激光照射肌筋膜激痛点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具有镇痛、松解粘连等临床疗效,且超激光照射激痛点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是一种疗效显的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医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沈剑[4](2011)在《萃取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及在雷公藤甲素分离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萃取过程具有选择性高、分离效果好、适应性强和易于实现连续生产等优点。将外力(如搅拌、离心力等)加入到萃取过程中能加速萃取过程的传质,实现萃取过程的强化。在植物有效成分分离过程中,如采用萃取强化设备对传统的分离工艺进行改造,可发展出新的工艺流程,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论文对脉冲填料萃取塔(脉冲强化)和高速逆流色谱(离心力强化)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开发了一条从雷公藤叶中分离纯化雷公藤甲素的工艺路线,并进行了雷公藤甲素分离工艺的相关中试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液-液两相体系的黏度对萃取过程的水力学特性和传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文献上已有多种关联液体混合物黏度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对水溶液黏度关联的精度不佳。论文针对这一情况,采用形状因子的概念对本课题组原先提出的非水体系黏度方程进行了改进,得到了适用于非电解质水溶液的黏度方程。利用该方程对54套二元非电解质水溶液体系的黏度进行了关联,再利用关联得到的参数对7套三元非电解质水溶液体系的黏度进行了推算,关联和推算结果表明该方程具有较高的关联和推算精度。2.脉冲填料萃取塔作为一种萃取强化设备,在工业界获得了广泛应用。论文对本课题组开发的磁力驱动旋转阀式脉冲填料萃取塔进行了改进,解决了旋转阀易卡死、脉冲管易堵塞等问题,并考察了该装置在不同脉冲速度和不同流速下,煤油/苯甲酸/水体系的水力学特性(液泛速度)和传质特性(传质单元高度和等板高度),为脉冲萃取塔的工程放大提供了相关的依据。3.高速逆流色谱利用行星式运动产生特殊离心力场,实现了液体固定相的保留。由于两相流体在分离柱内运动的复杂性,很难从实验数据中分辨出离心力对流动相的影响。论文采用单相操作模式研究了离心力对分离柱内单相流体的作用,测定了不同溶剂(乙酸乙酯、乙醇和水)、不同流速和转速下的轴向扩散系数。实验表明随着转速的增加单相轴向扩散系数先增加后下降,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定性分析。4.雷公藤甲素是中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雄性生育和抗癌作用。目前,雷公藤甲素进入抗癌新药I期临床研究,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免疫类药物,因此从雷公藤叶中分离纯化雷公藤甲素具有重要价值。论文开发了一条从雷公藤叶中分离纯化雷公藤甲素的新工艺。该工艺路线包括乙醇提取、乙酸乙酯/水萃取、正已烷/甲醇萃取、硅胶柱层析和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等5个工段。论文优化了乙醇提取工段的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乙酸乙酯/水萃取工段的相比和萃取次数;正已烷/甲醇萃取工段的相比和萃取次数;硅胶柱层析工段的洗脱剂;以及高速逆流色谱工段用于分离雷公藤甲素的两相溶剂体系。最终从雷公藤叶中成功分离得到雷公藤甲素。5.根据开发的雷公藤甲素分离工艺,设计了年产公斤级雷公藤甲素的中试线。该中试线中,乙酸乙酯/水萃取和正已烷/甲醇萃取工段采用了脉冲萃取技术。
廖华聪[5](2011)在《夹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夹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腰肌劳损志愿者,先进行手法治疗10分钟后进行夹脊穴深刺治疗30分钟,隔日1次,1周3次,治疗4周。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McGill量表测评、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适记录等。结果:30例患者中,4例(13.3%)患者经治疗痊愈,21例(70%)患者病情好转,总有效率达83.3%,另外尚有5例(16.7%)患者病情没有改善。治疗后疼痛指数、VAS、PPI均有显着差异(P<0.001)。病程越短的患者疼痛指数下降越明显(r=-0.413,P=0.023)。治疗中,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因治疗导致的特殊不适。结论:夹脊穴深刺配合手法能够有效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疼痛,促进其临床痊愈,且病程越短的患者疼痛指数下降越明显。
杨华元,刘堂义[6](2009)在《针灸器材的研究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针灸器材是针灸医学的物质基础,也是医疗器械的一个组成部分。综观我国针灸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史,每一次的针灸器材的重大创新和变革,都促进了针灸医学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针灸与现代技术的多学科结合,并将计算机技术及声、光、电、磁等技术运用于针灸器材的研制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使各种针灸器材
张颖心[7](2008)在《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研究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毛竹特产我国,是我国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但从总体上看,毛竹的综合利用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毛竹产业还基本上处于粗放型经营的状态。循环经济以推进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因此,本课题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首次提出了一条毛竹产业链。其中,“竹叶黄酮厂”是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毛竹叶资源尚未得到较好地开发利用,为了实现毛竹叶黄酮的连续工业化生产,从而大规模地开发毛竹叶资源,本课题对毛竹叶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链中的“竹叶黄酮厂”进行了工艺流程的初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运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模仿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首次提出了一条毛竹产业链,以毛竹资源的深加工为主线,构建了从毛竹林培育、鲜笋加工到毛竹全株利用的产业体系。