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频道怎样“公共”(论文文献综述)
李盛楠[1](2022)在《王磊:以融合引领内容生产,做好做精重大主题宣传》文中研究说明"公共频道将进军全媒体直播、短视频制作等领域,引导采编队伍的质量标准向生动鲜活、人物化、故事化、细节化对齐,强调传播的有效性。"2021年,河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以下简称公共频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与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统领,系列化推进建党百年宣传,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宣传氛围,为建设"六个现代化河北"提供有力保障。
段磊磊[2](2021)在《媒介公共性的冲突与重建:从公共频道到互联网》文中研究指明公共频道是电视公共性最好的表达空间,但实际上它并没有相对显着的公共性。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频道公共性之所以会出现名实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因为其存在着历史制度上的路径依赖。从媒介环境学的逻辑出发,考虑到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方式和信息载体的技术进步,互联网的公共性表达存在着可能的技术路径。
王芳[3](2020)在《新时期我国电视公共频道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电视公共频道的设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在其发展的20年中,也不断地引起业界的各种争议。本文从公共频道的设立初衷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探求其未来发展策略。
谢舟[4](2020)在《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现状分析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频道是我国特有的产物,是一个政策性的频道,也是广播电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的公共频道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共概念游离、节目生产能力薄弱、缺少完善的评估机制;资金来源单一等。进入新媒体时代,我国公共电视发展既要借鉴西方公共电视的长处、优势,又要结合我国国情,来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增强节目资源的生产与整合能力,健全公共电视评估机制,促进传媒经营收入的多元化,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梁严文[5](2019)在《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 ——以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为例》文中指出本文的立意初衷是基于传统媒体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在传播大环境的改变下挣扎求生存,亟待转型改变寻求出路的现实情况。本文内容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频道的大环境和目前的情况,描述了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的转型缘由以及目前发展情况。第二部分是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分析商业生态系统的几个特性,对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转型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部分是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建议,针对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问题及困境提供建议和方案。第四部分是对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转型的建议,针对公共频道目前的经营情况和大环境,提出转型方向以及未来发展的建议。作者认为,传统电视媒体转型,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打破固有思想,彻底转变观念与调整思路,与新技术、新媒体、新环境进行深度融合。传统电视媒体要重点突出“平台”功能,打造平台型商业模式。将新技术引进过来,运用起来,提升自身硬件水平,融入到新媒体中。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获取更多的盈利途径。走品牌化之路,提升自身品牌度,找好生态位,走差异化和特色化之路。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来推动本研究的发展进程,研究并分析了当前传统媒体面临的现状以及实现转型和发展。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数据资料,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在研究数据方面也有较大的创新,在三角验证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从而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效地验证了理论的归纳和推演,为未来的案例研究注入新的思考。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选题角度方面,以电视媒体的企业属性为切口进行研究,以往对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多从路径或创新的视角进行探索,而本文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引入企业转型研究,并结合波特五力模型,对企业生存现状、面临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清晰的定位。研究角度方面,作者发现,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虽有其政治上的特殊性,但改革开放以来,在数次媒体改革后,其核心依然是企业属性,适用于关于企业的大部分理论。因此作者选用波特五力模型对电视媒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普遍困境。相对来说,国内对传统媒体的研究在融合的基础上强调于环境的结合与内部的自我创新,认为传统媒体的注意力不仅需要关注自我能力的发展,要同时兼顾外部商业的整体布局,从更宽阔的视角来完成机制及体系的转型。商业生态系统是国内在此观点上的拓展观点。与传统的企业竞争观点相比,商业生态系统更加关注商业网络的协调性和整体性,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和相互关联。而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更加需要通过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网络布局的协同作用,因此,本文在商业生态系统的观点下对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进行研究和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结合也为传统企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两个理论有了新的解读。
