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T-1301质谱仪离子源改造介绍

ZHT-1301质谱仪离子源改造介绍

一、ZHT-1301质谱计离子源改革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航[1](2015)在《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工艺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褐煤是我国煤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用于直接燃烧,存在效率低,污染严重且没有有效利用所含富氢组分等问题。以褐煤热解为基础的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利用褐煤热解工艺将褐煤中高活性的富氢挥发分提取出来,有助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短缺的局面,实现褐煤资源的梯级高效利用。目前,国内外的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方兴未艾,在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应用过程中许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如褐煤热解特性及其调控规律、多联产系统工艺构成及优化等。本文针对目前热解气气氛中CO、CO2和CH4等气氛影响褐煤热解过程特性及机理的认识不充分和在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构建、优化及可行性分析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的现状,开展相关实验及系统模拟研究,为褐煤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首先,搭建了慢速升温和快速升温固定床热解实验系统,以国内典型褐煤—小龙潭褐煤为原料,分别开展了N2、CO、CO2和CH4气氛下的热解实验,重点考察了热解气氛浓度、热解温度、矿物组分、升温速率和恒温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特性,研究了CO、CO2和CH4对热解产物产率与性质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热解气氛中的CO分别在500-600℃和700-800℃温度下发生了水汽变换反应和歧化反应。小龙潭褐煤中高含量的铁基矿物组分在水汽变换和歧化反应中发挥了催化作用。CO歧化反应对焦油和C1-C3气体产率的影响与升温速率有关:慢速升温时,大部分焦油和C1-C3气体的析出过程先于歧化反应,因此高温时焦油和C1-C3气体的产率不受歧化反应影响;快速升温时,升温时间短,大量焦油和C1-C3气体在高温时析出,此时歧化反应生成的积碳堵塞了半焦孔隙,抑制了此时焦油和C1-C3气体的析出。对焦油组分而言,温度<700℃时,CO气氛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均促进了焦油中多环芳烃(PAHs)和脂肪烃的析出,改善了焦油质量;快速升温至温度高于700℃时,歧化反应的存在抑制了焦油中各组分的析出。CO2气氛下的实验研究表明,气氛中CO2的存在提高了热解水和焦油产率,抑制了H2和C1-C3气体的产生。温度低于600℃时,CO2对半焦和CO产率呈惰性,温度升至600℃以上,C02与半焦发生气化反应,降低了半焦产率、提高了CO产率、促进了褐煤中碳元素的析出和半焦的着火燃烧。褐煤中矿物组分在气化反应中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研究发现,C02气氛对褐煤热解产物产率的作用不随升温速率变化而改变。气化反应对焦油产率和组分的影响与升温速率有关:在低升温速率条件下,气化反应对焦油产率无影响,C02气氛促进了轻质芳烃、酚类、PAHs和脂肪烃产率;高升温速率条件下,焦油析出与C02气化同时存在,C02气化促进了焦油中重质组分的析出。对比CH4和N2气氛下的结果表明,CH4气氛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均对C02和CO产率没有明显影响。温度高于600℃时,热解气氛中的CH4在煤中有机质的催化作用下裂解生成H2和碳,提高了氢气和半焦产率,降低了碳转化率,不利于半焦的着火燃烧。慢速升温时,焦油和C1-C3的析出过程与甲烷裂解过程不重叠,因而不受甲烷裂解过程影响;快速升温时,甲烷裂解生成的自由基促进了焦油中重质组分和多环芳烃以及甲基等烃类基团的稳定,提高了焦油和C1-C3产率。以液体燃料和电力为目标产品,构建了以褐煤为原料的2×300MWe亚临界循环流化床热解燃烧分级转化热、电、甲醇及燃料油多联产系统。多联产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褐煤采用流化床热解技术;半焦采用常规循环流化床锅炉火电机组燃烧发电;煤气提氢用于焦油加氢精制合成燃料油;少氢煤气经甲烷重整后合成高纯度甲醇;合成尾气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利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多联产系统和常规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的稳态模型,结合本文实验结果预测了流化床热解炉的热解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并对比了多联产系统和常规亚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的系统效率、固定投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报期等技术经济指标,考察了市场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全面评估多联产系统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虽然多联产系统更加复杂,设备投资比常规发电机组高,但具有效率高、效益好等优势。多联产系统的系统效率达到43.20%,比常规燃煤电站提高近10%。在2011年的市场条件下,多联产系统年利润可比常规发电机组提高了近3倍,多联产系统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报期达到24.07%和5.29年,均优于常规发电机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多联产系统比传统发电机组拥有更具弹性的市场波动的抗压能力。研究结果为我国构建并推广具有应用前景的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