该产业链主要包括笋竹两用林、笋制品厂、竹叶黄酮厂、竹材人造板厂、竹炭厂、手工厂和饲料厂等七个环节。七个环节之间通过废弃物的减量、再用和循环,以及能量的集成,以期实现产业链的低消耗、低排放。2.为了较准确地测定毛竹叶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重点考察了NaNO2-Al(NO3)3-NaOH显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AlCl3-(HAc-NaAc)显色法,发现以AlCl3-(HAc-NaAc)显色法测定毛竹叶总黄酮含量比较好。3.研究了毛竹叶总黄酮的浸取工艺,考察了浸取溶剂、固液比等条件对浸取效果的影响,得到了一条较好地浸取毛竹叶总黄酮的工艺路线。然后采用间歇萃取的方式对浸取物中的总黄酮进行了分离研究,考察了溶剂类型、萃取次数、萃取剂用量、原料液浓度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得到了间歇萃取分离毛竹叶总黄酮的合适的工艺条件。4.针对现有脉冲萃取塔中脉冲发生器容易跑冒滴漏的现象,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脉冲发生器。该新型脉冲发生器以磁力驱动旋转阀代替传统的机械旋转阀,解决了泄漏问题,而且只用两个脉冲罐就实现了同现有脉冲发生器(含有四个脉冲罐)同样的脉冲效果,从而简化了设备。然后以该新型脉冲发生器为基础,搭建了一套相应的脉冲填料萃取塔装置。5.为实现毛竹叶总黄酮的连续化分离,促进毛竹叶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将所研制的脉冲填料萃取塔用于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分离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首先考察了正丁醇-水体系在脉冲填料萃取塔(塔径25mm,有效填料高度0.70m)上的液泛特性,然后研究了脉冲速度、相比、流体总流量等因素对总黄酮萃取效果的影响。
秦瑞先[8](2006)在《针刺并红外线照射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经针刺、红外线辐射热照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把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并红外线(TDP)特定电磁波辐射热照射治疗5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红外线特定电磁波辐射热照射治疗48例。结果与结论: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张健,刘连新,李爱东,宋春芳,姜洪池,杨志杰,高峰[9](2004)在《人类女性乳晕区生理解剖结构的新功能——经乳晕透皮吸收给药治疗乳房疾病》文中研究表明乳房疾病是人类女性的常见病 ,包括乳房炎性疾病、囊性增生病、乳房肿瘤等。长期以来 ,人类对于乳房疾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治疗、口服药物和静脉注射两大治疗方式。本文旨在说明人类女性乳晕区生理解剖结构的新功能———经乳晕透皮吸收给药治疗乳房疾病。本文从透皮给药导入技术最新进展、人类女性乳房的生理解剖基础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探讨经乳晕透皮吸收给药治疗乳房疾病的可行性 ,为人类女性乳房疾病新治疗手段的研究奠定基础
席萍,吴敏,孙亦群[10](2002)在《现代实验技术与方法在药物透皮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二、中药离子穴位导入负压罐的研制和治疗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离子穴位导入负压罐的研制和治疗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对大鼠咬肌NT-3及N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大鼠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大鼠咬肌中NT-3的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大鼠咬肌中NGF的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频电刺激用于神经-肌肉改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超激光照射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筋膜学说与肌筋膜激痛点的研究综述 |
1.1.1 筋膜学说 |
1.1.2 肌筋膜激痛点 |
1.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
1.2.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
1.2.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1.2.3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学 |
1.2.4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和临床特点 |
1.2.5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
1.3 超激光疼痛治疗技术 |
1.3.1 定义及作用原理 |
1.3.2 超激光疗法的临床应用概述 |
1.4 小结 |
第二章 超激光照射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对象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研究方案 |
2.1.5 技术路线 |
2.1.6 治疗方法 |
2.1.7 疗效评定标准 |
2.1.8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2 临床研究结果 |
2.2.1 病例完成情况 |
2.2.2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 |
2.2.3 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 |
2.2.4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以后随访症状评分比较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3.1 课题研究的结果探讨 |
3.1.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
3.1.2 两组患者VAS评分情况 |
3.1.3 两组患者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评分情况 |
3.2 肌筋膜的疼痛模式 |
3.3 压痛点与激痛点的区别 |
3.4 激痛点与阿是穴 |
3.5 激痛点与经络穴位 |
3.6 本疗法的创新点和特色 |
3.7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致谢 |