本刊编辑部[6](2017)在《匠心·做有力量的新闻 安徽公共频道开播十周年特别策划》文中研究指明广告目标通过"匠心做新闻"的概念,进一步提高公共频道在大众中的认知度,扩大频道影响力;通过"匠心酿好酒"的概念,深化宣酒在消费者心中的精品产品质量,持续打造宣酒品牌,让品牌更加深入人心。策略亮点以"十周年"为核心,结合宣酒营销内容重点、营销时间节点,策划全年系列主题活
于红,王昕[7](2015)在《博弈下的身份认同危机:公共频道发展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转型日益加速、市场化浪潮不断翻涌的今天,我国公共频道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究其根本是对公共频道身份认同存在分歧。公共频道在与国家政策、市场规则和传播技术三方的博弈中在身份认同上不断游移,既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又难以坚守公共性品质。为求冲出身份认同的困局,公共频道必须在本土化理论建构、国家政策推进、新技术融合等方面寻求破解之策。
焦阿娟[8](2012)在《公共服务诉求下我国公共频道向公共电视的转型分析》文中指出2006年9月,国家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前进,而文化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如何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决定着未来我国的面貌;另一方面,文化领域自身,尤其是大众媒介出现泛娱乐化的趋势,如何引导文化健康发展决定着公众精神生活的质量。2011年“十二五”期间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这些都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欧美在二战后针对广播电视追逐利益、滥用权力而提出的“公共服务广播”概念。今天,“公共服务广播”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视体制——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同时存在。公共电视具有公共服务性、普适性、多元化和独立性等特点,大致有欧洲体系和美国体系两种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民主开明、追求公平、兼顾弱势社群的多元化社会的象征,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然而,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电视,随着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公民公共话语空间的凸显,中国亟需要打破单一电视广播制度,建立为公共服务的公共电视体制。1998年,福建电视台以其敢“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公共频道;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82号文件,提出“大力推广公共频道”,之后“公共频道”遍地开花,十几年的历程,我国公共频道已初具规模,随着公共频道实践的不断深入,公共频道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内容的娱乐化扭曲了“公共”、商业运营私化了“公共”、双重监管拖累了“公共”等;很显然,按照世界通行的公共电视的标准衡量,我国的公共频道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电视还有一定的距离;将公共频道转型为公共电视既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更是公共频道自身发展实现突破的路径选择,因此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公共频道在向公共电视转型时是否可以照搬西方公共电视的理念,转型时会遇到哪些障碍,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公共频道的转型。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公共频道的产生及存在的问题,引入SWOT分析法,对我国公共频道向公共电视的转型从内到外做一个全面的分析,首先是内部因素:劣势表现在公共频道身份定位上的不明确,与一般的商业电视没有划清界限,优势属于公共频道自身探索下向“公共”目标的靠近;其次是外部因素方面:机遇表现在公民公共话语空间的诉求,广播电视改革及文化政策的拖动,数字技术的发展等;挑战在于体制、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公共电视及国内相关公共频道的理念,提出一些解决的基本措施,如完善电视体制;明晰产权归属;禁播商业广告;筹资渠道的建立等。
陈静[9](2011)在《LY电视台公共频道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体的种类和数量也如上市公司般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传播途径日益先进,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媒体的生存发展亟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在资金、实力、规模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的LY电视台公共频道来说,必须扬长避短,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精心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品牌效应的名牌栏目,通过本土化节目的推出,提高当地观众的认同感,从而建立起更为亲密的地缘、亲缘关系,达到提高收视率、忠诚度、喜爱度等诸多指标,加强和巩固LY电视台公共频道的竞争地位。LY电视台公共频道在经历了五年的跋涉之后,终在2006年7月1日破茧而出。从最初的LY电视台科教法制频道、到LY电视台公共频道,它承载了太多洛阳电视人的努力与期待。而“洛阳本土化节目”的异军突起,不但向人们昭示了LY电视台公共频道存在的必然性,同时也预示了公共频道的美好未来!在我国,与电视机构传统的频道设置相比,公共频道毕竟还处在幼儿期。近年来,在电视行业体制改革、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公共频道如何应对市场竞争,打造出一批有影响的品牌栏目等等问题,都是我们下一阶段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期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LY电视台公共频道营销策略的制定,帮助其开辟一个适销对路的收视群体。在充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我国省市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发展现状、宏观环境、受众分析和竞争对手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据此对该市场进行了细分,并确定LY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的营销策略组合等。本文以理论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针对LY电视台公共频道在发展中的优劣长短进行系统研究,从宏观上把握、微观处揣摩,还对其营销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使LY电视台公共频道对国内城市电视台公共频道市场状况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公共频道的发展策略、发展前景做出整体评判的目的。
