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诊科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侯珍珠,彭红燕[2](2021)在《某医院急诊科患者家属新冠肺炎防治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分析某医院急诊科患者家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需求。方法选取某院在2020年2月3日—3月2日期间急诊科接诊收治的321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利用一般问卷对所选患者家属进行一般资料及健康素养、健康教育需求的防治分析。结果本研究一共调查321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家属,其中男88例,女233例;年龄以26~45岁及46~59岁为主,分别为194例和65例,分别占60.44%及12.4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健康素养得分为(10.44±2.23)分,有20.87%的家属健康素养处于低水平;年龄及学历、职业与健康素养得分和健康素养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组19~25岁、26~45岁和46~59岁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60岁组;专科及本科学历组、硕士及以上组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初中及以下组(P<0.0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管理问题排在前两位的有缺乏防护物资储备和缺乏专业健康教育,分别为214人和198人,占66.67%和61.6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培训方式需求前两位:网络新闻和媒体宣传、微信等平台推送,分别为237人和236人次,占73.83%和73.52%。结论急诊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家属防治健康素养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对老年人和低学历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认知和教育干预。
董永珍[3](2021)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现状,探索职业疲溃感的影响因素。2.探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互关系,探讨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及职业疲溃感间可能的中介作用,为护理管理者稳固急诊科护士队伍、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推动并促进我国急诊科护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1.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336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情绪智力量表、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和职业疲溃感量表收集急诊科护士社会人口学、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和职业疲溃感数据资料。2.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验证;采用AMOS 23.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现状(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总分(58.78±9.98)分,该量表4个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自我情绪监测(4.04±0.71)分,情绪运用(3.62±0.81)分,识别他人情绪(3.53±0.78)分,情绪调节(3.51±0.79)分。(2)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总分(169.46±35.53)分,该量表6个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团队沟通能力(2.97±0.95)分,情感支持能力(2.95±0.91)分,基本非语言沟通能力(2.93±0.93)分,情感感知能力(2.92±0.93)分,困难情景沟通能力(2.91±0.89)分,基本语言沟通能力(2.88±0.91)分。(3)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总分(68.02±14.85)分,该量表3个分量表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情绪耗竭(3.20±1.26)分,去人格化(3.18±1.38)分,低个人成就感(2.92±1.23)分。根据职业疲溃感评分标准,无疲溃22名(6.54%)、轻度疲溃53名(15.77%)、中度疲溃134名(39.88%)、重度疲溃127名(37.79%)。2.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的影响因素(1)年龄、子女个数、学历、急诊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护理层级、月收入、婚姻状况在情绪智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学历、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在护患沟通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护理层级与情感耗竭分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护理层级与去人格化分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护理层级与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护理层级与职业疲溃感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工作年限、职务、月收入、护理层级、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显着影响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3.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与护患沟通能力呈显着正相关(r=0.273,P<0.0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呈显着负相关(r=-0.496,P<0.01);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存在负相关性(r=-0.288,P<0.01)。4.护患沟通能力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的中介作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显着负向预测职业疲溃感(B=-0.668,P<0.00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直接正向预测护患沟通能力(B=0.333,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b=-0.075;95%置信区间:(-0.018,-0.14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09%。结论:1.急诊科护士普遍存在职业疲溃感问题;职业疲溃感程度较高,以中、重度疲溃为主。2.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务、护理层级、情绪智力和护患沟通能力是职业疲溃感的影响因素。3.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及护患沟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均可影响职业疲溃感,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变量与职业疲溃感变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建议护理管理者提高对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重视程度,通过提高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降低职业疲溃感发生。
张娟娟[4](2021)在《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分析人口学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护士执业环境对医护合作的影响,为管理者从护士个人和执业环境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医护合作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9月~11月,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济南市的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2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研究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医护合作量表、任务负荷指数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医护人际交换问卷、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通过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急诊科护士的人口学资料本研究的326名调查对象,年龄范围在21~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74±5.41)岁;以女性护士居多(70.55%);急诊科工作年限1~33年;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88.04%);职务以临床护士为主(77.61%);职称以护师居多(51.84%);聘任方式主要是合同制(87.73%);婚姻状况以已婚居多(69.02%)。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总均分为(3.73±0.93),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三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患者信息的交流”(3.88±0.85)、“护士和医生的关系”(3.77±0.89)、“共同参与治疗或护理的决策过程”(3.61±0.98)分。3.人口学变量对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最高学历、急诊科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务、聘任方式的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职称的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及执业环境得分情况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2.88±0.67),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任务负荷总均分为(16.59±3.55),位于较高水平,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是“努力程度”(17.07±3.44),得分最低的是“心智需求”(15.86±3.73)。