(4)萃取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及在雷公藤甲素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萃取过程强化研究进展 |
1.1.1 脉冲填料萃取塔研究进展 |
1.1.2 高速逆流色谱研究进展 |
1.2 雷公藤甲素分离进展 |
1.2.1 雷公藤及雷公藤甲素的药效和药理 |
1.2.2 雷公藤甲素分离进展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本章参考文献 |
2 非电解质水溶液黏度方程 |
2.1 前言 |
2.2 非电解质水溶液黏度方程的建立 |
2.2.1 二元非电解质水溶液黏度方程 |
2.2.2 三元非电解质水溶液黏度方程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二元非电解质水溶液黏度的关联 |
2.3.2 三元非电解质水溶液黏度的推算 |
2.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3 脉冲填料萃取塔的改进及其操作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磁力驱动旋转阀式脉冲填料萃取塔的工作原理 |
3.2.1 磁力驱动旋转阀的工作原理 |
3.2.2 旋转阀式脉冲填料萃取塔的工作原理 |
3.3 磁力驱动旋转阀式脉冲填料萃取塔的改进 |
3.4 操作特性实验 |
3.4.1 萃取体系 |
3.4.2 液泛实验 |
3.4.3 传质特性实验 |
3.4.4 分析方法 |
3.5 结果和讨论 |
3.5.1 液泛速度 |
3.5.2 传质特性 |
3.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4 高速逆流色谱单相轴向扩散系数研究 |
4.1 前言 |
4.2 模型 |
4.3 试剂与仪器 |
4.3.1 试剂 |
4.3.2 仪器 |
4.4 实验 |
4.5 结果和讨论 |
4.5.1 原始谱图处理和结果 |
4.5.2 离心力对单相轴向扩散系数的影响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5 从雷公藤叶中分离纯化雷公藤甲素 |
5.1 前言 |
5.2 试剂和仪器 |
5.2.1 试剂 |
5.2.2 仪器 |
5.3 实验 |
5.3.1 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
5.3.2 萃取工艺条件优化 |
5.3.3 柱层析溶剂体系优化 |
5.3.4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
5.3.5 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分析和核磁结构鉴定 |
5.4 结果和讨论 |
5.4.1 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
5.4.2 萃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
5.4.3 柱层析溶剂体系的选择 |
5.4.4 高速逆流色谱两相溶剂体系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确定 |
5.4.5 高效液相色谱纯度分析和核磁结构鉴定 |
5.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6 雷公藤甲素分离工艺中试设计 |
6.1 前言 |
6.2 中试设计 |
6.2.1 提取工段 |
6.2.2 乙酸乙酯/水萃取工段 |
6.2.3 正已烷/甲醇萃取工段 |
6.2.4 柱层析工段 |
6.2.5 高速逆流色谱工段 |
6.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作者简历 |
研究成果 |
(5)夹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详细资料 |
第三部分 治疗方法 |
(一) 针刺治疗 |
(二) 手法治疗 |
第四部分 观察方法 |
一、观察周期 |
二、观察指标 |
三、数据处理 |
第五部分 观察结果 |
一、临床疗效 |
二、McGill量评分 |
三、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适记录 |
第六部分 分析与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
二、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
三、针刺夹脊穴加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机理 |
第七部分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1] 文献综述针灸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进展 |
[附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 |
在读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7)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研究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循环经济及循环经济产业链设计 |
1.2.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1.2.2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基本发展模式 |
1.2.3 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产业链 |
1.2.4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设计方法 |
1.3 毛竹的生物学介绍 |
1.4 毛竹产业现状 |
1.4.1 竹子的开发利用 |
1.4.2 毛竹产业现状 |
1.5 竹子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
1.6 竹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6.1 竹叶的化学成分 |
1.6.2 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6.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技术进展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 |
本章参考文献 |
2 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 |
2.1 前言 |
2.2 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 |
2.2.1 笋竹两用林 |
2.2.2 笋制品厂 |
2.2.3 竹材人造板厂 |
2.2.4 竹炭厂 |
2.2.5 竹叶黄酮厂 |
2.2.6 饲料厂 |
2.2.7 手工厂 |
2.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3 毛竹叶总黄酮的测定及浸取 |
3.1 前言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3 毛竹叶总黄酮的测定 |