曹博林[10](2011)在《公共频道的中国化生存路径:在政策性、公共性和商业化之间——以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国内公共电视频道的讨论早期往往着力于批判其公共性和公共精神的缺失,而在认识到无法将西方公共电视的理论移植于国内公共频道上之后,关于公共频道的讨论则进入了冷却期。在本文中,笔者认识到中国的公共频道实则是政策性、公共性和商业化的集合体,并试图关注和诠释这三种特性和权力如何在公共频道身上共存、博弈和达到平衡,尤其关注的是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
二、公共频道怎样“公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频道怎样“公共”(论文提纲范文)
(1)王磊:以融合引领内容生产,做好做精重大主题宣传(论文提纲范文)
日常贯穿、系列化推进,做好主题宣传 |
提升节目质量,对接政府资源 |
(2)媒介公共性的冲突与重建:从公共频道到互联网(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频道的公共性 |
二、冲突:制度作为公共频道的天花板 |
三、重建:技术路径的可能性 |
四、结语 |
(3)新时期我国电视公共频道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公共频道的设立初衷 |
2 我国公共频道存在的问题 |
2.1 “公共”含义之争 |
2.2 对农传播缺失 |
2.3 “综合”与“专业”定位模糊 |
2.4 创新能力不足,节目编排不协调 |
3 新时期我国公共频道的发展策略 |
3.1 我国公共频道发展共识——由“共用”向“公共”渐进 |
3.2 探索创新,挖掘特色,提高识别度 |
(4)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现状分析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公共频道的出现和发展 |
2 我国公共频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1)公共概念游离 |
(2)节目生产能力薄弱 |
(3)缺少完善的评估机制 |
(4)资金来源单一 |
3 新媒体时代我国公共频道的发展之道 |
3.1 明确频道定位 |
3.2 增强节目资源的生产与整合能力 |
3.3 健全公共电视评估机制 |
3.4 促进传媒经营收入多元化 |
(5)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 ——以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研究回顾 |
2.1.1 传统媒体研究回顾 |
2.1.2 新媒体研究回顾 |
2.1.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研究 |
2.2 传统媒体转型研究综述 |
2.2.1 国外传统媒体转型研究 |
2.2.2 国内传统媒体转型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3 理论模型 |
3.1 波特五力模型 |
3.1.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1.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1.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1.4 替代品的威胁 |
3.1.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4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传统电视媒体现状分析 |
4.1 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现状 |
4.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5 替代品的威胁 |
4.6 同行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5 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转型案例研究 |
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2 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背景与现状 |
5.3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对公共频道的转型研究 |
5.3.1 生态位分离——差异化 |
5.3.2 系统多样性——创新经营领域 |
5.3.3 协同进化性——新媒体融合 |
5.3.4 自组织性——健全内部激励机制 |
5.3.5 网络状结构——剥离重整节目制作业务 |
5.4 公共频道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
5.4.1 内容受限与同质竞争 |
5.4.2 经营滞后与资金不足 |
5.4.3 细化不足与交互缺失 |
6 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转型建议 |
6.1 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发展建议 |
6.1.1 转变观念与调整思路 |
6.1.2 重构未来的平台模式 |
6.1.3 传统电视媒体与新技术融合 |
6.1.4 传统电视媒体要创新盈利模式 |
6.1.5 传统电视媒体要推行频道和栏目的品牌化 |
6.2 公共频道转型过程中的建议 |
6.2.1 打造平台与创新品牌 |
6.2.2 优化管理与三网融合 |
6.2.3 明晰定位与整合营销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贡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匠心·做有力量的新闻 安徽公共频道开播十周年特别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广告目标 |
策略亮点 |
创新点 |
广告效果 |
一、项目背景 |
二、消费者洞察 |
三、传播目标 |
四、传播策略 |
五、项目内容 |
(一) 全年——定制版宣传片 |
1. 主要内容 |
2. 宣传片版本设计 |
3. 播出安排 |
(二) “回家过年”主题活动 |
1. 活动内容 |
2. 活动亮点 |
(三) 安徽公共频道开播十周年庆典 |
1. 活动内容 |
2. 庆典展现方式 |
(四) “大匠了不起”评选活动 |
1. 活动主要内容 |
2. 具体操作 |
3. 活动亮点 |
(五) 系列主题报道 |
1. 主要内容 |
2. 报道内容 |
(六) 收官之作——中国首届小窖节暨安徽公共频道十周年庆典晚会 (正在执行中) |
1. 主要内容 |
2. 主要活动构成 |
六、推广策略 |
1.电视屏幕 |
2.微信平台 |
3.线下推广 |
4.平面设计 |
七、活动整体效果 |
1.巩固宣酒销售 |
2.对宣酒品牌影响力的巩固和提升 |
(7)博弈下的身份认同危机:公共频道发展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频道发展缘起与现状 |