医护人际交换总均分为(3.96±0.74),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4.08±0.70),得分最低的是“有效沟通”(3.89±0.74)。执业环境总均分为(71.08±25.77),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九个维度得分较高的三个是“质量管理”(80.21±20.42)、“人力配备”(77.51±20.81)、“临床护理专业性”(75.01±20.50);得分较低的三个维度是“社会地位”(66.55±24.01)、“薪酬待遇”(60.13±27.61)、“医院管理参与度”(47.50±29.69)。5.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执业环境与医护合作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医护合作总分及其各维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r=0.291~0.329,P<0.001)、医护人际交换总分及各维度(r=0.486~0.692,P<0.001)、执业环境总分及其各维度(r=0.192~0.414,P<0.001)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医护合作总分及其两个维度与任务负荷总分、心智需求、努力程度(r=0.113~0.175,P<0.05)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信息的交流与时间需求((r=0.122,P<0.05))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6.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作意愿、有效沟通、内部支持进入医护合作得分的回归方程,它们共解释医护合作总变异的51.60%。结论1.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尚有可提升空间。患者信息的交流是医护合作的基础,此维度得分最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决策这一维度的得分最低,建议管理者在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医护合作水平。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受其职称的影响,护士对医护合作的评分最高,随着职称的晋升,医护合作评分降低。建议护理管理者在制定策略时,应考虑到职称这一因素,分层次制定,使职称低的护士有能力,职称高的护士有机会参与到决策中,从而提高医护合作的水平。3.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医护人际交换越好、执业环境越健康,医护合作水平就越高。4.合作意愿、有效沟通、内部支持是医护合作的显着影响因素,管理者可通过相关课程使医生和护士认识到医护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其合作意愿;开展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加强内部支持等措施提高医护合作水平。
黄玉霞[5](2021)在《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现况;分析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旨在为临床急诊科护士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及心理韧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并最终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吉林省五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所用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健康问卷(K10)、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应用SPSS26.0软件,采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总分为(24.05±7.29)分。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有影响(P<0.05)。(2)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总分为(62.47±14.44)分。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平均月薪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有影响(P<0.05)。(3)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总分为(60.57±12.11)分。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平均月薪对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有影响(P<0.05)。(4)相关分析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量表(K10)得分呈负相关关系(r=-0.316,P<0.01),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r=0.677,P<0.01),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量表(K10)得分呈负相关关系(r=-0.433,P<0.01)。(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共同解释变异度为57.7%。结论:(1)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居于中等水平。少数民族、未婚、正式在编、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越低的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高。(2)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居于中等水平。年龄越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正式在编、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越低、平均月薪越高的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水平较高。(3)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居于中等水平。年龄越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正式在编、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越低、平均月薪越高的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水平较高。(4)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生活质量水平也越高。(5)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劳动人事关系、婚姻状况、民族、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是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心理韧性对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
王娅[6](2021)在《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在文献回顾和胜任力理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中心护士的工作职责及其胜任卒中护理工作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结合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第一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云南省2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认证的卒中中心13名护士及5名护理专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提炼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要素。第二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初步拟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的评价指标条目池并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采用Delphi法,选取15名来自不同省份的三级综合医院和医学高等院校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领域的专家,经2轮专家咨询筛选和修订评价指标,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于2020年9~11月采取便利抽样法从云南省已有国家级/省级认证通过的卒中中心的13个地级行政区选取17家卒中中心的108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6份,筛选评价指标条目及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 果]第一部分: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卒中中心护士的胜任力要素归纳为4个主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共包括13个亚主题。第二部分:初步拟定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85个三级指标制定专家咨询问卷。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8%和100%,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6.7%和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3和0.927,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96和0.149(P<0.01),第2轮专家咨询的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25。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个人特质与动机)、14个二级指标和79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各指标条目的临界比值为10.470~20.893(P<0.001),且各条目与指标总体的相关性系数r均>0.40。对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个人特质与动机4个维度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1、6、2、1个公因子(即二级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均为60%以上;删除2个内容重复的三级指标条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88,总折半信度为0.925;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936,S-CVI/Ave为0.989,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000;一级指标与指标体系总体相关性系数为0.765~0.984(均P<0.001)。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结合的研究方法,最终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科学可靠,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有助于指导护士自身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卒中专科护理综合能力;并且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在卒中中心护士的准入、评价及培训考核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持。