3.3.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3.3.2 NaNO_2-Al(NO_3)_3-NaOH显色法 |
3.3.3 紫外分光光度法 |
3.3.4 AlCl_3-(HAc-NaAc)显色法 |
3.3.5 关于毛竹叶总黄酮测定方法的总结 |
3.4 毛竹叶总黄酮的浸取 |
3.4.1 浸取过程中的指标 |
3.4.2 石油醚脱脂对毛竹叶总黄酮浸取的影响 |
3.4.3 浸取条件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4 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分离及脉冲萃取塔的研制 |
4.1 前言 |
4.2 毛竹叶总黄酮的间歇萃取研究 |
4.2.1 实验原料及操作 |
4.2.2 萃取溶剂的选择 |
4.2.3 萃取次数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4.2.4 萃取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4.2.5 原料液浓度对萃取效果及产品纯度的影响 |
4.2.6 数据分析 |
4.2.7 讨论 |
4.3 脉冲萃取塔的研制 |
4.3.1 萃取设备的选型 |
4.3.2 新型脉冲发生器的设计 |
4.3.3 脉冲萃取主塔的设计 |
4.3.4 脉冲萃取塔装置图 |
4.3.5 脉冲发生器的工作说明 |
4.3.6 脉冲萃取塔的设计特点 |
4.4 脉冲萃取塔用于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 |
4.4.1 正丁醇-水体系液泛实验 |
4.4.2 脉冲萃取塔(Φ25)用于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5 毛竹叶总黄酮的精制探索及竹叶黄酮厂的流程设计 |
5.1 前言 |
5.1.1 正丁醇萃取物所含杂质分析 |
5.1.2 皂苷和总酚的测定 |
5.1.3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鉴定 |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3 皂苷的初步鉴别及测定 |
5.3.1 泡沫试验 |
5.3.2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
5.3.3 皂苷的测定探索 |
5.4 总酚的测定探索 |
5.5 反萃取实验 |
5.6 水转溶实验 |
5.7 HSCCC分离毛竹叶总黄酮的探讨 |
5.7.1 操作步骤 |
5.7.2 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实验 |
5.7.3 讨论 |
5.8 柱层析法精制毛竹叶总黄酮的探索 |
5.8.1 聚酰胺柱层析 |
5.8.2 大孔树脂柱层析 |
5.8.3 讨论 |
5.9 竹叶黄酮厂的流程设计 |
5.10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作者简历 |
(8)针刺并红外线照射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9)人类女性乳晕区生理解剖结构的新功能——经乳晕透皮吸收给药治疗乳房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 经乳晕透皮吸收给药的生理解剖基础 |
1.1 位置和形态 |
1.2 构造 |
2 经乳晕透皮吸收给药时药物到达腺叶的可能途径 |
2.1 淋巴途径 |
2.2 血运途径 |
3 经乳晕环透皮吸收给药———“张氏给药环”的相关背景资料 |
3.1 中医关于“乳痹”的分型 |
3.2 透皮吸收方法适应证选择 |
4 对乳晕环透皮吸收给药的结构研究 |
5 药物透皮吸收机制 |
5.1 药物透皮吸收 |
5.1.1 压敏胶基质包括: |
5.1.2 巴布剂基质: |
5.1.2. 1 胶粘剂: |
5.1.2. 2 保湿剂: |
5.1.2. 3 赋形剂: |
5.1.2. 4 软化剂: |
5.1.2. 5 其他附加剂: |
5.2 皮肤透入法 |
5.2.1 离子电渗法: |
5.2.2 超声导入法: |
5.2.3 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 |
5.2.4 微乳技术: |
5.2.5 β-环糊精包合法: |
5.2.6 脂质体: |
5.2.7 电穿孔和传递体: |
5.2.8 红外辐照促透法: |
6 结论 |
(10)现代实验技术与方法在药物透皮吸收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透入法 |
1.1 离子电渗法 |
1.2 超声导入法 |
1.3 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 |
1.4 微乳技术 |
1.5 β-环糊精包合法 |
1.6 脂质体 |
1.7 电穿孔和传递体 |
1.8 红外辐照促透法 |
2 促透装置 |
3 透皮吸收试验装置及测定方法 |
四、中药离子穴位导入负压罐的研制和治疗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矫治联合颊车穴位中频电刺激对大鼠咬肌NT-3及NGF表达的影响[D]. 刘珍巧.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2]穴位埋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40例临床观察[A]. 何彩云,彭玉琳. 浙江省针灸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5
- [3]超激光照射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D]. 陈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萃取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及在雷公藤甲素分离中的应用[D]. 沈剑. 浙江大学, 2011(01)
- [5]夹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D]. 廖华聪.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6]针灸器材的研究与思考[A]. 杨华元,刘堂义.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器材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暨2009'国际针灸器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7]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研究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D]. 张颖心. 浙江大学, 2008(03)
- [8]针刺并红外线照射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J]. 秦瑞先.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01)
- [9]人类女性乳晕区生理解剖结构的新功能——经乳晕透皮吸收给药治疗乳房疾病[J]. 张健,刘连新,李爱东,宋春芳,姜洪池,杨志杰,高峰. 黑龙江医学, 2004(04)
- [10]现代实验技术与方法在药物透皮吸收研究中的应用[J]. 席萍,吴敏,孙亦群. 中国药房,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