二、公共频道的本土化误读及矫正 |
1. 西方公共领域理论在中国的不适用性 |
2. 公共频道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上的特殊性 |
3. 公共频道制度规划上的非统一性 |
三、公共频道与多方博弈后的身份困局 |
1. 公共频道与广电管理政策之间的博弈 |
2. 公共频道与市场之间的博弈 |
3. 公共频道与传播技术之间的博弈 |
4. 公共频道与三方博弈的“同一与差异” |
四、公共频道身份困局的破解路径 |
(8)公共服务诉求下我国公共频道向公共电视的转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简要说明 |
1.2.2 国内公共电视研究成果简述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公共电视的产生有助于公共服务的拓展 |
2.1 公共电视的源流及特征 |
2.1.1 他山之石:西方公共电视的历史追溯 |
2.1.2 公共电视的基本特征 |
2.2 公共电视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
2.2.1 公共电视的发展符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诉求 |
2.2.2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拓展需要发展公共电视 |
3. 我国公共频道的发展情况 |
3.1 国内公共频道产生的背景与初衷 |
3.2 国内公共频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泛娱乐化内容造成的“公共利益”的缺失 |
3.2.2 商业化的运营模式,私化“公共利益” |
3.2.3 多层次监管拖累了“公共利益”的表达 |
4. 基于SWOT分析法下我国公共频道向公共电视的转型 |
4.1 SWOT分析法简介 |
4.2 劣势----既非公共电视又非商业电视的异形身份 |
4.3 优势----自身探索下转型的可能性 |
4.4 威胁----我国公共频道转型的难点 |
4.4.1 体制障碍 |
4.4.2 消费主义文化盛行 |
4.5 机遇----我国公共频道转型的契机 |
4.5.1 社会转型期公共话语空间的诉求 |
4.5.2 文化政策以及广播电视改革的推动 |
4.5.3 结合数字化进程推动公共频道的转型 |
5. 我国公共频道向公共电视转型的措施 |
5.1 建立渐进式的公共频道转型模式 |
5.1.1 我国公共频道向公共电视转型的渐进模式 |
5.1.2 实现渐进模式的几个依托点 |
5.2 转型期我国公共频道的节目策略—以湖南公共频道为例 |
5.2.1 强调关注弱势群体 |
5.2.2 寻求差异化新闻报道 |
5.2.3 自制品牌节目,打造独家电视活动 |
5.2.4 以湖南公共频道节目创作理念为例 |
5.3 实现公共频道转型的经费来源 |
5.3.1 西方公共电视财源方式的启示 |
5.3.2 转型期我国公共频道经费的主要来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LY电视台公共频道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营销管理相关理论与电视频道营销研究综述 |
2.1 营销管理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有关电视频道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第三章 LY电视台公共频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
3.1 我国省市电视台公共频道发展之路 |
3.2 LY电视台及其公共频道简介 |
3.3 LY电视台公共频道发展现状 |
3.4 LY电视台公共频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LY电视台公共频道营销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 |
4.1 LY电视台公共频道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2 本地竞争环境集中度指数测度的实证研究 |
4.3 LY电视台公共频道竞争对手分析(SWOT分析) |
第五章 LY电视台公共频道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
5.1 LY电视台公共频道市场细分(S) |
5.2 LY电视台公共频道目标市场选择(T) |
5.3 LY电视台公共频道市场定位(P) |
第六章 LY电视台公共频道营销策略研究 |
6.1 LY电视台公共频道产品策略 |
6.2 LY电视台公共频道价格策略 |
6.3 LY电视台公共频道渠道策略 |
6.4 LY电视台公共频道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第七章 结束语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发表论文目录) |
(10)公共频道的中国化生存路径:在政策性、公共性和商业化之间——以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策性、商业化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收视率的“指标”之路 |
二、公共性与商业化之间的张力:另一种视角 |
三、政策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资源的平台 |
四、公共频道怎样“公共”(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磊:以融合引领内容生产,做好做精重大主题宣传[J]. 李盛楠. 中国广播影视, 2022(Z1)
- [2]媒介公共性的冲突与重建:从公共频道到互联网[J]. 段磊磊. 科技智囊, 2021(11)
- [3]新时期我国电视公共频道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 王芳. 西部广播电视, 2020(22)
- [4]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现状分析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道[J]. 谢舟. 中国有线电视, 2020(02)
- [5]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 ——以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为例[D]. 梁严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匠心·做有力量的新闻 安徽公共频道开播十周年特别策划[J]. 本刊编辑部. 声屏世界·广告人, 2017(10)
- [7]博弈下的身份认同危机:公共频道发展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J]. 于红,王昕.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8]公共服务诉求下我国公共频道向公共电视的转型分析[D]. 焦阿娟.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3)
- [9]LY电视台公共频道营销策略研究[D]. 陈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10]公共频道的中国化生存路径:在政策性、公共性和商业化之间——以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为例[J]. 曹博林. 东南传播,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