刘玉娥[7](2021)在《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编制一份科学的《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2.运用问卷调查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剖析其中关键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3.提出针对可行的临床策略与建议,为改善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行为,预防和减少自杀未遂患者再自杀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医疗服务行为实践及相关行为理论,经过分析提炼,初步形成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的理论与内容框架。2.质性访谈法: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湖北省两所综合医院16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深入访谈,进一步丰富并形成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初稿。3.德尔菲法:选择专家21名,来自全国5个省市的11所大型三级医院及医学高等院校,长期从事于精神卫生学/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急诊医学、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研究。经两轮专家函询意见,对问卷条目内容进行修改与调整,形成预调查问卷。4.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问卷调查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条目筛选与因子分析得到初始问卷。正式调查前,运用初始问卷调查湖北省287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问卷信效度验证,最终形成《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正式调查运用自制的一般现状调查表与所编制问卷,对湖北省8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2所二级综合性医院的842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5.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SPSS22.0、AMO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问卷条目筛选与调整,采用区分度法、相关系数法、内部一致性系数及因子载荷量、共同度等;同时采用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及相关性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统计描述中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构成比;统计推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1.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结果:(1)两轮专家函询的专家积极性系数分别为:84%,100%;两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为:0.839、0.879。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15、0.474(P<0.05)。编制问卷包含4个维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26个条目。该问卷采用Liket5级评分法,满分130分,得分越高,表明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的障碍因素越多,障碍程度越大,反之亦然。(2)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0.930,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41、0.747、0.906、0.885;总的问卷分半信度为0.918,重测信度为0.915,信度较好。问卷内容效度指数为0.943。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标χ2/df=2.584,CFI=0.904,GFI=0.875,AGFI=0.881,RMSEA=0.074,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842名急诊医护人员中,86.22%表示接诊过自杀未遂患者,54.3%表示为自杀未遂患者提供过心理健康服务。但评估患者自杀风险时,仅2.38%的急诊医护人员使用了自杀相关评估工具,建议为患者进行心理会诊或转诊者不足6%,超过75%的急诊医护人员表示从未为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总体上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低下。(2)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总均分为71.97±13.08,表明影响因素条目中既存在关键障碍因素,也包含促进因素。结合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低下的现状,剖析得分排名前5位的关键障碍因素条目分别是:(1)我觉得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评估与自杀干预需要精神心理专业人员才能完成;(2)我觉得与自杀未遂患者谈论自杀是件困难的事情;(3)我觉得与患者谈及“自杀”会对其再次造成心理伤害;(4)对我来说随访评估自杀未遂患者出院后的再自杀风险很困难;(5)我不能正确使用自杀风险评估工具(如Beck自杀意念量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C-SSRS等))。得分排名后5位的促进因素条目是:(1)我应该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2)我会将患者自杀行为与其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3)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询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4)我愿意与自杀未遂患者沟通其自杀事件;(5)我知道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如有自杀未遂史、精神障碍、绝望、身患重病、物质滥用等)。(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经历”,“自杀预防专业知识培训经历”,“心理健康服务了解程度”,“自杀风险评估工具的使用”为影响问卷总分的自变量,且与总分间呈现负相关。急诊医护人员最希望学习的患者自杀预防知识是:与自杀未遂患者的沟通技巧(35.51%)。最希望获得/增设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是:简便可行的自杀风险处理流程与方案(21.72%)。研究结论:1.本研究编制《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作为测评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工具。2.本研究中,绝大部分急诊医护人员接诊过自杀未遂患者,但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质量较低。关键障碍因素包括急诊医护人员自杀预防相关知识缺乏、缺乏沟通技巧与干预技能、存在自杀认识误区、对自身在预防患者自杀中的作用认识不深刻。促进因素包括急诊医护人员认识到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愿意与自杀未遂患者沟通、愿意为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3.自杀预防专业知识培训经历与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经历有利于急诊医护人员为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急诊医护人员最希望学习的患者自杀预防知识是:与自杀未遂患者的沟通技巧;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是:简便可行的自杀风险处理流程与方案。
张媛[8](2019)在《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并分析影响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为完善我国男护士的培训教育规划及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克兰迪宁和康纳利的三维叙事探究法,遵循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参与者,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直至资料达到饱和,采用“情境分析”方法对转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选取成都市6所三甲医院的12名男护士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资料分析找到十二名男护士的共有故事主线“萌芽期——成长期——沉淀期”,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顺序对参与者的访谈故事进行重构,最终形成十二个不同的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建构故事。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社会大众对于护理行业的认知较为匮乏和片面,导致高校难以招收真正喜爱和了解护理(学)专业的男护生,因此男护生在校期间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如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和“学以致用”的传统观念使得男护生仍然把护士职业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第二,男护士在职业身份维度上把自己归类为医务工作者、护士和男护士三种群体。通过不同内、外群体之间的社会比较,男护士会采用一些积极区分策略来突出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自尊,构建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第三,男护士的职业身份认同不是单独形成的,而是在与其他职业各方面的比较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受到不同阶段的文化背景、社会家庭支持、职业需要满足、人际关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蔡丽萍[9](2011)在《急诊科开展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文中提出健康教育能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急诊科患者具有数量多、年龄差异大、流动性强、涉及病种多、用药范围广、留院时间短等特点,而且其家属的心态和要求亦复杂多样,因此健康教育难度较大。为了提高