仪器制适专业委员会[2](1990)在《回顾与期望——我国质谱仪器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自从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以下简称科仪厂)和北京分析仪器厂(以下简称北分厂)于1962年联合制成我国第一台商品质谱计ZhT—1301同位素质谱计以来,已历经了二十八个春秋,回顾我国质谱仪器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由衷地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我国的质谱仪器制造业从无到有,从测绘仿制到自行设计,现在不但有设备齐全的专业制造厂,还有一支能研究开发的科技队伍,二十多年来,我们已为国内用户提供了各类质谱仪器数千台,有少量出口国外。值此中国质谱学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回顾艰苦创业之路,将使我们更珍惜已取得的成绩,并激励全体质谱学工作者为进一步发展我国质谱仪器而努力奋斗。

李民达[3](1982)在《ZHT-1301质谱计离子源改革简介》文中研究表明国产 ZHT-1301质谱计和它的同型样机——苏制 MN-1305质谱计在原子能、石油、冶金、地质和农业等部门的科研,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许多元素的同位素分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同位素分析数据的精度要求提高,对于 ZHT-1301 质谱计来说,它的单束扫描测量方法的设计精度指标,已经不能适应象铅、锶、钐、钕等元素的多组分

李民达[4](1981)在《ZHT-1301质谱计离子源改革简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国产ZHT-1301质谱计和它的同型样机——苏制MN-1305质谱计在原子能、石油、冶金、地质和农业等部门的科研、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许多元素的同位素分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同位素分析数据的精度要求提高,对于ZHT-1301质谱计来说,它的单束扫描测量方法的设计精度指标,已经不能适应象铅、锶、钐、钕等元素的多组分

毛存孝[5](1979)在《苏制ми-1305质谱计的改装》文中研究说明 苏制MИ-1305质谱计是五十年代产品,1960年到货。我们曾用他做过氩和铅的同位素分析,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仪器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1968年我们接受了测定珠峰岩石铅同位素组成的任务,更感到需要对这台仪器进行改装。它的主要问题是; (1)灵敏度低。要求分析样品的称量大,致使野外采样多,选矿工作量大;此外,很难适应用途广泛的岩石铅(10-8克)的分析

李树田,季欧,李杰森,周宝虹[6](1972)在《近代分析仪器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第一部份综述了近代分析仪器的发展动态,其他五个部份分别对电化学式分析仪器、光学式分析仪器、质谱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及气相色谱仪等分析仪器的发展概况作了简要的评述。