李琳[10](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甘肃省创伤急救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建立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管理体系提供客观依据;为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借鉴意义。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拟定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调查问卷的框架,初步构建问卷的条目;2.参考专家函询法中专家的意见,修订问卷初稿得到最终问卷;3.通过预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计算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和内容效度,评价其真实性和可靠性;4.采用横断面调查,对甘肃省57家二、三级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工具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初始问卷共46个条目,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后六部分为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即一般人口学特征(共9个条目)、患者救治(共10个条目)、护理管理(共9个条目)、护理技能(共6个条目)及护理知识(共12个条目)。2.两轮函询中专家积极程度均为100%;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为0.89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别为0.277、0.325(P<0.001)),变异系数为0.06~0.18。根据专家意见共删除5个条目,新增2个条目,修改22个条目,形成最终调查问卷。3.预调查数据分析得,问卷整体内容效度为0.96。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a系数为0.783。4.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14份,收回有效问卷10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4%。创伤患者救治现状分析表明,二、三级医院出诊反应时间、现场伤情评估时间、现场救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接诊到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急诊科时间、放射科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伤原因居于前三位的是道路交通伤、高空坠落伤、跌倒外伤。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创伤急救护理管理中,抢救物品及设备管理制度“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高,创伤急救操作流程培训及考核规范化管理“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低。二、三级医院在院内远程专科会诊的设备及条件、对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总结反馈、进行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案例分享及学习、引入有关急救新知识及新技能方面的符合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急救护理技能中,心肺复苏操作“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高达96.51%,而使用除颤仪、创伤患者体格检查、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分别为55.51%、35.33%和22.20%。在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中,评估创伤患者气道、呼吸、脉率、瞳孔情况、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暖措施及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均高于90%,而创伤液体复苏知识、急救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创伤评分工具熟练程度中“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较低。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5(23,27)和51(47,56)。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自行编制的《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评工具使用。2.通过对甘肃省57家二、三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调查分析发现,甘肃省创伤急救时效性较差。紧急救援中心应该根据甘肃省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弹性调整院前救护车的配置数量,规划最优救护半径,以提高甘肃省院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院内急诊科也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针对严重创伤患者成立多学科救治小组,建立实现急救、手术、重症监护以及病房的无缝隙连接,从根本上提高救治时效性。3.通过对不同人口学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的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有差异;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均为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有差异。因此,提示管理者应该根据急诊科护士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养,同时也要结合甘肃省护理队伍的现有水平,制定客观、可行的创伤护理培训方案以及管理方法。
二、急诊科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科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某医院急诊科患者家属新冠肺炎防治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调查工具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急诊科新冠肺炎患者家属防治健康素养的单因素分析 |
2.2 急诊科新冠肺炎患者家属防治健康素养水平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新冠肺炎的管理问题及防治培训方式需求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 |
(3)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急诊科护士工作环境 |
1.2 人文关怀环境下关注急诊科护士职业健康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相关定义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定义 |
3.2 理论基础 |
4 技术路线图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工具 |
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2 情绪智力量表(Wong and Law'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WLEIS) |
2.3 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Nurse's Clinic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Scale,NCCCS) |
2.4 职业疲溃感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
3 预实验 |
4 资料收集 |
5 资料整理与分析 |
5.1 资料整理 |
5.2 资料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原则 |
研究结果 |
1 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 |
2 问卷得分的正态性检验 |
3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水平 |
3.1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 |
3.2 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得分情况 |
3.3 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水平 |
3.4 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得分情况 |
3.5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水平 |
3.5.1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严重程度 |
3.5.2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与M氏常模及杭州护士常模比较 |
3.6 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得分情况 |
4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分析 |
5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的多重线性回归 |
6 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的中介效应 |
6.1 结构方程模型 |
6.2 护患沟通能力的中介效应 |
讨论 |
1 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分析 |
2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2 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
4 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2.1 维护急诊科护士职业环境稳定 |
2.2 提高急诊科护士职业认同感 |
2.3 注入内源性持久动力 |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1 研究的创新性 |
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4)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医护合作的概念 |
2.2 医护合作的测量 |
2.3 医护合作的影响因素 |
2.4 群体动力学理论 |
2.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实施流程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考虑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急诊科护士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
4.2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 |
4.3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及执业环境现状 |
4.4 人口学变量对医护合作的影响 |
4.5 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执业环境与医护合作的相关性 |
4.6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5.2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 |
5.3 急诊科护士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对医护合作的影响 |
5.4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
5.5 急诊科护士的任务负荷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
5.6 急诊科护士的医护人际交换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
5.7 急诊科护士的执业环境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
5.8 影响医护合作的多因素分析 |
5.9 对护理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及局限性 |
7.1 创新性 |
7.2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处理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3.2 研究变量的数据分布特点 |
3.3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3.4 研究对象心理韧性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3.5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3.6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3.7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
4.2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 |
4.3 急诊科护士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
4.4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5 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及护士胜任力的研宄现状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现状 |
1.3.2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4 理论框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 |
2.1 问卷框架的初步构建 |
2.1.1 文献研究法 |
2.1.2 质性访谈法 |
2.1.3 结果 |
2.2 德尔菲法 |
2.2.1 函询对象与方法 |
2.2.2 统计方法 |
2.2.3 专家函询结果 |
2.3 预调查 |
2.3.1 预调查对象与方法 |
2.3.2 资料的收集与录入 |
2.3.3 预调查的结果 |
2.4 验证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 |
2.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4.2 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 |
2.5.1 问卷构建方法的科学性 |
2.5.2 问卷的表现形式与可行性评价 |
2.5.3 问卷的信效度评价 |
第三章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1.1 调查医院 |
3.1.2 调查人群 |
3.2 调查工具及方法 |
3.2.1 调查工具 |
3.2.2 调查方法 |
3.3 数据录入与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调查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4.2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
3.4.3 急诊医护人员自杀风险评估工具使用及知识培训情况 |
3.4.4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得分情况 |
3.4.5 不同特征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总分比较 |
3.4.6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总分多因素分析 |
3.4.7 其他相关问题回答情况 |
3.5 讨论 |
3.5.1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
3.5.2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3.5.3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总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
3.5.4 急诊医护人员希望学习的患者自杀预防知识与希望获得/增设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
3.6 策略建议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杀未遂急诊患者再自杀风险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B 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C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国外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二、国内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三部分 相关概念及理论背景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部分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参与者 |
三、资料收集 |
四、资料的整理分析 |
五、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六、研究的质量控制 |
七、伦理考虑 |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
一、研究参与者一般资料 |
二、研究参与者的故事 |
第六部分 分析及讨论 |
一、男护士的专业选择——主动、被动与盲目 |
二、男护士的择业心态——就业心情急切,不愿放弃前期投入 |
三、男护士的职业需要——职业认同、职业管理、职业发展 |
四、男护士的压力来源——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
五、男护士的身份认同——社会比较与积极区分策略 |
六、男护士的职业规划——终身职业型、权衡利弊型、边走边看型 |
第七部分 结论与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三、研究反思和局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
一、调查工具的编制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文献研究 |
(四)专家函询 |
(五)信效度分析 |
二、现场调查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收集过程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和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文献研究结果 |
二、问卷条目初步构建结果 |
三、专家函询结果 |
(一)专家来源 |
(二)专家基本情况 |
(三)两轮专家函询的统计结果及专家修改意见 |
(四)专家函询指标结果 |
四、信效度检验结果 |
(一)预调查结果 |
(二)信度检验结果 |
(三)效度检验结果 |
五、调查问卷的形成 |
六、现场调查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小结 |
一、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
附录四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
附录五 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 |
综述 脊髓损伤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急诊科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某医院急诊科患者家属新冠肺炎防治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 侯珍珠,彭红燕.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10)
- [3]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研究[D]. 董永珍. 青岛大学, 2021(02)
- [4]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娟娟. 山东大学, 2021(12)
- [5]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黄玉霞. 延边大学, 2021(02)
- [6]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D]. 王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及实证研究[D]. 刘玉娥.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8]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D]. 张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急诊科开展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蔡丽萍. 护理与康复, 2011(05)
- [10]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