二、ZHT-1301质谱计离子源改革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ZHT-1301质谱计离子源改革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工艺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符号表
1 绪论
    1.1 中国能源背景
    1.2 中国褐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2.1 褐煤资源概况
        1.2.2 褐煤利用现状
    1.3 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
        1.3.1 以煤热解为基础的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的提出和意义
        1.3.2 以煤热解为基础的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的发展现状
        1.3.3 以固体热载体为基础的褐煤热解分级转化技术对比
    1.4 本文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工作的必要性
        1.4.2 本文研究内容
2 热解气氛对煤热解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2.1 前言
    2.2 惰性气氛下煤热解特性的研究进展
    2.3 加氢热解的研究进展
    2.4 富甲烷气氛下煤热解特性的研究进展
    2.5 富一氧化碳气氛下煤热解特性的研究进展
    2.6 富二氧化碳气氛下煤热解特性的研究进展
    2.7 混合气气氛下煤热解特性的研究进展
        2.7.1 焦炉气、合成气和模拟煤气气氛下的热解
        2.7.2 甲烷/氧气和甲烷/CO_2气氛下的热解
    2.8 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本文实验研究重点
3 实验原料、设备与分析方法
    3.1 实验原料制备与分析
    3.2 实验装置及方法
        3.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3.2.2 产物产率计算方法
        3.2.3 热解实验的质量平衡
    3.3 分析测试设备及方法
        3.3.1 半焦工业及元素分析
        3.3.2 半焦表面官能团分析
        3.3.3 半焦燃烧特性分析
        3.3.4 焦油组分定量分析
4 CO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前言
    4.2 慢速升温条件下CO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4.2.1 慢速升温条件下CO浓度和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4.2.2 慢速升温条件下CO气氛对半焦性质的影响
        4.2.3 慢速升温条件下CO气氛对焦油组分的影响
    4.3 快速升温条件下CO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4.3.1 快速升温条件下CO气氛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4.3.2 快速升温条件下CO气氛对半焦化学结构的影响
        4.3.3 快速升温条件下CO气氛对焦油组分特性的影响
    4.4 CO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机理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CO_2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前言
    5.2 慢速升温条件CO_2浓度和热解温度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5.2.1 慢速升温条件下CO_2气氛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5.2.2 慢速升温条件下CO_2气氛对半焦性质的影响
        5.2.3 慢速升温条件下CO_2气氛对焦油组分的影响
    5.3 快速升温条件下CO_2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5.3.1 快速升温条件下CO_2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5.3.2 快速升温条件下CO_2对半焦化学结构的影响
        5.3.3 快速升温条件下CO_2对焦油组分特性的影响
    5.4 CO_2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机理探讨
    5.5 本章小结
6 CH_4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6.1 前言
    6.2 慢速升温条件下CH_4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6.2.1 慢速升温条件下CH_4气氛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6.2.2 慢速升温条件下CH_4气氛对半焦性质的影响
        6.2.3 慢速升温条件下CH_4气氛对焦油组分的影响
    6.3 快速升温条件下CH_4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6.3.1 快速升温条件下CH_4气氛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6.3.2 快速升温条件下CH_4气氛对半焦化学结构的影响
        6.3.3 快速升温条件下CH_4气氛对焦油组分特性的影响
    6.4 CH_4气氛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机理探讨
    6.5 本章小结
7 2×300MWE褐煤循环流化床热解燃烧分级转化热电甲醇燃料油多联产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7.1 前言
    7.2 热电甲醇燃料油多联产系统介绍
        7.2.1 热解炉和锅炉
        7.2.2 煤气处理净化与焦油利用
        7.2.3 甲醇合成及精馏
        7.2.4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7.3 系统模拟
        7.3.1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蒸汽轮机汽水系统
        7.3.2 热解炉
        7.3.3 煤气处理
        7.3.4 焦油加氢过程
        7.3.5 甲醇合成过程
        7.3.6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7.3.7 其他参数
    7.4 计算方法
        7.4.1 优化方法
        7.4.2 技术评估标准
        7.4.3 经济性分析方法
    7.5 结果与讨论
        7.5.1 热解模型验证
        7.5.2 系统操作参数优化
        7.5.3 多联产系统与常规亚临界燃煤电站性能对比
        7.5.4 经济性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ZHT-1301质谱计离子源改革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工艺的关键问题研究[D]. 郭志航. 浙江大学, 2015(04)
  • [2]回顾与期望——我国质谱仪器发展综述[J]. 仪器制适专业委员会. 质谱学报, 1990(S1)
  • [3]ZHT-1301质谱计离子源改革简介[A]. 李民达.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3), 1982
  • [4]ZHT-1301质谱计离子源改革简介[J]. 李民达.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1(00)
  • [5]苏制ми-1305质谱计的改装[J]. 毛存孝. 分析仪器, 1979(03)
  • [6]近代分析仪器的进展[J]. 李树田,季欧,李杰森,周宝虹. 分析仪器, 1972(04)

标签:;  ;  

ZHT-1301质谱仪离子源改造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